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2024-05-17

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精选12篇)

篇1: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1.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2.对立统一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 4.辩证否定 5.认识运动规律

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资本原始积累 9.价值规律

10.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1.产业资本的生产和循环 1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篇2: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问卷中总共包含了十六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目前您使用的杀毒软件是(50%A5.33%B6.67%C38%D)

A.360

B.金山

C.瑞星

D.其他 2.目前您使用的聊天工具是(80.67%A12.33%7%)

A.QQ

B.飞信

C.MSN

D.其他

3.您的电脑上有几款360软件?(25%A72.67%B2.33%C0%D)

A.0

B.1~3

C.4~6

D.7及以上

4.您的电脑上有几款QQ软件?(5.33%A25.33%B60.33%C9%D)

A.0

B.1~3

C.4~6

D.7及以上

5.您认为360扣扣保镖是否侵犯了网民的隐私?(30%A50%B20%C)

A.是的B.没有

C.说不好

6.您对腾讯捆绑QQ安全管家的做法有什么看法?(8.67%A80%B11.33%C)

A.同意

B.不同意

C.无所谓

7.请问“3Q大战”对您上网造成影响吗?(10%A30%B50%C10%D)

A.影响很大

B.一般

C.有一点影响

D.没有影响 8.您更支持哪一方?(15.33%A45%B10.67%C29%D)

A.QQ

B.360

C.都不支持

D.希望二者兼容 9.如果要在两个产品中作出选择,你会(30%A30$B30%C10%D)

A.选QQ弃360 B.选360弃QQ C.两者都选择 D两者都放弃 10.您怎么看待“3Q大战”?(2.67%A70%B5.67%C21.67%D)

A.两公司都是为网民利益着想

B.两公司都只为自己利益着想

C.纯属炒作

D.其他

11.经过此事您对奇虎公司的印象变(66.67%A33.33%B)A.好了,更加信任该公司

B.差了,更加不信任该公司 12.经过此事您对腾讯公司的印象变(18.67%A81.33%B)

A.好了,更加信任该公司

B.差了,更加不信任该公司

13.您认为在这次事件中网民的利益被侵害了吗?(87%A10%B3%C)A.严重受侵害

B.有点被侵害

C.没有被侵害 14.您认为中国的网络市场中是否存在垄断现象?(98%A2%B)A.是

B.否

15.您认为政府介入此事是否明智?(30.67%A27.33%B42%C)A.是

B.不是

C.说不好

16.您认为从本次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多选): A.企业道德缺失 B.行业道德缺失 C.政府职能未体现 D.相关法律不完善 E.当前网络秩序混乱 F.其他

从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大学生用户中,腾讯和奇虎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因此也就注定了“3Q大战”必然是一场涉及范围很广的纷争。腾讯公司出品的软件众多,大学生安装腾讯软件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奇虎公司,按理说奇虎应该是竞争不过腾讯的。然而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支持360的用户数量反而大大超过了QQ。这是为什么呢?结合第5、6题的结果,我们可以推知:大部分用户认为QQ在此次事件中侵害了用户的利益,虽然360也涉及到侵犯用户的隐私,但是相比之下QQ的行为更加严重,因此“3Q大战”中虽然QQ用户众多,但广大学生的内心其实是支持360的。

不过在第9题中我们也发现如果非要二者择其一,放弃QQ和放弃360的用户是一样多的。这表明现在QQ以及它的许多衍生软件已经让用户产生了依赖,即使知道腾讯公司在事件中是不对的也不愿放弃它的产品。

篇3: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1. pronunciation n. 发音,发音法; pronounce v. 发……音

2. differently adv. 不同地,有区别地; different adj. 不同的; difference n. 不同; be differentfrom ... 与……不同

3. frustrate v. 使沮丧,使失望; frustrating adj. 令人沮丧的,令人失望的; frustrated adj. 感到灰心丧气的

4. quickly adv. 快地,迅速地; more quickly 更 快地; most quickly 最迅速地; 反义词: slowly; quick adj. 快的; 迅速的

