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鬼类分类分析

2024-05-21

《聊斋志异》鬼类分类分析(精选3篇)

篇1:《聊斋志异》鬼类分类分析

《聊斋志异》之鬼类形象分类分析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其中有大量的篇幅塑造了超现实的他界,超现实的他界有三种,包括神界和神仙形象、幽冥界和鬼魂形象、妖界和妖魔形象。在此,本文着重分析的是他界中的幽冥界和鬼魂形象。其中,鬼类按照性别可以分为男鬼和女鬼。男鬼依据本性又可分为行善的男鬼、作恶的男鬼以及在阴间做事的隶鬼等类型;依据同样的标准,女鬼也可分为多种类型。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依据其本身的特点进行进一步分类,如,女鬼中有的忠于爱情,有的擅长琴棋书画,还有反封建意识强烈,敢于冲破封建桎梏的“新女性”等形象。关键词:聊斋志异; 鬼; 分类; 善良; 作恶

《聊斋志异》是中国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对《聊斋志异》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虽然近三十年来,在《聊斋志异》的评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清楚地看到,现有的研究中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甚至有待于突破。在《聊斋志异》中,有大量的篇幅塑造了超现实的他界,超现实的他界有三种,包括神界和神仙形象、幽冥界和鬼魂形象、妖界和妖魔形象。而如今的研究现状表明,妖界和妖魔形象是很多人热衷于研究的形象,也使得这一形象的研究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研,特别是狐妖与书生的爱情故事更是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面。然而,本文要着重研究的对象则是幽冥界和鬼魂形象,当然,在现有的研究程度看来,鬼类分析也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不过,目前对鬼类进行深入分类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下面,我将按照一定的依据,对《聊斋志异》中的幽冥界和鬼类形象做出一个较为简略的划分,并对之加以分析。

幽冥界和鬼说白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死后的魂魄,这些魂魄有的在阴间做事,有的在人间飘荡。如果我们按照鬼类的性别划分,那门归类形象首先可以划分为男鬼形象和女鬼形象。当然,这只是一个最浅层次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依据一些更为精确的条件,对这些鬼类形象作出进一步的划分。

一、男鬼形象

在《聊斋志异》当中,有相当多的篇目描绘男鬼形象,这些男鬼形象各异,种类繁多,比如在阴间做事的,意外死亡而化为鬼的等等,具体划分如下:

(一).长期在阴间做事的男鬼。

有一些鬼魂始终都在幽冥界做事,这些鬼大部分为男性形象。与人间相类似的是,在阴间也有等级权贵之分,甚至有时还要通过“科考”才能得到一定的职位。在《聊斋志异》中,有很多这类形象。依据职位大小进行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阎王:

阎王这一形象在《聊斋志异》中有着多重性格这一明显特征。如在《僧孽》、《三生》、《某公》、《林四娘》、《阎王》、《考弊司》、《阎罗薨》、《阎罗宴》、《席方平》、《汪可受》、《元少先生》这些篇目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阎王这一形象,有的表现了阎王的无情,有的讽刺了阎王的卑鄙,还有的则彰显了阎王的公正的一面。2.小官吏:

小官吏这一形象多半是伴随着阎王的出现而同时出现的。如在《考城隍》、《僧孽》、《三生》、《王兰》、《珠儿》、《某公》、《李伯言》、《谕鬼》、《布客》、《阎王》、《马介甫》、《考弊司》、《阎罗薨》、《陈锡九》、《于去恶》、《席方平》、《鬼隶》、《王十》、《刘全》这些篇目中,很多小鬼都是为阎王做事的。在他们当中,有刚正不阿的,有贪图钱财的,还有知恩图报的。作者赋予了他们人情世故,使这个看似阴冷的阴间也有了世态炎凉,世俗百态。

(二).因意外死去的男鬼,如梦中或是病中死去化为男鬼。

有一些人在梦中或者病中,被鬼隶带到阴间,但大部分都可以返回到人间。这些鬼当中有的到了阴间往往能看到人世间的美丑,从而再返回人间后重新做人。而有些因为饮酒过度或是失足落水的鬼,大都化为鬼魂,他们有的帮助善良的人,有的则是在人间作恶。依据他们的死因,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1.在梦中被鬼隶带走的男鬼:

如《考城隍》中的宋焘、《阎罗薨》中的巡抚、《续黄粱》中的姓曾的举人,他们都是在梦中跟随者鬼隶来到阴间的。2.在病中被鬼隶带走的男鬼:

