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科院研究所感想

2024-05-13

参观中科院研究所感想(精选3篇)

篇1:参观中科院研究所感想

中科院暑期夏令营活动感想

在这一次为期五天的夏令营活动,我感受到了中科院老师的热情和来自科研一线的学者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众多活动中,我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我一样心怀科研的梦想,活动积极参与,讲座上积极提问。在这短短的五天内,我收获良多,我了解到中科院辉煌的科研成就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普通的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在带我们去参观“两弹一星”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六七十年代那一批才出众的科学家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优异的成果,我心中佩服不已。也为那些科学家心怀祖国的情怀而感动。因此,通过这次暑期夏令营活动,我下定决心投身于大气科学中云物理学基础的研究中去,为国家的天气预报事业和治理污染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2:参观中科院研究所感想

知识管理就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1]。知识管理的中心内容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创新,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结合化,知识应用普及化,知识创新规范化。知识管理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提升过程,即从知识存储和检索层次向促进知识共享和智能技术利用方向发展、演变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学术机构,也是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肩负着国家科技进步和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任。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不但承担基础科研、领域前沿的科研探索工作,并且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求,承担了大量工程型号项目的研发、生产任务,在目前多任务并举,人力、设备、试验等各方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知识利用效率,实施知识管理,构建面向核心能力的知识共享系统,将成为高技术类研究所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中科院深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的资源规划(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项目(以下简称ARP系统)已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已成为研究所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ARP在人力资源、物资财务、科研项目统计等领域取得了较好效果,使研究所的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但在促进核心能力的知识共享与应用,特别是在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使科研人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科研流程固化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 科研机构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科研型机构是社会知识发展的基础,既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重要应用者、积累者和传播者。科研组织的发展即是创造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行复制和转移的过程,一个科研组织的优势就体现在能够比其他科研组织更有效地理解并实施这一过程。在科研组织知识创新中,个人与集体(组织)的隐性知识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个人知识裂变是创造的根源,要提高创新效率,就要自觉地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结合并进行相互转化,生成新知识,这个过程需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加速转换。知识与其他资源最大不同是其放大作用,通过分享知识或自由获取知识不但不会使知识拥有者拥有的知识减少,反而可以使知识内容增值,获得积累创新的效应[2]。

无论对于科研机构或个人,知识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知识,就无从进行知识管理[3]。在这个过程中,与文档、数据库等显性知识相比,科学家、专家的经验、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对于创新的作用更加重要和关键,往往在研究中最具价值且难以复制和模仿,是一个科研机构区别于另一个科研机构的重要知识资源,如果不能有效地在组织内部共享,就会影响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的效率,并且在人才流失后造成知识失忆,给科研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个人知识的交流共享传播以及向显性能力的转化是科研机构知识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但是知识共享和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移不会自发产生,尤其在科研机构的障碍更大,主要表现在:

(1)隐性知识管理中的“藏私”与“外化”倾向。

科研机构中的创新性成果的取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等,一旦将经验等隐性知识与他人共享,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而知识和技能是科研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科研人员通常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转移给科研组织或在组织内共享,尤其是同一专业方向,以保持自己在科研组织和同事中的优势。这就是知识的“藏私”倾向。

另外在科研机构,创新性成果成本的回收单靠薪水是无法弥补的,如果研究人员无法通过机构内部获得知识创造成本的补偿时,他们只好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以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或向外寻找垄断收益,这是知识的“外化”现象。

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社会过程。在知识创新中,隐性知识的作用是任何显性知识或系统所无法替代的,这些隐性知识的“藏私”、外化和流失都会给组织的知识创造带来很大的损失,而个人积累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隐藏在科研人员头脑中,具有非结构化、意会性和不可言传性,不能明确地观察到,又很难采用强制、命令的方式实现转移共享。

(2)科研机构本身显性的知识整理和知识保护造成的障碍。

科研机构知识的管理不仅需要管理隐性知识,也需要对显性知识(包括显性化后的知识)进行管理。科研机构一般有比较好的图书文献资料,管理也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科研组织中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归档、电子化和网络共享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一些重要的研究报告、过程文件、科研模型在一个科研组织内的员工都很难看到,造成不同程度上重复研究、知识利用率低以及组织知识资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显性知识一旦创造出来,只需沟通和交换就可被他人使用,不存在高额的转移成本。显性知识的这一易流动性使得若研究机构缺乏完备的知识保护,将导致机构优势减弱、知识产权流失,这就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知识共享与知识资产保护的矛盾也是知识共享的一大障碍。

2 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知识共享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知识共享现状和问题

(1)外部环境

目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技术类研究所人员的流动率也持续升高,如何在对外部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挖掘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目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多来自个人之间,缺乏基于组织各个层面的引导和管理的知识交流,而且科学家或专家的离职或离开会带走大量的宝贵知识,给研究所造成损失。

(2)内部环境

高技术类研究所内部的科研生产过程没有实现完整有效的知识共享管理,造成研究人员好的经验和成果没有在组织成员之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使得在后续的研究中重复出现以前的问题,造成重复研究,效率低。