5. excited adj. 激动的,兴奋的; be / get excited at / about sth. 对……感到兴奋; exciting adj. 令人兴奋的

6. spoken adj. 口语的,口说的,口头的; spoken English 英语口语; an English speakingcountry 说英语的国家

7. mistake n. 错误,过失,误解; by mistake 错 误地; make a mistake 犯错误; v. 弄错; 出错; mistake sb. for sb. 把某人误认为某人

8. realize v. 实现;意识到,明白; 近义词: understand

9. afraid adj. 怕的,害怕的; be afraid of + n. / pron. 害怕……; be afraid to do sth. 害怕做某事

10. complete adj. 完整的,完全的; v. 完成; 近义词:finish

11. secret n. 秘密, 诀窍; adj. 秘密的; secretary n. 秘书

12. trouble n. 困难,苦恼,忧虑; be in trouble 处于困境之中;ask / look for trouble 自讨苦吃; get into trouble 陷入困境; make trouble 闹事; have trouble in doing sth. 做某事有困难

13. soft adj. 软的; 反义词: hard 坚硬的

14. deal v. 处理, 应付; deal with = do with 处 理,料理

15. regard v. 将……视为; regard sb. as ... 把 某人视为……; as regards 关于,至于

16. duty n. 责任,义务; on duty 值日

17. easily adv. 容易地, 简单地; easy adj. 简单的, 容易的

短语小结:

1. make vocabulary lists 列词汇表

2. by listening to tapes 通过听磁带的方式

3.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 通过参加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4. practice doing sth. 练习做某事

5. improve ones speaking skills 提高说的技 能

6. too ... to ...太……而不能……

7. specific suggestions 明确的建议

8. add to 增加; add ... to 把……加到……;add on 附加,加上; add together 加起来; add up to 总共, 总计

9.not ... at all 根本不……; 一点也不……

10. have fun doing sth. 做某事很开心

11. get the pronunciation right 把单词正确发 音

12. first of all 首先

13. laugh at 嘲笑……; 因……而发笑

14. later on 后来

15. take notes 做笔记

16. enjoy doing sth. 喜欢做某事

17. impress sb. with sth. 将某事铭刻在某人的记忆里(= impress sth. on / upon sb. = impress sth. on / upon ones mind)

18. make up 组成, 构成

19. be angry with sb. 生某人的气

20. try ones best to do sth. 尽力做某事

21. look up (在词典或参考书中)查阅(词或 资料)

句子精讲:

1. This week we asked students at New Star High School about the best ways to learn more English. 这个星期我们询问了新星中学的学生们掌握更多英语的最好方法。

【精讲】 the way to ...后接表地点的名词时意为“去……的路”;后接动词原形时意为“做……的方式”。要特别注意的是该词组中的介词to不能误用of。类似结构的词组还有:the ticket to the movie 这场电影的入场券;the key to the door 这扇门的钥匙;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这个问题的答案等。

2. I dont know how to use commas.我不知道怎样使用逗号。

【精讲】句中的how to use commas由“特殊疑问词 + 动词不定式短语”构成 (这种结构习惯上被称为动词不定式的复合结构),在句中充当know的宾语,意思上相当于I dont know how I should use commas. 含有动词不定式复合结构的句子通常可以改为宾语从句。

3. You said you couldnt understand people who talked fast. 你说你听不懂那些讲话太快的人。

【精讲】 该句中的who talked fast充当people的定语,是一个定语从句,people是先行词,who是引导词。定语从句的引导词有that, which, who, what, where, why等,根据先行词的性质和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选用。

4. I dont have a partner to practice with. 我没有互相练习说英语的同伴。

【精讲】 当动词不定式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时,不定式和被修饰词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动宾关系,若这种情况下动词不定式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需在其后加上必要的介词构成及物动词短语。例如,所例举的课文原句中的practice是不及物动词,它和 a partner 构成动宾关系时,需在practice之后加上介词with。

