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4-05-13

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6篇)

篇1: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地方戏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一)地方戏曲在高校年轻大学生中发展缓慢,喜爱度不高,受流行音乐的冲击较大戏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由于中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加上各地方方言文化的不同,从而在各地方形成了风格特异的地方戏。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凝结了当地的民族风情、地域特点、语言文化等等,并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出活动。在古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将听戏、看戏、评戏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直至近代,戏曲依然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出现了梅兰芳、程砚秋、常香玉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戏曲大师。而自从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逐渐在人民群众中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兴趣于这种新的音乐形式,特别是在大学的校园中,年轻的大学生们都在追捧和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传统的地方戏曲越来越冷淡。有戏剧社团的高校少之又少,即使有戏剧社团,也很难招到同学参加。据调查,以安徽省亳州市的地方戏曲在地方高校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为例,经过对一百名随机抽选的大学生进行戏曲的喜爱剧种和喜爱度调查,有55%的同学选择东北二人转,35%的人喜欢京剧,而选择喜欢京剧的大部分同学之所以选择京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京剧的唱腔或者艺术手法有多么经典,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京剧是国粹,相比较其他不熟悉不认识的戏曲而言,还不如选择国粹来得知名呢!然而,对于我们亳州市的地方戏种二夹弦,同学们普遍觉得没有兴趣,不熟悉、不想了解,甚至有一小部分同学觉得二夹弦的唱段不好听、听不下去等等,他们更愿意买票去看明星演唱会、话剧、舞剧、童话剧,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听二夹弦。这些都是地方戏曲在高校年轻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二)高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专业化的戏曲教育人才缺乏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在地方高校专业及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在高校,往往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理论、学术研究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另一方面,即使是有单独艺术系的高校,也会把中西方音乐、舞蹈等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专业化戏曲教育人才缺乏,师资力量不够,即使学生有意想学、想去欣赏,但是专业的教师较少,甚至除了音乐专业以外,基本不开设二夹弦课程。

(三)地方戏的宣传力度不够,传播媒体较少,年轻学生甚少认知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二夹弦是什么、经典唱段是什么、唱腔是什么等等。这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甚少能够接触到地方戏曲,学校的广播站播放的是最新的流行歌曲,学校的演播厅举办的是某某个年级或班级的文艺晚会,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是某某朗诵比赛、唱歌比赛、舞蹈大赛、合唱比赛等等,学校开展的选修课是中西方某某著名片段赏析,学生的社团是某某动漫社团、街舞社团、大学生艺术团、书画社团,而关于戏曲类的社团基本没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地方戏,试问,他们怎么会对地方戏曲有兴趣?

二、地方戏曲为什么要进入校园文化

(一)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高校承担集结思想和传承文化的重担。地方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因素的动态综合体。

(三)地方戏曲的发展需要融入到高校中。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素养高,并且已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应该是地方戏曲最合适的观赏者。而在地方戏曲进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要培养一批地方戏曲艺术家,而是要培养一批有水平的、有格调的、成熟的、有鉴别能力的观众,

三、地方戏曲如何进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及课程,聘请专业资深演员任教。同时,要将时代元素融入戏曲以提升戏曲艺术的魅力。首先,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戏曲赏析选修课,如《戏曲表演基础》《戏曲赏析》《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等,普及戏曲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精选一些亳州地方戏二夹弦的经典片段视频,让学生欣赏,分析剧本的故事情节,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讲解舞台表演艺术,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地方戏曲的韵味,从而激发大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其次,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开设戏曲专业课,重视戏曲的学唱和表演。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演唱和表演基础,增加戏曲的表演和学唱自然得心应手许多。在选材方面可以选取重点的、有影响的唱段进行学习,比如著名的二夹弦选段《小扁担三尺三》等,节奏明快,歌词朗朗上口。最后,融入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点,比如李玉刚演唱的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其中就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

