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2024-05-13

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共8篇)

篇1: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坚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推进美育工作机制的内涵,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当地戏剧曲艺资源,因校制宜、重点突破,从培养中小学生对戏剧曲艺的兴趣入手,普及戏剧曲艺基本知识,了解和亲近经典,感受戏剧曲艺文化的魅力,提高师生艺术审美修养,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戏剧曲艺等方面的爱好特长,传承戏剧曲艺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打造校园文化戏剧曲艺特色品牌。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中小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2、学习与欣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

地,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应实施“校团(剧团、协会)挂钩”、“校际联合”等模式,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专题讲座、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戏剧曲艺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

三、实施步骤

“戏剧曲艺进校园”年度活动从初开学始分四个阶段进行:

1、制定方案阶段(2月份):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指导教师与不同年级学习的种类与曲目,制定年度活动方案。

2、师资培训阶段(3月份):根据实施方案,采取分批、分级的培训方式,选取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参加县教体局举行的戏剧曲艺知识培训班,提高音乐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戏剧曲艺素养,掌握戏剧曲艺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奠定师资基础。

3、组织实施阶段(4月―8月):学校组织开展戏剧曲艺专业指导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4、总结交流阶段(9月―10月):在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全县第十八届中小学艺术节等活动,积极准备参加全县中小学“戏剧曲艺进校园”系列展演活动,并对活动开展进行表彰奖励,并认真总结推广各班级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四、重点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为此,学校成立“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并由李以新主任专门负责,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为此项活动创设必备的条件。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广播、网络、黑板报、橱窗及晨会、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戏剧

曲艺艺术,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实施成果,鼓励学生学习戏剧曲艺艺术和有关知识,提高演艺水平。

(三)结合实际,特色立校。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考察、结合、利用好当地的戏剧曲艺资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个人爱好与擅长,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学习。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学练,积极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综艺和戏剧频道。寻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以中心小学和中学为依托,构建大一统的戏剧曲艺特色及培训、普及模式。

(四)加强指导,促进特色创建。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班级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同时,学校聘请县艺术团国家二级演奏员李强为校外辅导员,并计划在全县第十八届中小学艺术节举行之前,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同时把“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列入学校文化特色创建,为促进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地方戏剧曲艺艺术的振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奖励办法

(一)奖项设置:本次活动设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指导教师奖、优秀指挥奖和优秀伴奏奖,优秀创作奖。 对本次活动组织工作突出的学校颁发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分设一、二、三等奖;指导教师奖,奖励获优秀表演一、二等奖的指导教师(每个节目不超过 3 名);优秀指挥奖,在获一、二等奖的节目中评选;优秀伴奏奖,在获一、二等奖的节目中评选;优秀创作奖,在获一、二等奖的剧目中评选。

(二)优秀组织奖评选要求获优秀组织奖的学校,组织工作扎实,有专人负责,有活动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成绩突出。

(三)优秀表演奖评奖标准

1、合唱节目

合唱体现在合作精神上,声音的和谐、心灵的默契。评比标准:

(1)参赛歌曲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合唱节指导思想和主题;

(2)演唱时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大方,保持良好台风,充 分显示学生的朝气和热情;

(3)准确:音准、节奏、拍子、咬字、乐句、声部进入整齐;音质:声音统一、协和、通顺的能力,声音表现力、能正确表达歌曲内容;

(4)歌曲处理准确,能准确把握歌曲的主题思想,并与歌曲表现内容及风格相符合,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指挥手势准确,姿势优美,节奏分明,能带动演唱者情绪。指挥、领唱、合唱、伴奏配合默契;

(6)编排新颖独特,能充分展现学生团结向上,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的精神面貌;

(7)服装统一,整体精神面貌良好,避免成人化;(8)进场出场有序,演唱时队形整齐,有特色。

2、戏剧节目(包括朗诵)剧目主题鲜明并且是新创作的剧目。内容健康向上,时代 色彩鲜明,富有当代教育意义,剧目完整优美,创作、导演、编排、表演、音乐、舞美等有特色。

附件:曹集小学“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

阳信县流坡坞镇曹集小学

[戏曲进校园小学活动方案]

篇2: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坊子区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戏曲曲艺进校园活动,通过“戏曲曲艺进校园”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戏曲曲艺,感受地方戏曲和民族曲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力弘扬京剧这门国粹艺术。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1、本学年让孩子们重点欣赏京剧、吕剧、豫剧、黄梅戏等著名的唱段,通过欣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召集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戏剧社团。

3、重点培养兴趣社团,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社团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聘请校外辅导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视频,了解地方戏曲曲艺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3、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4、借助网络和光盘进行学习。

