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2024-05-04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共8篇)

篇1: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我校“121”课堂教学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是受师生欢迎的。因为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老师教学的自信心。

“121”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多,虽然教师教给了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并在书上作旁批等,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差异自学效果千差万别:好学生不用老师讲就能学会,甚至体会得比老师好,差学生呢,自学后仍是大脑一片空白,必须经过老师点拨、讲解才能明白。“121”课堂要求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对差生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漏洞:一知半解、得过且过。这样差生就会越来越差。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再来看看中等生,由于一部分中等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对一些是是而非的问题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对老师精讲的知识没有及时消化掉,这也会造成成绩的滑坡。教中学语文的老师都有这个深刻的体会:讲得细、抠得死对小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是绝对有效的。虽然长期来看,对学生发展未必是好事。这是小学语文考试模式和“121“课堂教学的宗旨不符造成的。因此,在“121”课堂教学模式中,处理好学生”学“和教师“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讲什么?怎样讲?不是一句“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讲”能涵盖的。因为中学语文学科在运用“121”课堂教学模式是总有一些蹩脚的感觉。总有一种再优美的文章上完后也仅是完成了一篇阅读训练的感觉。教学设计和环节犹如教师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一片文质兼美的文章切割成许多小块,即使后面努力拼凑,但再也复原不了原来的模样。

这种感觉困扰了我许久,让我在教学中很不开心,一方面,我收获着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喜悦,另一方面,我更担心我们缺乏了对一篇文章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整体地把握,缺乏了对文章谋篇布局的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提高吗?会不会扼杀了学生对母语的学习热情?就想缺乏细嚼慢咽的人消化不良,会影响生长发育一样?怎样讲?讲什么?这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于是,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文本内容,精心备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预设问题,设计不同讲授内容,努力做到将知识融会贯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

1、把好预习关。“121”课堂要求少讲,精讲。为了保证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捕捉到教师精讲的信息,每一个学生就必须预习到位。以往学生的预习仅仅是读读书、勾勾词、写写生字。预习的深度显然不够。我认为应该这样预习:首先,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其次,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最后质疑,深入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质疑”要求学生必须能提出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自己通过预习解决了的,也可以是预习了仍没有理解的。有的学生不重视这个作业,读一读,抄一抄很容易做到,但却不想思考问题。我在教学中发现,检查学生预习时,问及有什么问题,学生都说没有。可是,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请他回答时,他却哑口无言了。怎样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会提问题呢?我的做法是预习时规定学生必须提一个问题。如果通过预习弄明白了,就把答案写出来。如果是通过老师讲解弄明白了,课后也要把答案写出来。

2、教师要融会贯通地讲。预习到位是教师进行精讲的前提。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更需要教师讲解时要融会贯通。学生才会理解到位,抓住重要信息而不死记硬背,一知半解。减少不懂装懂,当时懂,下来不懂的状况。如教学《燕子》一文,理解第三部分“在微风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掠”字为什么比“飞”好?讲解时既要联系第一段燕子的外形特点,又要和下文“一下”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到“掠”写出了燕子飞行的轻快与自由。这样讲既教给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习作打下基础。总之,既然要精讲,不光是话少,更要求恰到好处。起画龙点睛作用。另外,就语文学科讲,最后教师就全文的思想内涵、写作特点、谋篇布局等做一个精辟的总结和归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备好课是关键。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并不是就轻松了。而是由体力劳动转化成脑力劳动了:多观察、多了解、巧预设、勤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们要做一件事,就要预先做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要失败。语文课也一样,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时指导好学生预习到位、自学有效、讲解融会贯通的基础。

4、“121”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要通过“121”的模式,让自己牢固树立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意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地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盘,落实好这一理念。

以上就是我在实施“121”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2012、5

篇2: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其实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新很重要。初二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知识,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因为他们从课堂中感受到了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的知识灌输,而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

那么怎样才能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第一,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数学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第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

第三,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在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

篇3: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漫画头像学习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漫画语言, 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 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思想目标: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因素, 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 并通过观察与思考来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漫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制作宣传漫画的能力。

教法学法特点:通过综合信息, 分组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运用课件, 突出美术学科强调视觉感受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取长补短, 增进友谊。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今天能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老师非常高兴。老师也希望快乐能常伴同学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每天生活在高兴与快乐之中, 因此诞生了很多运用幽默手段给人们创造快乐的艺术形式, 那么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看大屏幕图片 (如:小品、相声、滑稽舞蹈、马戏小丑等等。) 美国有个幽默天才——卓别林, 中国有个幽默大师侯宝林。侯宝林大师有一句名言:“相声是有声的漫画, 立体的漫画;漫画是无声的相声, 平面的相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平面的相声”——漫画, 用漫画的形式, 展现属于自己的幽默人生。

