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

2024-05-09

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通用4篇)

篇1: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

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

——咸宁局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湖北水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咸宁局党委紧紧围绕厅党组和省水文局党委的全面布署,紧扣“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以“重大项目建设年”、“双联双促”、“比武练兵强素质”等活动为着力点,在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下简称“两建”工作)上进行了探索。

一、发扬创业精神,业务工作开出文明花

汛前准备是防汛抗灾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确保平安度过汛期,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未雨绸缪,把汛前准备工作作为“三抓一促”活动的检验标准之一,重点突出责任意识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采取了有力措施,受到省局汛检小组和领导的肯定。汛前准备工作展现了咸宁水文人敬业奉献、求真务实、顾全大局、心系群众的高尚精神品质。

今年是湖北水文“重大项目建设年”和文化建设年,我局以全省中小河流建设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大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扬吃苦耐劳、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精神,在阴雨天气较多的情况下,经过2个多月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马桥水位

站顺利竣工。建设完工后的马桥水位站规则整齐,站牌标志醒目,站房屋顶别致,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人文景观,堪称新建测站“小而精、精而美”的典范,在数次中小河流监测项目稽察检查中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誉,中小河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出了文明花。

二、发扬创新精神,“两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唯有加强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一)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围绕“修党性、强基层、创业绩、树典型”开展活动,具体表现为“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加强党史教育。积极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等学习教育活动,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支部学习为抓手,组织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发展历程、党的基础知识和党的理论。为纪念党成立91周年,今年“七一”,我局机关支部以“重温革命历史”为主题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接受革命历史教育。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党性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二是着力密切党群关系。以新一轮“三万”活动为契机,我局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工作要求,在省水利厅、省水文局大力支持下,争取经费10万元支持帮扶通山燕夏乡开展“挖塘堰”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中去。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咸宁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先进工作组”。我局职工黄淑兵,因爱人患舌癌,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局党委组织党员对其进行捐款,同时将其困难情况上报省局工会以争取更大的力量帮助其渡过难关。

三是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接受群众监督。我局在全局党员范围内广泛开展以“五亮五比五创”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的要求,将每个党员身份、岗位、职责、承诺等制作成工作牌,将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张贴在公示栏中,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着力抓好党风廉政教育。今年是全省开展的第十三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年,围绕“保持党的纯洁性,助推跨越发展”教育主题,我局精心组织了“五个一活动”:局党委中心组进行了一次学习,党员干部观看了一部电影《忠诚与背叛》,开展了一次廉政知识测试,去咸宁监狱开展了一次警示教育,观看了一部廉政教育电教片。通过开展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主题文化教育。

(二)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积极开展“以评促建”。按照省局文明站队创建活动要求,经过单位自查评审,推荐温泉水文站参加全省水文系统文明站队评选。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在“把测站当家园建设”理念的指导下,测站人员创建热情高涨,对照创建标准,严格要求,逐条改进和提高。如今温泉站的各项管理得到切实加强,站容站貌、职工精神风貌得到明显改变。

二是积极参加地方文艺汇演,主动融入地方精神文明建设。8月7日,我局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咸宁市“中央城杯”全市党员干部职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文艺演出活动。我局选送的《路越走越宽》独唱歌曲,旋律悠扬,娓婉动听,将晚会活动推向高潮,更让人们感受到适逢春天的水文事业征途越走越宽广。

三、发扬创优精神,全力打造精品活动

2012年全省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在我局温泉水文站举行,咸宁局充分发挥“创优”精神,立足“三高”(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力争将全省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打造成展现我省水文职工亮丽风采的精品活动和精神文化大餐。

一是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今年的竞赛活动不同以往,咸宁虽然只是分赛场,但是搭建全省各市州水文精英外业技能比武大舞台的工作性质没有丝毫改变,此外这次竞赛对于即将参加全国水文勘测工种技能竞赛的选手而言还是一次难得的赛前实战演练。为此,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举全局之

力,从接到任务开始,在10多天紧张准备的时间里,咸宁局召开了4次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分解任务,做到事无巨细有人抓,并对竞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分析,做了准备。

二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今年是我局连续四次承办全省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为把竞赛活动承办好、办出特色,我局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一是在宣传造势上,除在竞赛场地插彩旗、拉横幅外,还在场地上空悬挂氢气球;在媒体宣传上,我们采取地方、省局、部水文局三位一体的宣传模式,并安排专人写稿投稿。《咸宁日报》、《南鄂晚报》、《咸宁新闻网》、湖北水文网、湖北水利网以及中国水文网等多家媒体对竞赛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报道,极大的提高了竞赛活动的影响力。二是在竞赛服务上,首次采用LED显示屏实时播报竞赛赛程;在测船准备上,积极争取当地武警部门支持。咸宁武警支队安排20名战士无偿将两艘冲锋舟送到温泉站,并派两名战士全程负责操作,确保了竞赛用船安全。

