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的心得怎么写

2024-05-17

马原课的心得怎么写(精选5篇)

篇1:马原课的心得怎么写

经过一个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学习,使我深刻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类社会不断的经历着各种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上对其进行了解释,无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还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都深刻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人民群众在历史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及其的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看出。

社会基本矛盾折射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为我们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我们意识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但是又必须认识到这个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完结。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从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基本规律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剩余价值秘密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板 。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我们应当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做一名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接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大任!

篇2:马原课的心得怎么写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这一节中。我了解到: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在大学中,我们是存在于宿舍、班级、社团等集体中,每个人都与周围的其他的人有着一定的联系,想躲避生活、学习中与同学联系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积极对待和同学的关系。俗话说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处理好同学关系,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学问。多与周围同学沟通,加强与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运用马克思理论中联系的观点,我在大学中广交朋友,积极和身边同学联系。不忽视每一个和我接触的同学。在同学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所以在我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很容易找到能帮助我的同学。虽称不上八面灵通,也可以说比一般内向的同学的朋友圈更广。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并且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这就指导我们在与同学接触时,要承认矛盾的存在——有一颗宽厚博大的心。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世界上也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名言警句都在印证着矛盾的存在,也告诉我们一些与人接触的道理。在与同学接触、学习和生活中,是避免不了有矛盾的,在出现矛盾的时候,承认矛盾并积极地解决矛盾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一个同学的时候,要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方面就全盘肯定或否定。看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差距的时候,要多虚心学习。在同学有小缺点的时候,要委婉地指出并帮助其改正,万不可就将这个人“拉入黑名单”。

成功地运用矛盾的方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让我在同学中树立了较好的口碑,也交到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并且也让和身边的同学共同成长。这让我在与同学接触、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让我受益匪浅。

篇3:生工三班对马原课的看法和建议

2011级生工03班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

对于马克思,人们往往先闻其著,后闻其人。在经历了一学期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我们迷茫的心灵已然越来越坚定——向那高尚的灵魂致敬!在此,我们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看法和建议。

一、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基础

大二上学期学的马原,授课老师是胡渝老师,她深动有趣的授课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一方面,她的语言简练而风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会时常引出活泼例子,并且从中挖掘出某些意味深长哲理。马克思原理即为哲学原理,虽然原理的的内容有时候念起来会让人觉得十分的拗口,如果再靠其它的专业名词来解释这些哲理更是令人无法理解。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既然所有的客观规律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物质世界,那么能够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教学效果或许会更佳。

生活处处是哲学,当时老师在课上有介绍一些电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典型的推理案件,严密的逻辑推理性,让人阅后回味无穷。我期待着,能在课堂上课观赏到更多经典影视作品,毕竟视频较文字叙述往往比较直观生动,所以也就更吸引人。

此外,在讲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可以结合当今国际社会的经济形势,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通过一个学期的相处,同学们和胡老师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对马原课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热情。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认真上课的重要因素。老师上课时,言语的活泼、内容的丰富、阐述的流利以及思想的正确都影响着同学对于这门课的看法。所以我们班觉得,课研组除了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也应该促使老师多多关心现实生活,从中找出例子,通过具体化的案例分析,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面对社会的事情,为学生将来能够正确的看待世界做好基础。

由于马原课不单是枯燥的本本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运用好辩证的唯物主义精神,所以老师上课的时候,不因单纯的讲授和让学生死记硬背,更应该教会我们,如何运用。

二、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马原课作为一种通识教育课,更多的是通过讲授思想来提高学生对于马原的认识。由于其的特殊性,导致有的同学不太注重这门课的学习,更有甚者上课时在座位上高谈阔论,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质量。马原老师都有着极高的文化道德修养,很少会以严厉的态度约束学生,这导致了马原课上很多时候有点混乱。课堂的教学质量的保证,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认识。