四、活动设想:

1、了解山东地方戏曲,特别是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吕剧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邀请文化馆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掌握说唱的基本方法。

3、把地方戏曲唱腔板式和京剧唱腔引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京剧 ——我们的国粹。唱腔优美,特别是一些现代京剧,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等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些传统节目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唱腔婉转,优美动听,但学生接触较少,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

(2)、“吕剧”,系山东地方戏。流行于潍坊市高密,并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唱腔婉转,悦耳动听,是山东人民非常喜爱的,争取要让学生会唱。

5、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坊子区尚文中学 2013、12

尚文中学“戏曲进校园”领导小组

长:张国钟

副组长:刘

成员:周丽 义

杨金栋

篇3: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 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 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 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 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 即“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 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 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 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 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 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 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 相互交叉, 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 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 体现出和谐之美, 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 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 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 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 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 比如开门关窗, 行船跑马, 穿针引线等, 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 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 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 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 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 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 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 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 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 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 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 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 戏曲社以“唱响青春, 传承国粹”为宗旨 , 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 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 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 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 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 (美国版) 、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 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 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 由于专业分散, 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 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 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报告中强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 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 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 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 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 不仅色彩绚丽夺目, 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 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 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 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 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 夜断阴”, 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 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 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 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 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 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 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 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 四人步调一致, 相互配合, 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 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 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 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 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 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 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 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 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 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 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 唱词艰涩。如今,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 那么就会发现, 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 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 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 壮怀得舒展, 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 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里面有对仗句, 有排比句, 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 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 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 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 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 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 宣扬传统美德, 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 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 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 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 两厢对比, 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 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 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 《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 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 惊怒天庭, 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 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 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 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 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 并没有过时, 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 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 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 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1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 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 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 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 让大学生关注戏曲, 体验戏曲, 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 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 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 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 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 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 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推动戏曲走进校园, 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 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 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 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走上讲台, 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 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 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 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 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 了解戏曲, 最终喜爱戏曲, 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 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 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 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 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搬上了舞台, 在专业演员指导下, 排演了越剧《甄嬛·君臣游园》选段, 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2。

然而, 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 笔者认为, 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 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 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 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 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 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 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 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 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 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 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3。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 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4。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 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 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 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 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 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 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戏剧类) , 荣获二等奖。

如今, 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 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 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 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 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 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 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结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5。文化是民族的根, 精神是民族的魂, 传统是民族的本。历史和现实表明, 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推动其走进校园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戏曲艺术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也要努力扩大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戏曲艺术有了青年学生这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那么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瑰宝必然会走出日趋衰落的危机。

摘要:戏曲艺术进校园, 已经成为了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立足于江苏大学校园内戏曲艺术的现状, 探究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在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力、增进大学生文学修养、弘扬传统美德, 教化观众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并提出了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几点具体措施:努力推进课堂教学;开展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戏曲院团主动与高校开展合作等。

关键词:戏曲进高校,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 2009年10月15日.

[2]秦方方.中国戏曲脸谱设计的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 2008年第10期.

[3]冯磊.中国戏曲的德育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2013年1月15日.

[5]朱栋霖.“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戏曲评弹鉴赏与大学生文化养成.艺术百家.2013年1月15日.

篇4: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通过舞台艺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力求彰显戏曲的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把戏曲文化教学呈现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戏曲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 2009(10).

篇5:《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定稿)

一、指导思想:

1、以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美育与智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提高艺术素养与培养核心素质相结合,突出公益性、艺术性、参与性、示范性,因地制宜,逐步推进,通过“戏曲进校园”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戏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继承弘扬民族艺术和传统美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云梦戏曲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1、本上学期,以教会孩子们楚剧、湖北大鼓等著名的唱段为主。通过唱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下学期进行戏曲的表演学习。重点以楚剧,孝文化为主,结合皮影、湖北大鼓等地方曲艺。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聘请校外辅导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黄香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3、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4、借助网络和光盘进行学习。

四、活动设想:

1、以黄香文化为重点,组织学生到黄香公园进行参观学习,了解黄香文化的历史及学习的意义。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邀请文化馆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掌握说唱的基本方法。

3、把云梦的皮影引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楚剧——我们的国粹。唱腔优美,特别是一些现代京剧,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平原作战》等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些传统节目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唱腔婉转,优美动听。但学生接触较少。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

