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改变

2024-04-09

哲理故事:改变(精选14篇)

篇1:哲理故事:改变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毕业后,我留校任教了。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老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更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岁的年纪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了,母亲说:“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篇2:哲理故事:改变

我们之中有些人就像山坡上的大石块一样一成不变,对当下的生活感到安全自在。怕改变是人之常情,我们很容易习惯舒适圈,踏出熟悉的小圈令人胆战心惊;我们要偏离或质疑既有观念时会觉得头昏眼花,也会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掀起一场身份认同危机。但改变是成长和发展的必经过程,不能拿害怕当借口。

《西游记》也从一块石头开始,这石头自开天辟地便吸收了“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成石猴。这顽猴力量无穷,拥抱生命之乐,还向菩提祖师学了七十二变。这只美猴王学会“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此外还得到神奇的金箍棒,能变化大小,“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这位齐天大圣适应力特别强,古灵精怪,把天庭闹得天翻地覆,最后佛祖决定将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让他学习谦卑。美猴王接受这番来自僧人的智慧,学会了谦逊,在辅佐唐三藏西去取经的路上,乐意扮演各种新身份。

别再正襟危坐动也不动了。你的人生也有智慧经书要取,也有修行之旅待完成,也有一个王国等着你追寻,或许你还能发现你的筋斗云,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篇3:三个经典故事改变你的职场生涯

故事一:你的心过门了吗?

洞房花烛夜, 当新郎兴奋地揭开新娘盖头, 羞答答的新娘正低头看着地上, 忽然间掩口而笑, 并以手指地:“看, 看, 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

第二天早上, 新郎还在酣睡, 新娘起床看到老鼠在吃大米, 一声怒喝:该死的老鼠!敢偷吃我家大米!“嗖”一只鞋飞过去, 新郎惊醒, 不禁莞尔一笑。

此故事没别的意思, 只想问问那些新进的员工甚至是一些干了两年、三年的老员工, 当初你为何选这个工作?既已选了这个工作, 为何身体过了门心态却不过门。

往往新来的人很容易发现公司的问题, 因为旁观者清。问题是你是用嘲笑、牢骚、忿然、指责的方式呢, 还是以主人的心态来了解并积极地去改正这些缺点和漏洞?

问问自己, 我们的心真正过门了吗?

故事二: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尽力而为?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 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飞奔去追赶兔子。

可是追着追着, 兔子跑不见了, 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 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 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 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 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 最多挨一顿骂, 而我若不尽全力地跑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 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 我们已尽力而为了。”

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到处充满危机的年代。常常问问自己, 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猎狗, 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

故事三:沙砾与黄金

一队商人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 突然空中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抓一把沙砾放在口袋里吧, 它会成为金子。”有人听了不屑一顾, 根本不信;有人将信将疑, 抓了一把放在袋里;有人全信, 尽可能地抓了一把又一把沙砾放在大袋里。他们继续上路, 没带沙砾的走得很轻松, 而带了沙砾的走得很沉重。

很多天过去了, 他们走出了沙漠, 抓了沙砾的人打开口袋欣喜地发现那些粗糙沉重的沙砾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

慢慢明白, 在漫长的人生中, 时间、责任就像是地上的沙砾, 惟有紧紧抓住机遇、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才能将这些普通粗糙的沙砾变成可贵的金子。不紧紧抓住机遇的人、不愿承担责任的人固然轻松潇洒, 但他们的生命长河会黯淡粗糙, 他们始终发不出金子般的灿烂光辉。

问问自己, 今天我们抓了多少沙砾?

其实人生最怕一个“混”字!抱着混的心态, 看似偷巧、轻松、没压力, 然而就是在不知不觉的混中, 混没了青春, 混尽了精力, 混掉了激情, 混失了口碑, 到头来混得黄粱梦美一场空!

篇4:用故事改变一切

作者:黄学焦 赵彤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定价:28元

书腰上说“卖产品的时代结束了,卖故事的时代来了”。这话并不准确。其实卖故事的时代一直存在。古代文献里,很多说客在游说诸侯时都喜欢讲故事。故事深入浅出,甭管多大的道理,治国的,打仗的,管人的,合纵连横的,靠故事都能说明白。所以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近些年,表面上看,给人讲故事的情况不多见了,细想想,其实媒体上满是这样的东西:电视剧是、电影是,《百家讲坛》是,《今日说法》是,《档案》还是,更别提索性直接把讲故事当题目的《王刚讲故事》。