(二)利用校园媒体作为新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戏曲文化氛围。在学校,广播站是学生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广播、网络平台等手段设置二夹弦专栏节目,播放地方戏曲二夹弦经典片段,邀请当地名家通过校园广播等手段为同学们普及地方戏曲的相关知识,从而为同学们营造地方戏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地方戏曲团体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戏曲教育基地,寻求共同发展。在亳州,有专门的亳州地方剧团——亳州梆剧团。在地方戏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校园可以与地方剧团建立长效机制,签订长期合作的合同,安排非毕业生、毕业生去学习、实践。综上所述,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而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高校中大力推广地方戏曲文化,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还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精神境界,从而普及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篇2: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中国几千年来,汉族的文化不仅同化了周边的少数民族,甚至外来民族(华夏文化圈)也在亦步亦趋,学习模仿。而今,汉文化元素丧失衰落极多。各省份城市文化也日渐趋同。这恐怕并不是我们谋求发展的初衷吧!

关于地方文化性格与戏曲的关系,我举两个例子。一是东北二人转,这是一种小戏。然而它却能以小见大。你看东北人遭受外辱时间最早最长,却依然能如此乐观。二人转的剧情往往极具生活情味,人们可以极少顾忌地开玩笑,爱情生死有哭有笑,战乱流亡有悲有喜,但最终都会落在喜和笑上。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人生生活充满苦难,我们也要笑着去面对。

东北的那些笑星和二人转天然不能分割。一个喜剧演员可以通过他的特质天赋和对喜剧效果的研究,赢得观众。然而,你要和一个拥有深厚地域文化作为后盾的演员相比,就会立即显得逊色。

四川出丑角。四川人和东北人在能出洋相上,大概不相上下吧。而东北人是他想开心,也想逗你开心。四川人却在诠释:我们祖辈不出夔门,一旦出去,就难免洋相百出。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四川人更多是用动作来做笑话,他们自己却极严肃。包括川剧里的丑角儿演员,也是这个样子。

我们也可以试着猜测一下川剧里变脸的文化成因。四川盆地,天府之国,自古易守难攻,常作退保之地。因为历代的封疆割据,战乱频仍,于是,四川人便须常常迎接一批又一批的陌生面孔。所来之人面孔不一,主人(其实已经是外来者的仆人)自然也须换一副面孔。这样主仆之间的面孔便变来变去,煞是好看。

戏曲地方戏之所以不能轻易被遗弃,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载体,甚至就是文化本身.

篇3: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教育部前不久宣布, 将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京剧进课堂”引发了诸多热议, 更多的呼声称“地方戏曲更应该进课堂”。新课标提出学校开设本土色彩的校本课程, 为浓郁色彩的地方戏曲进课堂提供了一个大的理论指导方向。我国的地方戏曲,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 越剧更是盛开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细腻的表演, 委婉的唱腔和幽雅的风格, 令人陶醉。越剧虽然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 但已是继京剧之后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也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 深受广大百姓欢迎的第一大剧种。欣赏越剧不仅能感受越剧的美, 了解地方文化, 其中许多优秀的曲目还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好范例。但是尽管我们的民间戏曲活动开展得非常的有声有色, 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对越剧却不是怎么“感冒”。青少年为什么对越剧不“感冒”呢?通过调研, 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学生对越剧的片面理解

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越剧的原因是:听不懂, 越剧的唱词多用的是韵文, 带有古辞体, 相对有些深奥, 学生不太容易明白歌词唱的是什么;节奏缓慢, 无论是音乐还是舞台表演, 越剧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的缓慢的, 这跟年轻人的活泼好动性格有些不太合拍, 学生不太愿意接触, 认为只有老头老太才适合这种慢节奏;越剧的表演程式化。学生对越剧表演的一些程式化的东西不了解, 因此欣赏时有些看不懂, 加深了学生对戏剧的隔阂, 加之音乐伴奏较单一, 音乐旋律也变化不多, 给年轻人的新鲜感较少也使得越剧的亲和率大跌。相比之下, 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贴近生活的流行音乐更易于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二) 通俗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 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充叱, 广播、电视、唱片、CD、特别是网络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 大量的通俗音乐迅猛发展, 流行歌曲等快餐式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孩子们, 刺激孩子的感官。那富有动感的节奏、超时尚的旋律、简洁明了的歌词, 与那些青春的、活泼好动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 激荡着学生的内心, 现代通俗音乐的炫目光芒让青少年无暇去关注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深藏的内在光辉。这也是传统音乐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 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京剧鉴赏,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越剧的机会不多, 学生也不够了解, 又怎会喜欢上它。再就是音乐教师对越剧的喜好程度,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越剧的喜好。我区的音乐教师基本上是七零以后的人, 本身就受潮流音乐的影响对戏曲知识较缺乏, 遇到戏曲内容的课只是简单上上或一带而过, 戏曲教学中缺乏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单一, 引发不了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

