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奶奶

2024-05-22

美丽的奶奶(通用9篇)

篇1:美丽的奶奶

国庆节和中秋节放假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一起去看奶奶,我们到了那里,奶奶可高兴了,她种了好多毛豆,等我们回来吃。奶奶说:“我带你们出去玩。”我说:“不,我要看看电视。”后来奶奶说:“我带你们去看风景。”我一听到风景这个词语,我连忙把电视关了,跟奶奶出去看风景了,弟弟也高兴地跟在我们后面。

我看到的风景可美了,有碧绿碧绿的大树,有许多美丽的花儿和葱翠的小草,还有大树、弯弯的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你们觉得美吗?如果你们觉得我看到的风景美的话,你们就快点去乡村走走吧,多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篇2:美丽的奶奶

今年,我的奶奶已经70多岁了,是我们全家人的关心对象,大家经常给她买东西。就是再多也不过分,因为,我的奶奶她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

虽然我们全家人都对奶奶很照顾,可是奶奶她从不把自己当作一位年迈的老人,虽然她走路很慢,头发很白,她还是天天帮家人洗衣服。种菜。浇花和洗碗,我们时时告诉她,“家里有洗衣机,不用你操劳!”可是她总是说:“手洗的,比用洗衣机洗得干净!”

昨天,我牵着奶奶的手,跟她一同去买菜,路上,我发现奶奶的手原来是那么粗糙,没有一点光泽,手上全是皮,让我痛在心里!我偷偷看了一下奶奶的手,全是伤疤,我小声哭泣,身边的奶奶仿佛一下衰老了许多,但在我眼里,奶奶也变得更加伟大,她为了大家,不顾一切,手伤了不说,受凉了也不说,心中只有我们。不管奶奶的.手多粗糙,伤疤有多少,我相信,在大家眼里,奶奶的手,永远是最美丽的!最勤劳的手……

每次我回到家里,把自己的宝宝霜给了奶奶,让她每天都要涂,可她还是那样,坚决不同意,说:“你还小,手和脸都受不了寒!我一老人,再怎么涂也没用!”在我再三央求下,她终于同意了。可是,她每天还是帮忙做家务,而且乐在其中!

篇3:爷爷奶奶的爱情

14岁, 我在记忆里拼命搜索我十四岁的印迹, 可是除了课堂里的打闹, 灯下做作业的身影, 还有那家乡路上洒满一路的桐籽花香, 我再也不能记起片断。而她, 却已嫁为人妇。想像里, 14岁的新娘, 还是稚嫩青涩, 眼里扑闪着未知的茫然与恐惧, 尚未发育完全的身子, 还应是在娘怀里撒娇的小女孩啊!可是, 她却即将面对一个陌生的家和一个陌生的男人。这今后的岁月会如何向她展开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只能从电影电视书刊杂志上复制的情节来想像当年的光景。

我在心里想像着70年前。而眼睛里看到的她, 已垂垂老矣。台阶上, 她坐在一辆破旧的轮椅里, 头发已花白。头发是他理的, 有些坑洼, 像是早年他们翻种过的地。一张蜡黄憔悴菊花满开的脸, 松弛的皮肤快要挂不住骨。那对眸子, 曾经的清亮明媚, 如今已混浊不堪, 甚至有些呆滞, 当它望着你, 你已经感觉不到那是眼睛。那贾宝玉还真是恶毒, 把个好好的珍珠硬是说成了死鱼珠子。她嘴巴不时的嚅动着, 还有清涎从合不扰的嘴角流下来。身上盖了层灰灰黑黑的棉被, 放在扶手上的手不时的抖动着, 有人经过身边, 却又会尽力举起在空中徒然的划几下, 似乎想留住些什么。

天气好的时候, 他会推着轮椅和她去散步。早些年, 她神智还清楚的时候, 在路上遇到熟人, 他向她介绍谁谁谁时, 她还会努力地咧开嘴, 给个笑的意思。见有小孩子, 眼里会闪动一瞬慈爱的光芒。这些年, 她越发不清楚了, 也不认识谁了, 吃饭也不知道饱足, 睡觉也不挑时候, 大小便全拉在身上。活着的意义, 也只剩下张口与闭口了。他也还是会带她去散步, 我总是很客气地叫着老人。因为年轻, 所以衰老对于自己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我从不曾仔细去描画自己老去的样子, 虽然偶尔会愤世嫉俗怨恨这日子怎么老长老长, 恨不能一夜白头。看到他们的时候, 心里并无多大感想, 过了就过了, 毕竟, 他们走完的人生, 不可能在我的身上再现。老人间或会叫住我, 向我诉说, 昨晚她又闹了一宿, 我也没休息好, 你在医院方便的话给我带点安定回来吧, 回头给钱你。我总是答应得好好的, 也常常因为记性坏的缘故, 忘了这档子事。不过, 还是会给她买, 钱却照常不收。也碰到好几回, 看见他在父亲面前唠叨:“我也老了, 走不动了, 你娘这身子越发重了, 只怕要弄个帮手来才能扶得动, 这屎尿都拉在身上, 我也洗不动了”, 父亲这时, 总也是一脸的无奈。他们一生养育了三儿三女, 如今早已是分家各自独立, 枝繁叶茂, 个人有各自的天地。于是, 召开了家庭会议后, 决定由最小的姑姑来照顾两老, 每个儿子负担两百元。父亲总也叫我们几个孙辈去老人房中坐坐, 我们常嘴上应酬着, 心里却老大不愿意, 知道那房里充斥着的怪味儿让人受不了, 老人房里堆着的陈旧杂物, 是酷爱收拾的我难以忍受的。况且我们又能和他们说些什么呢?虽然明白, 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 可当它真真切切的映照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我们却都厌恶了, 逃避了。

