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2024-05-12

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共10篇)

篇1: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创业, 就是开创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 创业不仅可以实现其自我价值,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但创业成功率却很低。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保护知识产权?这成了每个创业者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主要包括《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面对创业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我们要对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专利的申请和审批,专利权的内容和对专利权的限制,专利权的保护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我们要有效利用相关专利文献。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参阅专利文献能缩短科研周期和节约科研经费。第三,我们也要注重知识产权管理和经营。这不仅可以使权利人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合理地进行调度支配,而且能防止和抵御侵权情况的发生。

作为大学生,在我们社会阅历尚少。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要盲目进行创业,必须对市场有较好的预测和分析能力。在市场投入运行前,要确保已拥有完全自主权。否则一旦遇到侵权情况,被侵权方一旦对我方进行起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二,坚持技术创新,保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想做大做强,一方面要有新思想,新技术的融入,另一方面必须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

创业并非易事,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要想创业成功,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会是我们的走向成功的不二法宝。

篇2: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呈现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一方而与中国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另一方而与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许多大学生虽然对自主创业抱有较大热情,但缺乏自主创业的相关专业知识。由于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与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口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持续攀升,2003到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就业方式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毕业生就业需求,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特征的自主创业成为一项现实的选择。然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并不乐观。正文 :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要用法治来保障知识和创造的权益,从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500年前,当世界上第一部孕育着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雏形的《威尼斯专利法》颁布,科学家伽利略依此取得了“扬水灌溉机”的专利时,就宣告了人类智力劳动成果如专利、商标、版权等作为一种无形财产一一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一样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只要你想加入创业大军、实现人生梦想,毫无疑问,你都不希望自己的产品或创意,在没有得到自己许可的情况下被克隆牟利。如果仿制盛行、“山寨”泛滥,不劳反能赚“快钱”,那么不但会“劣币驱逐良币”,恶化创业市场环境,更会极大遏制人们进行原创的动力;一旦没有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也就丧失了本源力量。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始全面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激荡人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保护创造的现实意义尤显重要。政府理当强化监管与执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并着眼长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营造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人人乐于创业创新、创业创新惠及人人。

所有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都有创业的舞台,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各 类主体的创造潜能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才可期可待。

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创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和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进行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通过创业,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1)创业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面对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大学生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而且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创业能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通过创业,大学生将自己的职业与兴趣紧密结合,做自己最值得做、最愿意做、最感兴趣的事情。

(3)创业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有着旺盛的创新追求与创造力。大学生创业,可以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4)创业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创业使大学生提早进入社会,提早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其提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创业使其直接面对各种困难,使得困难变成踏脚石,同时,创业能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5)创业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大学一、二年级学业比较重,到了大学高年级,课程相对轻松一些,有些大学生就感到无聊、空虚。如果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让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创业创新大赛中,使大学生有事可做,则可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大学生有活力、勇于创新,具备一定技术优势。大学生创业者在开展技术创新、促进高校成果转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智力换资本”正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因而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高校缺少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中央和各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近年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如教育部出台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这类政策虽然对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

1许多政策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导致在执行中很多优惠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资金支持,以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生活保障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问。

(2)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方面的教育不够。近年,我国各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创新、创业商业计划等方面的课程,但与美国高校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包括法律、创业营销、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创业企业融资、企业成长战略、技术竞争优势管理、成长性企业管理2等十几门课程)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体

系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专利法、商标法、反小正当争法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教育尤为缺乏。

(3)大学生创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资金。申请专利需要交纳专利申请费、实质审查费和印刷费等,这对于处于创业期的大学生来讲,是一笔小小的费用。大学生创业已花费了小少经费,再申请专利、商标等显得史加困难。

(4)大学生创业缺少科技成果产权保护的有关知识。对于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区

3分、专利申请时机,以及选择申请专利还是选择技术秘密保护等重大问题,很多学生都了解得小太清楚。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授予最先申请的申请人。谁最先获取专利权,谁就可以排斥他人使用专利技术,谁就有可能获得较大利润。与其它科技成果相比,大学生科技成果保护有其自身特点。例如,在专利申请方而,大学生的技术往往处于试验阶段,样机还没有出来,他们以为小能申请专利,从而丧失了专利保护的最好时机,但专利法规定,只要有一个技术方案,没有样机也可以申请专利。

要使自主创新活动顺利成功并达到创新主体的预期目标和效果,一定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为其保驾护航。分析了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自主创新的偏离,并建议从三个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掀起自主创新的浪潮。国家层面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创业教育已被列入大学教育体系。国家应鼓励大学

设计出从大一到大四的创业教育课程,并引入国外专家在校内开展创业培训,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新模式。一是可以聘请国内成功的创业资深人士来校教学,二是可以派国内有潜质的老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2)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体系。一是政府投入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创业大学生实现创业梦。例如,由政府出资或者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帮助大学生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等,帮助创业学生解决专利申请费等问题。二是制定政策鼓励市场资金投入,如通过个人或基金会等对创业进行支持,以创业大赛奖金、创新大赛奖金、成果孵化基金等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创业基金。

(3)建立创业补贴制度。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规定所有大学生创业之前个人收入低于最低工资的,均可得到失业创业补贴,以保障创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高校层面

(1)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对大学理工科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实务等选修课,或开设知识产权双学位,促进创业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提高创业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专利和商标文献检索、申请流程、文件撰写、专利复审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知识解决和处理知识产权申请和纠纷的基本能力等。

(2)充分利用大学的“闲置专利”。大学每年申请的专利很多,但真正转化的寥寥无几。(3)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层面