拜伦改词

书里说到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有一天他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个盲人在乞讨。盲人身上挂了块牌子,牌子上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路过的人匆匆而过,似乎没看见这个盲人和这块牌子,拜伦在旁边看了半天也没见到有人给钱。过了一会儿,拜伦走上去,跟盲人打了个招呼,在他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这句话加上以后,奇迹出现了——人们纷纷慷慨解囊。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分析一下。盲人原来写的“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只是单纯陈述,看到前面四个字的人可能会想,“自幼失明”是真的吗?有没有可能是后来失明的呢?是什么原因失明的呢?而后四个字“沿街乞讨”对于说服人干脆没什么用,它只是说出了乞讨地点和路线而已。总的来说,这八个字只跟盲人自己有关系,跟被乞讨的人没关系,所以用处不大。再来看拜伦的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明眼人、正常人看了,会有个对比:春天来了,这五颜六色的美丽世界,我看得见,他却看不见,多可怜,于是掏钱。如此看,诗人拜伦确实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做的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寓有深意的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观点躲避开对方意识的审核和过滤,甚至对抗或反驳,而直达对方潜意识并成为对方的观点,结果自然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使听众在不自觉中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并坚信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样说一件事,表达不同,会给人不同感受,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拜伦赢了。

扫操场、喂狗、信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涉及到说服人这个环节。现代人大都很有主见,想说服别人并不容易,搞不好大家都不愉快。而“讲故事无疑是达到排除障碍、有效沟通的最好方式。”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金融危机时,有个公司不能按承诺给员工兑现年终奖,又怕员工闹,老板不知怎么办好,找人出主意。找到财务总监,总监就讲了个故事。说他念大学时,没人愿意打扫操场,因为落叶太多,扫起来太累。但相比起来,不愿意喂看门狗的人更多,因为那狗很凶,喂狗的风险很大。但分配工作的人有办法,每次在需要打扫操场的时候,他就会说:哎,彼得,你去喂门口的那只狗吧。彼得一听,吓得不行,急忙找理由推脱。分配工作的人于是道:那好吧,你可以不去喂狗,但你必须去打扫操场。话一出口,彼得高高兴兴就去了。老板听财务总监说完故事,连连点头。过了几天,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公司要裁人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公司里的人都心神不定。又过了几天,公司开会,澄清事实,告诉大家,公司并不会裁人,但因为金融危机,年终奖会减半。听到这消息,员工们大喜过望,哪里还会计较年终奖少了一半呢。

某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跟上面的故事类似。说一个父亲收到正在上大学的女儿的一封信,信里,女儿痛说自己如何没学好,如何堕落,如何跟男友同居,如何怀孕,如何生了个孩子,结果被学校除名,如何生活困难,还得了很重的病,等等。这信把父亲看得撕心裂肺。到结尾处,女儿却话锋一转,告诉父亲,前面说的那些都是假的,其实她只是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没考好。试想,已经受过前面那么大刺激的父亲,还会对区区一个考试成绩在乎吗?

庞贝和尼斯湖怪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拿一个玻璃瓶子,找一群人,让他们用1~5五个数字来表示自己对瓶子的喜爱程度。其中一些人,实验者没告诉他们任何故事,只让他们评价。而另外一些人,实验者告诉他们,这个瓶子是在被火山掩埋的意大利庞贝遗址中挖掘出来的。测试结果显示,不知道故事的人对玻璃瓶的评价是1或2,而听了故事的人对玻璃瓶的评价是4或5。

书里还说到一个例子:有一张照片曾在短短几年内创造了十亿英镑的收入,是什么呢?在苏格兰大峡谷里,有一个神秘的湖——尼斯湖。它的神秘来自于一张照片。1934年,英国医生威尔逊路过尼斯湖,偶然发现湖里有个奇怪的生物在游泳,他用照相机拍下了生物的照片,虽然很模糊,但却能看到那奇怪生物的样子——小脑袋长脖子。这张照片被流传出去后,来探险的人络绎不绝,很快,尼斯湖怪成了全世界人议论的话题。不但旅游者,连科学家都出动了。这期间,很多人都说看见过尼斯湖怪,但并没有证据。就这样,一张照片,拉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尽管后来这张照片被证明是伪造的,但旅游者的热情仍未被熄灭,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

您看,有没有故事,就是这么不一样,哪怕这故事是虚构的。所以书里说,“不要小看那些喜欢看虚构故事的人。虚构的故事并不比其他任何一种故事浅薄,它揭示出来的道理或许更加深刻。”

忽悠教授

美国西雅图有个华盛顿大学,要搞基础建设,在华盛顿湖边建一座现代化大型体育馆。消息一公布,教授们都反对。因为华盛顿大学在招聘教授时通常用这样的口径:大学临着华盛顿湖,湖水清澈。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雪山。驾车出游的时候还能看到活火山……如此等等。因为这样美好的描述,所以,尽管华盛顿大学给教授的薪水比其他大学低20%,很多教授还是愿意来这里。一些有名的教授甚至专门前来。但是,如果在湖边建起这座大型体育馆的话,视线就将被挡住,雪山起码是看不见了。没了雪山,把教授们忽悠来的故事就不存在了。教授们当然不同意。

书中提到,“讲故事要真诚、足够真实”。我想大概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意思。人要对自己讲的故事负责任。