这几日, 她几乎滴水未进, 粒米未吃了。父亲看过了之后, 和两个兄弟交了底, 这年, 怕是难过了。家里的亲戚走动勤了些, 还央我给弄几瓶能量液体给吊上, 尽尽人事吧。昨日里, 我给她吊水, 瘦骨嶙峋的手, 青筋凸现。打针的时候, 她的大拇指还温热地挨了挨我的手。我知道她的痛苦, 我知道她浑浊的眼睛在看我。打完针, 固定好针头, 我看见他轻轻地把她的手拢进被里, 被里早有灌好热水隔了纱布的热水袋, 掖好被子, 我看见他慢慢地脱掉鞋子, 爬上了床, 在她的身边躺下, 头并着头, 手不停地摸着她那松弛的脸, 摩挲着, 眼角泪花闪烁。我无声地站在他们床边, 那一刻, 心底里泛起一阵酸楚和感动。七十年的夫妻啊, 同进同出, 从少年走到暮年, 如今, 临到分手了, 还是不忍。或许他们之间, 存在过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 又或者, 在他们心里, 早已成了兄妹, 日子只是他们相扶相携必得共同渡过的页页黄历, 当年华老去, 彼此相伴的信念已成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无人处, 他是否还会对她念叨, 问她的问题最终还是由他自己来回答, 也还会在厌烦时大声地斥责她, 也会在黑夜里无言对坐, 从她那空洞的眸子里找寻往日恩爱的画面吗?这一切, 我都不能知晓了。少来夫妻老来伴, 年轻如我, 常常讨厌别人在眼前晃来晃去, 一个人非常享受独处的乐趣。我觉得, 爱与孤独, 应是人人都应承受的底线。可是那一刻, 我非常不确定, 当我如她一般时, 是否会有爱人抚摸我备受摧残的脸?不免有些戚戚然了。

据父亲说, 他们两人感情非常好, 也许是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 有些偏颇。但是, 我也愿意理解那是因为儿女太多的缘故, 总也是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崇尚古典式的爱情, 凄美的爱情, 甚至于偏执狂似的固守于绝望的爱情。我始终认为, 悲剧式的梁祝与罗密欧茱丽叶似的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爱情, 凡是能修成正果的感情到了最后已经不成其爱了。我认同了张爱玲的话“婚姻不过是长期的合法的卖淫”。看着我们周围的年轻夫妻, 表面上还可以, 可一深入了解, 没有几个对自己的婚姻是满意的, 听得最多的便是“凑合”二字。从前的人, 为了感情可以放弃许多, 条件, 工作, 现在的人, 为了后者而放弃一段情是常事。80年代, 人们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90年代人们说“找个爱我的人做丈夫, 找个我爱的人做情人”, 进入21世纪, 人们热衷的是天亮之后说分手的“一夜情”。真是古语里所说的“饱暖思淫欲, 饥寒起盗心”吗?是什么让我们不知麋足, 是什么让我们心生厌倦?真是生活好了、富裕了的原因?因为害怕伤害就不敢过多的投入感情, 因为脆弱, 总是把许多附属条件放在感情的前面。有科学举证, 爱情不过是一场激素的分泌, 它有喷涌的一天, 也会有消弭的一刻。那么, 从前的人, 依靠什么信念来维持婚姻?而现在的我们, 又将如何去面对未来?

年轻的时候, 爱情最炽热时, 常常会说, 离不开了, 活不了了。西式的婚礼誓词里也常常夹带生老病死永不相弃这样的话。可现在, 人们都已经心照不宣地认定那只是幼稚的套话, 有谁还会溺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呢?沧海后面还是沧海, 巫山后面还有巫山, 他与她的爱情, 是因为物质条件所限得以保全从一而终吗?我但愿这不是唯的一因缘。

现在, 我站在长沙最繁华的火车站广场, 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不少的情侣, 大多数的女孩子手里都有花, 那没有花的怕也是要到花店去的。他们经过我的身边, 我可以感受得到幸福与甜蜜。在玫瑰香飘满整个城市的时候, 我但愿他们十指扣得再紧些, 我但愿他们在享受情的浪漫与热烈时, 同时也多一点彼此理解与忍让迁就, 以两颗祈望天长地久的心, 共同珍惜此刻的曾经拥有。

篇4:美丽的奶奶

绣花识谱,跟姥姥学做大家闺秀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孙宁,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个美丽的小姑娘,白皙的皮肤,大大亮亮的眼睛,笑起来嘴角上翘,两腮现出浅浅的酒窝,人见人爱。

在家里,由于父母白天上班,小孙宁多数时间由姥姥照看。出身大家庭的姥姥,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好品德,更不乏大家闺秀的素养和学识,灵巧的双手能绣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让孙宁羡慕不已。有一天,还不到5岁的小孙宁趴在姥姥的怀里央求:“姥姥,你绣的花真好看,也教教我吧。”

绣花要先从缠线开始。姥姥把一个小竹筐放在孙字面前,孙宁立刻被那里面五彩缤纷的丝线吸引了。“真美啊!”她忍不住惊叹。姥姥说:“现在,你要跟我配合,把丝线缠成团,准备绣花时用。”小孙宁认真地点了点头,照着姥姥的要求开始工作了。祖孙二人,在窗前温暖的阳光中,一个撑线,一个缠线团。随后,姥姥又教她描花样、穿针引线、各种针法的技巧……在姥姥悉心的指导下,聪慧的孙宁学会了绣花。于是,家里的电视机罩、茶几垫、窗帘,到处都有孙宁绣的花。这个过程对孙宁来说,是审美素养的启蒙,更是吃苦耐劳、细致精巧的传统女性性格的培养。

除了绣花,姥姥还识谱,小孙宁时常跟姥姥学识谱、学唱歌,她的音乐天赋很快便显露出来。为了培养女儿,孙宁的妈妈给她报了舞蹈班和乐器班。这一切,似乎都为孙宁日后的发展铺就了一条自然的道路。

包容和善良,是一个好女人的基本素质

上学后,孙宁的艺术才华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认可。学校的文艺汇演、班里的节日晚会,孙宁从来都是主角的不二人选,跳舞、唱歌、演小品她样样拿得起,而且只要她的节目参赛,就没有不获奖的。

1992年8月,由于父亲转业,全家迁回祖籍哈尔滨。12岁的孙宁顺利地通过专业和文化考试,成了黑龙江艺术学校评剧班的一名学生。有着良好舞蹈基础和音乐素养的孙宁很快成为老师宠爱的“尖子生”。在学校里,她不仅专业成绩突出,更以自己包容善良的性格赢得了师生们的喜爱。

1992年冬的一天,同宿舍的一个女孩过生日,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喝酒庆祝。这时一位同学冲着平日循规蹈矩的孙宁说“你敢喝酒吗?”大家的目光都转向这个备受老师赏识和宠爱的“尖子生”。孙宁被那位同学轻蔑的口吻激发出斗志,毫不犹豫地说“这有什么难的,喝就喝!”端起那碗酒仰头一饮而尽。很快,她觉得胃里像火烧似的,想呕吐。她跌跌撞撞地走向卫生间,慌乱中撞碎了门上的玻璃。不巧有几位老师来巡查,玻璃破碎声把他们引到了孙宁所在的宿舍。