(1)在校大学生要重视知识产权教育。一是要选修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实务和专利侵权等课程,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创业公司的知识产权。二是要积极参加大学组织的专利申请、专利代理人培训等讲座。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史好地保护创业企业的利益。

(2)在校大学生要关注科技成果权属问题。我国专利法第6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大多使用导师的科研经费或大学的教改经费,主要利用大学的实验设备等,按专利法规定,应申请职务发明。只有大学放弃了专利申请,学生才能申请非职务发明。所以,大学生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时要清楚科技成果权属,避免产生小必要的纠纷。

(3)大学生创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也会小断完善。因此,从事高新技术创业的大学生团队,应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并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提高应对国内竞争对手、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切实提高创业企业竞争力。结语:

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自己的特定智力成果、商誉和其他特定相关客体享有的权利。通过科技创新完成的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具有排他胜 ,应当作为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对象。完成一项科技创新成果,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创造胜劳动,若法律不对其加以保护,而是任由他人复制、使用,便会降低人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相反,若是通过法律强制性地将科技创新成果规定为一种法律上的财产,并能从中获取收益,便能够极大地刺激人们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政府、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扶植、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各方面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帮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创业大市场,大学生创业者只有基于自身特点,处理好各种关系,找准“落脚点”,宣扬知识产权文化,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能小被淘汰,才能闯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3: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此次国家首提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是直指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举措, 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强决心。

众所都知,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需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 没有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 就难以有效激励创业创新。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所说, 保护知识产权, 就是保护发明创造的火种、维护创新者的权益。从中可见, 知识产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倡导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的基础保障, 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撑, 地位更加重要, 作用愈加凸显, 加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尤为急迫。

一直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力度不断加大, 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 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8.7 万件, 是“十一五”时期的近10 倍。但与之同时,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与社会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需要, 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也不够紧密顺畅, 维权依然面临着“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等难题。

追根溯源,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不够。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知识产权自身来说, 涉及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等领域, 其保护的权利内容、权利边界等有各自的特点;就保护手段而言, 涉及注册登记、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裁判、仲裁调解等多个方面。这些客观上都要求必须构建起知识产权大保护的工作格局, 唯此才能真正编密织牢知识产权的保护之网。

此次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提出“大保护”工作格局, 明确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升格为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联动, 加快构建行政和司法两条途径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保护模式, 深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协作和国际合作, 无疑是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快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强大合力的一剂良方。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有理由相信, 伴随着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的构建和知识产权保护合力的形成, 一定能够加快促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从源头上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高昂热情和内在动力, 释放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我国经济也必将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创新创业热潮中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篇4: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无形资产的商业价值在哪里?它不仅可以成为银行贷款的质押品,甚至可以在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平台上交易:比如原有产品上的一款技术现在被最新研发的技术替代掉了,原有的技术就可以在技术平台上售卖给需要的厂商,获得一笔资金。

不过在国内,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情况很常见。垂直电商氧气的CEO徐黛妮发现自己App上呈现的文案和设计经常会被其他平台或竞争对手抄袭,但由于她之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没有及时做好相关的产权保护,而让她在被抄袭时备受困扰。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创业公司—尤其在初创期—往往会忽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创业公司往往没法像大公司一样有充足的预算和时间来做产权保护,在整体知识产权环境还没有充分改善的前提下,大公司都经常会吃知识产权的亏,就更不用说那些还在生存边缘的创业公司了。CEO分身乏术、未来商业模式尚未明确、经费和人力有限……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业公司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

但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是,这几年无论是专利申请数量的攀升,还是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层面的完善,都显示出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同时维权成本也在降低,法院在判罚时更倾向于保证被侵犯人的利益。

“2014年开始,国内独立的知识产权法院相继建立,从原有的法院体系中剥离了,这降低了维护权益的成本。”小i机器人的知识产权总监叶雷鸣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此之前,法院并没有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人员,他们在处理一桩具体的侵权官司时可能需要借助外部的一些技术人员才能弄清个中细节。

除此以外,司法意见指明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判罚金额。“在此之前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专利官司的判罚金额不会超过50万元。”叶雷鸣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维护知识产权权益的行为,“官司原本就要打很久,最终的判罚金额也很低,有的时候打一桩官司都是亏本的。”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所以对比以往,如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正在逐渐好转,创业公司从创业早期也应该开始布局自己的知识产权,做好防御性工作,而不是等到被侵权以后再诉诸法律,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要遭受商业利益的损失。

另一方面,寻求法律帮助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多投资机构都会同时给创业者提供法律援助。也有一些专门提供法律服务的创业公司开始出现,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创业公司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门槛。

在采访了知识产权的相关专家之后,我们总结了一些创业公司在做知识产权保护时可以注意的事项和技巧。创业者们得先学会从法律角度保护自己。

创业公司应该注重哪些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主要分为商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类型,不同业务类型的创业公司需要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对所有公司来说,商标权是绕不过去的,只要创始人未来想拓展自己的业务并且不断壮大,就需要做商标的注册。

对于那些在化工、医药等发展速度较慢的行业,某些以研发为重,并且盈利主要来自于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几款产品的公司,应该要尤其注重对专利的申请,尽管它可能耗时且费用较高。

以内容作品为核心的公司则需要重点做好著作权的登记和保护,这样一旦作品被侵权就可以对自己的创意有所证明。当然做内容的公司更应该洁身自好,不去抄袭别人的作品。

对于一些不愿公开的商业秘密,比如一家以营销为主的互联网公司,其客户名单或合同底价就是一个商业机密,这种内容可以在早期通过一系列方式保护起来,一旦被泄露或侵犯,公司可以追究相关个人及公司的法律责任。

