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

2024-04-26

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共5篇)

篇1: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和普遍价值遵循,一以贯之,持之以恒,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爱国是为人之本。有句歌词写得很好,“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些都说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富强,个人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个人不论年龄长幼、身份高低、职业好坏,都要有爱国意识。这种意识,在战争年代,当国家危急、民族危难时,表现尤为强烈,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能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站到一条阵线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谱写了感天动地、恢弘壮丽的爱国史篇。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当然,也有为了个人的一己之私,卑躬屈膝,卖国求荣,变节叛国,丧权辱国者,如宋代的秦桧,明代的吴三桂,近代的袁世凯、汪精卫等,都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人唾弃,遗臭万年。和平年代,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沉浸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物质丰富带来的巨大享受,文化繁荣带来的巨大欢娱,一度淡忘了我们的根本。事实上,我们国家始终处于各种敌对意识的渗透中,始终处在各种外部势力的颠覆中,始终处在“最危险的时候”,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一刻也不能有丝毫松懈。这次把爱国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要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树立全民的报国情操,因为一个国家没有爱国氛围就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爱国精神就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人没有爱国情怀就是没有脊梁和骨气的人。当然在不同时代,爱国有不同的体现方式。战争年代,爱国就要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和平时期,爱国就要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是学生就要学业报国,是工人就要产业报国,是商人就要商业报国,是干部就要敬业报国。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将强烈的爱国情怀转化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从小处体现爱国热情,从小事付诸爱国行动,我们的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就能早日成为现实,就永远不会再蹈战火纷飞、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敬业是兴业之要。每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勤奋敬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会视事业如生命,敢于披荆斩棘,敢于攻坚克难,数年如一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成就一番事业,于己实现自我价值,于国奉献个人才智。如果丧失了这种精神,就会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究一事无成。我们的每一个共产党员,从入党之时起,就把共产主义事业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战争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杨靖宇、赵一曼等浴血奋斗,视死如归;革命建设时期,焦裕禄、王进喜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改革开放时期,李素丽、杨善洲等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特别是刚刚去世的罗阳,生前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他把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长年超负荷工作,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在实现了两大重点型号相继成功首飞后,就立即赶赴珠海航展为新型战机呐喊,紧接着又转战“辽宁舰”现场指挥歼-15舰载机起降训练,一刻也没有休息。在歼-15完美升空的那一刻,他倒在了训练现场,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是敬业精神在当代的完美诠释和集中展现。

正是有这么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敬业奉献的仁人志士,才使我们的祖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当前,党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需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一个领导干部就要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位普通干部就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就要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就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关爱患者,救死扶伤;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树立这种勤奋敬业精神,我们的祖国就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2: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

2、高中爱国征文1500字【精选】

3、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征文1000字(优秀篇)

4、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作文(优秀篇)

篇3: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

关键词:个人价值观,合格公民,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的这一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概括, 体现了我国的政治理想、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 体现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面貌, 表达了当代中国公民的价值遵循。当代社会, 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必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公民的素质要求和价值追求, 从而能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出发积极培育个人价值观, 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1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涵

什么是合格的公民?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应该树立公民意识, 如, 当家作主的意识、热爱祖国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应该培养公民能力, 如, 理性爱国的能力、伸张正义的能力、政治参与的能力、行使权利的能力;应该践行公民行为, 如, 爱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公德、言行文明、依法纳税、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希望每一个公民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 我国对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要求与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的内容其实是一致的, 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又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最基本的素目标养。

(一) 培养爱国的公民

爱国, 就是要求公民热爱自己的祖国,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公民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我国的大好山河的一草一木, 热爱五十六个民族的同胞, 热爱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爱国既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其实就是保证每一个人的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在这样的条件下, 公民爱国, 其实就是爱自己, 就是利用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二) 培养敬业的公民

敬业, 是一个道德的范畴, 是公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是否负责的态度。公民的敬业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敬业精神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公民的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公民的敬业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归结到底, 敬业是公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使公民最终得享生存的意义。因此,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还应当培养公民敬业的个人价值观。

(三) 培养诚信的公民

诚信, 是公民的一种美德, 也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诚”就是诚实, “信”就是信任, “诚”倾向于自己对他人的诚实, 自己是主体;“信”倾向于他人对自己的诚实信用, 主体是他人。因此, “诚”与“信”一组合, 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 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 讲求信用。千百年来, 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 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四) 培养友善的公民

友善, 就是朋友之间亲密、和睦, 就是以宽广的胸怀关爱他人, 有助于他人。友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友善让我们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之间的关系、自己与同事间的关系、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关系。友善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间的和谐, 我们不能把自然作为掠夺的对象, 而应该和自然和睦相处, 实现可持续发展。友善有助于社会信任的增加,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个友善的人, 必然会得到朋友的尊敬、认同和信任。因此,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还应当培养公民友善的个人价值观。

2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也面临着血多问题。在改革开放进程加剧的今天, 在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条件下, 我国的一部分人难以真正做到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要求。

3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途径和措施

怎样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来看, 就是要培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 主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五个方面解决。