5. Perhaps we have seen young children playing together. 也许我们看见小孩们在一起玩。

【精讲】1) 在主动句中,see之后可接动词原形和v-ing两种形式,构成词组see sb. do sth. 和see sb. doing sth.。前者意为“看到某人做了某事”或“看到某人常做某事”; 后者意为“看到某人正在做某事”。

2)在被动句中,see之后接动词不定式to不能省略。

6.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spell new words, look them up in a dictionary.如果你不知如何拼读新单词,要在词典中查找它们。

【精讲】 look up, turn on, turn off, pick up, put away等“动词+副词”结构的词组后接代词作宾语时,充当宾语的代词要放在这些词组中的动词和副词之间。

7. And unless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 we can easily become unhappy. 除非我们处理好我们的麻烦事,否则我们很容易变得不高兴。

【精讲】 if和unless等连词用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学习条件状从句一定要注意主从句的时态的呼应:如果主句是祈使句或是所叙述动作还未发生,从句要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动作将要发生。

8. They might feel they have too much work to do sometimes. 他们可能有时会感到有太多的事要做。

【精讲】 too much和 much too两个词形似意迥。too much的中心词是much,表示“太多”,修饰不可数名词;much too的中心词是 too, 表示“太”,修饰形容词。

语法在线:

1. how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2. by + doing sth. 表示通过某种方法或手段做某事。

3. 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4. 动名词短语作主语的用法。

能力迁移:

1. 谈论怎样学习。

2. 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及最佳的学习方法。

篇4:马原课感想与收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思想的深度,我们可以了解、学习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高、望得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现在虽然即将结束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在于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篇5:马原课的心得怎么写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类社会不断的经历着各种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上对其进行了解释,无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还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都深刻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人民群众在历史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及其的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看出。

社会基本矛盾折射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为我们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我们意识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但是又必须认识到这个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完结。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从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基本规律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剩余价值秘密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板 。

篇6:马原课社会实践要求

一、分组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每个自然班分为3个调研小组(不能跨班级分组),每个小组根据选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调研后每小组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一)调研报告要求:

1.论文格式参考正式发表论文格式: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2.字数在4000字左右。

3.论文要求A4纸打印,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4.加封面。封面上写明课程、班级、小组成员姓名及学号(由小到大排列)、论文执笔人及分工。

5.要求每小组上交调查问卷模板及统计数据,附在论文后面。6.论文提交日期为第12周。7.题目可参考已给题目

(二)调研题目(任选一个)

1.中国梦与大学生责任意识调查

2.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3.智能手机文化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影响。4.关于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研究 5.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 6.大学生职业理想调研

7.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分析。8.天津城市文化建设状况调查 9.我校周边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0.城中村居民“幸福感”状况调查

二、读一本书、观一部影、看一处景(任选一项)

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情况应与调研活动的分组一致)开展以下活动之一:

(一)读书: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记及著作选读

1.推荐书目:《马克思传》、《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矛盾论》、《实践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或自选《马恩文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某些文章阅读等等。

2.以小组为单位就所读书籍或文章进行交流、讨论,上交读书、讨论的电子版照片3张。

3.上交一篇纸质版读后感,字数1000字以上。

(二)观影: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任课老师推荐的教学视频。1.推荐视频:《大国崛起》、《世界历史》、《复兴之路》、《宇宙与人》、《摩登时代》、《百万英镑》、《走向英特纳雄奈尔》、《列宁在1918》等等。

2.观影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上交观影和讨论的电子版照片3张。

3.上交一篇纸质版观后感,字数1000字以上。

(三)看景:参观天津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滨海新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等等。参观后要求制作活动PPT,要求如下:

1.参观考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上交考察和讨论的电子版照片5张。(考察照片包含小组成员在景点前的合影)

2.上交一篇纸质版参观考察总结,字数1000字以上。

篇7: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单词识记:

1. airplane n. 飞机

2. terrify v. 使害怕,使恐惧; adj. terrified; be terrified of sb. / sth. 对某人/某事感到恐惧或害怕

3. on adj. 开着的,接通的,工作着的; be on 在进行中; on duty 在值日; on business 在出差; on the wall 在墙上