如《僧孽》中的姓张的人和他的哥哥、《庚十八》中的庚

十八、《李伯言》中的书生李伯言、《司考弊》中的闻人生、《刘全》中的牛医侯某、《监生》中的保定监生、《叶生》中的书生叶生、《连成》中的乔生、《席方平》中到阴间去为父亲打官司的席方平。这几篇都讲述了男主人公在病中发生的事。3.醉死鬼:

如《酒狂》中的贡生缪永定、《湘裙》中的晏殊,他们两个是因为变成了喝醉了酒而变成了鬼,自己却还不知道。4.溺死鬼:

如《王六郎》中的少年王六郎,因为喝多了酒不慎失足落水,心地善良且乐于助人。

(三).其他孤魂野鬼中的男鬼形象。

1.作恶多端型:

《耳中人》中的两个小人、《瞳人语》中的两个小人、《山魈》中的大鬼、《妖术》中的算卦人、《泥鬼》中的泥鬼、《魁星》中的鬼、《司札吏》中的鬼,这些故事中讲述了一些作恶多端的鬼,他们并不刻意害人,当人们做错了事或是得罪了他们的时候,他们便会采用一些可怕的手段去惩罚那些无知的人们。2.吃人型男鬼:

《荍中怪》中的大鬼、《江中》中古战场留下的鬼,这些鬼都会害人甚至是吃人,他们的出现多半会对人造成伤害,也是人们最为惧怕的一类鬼。3.冤魂不散型男鬼:

《鬼哭》中的被杀的贼子、《王兰》中的被错抓的王兰、《水莽草》中误吃了水莽草死去的祝生、《棋鬼》中的养马仆役马成、《土偶》中的姓马的人、《司考弊》中的秀才、《聂政》中见义勇为的聂政、《牛成章》中的江西布商牛成章、《鬼令》中商人在庙里遇到的的展先生、《司文郎》中帮助王秀才的宋生、《陈锡九》中周女的父亲周某、《爱奴》中姓施的老者、《湘裙》中的梁生、《张飞相公》中的戴生、季生和其他众鬼、《晚霞》中的阿瑞、《汪可受》中的黄梅县人汪可受、《王大》中的李信、王大和冯九,在这些鬼当中,有的是被鬼错抓过去的,有的是被陷害而死的,他们的灵魂往往挥之不去,因而变成了鬼魂留在人间。

二、女鬼形象

(一).蛇蝎心肠,杀人不眨眼的恶鬼

1.害人型:

《尸变》中的害人女尸、《咬鬼》中的穿着丧服的女子、《画皮》中的传人皮的狰狞恶鬼、《庙鬼》中的妇人、《鬼津》中的丑妇人、《商妇》中暴死的漂亮女子、《水莽草》中的三娘,这几个女鬼都是以害人这一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尤其以《画皮》中的女鬼为例,告诉人们不要贪图美貌,否则害人害己。

2.怪异型:

《喷水》中的喷水老婆子、《缢鬼》中上吊死去的少妇、《美人首》中的女子的、《冯木匠》中的少女,这几个女鬼并不害人,她们的形象也显得较为奇特,如《缢鬼》中的少妇,本身就是死去的鬼,还有重复上吊这一过程,让人觉得很新奇。

(二).善良贤惠型:

如《新郎》中的鬼新娘、《巧娘》中的女鬼巧娘、《吕无病》中的吕无病、《湘君》中的湘君等,这些女鬼都是善良贤惠型的,她们忠于丈夫或爱人,能够用一颗善良的心面对生活。

(三).多才多艺型:《林四娘》中遭难而死的宫女林四娘,擅长作诗吟咏、《连琐》中擅于吟诗作赋弹琵琶的女子、《小谢》中小谢和秋容、《宦娘》中的奇女子赵宦娘、《晚霞》中能歌善舞的晚霞,这些女鬼都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形象,她们擅长琴棋书画,通常有着超出常人的才华,又与书生相爱,因而形象更为生动、鲜明。

(四).敢爱敢恨型:《聂小倩》中的聂小倩、《连城》中史举人的女儿连城、《嘉平公子》中的温姬,这些女鬼性格刚毅,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如《连城》中的连城,知恩图报,为爱生死;特别是《嘉平公子》中的温姬,爱的时候轰轰烈烈,当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完美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离开。