在场的几个同学知道闯祸了,不约而同地指着孙宁说:“是她要喝酒的!”孙宁明白大家此时的心态:她是老师的“红人”,如果出面承担全部责任,也许不会受到严重的处分,还为大家解了围。于是孙宁很仗义地承认了。结果事情汇报到学校领导那儿:评剧班的孙宁在宿舍里喝酒闹事,还砸碎了玻璃窗。学校领导又震惊又生气,为了严整校风,决定严厉处分孙宁。孙宁不知所措地打电话回家求助,妈妈立即风风火火地赶到学校,向学校领导求情“这件事的过程我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我女儿的本质不坏,希望领导能从她的前途考虑,不要把处分放在档案里。”

结果,学校考虑了孙宁妈妈的意见,决定把“留校查看”改咸罚她给学生会拖地一周。这件事过后,那几个惹事的同学都深感愧疚,纷纷向孙宁表示歉意。孙宁一笑了之。在她看来,用自己的劳动代替大家有可能遭受的严重处罚,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

走进《金粉世家》,用真诚打动了剧组

2003年,孙宁参演的第一部电视剧《金粉世家》在中央八台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扮演的金家太少奶奶吴佩芳被观众评为《金粉世家》中最漂亮、最有气质的女人,而孙宁从此也获得了“中国第一少奶奶”的美誉。不过说起这部戏的参演经历,孙宁不胜感慨。

作为中央台的一部大戏,《金粉世家》受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在选演员阶段,全国几千名演员汇集到剧组筹备处应试。在此之前,孙宁曾经被中戏的一位老师推荐上另一部戏,但由于形象和角色定位不符,没有成功。当时那位老师说:“孙宁,别着急,你的条件这么好,一定会等到适合你的角色。”果然,《金粉世家》筹拍时,老师又推荐了孙宁。

可是当孙宁满怀希望地来到剧组时,却被眼前的情景弄懵了——剧组外面的空地上,黑压压地站了一千多人,都是来试戏的。眼看着那些女孩个个时髦漂亮,活泼可爱,孙宁想:我能行吗?跟她们比我的优势在哪里呢?生性文静的她,只得坐在一个角落里,等着副导演叫到自己的名字。平日,孙宁就是一个特别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所以,尽管身边的女孩子使尽浑身解数争夺角色,孙宁也只是静静地等待。她唯一自信的是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就会让导演认识到我的能力。

就这样,孙宁在场外等待着,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直到第三天,来试镜的人几乎都走光了,副导演才终于注意到角落里这个安静的女孩。剧组的其他人都建议导演让孙宁来试镜。这一试,导演当即拍板,由孙宁来出演“大少奶奶”的角色。

这部戏播出后,孙宁的演技得到了行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而那个美丽的“太少奶奶”也深得观众的喜欢。有一段时间,孙宁走在大街上,经常会遇到陌生人上来跟她打招呼“你就是《金粉世家》里的太少奶奶吧,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连孙宁自己都被这意外的收获弄得措手不及。“我红了吗?为什么大家能认出来?”她常常这样问自己或身边的人,而得到的答复是你红了。

“红了”的孙宁,依然像过去一样,静静的,淡淡的。身为演员,她知道,一部戏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而自己,只是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个演员分内的事。释然一点,顺其自然,把握好现在,才是让自己的演艺事业走向辉煌的唯一途径。

饰演坏女人,在困境中磨练意志

由于在《金粉世家》中的出色表现,孙宁很快被众多导演瞄上,随即,她又出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何文艳”一角。何文艳不仅自私霸道、玩弄众人于股掌,而且性格张扬,孙宁笑称自己这次是从“刘慧芳”翻身做了“野蛮女友”。与孙宁演对手戏的,从陈道明、胡军到刘嘉玲、袁咏仪,都是影视界的名角大腕,这对初入这一行的她来说是一千极大的挑战。

那段时间,孙宁每天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努力,绝对不能演砸了。”导演对孙宁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每天都提醒她:“好好琢磨一下剧本,跟前辈们虚心请教,要努力、要用心啊。”这样的话让孙宁感到压力更大。到后期拍摄阶段,孙宁感觉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要崩溃了,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情绪越来越忧郁。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发呆,不想吃饭,也不想和人说话,压抑到极点的时候甚至会冒出自杀的念头。看到她这种表现,身边好友提醒她:“孙宁,你是不是患上了抑郁症?”

孙宁从没想到自己会和这种病联系起来,可是听了朋友们对这种病症的描述后,她觉得确实有点像。好在戏很快就拍完了,孙宁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在朋友的陪伴下去看了一位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孙宁才逐渐找回原来正常的生活状态。

现在回想起那段灰暗的日子,孙宁还是觉得有些后怕。但有了这段经历,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不一定是坏事,做演员这一行,经历越丰富,演出来的人物才越有底蕴。以前我是在没有经历的状态下,把一位太少奶奶演得美轮美奂现在,我更懂得在人物的内心下功夫,更知道如何揣摩人物的命运和思想内涵之间的关系,所以,再演少奶奶,我相信能更出彩。”

篇5:关于奶奶的作文:奶奶的茶杯

听奶奶说这个杯子是她年轻时工厂奖给她的。就是在那个年轻人蓬勃向上的年代,这种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搪瓷杯是当时最流行的物件。多少年来,奶奶一直不舍得把它扔掉,我心里清楚:这是奶奶青春与活力的代名词。

还记得小时候,顽皮的我时常把它当做一种玩具和我的“撒气筒”。每当我怒不可遏却又无处可发泄的时候,我就将手中的杯子摔在地上,然后大摇大摆的走开。奶奶都会不厌其烦的将她拾起来,然后卖力的修补。现在看着这个伤痕累累的杯子,我对当时自己的“罪恶行径”忏悔不已,更对奶奶产生了怜悯之心。

如今,光鲜亮丽的太空杯成了我的“新宠”,我开始非常讨厌奶奶的茶杯。于是,我时常不厌其烦的劝奶奶再换一个杯子,可是每当我力尽精疲的对他劝说之后,她都只是笑着不语。后来,奶奶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一次,我晚上发高烧,滚烫的额头让奶奶为我捏了一把汗。奶奶连夜去医院,回来将感冒冲剂调制好给我喝。那一回,在我喝下药一个小时后才控制住了病情,前前后后总共吃了许多药才见效,每次吃药都是用奶奶的茶杯

自从那时起,我开始接受这个土里土气的杯子。他在我眼中更像一位老者,将滚烫的开水化作甘露源源不断的输送给我,湿润我干渴的喉咙,浇灌我干渴的心灵。

篇6:爱漂的奶奶奶奶作文

对于山村里的老人家来说,若年轻时未出去走走,到老时就不必再提了,自己行走不便,儿孙们也不再愿携其走,因为这老人家吗,说不定半路途中来个突发疾病,岂不魂不归兮?山村的老人家便只能厮守山魂,终归山魂了。可我奶奶却不同,年轻时在外留下许多背影不说,老了,还是每年往城里跑。