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佳时间点

和美国商标采用“使用在先”的原则不同,中国的商标遵循的是“注册在先”原则,也就是说谁先注册谁就能得到保护,“商标注册一定是越早越好,这个市场上有专门的人做抢注,还有竞争对手,这两类人都会盯住你。”创新工场总法务官林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也就是说,在公开发布之前一定要确保商标已经进入申请流程,至于是否能最终通过审核倒不那么重要。

版权的保护则比较简单,因为作品一旦完成,版权就已经形成,此时可以去当地版权局申请,且费用并不贵,公司自己就可以完成。

商业秘密的保护需要在创业初期就确立下来。“公司的创始人肯定清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需要保护的内容有哪些,越早确立,商业秘密的保护成本就越低。”安永舞弊调查及纠纷协调部门合伙人陈炽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技术驱动型公司无法绕过专利保护,而专利的申请是比较耗费精力和财力的事情。有精力和经费的话,也可以在技术研发成功后申请,如果各方面暂时比较耗费精力,可以先当作专有技术保护起来,然后再申请。

4种知识产权类型的保护技巧

商标

很多创业公司给产品取名时,只考虑到产品宣传是否朗朗上口,并不会思考未来能否把它注册成商标。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想要注册商标时才发现这个名字压根不能注册,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因此在给产品以及公司取名字之前,可以先在中国商标网查询是否已经有类似的商标。“如果要做得严谨的话还是要找代理去查,主要是他们跟商标局的网站那边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林莺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商标法》也明确规定了多类不能成为商标的名词,比如国家名、黄金、机器人等明确规定某一类产品的名字以及其他有损公序良俗的词汇。

nlc202309091351

专利

专利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这两年,很多公司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不过法律明确规定了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能成为专利。“但也可以处理得巧妙一些,比如拆解自己的商业模式,并将其放在一定的载体上,作为专利保护起来。”林莺说。关于这一点,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东晓也持同样的意见。

以一款O2O点餐软件为例,其中给点餐者、餐饮服务商提供对接服务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是不受保护的。不过先行者可以通过专利申请来构筑自己的技术壁垒,比如点餐系统中用户怎么发起需求、餐饮商家怎么应答、流程及交互界面如何设计可以提高用户体验,这些都可以申请专利。如果后来进入市场的公司不这么做,它的商业模式很难做到最优化,就很容易被挡在先行者的专利壁垒之外。

不过专利的申请是一件高成本的事。首先申请费用不低,其次还有人工成本。“专家、高级工程师们得用通俗易懂的话把创新之处解释给代理听,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创新性,这个过程要花费很多人力成本。”林莺解释道。技术快速迭代的公司通常会觉得申请专利这件事情不值得,因为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当时的技术已经迭代,主流技术的解决方案也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硬件类的创业公司还是应该申请,因为一款硬件产品的投入非常大。”叶雷鸣这样建议。

著作权

文艺作品、软件都能申请著作权,版权是一旦作品完成就形成了,去当地的版权局登记则是为了在可能产生纠纷的时候让证明更加充分。

除了登记,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开发软件时,可以写一些没有特殊意义的字符,相当于在软件代码中埋下一些伏笔,如果竞争对手抄袭了你的代码,这些无意义的字符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的保护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首先要给接触这些商业秘密的人设置权限,同时这些会接触到机密的员工、投资人最好都能签署保密协议,让他们了解自己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一旦泄露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

其次要对商业秘密做分块处理,一个人只能接触到其中的一部分,全面了解的人只能是极个别的核心成员。“比如供应商的信息,全国这么多片区,有的人只能知道华东,有的人只能知道华南,以此类推,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区隔。”陈炽解释道。

物理隔离也是一种方法。比如带有核心机密信息的电脑上面不设置USB接口,或是涉及到一些商业机密的部门员工的电脑不允许连接外网等等。HR在招聘的时候,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岗位的候选人,可以通过背景调查或面试来考察应聘者的过往行为和道德品质。招聘进来后,要对员工做培训,让他们了解商业机密保护的重要性。

被侵权了怎么办?

商标权、版权等被侵权的情况下,创业者可以直接采取坚决维权的态度,提起司法诉讼,这是最直接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如果是专利技术被侵权,叶雷鸣建议创业者首先考虑是否有维权的必要,以及维权的输赢会给公司带来哪些影响。“有的诉讼即使打不赢,依然可以获利,有时候则是打赢了还可能亏本。举个例子,一家公司拥有的技术专利,被很多同行企业侵权使用,但这可能就是培育市场的一种途径,这种时候这家公司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因为花精力去维权其实并不一定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收益。微软在中国对盗版软件的态度就是类似的道理,抓大放小。”叶雷鸣解释道。

怎么确保自己不会无意识地侵权别人?