(五).阴魂不散型:《珠儿》中的小惠、《莲香》中的李女、《鲁公女》中为爱而生而死的鲁公女、《霍生》中冤死的严妻、《公孙九娘》中自杀的九娘、《章阿瑞》中的女鬼章阿瑞、《伍秋月》中早死的女鬼伍秋月、《梅女》中的吊死鬼梅女、《鬼妻》中泰安人聂鹏云的妻子、《陈锡九》中陈锡九的母亲、《爱奴》中的爱奴,这些女鬼形象较为冗杂,她们多半是化为女鬼后留恋人间情爱,比如《莲香》中的李女,她们为了爱情和亲情留在人间,与相爱的人在一起,过着类似于常人的生活。

在《聊斋志异》中,女鬼形象较男鬼形象更为丰富。且多以女鬼与书生的爱情故事为经典。以上便是我对于《聊斋志异》中鬼类形象的分类分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参考文献:

[1]宋记远.《玩•聊斋》[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

[2]汪玢玲.《鬼狐风情》[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3]潘知常.《说<聊斋>》[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8

篇2:《聊斋志异》句式翻译的对比分析

一、简单句式翻译的对比分析

精简的简单短句是《聊斋》人物对话中的一大特色, 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啰嗦重复, 可以为下面的故事情节做更好的铺陈;其次是为了人物的性格能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些对话中的短句非常明显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因问:“贵姊胡以不字?”答云:“时未至。”问:“何时?”曰:“四十三月。”又话:“何说?” (《黄英》)

Denis P401的翻译读来比杨宪益P 129的译文更为简短而有力, 也更加准确地表达了它的意思。很多时候, 英文无法更为简短的表达时, 将Said Tao, Asked Ma也省略反而显得更好, 根据上下文读者是完全可以知道是谁问谁答的, 这样的话, 译语就可以尽量地靠近原文风格。因此, 用于传达情感是这类对话型的短句在文中的一个重要作用之一, 如果译者在翻译时表达得太长就没有原文的意趣, 一定要与原文靠近。原文对话展示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表现出陶姓少年不想说太多机密, 只非常简短地回答了马子才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省略主语等成分, 两人对话都很简单, 仿佛连珠炮一般地推进一个个问题, 用以表现出马子才的刨根问底, 急切地要问出端倪的心态。此段对话都采用了短句的句式, 既简洁又流畅。

又如:洁之, 自言:“秦人。”语甚诚朴。 (《聂小倩》)

从整体上看Denis P81的译文有了短句的感觉, 然而“语甚诚朴”一句变成了in a plain, forthright manner夹在燕的回答里面, 句子明显太长了, 没有短句的特点。《聂小倩》中燕赤霞的回答, 言简意赅, 有侠客的风范, 没有小儿女一般唠唠叨叨、忸怩作态, 语言表达简短有力。宁采臣问他来自哪里, 他简单地说道:“陕西。”后面还跟了一句“语甚诚朴。”诚朴之人说话也就简明扼要, 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没有必要把前后的句子连起来, 如果那样就失去了原文的质朴简单之美了, 也弱化了人物的性格。而Minford的译文将这两人的对话合在了一起, 既没停顿又没逗号, 译文整个看起来平平淡淡, 只是读起来还算通顺, 燕赤霞立体感却没有展现出来。港译P92的翻译顺序基本符合原文的表达, 但将三个分句断开就更好了。

例: (成名夫妻) 亦不敢复究儿。 (《促织》)

翟译:And ceased to think any more about his son.

杨译:But he dared not scold the child now.

由于不同译者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喜好的不同, 所持观点、看法也有所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片面性理解, 这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例中“究”的意思是“追究”。故事中, 成名夫妇的儿子虽然醒了, 但身体仍然不好, 所以夫妻俩也就不敢太追究孩子的责任。杨宪益夫妇将“究儿”翻译为“scold the now”, 理解准确;而翟理斯对原文的理解有偏差, 将“究儿”翻译成了“think about his son”。翟的翻译因为理解偏差显得不够简明扼要。

译者翻译文学作品时, 在理解原文的同时, 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障碍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文化烙印。

例:下焉者, 亦邀贵人宠, 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罗刹海市》)

“妻子”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 而在现代汉语中, 仅指妻子。古时候, 传统家庭至少有三代人是共同居住在一起的, 中年男子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 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养妻子”更多是指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杨宪益夫妇 (杨译) 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 自然把“妻子”翻译为“their families"。但在西方文化中, 一个家庭只包括丈夫、妻子和孩子, 不含父母祖辈, 因此翟理斯 (翟译) 将“妻子”翻译为“their wives and families”。中西文化的不同, 译者翻译出的内容明显一个简单, 一个显得过多。