二、开展戏曲进课堂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 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因此, 应该充分挖掘越剧艺术教学所蕴涵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越剧中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 如歌颂爱国主义精神的《忠魂曲》等;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精神的剧目《五女拜寿》等, 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感人的故事和值得称颂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在欣赏戏曲的同时, 能从中读懂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通过学生学唱, 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思想品德课所不能替代的。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戏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 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 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在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 音乐课堂教学引进戏曲教学尤为重要。将越剧引进初中课堂,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越剧艺术,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家乡传统的音乐文化。越剧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 因此, 对越剧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知识的丰富了解,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 越剧作为吴越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 也容易在我区被推广和接受。

三、探索与实践

(一) 让越剧在校园中生根

我们的学校提出”创建校园文化、沉淀高雅艺术”的口号, 树立以德育为先导、培养高尚情操的育人理念。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开设越剧进课堂这一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 是促进学生音乐文化内化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萧绍平原上, 这里的民间音乐文化浓厚, 有独具一帜的绍兴莲花落, 有颇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绍剧, 还有全国第三大剧种——越剧。相对来说, 越剧的受众面广, 在全国的影响面广, 形成时期早, 积累曲目多, 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欢。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高中现行教材, 以及本校的实际, 制定将越剧引入课堂, 作为校本课程重点开发。并请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做为活动的中间力量。

(二) 让越剧在教师心中发芽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教师素质及修养中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 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 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 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我们要开出这一课程, 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因为教师是这一课题的执行者和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师本身拥有一定的戏剧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戏剧功底, 才能在课堂上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使戏剧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要培养学生对越剧的兴趣, 首先要培养教师自身的越剧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的越剧素质, 教师要自己先喜欢上戏剧, 多听、多学、多唱、多接触戏剧,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做到厚积薄发, 应用自如。我校实行“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方式。“走出去”是对全体音乐教师进行越剧专项培训, 与专业团体挂钩, 找名家或专业学校学习。如到市、区文化馆找相关的戏曲老师施兴娟等学习越剧;到一些好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取经。“走进来”是邀请一些越剧大师来校讲座, 或是其他开展校本课程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来介绍经验, 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普及老师的越剧知识, 另一方面达成开发课程的共识, 齐心协力把这一课题搞上去。

(三) 让越剧在学生心中开花

越剧怎样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 如何做到花开不败?我们的操作理念就是:一切围绕学生, 以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为原点, 通过艺术的教育和审美来培养心性、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对美、爱和责任的敏感与热爱。教师要善于结合越剧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 选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 整合内容, 学有所得

越剧教学首先面临的是教材的缺乏。在中小学普通教育中, 没有现成的教材与内容提供给教师, 授课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来挑选、组合内容。可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 收集越剧的基础知识, 把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流派与唱腔、曲调与板式归纳成简洁明了的知识点, 把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介绍、剧目的故事情、剧照等融进其中, 编印成校本课程分发给学生。

2. 唱念做打, 口传心授

中国戏曲的学习与普通歌曲不同, 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是“口传心授”, 心授是内容、灵魂, 口传是形式, 口传心授能最大程度表现戏曲的韵味美。老师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 在剧中人物 (或乐曲) 的思想情感基础上, 根据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艺术素质、审美情趣以及嗓音条件, 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再创造, 通过外部表情、动作、眼神, 充分让学生体会戏曲韵味美的所在。只有学生感悟到这种韵味美, 被其吸引, 为其陶醉, 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目的。实践证明“口传心授”不失为课堂戏曲音乐教学的好方法。