《白色魔术师》

作者:[日]阿刀田高 郑悦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阿刀田高喜欢在小说中加入很多知识。他的理论是,“读者会喜欢在小说里读到一些特别的知识。要是小说中有这样的元素,读者会觉得长知识。”他还在创作时使用了日本古典艺术中的“序破急”,这本是日本雅乐演奏法中用到的音乐词汇,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甚至是“日本自古以来娱乐作品的准则”。阿刀田高的小说之所以被很多日本人喜爱,原由大概就在于此。中国人喜欢金庸的小说,理由跟这个类似。

《亡者书》

作者:安昌河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有部电影叫《刀见笑》,游本昌、张雨绮等主演,讲的是一把菜刀辗转于几人手中引发的传奇故事。电影是根据一本名叫《菜刀传奇》的小说改编的,小说的作者安昌河,也是这本《亡者书》的作者。这样一说,可能读者心里就有谱了。能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一般都是比较好看的。能写出一本好看小说的作家,按理说,他的其他小说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因为都是讲故事,找到了讲故事的办法和规律,讲上路了,怎么讲都吸引人。

《鸟看见我了》

作者:阿乙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一本名字莫名其妙的小说集,从诗界前辈北岛到网上达人老罗,再到黑心杀手王小山,很多人都帮他说话。北岛对他的肯定最直接,说:就我阅读范围所及,阿乙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王小山说得很感性很艺术:他(阿乙)一直在地底下奔跑,他将带给我们一个宏大的世界。在天马行空的通俗小说大行其道的现在,阿乙能写这样贴近现实的小说实属异数,而他又能将这样的小说写得好看,更是难上加难。

理性乐观派

作者:[英]里德利 闾佳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5:改变哲理故事

一次,他生气了,拄着拐杖走到太阳已经下山了,还在坚持,他的孙子怕他有闪失就跟着他。孙子问:“爷爷,您一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他维斯亚说:“我年轻时确有个毛病,总是爱生气。一生气就什么也干不成,结果反而更生气。后来,在一个高人的指点下我学会了控制生气的方法:一和人吵架、争论或生气,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和学习了。”

孙子又问:“爷爷,您年老了,成了富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他维斯亚笑着说:“现在我生气时仍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我就边想——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 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全消了。”

篇6:学会改变哲理小故事

培训课上,企业界的精英们正襟危坐,听管理学教授讲关于企业运营的报告。

站在讲台上的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上,然后指着旁边一个胀得圆鼓鼓的气球对大家说:“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这只瓶子里去?当然,你不能这样,嘭!”教授滑稽地做了个气球爆炸的手势。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教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终于,一位女士走到台前,拿起气球小心翼翼地捏着。她想利用橡胶柔软可塑的特点,把气球一点一点地塞到瓶子里。但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

教授看到没有人愿意再上来试一下,他拿起气球,三下两下解开气球嘴上的带子,“哧”的一声,圆圆的气球变成了一个软塌塌的小袋子。教授把这个小袋子塞到瓶子里,只留下吹气的口儿在外面,然后用力吹气。很快,气球鼓起来,胀满在瓶子里。

教授再用带子把气球嘴儿扎紧。“瞧,我只改变了一下方法。”

教授转过身,拿起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变”字,然后说:“现在,我们做第二个游戏。”他指着一个戴眼镜的男子说:“现在请你用这只瓶子做出五个动作,什么动作都可以,但不能重复。”

“眼镜”拿起瓶子、放下瓶子、扳倒瓶子、竖起瓶子、移动瓶子,五个动作很快就完成了。教授点点头,说:“请你再做五个,但不要与刚才做过的重复。”

“眼镜”又很轻易地完成了。

“请再做五个。”等教授第五次发出同样的指令时,“眼镜”突然大吼一声:“不!我宁愿摔了这瓶子也不想再让它折磨我的神经了!”“眼镜”把瓶子重重地放在讲台上,愤愤地走回到自己的座位。

精英们笑了,教授也笑了,他面向大家:“你们看到了,‘变’有多难!连续不断地‘变’几乎使这位先生发疯。可你们比我还清楚,商战中‘变’有多么重要。因为不变比发疯还要糟,那意味着死亡。”

精英们开始对这场别开生面的报告品出点味儿来了,他们微笑地互相交换着目光。

停了片刻,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大的瓶子放到台上,指着那只装气球的瓶子说:“谁能把它放到这只新瓶子里去?”