4. insect n. 昆虫

5. candy n. 糖果pl: candies; sweet糖; 糖块; sugar 糖

6. chew v. 嚼,咀嚼; (从容审慎地)细想某事物

7. gum n. 口香糖

8. chat v. 聊天; 闲谈; chat with sb. 和某人聊天; chat sb. up 和某人亲切地交谈

9. daily adj. 每日的;近义词:everyday; daily life 日常生活

10. comic n. 连环; 漫画; 连环图画

11. death n. 死;死亡; die v. 死; dead adj. 死的

12. patient adj. 有耐心的,忍耐的 n. 耐心,毅力, 恒心;病人

13. decision n. 决定; make a decision 作决定; v. decide决定

14. attention n. 注意,当心,留心; pay attention to 对……注意,留心

短语小结:

1. used to +v. 过去常常,以前常常;be / getused to doing sth. 习惯于做某

2. be / become

interested in sth. / doing sth. 对……感兴趣

3. be on the swimming team 是游泳队的队员

4. be sure to do sth. 一定做……; be sure of sth. 确信某事

5. be terrified of sth. 害怕……,恐惧……,相当于be afraid of sth.

6. worry about 担心,焦急……,相当于beworried about ... 担心某人或某事

7. all the time 一直,始终

8. chew gum 嚼口香糖; chew over 熟思,细想

9. spend time / money on sth. / (in) doing sth. 花时间或金钱做某事

10. hardly ever 几乎从不

11. get into trouble 遇到麻烦; 陷于困境

12. to ones surprise 令人吃惊的是; in surprise 惊奇地; be surprised at sth. 对……感到惊讶

13. no longer 不再; not ... any longer 不再

14. take pride in 为……感到骄傲

15. give up 放弃

16. change ones mind 改变主意句子精讲:

1. — Mario, you used to be short, didnt you? 玛丽奥, 你 过 去 长 得 不 高,是 吗?

— Yes, I did.是的。

【精讲】 1) 对话的问句是一个反意疑问句,由陈述句you used to be short和简略问句didnt you?构成,用来让被询问者作答,以证实反意疑问句中陈述句部分所陈述的事件是否真实。

2) 反意疑问句的简略问句在人称、数和时态方面要和其前的陈述句保持一致,并要“前肯后否”、“前否后肯”。

3) 对“前否后肯”型反意疑问句作答,要用yes 表示“不”,用no表示“是的”。

【真题再现】

I hear the boy sitting under the tree is your new neighbor. He is from Canada, ______?

A. has he B. isnt he?

C. does he? D. hasnt he

2. Dont you remember me? 你不记得我了吗?

【精讲】 这是一个否定疑问句,否定疑问句用来让被询问者作答从而证实询问者所询问的问题是否真实,否定疑问句在意思上相当于一个“前否后肯”的反意疑问句。对否定疑问句作答时,要用yes 表示“不”,用no表示“是的”。

3. I go to sleep with my bedroom light on. 我亮着卧室灯睡觉。

【精讲】1) 句中的 with my bedroom light on表示“我睡觉”时伴随的情况。

2) 若一个句子的主语是单数名词或代词,后面跟有with, but, except, as well as 等连接的短语,这些短语只是表示主语伴随的情况,谓语动词使用单数形式。

4. My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Im too busy. 我最大的问题是我太忙。

It seems that Yu Mei has changed a lot.看起来余梅变化很大。

【精讲】1) 上述两个句子都是表语从句,that是引导词。be, look, feel, seem, get, become等连系动词之后所接的句子充当表语,称为表语从句。

2) 动词seem意为“好像;似乎;看起来”,通常有三种用法:

①seem+adj.。例如:

You seem much better today. 你今天看上去好多了。

②seem+不定式。例如:

He seemed to laugh at us. 他好像在笑我们。

③seem+从句。例如:

