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2024-04-15

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精选8篇)

篇1: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 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基本分类:

1、翻译理论;

2、典籍翻译;

3、翻译作品;

4、文类翻译;

5、翻译历史;

6、翻译家;

7、口译;

8、机器翻译;

9、翻译批评;

10、翻译教学;

11、跨学科研究;

1、翻译理论:翻译学简论、新时期西方译论与中国、功能目的译论述评、后殖民主义译论述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简论、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比较视野下的鲁迅翻译理论研究、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诠释、中西译学思想比较研究,等;

2、典籍翻译:《诗经》西译的跨文化意义、论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红楼梦》英译研究、《论语》英译研究、《道德经》英译研究、《易经》英译研究、莎剧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培根散文汉译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研究、《圣经》汉译研究,等;

3、翻译作品:汉诗英译研究、中国新诗英译研究、陶潜诗歌英译研究、杜甫诗歌萤研究、李白诗歌英译研究、鲁迅诗歌英译研究、T.S.艾略特《荒原》汉译研究、英诗汉译研究、新时期中国政论体文献英译研究、英国散文名篇汉译研究,等;

4、文类翻译:法律文书翻译研究、政论体文献翻译研究、科技文献翻译研究、经贸文件翻译研究、商标广告翻译研究、商标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影视作品翻译研究、公示语翻译研究、称谓语翻译研究、大城市公示语汉英误译研究、文学艺术作品标题翻译研究,等;

5、翻译历史:中国五四翻译文学简史、20世纪30年代中国译坛大论争之回顾与再评价、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女性形象译介与中国女权启蒙、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与中国革命、中国诗歌(文学)在英语世界、当代英美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新时期中国译坛述评,等;

6、翻译家:翻译家严复研究、论韦利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宇文所安中国文学翻译研究、华岑中国典籍英译研究、葛瑞汉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朱生豪莎剧翻译述评、论杨宪益夫妇的翻译艺术、许渊冲诗词英译研究、美国华裔学者文学翻译研究,等;

7、口译:政论体口译中的文学因素、中美时政口译比较研究、外事诉讼口译研究、口译人员培训研究、口译基础理论研究、同声传译基础理论研究、中央电视台国际时政同声传译评述,等;

8、机器翻译:机器翻译的译学原理、机器翻译基础理论探索、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英译汉机译软件评析、主要汉英机译软件评析、机器翻译的理论与应用、机辅翻译研究,等;

9、翻译批评:翻译学与翻译批评、论翻译批评的本质与功能、论翻译批评的社会效应、翻译批评标准简论、翻译批评标准的演进、翻译批评方法论、论翻译批评的主体与客体、翻译批评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

10、翻译教学:翻译教学方法简论、现代中国翻译教学简史、新时期中国翻译教学述评、本科生翻译教学研究、翻译方向硕士生教学研究、翻译方向博士生教学研究、当代中国翻译教材研究、译员培训的理念与方法、翻译资格证书培训的特征与方法、MIT教学的特征与对策研究、现代中国与西方翻译教学比较研究”,等;

11、跨学科研究:例如:文体学与小说翻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研究、论数理统计分析方向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信息技术与翻译研究、翻译网站研究、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等;

篇2: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一、选题范围

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3、翻译与语文学。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

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

7、译者风格。

8、翻译与美学。

二、选题方法:

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浏览资料,做笔记,把有关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信息及重要观点和内容等资料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缩小范围,形成初步的论文研究方向,然后在仔细浏览阅读这个研究方向资料,并作好相关笔记,为形成论文的观点打下基础,以确定初步的论文题目。

三、选题资料来源:

1、图书馆的藏书(有关翻译的图书在南区图书馆三楼、杂志包括现刊和过刊)。

2、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数据库,如中国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

3、图书馆所藏的《全国报刊索引》上面记载了每年各个报刊杂志中主要的和重要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其中的语言文字类及英语类中的有关翻译的文章索引。该索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哪里可以找到所需的资料。

4、常见杂志:《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以及各综合性大学学报。

可选择:

俄语谚语的汉译

中国名胜古迹名称汉译俄

词汇的文化因素与翻译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文化差异与翻译

颜色词的语义对比和翻译

数词的语义对比和翻译

模糊语言对比极其翻译

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篇3: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关键词:体育院校,网球,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恰当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性质、理论视角、研究范式以及研究内容等,也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文章的学术价值。网球硕士学位论文是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工作学习的劳动结晶、智慧体现,能较好的反映出当前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对网球运动的研究进展和动态信息。本文通过对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梳理,从整体上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网球研究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终为解决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9—2014年期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14所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共318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近年来以网球等为关键词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数理统计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所要阐述的相关问题,利用体育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对318篇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领域、选题的热点问题等各个方面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收集到的网球方向硕士生论文的选题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进行整理分析并推理出研究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

2.1.1 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数量分析

对2009-2014年间的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整理,由表1可知,2009—2014年期间共收录318篇以网球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这期间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北京体育大学,有98篇,占30.82%;其次是武汉体育学院,有54篇,占16.98%;排在第三位的西安体育学院,有36篇,占11.32%;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的发表数量分别占到总数的9.75%、9.75%、6.92%。山东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的发表数量则相对较少,分别占5.97%、4.09%、1.57%、1.57%、1.26%。而在2009—2014年期间,哈尔滨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这三所体育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网球选题上没有涉及。

纵观这6年间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数量发现,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从总体上看呈单驼峰状,从2009年发表数量为32篇(占总数的10.06%)开始逐年递增,2012的发表数量为峰值,达到84篇,占总数的26.42%,然后又逐年递减,直到2014年的发表数量为41篇,占12.89%。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李娜2011年夺得法网冠军,以及其他中国金花在国际赛场上的良好表现,使得网球运动在我国不断发展,这也给网球科研人员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致使2012、2013两年的网球方向硕学位论文研究大量增加。

2.1.2 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学科(专业)分析

由表2可知,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学科(专业)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占到了绝大多数,共计208篇,占到了65.41%;其次是体育教学,有43篇,占总数的13.52%;接下来是运动训练学,有20篇,占到了6.29%。由此可见,网球作为一项实践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项目,上述三个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网球选题论文的素材内容方面,还是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的。接下来的3个学科(专业)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指导,分别占5.35%、4.09%、2.52%。新闻学、体育赛事运作、应用心理学这3个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这6年间发表的网球选题论文则相对少很多,分别占到了总数的1.57%、0.94%、0.31%,值得一提的是,5篇新闻学学科(专业)的网球选题论文以及3篇体育赛事运作学科(专业)的网球选题论文均来自上海体育学院,说明了上海体育学院在网球媒体报道以及网球赛事运作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有优势。而仅有的1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网球选题论文来自西安体育学院。这些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不同方面对网球运动进行分析和探究,为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这也从侧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球运动是一项广泛性、综合性较强,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

2.1.3 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分析

体育研究方法是指人们研究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体育科研成果的获得及对体育发展作用的大小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密切的关联。正确的体育科研方法可以提高研究效率以及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根据对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排名前十二位的统计,从表3中可知,在这些收集到的网球选题的论文中,排在前5位的研究方法是在研究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分别是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这些排名前十二位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的分析,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实地考察法、测试法、观察法为主;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以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录像摄影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为主。从表面上看,涉及的研究方法较为丰富,但大多数研究者只是较为传统地运用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为基础,并通过实验、对数据数理分析来验证的组合方法,而软件编制法、信息技术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的运用还有所欠缺,很多的研究方法只在一两篇文章中出现。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相关数学理论不断运用到网球运动的竞赛管理以及网球运动的教学实践中,在软件编制方面的研究方法,如元分析法、信息技术法、Swot分析法等会更加频繁地运用到网球科研的研究中去,从而提高网球科研的科学化程度。

2.2 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

任何体育类学位论文选题总要涉及到一定范围的研究对象,能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它通常与具体的研究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对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整理归纳(见表4),尽可能地将选题中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细化、研究内容全面化,便于我们从整体上对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的选题论文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表4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以世界优秀竞技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最多,有57篇,占到了17.92%;其次是以我国优秀竞技网球运动员及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的选题论文,有41篇,占12.89%;排在第三位的是以网球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分析与应用为研究对象的选题论文,有37篇,占到了11.64%。以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儿童青少年网球、普通高校网球教学、普通高校网球专项及专选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选题论文也较多,分别占到了10.38%、10.06%、7.86%、5.03%。综合研究对象及其相对应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分析来看,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外竞技网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大多数是对其比赛录像的统计,并没有进行深入、实质性的研究,而对国外网球运动的发展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这当然跟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条件有限,经费短缺有直接的关系。其次对高校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中小学方面下的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网球运动在高校开展更为普遍,随着我国高校体育网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会参与到这项富有活力的运动中来,所以在如何利用教学手段及方法来提高网球教学质量这方面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价值。此外,以我国各地业余网球运动发展现状、中国网球公开赛、网球俱乐部、网球裁判员教练员及社会指导员、大众网球爱好者为研究对象的选题论文则相对少得多,分别占到了3.77%、3.14%、3.14%、2.83%、2.83%;以上海大师杯、网球杂志报刊报道、网球文化、网球科研论文等为研究对象的选题论文占的比例更少,分别只占到了2.52%、2.21%、2.21%、1.57%。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球运动所带来的身体的锻炼以及精神的享受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也为硕士研究生研究大众网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相信随着中国网球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球赛事进入中国,自然而然的以职业化为背景的研究对象会不断丰富起来。

通过表4对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分析发现,目前论文选题存在重复率高,选题类似的问题。论文选题重复率高主要体现在网球运动员技战术的选题以及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选题这两个方面。前者的选题主要是对网球运动员比赛的技术统计以及网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研究。如在研究中外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对比的选题论文中,无非就是男子换成女子,单打换成双打等。而在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选题方面,大多数的论文只是调查的地域和年份上的差别,实质上没有多大变化,例如王对的《大庆市业余网球运动的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和刘达的《北京市海淀区大众业余网球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及杨艳的《陕西省业余网球赛事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综上所述,这些论文除了题目略有差别外,在研究内容的分析方面,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与此同时,通过对表4的统计分析还可以发现,论文选缺乏创新性。因为关于网球运动员技战术、网球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网球发展现状的选题论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列,而涉及网球规则与裁判、网球产业、网球文化传媒等比较前沿又具有创新的选题相对较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对网球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较多,对网球人文社会方面的研究偏少。在体育走上市场化的今天,网球运动越来越职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适应科技进步,开拓创新思想能够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2.3 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被引情况分析

论文的被引情况直接反映了该论文的受关注的程度以及当前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热点方向问题。所以对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的318篇学位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表5是所收集的论文被引频次的排名前20位的统计。首先从时间上看,被引频数排名前20位的学位论文全部集中在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其次从论文的培养单位来看,除了有一篇来自西安体育学院的学位论文《世界优秀女子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研究》,其余19篇的学位论文全部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其中北京体育大学9篇,武汉体育学院10篇。