(3)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知识积累的问题

目前,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承担大量的科研项目,许多项目并行开展,科研人员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不注重项目研发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使大多数项目在完成后、在研究机构内部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情况下,知识流失严重(如图1)。

2.2 ARP系统在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ARP项目从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治理结构出发,以科技计划与执行管理为核心,综合运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全院人力、资金、科研基础条件等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有效的管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见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项目专题网站http://www.arp.cas.cn/)。

ARP是中科院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院所知识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知识获取、储存、共享和应用的重要信息平台。但是,ARP系统在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ARP系统未能全面满足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知识共享的需求。

ARP系统是在Oracle ERP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而成的,它能实现的功能直接受限于ERP系统的基本框架,ARP系统只能起到对项目的基本属性信息记录的功能,不能达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目前,高技术类研究所对于科研项目设计、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管理需求已超出了ARP系统所能支持的范围,ARP系统不能实现数据存储以及相应的数据版本控制,尤其不能实现对科研项目数据存储管理。

目前ERP对CAD/CAM/CAE系统所产生的工程数据无法达成无缝集成。ERP由于系统本身的局限性,在产品变更控制、工作流程管理和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性等方面尚不能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尤其在与CAD系统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间隙”,即ERP系统对CAD/CAM/CAE系统所产生的工程数据的集成和再利用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一点,往往被厂商和企业所忽视,但还是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施了PDM系统,就如同在CAD/CAM/CAE系统与ERP系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4]。

(2)产品的研制过程没有实现完整有效的知识管理。

在承接单个或少数科研任务时,由于信息的不畅通所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科研任务的增加,任务复杂性的增大,任务研发周期却越来越短,这些变化都对项目管理、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全程的质量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使各个科研项目高效协调地运转,使信息在研制生产的各个环节通畅高速地传递,就必须构建面向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知识共享系统的应用。

(3)信息孤岛现象未能全面解决。

由于缺乏具体的系统平台支持,有些工作流程虽有流程定义和流程规范但无法具体落实或者实施效果参差不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无法有效地转化。有些研究部门利用一些小型工具或自行开发了一些独立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片断的业务流程,造成内部数据散落在各个信息孤岛上,知识无法形成有效的共享。

3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知识共享系统模型

通过知识共享系统推进组织变革,优化管理流程,引入知识管理战略机制建设;通过评估当前知识资源管理现状形成知识管理目标和知识管理战略规划,采用个性化的战略模式实施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联盟、知识传播、知识保护等,借此提高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开发科研机构潜在能力[5],最终使科研人员乐于创新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研究所能够积累知识,使组织内部知识挖掘与共享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高技术类研究所科研项目典型研制流程构建实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知识共享系统,以PDM为基础初步建立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知识共享平台的协同环境,实现设计研发数据(知识)和流程的电子化管理;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和电子化档案系统集成实现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1 建立产品数据统一编码系统

策划和建立产品数据统一编码系统,并能按设定的规则自动生成数据对象编码,确保通过集成系统进行交换的数据的正确性和唯一性,编码系统采用集中运行方式统一进行维护。研究所可以在编码工具中定制自己的编码规则,在设计过程中直接应用,PDM系统的编码工具将确保零件、文档的编码的正确性和唯一性,并且可根据研究所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编码方式。

目前,编码技术的发展呈现由刚性向柔性发展、由单一结构向多层次复杂结构发展的趋势,可以采用多层柔性、结构柔性的多级和多段分类的编码规则。在编码工具的支持下,制定统一的编码规则,将规则维护到编码工具中,编码使用人员按照自己具有的权限申请需要的码值。

3.2 建立共享资源库

建立供研究所各部门共享使用的统一标准件库、统一电子元器件库以及电子数据仓库,并能提供对这些共享资源库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的策略。

通过构建统一的资源中心,可以满足不同业务应用对研究所知识资源的信息需求,并在实现制造资源管理以及相关业务过程的电子化、科学化的同时,为产品设计、工艺规划、车间生产管理和研究所运行提供与其管理相适应的知识模型和基础数据,提高知识资源信息查询、获取、交互、反馈和集成的效率和准确性,支持研究所在设计、生产和决策等环节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共享的知识资源信息模型,还可以实现对研究所现有资源的整合管理,实现产品研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知识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3.3 项目计划管理系统集成应用

由于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设计与工艺、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协同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有些任务会在设计与制造之间经过多次的协调与修改才能最后落实所有生产的细节。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以项目计划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从计划部门到生产部门的统一的生产任务管理。通过项目计划管理系统,计划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从全局安排各单位设计、制造任务,实现从计划到生产的统一的生产任务管理;通过集成ARP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模块,实现生产部门到车间级的生产计划和作业派工,并根据车间现场执行反馈,动态调整计划,同时通过必要的数据接口将任务分配、任务执行和任务完成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计划管理系统。通过项目计划管理系统,生产计划与调度过程的各类计划文件、派工单、反馈信息等纳入到PDM中管理,不同层次的生产任务计划由不同的系统角色完成,实现“粗计划、细调度”的生产管理。