It seems as if it is going to rain. 看来快下雨了。

5. Martin is a fifteen-year-old boy. 马丁是一个15岁大的男孩。

【精讲】 句中的fifteen-year-old是由数词、名词、形容词共同构成的合成形容词。合成形容词各词之间要有连字符,且其中的名词要用单数形式。

6. His mother looked after him as well as she could. 他的妈妈尽可能好地照看着他。

【精讲】句中的 as well as she could译为“尽她所能好地”, “as + 形容词 / 副词原级 + as + 人称代词 + can / could ” 结构表示方式,意为“尽某人所能地……”。

7. I have been afraid of being alone, and have tried to make my mother pay more attentionto me. 我害怕孤独,尽力让我妈妈更多地注意我。

【精讲】1) let, make, have是初中英语中最常见的使役动词,它们都有“使……;让……”的意思。

2) 在主动句中,使役动词之后接省略 to的动词不定式(即动词原形);但在被动句中,使役动词之后接动词不定式。

3) 使役动词之后也可接形容词,充当宾语补足语。

8. Its very important for parents to be there for their children. 对于家长来说到那里(学校)去是非常重要的,

【精讲】 1) 句子中的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o be there for their children,用it作形式主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太长的句子主语使整个句子显得头重脚轻。

2) Its + 形容词 + for sb. + to do sth. 句式的意思为“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太……”。

语法在线:

1. used to do sth. 的用法。

2. 反意疑问句。

3. be afraid的用法。

能力迁移:

1. 学会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的用法,并运用used to do sth.的这种形式描述过去的动作或状态,看到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的足迹。

篇8: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和很多同学的认识一样,对马克思主义这类事物的了解很少,通过"马原课”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自己进一步的认识。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但对这门课的设置也有其缺陷: 没有实践环节,使得我们无法更深层次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于书本的编写太过深奥,导致学生无法自主的去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正式学生最疲惫的时候,这也导致我们不能投入全部百分之百的精力.4.上课班级过于繁杂不易于学生的签到,也不利于老师开展工作

对以上现象的一点建议:

1学校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开设每门课,每个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对老师的健康和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有了好的身体,那么才有了为学校培养出更多人才的原动力。有关政治的课为什么总是下午上呢?难道我们的政治不是政治?希望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进行改进 每个学期都学政治可是真正感兴趣的只有马哲这一门为什么?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吗?不是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马哲老师总能通过一些小故事把难懂的概念传授给每个为此犯难的学生,而大多数老师都是照本宣科,政治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理解运用的与显示生活中的。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一翻,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 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才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本学期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了以下几点收获。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2使我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

大学生要自觉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

篇9:马原课内主题实践实施方案

1、实践主题(内容)

任选一当前攀枝花学院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在校内开展调查,并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实践方式(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小组成员数为15人左右。每小组推举一名小组长负责。

3、实践具体要求:

(1)小组成员和组长确定后,首先选择确定调查主题。各小组调查主题不能重复。调查主题重复的小组,后确定主题小组必须更换调查主题。

(2)各调查小组确定调查主题后,每小组首先要上交主题实践实施方案和调查问卷,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待老师审定修改后,按实施方案开展实践。

(3)主题实践任务完成后,每小组需上交一篇调查报告。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调查报告不少于3000字。

(4)主题实践任务完成后,每小组要上交一篇主题实践总结。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总结内容为主题实践过程的简单描述、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主题实践活动的收获等,其中要有能反映主题实践过程的证明材料如照片视频等。并将实践总结做成PPT,以备在课堂上作为主题实践成果展示。

4、实践成绩评定方式:

课内主题实践成绩评定通过以下两个步骤确定。

第一,学生自评:由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评定本小组每位成员的主题实践成绩,成绩等级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级,并按学生花名册次序做好成绩登记。小组长的成绩由老师评定。优秀的比例不能超过15%。良好的比例不能超过20%。

第二,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其课内主题实践成果;老师根据实践成果展示效果,确定原自评成绩是否合适后;以此为根据,对各小组原自评成绩进行降级、保持或升级处理。

5、实践成果展示方式和要求

篇10: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部分:哲学与科学

既然说道哲学和科学的联系,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1)哲学:研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

《辞海》上的定义是这样的,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

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幕降临时悄然起飞。特点:形式化,抽象性,概括性,理论性。(2)科学