二、板书课题:幽默人生 (同时大屏幕出示)

三、新课程学习

(1) 那么什么样的画是漫画呢?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漫画、欣赏漫画) 。第一幅:简洁生动, 第二幅:富有联想, 第三幅:诙谐有趣。第四幅:变形夸张。总体都是诙谐幽默的。

打开《知识小词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 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 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有的漫画幽默讽刺, 有的漫画幽默搞笑, 还有的从幽默中传达对某个人的崇拜与尊敬, 这样我们可以将漫画按照不同的用途分为:讽刺漫画、幽默漫画、肖像漫画等。

下面这几幅分别属于哪一种?出示漫画。 (学生分辨) 有时候漫画根据内容的需要, 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来看一下主要用到的几种形式 (出示漫画) 。同学们可根据教材第8页最后一段内容, 分辨一下这几幅漫画在漫画形式上分别属于哪一种? (学生回答:单幅漫画, 四格漫画、连环漫画等)

那么我们怎样画漫画呢? (在构思, 创作手法, 线条的运用上应该怎么办?学生思考, 并回答) (幻灯片出示)

(2) 发挥联想, 寻找漫画灵感

(3) 合理的选用夸张、比喻、对比的创作手法。

(4) 画面线条应简练概括。 (比如人物的脸型塑造和表情塑造)

现在很多同学已经都等不及了。准备好了么?准备好的画吧。

四、我的幽默:老师出示漫画作为示范

学生作业:用你喜欢的绘画语言创作一幅漫画, 形式不限, 题目自定。要求: (1) 创意幽默有趣, 内容健康向上。 (2) 形象夸张有个性。 (3) 线条简练概括。

五、我幽默我自信 (作业点评)

(1) 内容的幽默程度。 (2) 形象的夸张变化。 (3) 线条的简练概括。

六、课堂总结

篇4: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zhǐ)尺 (kūn)鹏

(jí)蓬(hāo)

相形见(chù)混(xiáo)

(jǐng)深(suì)

(yáo) (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篇5: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这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时常觉得自己经验尚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遇到棘手问题总不能很好地圆满地解决。以下就针对我遇到的教学上的一个问题,肤浅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805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中等,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敏,有自尊心,有上进心,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自觉地违反课堂纪律,课后作业不按时按质完成,以说谎企图蒙混过关等情况,而以上问题又总不会集中体现在某一个学生身上。于是,我发现,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至少你不会发现某一个学生是屡教不改,恶习缠身的。

但805班的学生完成作业又是在年级中出了名的数量少、质量差,在语文科目上情况甚是严重,每一天的作业水平都可谓是参差不齐,不写、写少、没交等,而我时不时地抽查总是能发现,即便是交上来的作业也总存在一部分字迹潦草,抄袭他人,网上抄答案,更严重的是拿其他人的作业上交等。我在学期初总会在语文课堂上直接“质问”、批评这些同学,总认为在班集体面前进行教育,能激起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也能对其他学生有警示作用。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仅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也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我也会罚学生写作业,这更是大错特错。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为了出气,为了让孩子屈服而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那么只会让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而且为了逃避再被惩罚而学会撒谎,别说学习了,已经使人格受到扭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习惯总不是一日就形成的,所以,坏习惯的纠正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我想,在下学期能否尝试以下方法:

一、请班主任协调好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每天的写和读记做到均衡,数量又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相处半年的经验告诉我,对805班的学生晓之以理总是比“暴力镇压”来得有效多了,所以同时得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动之以情。

二、细心发现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写,因懒和贪玩不写,因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无法写全。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写,那么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性,让学生能对新课知识当堂吸收消化,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适当降低这类作业每次完成的量,更加重质。发现懒和贪玩而不写,谈话和鼓励已经是用坏了的梗,围追堵截往往造成更加厌学的心理,我倒认为应施力在培养优秀学生上,以学习优秀生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其他学生,大力表扬勤学好学者,而暂时忽略模糊这些“坏学生”。发现学习安排不合理的学生,先管以图不管,先让家长配合学生学习计算自己的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时间,逐渐培养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三、放宽心胸,学会容忍学生错误。我想,有时老师知道,一份作业没有完成并没有对学生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只是气愤于学生的不听话。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甚至人格辱骂,这种语言上的说教,有时是一种“语言暴力”,以为学生好为名强迫他接受你的观点,然后乖乖听话。而罚写更是一种暴力手段,为让孩子暂时屈服老师的权威而不得不去写,当写作业变成一种惩罚,你还能说出“我这是为你好”“写作业才能提高成绩”这种话吗?况且,学生为了躲避惩罚,势必会撒谎,找各种借口,有极端行为,久而久之,扭曲思想和人格,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想学习容忍学生的错误,如果他们诚实向我说出没完成作业的原因,即使是说“我不想写”,一次两次我也会尝试着原谅,但是让他们放学留下补作业,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顺序搞错了,之前玩,现在就得学习”。

