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2024-05-12

马原复习答案总结(通用5篇)

篇1: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马原题型:

一、单选,共30题30分(注:专科生做1-22题,本科生全做);

二、多选,共10题20分(注:专科生做1-6题,本科生全做);

三、简答,共4题24分(注:专科生本科生全做,其中第4题专科生做第(2)题,本科生二选一);

四、辨析,共1题6分(注:专科生做第2题,本科生二选一);

五、判断题,共8题16分(注:专科生必做题,本科生不做);

六、论述题,共2题20分(本科生专科生都做)

马原复习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三个基本组成部分?P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分别是?P7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的直接理论来源分别是?P8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是?P15 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

1、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P24 客观实在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P32 物质性

4、时间的特点?空间的特点?P33 时间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特点三维性。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25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28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7、意识的本质是?P28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30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34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发展的实质?P46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7 对立统一关系。

1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P40 斗争性和同一性。

1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51 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呢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P58 实践的观点

2、实践是指?P59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2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P69 一,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二,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论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高兴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5、真理的本质属性是?P74 客观性

6、价值的特性。P84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P10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P104 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P08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P103 生产资料所有制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P115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政治上层建筑)、核心是?(国家政权)。P116

7、国家的起源?P116(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P117(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8、国体是指?政体是指?P117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9、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分别是?P12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0、改革和革命根源于?P132P33(社会基本矛盾)

1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34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应该加强前瞻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构筑一个具有先进技术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比如工业污染,转基因食品安全,互联网存在垃圾信息等。还有一种和社会制度有关,如世界霸权主义利用现代武器入侵别国。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先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1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P144 第一,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没有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不可能取得胜利。

第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第六,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13、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是?P145 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1.生产商品的二重性? P15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货币的职能。P155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是?P155 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P155-157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一,自觉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5.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P167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二重性。P174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7.剩余价值的源泉。(注意区分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P175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76(注意总结共同点)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共同点: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C.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9.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P181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10.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资本依次执行的三种职能形式。P183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1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P184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 第五章

1、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和在政治领域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什么形式实现的。P205 经济:参与制

政治: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2、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P209 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国家和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四,宏观调节。五,微观规制。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表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P221-225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社会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篇2: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1.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第10-13页

①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②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⑤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5-28页(参考2018年版教材第54页思考题第2题)

(1)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 物质决定意识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 12

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③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38-40页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不断前进。因此,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我们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4.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46-48页

① 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② 分析与综合: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③ 抽象与具体: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④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 12

5.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72-74页

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3-84页。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7.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91-92页。

答:真理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掲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8.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61-63页。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现有: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 12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创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9.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19-121,124-125页(2018年版教材第158页思考题第2题)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客观依据: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工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 12

10.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150-152页(2018年版教材第158页思考题第4题)答:(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⑤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⑥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11.什么是生产力,其基本要素是什么?116-117页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2)基本要素:

①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于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② 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人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 12

③ 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12.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消极后果。166-168页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2)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3)消极后果: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②阻碍技术的进步;

③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1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62-163,168-169页(2018年版教材第210页思考题第2题)

①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社会矛盾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② 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如果交换不成功,制造商品的的具体劳动就得不

/ 12

到社会的承认,抽象劳动就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二者的矛盾又形成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另外,如果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让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破产。这显然又形成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9-201页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此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也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15.什么是商品经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61页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存在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就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一个人要想

/ 12

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16.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227-233页,重点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对待负面影响的正确态度(尤其232-233页)(2018年版教材第252页思考题第3题)

(1)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金融全球化; 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③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③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12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4)对待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正确态度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17.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244-251页(2018年版教材第252页思考题第5题)(1)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的理解:

1)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保护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2)资本主义的自身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2)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

/ 12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②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当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 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18.请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谈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69-278页(2018年版教材第288页思考题第3题)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②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③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

④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⑤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⑥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⑦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

/ 12

党的领导;

⑨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次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怎样创造性地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不是就本质层次说的,而是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而言的。形象地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生出来的“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请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268-269,287-288页(2018年版教材第289页思考题第4题)

答: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复苏,并出现区域性强劲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使世界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0.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95-303页(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12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仁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将失去作用。战争也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将归于消失。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将达成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篇3:考试复习题(15)【答案解析】

116.心脏舒张功能异常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共有的病理过程。原因在于过度肥厚的心肌弛张期延长和顺应性下降, 心肌缺血、室壁张力增加和心律失常也是加重或诱发舒张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

126.绒毛膜癌转移途径主要是通过血运, 随着血运绒癌的滋养细胞播散至全身。绒毛膜癌病变原发于子宫, 不久即侵入子宫肌层的血窦中, 由此进入宫旁组织的静脉内, 形成宫颈、宫旁转移, 继续发展则在子宫静脉形成瘤栓, 血运受阻, 逆流至阴道静脉丛, 瘤组织乘机进入阴道静脉, 绒毛膜癌就易形成阴道、外阴转移瘤。