自然,也算是我奶奶的命好吧。外出漂,可谓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我爷爷的姐姐,也就是我姑婆就住在县城,这样奶奶进城就无需住旅社了,有吃的地方,有住的地方,不象村里其他的人,城里无亲无故。我姑婆特偏爱我爷爷,自然也不会怠慢我奶奶。每年,奶奶至少要到姑婆家一次,一般是天暖时节,最偏爱六七月了。那时节,正放暑假的我也可一同去享福,只是次数多了后,我偶尔会在路上想,奶奶也好象孩子般地每年去那度暑假。到城里,姑婆便会买上很多水果,特别是红红的大西瓜,够我们婆孙二人饱胀肚皮了。其实,来城之前,奶奶就已对我说过要到城里吃西瓜。那时,我们山村是不种西瓜的。几天后,当我们要回去时,姑婆还会奉送很多吃的、用的甚至钱给奶奶,而我们来时所带的山村野味也很受姑婆家喜欢的。

然而天下终没有不散的宴席,岁月无情生命有限,几年前爷爷病逝,接着第二年我姑婆亦远去。如果说奶奶之所以城里攀亲,自是爷爷的血缘,而爷爷姑婆相继去逝,则两家最根源的亲戚纽带似乎断了。虽然高龄的姑公待客一向热忱,但这时的奶奶跑过去,总感觉缺了什么。而且,更巧合的是姑公的家因城市规范被拆迁,全家都挤到一间阴暗的老房子了,全家仅每人一个床位,再也没客铺了。我想,对于奶奶,城里的安身之地好象渐渐远去,今后奶奶进城的机会可要减少了。

可就在这时,我有幸从乡下调入城里工作,幸运的奶奶又找到新的落脚点了。八十几岁的奶奶说来就来,有一个月居然有事无事地跑我这两次。说来也奇怪,我工作的单位很大,她居然也找到了我的办公室,当时正在外忙的我匆匆赶过来,立刻见到奶奶清瘦的身影,还提着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黑皮袋,拉链已裂开,衣什等物更是鼓鼓发胀。奶奶正芒然地呆坐着,与办公室里忙碌的情形一点也不协调。我心底真在埋怨,一个人那么大岁数了,老远跑过来,也不先打个电话过来让我有个思想准备。

我把奶奶领入我的住房,奶奶捧出白白圆圆的鸡蛋,一边说着:“崽!这是家里的土鸡蛋,有营养的。”我忙双手接了过去。

可是,对于奶奶来说,我这个孙儿的落脚点似乎并不周全。平时我都上班,没人能与她聊天,我一日三餐均在食堂就餐,只好拎只碗给奶奶带一份简单的快餐过来,更有其他的生活起居方面都不太合老人家的习惯。奶奶说,还是走吧。我说你能去哪?姑公家也不方便,现在都无法安宿客人了。奶奶说,我不去你姑公家去你克先爷爷家。克先爷爷?我说怎么好象从未听说过呀。

奶奶才说,他是自己亲舅舅的`儿子。我心里格噔一下,亲老表自然还算亲,可平时也从未闻过他们彼此的来往,再说即使很亲,可毕竟这么大岁数了,怎还来得及去照顾另一位老人家呢。我正想劝住奶奶,可她早已起身提上了行李。想到奶奶在这的不习惯,我索性就随了她,只交待要是有什么事的话,就一定打电话。

事实证明,我的当心全属多余。奶奶在那位克先爷爷家一连呆了好几天,每日好饭好菜好住宿不说,甚至临走时,克先爷爷还拿钱与奶奶。那几天里,奶奶还四处走动,什么老表的嫂嫂妯娌姑姑呀,什么村里头某某的干爹干娘呀,奶奶仿佛一见到他们就熟悉一熟悉就如故交。奶奶还告诉我说,哎,他们这些人呀,可都真好,就连某某都居然给我多少多少的钱……这连我都吃惊了。奶奶何来如此神奇魅力,另他们慷慨解囊?这就不得不令我们全家几代人都羡慕了,因为奶奶的确有极好的外交辞令。

我与弟弟在经历社会风雨之余常慨叹:奶奶要是出生在我们这个年代就好了,绝然是一名优秀的女公关员甚至外交家,不管到哪,也不管遇到什么人,奶奶总能插入话题,娓娓叙来,可亲可爱。就我自己来说,有时还真不大喜欢听母亲刺耳的声音,却极愿坐在奶奶身旁享受她动听的话语。

我几乎在猜想那些好客的人,因为可享受奶奶悦耳的声音,那么即便多留宿奶奶几日,多烦琐几日,甚至多开销一些,也心甘情愿。当今不就存在付薪之聊吗?也许奶奶的口才还真值这个价。而且,好几位老爷爷还曾对我说:“你奶奶年轻时可是校花一朵……”我真为有这么个奶奶而骄傲。有时,根据奶奶目前清瞿的身形,轮廓有致的面容,我会独自冥思去描摹奶奶当年的美丽的面容。可惜呀,那时的奶奶居然没留下一张影照。

后来,奶奶还是一年来城里几趟,每次都落脚于那克行爷爷家。我无不叹奇,奶奶居然能被那七十余岁的克先爷爷及其夫人欣然接纳。

家里的母亲早已发话了:村里头那么多老人家没哪个象你奶奶,不时地跑到城里去,城里又没她儿没她女,也不把人家搅烦?连那开班车的司机都认得她了,还担心她搭车的安全呢。接着母亲又对我说起了外婆,说外婆一辈子都没见过城,就是乡政府的街道都几年没一个转,现在本想趁我在城里工作,说带她到我那玩几天,可她死也不从。我一阵诧异,外婆,居然一辈子未走出过山村,这样的人生到底值不值?