创业者不仅要防范自己被侵权,有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在没有做市场调研的情况下,无意识地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这种情况同样可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损失。

首先在专利方面可以先勘察一下市场。对于创业者,在开拓新市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在专利权方面可能会侵犯谁的利益。假如风险较大,可以事先和这些公司谈好专利许可;假如没有风险,在做专利布局的时候应占据有利位置。

叶雷鸣举了个例子,所有的企业进入美国开展业务前,首要的事情就是找美国律师做一个FTO(free to operation)尽职调查,目的是评估风险以及规避因为恶意侵权而带来的惩罚性损失。FTO的调查报告会根据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帮其找出可能引起侵权的专利。对于这类专利,可以趁还没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以比较低的价格与专利权所有者谈好许可使用费;或者走无效程序,直接让对方的专利无效—如果贸然进入市场,公司一旦被告侵权,那么退出的成本就相当高了。

篇5: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联结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制度,是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保护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支撑。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新创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引领创新创业模式变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催生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让创新创业根植知识产权沃土。

(二)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导向。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形成创新创业知识产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二是加强引导。突出知识产权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导向作用,更多采用专利导航等有效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和流程,提升创新创业发展水平。

三是积极推动。坚持政策协同、主动作为、开放合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创新支持政策和创业服务体系,全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是注重实效。紧贴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需求,建立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落实中的评估和反馈,不断完善和深化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利于创新、便于创业的格局。

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三)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政策手段。引导广大创新创业者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健全面向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人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对优秀创业项目的知识产权申请、转化运用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进一步细化降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持费用的措施。充分发挥和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作用,支持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运用专利创新创业。在各地专利代办处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捷、专业的专利事务和政策咨询服务。

(四)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调动单位和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支持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流转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实现普遍化、常态化和规模化,引导银行与投资机构开展投贷联动,积极探索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等新模式,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者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省份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扶持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联盟建设,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助推创业成功。

三、强化知识产权激励政策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五)鼓励利用发明创造在职和离岗创业。完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法律制度,合理界定单位与职务发明人的权利义务,切实保障发明人合法权益,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非职务发明创造,提供相应的公益培训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费用的作用,加强对一线职工进行创新创造开发教育培训和开阔眼界提高技能的培训,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职工小发明小创造专项扶持资金,健全困难群体创业知识产权服务帮扶机制。

(六)提供优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推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加大对青年为主体的创业群体知识产权扶持,建立健全创业知识产权辅导制度,促进高质量创业。积极打造专利创业孵化链,鼓励和支持青年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开展创业知识产权培训进高校活动,支持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实务技能课程。从优秀知识产权研究人员、专利审查实务专家、资深知识产权代理人、知名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中选拔一批创业知识产权导师,积极指导青年创业训练和实践。

四、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引导创新创业方向

(七)推广运用专利分析工作成果。实施一批宏观专利导航项目,发布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成果,更大范围地优化各类创业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实施一批微观专利导航项目,引导有条件的创业活动向高端产业发展。建立实用专利技术筛选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完善企业主导、创新创业者积极参与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基地。

(八)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充分运用社区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加快推进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新型开放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更多创业者加入和集聚。积极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通过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高端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探索通过发放创新券的方式,支持创业企业向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购买专利运营服务。

五、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撑创新创业活动

(九)提升知识产权信息获取效率。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联络员制度,开展知识产权专家服务试点,实施精细化服务,做到基础服务全覆盖。加强创新创业专利信息服务,鼓励开展高水平创业活动。完善专利基础数据服务实验系统,扩大专利基础数据开放范围,开展专利信息推送服务。

(十)发展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发挥行业社团的组织引领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参股入股的`新型合作模式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带动青年创业活动。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试点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实务技能培训,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

六、加强知识产权培训条件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十一)加强创业知识产权培训。切实加强创业知识产权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机构建设,积极推行知识产权创业模块培训、创业案例教学和创业实务训练。鼓励各类知识产权协会社团积极承担创新创业训练任务,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以有创业愿望的技能人才为重点,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青年都有机会获得知识产权培训。

(十二)引导各类知识产权优势主体提供专业实训。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在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实训体系。引导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企业、科研组织向创业青年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

七、强化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保护创新创业成果

(十三)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行政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切实保护创新创业者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深化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布局,在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优先进行快速维权援助中心布点,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提高维权效率。

(十四)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构建网络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有效服务。健全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机制,快速调解、处理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专利侵权纠纷,及时查处假冒专利行为,制订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方案,完善行政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建立互联网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信用体系,指导支持电商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化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

八、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十五)加强知识产权舆论引导。广泛开展专利技术宣传、展示、推广等活动,宣扬创新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带动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努力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依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面向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依托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搭建知识产权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创业专利推介对接,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公益活动。

(十六)积极举办各类专题活动。积极举办面向青年的创业知识产权公开课,提高创业能力,助推成功创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搭建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实体平台。加强创业知识产权辅导,支持“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鼓励表现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参加各类大型知识产权展会。在各类知识产权重点展会上设置服务专区,为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篇6:大学生创业知识

创业光有热情还不行,没有资金,没有方向,没有经验,就是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如果条件不成熟就盲目创业,会导致投入大、产出小;项目不准,资金套牢;经营不利,血本无归等后果。

创业的三步曲是:

第一步曲:

具备创业素质,才能投资:

1、识人能力、管理技能、想象力、口才、毅力、奉献精神、积极的人生观。

2、独立作业的能力,追求利润的方法。

3、具备行业专业知识。

第二步曲:

评估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做老板,具有以下个性特征的人,极不适合当老板:

1、想到自己当老板要独立管理许多雇员,就会感到紧张和胆怯。

2、与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心血去创业,宁愿保持现状,一切顺其自然。

3、总认为自己是个很稳重的人,如果对某种生意没有十分的把握,是绝对不会去尝试干一下的。

4、除非事先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否则不会贸然去做一件事。

5、工作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做起事来没有恒心,或者常常凭自己的兴趣去工作。

第三步曲:

对创业计划做出可行性评估:

1、你真正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吗?你需要调查管理费用、行业标准、竞争优势等等因素。

2、你的方法被证实过吗?有经验的企业家中流行这样一句名言:还没有被实施的好主意往往可能实施不了。

3、你的想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过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之后,你的创意还那么令人兴奋吗?或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想法来代替它?