进一步对表5进行分析可知,被引用频次较多是集中在中外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分析以及我国网球人才培养机制探究这两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张鑫的《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发球落点与技术相关表现研究》、吕梅林的《中外优秀女子网球单打选手主要技战术的对比分析》、范朋琦的《世界优秀男子网球选手硬地比赛失分结构的分析研究》、李艳霞的《世界优秀女子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研究》、黄颛的《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硬地比赛中击球路线的研究》以及王进修的《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硬地比赛步法研究特征的研究》。后者主要包括王涛的《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涛的《湖北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郑一材的《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网球学校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及谢青青的《转型期我国国家网球队组织管理体制的矛盾与冲突及其对策研究》。

此外,另一个被引频数较多的主要涉及在网球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分析与应用的方面,如魏欣的《网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验性研究》、陈石的《网球正手击球动作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杨海兵的《世界优秀男子单打选手网球三项指标的研究》以及蒋川的《我国优秀网球运动员与国际名将发球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另外被引次数排在前20位的选题论文还涉及了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网球俱乐部、教练员发展方面的探究。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的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热点方向,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项统计避免某一个研究方向的过分集中,从而引导后续研究者对新的网球研究方向的开拓,提高了网球科研领域的广泛性和创新性。

注:2013、2014两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的被引情况还没有资料显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各年度发表数量从总体上看呈山峰状,2012的发表数量为峰值,然后向两侧递减。《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论文发表数量排在前三位。

2.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的学科(专业)来源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占到了绝大多数,其次是体育教学,第三位是运动训练学。

3.根据对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排在前五位的是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4.根据对2009-2014年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统计,排在前三位的是世界优秀竞技网球运动员、我国优秀竞技网球运动员及后备人才、网球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分析与应用;其次是对高校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中小学方面下的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5.选题研究以中外优秀竞技网球运动员对比研究、我国优秀竞技网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网球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分析与应用的研究居多,其次是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儿童青少年网球、普通高校网球教学、普通高校网球专项及专选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选题内容,以上海大师杯、两球杂志报刊报道、网球文化、网球科研论文等为研究对象的选题论文占的比例较少

6.2009-2012年我国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论文选题重复率高,选题类似;论文选题不均衡,缺乏创新,前瞻性不强;证明性研多’汉奴饪嫩l敉乂。

7.当繼引用频次较多是集中在中外优細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分析以及我国网球人才培养机制探究这两方面.其次是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网球俱乐部、教练员发展方面的探究。

3.2建议

1.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应充分利用实验室,多选择、实验法、测量法等研究方法,不仅能使研究的课题更具科学化,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此类研究的深度

2.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要培养不同于他人的科研思维,树立创新意识,重视定性类,反驳类的研究课题。作为学校、导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新性的课题,必要时Xf其提供经费上的支持。

3.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应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加强本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要积极地拓展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多媒体应用技术学甚至是医学等。

参考文献

[1]杨秀琴.体育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

[2]谢青青..转型期我国国家网球运动队组织管理体制的矛盾与冲突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易星辛.新形势下国家网球队员培养的投入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宫丽娜.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5]胡美玲.中外网球运动员培养方式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宋鑫.程序—合作教学模式在普通院校网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7]王擎宇.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8]刘洁,邢文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89-92.

篇4: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关键词:翻译;实践教学;传统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社会对翻译工作和翻译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此,本文将重点关注翻译方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翻译硕士)的教学。

目前,翻译硕士的教学多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差距甚大。近年来,该专业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外语专业本科生,也吸引了众多跨专业的翻译爱好者,学生结构具有复杂性。与此同时,翻译对于语言的精细要求也赋予了该专业特殊性。这两种特性的结合,无疑对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挑战,也对传统教学是否应融入该专业的教学提出了疑问。

一、两种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传统教学模式在初高中、本专科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中较为多见。这种模式以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西方国家风俗文化等为教学重点,侧重于“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培养。初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教授,极大地满足了应试教育的需要。翻译硕士阶段的实践教学法则较少关注语言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习得,更加重视翻译实践,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目的。

二、误译的原因分析

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性很难评判,更客观的评价方式是从两种模式是否对立入手进行评价,下面列举了几个误译的例子。

1.语法知识欠缺导致的误译

It has been three years since he worked here.

[原译]他在这儿工作已经三年了。

不熟悉语法规则的人看到这句话时不会认为其有误,但细究语法规则则不难发现错误。当since作为连词连接状语从句时,该状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性质会影响句子的含义。本句中since后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是个延续性动词,因而应指从句动作或状态的结束。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译法应是“他不在这儿工作已经三年了”。

2.文学文化常识欠缺导致的误译

1998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的中译本中有一段文字:“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在这句话中,相信很多中文读者会将门修斯理解为某个外国大师级学者,但事实上,门修斯正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对于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译者和校阅者却浑然不觉,实属不该。

3.词汇欠缺导致的误译

外语尤其是英语中一词多意的现象非常常见,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翻译错误。如If a particular cargo is partially damaged,the damage is called particular average.这句话中出现的average一词,很多学生将其译为“平均”。其实average这个词的含义十分广泛,仔细查找会发现还有“损失”之意。由此可见,词汇的理解对于译文的正确与否十分重要。

根据上述三类错误,不难看出语言基本功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这些语言基本功的习得有赖于传统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教学。因此,传统外语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

黄友义先生曾撰文提到:“翻译不仅仅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简单的转换,它是一种文学上的再创作。”既然是创作,就需要知识,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

首先,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译者会更熟练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使译出语更符合母语的表达习惯。如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曾碰到这样一个句子,即“Please extinguish the illumination”,最终将其译为“请把灯光熄掉”,读来十分别扭。经过一年的翻译实践之后,再读这句话,自然而然地就将其理解为“请关闭照明设备”。这一翻译的改进正是通过实践实现的,通俗地说就是熟能生巧。其次,实践当中能总结出大量的翻译技巧。如果说实践前,翻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把握能基本做到“信”,通过实践就应达到“达”和“雅”的要求。随着实践的深入,翻译者对语言结构和用法的把握更加准确,能自如地对语句进行拆分和重组,并在译文中进行再创作,赋予译文美感。

四、翻译硕士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方法

1.听、说、读、写等基础教学是根本,传统教学模式不可弃

如果把翻译比作搭桥建屋,那么基础教学就是地基。欠缺语言基本功,不仅会使翻译工作变得吃力,也极易导致翻译出现致命性错误。翻译学习者只有熟悉中外双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才能正确、自如地运用两种语言。

2.翻译实践是保障

学以致用,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如果习得了语言的基本功和翻译理论而不去实践,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实践教学不应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教学工作者应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只有在实践教学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桂金,高纪兰.新英语语法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篇5:2022各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

2、实证主义抑或自然主义

3、基于关系视角的法律与文学研究

4、中国法制转型期的“权利观”考察

5、国际法上的权利冲突问题研究

6、网络空间的法理分析

7、中国语境下的能动司法

8、作为自然法理学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9、中国第三部门的法理学研究

10、中国成人教育制度的解构与重建

11、“斯密问题”的法理学解释

12、严复权利思想研究

13、生存权的法理学分析

14、我国法理学教科书的评析

15、中国司法解释制度的法理学研究

16、言论自由的法理学研究

17、中国检察权性质的法理学考察

18、我国制度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

19、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20、辩诉交易制度的法理学思考

21、阳光政府基础的法理学思考

22、法律关系客体价值论

23、法律责任的法理学研究

24、语言哲学视角下的哈特法哲学思想研究

25、社会公共利益的法理学探析

26、司法能动主义的法理学思考

27、地方自治的法理学分析

28、循环经济立法的法理学视角

29、中国古代社会法理学存在之证成

3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理学思考

31、非强制行政的法理学思考

32、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

33、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

34、法律论证理论研究

35、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

36、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

37、论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

38、高校法治研究分析

39、立法权正当行使的法理学研究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羽毛球教学的方法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篇6:mba论文选题方向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1937年成立以来,MN叉车公司(简称:MN)秉承“促进物流行业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信念,始终如一地为客户提供各种优秀的物流设各。

在全球化进程曰益加速的今天,各行各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求日益迫切,物流行业构筑全新高效物流的必要性也日益显著。

近年,客户对搬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因此要求现代物流解决方案必须具有强大的灵活机动性,交易方式和服务业态也应该与时俱进,

特别是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使全球投资和消费极度萎缩,渐渐地客户将对叉车的所有权需求脱变成对叉车的使用权需求,即“变买为租”。

MN凭借本行业世界排名前三的强大制造商背景,努力依托专属制造厂商的技术优势,在目前全国设有直销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发力进军本品牌叉车的租赁业务市场。

而MN的现实状况是:现有租赁车队管理体系陈旧落后;适合客户租赁需求的车型参差不齐,全国的二手车分布极不平衡;销售人员早已习惯了传统的“钱货”直接交易的业务模式,

对租赁的知识极其匿乏;行业先行者的高度渗透为,不仅仅是比拼同类设备的租金高低,更要求出租方具备前瞻性的提案能为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为客户体现价值。

面对一系列阻碍租赁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MN急需寻找在当前条件下最适合自己的租赁业务发展道路,研究部署租赁业务的营销策略。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叉车租赁的本质是帮助客户节省固定资产投入,不用直接购买叉车,只需要支付稳定的运营费用即可使用各类型号的新、旧叉车,量“用”为出,更加迅速便捷地为客户定制解决方案。

作者正是基于MN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梳理公司在租赁业务中遇到的各种威胁与挑战,旨在研究MN租赁业务的营销策略与现状,

针对暴露出的难点进行客观的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重新定义规划其叉车租赁业务的营销策略,向公司经营者提出整体业务构思的参考方案,

向公司业务层传递优化改进租赁业务的策略建议,向一线销售人员提供租赁业务的具体性指导细则,确保MN公司能在竞争激烈的租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树立行业标杆,达成工厂新车台数的増长目标。

作者对本课题上的深入研究,能够形成具有通用性的结论,帮助其他类似的专属租赁公司(设备供应商建立的租赁机构或租赁公司,

在第二章《理论基础》中详细描述)借鉴有益的经验教训,做足准备、把握机遇,并提供可复制、参考的业务模型,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第2章理论基础

2.1租赁相关理论综述

2.1.1设备租赁的基础知识

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外的租赁交易。

因此,只要融资租赁的两个条件一《禁止中途解约“”全额回收“均不满足,或者其中任何一个不满足,就属于经营租赁。

由于叉车设各的购置金额与附加费用不能以租金的形式全额回收,对承租方而言,租金总额要比融资租赁低。

经营租赁的期限明显短于馈备的使用周期,通常是几个月到几年,甚至也有几天。

通常无法通过一次租赁交易回收投资在设备上的大部分费用,因此,经营租赁必须通过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完成期满销售或再租赁来保证盈利。

需要注意的是,融资租赁不能完全等同于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税务规则根据设备的种类和特性,

将融资租赁分为所有权转移的租赁交易和所有权不转移的租赁交易,由于融资租赁期间往往占用了设备使用周期的大多数时间,也常常认为是长期租赁。

特别的是,在租赁期内发生的现金流转,租赁结束后设备(残值)的再销售或再租赁收入,足够让出租方回收在设各上的投入,并有盈余。

出于融资的本质,承租方要承担必要的所有者责任,例如:设各的售后维修,支付相应的保险,尽到设备保管义务,并且常常因为租赁的协议期间较长,还需承担设备有可能过时的风险。