四、“两建”工作下一步打算

1、以“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党员学习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学习积分制”,将学习积分与个人评优评先、干部晋升、职称评定等相挂钩。

2、新建局图书室,便于党员开展各类学习。

3、加强党建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党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奠定基础。

篇2: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

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转方式、调结构,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课题。面对中国经济调速换挡的新形势,面对过去30年来高速发展的同时积累起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外部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改革,致力于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走出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轨迹。但我们也要看到,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横下一条心,坚持不懈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尤其是在不少地区、不少领导干部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转方式、调结构更是一场痛苦的转型,绝对不可能像月下漫步、沙滩纳凉那么悠然自得。只有深刻领会、扎实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告别过去那种主要依靠高投资、高消耗,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自觉转变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科学发展,我们的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基于经济工作的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矛盾,不缺切身感受;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不缺态度。然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最大的危险是缺乏行动。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行有所果。墨子说:“口言之,身必行之。”如果只有表态,在行动上却不兑现、不落地,转方式、调结构只能是空转空调。各级干部只有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快调快转、真调实转,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钉钉子,意味着不是一锤下去就能钉好,而是要一锤接一锤地敲,才能钉得实钉得牢。转方式、调结构,最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怕坐而论道做虚功搞花架子。发扬钉钉子精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就是要拿出恒心和毅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之所以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首先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构性痼疾,非一朝一夕之功可除。发展方式上的“习惯之链”是长期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其危害,刚开始甚至微弱到没有感觉,而一旦能感觉得出来时,弊病往往已经积重难返,顽固难以被轻易打破。比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我国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如粗钢、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普遍过剩,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浪费十分严重,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但有的地方领导却依然对此情有独钟。原因在于传统的套路轻车熟路,而且往往在做大GDP等方面显效快。

对此,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在转型发展的今天,对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我们必须综合施策,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更多使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办法,坚决采取措施,稳扎稳打地消化、转移、整合、淘汰。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决不能饮鸩止渴,为图一时之利而吃光了子孙饭。因此,唯有拿出卯足精神钉钉子那么一股子干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打赢化解产能过剩这场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还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作风飘浮、虚功虚做,阻碍了转型升级的真正落实。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抓工作经常轰轰烈烈开头,声势响、动静大,但抓而不力、落而不实,甚至把形式当成了内容,渐渐虎头蛇尾,最后“无疾而终”。转方式、调结构,必须狠下苦功。如果只是“三分钟热情”,虚与委蛇捣糨糊,不愿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怎么敲得开硬骨头?因此,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也是对领导干部品德与党性的极大检验,是对领导干部作风的极大检验。要想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就必须落实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做实功、鼓实劲、求实效,才能最终赢下这场攻坚战、持久战。“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靠各级干部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能否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折射的是领导干部的品德与党性,彰显的是领导干部转作风的成效。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转方式、调结构,也是对领导干部发展观、政绩观的考验。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必须恪守的。中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加以化解。但今天的发展必须是“既长骨头又长肉”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想干出一番政绩来,这是职责使然。但转方式、调结构,解决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可能急功近利,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需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不计一日之短长的铺垫性工作和“隐性政绩”。如果一定要刻上自己的表面、显性政绩印记才有动力,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没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正确政绩观,就难以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不会自觉地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更难以实现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三个提高”。

习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领导干部对此都要铭记在心。政贵有恒,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有板有眼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打好基础、谋划长远,才能真正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

民检验的实绩。

篇3: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抓紧扶贫对象精准调整。紧密结合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进一步抓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标准和程序,按照省扶贫和移民办《关于做好2016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口等困难群体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做到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少,全部纳入,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坚决不纳入,保证建档立卡质量,确保应扶尽扶,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

二是抓牢帮扶政策精准落实。在对扶贫对象的帮扶的过程中,要因户施策,因村规划,坚持“精准”这个目标,引导扶贫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精确“滴灌”,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同时,要加大结对帮扶工作力度,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扶贫工作团,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作用,采取“出路子、供信息、帮钱物”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抓严扶贫对象精准退出。严格执行贫困退出的标准,从严把好脱贫退出关口,牢牢把握贫困户退出“预退出、精准扶持、摸底调查、民主评议、入户核实、退出公示、批准退出”等“7道程序”、贫困村退出“对象初选、精准扶持、调查核实、公示公告、批准退出”等“5道程序”,稳步推进扶贫对象退出工作,切实做到程序公开、结果公正、脱贫真实、数据准确、档案完整。