4、你有没有一个好的网络?开始办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诸如供应商、承包商、咨询专家、雇员的过程。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你应该有一个服务于你的个人关系网。

5、潜在的回报是什么?创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赚钱,但其中隐含的决不仅仅是金钱。你还要考虑成就感、爱、价值感等潜在回报。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就必须重新考虑你的计划。

二、创业的方向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便是如何迈好开始的第一步。创业难,发掘创业机会更难。有一些人将创业点子的产生,归因于机缘凑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研究创意的专家以为,创意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没有平日的用心耕耘,机缘也不会如此的凑巧。所谓的机缘凑巧或第六感的直觉,主要还是因为创业者在平日培养出侦测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力,因此,能够先知先觉形成创意构想。创业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这样成功概率较高。一来创业初期业务开展阻力较小;二来能提升专业能力,比较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 发掘创业机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种方式:

1. 经由分析特殊事件来发掘创业机会。

2. 经由分析矛盾现象来发掘创业机会。

3. 经由分析作业程序来发掘创业机会。

4. 经由分析产业与市场结构变迁的趋势来发掘创业机会。

5. 经由分析人口统计资料的变化趋势来发掘创业机会。

6. 经由价值观与认知的变化来发掘创业机会。

7. 经由新知识的产生来发掘创业机会。

(二) 创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种:

1. 网上创业

由于网络的便捷、高效、方便管理,不少在职创业者都把选择的方向定在了网上创业。网上创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网上开店,如在淘宝、易趣上开家自己的网店,或者建立一个专门的电子商务网站。二是善用信息的不对等来进行获利,例如有人在某家知名商务网上注册,专门为供求双方有偿提供信息,而这些信息则全部来自免费的网络。

2. 做代理商

做某个商品的代理,不需要占用全职的时间,而且正职的工作还能积累较多的人脉,方便代理商品的销售。

3. 咨询业

这是最常见到的一种在职创业类型。通常是在职者利用自己的头脑智慧、丰富的从业经验或专业技术,进行创业。

4. 委托投资

篇7:大学生创业要懂得知识

相关专题: 大学生创业

时间:2009-11-25 13:57

据论坛上提供的材料显示,高达99%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首选的是就业而非创业,他们普遍对创业抱有一种恐惧心理,认为一毕业就创业“不现实”、“失败率太高”。而“资金不足”又是他们不敢踏上创业之路的最大原因。

 4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相关的创业教育和实战经验是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阻碍。74%的同学认为,高校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58%的学生希望学校以公共等候课的形式开设创业课程,其中支持在本科阶段开设创业课的比例高达96%以上。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环境要好于创业环境。专家们表示,上述这些调查数据,其实折射了一种心态,那就是大学生们对创业还抱有深深的忧虑,徘徊和畏难情绪十分明显。

创业模式无法复制

那么,即便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将创业教育放在与专业主课等量齐观的地位,就真能有助于大学生今后走好创业路吗?上海交大中国创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陈琦伟教授说,怎样创业是“教不会的”,进入校园的创业课或创业教材所指点的ABC,也往往很难真正被完全模仿,最根本的是要帮助大学生们理解什么是现代企业,懂得创业的行为准则要超越个人的喜好,要懂得进入创业领域后的游戏规则。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创业中心教授常建坤说,创业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也决定了每一项创业的模式、途径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具体学到的,包括创业者最重要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不是完全靠上几堂创业课或听几场创业报告所能悟出来的。经常的情况是,在资源同等的情况下,不同的创业者发现商机的本领、市场意识、经济头脑和经营胆识,也是要靠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

创业答案尚属乐观

“是找不到工作才教他们创业呢,还是社会对创业有一种本质的需求?”陈琦伟教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学生们。对此,以“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播撒创业种子、培养创业能力”为宗旨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则给出了一个较出色的答案——多年的成效便是将大学生的创业打磨成了一种与社会需求同轨的自觉追求。据本市的最新统计,在所有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中:信息技术类企业约占45%;新材料、生物医药行业共约占15%;机械制造类企业约占12%;服务咨询类企业约占15%;其他行业(包含现代农业、环保行业等)约占13%。大学毕业生们关注的行业基本和上海的重点产业相吻合。

篇8: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持续攀升, 2003~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就业方式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毕业生就业需求, 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特征的自主创业成为一项现实的选择。然而,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固然有创业层次较低、社会经验欠缺、资金匮乏、心理准备不足等多方面, 但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症结所在。未来自主创业发展的主流是知识和高科技创业, 其核心要素在于创新。在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背景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与创业精神并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学生, 已成为包括知识产权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培养知识产权法研究教学人才和实务人才为目的专业教育, 二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的以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为目的的普及教育。作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和科技成果及人才的聚集地, 高校在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探索以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支撑条件等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以及全面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包括精神层面的创新意识培养, 知识层面的知识产权制度介绍, 以及实践层面的运用、经营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训练。通过系统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和保护自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丰富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储备, 激活自主研发和创新行为, 提高知识创业的能力与水平, 从而契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1、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与知识产权教育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更新学生传统思维方式, 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和知识创业的有效方式。通过知识、技术合法垄断观念的传输, 使得大学生深刻认识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意义, 摒弃传统的重论文轻技术、重数量轻质量的研究观和发明观, 自觉从事产学研相结合的核心技术的发明和创新;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以及违法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的规则传导, 促使大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通过揭示知识智力成果产权化、资本化、产业化的本质, 加强大学生对知识产权利益驱动机制的认知和对应用技术商业价值的充分注重, 激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追求知识财富的愿望。