对于出租方的基本责任,就是购买设备,然后在租赁期内出租给承租人。

2.2租赁行业法规检索

在国内开展租赁业务必须严格按照中国现行法律法规执行,目前国内的租赁公司主要由三个部门分管,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现为商务部外贸司)和国家经贸委(现归入商务部)。

根据商务部于颁布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及颁布的《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各类租赁公司设立条件作出比较,见表3.1。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政策的通知》,规范了租赁业的税收政策,统一为将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的税率调整为17%的基准,有效促进了租赁业与其他产业的税制对接。

第3章叉车租赁行业与MN叉车公司简介............12

3.1中国叉车市场介绍..........12

3.1.1中国叉车市场情况概述.........12

第4章MN叉车租赁业务的营销策略问题与分析..........26

4.1MN叉车租赁业务的运营现状............26

4.1.1MN叉车租赁业务的营销现状...............26

第5章MN叉车租赁业务的营销策略及保障..........35

篇7:刑事诉讼法方向论文选题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中惩罚严重犯罪与基本人权保障

【提示要点】

一、严重犯罪的含义。包括定义以及包含的重要罪名。

二、基本人权的含义。包括定义以及包含的内容。

三、在刑事诉讼中惩罚严重犯罪与保障基本人权之间的关系。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刑事诉讼的两个基本目的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在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针对严重犯罪的诉讼中,二者经常发生冲突,因此如何定位二者的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正确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美】弗洛伊德·菲尼 岳礼玲选编 :《美国刑事诉讼法经典文选与判例》2006年版

5.宋英辉 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论文】

1.吴亚东 吴志刚 《论刑事诉讼价值冲突之成因》,《宜宾学院学报》第8期 2.杨帆

《刑事诉讼的功能:白由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理论月刊》2006年第5期 3.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的系统论趋向》,《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4.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基本理念——兼及若干基本原则之修改》,《政法论坛》2004年5月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

【提示要点】

一、刑事诉讼价值的含义。包括定义、价值主体、价值内容、价值特征等方面。

二、论述不同价值的相互关系,着重论述主要价值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协调。

三、正确认识刑事诉讼价值以及关系的现实意义。【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 《刑事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樊崇义等著: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李文健著:《刑事诉讼效率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论文】 1.胡之芳《刑事诉讼价值之再思考》,《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4月 2.李富成 《论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性》,《政法论坛》2005年3月 3.陈光中 《追求刑事诉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评述》,《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1月

4.宋世杰 《刑事诉讼价值的理性分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5月 5.塔娜 《论自由与安全——刑事诉讼价值权衡与程序设置》,《前沿》2004年7月 6.曾友祥 《刑事诉讼价值的历史嬗变》,《政法论坛》2006年3月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的目的

【提示要点】

一、刑事诉讼目的的含义。包括定义、内容。

二、刑事诉讼目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探析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此部分为论文的重点。

三、正确认识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书目】

1.1.陈光中主编: 《刑事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宋英辉 著:

《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陈瑞华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宋英辉主编: 《刑事诉讼原理》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樊崇义等著: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论文】

1.李长城 《刑事诉讼目的新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l期

2.郝银钟 《刑事诉讼双重目的论之批判与重构》,《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3.刘广三 《犯罪控制视野下的刑事诉讼论纲》,《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4.陈建军 《刑事诉讼的目的、价值及其关系》,《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提示要点】

一、程序公正的含义。包括定义、基本内容、价值。

二、实体公正的含义。包括定义、价值。

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这是刑事诉讼中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论文的重点。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厘清二者的关系。

四、正确认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书目】

1.季卫东著:《法律程序的意义》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陈光中主编: 《刑事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参考论文】

1.孙洪坤 《程序正义的中国语境》,《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2.黄文昌 《从实体公正到程序公正》,《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7期 3.唐仲清 《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的关联及其相对独立价值》,《学术探索》2003年第5期 4.张焕霞 《论刑事诉讼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之关系》,《政法学刊》2002年第3期 5.陈瑞华 《程序正义论一一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论文题目】

论刑事审判组织中的审判委员会

【提示要点】

一、刑事审判委员会的含义。包括其组成、特点、性质、功能。

二、评述审判委员会,学界主要的观点及支持的理由。包括废除说、在保留基础上改进说。

三、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参考书目】

1.苏力著: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康均心著:《法院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陈瑞华著: 《看的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光中著: 《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论文】

1.徐静村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2.姚莉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审判组织重构》,《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徐静村 潘金贵 《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前瞻》,《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 4.程新生 《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1期 5.鲁志勇 《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思考》,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2辑。

【论文题目】

论人民陪审员制

【提示要点】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含义。包括定义、功能、性质、特点。

二、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的合理性、不合理性。

三、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参考书目】

1.2.3.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康均心著:《法院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怀效峰、孙本鹏著:《人民陪审员制度初探》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4.叶青著:《中国陪审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论文】 1.2.3.4.王敏远 《中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谢佑平、万毅 《司法公正与群众参与——陪审制度的理论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4月

龙宗智《论我国陪审制度模式的选择》,《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左卫民、尹摇山《中国陪审制度:比较、反思与前瞻》,《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

【论文题目】

刑事侦查中检察院与公安机关的关系

【提示要点】

一、对现行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中的关系作基本分析梳理并分析和其合理性以及弊端。

二、分析检警合一的可能性(检警关系问题是近年以来的热门话题,学术界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研究),如果可行,进一步分析其优势和缺点。

三、结合现实情况,提出自己关于检警关系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参考书目】

1.2.3.樊崇义等著: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瑞华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宋英辉、吴宏耀著:《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论文】

1.陈卫东、郝银钟 《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2.宋英辉、张建港 《刑事程序中警、检关系模式之探讨》,《政法论坛》1998年第2期 3.龙宗智:《评“检警一体化”兼论我国的检警关系》,《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4.卞建林:《论我国侦查程序中检警关系的优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为中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王德光 《检警关系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6期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

【提示要点】

一、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的概述(包括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但主要是侦查阶段)。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二、具体论述我国侦查、审查起诉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并分析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找到我国刑事诉讼侦查、审查起诉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保护的不足。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我国刑事侦查、审查起诉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完善建议。

【参考书目】

1.孙长永著: 《侦查程序与人权》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2.陈瑞华著: 《刑事审判原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谢佑平、万毅著:《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论文】

1.龙宗智 《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2.陈卫东、李奋飞 《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自《诉讼法学》2001年第4期

3.丁志鹏 《论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完善》,《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冯涛 《论我国侦查阶段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顾永忠《我国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之检讨与改造》,《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论文题目】

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障

【提示要点】

一、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权利保障的概述。包括被告人的概念以及对权利进行保障的必要性。

二、根据现行法律,分析我国审判阶段对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以国际标准为参考,找出不足之处。

三、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进行论证。

【参考书目】

1.谭世贵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樊崇义、刘根菊、卫跃宁著:《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3.陈瑞华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光中、严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版 【参考论文】

1.岳礼玲、陈瑞华《刑事程序公正的国际标准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

2.左卫民、谢佑平《同步与差距——从国际标准的角度看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政法学刊》,1997年第3期

3.刘根菊 《在我国确定沉默权原则几个问题之研讨》,《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4.宋英辉《不必自我归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 5.易延友《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

【提示要点】

一、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概论。包括被害人的概念、被害人诉讼地位。

二、根据现行法律,具体描述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现状并分析其弊端。

三、针对发现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

【参考书目】

1.谢佑平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汤啸天等著:《犯罪被害人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杨正万著:《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2年版

4.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目】

1.樊学勇 《关于对刑事被害人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陈楠 《论刑事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之完善》,《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姚健 《从刑事诉讼角度谈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彭伶 《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保护比较研究》,《法律适用月刊》2005年第9期 5.张小玲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自诉救济制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6.曹友祥 《论刑事被害人权利》,《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论文题目】

论现代社会抗辩式审判的必要性

【提示要点】

一、二、抗辩式审判的概述。包括抗辩式审判的定义,内容,主体,现代社会抗辩式审判方式和传统社会中审判方式的异同。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研究

三、现代社会抗辩式审判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论证。

四、我国刑事诉讼审判中建立抗辩式审判的可行性论证。【参考书目】

1、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4、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参考论文】

1、季卫东著:《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第1版。

2、陈瑞华:《程序正义论纲》,《刑事诉讼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8页。

3、龙宗智:《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辨析》,《现代法学》1991年第3期。

4、龙宗智:《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

5、谷国文:《现代刑事审判模式评析》,《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论文题目】

论刑事审判的目的

【提示要点】

一、刑事审判目的的概述。包括刑事审判目的的定义和内容,研究刑事审判目的的意义

二、刑事审判目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探析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此部分为论文的重点。

三、正确认识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书目】

1.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3.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4.陈卫东:《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配置》,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5.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导读》,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左卫民:《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论文】

1.陈卫东:《21 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2.李长城 《刑事诉讼目的新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l期 3.陈建军 《刑事诉讼的目的、价值及其关系》,《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论文题目】

论公开审判原则

【提示要点】

一、公开审判原则的概述。包括公开审判原则含义,公开审判的产生,公开的内容和对象。

二、公开审判原则的法律根据和基本功能。包括国际法、和我国现行法律上的根据,以及公开审判原则的价值和意义,如保障司法民主独立,摆脱各种干预,遏制司法腐败,保障正义实现,提高裁判质量等等。

三、我国公开审判原则的问题和对策。如立法不详细,法官不独立,向社会公开的方式不明确,变相不公开审判等等

四、公开审判原则的保障措施。如未经开庭审理,法官不得对案件形成先验性的结论;法庭审理之外,法官不得单方而接触当事人;审判独立,判决应当公开;完善设定公开审判原则的例外。【参考书目】

1.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张建伟主编:《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3.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导读》,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4.左卫民:《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参考论文】

1.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基木价值目标》,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2.卞建林:《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3.左卫民、周洪波:《论公开审判》,载《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4.邵俊武:《论审判过程中的传媒活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论文题目】

直接言辞原则

【提示要点】

一、直接言辞原则的概述。

包括直接言词原则的内涵,法理和历史演进过程

二、直接言辞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比较研究。从理论基础,运作方式,规范对象,对证据的影响效力等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三、我国直接言辞原则贯彻的现状分析。如证人的出庭困难问题,过分依赖书证;庭审法官并非真正做出裁决的法官,庭审走过场的问题等等

四、我国确立直接言辞原则必要性分析和具体构想。如完善证人出庭制度,加强对证人的保护制度,庭审法官独立裁判制度,在立法上对直接言辞原则给与规定,完善直接言词原则的保障措施等等。【参考书目】

1.孙长永.《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2.孙长永.《刑事诉讼证据与程序》【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3.宋世杰等.《比较刑事诉讼法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4.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陈瑞华.《刑事诉讼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8.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论文】 1.2.3.4.卞建林《.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审方式改革》【J】.中国法学,1995,(6).陈永生《.论直接言词原则与公诉案卷的移送及庭前审查》【J】.法律科学,2001,(3).腾彪.《论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2).陈学权.《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初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3).【论文题目】

论审判独立

【提示要点】

一、审判独立的含义和内容。包括西方司法独立的含义,中国的审判独立的含义,审判独立的内容,审判独立与法官独立的关系。

二、审判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审判独立的公正价值,法治价值,经济价值,效益价值。