二、复杂句式翻译的对比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复杂句式出现的数量相当多, 由于《聊斋》主要还是以叙述故事为主, 作为叙述故事的理想载体的句式, 既要符合汉语意合的表达方式, 也要有一种绵绵不断的意象表述形式。但是如何将这些句式正确地运用到英语的译文中, 却值得深入探讨。

综合型复杂句是由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句所构成的句子, 有多个主语, 每一个分句的含义也不相同, 这些句子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述往往是相互交替出现。主语也常常在叙述中突然变化, 经常出现多个视角的变化。如果就这样按照蒲松龄的表述顺序来进行阻抗式的翻译, 那么肯定会造成译语的逻辑关系混乱, 让人看不明白。因而, 要求译者首先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 辨明主语和相应的谓语, 在尽量保留该句句式特点的基础上, 再进行一些适当的句子结构拆合工作。就这一点而言, 《聊斋》的中国译者比外国译者更具有优势, 因为中国译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各个句子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意义对等方面产生的偏误会较少。

例:方错愕间, 霹雳一声, 摆簸山岳, 急雨狂风, 老树为拔 (《娇娜》) 。这个句子就是既有孔生的感觉, 又有场景描写的例子。其中的视角也一直在转换, 从孔生到霹雳, 从山岳到风雨, 再到老树。虽然是一个综合型的复杂句, 语义看似复杂, 但是港译的处理就非常好:While he was still in bewilderment, a thunder bolt shook the mountain, accompanied by a violent storm that uprooted the trees.因为原文中采用了复杂句的形式来刻画一系列的场景变化, 旨在强调情态的紧急, 变化在一瞬间出现, 因此不宜断句。所以港译还是将这些变化处理成了一句完整的句子, 让读者读的时候欲罢不能。也有一些译文过于啰嗦。

例:既至, 见兄门齿尽脱;骇而问之, 醉中坠马所折, 考其时则父梦之日也。 (《梦狼》)

杨宪益P106的译文将原文句中所缺失的主语都补充完整, 并表明了每个“他”的身份是younger brother, Jia, magistrate等等, 这样既避免如同港译那样都是“he”而引起混淆, 也使得句子更富于变化性, 同时杨译总体上还保持了原句的特点, 没有使用独立的句子, 这样逻辑关系明晰, 且原句的味道也译了出来。而港译P224的方式是在句子中都使用主语“he”和“his", 但是这样的话读者读来难免吃力, 会在译文前后的逻辑关系上停滞不前。该句的逻辑关系非常复杂, 主语在句中完全省略, 但是视角一直在转换。首先是做官的哥哥“既至”, 然后是弟弟“见兄门齿尽脱”, “骇而问之”, 又是哥哥自言“醉中坠马所折”, 然后是弟弟“考其时则父梦之日也。”由此可见, 综合型复杂句的翻译难点是首先译者要理清各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就要求译者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 对于文言文有较深刻的认识, 这方面, 中国译者比西方译者要占有优势。其次, 在理清句子逻辑关系, 前后关联的基础上, 能够采用尽可能通达的语言进行转化, 必要时可以保留一些原句的特色, 这一方面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译者可能略占优势了。

在《聊斋》的行文中, 还有一种复杂句往往是口语和书面语夹杂着出现, 在表现人物性格的对话和动作方面, 这种句式从翻译难度上说远远大于简单短句, 其内容结构也更为复杂。此类句之神韵首先直观地表现在字数和音节上, 四字的结构让汉语读者一目了然, 四个音节又有稳定和谐的美感。此外, 四字还有琅琅上口和简洁工丽的特点。所以, 此类句的工整性也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译者在处理时可以采用一些较为对称的英语句式来表现这一工整性。

例:俄睹宫殿, 戒渭为梁, 纷鳞作瓦, 四壁晶明, 鉴影炫目。 (《罗刹海市》)

Denis P 161、港译P155和杨译P71的三个译文对于“砒帽为梁, 鱿鳞作瓦”一句的把握较好, 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工整性, 结构上也较严谨, 然而后面的“四壁晶明, 鉴影炫目。”则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合并的方法, 没有体现出四字句特有的工整感觉, 成了散句, 有失四字句的韵味。