3. 运用媒体, 多元突破

由于越剧是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唱歌、美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通过图片、录像等视觉效果, 使学生对越剧的了解更形象、直观, 学生能更完整地体会音乐的情绪和内容。同时, 音乐教师都非专业越剧演员, 在动作等表演上可能做得还不够专业, 不能给学生更好的示范, 运用视频展示, 学生能更清晰明了所要表现的内容, 能更直观地学习怎样去表现。

4. 循序渐进, 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循序渐进地进行。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剧目或片段, 让学生觉得学习越剧并不难, 就是妈妈、奶奶们经常哼唱的“小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拉近了学习的距离,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的入门就容易多了, 同时也增进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把越剧的知识、欣赏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从越剧的形成、发展、历史的变革出发, 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 将学生逐渐引入越剧艺术的欣赏之中, 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

5. 鼓励创造, 积极参与

越剧艺术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创造性。越剧艺术是一门集诗、乐、舞以及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以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据学生的特点编一些让学生亲自唱一唱、做一做、演一演的内容。如做一些道具服饰, 学生为以越剧音乐为元素的《采茶舞曲》创编舞蹈动作等。又如学习《十八相送》选段, 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角色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积极参与进来表演, 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乐学”的学习环境, 游戏便是学生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 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 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做到在玩中学习, 玩中思考, 玩中创新。尽量不要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而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6. 课堂为轴, 生活为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课堂中的教学,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延伸。

7. 建立社团, 拓展视野

音乐教学中,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学生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比如成立越剧社团, 聘请专业越剧教师进行辅导, 让有一定越剧基础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开设讲座, 定期交流演出, 邀请专业剧团老师到学校开展讲座, 邀请专业剧团到学校演出, 让学生能近距离的接触到大师的表演和高品味的越剧艺术, 全方位的了解这门艺术, 真正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在学生的心底里打上艺术的烙印, 进而热爱上越剧。

8. 创建舞台, 展示风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越剧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越剧活动。在校艺术周中开设“学生越剧知识竞赛”和“越剧卡拉OK比赛”;每两周一次的“越剧票友会”;学校广播室的每周“越剧之星”的展示;举办越剧讲座;邀请学生进团看戏等, 推荐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参加各级的比赛活动, 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在音乐教室挂上越剧名家的剧照和越剧名段的舞台照, 在学校宣传窗安排专门的版面定期介绍越剧知识。潜移默化中逐渐营造出热爱越剧、爱唱越剧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中国的越剧艺术在艺坛中独树一帜, 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 越剧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弘扬民族文化, 匹夫有责。振兴戏剧艺术, 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但是, 绝不能操之过急, 脑袋发热行事。艺术的熏陶是一个长久浸润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音乐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 我们要让古老的戏剧艺术富有创造性地走进新兴的音乐课程, 发挥音乐课程的学科优势, 使我国古老的戏剧艺术根深叶茂, 日久常新。

参考文献

[1].《中国越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应志良著.

[3].《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越剧》.白庚胜主编马向东著.

[4].《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篇4: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 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中最丰富的一个分支。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戏曲剧种有300多个。从古典的昆曲、京剧到生动活泼的民间歌舞小戏,每个剧种都以独有的地域差异和风格特色闻名。

按照地域分布的广度和专业剧团的数量,我国戏曲剧种大体可以分五个层次,见表一。

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传统戏曲生存问题显得日益迫切。目前对传统戏曲的保护,主要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承担,侧重于做好剧种和剧目的抢救工作,做好剧种传人的培养工作。同时,借助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对群众基础深厚、影响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戏曲,给予特殊政策扶持。然而,仅有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努力还不够,社会各方还应该从观念和体制上,切实加强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不断推动地方戏曲的发展。