三、我国目前影响审判独立的因素。外部因素如审判独立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党委,媒体之间的关系;内部因素如审判独立与审判委员会,法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等

四、审判独立的保障和实现

如提高法官的地位,理顺法院和地方行政、党委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法院独立,界定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等等

【参考书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2.汉密尔顿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3.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4.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1997年版。6.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版社1998年版。8.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9.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0.王磊:《宪法的司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论文题目】

浅议律师在刑事法律援助中的作用

【提示要点】

一.刑事法律援助的概念和意义

二.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司法公正

三.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增强受援人的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2.徐家力主编:《律师实物》,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修订版。3.陈光中,严瑞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4.黄京平主编:《律师常见错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 版。5.《法律科学》,《人民司法》,《法学》等法学杂志。6.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1981年6月增订版。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中律师辩护与代理的比较

【提示要点】

一.刑事辩护与代理概念辨析 二.刑事辩护制度历史

三.刑事辩护与代理的主要内容 四.辩护与代理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家力主编:《律师实物》,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修订版。2.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11版。

4.郑禄,姜小川主编:《刑事程序法学》,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5.《人民司法》,《法律科学》,《法律适用》,《中国司法》,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6.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 版

【论文题目】

论律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

【提示要点】

一、素质和律师素质的概念

二、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专业素质

四、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编:《律师诚信执业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4 月第1 版。

2.陈卫东主编:《律师答疑要览•诉讼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3.【美】艾伦.德肖微茨著,唐交车译,《最好的辩护》,法律出版社,1994年12月版。4.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5.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1981年6月增订旧版。6.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中国司法》,《人民司法》,《法律适用》,《法律科学》等法学杂志。

【论文题目】

律师辩论与人权保障研究

【提示要点】

一、律师辩护与人权保护概念

二、律师辩护与人权保护关系

三、人权保护国际视野

四、人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 版。2.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5 月第1 版。3.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 版。4.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 版。

5.王敏远著《刑事司法观论与实践检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6.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 月版。《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法学》,《人民检察》,《中外法学》,《法律科学》等法学杂志。

【论文题目】

浅论刑事代理与民事代理

【提示要点】

一、刑事代理和民事代理的概念及意义

二、刑事代理与民事代理的共性

三、刑事代理与民事代理的原则 四、二者间应注意的问题。【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 月版。

2.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3.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4.黄京平主编:《律师常见错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1 月版。5.陈卫东主编:《律师答疑要览•诉讼分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徐家力主编:《律师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4 月修订版。

【论文题目】

刑事证据的关联性问题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刑事证据的关联性概念及意义 2.关联性的种类

3.确定证据关联性的基本原则 4.各种证据关联性的确定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3.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7.陈朴生等著:《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8.张瑞明著:《刑事证据法论》,张瑞明1992年2月修订版。9.李学灯著:《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内涵、产生、发展;

2.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3.自由心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状况;

4.我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建立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任何建立?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陈光中、严端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

3.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10月第3版。7.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8.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卞建林、刘玫著:《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论文题目】

构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2.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3.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构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建议 【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杨宇冠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家弘编著:《毒树之果—美国刑事司法随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朴生等著:《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李学灯著:《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证人的概念、证人证言的概念、作用 2.证人出庭的意义

3.国外法律中关于证人出庭的规定

4.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状况

5.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难”的问题 【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10月第3版。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何家弘主编:《新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概念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明力与补强规则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任意性与刑讯逼供的遏制 4.共犯口供的证明力研究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3.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10月第3版。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6.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7.李学灯著:《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刑事鉴定制度的完善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刑事鉴定制度的概念及作用基本内容

2.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存在问题 3.完善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立法构想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3.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4.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5.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6.陈朴生等著:《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

7.崔敏主编:《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电子证据问题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电子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2.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的关系

3.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种类加以规定的必要性 4.关于增加规定电子证据的立法构想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10月第3版。3.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5.卞建林、刘玫著:《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版。

6.崔敏主编:《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问题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

2.两大法系关于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的理论与实践

3.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4.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3.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10月第3版。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6.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7.李学灯著:《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概念与意义 2.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主体 3.人民法院是否负有证明责任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有证明责任的例外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疑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10月第3版。

3.宋世杰著:《举证责任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4.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5.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卞建林、刘玫著:《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版。7.崔敏主编:《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论逮捕

【提示要点】

一、逮捕的含义。应包括逮捕的概念、意义和权限等内容。其中权限部分应注意逮捕批准或决定权与执行权的区别。

二、逮捕的原则。可从合法性、公正性以及谦抑性等角度展开。

三、逮捕的条件与程序。可从证据、罪责和社会危险性方面分别阐述;证据条件论述中应结合我国与西方国家逮捕的区别展开。程序部分可分为逮捕的批准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两部分。

四、逮捕与人权保障。本部分应从人权的概念,逮捕与人权的关系,以及被逮捕者的权利保障等方面展开论述。

五、我国逮捕制度的完善。【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2.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3.孙谦:《逮捕论》,法律出版社 2001年4月 4.何家弘:《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

【参考论文】

1.刘根菊,杨立新:《逮捕的实质性要件新探》,《法学》2003年第9期 2.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3.何家弘:《司法公正论》,《中国法学》1999第2期

【论文题目】

论取保候审

【提示要点】

一、二、取保候审的概念。其中应包含我国取保候审与国外保释制度的区别。取保候审制度的法理分析。可以从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强制性展开分析。

三、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注意结合刑诉法、公安部《规定》及人民法院《解释》相关规定展开论述。

四、取保候审的种类。应分别论述保证人保证与保证金保证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以及被取保人违反规定的处理。

五、取保候审的程序。其中应包括取保候审的申请、决定、执行、期间以及撤消等内容。

【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 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论文】

1.徐静村,潘金贵:《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2.周伟:《公民人身权利的宪法保护》,《法学》2003年第7期 3.李剑非:《美国保释制度简介》,《中外法学》1993年第4期

【论文题目】

论刑事拘留

【提示要点】

一、刑事拘留的含义。其中应包含刑事拘留的概念、特点等内容。

二、我国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应从法律性质、适用对象、适用目的和羁押期限等角度展开,阐述彼此之间的区别。

三、我国刑事拘留的现状。可以从刑事拘留的条件、执行、期限以及被拘留人的权利保障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应注意当前我国刑拘率偏高的分析以及对被拘人权利保障的缺位等方面的关注。

四、对我国刑事拘留制度的改革。应从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构想展开论述。【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陈瑞华:《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左卫民:《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左卫民、马静华:《派出所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学》2004年第4期

白建军:《论法律实证分析》,《中国法学》2000年第4版

【论文题目】

论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

【提示要点】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

二、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的意义。此部分着重分析适用原则对强制措施的重要作用。

三、强制措施合法性原则。此部分应从强制措施合法性的前提条件、外部条件、内部条件等方面论述。

四、强制措施比例性原则。应从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和意义以及在刑事强制措施中的适用展开论述。

五、强制措施变更性原则。应从强制措施产生变动性的原因,以及实践中应纠正的做法展开论述。

【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论文】

1.周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探悉》,《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9月

2.孙谦:《关于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几点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3.范剑虹:《欧盟与德国的比例性原则》,《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论文题目】

论强制措施的体系

【提示要点】

一、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概念和历史沿革。应包括强制措施体系的内容和意义。

二、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理论。此部分应包括刑事强制措施的原则、功能以及种类等等。

三、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与外国强制措施体系的区别。本部分应结合国外强制措施的种类以与我国强制措施的区别,论述当前我国强制措施体系在我国的适用及发展。

四、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与相关问题分析。应主要就与强制措施类似的扭送制度、收容审查制度的区别展开分析。

【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张建良:《刑事强制措施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忠诚:《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程荣斌:《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论文】

周伟:《公民人身权利的宪法保护》,《法学》2003年第7期 龙宗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范剑虹:《欧盟与德国的比例性原则》,《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论文题目】

刑事立案程序存废之我见

【提示要点】

一、我国立案程序现状

二、当前废除立案程序的观点及其理由

三、立案程序需要弱化的观点和理由

四、立案程序需要强化的观点和理由

五、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4.刘根菊 《刑事立案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参考论文】

吕萍:《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质疑》,《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145页 刘瑞榕、刘方权:《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研究—对我国现行立案制度的质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第84页。

【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启动模式再思考

【提示要点】

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概念、功能、价值分析

国内外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的立法模式 我国刑事立案程序存在的一些缺陷和矛盾 重构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的设想

可以在对国内外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的各种立法模式进行比较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建议取消具有独立阶段性意义的程序型立案程序,而将其替代为随机型刑事诉讼启动模式,并对检、警关系进行调整,引入司法审查制度来保证立案程序良性运转,使之更符合现代法治和刑事诉讼规律的要求等。只要言之有理,有相关理论支持即可。【参考文献】

聂世基 白俊华 《刑事诉讼理论纵横论》 群众出版社 2002年 刘根菊 《刑事立案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参考论文】

1.杨昌军 李必强 《刑事立案困境的博弈论诠释》 载《法学评论》 2006年第四期

2.李德恩 《立案功能的冲突与立法调整》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3.吕萍:《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质疑》,《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145页

【论文题目】

刑事立案标准再探讨

【提示要点】

刑事立案标准现行立法规定

《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六机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关于刑事立案标准的相关规定。

刑事立案标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立案标准理解不一,基于不同目的、不同罪行标准不同;治安、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交叉,界限不明确;立案标准理论匮乏,研究不深等内容。

刑事立案标准的完善

针对实践中立案标准所出现的问题,根据相关立法与法理,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参考文献】

刘根菊 《刑事立案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罗庆东编著《刑事立案标准》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年版

【参考论文】

张大群 《试拟刑事立案程序的一种方案》 载《政法论坛》 1996年第二期

高宏雷 《刑事立案程序批判及其改革》 河套大学学报 2005年3月 第二卷 第一期 宋英辉 吴宏耀《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P112-114.吴宏耀《我国刑事诉讼立案之考量》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 1月

【论文题目】

刑事立案程序的改革和完善

【提示要点】

一、理论界关于立案程序存废之争

二、我国立法对刑事立案程序的价值定位

三、国外的相关规定

四、当前刑事立案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立案难与立案随意并存 立案的法律规定与刑事政策中对破案要求存在不和谐 立案前的侦查行为于法无据 立案前的受案是一项多余的程序 立案监督的弱化

五、刑事立案程序改革与完善措施

建立案件登记制度 有限制的允许开展任意性侦查等等

【参考文献】

左卫民 《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刘根菊 《刑事立案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参考论文】

张大群 《试拟刑事立案程序的一种方案》 载《政法论坛》 1996年第二期 高宏雷 《刑事立案程序批判及其改革》 河套大学学报 2005年3月 第二卷 第一期 成序 《法制视野中的刑事案件立案程序——以公安机关为视角的考证》 载于《政法学刊》 2006年3月

【论文题目】

刑事立案监督再思考

【提示要点】

立案监督立法上的问题和思考

立案监督的对象过于狭窄、包含的监督内容片面、手段不够完善、范围无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立案监督措施不力、立案监督案件线索渠道不畅、对立案监督的范围认识不