精英们都看到这只新瓶子并没有原来的那个瓶子大,直接装进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这样简单的问题难不住头脑机敏的精英们,一个高个子中年 男人走过去,拿起瓶子用力向地上掷去,瓶子碎了,中年人拾起一块块碎片装入新瓶子。教授点头表示赞许,精英们没人对中年人的做法感到意外。

篇7:改变人生的哲理小故事

因为稿费所带来的不菲收入,杰克·伦敦很快便步入了美国上流社会。在与其他社会名流的交往之中,杰克·伦敦学会了喝酒,并逐渐发展到嗜酒如命的境地,每天都要与酒为伴。

长期的酒精刺激,让杰克·伦敦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思维能力也随之下滑。妻子查米安为此揪心不已,她多次劝杰克·伦敦戒酒,但都没有任何效果。

“谁若能帮我丈夫成功戒酒,我将感激不尽。”毫无办法的查米安只好对外寻求帮助。

“这没什么难的,只要夫人按我的方法去做,保证可以!”一个叫凯斯特的用人毛遂自荐道。在他的安排下,一个秘密的戒酒计划正式启动了。

接下来,在查米安生日来临之际,她要求丈夫送给自己一匹好马,杰克·伦敦欣然同意了,并陪同她一起去养马场挑选。结果查米安看中了一匹最贵的名马,杰克·伦敦本来是不情愿买的,但禁不住妻子的死缠硬磨,最后只好咬着牙将其买了回来。

几天后,杰克·伦敦路过马厩时,看见凯斯特正在喂马。看了一会儿后,杰克·伦敦便怒气冲冲地嚷道:“你怎么能这样喂我的马?!”

“不这样,应该怎样?”凯斯特一脸迷惑地问道。

“你知道这匹马有多名贵吗?好几千啊!如此名贵的马,应该吃最好、最新鲜、最健康的草料,喝最干净的甘泉。”杰克·伦敦生气地嚷道,“可是,你现在却给它喂脏兮兮、散发着霉味的草料,让它喝如此浑浊的阴沟水!难道你是想故意害死它?!”

“可是,您的妻子就是这样交代的呀!”凯斯特毫无惧色地回应道。

杰克·伦敦一听更火了,转身就朝家里跑,大声叫道:“查米安,给我马上出来,你竟然这样对待我们的好马!”

查米安从屋里走了出来:“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般大呼小叫?”

“难道你不知道那些糟糕的食物和水,对马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吗?”

“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你不也是这样的吗?——明知道自己的身体很宝贵,不也照样天天酗酒吗?”

妻子的这番话让杰克·伦敦一下子愣住了,他就像一个蔫了的茄子,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杰克·伦敦便不再喝酒了,此后一直都是。在他成功戒酒不久,便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高峰。

篇8:教师改变学生改变

一、让宽容成为爱的载体

一个调查组以“你爱自己的学生吗?”为题调查了一部分教师, 结果显示, 96%的教师表示爱自己的学生。但是, 调查组又以“你真切感受到老师们的爱了吗?”为题调查了他们的学生, 遗憾的是, 只有5.6%的学生回答感受到了教师的爱。教师爱学生不用质疑, 但是爱的方式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研究表明, 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应该是能够尊重、激励和限制学生的教师。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尊重、激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 只有这种爱才能称为“教育爱”。

教育的爱是一种思想, 一种情感, 一种氛围。尊重、激励和限制是教育爱, 但它只有以宽容为载体, 才能飞得更高, 撒播得更远。

例如:班里有个叫小李的孩子, 有些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总是坐不住。不是把腿垫在屁股下面坐, 就是钻到桌子下面叠手工, 有时甚至在课上很随意地喝水、下座位扔垃圾, 几乎每节课都要被任课老师点名批评。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 别的同学都在做习题, 当我走到他的身边时, 发现他正在看漫画书。我还没说什么, 他就抬头发现了我, 出乎意料地是, 他主动地把书递到了我的手里, 还声音洪亮地说:“老师, 我错了, 你把我的书没收了吧。”然后又看了看低头写作业的同学们, 站起来, 凑到我面前, 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了句:“老师, 记得快点还我啊。”我一下就笑出声来了, 觉得他的行为也不是那么“可恶”了, 于是微笑着表扬他说:“看来你长大了, 做错事懂得认错了, 好吧, 现在就还给你。那你还在课上看吗?”他喜出望外地连连摇头说:“不看了, 肯定不看了。”

下课后, 小李很神秘地塞给我一块糖, 我很惊讶, 不知他为什么要给我糖。这时, 他悄悄地, 却满面笑容地对我说:“这是我奖励给你的!因为你今天没批评我, 还表扬我, 你是个好老师, 我奖励给你一块糖。”

当教师把更多的宽容给了学生, 才能收获更多的来自学生的情感回馈。所以, 教师应该记住:无论孩子犯了多大错, 也无论你是多么的生气, 在你开始批评他们之前, 请记住: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 但他还是好孩子。

二、让学生立场取代教师立场

现代教育强调要以人为本, 教育是为了服务学生的成长, 教师是在帮助学生成长, 那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摒弃传统地站在教师立场来处理问题的做法, 代之以学会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例:学生因为没有穿校服到学校, 被值周生做了班级考核扣分记录。回到教室后, 情绪低落, 趴在书桌上不愿意说话。

以教师立场处理问题的教师知道后, 非常生气:你怎么不穿校服就来了?

学生:老师, 我昨天把校服洗了?