奶奶就是抑不住对外在世界的好奇,而且这些年来,年纪愈大,行动愈不便,却愈发地想溜出山村去看看。

前年,村里同族的一位叔叔在一座小城中结婚,奶奶从未去过那,听说后,便决然要去。我的父母及至村里其他人都劝奶奶说:自己可想好,到底能不能去,身体如何。可奶奶说能去能去。结果,那天搭车返回时,老毛病头晕发作,只好呆在我那里。接下来的几小时吊针可真吓我了一跳。至于后来轮到我的喜宴时,家里人不管怎样劝,奶奶就一个字——来,而且奶奶当心酒宴那天太匆忙,确切地说更怕被我父母悄然撇开(这就象要离家远行的父母甩开追随的孩子一样了),便早几天跟随我进城了。这次奶奶的身体没出啥毛病,却差点丢失,因为酒宴之时她一个人找不到酒店了。

奶奶有一个表弟,不过严格说来应是爷爷的表弟了,现已退休于省城,有时来我们家乡体味一下乡村风情。那爷爷嘴巴子特快,瞪着我奶奶说:怎么?到我那儿玩去吧。奶奶便闪着明亮的眼睛欣喜道:有这等好事就好罗。心里甭提多想去。可那表爷爷只是嘴上客气而已。

村里很多人,包括我的父母常闲话我奶奶,说这个岁数了还老爱溜。可每曾此时我就会反驳他们说,随奶奶的性吧,这是生命力的表现,是一颗美丽的童心。事实上,人们不正是因为怀着一颗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才不尽地去飞翔,不尽地去创造吗?

篇7:关于奶奶的作文:包饺子的奶奶

摘要:奶奶包的一手好馄饨,经她手的馄饨个个都仿佛艺术品般精致玲珑。从我记事以来,隔三岔五总会有奶奶的馄饨做主食。到底是甚滋味,现在也记不清了,但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奶奶的美味馄饨,而是她的饺子„„

奶奶是绍兴人。虽和鲁迅是老乡,却是大字不识几个,连名字写起来也费力地够呛。奶奶的身形也是典型的南方人体形,矮而圆,显得很“娇小”。

从出生到进小学前,是在奶奶家度过的童年。以至于跟奶奶学讲了一口绍兴话,到现在还不时能冒出几个词儿,不过正宗绍兴话已半句也不会了。但叫奶奶为“娘娘”的习惯(绍兴人的叫法),倒从未改过。

奶奶包的一手好馄饨,经她手的馄饨个个都仿佛艺术品般精致玲珑。从我记事以来,隔三岔五总会有奶奶的馄饨做主食。到底是甚滋味,现在也记不清了,但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奶奶的美味馄饨,而是她的饺子。

记得那天,我是忽然吵着要吃馄饨的,所以奶奶只得临时出去买馄饨皮与馅料。我伸长脖子趴在窗口等了很久,却等来了圆圆厚厚的饺子皮。我奇怪的问奶奶,怎么不买方方薄薄的皮,改买圆圆厚厚的皮了?奶奶抱歉地说是去晚了,馄饨皮卖完了只剩饺子皮了。接着又卖力地向我讲述饺子和馄饨是差不多的。

其实,饺子与馄饨作为南北方的代表面食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但那时的我尚小,也就懵懂得点点头表示赞同。那天像往常一样,我头倚着高高的桌面等着欣赏奶奶高超的包“饺子”技术。但奶奶却一反常态的赶我出去玩,我感到奇怪,就是赖着不肯走。奶奶没办法,只得开始包。

她拿起一张皮,习惯性的想蘸水湿皮边,手伸出却忽然定住了,硬生生打了个弯直接去舀馅,似乎不知道量该多少似的,舀进舀出了好多趟,最后总算差不多了。于是,奶奶两拇指从下往上翻皮一捏,力道过大,馅"噗"的被挤出了大半。我惊讶地抬起头,望向奶奶。奶奶尴尬极了,脸也有些红,歉疚地说她其实并不会包饺子,一开始也以为馄饨饺子包起来差不多,没想到手感完全不同。那时的我,不懂得那么多,只依旧睁着大大的眼睛期待地望向奶奶。奶奶自然也就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了。

包馄饨时的手有多灵巧,现在就显得有多笨拙。奶奶吸取了刚刚的教训,不再从馅周围的一圈皮进行压实,而是直接从上方慢慢捏紧,手从饺子皮的一边慢慢挪捏到另一边。但饺子皮仿佛也和奶奶作对般总是松开,最后奶奶不得不用包馄饨的办法,在皮的边缘抹上一层水,才总算让饺子闭了口。

时间过得飞快,但奶奶包饺子的进度却以龟速进行着。好不容易包满了十个,我急急地催奶奶去下,奶奶只得慌忙端起盘子进了厨房。出来时,手里是一碗饺子,按吃馄饨的方式用了浓汤,蛋皮和紫菜。最终,我是没饿着,奶奶却为此忙地无心吃饭。当时形象欠佳的饺子是什么样的滋味,现在也确记不起了,但奶奶包饺子时笨拙的手势以及略带歉意的眼神却始终历历在目,未曾忘记过。

后来,北方的外婆来这边探望我时,给我包了正宗的北方水饺,个个饱满挺立,皮还是现擀的哩,味道也确实不错。但总挂念记起的却还是奶奶的馄饨式饺子。

现在的我,早已搬出了奶奶家,和父母同住。忙碌的父母总是晚归,我只得时常煮些速冻水饺来做晚餐。每当捧起碗,从清汤寡水中捞着被机器压得一模一样的水饺时,我就特别想念奶奶那式样奇特的“南方饺子”。

其实,在每个人的回忆中,都会有许多关于食物的片段。或许是孤独寒夜的一碗热阳春面,慰藉了一颗寂寞的心灵;或许是难耐酷暑时的一碗冰酸梅汤,清凉了一片浮躁的心田;也或许是第一次亲手下厨做的番茄炒蛋,意味着努力后成功的喜悦。它们可能价钱便宜,味道也很普通,但对于当事人在特定的时间里,意义就非凡了。

而奶奶的饺子对于我而言,就是如此特别而无可取代的。纵然它们不怎么漂亮,也不怎么美味正宗,但却代表了,我那虽然不会包饺子,却始终不忍让我失望的奶奶;我那始终疼爱我的奶奶。

篇8:我的奶奶

在我排行老七的叔叔还未出生时, 爷爷便被红卫兵误杀了, 本来贫困的家庭因此变得更加苦不堪言, 那时大伯才12岁。左邻右舍都劝奶奶改嫁, 她坚决不肯, 她舍不得丢下一群孩子, 那可都是她的心头肉, 再说改嫁的名声也不好。在叔叔刚满月时, 她便去了大队的食堂煮饭, 还趁着空当去搞生产, 好多捞工分。奶奶是个文盲, 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她害怕子女将来也因为没文化被人瞧不起, 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 她硬是让她的子女们都念到中学, 其中的艰难我无法想象。我听说奶奶有时候砍柴砍到半夜, 第二天天未亮又带着大伯二伯挑柴去换点米和盐, 偶尔, 很要面子的奶奶也会背着个布袋去“借米”。