一、对立案监督程序认识不一。刑事立案监督的改革与完善

如:赋予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完善立案监督范围、树立正确执法观念、明确规定不接受立案监督的法律责任和检察机关对立案监督案件一定的处置权、建立与各部门的联系制度建立、建全立案监督案件的报备案制度、建立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奖惩机制等等。【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主编 《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2.王建明、张相军 <<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年第一期法律应用研究。

【参考论文】

顾军民 《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思考》 载于《中国检察官》 2006年6月

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89-1999),P135-145,中国检察出版社

成序 《法制视野中的刑事案件立案程序——以公安机关为视角的考证》 载于《政法学刊》 2006年3月

【论文题目】

试析诱惑侦查

【提示要点】

何谓诱惑侦查。诱惑侦查与侦查陷阱之关系。

诱惑侦查主体要求。可主要介绍或阐述相关国家关于诱惑侦查主体规定及要求。诱惑侦查条件要求。同2 诱惑侦查程序要求。

我国是否有诱惑侦查之规定。你认为应如何构建我国的诱惑侦查制度?(或者你认为在我国有理由不建立诱惑侦查制度)。这部分为文章重点,体现作者对诱惑侦查制度的认识程序及独立思考。

【参考书目】

1.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李

哲:《诱惑侦查的条件及其正当性研究》 载《诉讼法论丛》第8卷 万

毅:《诱捕侦查措施的经济分析》 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吴宏耀:论我国诱饵侦查制度的立法构建 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二期

杨宇冠:《美国法上的警察圈套理论述评》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正义网(可实名搜索)法制网(可实名搜索)

【论文题目】

论暂缓起诉与我国刑事诉讼

【提示要点】

论述暂缓起诉的目的。我国刑诉法没有关于暂缓起诉的规定,不意味着无须对暂缓起诉展开研究,因为研究结果可能对完善我国起诉制度大有裨益。暂缓起诉的含义及产生背景及发展。

也可称暂缓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应当起诉的犯罪案件,在一定期限内不作处理,期满后在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的制度。暂缓起诉制度产生于日本明治初期,产生的动因是解决犯罪率逐年上升心脏监狱羁押犯人不断增多问题。暂缓起诉制度的价值及与不起诉之区别。暂缓起诉制度移植我国的法理基础

该制度在我国应如何构建。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宋英辉执行主编《刑事诉讼法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版

2.樊崇义主编:《现代公诉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万 毅:《程序如何正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版

4.张建伟:《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版

5.卞建林:《刑事起诉制度理论与实践》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3年版

【参考论文】

孔庆余:《羁束与裁量:论暂缓起诉》 载于《检察论丛》第9卷

【论文题目】

论不起诉制度及其完善

【提示要点】

1.现行刑诉法关于不起诉制度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不起诉,是指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选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没有必要起诉的,依法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法院进行审判、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决定。

法定不起诉争议不大,有人犯罪嫌疑人行为不构成犯罪或犯罪事实非嫌疑人所为等情形应作为法定不起诉理由。

酌定不起诉效力和适用条件有争议

存疑不起诉应理解为“可以”还是“应当”,是否必须退回补充侦查再“可以”或“应当”做出存疑不起诉决定?

2.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3.不起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针对提出问题,依据相关资料,阐述自己的改革设想。这一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本人对不起诉制度的认识深度。【参与书目】

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法律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陈卫东主编:《程序正义之路》第二卷

法律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樊崇义主编:《现代公诉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宋英辉 吴宏耀著:《刑事审前程序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参考论文】

万 毅:《刑事不起诉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6期 张朝霞:《德国不起诉制度》 载《政法论坛》2004第四卷 【论文题目】

试析辩诉交易

【提示要点】

辩诉交易定义。对此,国外学者有不尽相同的概括方式,国内学者也见仁见智。可自行分析评价。

辩诉交易发展产生及及存废之争

辩诉交易发端于美国且在美国广泛应用,但并非众口一词,亦存在争议。辩诉交易于我国刑事诉讼的借鉴意义

观点不同。部分学者推崇辩诉交易制度,极力主张移植;同样有不少学者认为不易轻谈移植。至少某些已移植该制度的国家也没有完全克隆该项制度而是考虑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只设计量刑方面的交易,而不允许检察官与被告人就定罪问题进行交易。

作者本人对辩诉交易及是否移植的看法。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辩诉交易在中国》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版

2.万毅:《程序如何正义》 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3.卞建林:《刑事起诉制度理论与实践》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3年版 4.樊崇义主编:《现代公诉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参考论文】

阮丹生:《辩诉交易与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 载《检察论丛》第十卷 张建伟:《辩诉交易及其历史》 载《诉讼法论丛》第九卷

【论文题目】

沉默权制度初探

【提示要点】

沉默权制度及其产生背景和发展。

不同国家对沉默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国家对沉默权的认识也不可能始终不变。关于沉默权本身,有代表性的观点:广义沉默权及狭义沉默权。沉默权产生于英国。17世纪李尔本案对该制度的确立有里程碑意义。大陆法系国家通过刑事诉讼立法直接规定沉默权。沉默权制度具体内容

我国刑事诉讼应否引入沉默权制度

作者的观点。表明是否同意引进沉默权制度,并阐述理由。

【参考书目】

1.易延友:《沉默的自由》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3.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论文】

金泽则:《沉默权的限制与限制的沉默权》 载《诉讼法论丛》第四卷 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研究》 载《诉讼法论丛》第四卷 万永海等:《我国不宜确立沉默权制度》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吴永高:《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李 凯:《沉默权制度应当确立》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论文题目】

律师在侦查阶段诉讼地位、权利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要点提示】

修订后刑诉法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开始介入诉讼的意义及其缺憾。修订后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这意味着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大大提前,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各种权利的保护。

由于刑诉法及相关法律(如《律师法》)无具体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不明晰、权利范围亦相对狭窄。这些问题有待解决。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是否具有辩护人法律地位? 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可否突破现行刑诉法规定? 侦查机关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应承担的义务。

【参考书目】

1.熊秋红:《刑事辩护论》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2.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3.万 毅:《程序如何正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年版 5.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参考论文】

蒋丽华:《侦查程序中律师帮助权若干问题研究》 载《政法论坛》2003第5期

【论文题目】

根除刑讯逼供

【提示要点】

1.刑讯逼供及其成因。

什么是刑讯逼供?刑讯逼供形成原因是什么-执法人员的观念、本身素质、业务水平;取证手段的缺乏;考核标准体系的不合理等。

2.刑讯逼供之危害

通过杜培武案或佘祥林案分析,论证刑讯逼供之危害。3.杜绝刑讯逼供的方法

从制度完善入手杜绝刑讯逼供:

建立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师在场制; 建立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 立法要求警察出庭作证等

【参考书目】

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年版 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陈卫东主编:《程序正义之路》第一卷 2005年版 王达人 曾粤兴:《正义的诉求》 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参考论文】

李学宽:《一起刑讯逼供案的法律思考》 载《诉讼法论丛》第七卷 张桂勇等:《对杜培武一案的分析》 载《诉讼法论丛》第七卷

【论文题目】

刑事案件撤回起诉问题探索

【提示要点】

1.我国刑诉法及相关解释对刑事案件撤回起诉有无规定,如何规定。2.关于刑事案件撤回起诉制度的争议 3.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取消刑事案件撤回起诉制度;一种坚持检察机关有权撤回起诉。

4.我国刑事诉讼中撤回起诉实践中存在缺陷 5.对撤回起诉适用条件及程序的规制。

【参考论文】 于书峰:《刑事案件撤回起诉实务研究》 载《检察论丛》第十卷

郝银钟:《撤回起诉现象应予废止》 载《法制日报》2006年9月28日

王新环:《公诉案撤诉具有程序价值》 载《法制日报》2006年10月12日 杨惠新等:《准许公诉机关撤回起诉的法理解析》 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2日

正义网(可实名搜索)法制网(可实名搜索)

【论文题目】

检、警一体化模式研究

【提示要点】

我国现行检警配合模式与其他国家比较相对独特。警察机构的权利相对独立且强大,同时缺少相应的司法审查。可具体分析我国检警关系及这种关系是否与诉讼规律相符。之后,指出学术界对我国检警关系的主张、设想。

部分学者主张我国应实行检警一体化模式。指出什么是检警一体化。

大陆法系国家检警关系:检察机关是法定的侦查权主体,可以自行侦查,可以命令、指挥警察机关进行侦查。警察机关是帮助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辅助机关”。可具体分析、介绍如法国、德国等国家检警关系模式。

英美法系国家将侦查犯罪作为警察机关的职权,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相对独立。但检察官对警察机关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目前,各国检警关系模式有趋同之趋势。

参照国外检警关系模式,检讨我国检警关系,指出可否重新设计我国检警关系,如何设计。

【参考书目】

张穹主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万 毅:《程序如何正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版 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 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参考论文】

1.陈兴良:《检警一体:诉讼结构的重塑与司法体制的改革》 载《中国律师》1998年第11期 2.龙宗智:《评“检警一体化”――兼论我国的检警关系》 载《依法治国、司法公正》 陈光中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正义网(可实名搜索)4.法制网(可实名搜索)

【论文题目】

检察机关求刑权研究

【提示要点】

1.关于检察机关求刑权的基本理论

目前虽有不少关于求刑权的论述,但概念并不统一,除求刑权,亦有量刑建议权、量刑请求权之称呼。亦可表述你对求刑权定义的认识。2.求刑权的基本性质

是司法权、程序权?亦或其他?

3.求刑权的价值

4.求刑权的程序设计-可参照其他国家对此项制度的规定或实践。【参考论文】

刘福侠:《浅议求刑权》 载《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龚培华等:《论检察机关的量刑请求权》 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 庞良程:《量刑建议制度可行性研究》 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李仁和:《量刑建议:探索中的理论与实践-量刑建议制度研讨会综述》 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1期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课题:《检察机关求刑权的制度设计》 载《检察论丛》第十卷

【论文题目】

论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

【提示要点】

一、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的定义。庭前审查程序的基本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区分,以及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和弊端。包括开庭审判的条件,起诉资料的移转方式,庭前审查的方法和范围,审查以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弊端。

三、我国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的目的和功能。这是庭前审查程序存在的意义所在。

四、我国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的重构。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司法经验加以论证,提出自己的主张,比如设立专门的预审法官或预审法庭,改进庭前审查程序的启动条件和方式,建立证据披露制度,等等 【参考书目】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程荣斌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论文】

1.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博士论文打印稿)2.陈卫东、李奋飞:《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3.陈瑞华:《从“流水作业”走向“以裁判为中心》,载《法学》2000年第3期 4.何兵:《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 5.龙宗智:《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研究》,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论文题目】

论刑事审判模式

【提示要点】

一、刑事审判模式的概念界定。包括,刑事审判模式的基本含义,研究刑事审判模式的意义,二、传统上对刑事审判模式的分类。包括,弹劾式模式的内容与特征,纠问式模式的内容与特征,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与混合式模式简介等等

三、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模式的现状与反思。比如对我国刑事审判模式走折衷化路线的思考。

四、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建构与改革。比如,分析自治型模式,回应型模式作为改革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目标等等