老师:谁让你洗了?你好像是讲卫生, 可全班的脸都让你给我抹黑了。

学生:呜……

同样的事情, 以学生立场处理问题的老师看到学生情绪低落, 问:怎么了, 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学生:老师, 我昨天把校服洗了, 今天让值周生扣分了。

老师: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说明原因, 这很好。说明你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其实, 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对这个集体来说真的都很重要。希望今天的事以后不再发生, 你能做到吗?

学生:能!

同样一件事, 不同的处理方法, 就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只站在教师的立场处理问题, 教育的过程可能就是教师极尽对学生讽刺挖苦之能事, 去抽打、撕剥、伤害学生仅有的一点尊严。学生不但不服气, 还会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教育的结果也多是不欢而散。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处理问题, 教师则往往能够体会学生的难处, 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和宽容, 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在问题行为中省思自己的错误, 让学生从错误的事件中获得生命成长的经验。

三、让双重强化取代单纯强化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孩子去完成同样的任务, 第一组每人发一个空盒子, 完成一项任务, 就奖一个弹子;每二组每人发一个装满了弹子的盒子, 一项任务失败了, 就拿掉一个弹子。结果发现, 第二组孩子的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在评价管理中, 有时候惩罚比奖励更有效。所以, 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量化考评中也不妨尝试“胡萝卜加大棒, 一个都不能少”的评价机制。即变传统的单纯以“加法”激励强化为“加减并重”的双重强化机制, 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凝聚班级集体意志和团队荣誉感。

如, 教师在学期初通过集体讨论, 从品德规范、课堂规范、作业规范、学习成绩四方面制定学生素质成长评价量表。每学期每生每项预发红花五朵并统一命名为健康星。当学生有突出表现时, 给予红花以示奖励, 有违纪违规行为时则通过摘花以示惩罚。此外, 健康星的保持可通过许愿 (向班集体许愿, 请求赦免, 通过者可免摘红花一朵) 、打工 (为班集体做好事、争荣誉等, 视贡献大小可获得至多两朵红花) 、索要救命草 (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借红花或小组成员向其赠送红花, 每周内只允许一次, 每次一面) 、探险 (由薄弱项学科科代表出三道习题, 全答对者可获红花一朵) 、守仓 (每天坚持完成一件事, 如跑步、抄写生字单词课文公式定理优秀作文片断等) 、和刘翔赛跑 (确定赶超目标, 超过者可获红花一朵) 、服用“还魂丹” (班主任视其一周表现, 决定是否给其还魂丹, 服一颗还魂丹可增加红花三朵) 等方式来进行。每周保持健康星称号的学生, 均可参加班主任老师主持的周末梦幻之旅, 并有意外惊喜相送。在对学生评价时, 该评价方案还以健康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评价, 整体方案运行一年, 学生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学习状态出奇地高昂, 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多项评比表彰中均能获奖。

一朵小小的红花, 既很好地发挥了它激励表扬的正面作用, 又发挥了其过错责罚的负惩罚作用。同时它将量化考核由关注冰冷的分数变为充满温情的期待, 能够激发每一个孩子内心做一个好孩子的美好愿望, 很好地达到了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双重目的。

四、让发散思维取代纵向思维

按照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思维, 发现学生的问题时总是关注问题所带来的危害, 不断强调后果如何不堪设想, 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殊不知, 这样的处理方法只关注了学生承认错误的表象, 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改正错误。教师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纵向思维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遵循一条最明显的思维路线, 即直上直下地思考。然而, 还有另外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 即横向思维方式, 同样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而且教育意图是隐性的。

如, 一位小学低年级老师曾因为学生课间饮水秩序混乱而担心孩子们发生烫伤事故苦恼不已。后来她改变纵向思考方式, 从银行的“一米线”受到启发, 将正在喝水的学生和等待喝水的学生通过“一米线”来进行隔离, 并要求学生必须站在饮水机旁边的小脚丫贴图上才可以接水饮用。如此不但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也使教师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纯洁可爱。

还有一所学校, 教学楼的扶梯是材质较薄的不锈钢管做成, 而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却喜欢将扶梯上方的木质表面当成滑梯来玩, 一个个排队由上向下滑动, 到最后常常摔倒在一楼的栏杆旁边, 且多次将不锈钢栏杆踢弯或折断。为此, 班主任老师多次批评, 抓现行示众, 学生们也毫没有改变。后来, 老师让学生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们建议学校将折弯损坏的钢管做成一个“警示风铃”悬挂在楼梯旁边。如此设计, 不但成为学校楼道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 而且时刻提醒学生不要再做这样的游戏。教师变纵向思维方式为贴心提醒的横向思维方式, 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营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谓一举两得。

用发散思维的思路尝试用“可以做什么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来取代“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的纵向思维方式, 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思路, 当教师用发散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一个个问题, 才真正能够养成一种反求诸己的工作习惯, 促进教师本人的专业能力、专业品质和专业情感的提升。