2、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的优化与知识产权教育

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的来源来看,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增长的主流。从知识结构来看, 创业者应具备三种类型的知识:一是专业技术知识;二是经营管理知识;三是综合性知识, 如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法律知识等。实践表明, 实用性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一般容易为创业者所重视, 而旨在提高创业者素质的综合性知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知识产权是一个高整合性学科, 牵涉科技、管理、法律等重要领域,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应定位于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知识传输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普及教育, 首先使大学生群体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产权的性质、构成和制度运行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其次, 使大学生明确包括投资、转让、许可和服务等在内的各种知识产权产业化转移方式和途径, 自觉地实现由单纯的科技研发向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创业的转变;第三, 使大学生掌握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他们的智力成果的基本方法, 了解科技成果市场交易的合法途径和科技成果侵权法律救济的程序, 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更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与知识产权教育

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能力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能力则是指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 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创业能力的强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大学生提供将科技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将创新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平台, 训练和培养学生知识资源获取、整合重组、开发利用的能力、智力成果产业化开发能力和知识创新成果的保护能力。例如, 通过具体的一件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训练, 使大学生掌握专利实务的一般原则和操作技巧, 学会结合专业知识对一项专利申请进行具体策划。通过专利信息和文献检索能力训练, 使大学生了解该领域现有技术状况, 在更新的起点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创新机率。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 尝试自主创办高校科技企业, 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智力成果产业化开发能力, 更是毕业后自主创业难得的“热身赛”。通过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庭审观摩, 了解知识产权诉讼程序和技巧, 提高大学生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以上这些教育实践活动, 为大学生科技人才的创新和自主创业活动提供针对性很强的实践机会。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现状分析

较之知识产权专业教育,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据一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北京大学等11所理工科和综合类重点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调查的报告显示, 这些学校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5%, 普及教育并不“普及”。我国有超过70%以上的高校均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 甚至没有开设任何一门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课程。有的高校即便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 其效果也不理想。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普遍较差, 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对知识创业、技术创业机会的把握。

概括起来, 制约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1、对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质和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许多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 在回答知识产权教育应该属于精英教育还是通才教育;应该属于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应该属于法学教育, 还是属于管理学教育等基本问题时, 混淆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这两个基本教育层次的性质。进而导致知识产权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培养的人才适应性不强。

2、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系统性不但指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等知识内容的系统性;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基本知识传授和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能力训练的综合性。目前高校知识产权公共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的倾向, 课程讲授内容零散陈旧, 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

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手段单一, 实践性教学不足

除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选修课, 并开展不定期的知识产权论坛、竞赛等活动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外, 其他院校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渠道基本是通过自发关注媒体报道或《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开设了知识产权选修课的学校大都以传统课堂讲授、法理教育为主, 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未得到全面运用, 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是近乎空白。

4、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教学保障条件不到位

面向广大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对师资的跨学科背景、实际经验积累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 从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教师都明显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现有教师普遍精通法理, 但缺乏实践经验;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懂科技和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又不精通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和法律制度。此外, 相关教学设施如科学仪器设备、数据信息系统、图书资料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等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改革

1、准确定位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培养目标, 并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和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两者有着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目的。前者偏重精英教育、职业教育, 培养的是知识产权专门人才。而后者则是面向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展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 它的目标在于通过知识产权意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形成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基本素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素质。从长远来看,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涉及面和受益面更广, 其社会影响更为深远。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认知和实践尚在不断探索、逐步完善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 两者的目标取向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两者的作用是同效互补的:一方面, 创新创业教育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基础和平台, 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教育又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内容和形式。两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因此, 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改革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内容体系, 注重教学方案的差异化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 首先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除介绍传统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内容外, 还要讲解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发展等热点问题;既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讲授, 更要重视知识产权创造、投资、管理和运用的相关知识传递。其次, 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受众的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 实行差异化教学。例如理工科专业学生对专利制度、计算机软件保护等内容有所偏好, 而文科学生与版权制度、商标制度的联系更为紧密, 应因材施教,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 还应结合大学生身边常见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 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3、拓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渠道, 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 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或选修课, 面向全校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产权知识。此外还应拓宽教育渠道。如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系列讲座, 聘请知识产权专家就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典型案例、知识产权的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介绍。建立校内知识产权网络教育咨询平台, 利用网络的强辐射性和信息资源交互共享机制, 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影响面。加强校企合作,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知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经验, 了解知识产权投资、管理和运用的实际流程。

针对当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 教学中应当增加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专利信息检索、商标注册申请、无形资产评估等实务内容;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组织学生到专利事务所、人民法院等知识产权实务部门从事社会实践和实习;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设计和运作;创造条件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 通过创办高校科技风险投资企业, 完成自主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4、加强知识产权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 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

目前, 我国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主要是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其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 实际经验不足, 难以满足高校大范围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需求。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可以重点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 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的重点应该放在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 如校外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代理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 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同时, 要加强高校公共实验平台、图书资料数据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设施和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利用和合理配置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邦相.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创新刍议[J].教育与职业, 2007 (18)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5)

[3]、张红兵、张力.基于科技管理和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大学知识产权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6)

[4]、刘洋、王勤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思考[J].电子知识产权, 2005 (6)

[5]、田文英、纪梦然.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知识产权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9)

篇9: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您好!我们是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本科生,目前在芜湖市高校园区进行有关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主题为“调查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认知”,因此设计此份问卷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您的意见将会有助于我们研究的进行。请您在()内填写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您对问卷中问题的回答无对错、好坏之分,也不必署名,调查资料只用作研究之用,请您如实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态度,不必有任何顾虑。真诚感谢您的合作。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08文管

性别:男/女年级:07/08/09/10【请用红字标出】

1、您知道下列哪些知识产权?()【多选】

A、著作权B、专利权C、商标专用权D、发明权E、都不知道

2、您听说过下列哪些()【多选】

A、《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B、《专利合作条约》

C、《世界版权公约》

D、《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E、世界产权组织

F、4.26世界知识产权日

G、都没听说过

3、您认为以下何种行为属于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多选】

A、未经许可复制发行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等

B、未经许可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C、盗用、冒用他人商标的行为

D、购买盗版产品

E、其他___________

4、何时开始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E、目前还没有

5、你觉得您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如何?()

A、很强 B、较强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6、最近一年内是否购买过盗版产品?