百度百科: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辞海》: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特点:

1、“经验的、归纳的”;

2、探求因果必然联系;

3、确定的、可证伪的。

第二部分、哲学对科学的影响

一、哲学是科学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

哲学本身就出于人类爱智之天性,是人类从蒙昧无知时代进入自觉无知时代的产物。

科学的产生则源于哲学的发展,有人说科学曾胚胎、成长于哲学的母腹之中。当人类的学问(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知识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即人类终于又意识到了自己以往所知并非实知,人类遂变得好实问实学了,由此人类开始有了实事求是之学,既科学。无论是孕育还是分化,哲学和科学都把自己的活动理解为一个无有穷期的过程,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共性所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也可以说,哲学是道学,科学是器学。由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是先有哲学而后有科学,它们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先后阶段。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上的先在者亦必是逻辑上的先在者。故在科学与哲学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哲学既是科学的历史前提,也是科学的逻辑前提。(换页)

二、哲学对科学有指导作用。

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两种情况: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消极的指导作用。

对科学起积极指导作用的哲学,首先是唯物主义哲学。被后人称为“自然哲学”的古希腊物理学,是西方科学的原始形态,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动力和观念基础是朴素唯物主义。显然这是哲学对科学所起的积极指导作用。

而唯心主义则指导人们开展对人类心灵活动的研究,使他们离开古典物理学研究的轨道,这对于古典物理学的发展来说显然具有消极意义,是为哲学对科学的消极指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对人类心灵活动的研究,却使古希腊智者的论辩术最终发展成为逻辑学,到亚里士多德时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三段论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后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的认识工具,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唯心主义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乃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对一门科学有积极的一面,对另一门科学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可谓此消彼长。(换页)

第三部分: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一、科学进步丰富和完善了哲学研究的内容

(一)现代科学的新成果,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命题、某些结论, 还需要不断地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来检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例如,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新成果, 从各方面证明了整个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换页)

(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 现代科学成果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范畴。其次, 现代科学成果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再次, 现代科学的成果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换页)(三)现代科学向哲学提出了许多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现代天文学发现了许多现象, 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说, 它涉及到宇宙无限还是有限的问题;现代物理学已经深入到基本粒子内部, 提出了夸克禁闭这类世界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向人们提出了诸如电脑能否完全模拟人脑, 机器人能否像人一样有形象思维能力, 是否有感情和意志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和概括现代科学提出的新问题, 才能促进其内容的日臻完善和发展。(换页)

二、科学进步促进了哲学方法及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一)科学进步决定哲学方法的发展

古代的科学水平极其低下, 物质技术手段也极为落后, 这就决定了当时的科学认识方法具有直观性、朴素性和猜测性。这种方法限制了人们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 经典力学是当时最为显著的成果,对整个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科学中所运用的实验研究方法, 实质上是一种单纯的典型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就决定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典型化分析方法也明显带有孤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等历史局限性。这种方法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某些方面也给人类的社会实践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 使不同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 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 科学的这种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 就决定了现代哲学方法, 带有一定的经验性、模糊性和有限性等特点。总之, 科学方法的功能决定了哲学方法的功能, 而科学方法的历史局限性必然使哲学方法带有其历史局限性。(换页)

(二)科学进步决定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强, 出现了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新趋势, 从而引起哲学研究方式从传统的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马克思指出: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实践证明: 把数学运用于各门科学,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而且是社会科学实现手段现代化, 增强社会科学研究实用性的重要途径。

目前, 关于哲学数学化的问题争论较大, 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倾向: 一是否认哲学数学化。这种观点认为, 哲学具有最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启迪性, 哲学语言不能完全精确化, 它必须借助深厚有力的语言来表达, 如果将哲学数学化、精确化, 就会混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是夸大哲学数学化, 抛弃了辩证法。加拿大籍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马里奥.邦格主张: “几乎任何哲学----都可以使之精确化和明晰化, 即能够借助逻辑和数学概念重新加以表达。”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诚然, 哲学思维不可能完全以数理逻辑和数学中某些表述的标准来衡量, 哲学的结论一般地不被完全量化, 但哲学语言及结论并不完全排斥精确化。哲学数学化的特点在于: 将数学的量变关系及数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哲学, 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 更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