【参考书目】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汪海燕著:《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陈兴良主编:《刑事司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第1版。熊秋红著:《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周振想著:《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第1版。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参考论文】

季卫东著:《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第1版。

谢佑平:《历史视野和文化语境下的刑事诉讼模式》,《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谷国文:《现代刑事审判模式评析》,《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黄东熊《当事人主义的神话与美国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刑事诉讼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512页。

陈瑞华:《程序正义论纲》,《刑事诉讼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8页。

郝银钟:《刑事诉讼双重目的之批判与重构》,《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龙宗智:《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辨析》,《现代法学》1991年第3期。龙宗智:《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

【论文题目】

刑事审判中的证据调查

【提示要点】

一、刑事审判中证据调查的概述。包括证据调查运用的重要意义,证据调查所应遵循的方法,证据调查的原则如证据裁判原则,庭审中心原则等等。

二、刑事审判中证据调查的范围。包括证据的认定,依据证据认定事实的范围,具体证据的运用等等

三、我国刑事审判中证据调查现状和问题。如我国刑事审判中证据调查的理论基础,证明标准,调查方法等等

四、建构我国刑事审判中证据调查的规则体系。

【参考书目】

1.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2.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3.陈朴生:《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85 年版。4.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5.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年版。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7.何家弘:《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8.何家弘:《毒树之果——美国刑事司法随笔》,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论文】

1.龙宗智、李玉花:《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 年第 12 期。

2.陈光中:《诉讼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载《检察日报》,2000 年 7月 13 日。3.龙宗智:《英国对沉默权制度的改革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载《法学》,2000 年第 2 期。4.何家弘:《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载《外国法评议》,1999 年第 12期。5.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载《法学研究》,1999 年第 5 期。6.陈卫东:《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配置》,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2 期。7.陈卫东:《21 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

【论文题目】 论刑事简易程序

【提示要点】

一、刑事简易程序的界定。包括刑事简易程序的含义,类型,世界各国对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例等。

二、刑事简易程序的正当性解毒。如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简易程序和刑事诉讼的价值权衡。

三、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现状。应该多加展开:如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刑事简易程序的规定,法律解释中有关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设立,目前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实践中的漏洞,等等

四、刑事简易程序的重构。如设立最轻微案件的书面审理程序,完善简易程序的启动机制、适用条件、庭审方式、以及在刑事简易程序中人权保障问题等等。【参考书目】

高一飞:《刑事简易程序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2 版。陈瑞华:《刑事诉讼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1 版。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左卫民:《简易刑事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陈卫东主编:《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第 1 版。程荣斌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参考论文】

陈卫东、李洪江:《正当程序的简易化与简易程序的正当化》,《法学研究》1998 年第 2 期。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事简易程序独任审判庭模式运行研究》,《政法论坛》2005 年第 1 期。高一飞:《论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体系的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0 期。姚莉:《认罪后的诉讼程序—简易程序与辩诉交易的协调与适用》,《法学》2002 年第 12 期。刘广

三、周伟:《论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若干正义要求》,《政法论坛》2004 年第 5 期。陈卫东:《公正和效率—我国刑事审判制度程序改革的两个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王新清、李蓉:《论刑事诉讼中的合意—以公诉案件为视野的分析》,《法学家》2003 年第 3 期。

【论文题目】

论刑事自诉案件

【提示要点】

一、刑事自诉案件的概述。包括:刑事自诉案件的概念、原则、范围、性质、提起的条件和特点。

二、我国刑事自诉案件的现状、问题和反思。包括我国刑事自诉案件范围的分析,对三类自诉案件的提起,扩大自诉案件提起范围的弊病。以及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的关系,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我国刑事自诉案件审理程序

包括我国刑事自诉案件的起诉受理程序,调解和解的适用,自诉人的举证责任等相关问题。

四、完善我国刑事自诉案件审理 如对自诉案件审理范围的调整,改进公诉与自诉案件的相互转化,完善自诉案件中监督程序等等

【参考书目】

1.彭海青《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陈卫东《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I版

3.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版 4.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2 版。5.陈瑞华:《刑事诉讼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6.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1 版。7.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参考论文】

杨晓东《特殊刑事自诉案件若干问题研究》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张东超《对刑事自诉制度现存问题的探讨》《法律适用》2002年第5期 钱丽萍、王俊民《自诉案件中的调解》《法学》1991第7期 刘齐发《刑事自诉程序的改革构想》《现代法学》1996第I期

【论文题目】

论两审终审制

【提示要点】

一、两审终审制的概念。其中应分别阐述审级制度的概念和两审终审制的概念。

二、两审终审制的内容。注意结合国外三审终审制,在分析各自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我国两审终审制的特点和作用。

三、两审终审制的特殊和例外情况。

四、对两审终审制的评价。应结合两审终审制在我国的适用现状,对两审终审制进行利弊分析,并展开对我国审级制度的构想。【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宋世杰:《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参考论文】

1.程荣斌、邓云:《审级制度研究》,《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2.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3.陈卫东、王政君:《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配置》,《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4.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论文题目】

论上诉不加刑

【提示要点】

一、上诉不加刑的概念和意义。其中概念部分应包括上诉不加刑的具体含义;意义部分应注重结合上诉不加刑原则对两审终审制的作用展开。

二、上诉不加刑的适用条件。

三、国外类似制度研究。

四、上诉不加刑的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问题与对策。【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顾永忠:《刑事上诉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 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谭世贵:《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姜京生:《刑事第二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论文】

李文健:《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立法思考》,《政法论坛》1996年第1期 洪道德:《控诉与审判分离应贯穿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政法论坛》1992年第1期 柯永祥:《论上诉不加刑原则》,《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陈林林:《论上诉不加刑》,《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论文题目】

论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提示要点】

一、第二审程序的提起的主体。应注意分别从上诉、抗诉角度论述;并注意分析被害人在二审提起过程中的地位。

二、第二审程序的提起的理由。本部分应结合相关法条着重论述抗诉的理由。

三、第二审程序的提起的程序。其中应包括上诉和抗诉的方式、程序及期限。

四、上诉、抗诉提起的异同比较。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2.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3.顾永忠:《刑事上诉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谭世贵:《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论文】 陈瑞华:《对两审终审制的反思——从刑事诉讼角度分析》,《法学》1999年12期 徐静村、潘金贵:《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前瞻》,《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

李学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法学》1999年第1期 陈卫东、李奋飞:《刑事二审“全面审查”的理性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论文题目】

论死刑案件的第二审程序

【提示要点】

一、死刑案件的第二审程序的概念。此部分应在分别阐述二审程序和死刑案件的概念前提下,注意论述二审对死刑案件的重要意义。

二、死刑案件的第二审程序的现状。此部分应结合死刑二审开庭审理的最新规定,论述开庭审理等二审审理原则对死刑案件的重要性。

三、死刑案件的第二审程序适用。此部分应论述死刑案件二审中应注意问题,如全面审理和重点审理的结合适用,控辩双方的力量均衡等。

四、死刑案件的第二审程序制度完善。此部分可着重从解决“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状、证人出庭困难、强制上诉制度的可行性等角度展开制度设计。【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陈兴良:《法治的使命》,法制出版社 2003年1月 何家弘:《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 2002年7月

陈卫东:《刑事二审程序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

【参考论文】

1.高铭暄、朱本欣:《论二审死刑案件的公开审理》,《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2.陈卫东、刘计划:《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3.徐静村、潘金贵:《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前瞻》,《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

【论文题目】

论第二审程序的审判原则

【提示要点】

一、刑事二审审判原则的概念。此部分介绍刑事二审审判原则的概念和作用。并注意与一审原则的异同比较。

二、全面审判原则。在论述该原则过程中应注意对“全面”的理解,及其对二审审判的意义。

三、上诉不加刑原则。此部分应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中应注意比较该原则在国外的适用和在我国适用的异同,并在此基础探析我国对此原则的完善角度。

四、开庭审理原则。该原则虽不是二审特有原则,但却是二审的重要原则。应结合当前对死刑案件开庭审理的适用,论述该原则在二审中贯彻执行的意义,【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6月 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谭世贵:《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论文】 谢萍:《二审刑事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的原则和标准》,《人民司法》2002年第5期

陈卫东、李奋飞:《刑事二审“全面审查”的理性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高铭暄、朱本欣:《论二审死刑案件的公开审理》,《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论文题目】

论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权利保障

【提示要点】

一、保障被告人权利是死刑复核案件应遵循的理念。权利保障是刑事诉讼基本的价值理念,死刑复核案件中保障被告人权利尤为重要。

二、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权利的缺失。论述被告人缺失的权利,如获得辩护权的权利;获得正当审理程序的权利等,分析被告人权利缺失的原因,如法律规定不到位,法律传统影响等。

三、保障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的权利的构建。应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死刑被告人权利的建议。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程味秋等:《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胡常龙著:《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赵秉志、邱兴隆主编:《死刑正当程序之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论文】

1.顾永忠:《死刑核准权回归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与保障》,《中国司法》,2006年第5期; 2.罗智勇:《死刑复核应当以诉讼的方式进行》,《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3.马长生、罗开卷:《面对死刑的人的诉讼权利的保障.》,《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论文题目】

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提示要点】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构建的必要性及意义。应当包括死刑案件的特殊性、重要性。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相比其他程序的证明标准而言应当更加严格、明确。确立证明标准所具有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死刑案件应当确立的证明标准。目前我国关于证明标准有多派学说,如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相对真实说等。确立符合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并论证其法理基础。完善死刑案件的证据规则。死刑案件应当听取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汪海燕、胡常龙著,《刑事证据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薛剑祥、董超:《死刑复核程序之构建与完善——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为视角》,《法学》2006年第3期; 周道鸾:《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论文题目】

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以审级制度为视角

【提示要点】

一、死刑复核性质的界定。死刑复核分两个阶段,理论界对这两个阶段的性质争议较大。死刑复核的性质是审级构建的基础。

二、死刑复核审理的方式。将其与二审程序、发回重审及最高院核准方式等进行比较。目前法律规定及实践做法不利于实现死刑复核程序的正当性。

三、审级制度比较与借鉴。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审终审制与西方实行的三审终审制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利与弊。

四、对于死刑案件是否应实行三审终审制,即将复核及核准程序设置成第三审,以审级上的设置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参考书目】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卫东著:《程序正义之路》(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胡常龙著:《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1.肖松平、叶仲耀:《司法权的行政化——对死刑复核权的审视》,《当代法学》2001年第10期;

2.陈卫东、刘计划:《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3.罗智勇:《死刑复核应当以诉讼的方式进行》,《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论文题目】

死刑复核程序法律监督之探讨

【提示要点】

一、死刑复核程序实行法律监督的概念、内容和法理及法律基础。法律监督应当存在于刑事诉讼的每一个阶段,死刑复核程序理所当然不应例外。

二、法律监督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法律监督有保障死刑复核程序的正当性功能等意义。

三、目前死刑复核程序法律监督不到位的表现,分析法律监督不力的原因。

四、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提出具体建议。【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论文】

陈国庆、石献智:《检察机关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人民检察》2006年第11期;

韩大元、王晓滨:《强化检察机关监督死刑复核程序的宪法学思考》,《人民检察》2006年第11期; 卢均晓:《死刑复核及其法律监督问题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论文题目】