摘要:《聊斋》作为一本文言小说集, 句式十分灵活多样, 而正是这种多样性, 使其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性和节奏感, 本文以《聊斋志异》几个英译本为分析、比较对象, 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造成的句式翻译差异, 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关键词:聊斋志异,句式翻译,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2]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篇3:《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大量形象各异的人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作者借助小说中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情志,本文主要就《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人物中心的转移

在蒲松龄的小说之中,关注的人物中心不同于其他的作家,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如落魄的文人、女子、士子、官吏、市民、商人、游侠、手工业者等等,其中,文人与女子的描述更多,占据了人物形象比例的60%。而描述的文人多为农民贫寒家庭出身,功名无望,仅仅只通过了乡试,他们并非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到接受过正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很容易受到世俗的影响。其中描述的女子大多是农民阶层出身或者是底层群众的妻女,即便是花妖狐怪,她们在妖界的地位也非常的卑微,很少描述尊贵的女性人物,从她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是普通凡人的形象。

从《聊斋志异》中描述的空间关系来看,其人物多生活在偏远的地区,花妖狐怪往往生活在荒山洞穴,或者远离城市的农村,而描述的鬼女,多生活在离散的坟墓中,有些甚至都没有一个栖身之所。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描述方法,跟蒲松龄的生活经历有关,蒲松龄的大多数时光都生活在闲适的农村中,他对农民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为了方便农民的生活,他编制了大量的戏曲。对于农村的丑恶形象也予以了无情的批判。

二、文士人格的偏移

《聊斋志异》属于志怪类传奇小说,其审美情趣与一般的明清小说不同,但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文人往往会与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出现偏移,《聊斋志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蒲松龄描述的大量人物,他们的生活与普通百姓并无差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才子相比,他们的理想与境界降低到了俗众的世界之中,其文士人格出现了巨大的偏移。

对于文人性格的描述,蒲松龄是非常复杂的,他们赞叹他们的才华与精神品格,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他们的人格,流露出了悲哀与无奈的情感,在《安期岛》中,作者描述的王勉在仙人岛中受尽挫折与嘲讽,逐渐的望洋堪羞。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蒲松龄既对文人的人格表现出了彷徨和困惑,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的自我批判精神。

三、趋利重财的精神

在儒家思想之中,强调重義轻利,但是,蒲松龄却不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趋利重财的精神。文士在沦落到拮据的困境之后,他们内心深处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渴望金钱。蒲松龄在部分篇目中都含蓄的表达了这种思想观念,同时,他也非常认可文人的商业活动以及重利思想,实际上,在当时的政策下,社会上是不认同文人的经商的,商人属于卑微的行业。例如,在《白练秋》中,作者描述了慕生的奋斗历程,暮生为了充分的证明自己,做了很多买卖,得到了父辈的欣赏,虽然他的经商活动存在一定的忧虑感和依赖性,但是在经商活动中,他也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文人身份。

四、女性人物形象的蜕变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有追求、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将前人的写作精华浓缩汇合,在他的笔下,有侠女、才女、少女、女企业家等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她们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封建男权社会下,男性文化直接影响着女子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致使她们的正常需求扭曲,一个女子,如果对男子产生爱慕之情,是不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而《聊斋志异》中,这些传奇女子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们会积极追逐自己的理想,勇敢的维护自己的爱情。

在生活方式上,《聊斋志异》倡导男女平等,这与封建时代的观念是不同的,蒲松龄为自己笔下的女子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她们的人格,她们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情与品德丝毫不输男子。可以说,蒲松龄开辟了女性形象的新天地,她们与男子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文化权利和生存权利,与以往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加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经济上,她们会追求自我,成为当时女性形象的代言人,但是,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是蒲松龄也未意识到的,但是他却用艺术家的身份为我们形象的描述出这些思想,让后世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毕研花. 女性学视角下《聊斋志异》文本统计及其男性形象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 李志红. 虎迹累累为哪般——评《聊斋志异》之《江城》篇[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3]徐文明. “迷离闪烁,夭娇变幻”的梦世界——《聊斋志异》梦小说读解[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聊斋志异》鬼类分类分析】相关文章:

聊斋志异06-10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05-02

聊斋志异书生范文05-29

聊斋志异对比阅读07-09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07-09

明清小说聊斋志异07-10

聊斋志异牧竖04-18

聊斋志异艺术成就05-26

聊斋志异的论文题目05-02

个人聊斋志异读书心得04-17

上一篇:师德师纪自检报告下一篇:新中兽药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