(2)湖北大鼓。流行于本市,唱腔婉转,悦耳动听。是湖北人民非常喜爱的。要让学生会唱。

5、办橱窗展览,以宣传地方曲艺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

6、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领导小组: 组长:曾校长

付组长:黄波 柯峥嵘 张望连 成员:全体教师

篇6: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1、通过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形成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戏曲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 长:孙小艳 副组长:刘 莲 丁莉萍 成 员:各班班主任

三、活动要点:

本学年让孩子们重点欣赏京剧、吕剧、豫剧、黄梅戏等著名的唱段,通过欣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视频,了解地方戏曲曲艺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2、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3、借助网络和光盘进行欣赏学习。

五、活动设想:

1、了解湖北地方戏曲(川剧 越剧 粤剧 黄梅戏 京剧),特别是具有恩施地方特色的戏曲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把地方戏曲唱腔板式或京剧唱腔引入音乐课堂和少年宫艺体活动中,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在少年宫艺体活动时间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京剧 ——我们的国粹。唱腔优美,特别是一些现代京剧,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等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些传统节目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唱腔婉转,优美动听,但学生接触较少,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

(2)、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5、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班会演出检验成果。我们可能将在“六一”进行汇报演出。

花坪民族小学德育处

篇7: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做好xx县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具体落实工作,成立xx县教育局“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县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工作领导任组长,局基础教育科、办公室、职成教科、教研室、督导室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基础教育科,具体负责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活动内容和目标

中小学“戏曲进校园”以黄梅戏为重点,兼京剧等其他戏曲剧种,主要围绕“九个一”开展活动,内容包括:推荐一批戏曲经典曲目;开设一节戏曲课;开展一次戏曲知识讲座;组织一批戏曲兴趣小组;观看一场戏曲演出;创排推广一批优秀戏曲作品;举行一次校园戏曲展演;举办一场非遗演出进校园;开设一档宣传专栏。

工作目标为:20XX年12月全面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到20xx年底覆盖全县中小学,并推动“戏曲进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把“戏曲进校园”活动打造成为普及戏曲文化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家园,营造浓厚热烈的戏曲氛围,形成戏曲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1、制定方案。制定《xx县教育局“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县教育系统部署“戏曲进校园”活动。

2、成立xx县教育局“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

3、发放戏曲视频资料。在20XX年春季开学前,将市局推荐的戏曲经典曲目视频资料发放至各学校。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1、做好“戏曲进校园”宣传工作教育局“戏曲进校园”活动。

2、开展戏曲教师培训。按照市教育局统一部署,选派音乐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充分利用我县戏曲专家和优秀骨干教师开展县级培训,增强教师的戏曲专业知识和组织戏曲课堂教学的能力。选派县级优秀骨干教师为镇、乡音乐教师开展乡镇级培训,力争让每位音乐教师都能接受到戏曲专业知识培训,为“戏曲进校园”活动做好师资保障。

3、落实活动内容。

一是遵行国家课程要求,积极探索戏曲教学进课堂。20XX年春季起,全县各中小学校每学期每班至少要开设1节戏曲知识课程,以本校教师为师资基础;

二是各学校利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戏曲经典曲目;

三是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采取观看现场演出、播放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每年组织学生免费观看一场戏曲演出。

四是从20XX年春季学期开始,配合市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戏曲名家进校园活动。县教育局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确定时间和学校,迎接市戏曲专家来校举办戏曲知识讲座,确保每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戏曲知识讲座。

五是从20XX年春季学期开始,有条件的学校要组建学生戏曲兴趣小组或戏曲社团,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及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戏曲唱段的学唱。学校可聘请戏曲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名戏曲票友到学校担任兼职戏曲教师或辅导员。

六是根据“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结合全县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举办学生戏曲节目展演,全面展示全县学校戏曲教育教学成果。

(三)全面覆盖阶段(20XX年9月-20xx年底)。

进一步加大“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力度,实现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全覆盖。深化戏曲课堂教学,强化戏曲教师培训,丰富学校戏曲活动,营造戏曲进校园良好氛围,探索戏曲进校园新机制。

四、责任分工

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戏曲进校园”活动日常工作及课程落实;县教育局办公室负责“戏曲进校园”的信息宣传工作;职成教科负责中职学校“戏曲进校园”各项活动的协调督办;教研室负责戏曲教学研究和各项活动指导,督导室负责戏曲教学专项督导检查。

五、工作要求

一是要高度重视。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重要意义,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配套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强化措施。

二是要协同配合。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宣传部门,加强与文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完成各项活动任务。