四是抓好扶贫责任精准压实。进一步压实扶贫工作领导责任,高位推动,着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锻造一支真正懂扶贫、通民情、接地气、善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进一步压实扶贫工作监管责任,深入推进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及集中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行动,从严管理扶贫资金和各类扶贫资源,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扶贫项目实施、扶贫工作推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篇4: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

一、2009年赣州市扶贫工作成效

2009年,赣州市各级扶贫部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扶贫开发难度加大的形势,认真落实“三保一弘扬”和民生工程整体部署,开动脑筋,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共同努力,攻艰克难,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扶贫投入持续增长。全年争取上级扶贫资金投入37587.98万元,比上年增加4100.8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扶贫资金20587.98万元,增加2600.88万元,安排项目2843个;扶贫贴息贷款规模达到17000万元,增加1500万元;在顺利完成宁都县连片开发试点基础上,争取将于都县列入了全国连片开发试点县,试点资金1000万元;新增村级扶贫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村30个,总数达55个,增加试点资金450万元,资金总数825万元。

2、整村推进顺利实施。全市1047个整村推进重点村以“三个确保”为重点,全年安排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0679万元,安排项目2543个。至2009年底,已完工项目2034个,完工率为80%。据统计,全市重点村新修水泥公路2598公里、简易公路327公里,新建桥梁2116米,新建水渠、水圳等水利设施16万多米,铺设饮水工程水管72360米,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39万人,改造输电线路2012公里,发展种植业面积3.2万余亩,修建村卫生所5030平方米,修建村小学49711平方米,改造危房305间。

3、移民搬迁扎实有效。2009年省下达赣州市移民搬迁任务16474人,签定搬迁协议3375户16537人,超计划任务63人,其中集中安置13376人,分散安置3161人。截止2010年春节前,全市有15815人完成建房并搬迁入住,搬迁入住占签订协议人数的96%。已确定的159个移民集中安置点中,完成“三通”的150个。安置点建设进展顺利,涌现出一批集中安置示范点,如赣县江口镇樟木移民新村、宁都县青塘镇知青安置点、兴国县均村乡圳背移民安置点、石城县琴江镇怡然居移民新村、安远县天心镇和新移民安置点等等。赣县、安远、于都、兴国、石城等5县被省扶贫和移民办评为2009年度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4、产业扶贫稳步推进。一是积极做好扶贫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通过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推动脐橙、生猪、蔬菜、甜叶菊等扶贫产业的发展,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全市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5家,比2008年增加3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4家,增加11家;2009年首次认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0家。二是抓好扶贫项目贷款项目库建设。全市已入库项目200多个,为龙头企业贷款8800万元提供了贷款贴息264万元。三是努力争取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新增试点村30个,每村财政扶贫扶持资金15万元,新增试点资金450万元。四是抓好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8个贫困重点县共争取上级资金400万元,为贫困农户贷款8385万元提供了贴息支持。

5、“雨露计划”力度加大。一是强化了对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培训,充分利用本地农民创业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如兴国县健全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还在工业园区旁兴办“日升科技学校”承担“雨露计划”任务,2009年培训转移3600多人到工业园区就业,被评为全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县;宁都县委、县政府在县城迎宾大道旁专门划拨50亩土地,准备兴建扶贫培训学校,强化对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二是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如提高补助标准,由370元/人次增加到600元/人次。三是扩大了培训内容,增设“自主创业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项目。四是增加了培训补助资金,达到627.8万元,比上年增加9.7万元。全市培训贫困劳力12350人,完成省下达计划的101.2%,培训合格12255人,合格率99%。同时继续在全市1047个重点村实施“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养计划,并放宽了入学年龄,降低了就学门槛,提高了补助资金标准。全市已注册入学1013人,完成计划任务的96.8%。

6、社会扶贫领域拓展。实现了全市1047个重点村均有1个以上省直、市直或县(市、区)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10036.12万元。全市有16537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1108户,投入帮扶资金1587.79万元。182个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了“企业帮村带户”活动,共帮扶贫困村421个,投入生产性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7644.66万元,与帮带村农户联合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种养项目118个,带动6545户农户受益,就地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14545人。争取中泰华威国际投资公司医疗设备“健康扶贫”捐助折款约2亿元,全市捐资捐物折款达到2.4亿元。瑞金市、会昌县、赣县和石城县的“定向扶贫”项目全部落实。同时,开展了“爱心包裹项目暨5.12灾区学生六一关爱行动”献爱心活动,共为灾区学生捐购“爱心包裹”善款11.5万多元。全市社会扶贫渠道得到有效拓宽,扶贫工作力量明显增强。