老师在上课时,应该试图增加点趣味感,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比如结合视频来讲课、增加课堂互动、问答加分、小组辩论等方式。马原课应该是门互动的课程,马原博大精深,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相信谁能不敢说自己完全领悟马原精髓,所以集思广益也许会是学习马原课的一个思路。

三、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马原老师说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教学时间过短的缘故。老师们很多时间在忙于教学进度,很少有时间发现学生知识点上的漏洞。

增加实践活动,用实践来考查学生知识是不错的方法。除了课堂问答以外,可以通过写调查报告、思想反馈等一系列方法进行课下的教育。从实践中认识学生,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另外马原只设立了扣分形式,我们认为这样大大消减了我们的热情。如果能设立一些加分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满足感,这样我们觉得能大大提高我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本学期通过对马原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都有很多收获。比如马原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使我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篇4:我喜爱的马原课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却不是首先来自于十月革命的故乡苏俄。

二十世纪初,一艘来自日本的船缓缓靠岸,停在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一角,船上下来几名学生,携带几本日文书籍;与此同时,来自法国的留学生同样将几本书带入中国。由此,中国革命揭开新的篇章,将有无数人为这几本书上承载的思想文化献出生命与热血,至死不悔。

马克思主义就此传入中国。

生在中国,这片曾被战火和先进思潮洗礼的国度,马克思主义就如春风,拂过神州大地的每一寸肌理。不管你是否经历或者知晓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管你是否接受过中国的教育,只要生在中国,潜移默化地,你就受到马克思主义春风化雨般的影响。

但是,敢问一句,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在开始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之前,我只知道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知道马克思主义,你要问我它是什么,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这是我可以从课本上得到的答案。那么马原课是否如课本一般刻板沉闷呢?

一位银发相间,戴黑框眼镜的老教授,穿着板正的中山装,坐在讲台上讲马克思主义枯燥的理论,底下学生昏昏欲睡。这是在马原课开始之前我想象中的课堂情景,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类课程固有的刻板印象。

而事实上,当我走进这间教室,进入耳畔的是马原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如海洋一般广阔,这应该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特质,吸纳包容。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你可以看到历史中鲜活的生命在挣扎,在奋斗,在大放异彩;你可以感受到激昂的思想文化碰撞出怎样闪耀的火花;历史与现实交融,什么叫以史为镜,什么叫不断重演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一一找到答案。

一堂课,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枯燥讲解,但是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课本上那些死板的理论无关,马克思主义存在于历史,存在于现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那么,马原课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是一条路,一条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亿万同胞用鲜血与生命走出来的路,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的揭示,是紧贴人类生活而存在的,是完完全全为了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存在的,只有紧紧跟随这条路,才能迎来全人类的幸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从学术上来说,这样的理解或许不够准确,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就已经够了,只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底线,跟随社会的变化不断变通发展,就一定能够走到实现全人类福祉的目的地。

马原课不仅是带领同学们领略马克思主义风采的一门课,更是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门课,试想一下,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中国未来该是什么样的风采?作为即将担当起振兴民族与国家重任的我们,该如何指点我们的江山,描绘新时代的蓝图?

感谢马原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形式自由,内容丰富的马原课堂顷刻成为各路思想激荡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发言和畅想,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融入历史,融入现实,也融入未来。

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分学生与老师,见解不分对错与好坏,大家只是在就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而且往往每节课都会有那么几个同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这种开放的思想交流与辩论,也是大学的精神所在,课本上的知识禁锢不住同学们思想的迸发,历史仍在继续,现实不断深入,未来并不遥远。在这样的课堂上,总让我恍惚之间仿佛看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学生们的慷慨激昂,爱国无畏。这是青年,这是大学,这是大学青年的国家与未来。

这样的马原课,怎能不叫人向往?马克思主义,以这样一种课堂形式存在于大学,是其之幸,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进一步丰富它的内涵,也进一步使其深入人心,扎根人心。