论死刑核准权收回的正当性及制度构建

【提示要点】

一、死刑核准权收回的历程、成效及相应改革措施。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对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加以评析。

二、死刑核准权收回的原因及意义,论述死刑核准权的收回的正当性。

三、目前死刑复核程序仍存在一些问题,非核准权上收所能一并解决。如辩护问题、审判方式问题等,应当在具体制度构建上加以完善。

四、为死刑核准权收回设定具体的制度,以保证权力上收后得到正当行使。【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赵秉志、邱兴隆主编:《死刑正当程序之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论文】 刘根菊:《死刑复核程序的正当性及程序完善构想》,《政法论丛》2005年第4期;

陈光中、彭海青:《我国死刑审判程序改革刍议》,《中国司法》2004年第10期; 周道鸾:《论死刑核准权的收回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时代法学》,2005年第6期; 谢佑平、杨富云:《死刑复核程序: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论文题目】

论我国刑事再审程序

【提示要点】

一、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概述。包括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国外有关国家刑事再审制度简介以及其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异同。

二、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缺陷。其中包括目前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缺陷,重点阐述在指导思想、启动机制、提起理由、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本文的重点,对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完善的具体建议。应该重点从转变刑事再审程序的诉讼理念、改变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机制、重新界定再审的理由、完善刑事再审程序的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四、适当结合中国法制的整体环境全面考量(各种利益因素、兼顾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生效裁判的稳定性与裁判的公正性关系等)。【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主编:《刑事再审程序与人权保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宋英辉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1.陈光中:《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改革》,《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2.陈卫东:《刑事再审一审终审制之改造》,《法学家》,2000年第4期;

3.张建良:《我国刑事再审事由设置的反思与重构》,《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 4.陈永革、李志平:《刑事再审制度改进与完善探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

【论文题目】

刑事判决的既判力研究

【提示要点】

一、刑事判决既判力的含义及范围。内容应包括既判力的含义、既判力原则的发展轨迹,既判力原则的内容、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异同。

二、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及排除途径。内容应包括排除刑事既判力的必要性,对司法错误的非常救济途径,比如再审制度、非常上告制度等。

三、刑事判决既判力的价值。应着重论述既判力原则体现的司法权威性价值目标、刑事诉讼发现实体真实价值目标、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

四、刑事判决既判力在我国的建构。这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分析我国在刑事诉讼实践中判决缺乏既判力约束的原因(传统法律文化、追求实质真实的诉讼价值观、“不枉不纵”、“有错必纠’的刑事政策等)。其次,应该重点论述引入判决既判力的构想,既要从正面角度严格规范既判力的范围,也要从反面角度来严格再审程序的启动以及审理进而界定既判力的作用边界。

【参考书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陈光中:《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1998年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陈卫东:《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论文】

1.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现代法学》1994年第1期; 2.汤鸣:《一事不再理原则探析—兼论刑事判决既判力问题》,《当代法学》2003年第8期; 3.陈瑞华:《刑事再审程序研究》,《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4.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论文题目】

论刑事一事不再理原则

【提示要点】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其中应包括一事不再理的基本内容、历史发展、类型比较等方面的内容。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其中应包括既判力理论、程序正义理论、人权保障理论、追诉权限制理论等内容。三、一事不再理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首先是一事不再理原则在国外的适用。分别考察一事不再理在两大法系的适用情况。其次重点论述我国立法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缺失。联系司法实践,主要考察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违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各种表现,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提出以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精神指导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构想。【参考书目】

1.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论文】 1.陈卫东:《论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方式》,《法学论坛》2003年第I期; 2.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现代法学》1994年第4期; 3.张旭:《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再思考》,《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4.杨宇冠:《论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论文题目】

论第三审程序

【提示要点】

一、第三审程序概述。包括第三审程序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现实意义。

二、国外第三审程序立法体例简介。以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第三审程序立法体例的分析比较。

三、构建我国第三审程序的设想。全文的重点写作部分。具体勾勒架构我国第三审程序的基本思路。通过对第三审程序功能的进一步分析探讨,重点阐述以下问题:第三审程序的性质(法律审或事实审?事后审或书面审?),第三审程序实行的限制条件、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问题。

四.再审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使第三审程序与再审程序有效衔接,以达到制度上协调。【参考文献】 1.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桂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卫东:《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论文】

1.黄松有:《完善诉讼制度,推进司法改革》,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0卷; 2.章武生:《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塑》,《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3.王娣、王德新:《我国民事审级制度重构与优化》,《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4.陈桂明:《我国民事诉讼上诉审制度之检讨与重构》,《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论文题目】

论我国再审不加刑原则之构建

【提示要点】

一、再审不加刑原则概述。主要内容应包括:再审不加刑原则的含义、产生及发展历程、其存在的法理价值(人权保障、防止国家追诉权的滥用)、以及两大法系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评判标准而对再审不加刑原则的不同态度。

二、再审不加刑原则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内容应包括:对我国再审常出现加刑的现状的反思并找出造成种种弊端的思想与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明确再审不加刑原则对我国再审程序的积极意义。

三、对我国再审程序进行制度上的重构。这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应阐明在立法上如何对上再审不加刑原则的适用范围加以规定。其次,要论述与该原则相关的法治原则,比如一事不再理原则、国家追诉权的适度限制原则、有利于被告原则等。最后,提出对我国的再审程序进行重构的构想,包括再审主体、再审的理由、再审的时效与次数等方面。【参考文献】

1.陈光中:《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陈卫东:《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论文】 1.孙长永:《再审不加刑原则刍议》,《现代法学》,1989年第6期;

2.陈瑞华:《刑事再审程序研究》,《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3.杜世相:《建立健全刑事审判监督机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 4.宋世杰、陈果:《刑事审判监督价值分析引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

【论文题目】

刑事执行一体化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刑事执行一体化的概念

2.刑事执行一体化的意义

3.我国刑事执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刑事执行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5.刑事执行一体化的立法构想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2.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3.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执行程序

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6.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社区矫正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2.社区矫正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3.构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建议 【参考论文】

1.陈光中、严端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2.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3.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执行程序 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6.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1981年6月增订四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减刑、假释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减刑、假释的概念和功能

2.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减刑、假释程序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减刑、假释程序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2.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3.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执行程序 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6.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暂予监外执行问题研究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暂予监外执行的概念及意义

2.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暂予监外执行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2.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3.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执行程序

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研究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概念

2.刑事诉讼法中单独规定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必要性研究 3.刑事诉讼法中单独规定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可行性性研究 4.构建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立法构想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2.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3.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未成年人案件侦查程序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2.未成年人案件侦查程序的特点 3.未成年人案件侦查程序应遵循的原则 4.未成年人案件侦查程序的立法构想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2.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3.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6.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及其适用 1.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 2.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 3.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立法 4.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 【参考书目】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敏远著:《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该题目建议从一些几方面入手: 1.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概念 2.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 3.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 4.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和程序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2.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4.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5.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6.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7.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8.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9.王敏远著:《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参考论文】

《法学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中外法学》、《中国司法》、《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等法学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论文题目】 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与中国刑事诉讼

【提示要点】

一、刑事司法国际准则概述,其中包括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概念、渊源和基本特点等内容;

二、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分类、《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他国际法律文书中规定的有关刑事司法国际准则方面的内容;

三、中国刑事诉讼与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差距

四、中国贯彻、落实刑事司法国际准则需要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的完善

【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程味秋、杨诚、杨宇冠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培训手册-公正审判的国际标准和中国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杨宇冠著:《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杨宇冠、吴高庆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6.杨宇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7.杨宇冠等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8.程味秋、杨诚、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和刑事司法准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论文题目】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改革

【提示要点】

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概述,其中应包括《公约》的制定、签署、批准和生效过程,以及《公约》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概述,其中应包括我国加入《公约》和积极准备批准《公约》的过程,以及我国要批准并实施《公约》应当进行的立法调整。

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启示,其中应包括我国刑事诉讼法贯彻和落实《公约》规定的内容。【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程味秋、杨诚、杨宇冠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培训手册-公正审判的国际标准和中国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杨宇冠著:《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论文题目】

《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改革

【提示要点】

一、《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反腐败公约》概述,其中应包括《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的制定过程以及重要意义

二、《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反腐败公约》中与刑事诉讼有关的主要内容,其中应包括特殊案件的举证责任倒置、对证人和被害人等的保护制度、高科技手段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特殊侦查措施的运用、特殊案件证明标准的降低、特殊情形下对腐败犯罪所得资产直接没收制度等。

三、《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其中应包括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对于上述内容的贯彻与落实情况。【参考书目】

1.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 杨宇冠、吴高庆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杨宇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4.杨宇冠等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5.程味秋、杨诚、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和刑事司法准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论文题目】

试析诱惑侦查

【提示要点】

1.何谓诱惑侦查。诱惑侦查与侦查陷阱之关系。

2.诱惑侦查主体要求。可主要介绍或阐述相关国家关于诱惑侦查主体规定及要求。3.诱惑侦查条件要求。同2 4.诱惑侦查程序要求。

5.我国是否有诱惑侦查之规定。你认为应如何构建我国的诱惑侦查制度?(或者你认为在我国有理由不建立诱惑侦查制度)。这部分为文章重点,体现作者对诱惑侦查制度的认识程序及独立思考。

【参考书目】

专著:

1.侦查程序原理论 论文:

1.诉讼法论丛第8卷:

2.李 哲:《诱惑侦查的条件及其正当性研究》 载《诉讼法论丛》第8卷 3.万 毅:《诱捕侦查措施的经济分析》 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4.吴宏耀:论我国诱饵侦查制度的立法构建 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二期 5.杨宇冠:《美国法上的警察圈套理论述评》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6.正义网(可实名搜索)7.法制网(可实名搜索)

【论文题目】

论暂缓起诉与我国刑事诉讼

【提示要点】

1.论述暂缓起诉的目的。我国刑诉法没有关于暂缓起诉的规定,不意味着无须对暂缓起诉展开研究,因为研究结果可能对完善我国起诉制度大有裨益。

2.暂缓起诉的含义及产生背景及发展。

3.也可称暂缓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应当起诉的犯罪案件,在一定期限内不作处理,期满后在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的制度。4.暂缓起诉制度产生于日本明治初期,产生的动因是解决犯罪率逐年上升心脏监狱羁押犯人不断增多问题。5.暂缓起诉制度的价值及与不起诉之区别。6.暂缓起诉制度移植我国的法理基础 7.该制度在我国应如何构建。

【参考书目】

专著:

1.樊崇义主编:《现代公诉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检察论丛第九期 3.万 毅:《程序如何正义》

4.张建伟:《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 5.卞建林:《刑事起诉制度理论与实践》

论文:

1.孔庆余:《羁束与裁量:论暂缓起诉》 载于《检察论丛》第九卷

【论文题目】

论不起诉制度及其完善

【提示要点】

1.现行刑诉法关于不起诉制度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2.不起诉,是指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选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没有必要起诉的,依法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法院进行审判、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决定。3.法定不起诉争议不大,有人犯罪嫌疑人行为不构成犯罪或犯罪事实非嫌疑人所为等情形应作为法定不起诉理由。