终于熬到了七个子女各自成家, 奶奶又遇上了老四的烂摊子。我的爸爸排行第四, 他小时候摔到火坑里破了相, 我的母亲生活也无法自理, 所以奶奶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每次别人夸她很能干时, 她都会露出饱经沧桑却又自豪的笑容。我在一旁看着, 心想她一定觉得自己很有面子, 想着想着我也跟着自豪地笑了。

虽然时代在变迁, 可是我小时候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然而每每来了客人, 奶奶都要他们吃完饭再走。做饭时, 奶奶都会拿出她视若珍宝的鸡蛋来煎荷包蛋, 那些鸡蛋可是用来换油盐的。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那样做, 奶奶说:不能让别人觉得没面子, 那样我们也会没面子, 穷也要穷得有志气!我不懂这和志气有什么关系, 她还为了一个鸡蛋……那天我到鸡窝旁小心翼翼地捡起一个还透着点热气的鸡蛋, 邻居阿姨忽然跑过来说那个鸡蛋是她家那只黑母鸡下的。正在灶屋的奶奶闻声过来, 说:明明就是我家那只黄色鸡婆生的。我拿着蛋正要往屋里走, 阿姨过来抢, 我一不留神, 鸡蛋掉到地上碎了。阿姨破口大骂起来, 平时很要面子的奶奶此时却没搭理她, 只是责备我怎么这么不小心。阿姨走后, 奶奶看着那个破碎的鸡蛋不住地掉泪。我问奶奶怎么任人骂不吭声, 奶奶觉得跟她那种人吵太没面子了, 倒是可惜了一个鸡蛋。

从小我学习成绩比较好, 每每别人在她面前夸我时, 她都会兴高采烈地说:这是你们夸得好, 将来我帮她办个毕业酒, 你们要是看得起, 就来吃碗没菜饭啊!可是我读高一时, 奶奶就患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 走路都摇摇晃晃的, 我们过去扶她, 她都会很要强地说:我的腿还没断, 不要扶!过年时见别人给我压岁钱, 她也会从最贴身的口袋里掏出全部的几十元钱塞给我, 那都是姑妈来看她的时候给的, 她说:我现在不能做事, 但身上几块钱还是有的, 你只管好好读书!然而在我上高三时, 奶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面子真是个好东西, 奶奶靠着它, 走完了人生。有时我会望着天空想, 即使在天国, 奶奶是不是也希望听到别人夸赞我们呢, 那样她一定觉得很有面子!读

学生。

爱汪鲁面

子的老头

我父亲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 在学校为人师表, 人人尊敬;在家里他是唯一的权威, 在他看来, 他做的事情, 不会有错的, 他说的话, 不能不听。因为他自小熟读古书, 他也要求我把颜氏家训论语中庸背得烂熟, 告诫我在外面规矩做人, 不可丢了他的脸面。

在学校里, 他是一个称职的老师。他总是说, 做老师, 就要对得起这个光荣的职业, 不能给它抹黑了。由于家住农村, 他又常年是毕业班的班主任, 经常早上六点多就爬起来去上早自习, 晚上回来一身困乏。我经常劝他别这么拼了, 人要服老, 快退休了, 和学校申请一下调到低年级带班, 多好。他总是双眼一睁:“不行, 学校让我带毕业班, 是给我面子, 是对我教学能力的肯定, 我必须要坚持。”接下来就是一通治国齐家的大道理。

在家里, 他可是绝对的大男子主义者, 不做家务不做饭, 一天到晚捧着书看。他不动手也就算了, 还喜欢喝点小酒, 经常请客。有时候我和母亲在厨房忙得团团转, 他却在客厅里大谈自己在家如何勤快, 简直居家必备, 听得我心头一恼, 这时候他眉头一皱, 我就赶紧陪着笑脸, 和叔叔们夸起我这“贤惠”的父亲来。他不善劝酒, 别人说了句恭敬的话, 他碍于面子也就一口干了, 结果每次都是酩酊大醉, 家里一片狼藉。

他常说:“人活一张脸, 树活一张皮。”活着要堂堂正正, 不求人。可不巧的是, 前些日子母亲膝盖骨折, 需要去省城动一个手术, 手术加休养要一个多月, 这可难倒了平日里从不劳动的父亲。我和姐姐都劝他去二叔家住一个月, 他嘴一撇, 坚决不去。因为前些日子挖井的事情, 他和二婶闹得很不愉快, 突然要他去她屋檐下蹭饭, 他抹不开面子。母亲也恼了:自找罪受, 看你一日三餐洗衣叠被怎么办!

一个月过得很快, 转眼间母亲出院了。我送母亲回家, 一进门就看到了一个装方便面的大箱子, 还有一堆脏衣服。我找了一圈, 才看到父亲坐在房间里, 盯着那一大碗热腾腾的面发愁, 估计是看着都难受, 实在吃不下去了。母亲心疼了, 转身去厨房给他弄点吃的。

父亲一把拉住了她:“饿不饿?尝尝我做的方便面, 比他婶家的好吃多了。”

唉, 我这个爱面子的父亲啊!读

篇9:美丽的奶奶

2000年8月8日,是那年夏季异常闷热的一天。这天清晨,居住在上海市闵行区的朱水宝像往常一样,去村口集贸市场买菜。路上人不多,快到沪南公路的时候,路边草丛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音虽然微弱,却引起了朱水宝的注意。

朱水宝循声走到草丛深处,果然看到一个竹篮子,竹篮里躺着一个刚出生的男婴,婴儿没穿任何衣服,通体黝黑,额头、身上的痱子密密麻麻,脏兮兮的身上还有股腥味儿,朱水宝没顾上太多,从篮子里抱起孩子,发现篮子底部还留有字条,上面写着:孩子生于8月1日,求好人收养!朱水宝这才确认,这是个被狠心母亲遗弃的婴儿。

见朱水宝抱着婴儿从草丛里出来,路人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这孩子太可怜了,这么热的天,没有人救他,光热都热死了!”朱水宝想到小儿子结婚后,儿媳一直没有生育,看着怀里哇哇直哭的婴儿,她有了收养的打算。

朱水宝拨开人群,抱着孩子就往家里跑。刚跑出几十米,路边草丛里钻出一个操外地口音的女人,她流着泪给朱水宝鞠躬,说自己就是孩子的亲妈,在附近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没想到竟然未婚先孕。如今,她要回老家结婚,实在无法抚养这个孩子,才把他放在路边,希望能有好心人收养。“阿婆,您是个活菩萨,求您今后对我的宝宝好些!”