四、将作业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常把作业与学习、成绩划分得很清楚,总是表示先完成作业,再有时间学习,作业与学习不是一回事,所以作业马虎完成也行。但我让805班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昨天完成的练习题答案,然后给分和针对性地点评,肯定他的努力和答对点,纠正其中错误。我发现,他们重视老师的评价,得到表扬会开心会笑,得分很低也会点头表示明白原因,如此一来,他们会注意作业的量和质,希望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显示,805班在期中考后课堂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提高,说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篇6: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 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 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五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即墨二十八中的教学模式:

一、历史“和谐互助”新授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流程: 自主学习→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助提高→总结归纳

(一)自主学习

1、师友根据上节课的复习提纲,相互检查旧知识。教师巡视检查。

2、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二)探究释疑

1、师友交流自学情况。简单的知识点先由学友讲给师傅听,师傅点评;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由师傅给学友讲解;暂时存在困难的,讨论解决或待到全班交流时解决。

2、学生提出疑惑问题,教师就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疑惑问题)

(三)理解巩固

1、学生根据提纲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2、师友互助检查,教师巡视点拨。

(四)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2、全班交流答案,师友互助。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学友解决不了的请师傅讲解。较高难度题型先由师傅给学友讲解,师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点拨。

(五)总结归纳

1、师友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特别是归纳学法、易错点、规律等),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强调,评价师友表现。

二、历史“和谐互助”复习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流程: 知识回顾→自主复习→交流巩固→互助提高→总结归纳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出示上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师友交流,教师抽查部分学友,掌握学情。

2、教师出示本节复习提纲,强调重点。

(二)自主复习

1、根据本节课复习提纲,学生看书复习,记忆巩固。

2、师友相互提问检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三)交流巩固

1、师友结合教科书或《新课堂》等资料互助检查讲解。

2、教师抽查提问学友,及时进行学法指导。

(四)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具有一定灵活性及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师友独立思考完成。

2、全班交流答案,师友相互讲解,师傅有疑问的可请教会的同学或教师。教师强调易错点或答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师友相互淡收获,由学友代表在全班谈,师傅补充、点评,教师适时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对学法、知识规律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历史“和谐互助”讲评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流程: 查漏寻误→交流疑释→互助提高→自主反思→总结收获

(一)查漏寻误

1、师友独立改正自己卷子中出项的错误。

2、师友交换试卷,互相检查对方的改正情况。

(二)交流疑释

1、师友交流试卷中存在的疑惑,共性问题全班共同参与解决。

2、教师再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总结错点和知识规律。

(三)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有针对性的综合性习题,学生自主思考,师友交流。

2、全班交流思路,教师补充点拨。

(四)自主反思

1、学生就本节内容自主反思,补充笔记(错题本)

2、师友交流学习笔记(错题本),师傅对学友的笔记(错题本)进行检查指导。

(五)总结收获

1、师友互助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全班交流。

2、教师强调重点,点评师友表现。

感想:

篇7:八年级下册语文的随笔

上午和妈妈大吵一架,甚至差点动起手来。泪花在我的眼眶中闪烁着。最后变为泪珠,从脸颊划过。心里的忧伤,统统压抑在心里,不知道该怎么发泄。

带着这种心情离开了这个悲伤地,来到田野,眼前豁然开朗。由浅绿变为浅黄的树叶在枝头飞舞着,好似想在自己最后剩余的生命再展示自己独特的美。脚下踩着枯黄的树叶,穿梭在田间小道。一阵凉风吹散了我的思绪。这时才注意到已经秋天了。脸上的泪水也被吹干。只留下了点点泪痕。

‘‘啊————啊————”对着那收割稻子后残留的痕迹的田野,大声的呐喊,把心里压抑的消极情绪释放了出来,顿时感觉轻松多了,看着眼前情景,啊!好美!那青草和枯草互相交织着,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艺术画,而那神奇的画家,就是我们大自然母亲了。

篇8: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这是指导崇明县大新中学朱利荣老师执教八年级双杠教学内容的一个案例,该课是单元教学6课次中的第4课次,内容主题是改进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动作质量和学习双杠组合动作。