五、让不一样的方式去达成同样的目的

凡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教师要将一种观点或理念传递给学生, 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 并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实在的震撼感。笔者认为, 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变得入情入理, 不妨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辨析、思考、判断中, 做出既符合个人意志又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正确行为。

篇9:三个故事改变人生

洞房花烛夜,当新郎兴奋地揭开新娘盖头,羞答答的新娘正低头看着地上,忽视间掩口而笑,并以手指地:“看,看,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

第二天早上,新郎还在酣睡,新娘起床看到老鼠在吃大米,一声怒喝:“该死的老鼠!敢偷吃我家大米!”“嗖”的一声一只鞋飞过去,新郎惊醒,不禁莞尔一笑。

此故事没别的意思,只想问问那些新进的员工甚至是一些干了两年、三年的老员工,当初你为何选这个工作?既已选了这个工作,为何身体过了门心态却迟迟不过门?

我曾访问过一位跳高运动员。如何保持状态去挑战一项又一项的新纪录时,运动员发自内心的说:“心过去了,身体也就过去了!”我也犯过此毛病,我刚进厂时,常常对老板抱怨:“你们厂怎么怎么样……”他听了老是向我皱眉,后来我改口对他说:“我们厂该怎么样。”他开始认真思考我提的建议。

往往新来的人很容易发现公司的问题,因为旁观者清。问题是你是用嘲笑、牢骚、忿然、指责的方式呢,还是以主人的心态来了解并积极地去改正这些缺点和漏洞?

问问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真正地过门了吗?

故事之二: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尽力而为?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

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獵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到处充满危机的年代。常常问问自己,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

故事之三:沙砾与黄金

一队商人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突然空中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抓一把沙砾放在口袋里吧,它会成为金子。”

有人听了不屑一顾,根本不信,有人将信将疑,抓了一把放在袋里。有人全信,尽可能地抓了一把又一把沙砾放在大袋里,他们继续上路,没带沙砾的走得很轻松,而带了的走得很沉重。很多天过去了,他们走出了沙漠,抓了沙砾的人打开口袋欣喜地发现那些粗糙沉重的沙砾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

我曾想了很多次,一直未想出这故事寓意所在。

慢慢我们明白,在漫长的人生中,时间、责任就像是地上的沙砾,惟有紧紧抓住时间、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将这些普通粗糙的沙砾变成可贵的金子。不紧紧抓住时间的人、不愿承担责任的人固然轻松潇洒,但他们生命长河会黯淡粗糙,他们始终发不出金子般灿烂光辉。

篇10:哲理故事:改变

在家想,成功难;出去做,成功易。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祢彰。

卓越的人只有一个特点: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要生存,就要进取;要成功,就要坚强;人生感悟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心象降落伞,打开才有用。

一想二干三成功,一等二看三落空。

人生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的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千万不要让细节害了你,千万不要让习惯毁了你。

成功不是条件是信念,成功不是方法是想法。

这个世界永远属于强者;弱者只能得到一些同情与怜悯。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时间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

相信是成功的起点,坚持是成功的终点。

不管是狮子还是羚羊都要奔跑,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都要奋斗,关键的是————你奔 跑的速度和奋斗的方向!

只要你勇敢的作出选择,再加上一个永不放弃的承诺,那么,成功一定属于你自己!

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能拓展生命的宽度。

不读昨日的失败,不做明日的`幻想,把握眼前的时光,奋发人生的目标。

人生最富有的:并不是拥有一座金山,而是拥有一座金山买不到的东西。

一个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人,是不会在乎别人的反应和认可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对,就应该走自己的路。

与其花长时间怀疑,不如花短时间求证。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篇11:哲理故事:改变

想改变个性,先改变习惯

改变心态,习惯就改变;改变习惯,行为就改变;改变行为,性格就改变。当你想改变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习惯。

「想改变,你得先认清现实;想进步,你得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许多人往往都没有察觉到,其实自己深受着生活习惯的影响,无论是行为还是做事方法上,当你愿意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惯,才有机会改变结果,以才能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的个性。

想改变体质,先改变饮食习惯

你吃什么东西,就会拉什么东西出来,你的身体完全受到你的饮食习惯影响,许多人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但却从未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改变了,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体质,也才能越来越健康。

「人类寿命的长短不是依先天因素来决定,而是深受饮食、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想改变气质,先改变内涵

一个人有没有气质,不是外表能决定的,而是靠内涵决定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气质,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内涵,而一个人有没有内涵,则是长期时间累积下来的结果。

许多人弄错了方向,以为改变自己的外在,就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气质,但却在聊天时败露了,一个人有没有内涵,决定了一个人气质的表现,即使没有足够好的外在,但有充分的内涵,外表所展现出来的就会不同。

想致富,先改变思考方式

「如果你潜意识里的「金钱蓝图」不是把目标「设定」在成功,那么你不论学了什么,懂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造就了一个人有没有办法致富,想致富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看待金钱的方式。