一、树立多元文化观,增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信心,并保持民间文化的多样性

近两个世纪的相对落后,西方文化中心论在中国有了深广的影响。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谈不上普及,“文化大革命”更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此外,文化存在雅俗之分:从现实层面来说,一类比较高雅,如中国古代的格律诗、古希腊的悲剧诗;另一类则比较通俗,如传统民间民歌、戏剧。从研究和界定层面来说,“所谓‘雅’一般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文人雅士或有教养的赞助人及鉴赏家历史地形成的、一套严格的趣味判断标准和风格系统,它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于少数人的特权文化或精英文化”。过去,文人话语的价值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对民间文化是引导也是压迫,文人审美趣味影响了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民间艺人的创造性被文人的价值观压制,使其失去了丰富发展的可能性。文化的保护就是要打破严格的规范体系,体现不同地域、社区和风俗千姿百态的巨大差异。

二、对地方戏曲推行有条件的市场化

艺术走向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地方戏曲的市场化存在很多局限性。据统计,现代的地方戏曲迷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再加上传统地方戏曲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观众群体不大,发展空间较小。同时,许多地方戏曲在发展定位上,市场观念仍没有确立,往往侧重于自己的剧目如何才能获大奖,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表现形式上,过于注重审美层面的东西,主题与当前的文化热点不合拍,脱离时代。地方戏曲有条件的市场化,就是戏剧的创意——生产——营销都应该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对地方戏曲的扶持这一有利条件,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为地方戏曲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发展平台。在地方戏曲市场化的过程中,着重抓好剧目和演员这两项工作,明星和名剧效应带来的不仅是剧团的经济利益,甚至可以成为地方名片。传统戏剧尤其是地方戏曲进行市场化运作,也可以借用现代传媒包装形式的方式,并以明星为龙头,引导观众的审美趣味,将演员、剧团和戏剧作品推向市场。通过引导,传统戏剧完全有可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保护和发展氛围。

三、在以市场化方式保护地方戏曲的同时,谨防走入纯经济效益的误区

从表一可以看出,不同剧种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很不一样,因此,对不同层次剧种的市场保护措施也应该有所区别。笔者结合表一五个层次剧种的划分,引入“被动保护”和“主动保护”两个概念。所谓被动保护,指对濒临灭绝的戏曲剧种进行抢救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之所以“被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濒临灭绝,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二是指演出团体和剧目,靠外力支援才能存活。相应地,主动保护,指的是为使有一定生存能力的戏剧曲种更加健康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同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证自己的生存;二是指能够主动出击,博得市场,创造利润。

上述五种层次的剧种不同的影响范围和生存特征决定了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剧种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由于第四和第五层次的剧种,面临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因此,被动保护是其主要工作。第一到第三层次的剧种,由于还有相当的市场空间,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如何保护性发展是其当前的核心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被动保护与主动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被动保护是生存之本,主动保护是发展之路,被动保护得当,可以转化为主动保护,迎来该剧种的更大发展;反之,主动保护措施不当,剧种面临危机增大,将转化为被动保护,剧种生存空间变小,或有灭绝之危。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被动保护靠政府,主动保护靠市场,两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转换。如果不结合具体情况,一味地以地方戏曲市场化作为经济增长点,并做成一个产业,则将走向地方戏曲保护的反面。

四、对地方戏曲进行“整体保护”下的“动态保护”