看着眼前这个一脸痛苦的外地女子,再看看怀里的孩子,朱水宝劝慰她说,你心里的苦我懂,宝宝我替你养着,你身体养好后再找个好人家。那女子再次向朱水宝致谢,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老家地址就走了。

朱水宝抱着男婴回到了家。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到来,却在家里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丈夫张大军看到妻子抱回一个黑乎乎的婴儿,不由愣住了,弄清朱水宝收养孩子的意图后,他皱着眉说:“这么大的事情你也不提前打个招呼,刚出生的孩子能养活吗?”朱水宝笑着说:“既然捡回来了,总不能再送走吧,那样孩子就没命了,咱们不是还没孙子吗?儿媳妇不知道能不能生出来,就当捡个孙子吧!”听妻子这样说,张大军不吭了。

“摆平”了丈夫,朱水宝的心并没有轻松下来,她最担心的是小儿媳胡雅的反应。胡雅是个江西妹子,嫁给了她的小儿子朱中明,婚后4年一直未育,光治病就花了两万多块钱,朱水宝怕儿媳见到这个孩子会受刺激。

那天,胡雅加班到晚上7点才回到家,看到家里挤着很多邻居,大家围在床边七嘴八舌,心里一惊,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挤进去一看,只见床上有个黑炭般的婴儿,不由吓了一跳。当明白这个孩子是婆婆捡来送给她抚养时,没有心理准备的她一时无法接受。联想到自己这几年未能生育所遭受的非议,她抱怨婆婆说:“我自己生一个多好,还要你去抱一个?!”

看到儿媳不乐意,朱水宝拿出当家人的气势,以训斥的口吻说:“如果你早生个孩子,我还至于捡一个回来吗?捡就捡了,难道还要让我再扔掉吗?这孩子也是条命,我养定了!”

胡雅被婆婆的话戳到了痛处,她是外来媳妇,平时对这个强势婆婆有些打怵,既然孩子已经抱了过来,她只得默认了这个现实。

不过,细心的胡雅发现,和一般的孩子相比,这个捡来的宝宝皮肤特别黑,黑得有点吓人。公公张大军也发现,这个孩子头发是卷的,上海人头发也有卷的,可他咋就这么黑呢?

孩子抱回来一周,尽管家人每次给他洗澡都很用心,可孩子仍旧一点儿也不白。邻居对这个长着黑皮肤、卷头发的孩子也议论纷纷,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这孩子太黑了,像非洲人。

难道宝宝是个外国孩子?带着这样的疑惑,朱水宝把宝宝送到医院检查。医生一看孩子,惊叹说:“喔唷,这个孩子像个混血!”朱宝宝从没听说过“混血”这个词儿,就问医生,是不是宝宝血不太好,要抽血就抽我的。医生向她解释:“阿婆,中国人和外国人生的孩子叫混血!”医生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认孩子的确是个混血儿。

听说自己捡来的宝宝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生的,朱水宝很淡定。中国人讲求缘分,她觉得宝宝既然被她捡了回来,就是和她有缘,自己一定要把他养大成人。想到宝宝是8月1日出生的,那天是建军节,这一年又是龙年,朱水宝给宝宝取名朱军龙。

自从捡来的宝宝进了家门,朱水宝的生活比以前忙碌了许多。而当了“母亲”的胡雅,也辞去工作,一心一意照顾宝宝,这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因为这个“黑孩儿”的到来变得幸福温馨。

亲孙不如养孙亲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宝宝进家门半年以后,朱水宝发现儿媳有段时间心事重重,饭也吃得很少,就问她到底怎么了,是不是有事情不愿意说。在她的一再追问下,胡雅才透露了实情:她怀孕了!

那是2001年4月的一天下午,胡雅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干呕。第二天,她到醫院检查,医生告诉她,这些症状很正常,因为你已经怀孕了。婚后四年未育,不知不觉却怀了孕,本该欣喜若狂的胡雅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家里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孩子,虽说是个捡来的混血儿,但公婆对这个孙子视如己出,她对这个孩子也有了感情。她不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怀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因此,她一直犹豫着不敢告诉婆婆。

得知儿媳怀后,朱水宝的反应是喜忧参半。当初,因为儿媳迟迟没有生育,她才把宝宝捡回来,没想到仅半年时间,儿媳就怀孕了。她已把宝宝看成了亲孙子,担心儿媳怀上了自己的骨肉后,会嫌弃宝宝,更怕儿媳提出把宝宝转送他人。

朱水宝试探儿媳的真实想法,儿媳的回答打消了她的顾虑,婆媳俩商量着把肚子里的孩子生出来,两个孩子一起养。2002年2月,胡雅生下了一个男孩,朱水宝给他取名朱军虎,小名贝贝。

从此,朱家有了两个孙子,宝宝和贝贝,家里也变得更加热闹起来。随着贝贝渐渐长大,两个孙子开始争吃的,争玩具,经常是互不相让。朱水宝为两个孙子之间的公平问题伤透了脑筋。买东西时,她给两个孙子都买两份一样的,哪怕是一瓶牛奶一瓶酸奶,也会引起小哥儿俩的抗议。然而,朱军龙食量奇大,一顿能吃6个鸡蛋,为了让宝宝吃饱,她总会偷偷从亲孙子那里匀些食物给宝宝。遇到两人争执打闹时,朱水宝甚至偏向宝宝。

nlc202309031250

为了不让宝宝在身世上有自卑感,朱水宝骗两个孙子,说你们都是捡来的,一个是在马路上捡的,一个是在草堆里捡的。她对两个孩子说,你们一个是宝宝,一个是贝贝,都是奶奶的宝贝,奶奶喜欢你们。

在朱水宝营造的温暖港湾里,朱军龙幸福地成长着。而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朱水宝遇到的烦恼也越来越多。

很多次,朱水宝带着宝宝上街,路人都投来奇怪的目光,不知内情的人都疑惑地问:“这个小孩是你什么人?怎么看都不像中国小孩呀!”当着孙子的面,朱水宝不好实话实说,便敷衍过去。而巷子里的那些孩子,却不愿跟朱军龙一起玩,还给他起了小黑人、黑皮、黑宝宝等绰号,让朱军龙十分难过。有时他被惹急了,还会和别人打架。

2004年,4岁的宝宝该进幼儿园读书了,当朱水宝领着孙子去报名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宝宝不具备入学资格,因为宝宝没有户口。朱水宝据理力争,说外地人的孩子都能上幼儿园,我的孙子为啥不能上?幼儿园负责人说,你的孙子是外国小孩,我们这里无法接受。