1.教材分析

八年级双杠组合动作由杠端跳起成分腿坐→前进一次一摆动成外侧坐一越两杠直角下组成,其中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是教学中的重点,它由撑杠、压杠、越杠、挺身、落地五个环节组成,由于完成该动作需要有一个身体腾越移重心,借助身体压杠产生的反弹力,通过收腹高摆腿使身体腾离杠面直角下的过程,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2.学情分析

该班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和认知水平,通过前几次课的教学,对双杠的学习动作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在体能、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如学生上肢、肩部、腰腹等方面力量不足,身体的协调性及平衡能力一般,特别是女生,由于摆越杠时身体重心的移动范围较大,容易产生胆怯、害怕心理,造成完成动作的自信心不足。

[问题提出]

在《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中学体操教材的比重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双杠、单杠、垫上运动、支撑跳跃四个方面。这些体操项目对促进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协调、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着其他运动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体操教材在体育教学中受场地器材限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以及教师自身基本功等因素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不少教师只是为教而教,缺乏怎样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善学”的思考。为此,在本课的备课研讨中,确定了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中,达到改进技术动作、体验成功快乐的教法措施。

1.体验。

主动有效的体验是获取感性认识,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本课通过教师创设各种辅助练习让学生进行体验:在杠上设置标志线,提示手的支撑位与臀部的外侧坐位,以体验如何有效获得压杠的反弹力;利用标志杆不同高度与角度的摆放变化,体验摆腿对直角下的影响。教师通过提示动作的技术关注点、学生的观察点,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的建议与评价,形成真正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改变了以往机械性的重复练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掌握技术要领和动作关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2.探究。

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是思维与身体练习相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通过实践来拓展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预设了“如何提高臀部离杠的高度”及“如何解决推手不及时”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同时,教师从“双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的力学原理、用力顺序、身体姿势三个方面做好引导,针对技术的关键点设置针对性的练习:开展外侧坐后腿直腿靠前腿的弹杠练习,解决如何获取反弹力的问题;手撑低处越高处的斜杠练习,解决收腹举腿的问题;摆越两根“斜拉橡筋”(双杠两侧各一根)练习,解决臀部离杠的高度、身体摆越的方向和角度以及直角下时的挺身问题。这些都使学练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合作。

根据“双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挺身下”的教材特点,课中加强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弥补教师问题发现与指导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动作技术掌握的互补与提升。为此,在本课的针对性练习与组合动作练习中,教师通过异质分组的形式,建立合作小组,确立学练目标,把观察与记录、帮助与指导、交流与讨论、反馈与评价落实到位,让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形成有效的互动,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时得到关注,真正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 集中注意力游戏(强度小)。

教师讲解要求与口令指挥,学生根据口令练习,要求注意力集中。

2. 热身跑(强度中)。

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慢跑。

3. 徒手操(强度中)。

包括以下内容:双手扶杠压肩,单手扶杠体侧屈,体转双手触杠,杠侧前踢后摆腿,杠侧伸展运动,腕、踝关节活动。教师提出具体练习要求,前4节操由各组组长带领练习,后2节操由教师发口令指挥练习。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由集中注意力游戏、热身跑和徒手操组成。通过游戏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角色;通过组长带操和教师带操,充分活动相关的关节韧带,并将身体姿态练习有机地穿插在徒手操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锻炼所需的方法手段。

(二)主材料练习

1. 复习杠端跳起成分腿坐→分腿坐前进(强度中)。

教师提出练习要求:挺胸展髋、两腿伸直内旋压杠,各组在组长带领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复习右杠外侧坐→左杠外侧坐(强度中)。

教师提出练习要求:体验身体压杠产生的反弹力,各组在组长带领下复习,教师巡回指导。同伴之间相互保护帮助、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3. 复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挺身下(强度中)。

(1)教师讲解示范:教师结合挂图讲解示范,强调相互做好保护帮助要求,各组在组长带领下练习。(2)复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挺身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学生。(3)演示与评析。组织学生正误演示与评析,教师提问: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的动作关键是什么?怎样提高动作质量?教师示范,强调动作要求:收腹高摆腿,腾起越杠移重心。(4)针对性练习。安排改进练习:①针对收腹举腿问题,做手撑低处越高处的斜杠练习;②针对两腿分开问题,做外侧坐后腿直腿靠前腿的弹杠练习;③针对缺少挺身问题,做摆越一定高度的纸棒或橡筋挺身下练习;④针对摆越时身体平移问题,做一侧外侧坐到另一侧外侧坐的手撑高处越低处的斜杠练习。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选择不同条件的器械进行改进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薄弱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相互观察、积极思考、主动体验、合作互助。最后组织展示,教师点评,提出提高动作质量要求。