篇12:光棍树的自我改变哲理故事

非洲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光棍树。它一年四季只长树干枝条,不长叶子,光秃秃的,如枯木一般。

然而,这死一般的树木却是生机蓬勃的,以一种特有的姿态长驻在茫茫沙漠之中。

光棍树是为了适应非洲荒漠地带干旱的`气候才逐渐退化了叶子,用绿色的茎和枝条进行光合作用的。如果它也像气候湿润、雨水充足地方的植物一样,长出又大又多的叶子,那么它会因叶子的蒸腾作用而丢失大量水分,从而无法适应干旱而遭自然界淘汰。

更为巧妙的是,它枯木般的样子对一些食叶动物毫无吸引力,减少了被动物吃掉的机会。这一点点的改变,不仅能让自己生存,而且能生活得更好!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只是多数人面对困难,便紧紧地盯上了困难,一心想着如何克服它,而忽略了自己依然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

篇13:哲理故事:改变

(一)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 要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能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实用的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 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了。

(二) 变“死学数学”为“活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经日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对此仍旧视而不见, 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题,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 笔者在教学时, 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知识》时, 让学生用手中的三角板确定圆心的方法;在学弧长时, 让学生以直角顶点旋转三角板, 求最小角顶点走过路程的长。通过使用身边的实物,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兴趣很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有多么重要, 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 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死学数学”为“活用数学”。

(三)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的课堂气氛, 激发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 笔者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知道“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 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 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

课堂教学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是照耀学生求知热情的阳光。它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 装着标准答案走, 而是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在探索中生成。课堂是师生心灵碰撞的阵地, 是师生生命对话的舞台, “体验”与“共享”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行为词, “真实化”和“生活化”才是课

(四)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在数学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 以逼真、生动的画面, 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情景, 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加重视实践操作, 科学地记忆知识, 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思考;从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去, 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篇14:践行 “学习故事”之改变

“如何能促进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如何关注到儿童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真正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每一个儿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省级课题“幼儿主题性游戏活动开展的实践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尝试借鉴使用新西兰“学习故事”这种叙事性评价方式,通过记录幼儿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故事”加强对幼儿学习的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和指导的能力,学会分析幼儿、解读幼儿,从而建立科学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习故事”真正为教师搭建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理念与工作实践的桥梁,成为师幼共同成长的平台。

改变一:“学习故事”让教师改变了观察和解读幼儿的视角,呈现幼儿作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形象

1.师:从“找差距找不足”变为“找优点找长处”。

“学习故事”要求教师记录下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魔法时刻”,又称“哇时刻”,即指那些让老师看到后会发出“哇……”感叹的惊喜时刻。而在真正开始观察、记录孩子们的学习故事之前,我的心里充满着疑虑:“这样的‘哇时刻’多吗?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的‘魔法时刻’吗?”尤其是后者更让我担心。而当我真正端起相机,将视线轮流聚焦在一个个孩子们身上,尝试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去寻找这样的“魔法时刻”时,我惊喜地发现:“魔法时刻”就在我的身边!每个孩子都会有让老师惊喜的“魔法时刻”!而这一切只源于一点——教师转变了观察和解读幼儿的视角:从“找差距找不足”变为“找优点找长处”。

2.幼儿:呈现“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形象。

在我和本班的老师一起记录下孩子们一个个“学习故事”,并将其结合幼儿作品制作成幼儿成长档案并仔细阅读时,我们豁然发现:在教师新的观察评价视角下,每个孩子作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的形象都熠熠生辉,而那些曾被教师认为“存在一些问题”、“不如别人”的幼儿,也通过“学习故事”让教师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这些之前不为所知的学习品质的发现,让教师不仅真正去读懂每一个孩子,也让教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

如我们班有一个叫绎绎(化名)的男生,“行为习惯不好,和小朋友们相处容易有矛盾,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这几乎是每一个教师对他的评价。但是,在教师关注他的兴趣、长处并记录成“学习故事”进行解读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时时刻刻都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在《最佳造型师》中,我们看到了他愿意接受同伴的建议——用“石头、剪子、布”解决争议,还看到了他在做“造型师”时表现出的认真和坚持;而在《老师,我来!》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热心和乐于助人。细想一下,这样的细节在一日生活中其实很多,但是却往往被忽略并掩盖在对他“调皮”的成见之下。这样一个个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学习故事”,不仅让教师改变了对孩子的偏见,不再去盯着他的“不足”去纠正,而是更多地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态度去接纳他;同时,孩子也通过教师记录他的这些“学习故事”(我们要求家长回家后将“学习故事”读给孩子听),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肯定和赞赏、理解和接纳,从而帮助他不断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这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获得无疑会推动孩子不断地主动学习、获得成长和发展。

改变二:“学习故事”让教师能真正尊重儿童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的特点,关注到儿童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