A、是 B、近一年没有,但过去有过 C、从未购买过【若选择B选项,能否说

出转变的原因?】

7、若买过,您购买的是哪类产品?()【多选】

A、音像制品B、电脑软件C、书籍D、其他____

8、您购买的原因?()【多选】

A、价格便宜 B、购买方便 C、种类更多D、引进速度快 E、买不到正版 F、买的时候不知道 G、其他

9、如果购买过,您对使用过的盗版产品感觉如何?()

A、挺好,跟正版差不多B、一般,但性价比高、对得起价格 C、很差

10、您一个月的生活费约为()

A、400以下 B、400-600C、600-800D、800-1000E、1000以上

11、您一个月在文化产品上的消费为()

A、50以下 B、50-100(包括50)C、100-200D、200-300E、300-400F、400以上

12、您所购买的文化产品中正版产品的比例是:()

A、全部 B、大部分 C、小部分 D、没有

13、您觉得您能正确识别盗版产品吗?()

A、能识别B、有时能识别,有时不能C、不能识别

14、您认为保护知识产权主要是谁的责任?

A、政府B、消费者 C、产权拥有人 D、其他()

15、您认为山寨产品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多选】

A、山寨产品实惠

B、品牌产品太贵了,一般人买不起

C、以假乱真,满足虚荣心,是人们对品牌的盲目追风造成的D、品牌产品缺乏创新,款式老土

E、人们的知识产权薄弱,导致真假不分

16、你觉得山寨产品侵犯知识产权吗?()

A、无所谓,还好B、侵犯C、不侵犯

17、你对山寨产品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多选】

A、侵犯知识产权,应该严格杜绝B、方便群众,适当保护C、价廉物美,比较不错D、国家应加强干预E、引导生产,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F、其它()

18、你身边较为凸显的破坏知识产权的行为是什么?()【多选】

A、购买盗版书籍B、购买盗版电子产品C、网上免费下载歌曲及电影D、下载或购买盗版软件E、其它你认为破坏知识产权的行为()

19、你认为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如何?()

A、好B、还可以,一般C、不好

20、好或不好的原因?()

21、您认为要改变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最需要做哪些努力?()【多选】

A、政府加强管理干预B、群众自身素质提高C、生产商注重产品的知识产权的维护 D、其他___________

22、如果有机会,今后会主动参加保护知识产权的活动吗?()

A、是B、否C、不清楚,以后再说吧

23、您认为造成自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或薄弱的原因是什么?您最初是怎么产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

24、如果未来您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您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

本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篇10:论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贾艾青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相互对立并统一,如果要争取实现其最大价值,即推进知识创新和人类发展,那么必须保障其科学发展,并构建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机制。

[关键词]:知识共享 知识产权保护 科学发展平衡机制

一、引言

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嬗变和转型,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当代信息领域的两大世界性潮流。知识共享是指个人间进行知识的相互交流,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的行为;而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工商业活动标记和有价值信息所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专有和共享似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上看,两者对增进知识总量、激励科技创新和刺激经济增长具有协同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要解决知识产权专有性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冲突并把这种协同作用利益最大化,就必须确保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发展,并建立相应的利益平衡机制。

二、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发展

(一)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共享科学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交流开辟了广阔道路,使知识共享成为信息交流、公共传播、图书情报界文献资源建设的基调。信息经济的发达,促进知识价值升值,扩大了维护、保障知识所有者权益的法制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在信息开放、扩大流通的基础之上,要求信息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信息专有,反对信息垄断,代表现实社会公众利益。知识产权则为权利人所独占或垄断,具有专有性、排他性,保障社会知识创新、表达社会发展利益。相对于信息共享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似乎有点背道而驰。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使得在对知识成果的使用上有了前提条件,而知识的共享性则希望前提条件越少越好。

网络信息公开、公有和公用给专有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巨大的冲击,有人认为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应该被加以限制和弱化,甚至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但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用以保护知识生产者生产知识的动力,因而是保护资源共享的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它是知识创造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知识创造者理应在知识产品的传播与交流中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知识共享极易误入歧途。数字化网络的共享资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社会性共有信息,包括经版权所有人授权后在网络上公开传播的作品等;另一类为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根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对两类资源的浏览和利用都是允许的,但下载、打印网上资源一般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用于商业目的,则须向版权人支付许可使用的费用。显然,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知识产品都将无法给其创造者以报偿,最终将彻底打消知识生产者的生产动力,阻碍社会知识产品的生产,也使得知识共享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不断创造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知识共享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防止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阻碍知识共享

如上文所述,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共享的源泉,但知识产权的滥用却会给知识共享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使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发展。知识产权的滥用主要指专利权的滥用,这是由专利权的保护方式所决定 的,具体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界限,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它的目的不是促进知识创新,而是抑制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设计目的背道而驰,属于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现今,这种情况逐渐出现。当许多国内企业还不知如何寻求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之时,一些跨国公司却已把知识产权当成了限制竞争、垄断市场的工具。由于规模大、投入多,跨国公司产生与获得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数量常常占有绝对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跨国公司控制和垄断市场的有力法律武器。例如,一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捆绑成一种产品进行销售,消费者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就必须同时购买其他产品;一些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跨国公司,制订出垄断性的过高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专有权,拒绝在合理的条件下将相关技术授予或许可给其他竞争对手使用,从而达到排除竞争对手、巩固和加强自身垄断地位的目的。