孙子无法报名上幼儿园,这可急坏了朱水宝。她清楚,没有文化在社会上是吃不开的,怎样才能让宝宝读书呢?有人向朱水宝提了个建议:如果把宝宝当做弃婴送到儿童福利院,孩子能够在那里接受教育。

虽然万分舍不得一手拉扯大的孙子,但为了宝宝的前程,朱水宝决定把他送到儿童福利院。送走孩子的前一天晚上,朱水宝彻夜未眠,流了一夜泪。

2004年9月13日一大早,朱水宝和丈夫带着宝宝来到上海市闵行区儿童福利院。送别前,胡雅还为宝宝准备了整整一书包的零食以及两套新衣服。朱水宝领着宝宝走进福利院大门,他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又哭又闹,就是不肯进去。

为了宝宝能够读书,老两口狠下心来拽着宝宝往里走。然而,就在朱水宝夫妇准备和宝宝就此分别的时候,福利院工作人员却告诉他们:宝宝不能进儿童福利院生活,原因是他年龄偏大,身份特殊,不符合入院规定。

无奈,朱水宝只得把宝宝又带回了家,朱军龙知道自己又能和奶奶天天在一起了,欢呼雀跃起来。朱水宝觉得这也许是天意吧,于是更加精心地呵护着宝宝。

两年后,宝宝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朱水宝更着急了。事情的进展却让她喜出望外,因为几年来她抚养“小黑人”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有关部门主动帮助宝宝办妥了入学手续,朱水宝终于松了一口气。

超越血缘祖孙情感动天

朱军龙入学后,小朋友们不愿和他同桌,上体育课不愿拉他的手,觉得他很脏很不一样。肤色上的差别,让宝宝第一次感到了自卑。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和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也不遵守课堂纪律。没多久,他就成了个别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

朱水宝从老师那里了解情况后,很是着急,特意找到宝宝的班主任朱静老师,恳求她多想些办法,别当面批评孙子,要顾忌他的自尊心。朱老师很有耐心,有意识地安排了许多游戏,让同学们慢慢接受宝宝和他的黑色皮肤。渐渐地,朱军龙感受到上学的乐趣。

朱水宝除了学习上对孙子挂心外,生活中更是为他操碎了心。宝宝从小顽皮得一塌糊涂,朱水宝55岁生日那天,9岁的朱军龙从家里一溜烟跑了,几十个亲戚没了庆生的心思,如热锅上的蚂蚁般到处找人。后来,发了疯的大人们找到“黑孩子”时,他正在河边气定神闲地钓龙虾呢!

平时,宝宝也没少给朱水宝惹事儿。“阿婆,你家宝宝把公园里的枯草烧着了”“阿婆,宝宝把我家种的刀豆、辣椒都弄残了”……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朱水宝好话给别人说了一箩筐,却不舍得打孩子一下。

从宝宝抱回家那一天起,朱水宝就和他睡在一起,祖孙俩亲密无间。朱军龙13岁那年,主动提出单独睡,房间里架起一张小床。尽管如此,朱水宝每天都要看着孙子洗漱完毕,才能安心睡下。

让朱水宝牵肠挂肚的还是孙子的名分。为了解决宝宝的户口,朱水宝一遍遍地跑民政局、公安局,可户口还是办不下来,但她还是一次次地跑,觉得先混个脸熟,说不定对方心一软,事情就解决了。

朱水宝每跑一趟民政局、公安局,都要耗费一天的功夫,她不认识路,只能叫出租车,司机带着她一边开车一边问路,一天跑下来,朱水宝自己不舍得好好吃顿午餐,车费却要花掉500元。

孙子户口虽没办下来,但朱水宝所在的北蔡镇却认可了她这个人和她的爱心,并特事特办,每季度从原先1桶油补贴上浮为3桶油,逢年过节还会来看望朱军龙,朱军龙上学的一切费用全免,每年额外补贴300元。

一天,一个来意不善的人来找朱水宝,向她提出收养宝宝的要求,并说,只要你肯放人,钱多少你随便开条件。朱水宝撇着嘴说:“我这个孙子给多少钱都不换,你还是找别人吧!”

奶奶的好朱军龙都记在心里。一天,他突然搂着奶奶的脖子说:“奶奶,等我赚了钱,就买套别墅,你就待在别墅里,我下班回来烧饭给你吃,吃完了推你出去逛!”“宝宝,为什么要买大别墅?”“我们一大家人都住在一起嘛!”听到这,朱水宝眼圈红了。

近几年,朱水宝抚养混血儿的事情在电视上播出后,各地媒体纷至沓来。朱水宝思量再三,决定接受采访。她想,让宝宝出出名也好,我一天天变老,照顾不了他多长时间了。以后别人认识他,也许会碰上好人帮帮他。于是,面对各路媒体,朱水宝一遍遍地叙述着孩子的故事,朱军龙在一旁静静地听,从奶奶不厌其烦的講述中,他对自己的身世了如指掌。

2013年上半年,江苏一家电视台请朱军龙做直播节目,节目的最后被设计为“寻亲”环节,主持人问朱军龙:“如果你的亲生父母在台下,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一向大大咧咧的朱军龙紧紧拥住奶奶,面对摄像机镜头,郑重地说:“爸爸妈妈,你们不要我,我不恨你们,我有一个疼我爱我的奶奶,没有你们,我过得也很快乐……”这番表白未说完,一边的朱水宝忍不住泪奔了。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及朱水宝的持续奔走下,朱军龙的户口问题渐渐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2013年11月,民政部门请朱水宝带着孙子做亲子鉴定,朱水宝看到了希望,因为有人告诉她,这是办户口前的最后一道手续。

又是长达半年的焦灼等待,2014年5月28日,一个让朱水宝值得庆贺的日子。这天,有关部门领导到她家,亲手给她送上了孙子朱军龙的领养证和上海户口。这段超越血缘的亲情,也有了一条坚强的维系纽带。

最大的难题解决了,朱水宝心踏实了。然而,随着她年纪越来越大,心病又来了:眼见得14岁的朱军龙个子越蹿越高,唇边冒出绒绒的胡须,活像个小大人。亲戚对她说,外国人成熟得特别早,十八九岁就该结婚了,眼前的孙子一天天高大起来,很快便会面临婚姻问题。

朱水宝不敢想孙子的未来,因为她已年近七旬,没有能力再帮孙子娶媳妇了。不过无论如何,只要她活一天,都会和这个命途多舛的混血孙子一起面对困难。

编辑/郑 好

上一篇: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管理办法下一篇:远程教育网站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