4.酌定不起诉效力和适用条件有争议

5.存疑不起诉应理解为“可以”还是“应当”,是否必须退回补充侦查再“可以”或“应当”做出存疑不起诉决定? 6.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7.不起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8.针对提出问题,依据相关资料,阐述自己的改革设想。这一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本人对不起诉制度的认识深度。

【参考书目】

专著:

1.甄 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2.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第二卷

3.樊崇义主编:《现代公诉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宋英辉等:《刑事审前程序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论文:

1.万 毅:《刑事不起诉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6期 2.张朝霞:制度《德国不起诉制度》 载《政法论坛》2004第四卷

【论文题目】

试析辩诉交易

【提示要点】

1.辩认交易定义。对此,国外学者不不尽相同的概括方式,国内学者也见仁见智。可自行分析评价。

2.辩诉交易发展产生及及存废之争

3.辩诉交易发端于美国且在美国广泛应用,但并非众口一词,亦存在争议。4.辩诉交易于我国刑事诉讼的借鉴意义

5.观点不同。部分学者推崇辩诉交易制度,极力主张移植;同样有不少学者认为不易轻谈移植。至少某些已移植该制度的国家也没有完全克隆该项制度而是考虑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只设计量刑方面的交易,而不允许检察官与被告人就定罪问题进行交易。

6.作者本人对辩诉交易及是否移植的看法。【参考书目】

专著:

1.陈光中主编:《专家视点:辩诉交易在中国》 中国检察出版社 2.万 毅:《程序如何正义》 法律出版社

3.卞建林:《刑事起诉制度理论与实践》 4.樊崇义主编:《现代公诉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甄 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法律出版社 论文:

1.阮丹生:《辩诉交易与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 载《检察论丛》第十卷 2.张建伟:《辩诉交易及其历史》 载《诉讼法论丛》第九卷

【论文题目】

沉默权制度初探

【提示要点】

1.沉默权制度及其产生背景和发展。2.不同国家对沉默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国家对沉默权的认识也不可能始终不变。关于沉默权本身,有代表性的观点:广义沉默权及狭义沉默权。3.沉默权产生于英国。17世纪李尔本案对该制度的确立有里程碑意义。4.大陆法系国家通过刑事诉讼立法直接规定沉默权。5.沉默权制度具体内容

6.我国刑事诉讼应否引入沉默权制度

7.作者的观点。表明是否同意引进沉默权制度,并阐述理由。【参考书目】

专著:

1.易延友:《沉默的自由》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

3.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论文:

1.金泽则:《沉默权的限制与限制的沉默权》 载《诉讼法论丛》第四卷 2.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研究》 载《诉讼法论丛》第四卷 3.万永海等:《我国不宜确立沉默权制度》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4.吴永高:《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5.李 凯:《沉默权制度应当确立》 载《诉讼法论丛》第六卷

【论文题目】

律师在侦查阶段诉讼地位、权利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提示要点】

1.修订后刑诉法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开始介入诉讼的意义及其缺憾。2.修订后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这意味着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大大提前,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各种权利的保护。

3.由于刑诉法及相关法律(如《律师法》)无具体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不明晰、权利范围亦相对狭窄。这些问题有待解决。

4.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是否具有辩护人法律地位? 5.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可否突破现行刑诉法规定? 6.侦查机关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应承担的义务。【参考书目】

专著:

1.熊秋红:《刑事辩护论》 法律出版社 2.甄 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法律出版社

3.万 毅:《程序如何正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社

5.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 论文:

1.蒋丽华:《侦查程序中律师帮助权若干问题研究》 载《政法论坛》2003第5期 【论文题目】

根除刑讯逼供

【提示要点】

1.刑讯逼供及其成因。

2.什么是刑讯逼供?刑讯逼供形成原因是什么-执法人员的观念、本身素质、业务水平;取证手段的缺乏;考核标准体系的不合理等。3.刑讯逼供之危害

4.通过杜培武案或佘祥林案分析,论证刑讯逼供之危害。5.杜绝刑讯逼供的方法

6.从制度完善入手杜绝刑讯逼供:

7.建立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师在场制; 8.建立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 9.立法要求警察出庭作证等 【参考书目】

专著:

1.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社

2.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第一卷 4.王达人等:《正义的诉求》 法律出版社

论文:

1.李学宽:《一起刑讯逼供案的法律思考》 载《诉讼法论丛》第七卷 2.张桂勇等:《对杜培武一案的分析》 载《诉讼法论丛》第七卷

【论文题目】

刑事案件撤回起诉问题探索

【提示要点】

1.我国刑诉法及相关解释对刑事案件撤回起诉有无规定,如何规定。

2.关于刑事案件撤回起诉制度的争议 3.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取消刑事案件撤回起诉制度;一种坚持检察机关有权撤回起诉。4.我国刑事诉讼中撤回起诉实践中存在缺陷 5.对撤回起诉适用条件及程序的规制。【参考书目】

论文:

1.于书峰:《刑事案件撤回起诉实务研究》 载《检察论丛》第十卷

2.郝银钟:《撤回起诉现象应予废止》 载《法制日报》2006年9月28日 3.王新环:《公诉案撤诉具有程序价值》 载《法制日报》2006年10月12日 4.杨惠新等:《准许公诉机关撤回起诉的法理解析》 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2日 5.正义网 6.法制网 【论文题目】

检、警一体化模式研究

【提示要点】

1.我国现行检警配合模式与其他国家比较相对独特。警察机构的权利相对独立且强大,同时缺少相应的司法审查。可具体分析我国检警关系及这种关系是否与诉讼规律相符。

2.之后,指出学术界对我国检警关系的主张、设想。

3.部分学者主张我国应实行检警一体化模式。指出什么是检警一体化。4.大陆法系国家检警关系:检察机关是法定的侦查权主体,可以自行侦查,可以命令、指挥警察机关进行侦查。警察机关是帮助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辅助机关”。可具体分析、介绍如法国、德国等国家检警关系模式。

5.英美法系国家将侦查犯罪作为警察机关的职权,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相对独立。但检察官对警察机关也有相当的影响力。6.目前,各国检警关系模式有趋同之趋势。

7.参照国外检警关系模式,检讨我国检警关系,指出可否重新设计我国检警关系,如何设计。

【参考书目】

专著:

1.张穹主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 2.万 毅:《程序如何正义》 3.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 论文:

1.陈兴良:《检警一体:诉讼结构的重塑与司法体制的改革》 载《中国律师》1998年第11期 2.龙宗智:《评“检警一体化”――兼论我国的检警关系》 载《依法治国、司法公正》 陈光中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正义网 4.法制网

【论文题目】

检察机关求刑权研究

【提示要点】

1.关于检察机关求刑权的基本理论

2.目前虽有不少关于求刑权的论述,但概念并不统一,除求刑权,亦有量刑建议权、量刑请求权之称呼。亦可表述你对求刑权定义的认识。3.求刑权的基本性质

4.是司法权、程序权?亦或其他? 5.求刑权的价值

6.求刑权的程序设计-可参照其他国家对此项制度的规定或实践。【参考书目】

篇8: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在毕业前所接受的最后一次考查。毕业论文集中体现在学生在几年学习中的成果,也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一个综合检验。但随着高校的大范围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许多高校教师指导论文时工作量过大,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细致的指引。而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许多本科学校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学生学术理论的积累,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本科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在学术理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翻译学是语言学的分枝,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验实证性以及稳定的规律性。 同时,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它展现在译者对语言的才华和驾驭能力。本科生的论文其实就是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如何体现出学生论文主张的理论创新性,并将其与翻译文本结合,是论文的首要问题,也是许多翻译方向论文的症结所在。笔者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将翻译方向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创新性。

论文不具有创新性几乎是所有英语专业学生乃至所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通病。就翻译方向论文来说,主要体现在学生选择指导理论没有创新性,历年来本校论文拟题时选择目的论、直译与意译、关联理论、功能对等等几个常见理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0% 以上。以本校10级英语本科学生为例,选择撰写翻译方向论文的29名学生中,选择关联理论、对等理论、目的论和归化异化这四种理论的学生共12人, 占翻译方向论文总人数的41%。另外,翻译文本载体的选择也毫无新意,像“电影字幕翻译”、“公示语翻译”以及“广告语翻译”等陈旧话题仍然在论文选题中占绝大多数,甚至经常出现“撞题”的现象。理论无创新、文本陈旧必然导致论文整体质量降低,毫无学术价值。

二、理论研读不精

由于英语本科学生学习翻译课时有限,以本校为例,英语本科课程中,口笔译加起来还不足150课时,且课程内容多为一些翻译技巧和语言对比知识以及相应的练习,学生接触翻译理论的机会少之又少。写论文时很多学生只是临时阅读一些文献,选择自己可以理解的、资料较多的理论来写。 由于未读过全本论著,学生对一些理论只是一知半解,经常会通过简单的定义或描述主观猜测该理论的内容以及可否用在论文中。例如有学生在论文选题时拟定的题目是“动态对等理论下新闻的翻译”。众所周知,“动态对等”是尤金 · 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步分,是指“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写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1964 159)而很明显,在新闻翻译中,这两方面的关系是不可能相同的。不同国家政治倾向及文化背景不同,在新闻的翻译中,“原文的目的是要在读者中造成影响,而译文是让读者了解。”(1988 48)因此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新闻翻译显然是行不通的。像这样的例子在本科生论文选题中比比皆是。

三、理论选择失误

理论选择失误是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经常会犯的错误。一些学生草率的将某些理论套用在某一文本的翻译中, 但事实上该理论却并不适用于该文本。例如有学生拟定题目为“从归化异化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这个题目的错误之处在于,广告主要是以宣传推广为目的的,因此是否能为读者接受是检验广告翻译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归化的方法使得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接受, 因此归化的方法是适用于广告的翻译的。而异化的方法则主要保留源语文化及语言特点,而不注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因此异化的方法必然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可见,归化与异化的方法是不适用于广告语的翻译的。

四、理论脱节

学生在撰写翻译方向论文时,经常会出现阐述的理论基础与论文主体部分脱节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使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阐述新闻翻译的策略,本来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在前文阐述了交际翻译理论及新闻翻译的特点后,在最后章节却将最后章节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点,致使最后一章和前面所陈述的理论基础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1. 学生并不了解理论,不知如何将理论应用于该论题;2. 学生对论文构架缺乏细雨致的逻辑分析, 只是仿照论文模板东拼西凑。

通过对论文中理论问题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翻译教学过程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课程课时有限,理论学习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致使学生理论涉猎不够广泛,写论文时理论积累不足,目光狭隘。针对这一现象可以为有意向撰写翻译类论文的学生提供理论导引性读物或课程。这种举措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多种翻译理论有概览性的认识,之后再针对感兴趣的理论进一步研读。教师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并不是讲授知识,而只是做初步的引导工作,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理论知识范围,以不会过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六、细化导师分配

以往的论文导师分配基本上是基于随机分配或是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但这两种选择方式都有较大弊端。一方面这两种分配方法都没有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方向,不能充分发挥各位导师的长处,另一方面,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因此论文导师的分配应进一步细化,在初步拟题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主张是否与学生题目相对应。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此给予充分重视。本科生论文在理论上存在很多问题,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应更好地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自身的长处。只有给予学生正确的监控和指导,提高对论文的重视才能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只有一个地球反思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