1.促使教师尊重儿童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的特点。

“学习故事”是为了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评价,其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注意(观察)、识别、回应三个部分,“学习故事”始于教师对儿童的注意,即发生了什么;第二步是识别,即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了;第三步是回应,即如何进一步支持这方面的学习。同时,由于只有在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中,才能发生真正的学习故事,因此,学习故事这种评价模式的引入必然促使教师改变幼儿学习以“集体活动”为主的传统方式,尊重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的特点,创设一个有利于儿童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可以在这个环境里自主地探索和游戏,从而发生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故事。

2.促使教师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每一名幼儿的学习都会打上自己特色的“个人印记”,但这种个体差异在现实中却往往最容易被习惯了集体教育的我们所忽视。而通过践行“学习故事”,这一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关注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并通过识别、回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点不正是《指南》中所强调的,而教师们在实践落实中所困惑的吗?

如我们班有一个叫扬扬的男孩,在老师的眼里,他是属于能力比较弱的那种,尤其是绘画时,他画得慢不说,还经常是草草了事,“不喜欢画画、画不好”也成了老师对他的印象。而这一切在记录了他的学习故事——《美丽的全家福》之后却发生了改变。

美丽的“全家福”

今天老师在美工区投放了新材料——老师自制的相框,吸引了不少小朋友来到美工区,兴致勃勃地要给自己家画张“合家福”。当我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有两个小姑娘抢着跟我说:“老师,扬扬不会画!”其中一个小姑娘还顺手举起你的画:“老师你看!他画的什么啊!”确实,画纸上只有一些像楼梯一样的线条,而此时的你像做错了事情一般,不安地看看我,再看看画纸。

我接过你的画纸,先对一边的小朋友说:“谁说扬扬不会画啊?他画画可棒了!”又弯腰对你说:“来,别着急,接着画。”你说:“我画得不对。”我说:“画错了,可以在反面画嘛!”画纸翻过来一看,咦,反面画了一个小人,虽然很简单,但是能看出主题了。我说:“你这面就画得很好啊,继续画吧,一定能画好的。”你的信心似乎被鼓舞起来了,拿起了画笔,想了想,又跟我说:“我不会画身体。”我说:“你现在画的这个小人的身体就很好啊!脑袋圆圆的,身体长长的,很可爱!”

nlc202309081709

你顿时有了勇气,甚至咧嘴笑了一下,接着,你开始画第二个小人,小人头上还扎着两个辫子,你告诉我这是你妈妈。接着,你从中间的“十字”开始向右连了一条线到“妈妈”的手上:“我想要我爸爸和妈妈手拉手。”最后,你在画纸中间的最下方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得意地说:“这是我。”在我的建议下,你还认真给“妈妈”穿上了黄色的裙子,又给爸爸穿上了蓝色的衣服。中途我夸你画得真好,你很开心,低头画了几笔后突然抬头对我说:“老师我喜欢画画。”

终于完工啦,我和你都很开心。我帮你将这张“合家福”插进一个绿色的相框里,在相框的衬托下,你的作品虽然稚拙却充满童趣,我由衷地对你伸出大拇指。这时,史老师走了过来,你抱着作品去递给史老师:“史老师,看我画的!”史老师也热情地表扬了你。你开心地捧着画框说:“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你知道吗?今天老师也特别开心,因为我看到你在老师的鼓励下能坚持认真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且我相信,你真的是喜欢画画的,因为你真的画得很棒!

记录完这篇“学习故事”后,我的内心起了波澜:原来,扬扬并不是不爱画画(否则他不会自己选择美工区),而是他担心自己“画不好”(从他不敢下笔以及在纸上画了几笔又翻过来重新画可以看出);另一方面,由于他受已有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在绘画中需要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这种引导不是教给他绘画的技巧,而是引导他明确自己的预设目标并鼓励他一步步去完成(教师在这个故事中已及时作出回应并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接着,在根据扬扬的学习特点思考他下一步的学习存在哪些可能性、应如何为他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后,我在“教师的话”中写道:对画得是否好、是否像来说,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对画画的兴趣更为重要。在今后的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提供更多样化的材料和形式,吸引他更积极地参加到美术活动中来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观察和指导,一方面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具体的帮助。同时,我们还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他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使他体会到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在实践“学习故事”这一年的过程中,像这样的关于幼儿个别化学习指导的案例还很多。可以说,“学习故事”给了我们倾听幼儿“心声”的机会,就像一条纽带,把教师同每位幼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使教师通过注意、识别和回应这一过程完成对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指导,从而使“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再成为遥远的梦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践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还深刻感受到“学习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对儿童学习评价的方式,更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促使教师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并贯彻《纲要》精神和《指南》理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方面,“学习故事”提高了教师观察儿童、解读儿童的能力,促进教师联系儿童发展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学习故事”使教师自然地将关注点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儿童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从而建立新型的信任、接纳、合作的师幼关系,让《纲要》和《指南》中“以幼儿为本”这一统领性理念真正得以落实和体现。

上一篇:雪女《三》下一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