(一) 国家层面———加强法制建设, 规范公民行为

我国提出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保障, 这些法律制度是公民行动的标尺, 能够规范公民的行为, 起到适当的奖惩作用。而法律是一种硬性的约束, 它为公民的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模式, 并着眼于公民行为后的后果。因此,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就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构建一些新的法律法规, 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社会层面———加强宣传力度, 树立正面典型

心理学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有从众和模仿心理。在社会中塑造典型, 特别是正面的典型, 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 对每一个公民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网络等大众传媒, 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 学校层面———加强理论教育, 培养公民意识

学校是公民的第二个老师, 是对公民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公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载体加强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公民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性格特征, 要让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同时, 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让教师在学校规范公民的行为。

(四) 家庭层面———优化家庭环境, 创造良好氛围

家庭是公民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环境是对公民影响最大的环境。每个公民最初都是通过家庭熏陶而进入群体生活的, 家庭对公民的教育具有“先主性”, 家庭教育史把公民从“家庭成员”提升为“社会成员”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动作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经常成为被模仿者, 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为人处世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优化家庭环境, 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氛围。

(五) 个人层面———提高自身修养, 培养道德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在内因和外因中, 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必须要提高公民的自身修养,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第一, 公民必须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特别是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第二, 公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认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第三, 公民必须自我陶冶, 做到“每日三省吾身”, 主动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龚剑飞.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公民价值自觉[J].江西日报, 2014, (3) .

[2]孙冬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J].科技视界, 2014 (31) .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J].新长征, 2014, (3) .

[4]赵丽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现代合格公民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 2014, (1) .

[5]桂理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个公民的核心价值要求[J].广西日报, 2014, (3) .

篇4: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

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项使命的完成情况,师德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决定着国家百年盛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师德建设,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而道”。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要以这八个字为价值准则,形成与高校教师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以“爱国”为核心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直接关系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年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影响的倾向,存在着遵从西方话语体系、宣扬西方价值观、推崇西方文明成果等现象,所以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为核心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1.1高校要激励教师在工作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激励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体现爱国主义;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高校教师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讲授现代文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体现爱国主义。这些行为都应该的得到肯定和支持,促使教师自觉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到实处。

1.2高校要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以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度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基本的国情到国际的热点、从专业发展的历史到专业发展的前沿、从基本理论的阐述到具体实践的应用,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等等,教师在教学和交流中如果能时时体现着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取得诸多成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可以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以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敬业”是要求广大教师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坚定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的灵魂,需要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有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职业理想淡漠、爱岗敬业精神弱化等问题,所以高校要使教师有敬畏之心和进取之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校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存有敬畏之心,怀有对高等教育工作强烈的职业光荣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思想品德、学识才能、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三、以“诚信”为基础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高校教师在多重的利益驱使下,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数据失真、论文抄袭、收受钱物等情况,在教学中存在人情分、金钱分的现象,所以高校加强教师个人的诚信修养教育的同时,把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发挥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作用,以“诚信”为基础来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3.1高校用制度建设构筑诚信防火墙。制度建设是诚信建设的保障,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积极进行制度建设,高校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和文件作为制度建设基础,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制度规范,针对学术造假、金钱分等诚信缺失的教师应严格处理,使教师的失信成本可以威慑到教师的言行,避免教师无视失信成本,不仅破环教育环境而且对教育对象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3.2高校用有效监督构建诚信约束网。高校的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使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约束力与外部压力有机结合,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网,监督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如,在高校教师招生、发展党员、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具体工作中,学校牵头组成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立体监督网络,进行监督,并且使师德监督结果公开化,与教师的物质利益、名誉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惩戒各种诚信缺失行为,进而杜绝这类行为。

四、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教师的和谐环境

“友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标准,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态度。高校教师在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中应以“友善”态度去处理,防止人情冷漠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大学里和谐的人文环境。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教师为维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诋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所以高校要培养教师的仁爱之心和建设友善校园氛围,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的和谐环境。

孔子曰:仁者,爱人也。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触动灵魂,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出动学生的灵魂,才能有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才能发挥一名教育者的教育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真心地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师德建设则是永恒的课题,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师德建设,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使高校教师不仅一名合格的公民,更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其言行符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1 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3]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06):49.

[4]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5]王树荫.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5):7.

篇5:立爱国敬业志做诚信友善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实现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也要依靠人这个历史主体在实现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培育和践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与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利益诉求、价值追求、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利益诉求。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存和发展这两个需要。生存的需要是首要的、基本的、优先的.,只有生存、安全、尊重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才能进一步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思潮要有生命力,就应当反映一定群体的基本需要和利益诉求,从而获得群体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必然涵盖群众的利益诉求。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需要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真正给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公民个人层面来说,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过程中,无形中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了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这里,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与个人的价值追求实现了内在统一。

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贯穿着价值追求,即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受价值。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的价值追求活动必然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要体现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要求,要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目标相一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基本的价值准则,提供了真善美、假恶丑的评判依据和价值权衡。公民只有始终坚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个人的价值追求与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融合、转化,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超越、实现理想的价值目标。

上一篇:晚安短信之努力才有收获下一篇:界河学校艺体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