不得不说,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幽默的话语,以及同学们激情彭拜的思想碰撞,所有的这些,颠覆了我对马原课的刻板印象。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并在课本上占有一席之地,源于它的正确性和有用性,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理解与运用。禁锢于课本,被条条框框封住,往往让我们丢失了学习知识最初的目的,而作为概括性极强的知识,就像马克思主义原理,它概况了整个社会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如果我们单单从课本寥寥几字去参悟,可能很难理解,更别说运用了。这时候对于这类知识就需要比较开放和活泼的形式,马原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存在于课本上的知识是死的,但是存在于老师和同学们脑子中的知识却是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部分活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互相交流和切磋,进一步加深对它的理解与运用。

篇5:马原课论文大作业

生命是地球的奇迹,当我们仰望星空,心里的唯一活动就是敬畏自然。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欣赏了纪录片《家园》后,我马上联想到的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的另一部纪录片《人类消失之后》。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消失了:第一夜,灯光熄灭,黑暗降临;六个月后,猎食动物回驻城市;25年后,乡村抹掉人类所有痕迹,低地城市被淹,摩天大楼千疮百孔,动物生机勃勃;千年之后,城市无法辨认,与自然融为一体。

对于绵长的地球历史来说,人类也只不过是个新近出场的不速之客而已。我们看来浩浩荡荡2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在40亿年的地球演化史面前简直微不足道。庄子曾经因大小之辩慨叹过人之一生须臾,但在地球面前,每个个体的生命长度直如弹指一瞬。人类文明的诞生、消亡,不过尔尔。

但想想就可怕,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没有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他们为了眼前私利,将大自然积淀了千百年宝贵财富毁之一空。人类为了所谓社会的前进、文明的进步,恣意破坏地球的地貌和脆弱的生态。过去50年,我们把自己的岛屿地球所做的根本改变比过去20万年都要多。

想来人类的所作所为还真是僭越!运用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不是神创的,因此也不存在人的行为触犯哪位神明的意志。但根据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终将反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让人类自食恶果。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人类迄今还为自己建造的庞大文明而沾沾自喜,为个人、家庭、国家这些人为划分的种族单位而蝇营狗苟。我们能平安渡过近50年几乎就是一个奇迹,未来50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作出改变,最后将被无情抹灭,然后地球这颗奇迹星球重新建立生命的循环,就像《人类消失之后》里,只要万年,地球就可以完全地抹掉人类存在过的痕迹。

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之下,人类社会的前进脚步越走越快。但科学只教会了我们如何建设人类的物质文明吗?在哈工大这样的工科院校里,我们教师、同学们传承着各个行业里生产、制造、建设的高精尖技术,但我们掌握如此先进技术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我们应该以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我们所持之物。我们在学校学习科学技术好比学着使用一把刀,当我们用它治病救人,它就是一把积善扬德的手术刀;当我们用它屠戮生命,它就是一把十恶不赦的杀人刀。科学技术本身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但一些诸如人口问题、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起的。面对当今世界饥荒犹存、战火频仍的局面,我们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有责任去引导资源之流,让科学技术温和地发出光和热,让饮用水更易得,让谷物长遍贫瘠的土地,让战火从此熄灭在大地的尽头。科学技术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关心人本身,关心如何组织资源和能源去解决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才能保证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而非沦为撒坦的屠刀。更进一步,如果科学能推动生态工程,在技术上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在体制上能为城市规划、交通梳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那么生态重建工作就将事半功倍。

如果之前的社会发展观中,人们总是把人类社会与自然隔绝开来,以为追求物质生产的富足,不计后果地采集地球资源,那么近年来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帷幕后的危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成立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环境问题,拉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每个人行为的总和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只要能号召每个人关注环境问题,为环保行动起来,那么地球恢复美丽容颜将指日可待。并且解决当今地球面临的生态问题也需要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参与,如若不是所有人劲往一处使,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也很难掀起时代的浪潮,在辛勤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人类重建生态文明之路上,人民群众走在道路的正中央!

上一篇:美容师简历下一篇:打造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