对地方戏曲的剧目保护和发展问题上,整体保护是关键。无论何种文化遗产都是特定环境的特定产物,抛开具体环境,文化遗产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地方戏曲作为具有活态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了整体保护,就很可能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此,首先要整理出一批经典的作品;其次,不能盲目崇拜市场运作,盲目追求创新,应该保持完整的形态,让后人可以看到传统戏剧曾经到达的高度。如果把传统戏剧陶冶情操、自我娱乐的功能放弃,而一味追求舞台表演性质,为了门票而对戏剧进行不断改造,让它适应大众欣赏口味,那么,地方戏曲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京剧和昆剧在台湾的不同遭遇颇能印证上述观点。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与大陆一样,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京剧受到冷落,观众寥寥。台湾京剧界只好想办法对京剧进行改革和创新,当时的台湾当局也积极推动这股潮流。于是,到了80年代,京剧已经向现代化方面靠拢了。台湾原本没有昆曲,80年代才开始搜集整理昆曲方面的资源和传统剧目。他们把在大陆采访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同时将大陆的6个昆曲剧团请到台湾演出。台湾观众在比较昆曲和京剧以后发现:台湾京剧那种现代化、有点西方表演色彩的形式不那么吸引人了,而中国戏剧传统的抒情、写意、唯美的形式倒让人兴趣盎然。于是古老的戏曲传统在台湾开始走回头路,这种回归的意识,不仅影响了京剧,也影响了许多其他的艺术门类。

与已经成为化石的文物不同,地方戏曲一直以其鲜活的面貌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这也是地方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其他遗产的不同之处。“原生”与“再生”,构成了地方戏曲存在形态的两个端口,一端通向过去,一端连着未来。因此,如何准确领悟并把握地方戏曲保护工作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M].2003 .

[2]胡兆量.中国戏曲地理特征.经济地理[J].2000,(1).

[3]刘泽梅.地方戏曲音乐的普及与传播[J].戏剧文学,2006,(11).

[4]夏强,薛荣伟.浙江地方戏曲现状调查及前景分析[J].戏文,2005,(02).

[5]李玖久.地方戏曲的现实地位与作用[J].戏剧之家,2005,(03).

篇5: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学生家长

你好!宣城市皖南花鼓戏艺术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宣城市实验小学共同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皖南花鼓戏是安徽省五大剧种之

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宣城市的地方剧种,需要传承和发扬。我们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中小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普及戏剧艺术基本知识,了解和亲近经典,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戏剧等方面的爱好特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们的能歌善舞戏剧艺术的表演水平,更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孩子们戏剧艺术修养。

担任戏曲的教学的杨玉屏老师,从事戏剧艺术四十多年,是宣城市皖南花鼓戏艺术学校校长、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常务委、国家二级演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花鼓戏的传承人、参加全国戏剧比赛(送瓜苗)(姐妹皇后)(香妃扇)等等获得全国一等奖,并且多次获省委宣传部奖励。培养了很多的戏曲学生,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会为你的孩子走上艺术的殿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孩子们的戏剧艺术才能我们共同努力!

篇6:绍兴地方戏曲欣赏

转眼间,这一学期的绍兴地方戏曲课已经结课了。在短短十余次的课程学习中,周老师带着我们欣赏了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而其中给我留下映像最深的是绍剧《生命的飞翔》。

这部根据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创作的作品,通过绍剧高亢激越的唱腔和豪放洒脱、文武兼备的演剧风格,生动再现了邱光华机组5位烈士的英雄风采。随着剧情的展开,军人家属为抗震救灾互让帐篷、军人及军属为救百姓先人后己等一系列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一呈现,再次把观众带回全国军民合力同心抗震救灾的情景中。“我以前从来没有演过军人的角色,但看了剧本以后,被邱光华机组的事迹深深打动,下决心一定要扮演好邱光华的角色。”在剧中饰演邱光华的国家一级演员姚百青说。

绍剧《生命的飞翔》以抗震救灾英雄邱光华机组的英模事迹为原型,用戏曲艺术的形式,塑造了邱光华机组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英勇无畏、勇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群像,热情讴歌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汶川大地震后,浙江省剧协副主席吕建华受中国剧协委派,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体验生活,被邱光华机组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先后四次深入第一线搜集素材,六易其稿,创作出剧本《生命的飞翔》。中国剧协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剧本。

绍剧是绍兴的地方戏,是鲁迅笔下社戏的主要内容,以猴戏著称。观众们熟悉的也多是绍剧中的古装戏。最终敲定以绍剧演绎《生命的飞翔》,源于绍剧高亢激越的唱腔和豪放洒脱、文武兼备的演剧风格最能反映剧本所体现的英雄风采。浙江绍剧团团长在接受新浪娱乐独家对话时表示,演职员们也接受了全新的挑战,这些舞台上活灵活现的猴戏演员,为了演好军人进行了一个月的集中军训,并专程赴四川灾区某陆航团体验生活。