三是要将把“戏曲进校园”活动列为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切实将活动落到实处。

篇8:探究地方戏曲进课堂的策略

1.地方戏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1) 地方戏走进课堂有利于地方戏的传承。正如一位艺术大师所说:“如今对一些剧种的保护, 更多注重了舞台上人才的培养, 而忽略了台下观众的培育。”其实只有观众群扩大了, 表演者才有更多的服务对象, 传统戏曲艺术才能重现生机与活力。现如今在地方戏曲受到传承危机时, 将地方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中, 表面上是解决了地方戏传承面临的困境, 实施中还是需要大量的体会和实践。让青少年逐渐接受和喜欢地方戏, 才有利于地方戏的发扬和传承。

(2) 地方戏走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地方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走进课堂,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审美内容, 也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推进综合艺术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过程中, 通过开课、 实践、与专家交流等多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尝试, 来引导学生对地方戏产生兴趣。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它的音乐、声腔、传统历史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使学生对地方戏有更深层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

(3) 地方戏曲走进课堂有利于为传统文化艺术振兴探路。地方戏走进课堂既是一种尝试, 又是为传统文化艺术振兴而探路。如何解决地方戏的传承, 如何让地方戏曲走进我们的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是优秀的剧种, 若是都能进入中小学课堂试点成功, 则会为振兴传统文化艺术奠定扎实的基础, 使它们都能得到保护和传承。

2.地方戏进课堂的策略

以苏北地方戏中的淮海戏为例, 我认为地方戏进课堂有以下四种策略。

(1) 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淮海戏, 原因主要在三方面:一是 “听不懂”, 由于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开始讲普通话, 对于地方方言根本听不懂;二是“节奏慢”, 在学生眼里, 淮海戏一句话唱半天, 拖泥带水;三是“有点土”, 学生认为淮海戏都是农村人和老年人的喜好, 不时尚。如何引导学生对淮海戏感兴趣呢?首先, 寻找学生熟悉或欢喜的欣赏内容作为切入口。例如在教学淮海戏 《催租》 选段“小毛驴, 真不坏”时, 提前让学生熟悉这段地方戏的内容, 本来这段戏就比较有幽默感, 戏里的主人公不论装束、唱腔、道具、动作都是吸引学生眼球的要素, 再把这段戏的主要内容讲述一遍,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之后引导学生说白和学唱并演示戏中骑毛驴的动作, 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主动探索感受其中的乐趣。

(2) 少讲解, 多感知,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授课, 教师能感受到家乡戏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能为教学地方戏曲带来自信。 掌握它的专业技能和理解它的文化底蕴, 引领学生聆听就会有不错的效果。其实并不需要在课堂上具体分析地方戏的专业知识。玩中学, 学中玩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就让学生学唱、模仿动作。 学习地方方言,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 上好一节戏曲课还有难题吗?教学淮海戏 《催租》 选段“小毛驴, 真不坏”时, 先直接给学生观看视频, 让学生对戏中的人物感兴趣, 在研究人物的装束时, 就可以把戏曲中的 “生、旦、净、丑”融合进来讲解, 再研究唱腔, 戏中是边唱边说, 对于练习地方方言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3) 模仿表演动作, 激发学生兴趣。在钱金服先生的身段谱中有这样一句话:“老生弓, 花脸撑, 小生紧, 旦角松, 武生在当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每一行当在表演上的规范描述得惟妙惟肖。学生对淮海戏学习不能和专业的淮海戏演员相提并论, 有关淮海戏的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来学习。如教学淮海戏 《催租》 选段“小毛驴, 真不坏”, 戏中毛驴的道具和毛驴如何作弄主人的那段动作能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欲望, 这时候就可以讲述戏曲中的基本功“唱、练、 做、打”。有范例、有音像, 边欣赏、边评价、边讨论, 学生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 比单纯记忆常识要有趣得多。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淮海戏的旋律的美、唱词的美, 能够接受淮海戏, 能够欣赏淮海戏, 目的就达到了。

(4) 学唱简单易唱的名段, 让学生保持对淮海戏的兴趣。学生听多了, 看多了, 自然可以过渡到学唱。 课堂中可选择黄梅戏 《女驸马》、淮海戏 《催租》 选段 “小毛驴, 真不坏”两段。在教唱过程时, 先学习各自方言, 弄清楚咬字、发音等, 放慢速度学唱旋律, 再分别学习各自的各项技能;在学中玩, 玩中学, 时间长了, 自然就熟能生巧。女生比较喜欢唱黄梅戏 《女驸马》, 男生比较喜欢唱淮海戏 《催租》 选段“小毛驴, 真不坏”, 而且越唱越有感觉, 渐渐地学生就能对准海戏保持持续的兴趣。

上一篇:公司八荣八耻推广方案下一篇:人事管理系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