要实现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归根结底是要保障知识共享的权利,我们不能只强调知识产权保护,而忽视知识共享,我国早已认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2000 年11月,当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指出:“应根据新的形势,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规则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按照市场规律,使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有利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有利于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而知识共享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成为法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其拟解决的问题、价值取向和立法呼吁就是:片面的知识产权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此可见,适度限制知识产权、强调知识共享,必将成为人们新的共识,成为立法决策者全新的价值取向。

三、建立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机制

(一)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保护知识产权是为了推动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为了更加有利于知识创新,从而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推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人们从事知识活动的终极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二)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分析

解决知识产权专有性与信息共享之间的冲突,关键在于如何在专有性和共享性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平衡机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利,旨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而信息的共享性则代表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知识产权权利人、社会公众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所以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努力在不同利益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首先,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私权,禁止或者限制不劳而获、无价而取的行为,从而激励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与利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其次,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同时,必须注意对公众利益的维护。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人专有权利的确定便是对社会公众的一种义务要求和权利限制,如果一味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而忽视社会公众利益,使得社会公众举步维艰,动则触犯知识产权,其后果可能造成全面压抑知识创新和阻碍知识传播和使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一方面,知识产权权利人会面临“黑客”的袭击,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付之一炬;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又抱怨,拥有了信息共享网络却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信息? 可见,网络将引发更尖锐的利益冲突。在这场利益冲突中,我们认为,兼顾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才是信息网络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既要注重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得失,激发和鼓励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又要注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使他们尽可能地共享人类的文明。我们可以粗略地把信息共享和专有看作是影响信息生产力增长的两个要素,如下图所示:

知识产权即信息专有政策可以鼓励信息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激励他们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知识。适度政策和行力度向信息专有倾斜,即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使社会经济中单个节点的生产能力增长。随着政策的倾斜,单个节点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不断的提高,但当它到达最高点即 P 点时就无法继续增长了,继续的政策鼓励只会导致信息保护,导致信息产业效益的下降。从图中可以得知,只有适当的政策导向,即P点才是最合适的。同理,信息共享政策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只有在其最高点S点,共享所产生的效益才会最大化。但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共享和专有去探讨这个问题,只有二者所达到的共同效益最大时,即信息产业、信息生产力达到最大化时才是共享与专有的最合适组合,即T点才是均衡点。因此,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共享和专有的对立与统一,在共享与专有之间找到这样一个均衡点来促进整个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构建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平衡机制

与有形的财产不同,知识产品注定有专有权和共享权的平衡问题。显然,信息共享与专有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同时内在存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对于信息的共有与专有,加强此方,就相对削弱彼方,反之亦然。既然共享和专有都可以促进信息生产力的增长,二者之间又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该怎样去界定他们的边界? 又如何确定其执行力度呢? 很多学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与共享机制方面的政策法规比较完善,我国应该向他们看齐。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产业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甚至在不同的信息行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起步有先后,发展有快慢,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要求。从政策角度考虑知识产权与知识共享的制度均衡,除了效率原则,还要把公平原则放在显要地位。

1.必须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在理性经济人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利益或者精神激励等外部因素的驱动,这就要求建立合适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应该考虑到组织和知识员工、知识传授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利益的平衡,要使得知识创造者意识到不仅仅可以从知识产权保护中获得益处,而且可以从积极推动知识循环和知识共享中获益,并且要让他们感到从后者获得的益处更大。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铲除知识专有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甚至滥用的心理根基,从而更加趋向于知识共享。

2.必须完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动用大量资源引导个人和团体行动的规则与政府行为。公共政策并不否认知识产权的价值,相反,政府通过许可证管理、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政策来保障权利人的利益。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障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就必须制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公共政策。知识产权不是对知识创造劳动的报酬,而是一种对知识创新的激励,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不矛盾的,可以达到统一。

3.必须严格控制并严密防范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知识产权同其他民事权利一样,也存在正当行使与权利滥用的问题。要想实现知识产权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利益平衡,就要控制对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知识产权的滥用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从而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知识产权的独占性通常会使权利所有人在一定市场上形成垄断或支配地位,或者是通过不正当地行使知识产权来非法限制竞争,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建立知识产权滥用的内部控制(知识产权法体系内的控制)和外部控制(主要是反垄断法控制)制度。目前国际上在对知识产权实行专有保护的同时,也对一些特定的使用实行免责限制,如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和强制许可使用。

4.必须保护权利所有人。众所周知,由于知识产权作品的创作总是要利用前人的智力劳动成果,作品总被看成是社会文化财富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知识产权是一种公共性很强的私权,但同时又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标。因此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对权利所有人的保护也是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之间利益平衡的主要机制。

四、小结

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知识共享必须考虑知识创造者在双重角色下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建立合理市场机制,保护知识产权。从表面上看,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互为矛盾的概念,其实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是应市场经济和知识创新的要求而产生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知识共享直至知识创新,它是为了达到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的一种利益平衡而提供的一种中间规范而已。任何扼杀知识共享以致知识创新的产权制度设计都与最初愿望背道而驰,都不会成功。但我们在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知识产权滥用与知识产权合理保护,倡导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反对知识产权的滥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职业学院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