3.4 图文档全生命周期电子化管理

实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知识共享系统可以对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等数据的产生过程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通过工作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文件发放与更改流程控制,实现产品设计、生产的图文档全生命周期电子化管理。

3.5 产品结构管理

构建完全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PDM系统。该系统通过产品结构描述了产品的组成、零部件与图文档的关系,对产品与图文档的成套关系进行管理,输出不同的产品结构(BOM)报表,能分析实施对象的产品结构,确定出产品结构中存在的互换件、替换件等产品选项,建立灵活的产品结构配置模型。通过建立产品结构树,实现对产品结构隶属关系的组织和管理,并将与用于描述产品结构的所有数据关联在结构树上,实现以产品结构树为核心来管理所有文档。对于产品技术状态管理中的多批次、多台次要求的不同BOM,不能通过多个单独的BOM冗余存储来实现,而是应该建立多种BOM之间的关联,避免多头BOM,保证BOM的准确性。

3.6 工作流程管理

提供自动处理各单位用来生产其产品的独特业务流程的功能,它能够将各单位的产品开发、文档签审、工程变更、数据归档/发放等相关业务流程用电子化的方式实现。同时,系统能提供对业务流程的追踪控制,采用直观的实现方式来简化单位领导对现有业务进展情况的进度管理,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反馈。

工作流程管理提供了创建、执行、监视、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工作流程的能力,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创建串行或并行的设计工作流程,系统自动对设计流程的提交进行控制,并能以图示化的方法显示某设计流程的流向状态。

3.7 技术状态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要求能实现技术状态管理内容、基线控制机制、设计过程技术状态管理、设计过程技术状态追踪、归档技术状态管理等。

技术状态管理是一个有关产品基线定义、产品标识和更改管理的规范化和文档化的综合系统,它适用于某一产品或系统从研制到生产直到生产后产品保障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对产品在具有某个里程碑(如进行试验、出厂联试、正式交付等)的研制状态下对产品进行一次协调版本的统一状态标定(标定到每一份文件的具体版本),目的是为产品的质量跟踪提供一个管理手段,以备出厂或交付的产品发生质量缺陷后能够在设计部门快速定位和发现问题所在,为产品的“质量归零”提供方便。作为系统工程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技术状态管理对科研产品的研制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确保在研制、生产的任何时刻,都能使用正确的技术文件。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技术状态管理已经成为高技术类研究所科研产品研发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4 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知识共享系统总体架构

基于以上对于ARP系统的分析和对于实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知识共享系统的建设模型的方案,结合中科院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的特点,以及高技术类研究所自身综合业务管理和科研生产管理的需求,建立高技术类研究所知识共享系统模型的总体架构(如图3)。

建立基础网络环境,以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和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为支撑,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门户管理系统,逐步构建和完善以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知识共享平台为核心的知识共享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知识资源库。

5 结束语

在中科院深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的特点,综合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结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等,深入开展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知识共享系统研究。以挖掘、利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知识共享系统作为创新的管理手段,构建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充分发挥ARP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创建科研生产管理系统,使高技术类研究所知识共享系统趋于完善并成为管理创新的工具,达到决策依据科学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协同化、工作流程规范化、知识资源共享化的建设目标,最终实现研究所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加速实现研究所科研创新、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宇,葛新权.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2000(12):47-49

[2]杨秀萍.我国国有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路径探索[J].科学管理研究,2004(6):80-84

[3]陈方丽,慕继丰,张炜.信息技术与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J].科研管理,2004(6):28-34

[4]黄利平,李建明.面向制造企业的PDM通用信息集成系统[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20(5):781-783

篇3:参观中科院研究所感想

启动仪式上展示了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2014年自主研发的三款产品:媒体融合母婴类内容的产品“贝果”、手机自主建站应用产品“轻快”和专门针对老年人用户的跨界信息服务平台“老伴儿电视宝”。

“贝果”是山东网络台与山东广播经济频率联合打造的跨终端母婴全媒体项目,由一个广播节目、一个手机客户端、一个互联网社区组成媒体、用户与相关商家同步交互、共同生产内容的融合型平台,实现收听节目、分享经验、推广产品的结合。

“轻快”是山东手机台自主研发运营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开放云平台,面向移动互联网行业,为各行各业提供低成本、高效果的移动精准营销、移动自主建站的全套解决方案。

“老伴儿电视宝”是第一款专门针对老年人用户的跨界信息服务平台,可以轻松看电视、点播节目、查询天气预报,还为老年人量身定制了体检系统,指标数据同时发送社区医院和儿女手机,方便老人及时掌握健康状况。

启动仪式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隋雪青表示,“我们有信心基于这样一所网络大数据的基础设施,为山东新媒体研究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上一篇:介绍关于北京景点的导游词下一篇:我与文明同行演讲稿(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