更令人意外的是,绍剧演员姚百青此前最擅长的是演猪八戒,而在《生命的飞翔》中,他却成功地塑造了我军英雄飞行员邱光华。姚百青表示,演员们除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在传统绍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表演方面的改进。他说:“《生命的飞翔》不是纯绍剧,打破了程式化的东西,进行创新。身段动作、对白等,都与绍兴当地的社戏不同。" 编剧吕建华,当地震仍在肆虐时,以艺术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性和敏锐洞察力,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浙江文联的支持下,参加了由中宣部统一组织的五个小分队之一的“中国文联抗震救灾体验生活小分队”,三赴灾区采访。亲眼目睹了地震灾区震慑人心的惨烈现状,感受了抗震救灾英雄们感人肺腑的豪迈壮举。经历了寻找邱光华直升机机组英雄下落的过程,深深为英雄们的事迹所感动。在写出了报告文学和诗歌的同时,决心以戏剧形式来为英雄高唱颂歌。于是,现代戏曲《生命的飞翔》由此诞生。

剧本经多方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后,浙江绍剧团朱燕团长怀着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和对英雄的崇敬,主动接招,大胆应战,挑起了创排该剧的重任。在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广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2月,组织了工作班子,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艰苦创排。该剧由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绍兴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联合制作。浙江绍剧团承演。确定由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裴福林和我联合执导;由资深绍剧音乐家,一级作曲罗萍和一级演奏员张海江担任唱腔设计;一级作曲谈声贤担任音乐制作;由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李威担任舞美设计,舞美系副主任马路,副教授彭丁煌分别担任灯光设计和服装设计;二级演员屠建华担任技导等。演员阵容更是强大:由一级演员姚百青领衔主演,一级演员马超英,刘建杨,周剑瑛,钱小宝,姒元法;和二级演员薛永良,郭劲松,沈宏良,施洁净,龚萌芽,章金刚,顾全荣,赵树春等倾巢上阵。加上刚毕业几年的一批虎虎生威的青年演员,可谓绍剧史上一次最强演出组合。

该剧于2009年6月14日在成都首演。此后又在成都、杭州、绍兴等地演出了17场,两万人观看了演出。据导演陈伟龙透露,巡演过程中,主创们边演边改,根据观众审美整整修改了16稿,尽可能地寻找更多感动点。将大量现代元素融入表演、舞美、灯光中,剧情也在逐步变紧凑

我不是绍兴人,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绍剧,虽然个别台词我还听不清楚,但演员真挚的表演和该剧表现出来的解放军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英勇献身的精神让我倍受感动。该剧主要讲述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副师职飞行员邱光华在汶川大地震中,带领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四名机组人员,在极为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挑战极限,60多次飞越灾区执行任务。他给家乡父老送去帐篷,却唯独没有送给自己的父母;他有机会接自己的母亲回成都养伤,但还是把机会让给了更困难的受灾群众;他甚至不顾妻子的担忧,把儿子带上了抗震救灾的最前线„„这一幕幕场景无不重现了烈士的战友情、母子情、父女情、夫妻情和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壮烈情怀。军人的丰碑,是军人及其亲属们以巨大的牺牲和付出凝结而成。邱光华机组五位英雄,在毒雾弥漫,气流肆虐的时刻,面对死亡,义无反顾,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线忠诚„„

同时,该剧演员的表演细腻真挚,舞美也很有创意。舞台上停靠的直升飞机,飞机飞行中的群山背景,都很有特色。特别是飞机失事前机组人员与恶劣天气的搏斗场面,导演充分发挥了空间想象力,文戏通过武演,显示了独特魅力。现场掌声不断,充分表达了绍兴人民对抗震英雄的敬意。

上一篇: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观后感下一篇:关于优秀学生申请书模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