129.吞服碱性或酸性化学品后立即对食管造成损害, 黏膜的灼伤情况与吞咽化学腐蚀性药品的流向有关, 所以黏膜不规整, 细线状狭窄。

14 1.关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的治疗原则应立即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 补充钙剂。

(1) 急救处理可用苯巴比妥, 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速控制症状, 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2) 钙剂治疗用10%葡萄糖酸钙5~l0ml加入葡萄糖l0~20ml缓慢静脉注射 (10分钟以上) 或静脉滴注, 钙剂注射不可过快, 否则有引起心搏骤停的危险。惊厥反复发作者每日可重复使用钙剂2~3次, 直至惊厥停止, 以后改口服钙剂治疗。钙剂不宜与乳类同服, 以免形成凝块影响其吸收。 (3) 应用钙剂后即可同时用维生素D治疗, 用法同佝偻病治疗方法。

143.一般小儿4个月左右添加辅食, 此时首先可以添加的食物就是菜汤、果汁;4~6个月可以添加米糊、稀粥、蛋黄、豆腐、菜泥等;7~9个月可以添加粥、烂面、烤馒头片、饼干、肝泥、肉末、全蛋;10~12个月添加厚粥、软饭、面条、碎肉、带馅食品等。

145.大便隐血检查是大规模普查以及初筛手段。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肉眼做出诊断, 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146.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放射治疗作为手术切除的辅助疗法有提高疗效的作用。术后放疗仅适用于晚期病人或手术未达到根治或术后局部复杂的病人。

147.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斜径或前后径上, 大囟在前, 小囟在后则为枕后位。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横径上, 大、小囟门分别在骨盆两侧则为枕横位。阴道检查借助胎儿耳廓及耳屏位置及方向判定胎位, 耳廓朝向后方即可诊断为枕后位。

篇4:马原答案总结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在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4.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6. 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7.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8.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9.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10.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简答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每个学科的开设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即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我们认真钻研,努力发掘其中的奥秘。而各个学科又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理工科和文史科,前者逻辑性强,学习时思维要开阔,而后者重在记忆。而其中都有难有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合理分配各自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再者,很多学校因此而注重因材施教,等等。

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

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 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因此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例如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因为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等价交换不是个体能进行得了的,必须有相关的所有劳动量才能构成这一行为。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辨析:辨析题: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即使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科学日益发展的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仍有明显体现,正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将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使得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使资本家们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足以反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所以,该辨析题观点错误。

三:论述

1.运用矛盾分析法,说说应如何对待价值规律的作用? 2.价值规律是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并有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形成的,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个别劳动时间基础上产生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何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普遍性的量呢?还得从同类型的生产部门着手,深入到单个生产组,只有各生产组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缩短,自然达到一定时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缩短了,当然,各生产组由于人不同,生产进度也有差异,要根据各自情况即特殊性而行。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作用的,在产品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一般要平衡才能使经济稳定发展,这是普遍现象,而根据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因此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特殊现象。

答:1.筛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优胜劣汰虽然会给破产企业的员工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减少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就会获利。3.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要重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2.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看法? 答:首先从哲学上看,运用矛盾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原本缓和的矛盾变得尖锐,这是一个变短积累的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的爆发。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都会调整,以暂时换节这一矛盾。二战后,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就是缓和这是矛盾的一个明证,但资本主义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这是由资本注意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客观上会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靠近,因为,要缓解经济危机,就必须要在资本主义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克服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在某种程度上,靠近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篇5: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 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二 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 三 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 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 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 三,二者相互转化,讲究条件,矛盾普遍性的最高层次,就是矛盾存在的绝对性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需要,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换的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关系: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矛盾分析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坚持一分为二 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属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社会规律存在的基础 区别表现在: 1.各自存在的领域和作用不同 2.各自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不同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做到: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 1,主体反映的主动性 2,主体反映的目的性3,主体反映的创造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对

客观事物生动的直观,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相互渗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不可能自发的实现,需要认识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对感性材 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实践的基本原则

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军事实践的特点:1,对抗性和暴烈性 2,主客体间的双向能动性 3,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4,间断性和连续性 5,鲜明的社会历史性 军事认识的特点:1,军事认识的隐蔽性2,军事认识的不确定性 3,军事认识的时效性 4,军事认识的超长性 5,军事认识检验的残酷性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反映。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四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革命 与改革 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核心展开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战争的社会历史作用:1,战争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残酷的破坏性 2,战争在社会历史作用中表现为二重性 3,战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进步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表现:1,有些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 2,有些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理论创新者 3,有些杰出人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开创者 4,有些杰出人物是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领导者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二是在少数人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上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剩余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1,剩余价值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在生产周期决定性阶段。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 2,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2,国私共有垄断资本3,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4,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鲜明特点:1,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可能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 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 4,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5,国境环境的相对稳定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化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种种危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催化剂 4,无产阶级担负起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模式,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上一篇:优秀家长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说课稿《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