篇11: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了解,加上这门课是属于“死记硬背”的文科范畴,所以让我们这些工科生产生了厌烦的逆反情绪。单就兴趣而言,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所幸老师你并非单纯死讲书、讲死书,毕竟文科类的书认字的人都会看,只存在理解性的差异。老师你在讲课中穿插了很多社会现实,更直观更客观地为我们分析时事,讲演利弊,这是一种很可贵很负责的教授行为。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更强调人性的善恶,讲求实事求是、理性论事;经常把“跟党走,听党话”这类很虚伪的话挂在嘴边而根本就是“恶小为之,善小不为”的人反而让我们恶心。至少在未真正进入社会、未与世俗同流前的这段纯良时刻,我们期望老师口中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教给我们的是本心的清净!

而老师你正好能迎合我们的需要,对政府的不公、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纵然有些内容真的只能在教室里宣讲,但对我们来说是意义无穷的,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逐渐学会人情世故与社会的潜规则。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消极偏激的心理!

另外,在班级互动方面存在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在大学很普遍的现象。有些同学能讲但不愿意是因为懒散,是因为班级整体上课气氛冷淡——毕竟没有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设置分组发言,适当给予奖励政策,老师你可以考虑下;选举代表发言总比闷不吭声的冷场或是老师你的“一言堂”效果好吧?!

中国学生广泛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我也就只能提这几点的建议了。总之,希望老师你能成为我们涉世的引路人,调节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时刻准备接受各种残酷现实的洗礼。

篇12: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①力求共生、双赢。②尊重差别,求同存异。③建造工业共生体系。

四、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此题目单独列出,仍然需要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方法论意义:保持竞争、居安思危;理解培练假想敌。(要使中华民族强大,就要以开放的胸怀勇敢迎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在斗争中壮大自己。)

五、重点论与两点论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重点论是一种有重点地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复杂事物的时候,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3、两点论是一种全面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事物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照顾一般,全面分析问题。

4、重点论与两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等量齐观,主次不分。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只顾重点,忽视

一般。辩证法要求将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起来,既要讲重点论,又要讲两点论。

5、在工作中,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六、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1、量变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显著变化。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突破事物的度,二是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突破事物的度,二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3、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这种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后批准并实施了多种经济技术开发特区,体现了局部性部分质变原理的具体运用。)

七、辩证否定观。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①肯定因素是决定当前事物的性质,维持事物存在,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因素。②否定因素是同事物性质相反,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③辩证否定指事物的否定的自我否定,是扬弃,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积极的成份,从而新旧事物又联系起来了。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否定又肯定。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①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切忌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防止绝对化。②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③在对待外国的东西时,应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

八、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的发展又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或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从事认识活动不是猎奇,也不是纯粹的雅兴,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靠主观自封,而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的客观结果来决定,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九、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有限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

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强制性)。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非强制性)。③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合经济基础或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十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主动地、有组织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或环节进行调整和对某些具体制度进行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更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是 “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出行方式、购物方式、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快捷方便。③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①科学技术应用的消极后果:生态问题、社会和伦理问题。②导致消极后果的原因:一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技术手段,具体制度等。二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把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第一目标,导致对其他因素的忽视。

十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就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十四、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包括消极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②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④消极作用: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

十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规律。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结果:社会两极分化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导致的社会失业。

十六、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①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①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②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成为实质上的隶属。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激励制度(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①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②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 ①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对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维护竞争秩序发挥重要作用。②经济危机形态发生变化: 破坏性减弱,失业率降低,企业破产数减少;周期长度缩短,四个阶段间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③公民权利扩大④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⑤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是重要力量。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④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变化,并不意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简答题只需说出哪些方面有变化即可,不需要说出具体变化)

十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十八、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观条件制约)

十九、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二十、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①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②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上一篇:管理好员工就是好领导?领导力可没那么简单下一篇:学院文学社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