4. 组合动作体验(强度中)。

组合动作依次为:杠端跳起成分腿坐一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教师示范讲解,提出练习要求:提高单个动作质量,组合动作体现连贯性。学生分四组,在组长带领下练习,相互交流帮助。

设计意图:在主教材的练习中,除常规的安排复习巩固练习外,在教法手段的运用上有创新和突破:(1)将双杠调为一边高一边低的斜杠,通过从低往高的斜杠练习改进收腹举腿不高的问题,通过从高往低的斜杠练习改进身体在摆越中平移的问题;(2)利用自制的有不同高度标记的纸棒固定在双杠两侧,让学生通过自我调节高度和角度,改进身体摆越的方向、角度以及直角下时的挺身问题;(3)积极倡导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交流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动作要领,体现思维活动与身体练习紧密结合的特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4)重视学法指导,如讲解时的问题预设、示范时的观察点提示、练习时的正确动作引领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合作跑练习

合作跑(强度大)。教师讲解合作跑方法与要求,分步骤进行以下练习。1.尝试练习。学生分四组进行尝试性练习。2.计时跑。学生分四组进行记时跑。3. 男女分组跑。男女各一组的计时跑。4.全班一组跑。全班一组的合作跑,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相互协作配合的集体精神。

(四)课堂小结

在教师提示下进行放松练习,学生谈学习体会,教师点评,小结后布置学生回收器材,结束课程。

[自我反思]

这节课学生锻炼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基本实现了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1. 重视教学步骤的层次性。

学生改进和掌握技术动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课中安排的几个练习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如通过分腿坐前进及右杠外侧坐摆越至左杠外侧坐的复习,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动作;通过演示图板、教师示范和观察点提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的动作过程和动作的关键部位;通过安排多个辅助练习和针对性练习,改进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

2. 重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学生体能、技能的不同,教学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互补,在同伴的保护帮助中树立信心,在相互的观察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针对性练习中,通过将学生练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给予改进的建议和处方,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练习内容,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双杠学习的兴趣培养和自信心的增强。

3. 重视教法手段的有效性。

课中安排的外侧坐压杠摆腿练习、右外侧坐摆越至左外侧坐练习等,让学生体会身体压杠对收腹举腿产生的作用,体验推杠移重心的技术要领;安排的外侧坐摆越斜杠、摆越一定高度橡筋等练习,让学生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安排的摆越自制的有不同高度标记的纸棒练习,让学生通过自我调节纸棒的高度和角度,促进了身体摆越方向、角度以及直角下时的挺身问题的改进。方法手段的有效性、针对性,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帮助。

4. 重视“两纲”教育的无痕渗透。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学生,生活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善交流,对器械体操练习胆怯等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十分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体验、观察、交流,注重教师激励、相互评价、学生展示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等良好意志品质,实现了“两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5. 存在的不足之处。

课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身体姿态的培养,但教学中还存在问题提示多,改进措施少等问题,一些学生的身体姿态还不够完美。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练习中生成的问题资源把握不够及时,研讨深度也显得不足。

[专家点评]

《双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是初中八年级双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由于完成动作需要有一个身体在杠上腾移的过程,尤其对女生而言有较高的教学难度。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教师从学生“学会”到“会学”至“善学”出发,从教学设计到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是本课教学的立足点。

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教学,必须建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困难学生,激发学生学与练的动力;学生间的互助,鼓动性的掌声,让学生感悟到彼此间的关注,树立学生挑战技术难度的自信心。

2.改变教学方式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

本课将技术教学模仿到单一的练习转化为体验、探究、合作的学练行为,以问题为契机,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以便于学生的交流互动,针对技术的关键点展开探究,领悟技术的原理,用力的作用点、顺序、方向,让学生在体验、观察、交流中获得答案,从而加快了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3.运用辅练手段是本课教学的效益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实际,教师运用了多种辅助练习,如斜杠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的摆越练习,摆越不同高度和角度纸棒和橡筋的练习,设置了梯度递进的练习手段,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使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有效突破。

4.有效合作学习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点。

教师通过异质分组的形式,建立合作小组,确立学练目标,把观察与记录、帮助与指导、交流与讨论、反馈与评价落实到位,让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各负其责,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有效的互动,让每个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关注,真正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5.相互保护帮助是本课教学的支撑点。

上一篇:乡镇党委秘书廉政建设心得体会下一篇:走进不一样另一个世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