7、科技扶贫带动面广。争取省安排会昌、于都、赣县、上犹和瑞金等5个县(市)的加工甜橙、无公害脐橙、甜叶菊产业、有机茶叶和生猪良种繁殖科技示范基地等5个项目建设,总投资1261.63万元,其中财政科技扶贫资金225万元。项目共培训农户2417人次,辐射带动农户39312人,其中贫困户12353人。争取省安排赣州市科技培训经费222.8万元,共举办科技培训班326期,培训农户28171人次,其中贫困户14985人次。于都县结合连片开发试点,开展了“科技扶贫兴产业,连片开发惠万家”为主题的科技扶贫活动,产生良好反响,深受农民欢迎。同时,市本级安排科技培训经费6.48万元,招收培养农函大学员2160名。通过培训,受训对象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掌握了一技之长。

8、扶贫宣传效果明显。一是用稿数量有较大增长。2009年全市在设区市以上新闻媒体用稿535篇,比2008年增加180篇。二是追赶局面基本形成。如多数县市建立了宣传奖罚机制,很多县市结合实际编发了工作简报,你追我赶的争先创优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宣传作用明显发挥。如省办总结宣传了赣州市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整村推进以及宁都连片开发、兴国“雨露计划”培训、赣县移民新村建设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同时各地被刊用的宣传稿件多次被领导讲话采用,对推进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赣州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总体思路

当前,距“十一五”期末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不仅完成“十一五”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迫,而且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也迫在眉睫。

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扶贫开发作为长期历史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扶贫工作,国家和省都提出了总体思路和重大原则,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全面贯彻落实。结合赣州市实际,我们感到还要进一步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主动将扶贫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中。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部署,找准工作定位,继续以落实重点村整村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推进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促进全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以深入开展移民搬迁扶贫,“雨露计划”和“一村一名”中专生、中高级技工培训,促进农村民生工程发展。

二是紧跟上级扶贫开发新政策,下大力气确保争资争项工作有大幅度增长。今年,中央和省将编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规划。赣州市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吃透上级政策,集中主要精力,协调有关部门,认真编制好规划和项目,采取切实措施,力争本地争资争项工作有大幅度增长。

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把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新阶段的工作重点。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是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赣州市,在未来十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把增加扶持对象收入作为新阶段的主要任务,确保扶持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要调整完善扶贫专项政策扶持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和提高扶持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规划好产业发展项目和各类技能培训项目,用项目落实工作部署。

四是加大扶贫宣传工作力度,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事业。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全方位、宽领域宣传近年来扶贫事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充分利用刊物、网站、简报等平台及时报道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通过专访、专题、专栏等形式,宣传扶贫工作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及时报道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全面反映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通过各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让社会扶贫的推动力喷发出来。

三、真抓实干,力创特色,全面完成2010年扶贫工作各项任务

2010年赣州市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及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瞄准贫困群众得惠受益,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牢记历史使命,抓住发展机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开拓创新上水平,真抓实干出亮点,务求实效创特色,全面完成“十一五”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为全面展开、加速推进赣州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0年赣州市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全面完成“十一五”重点村整村推进任务,扎实推进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着力抓好扶贫产业项目规划组织实施,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培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大力培育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着力打造移民安置示范亮点,积极抓好扶贫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要确保市政府《民生工程安排》提出的“全面完成1047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任务,移民扶贫搬迁1.66万人”的任务。

按照今年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各级扶贫部门要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力创特色,具体要在“五个新”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一)认真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促进扶贫工作上新水平

根据全省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扶贫工作“十百千万”工程。

“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在全市扶贫开发重点村中培育33个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其中重点县3个,非重点县市1个。示范村要求达到主导产业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村容整洁、农民增收较快、村风文明。在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中打造36个示范点,其中重点县4个,西部政策延伸县市2个。示范点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统一规划设计,户户建有新房,群众安居乐业,社区管理有序。抓好20家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兴产业、带农户,其中重点县2个,非重点县市1个;将发展扶贫产业“互助资金”试点村扩大到60个以上;抓好10家生态产业龙头企业,其中重点县和西部政策延伸县市各1家。

“百”:进一步拓展社会扶贫渠道,健全完善社会扶贫工作机制,形成大扶贫社会氛围。全市组织300家国有、民营企业参与支持扶贫和移民事业发展;接受社会捐款资金比上年递增10%以上;积极参与全省“十佳”扶贫状元评选活动和社会扶贫表彰大会;做好市本级定点扶贫总结工作。

“千”:全面完成1047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重点保证重点县的906个“三个确保”重点村如期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努力完成1047个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养任务。

“万”:实施1.66万人移民搬迁扶贫目标任务;切实完成3.9万名贫困农民和移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其中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1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

(二)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扶贫工作新模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性发展规划,也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作为赣江源头的赣州市,今后扶贫部门将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海西经济发展战略,服从和服务大局,将扶贫工作目标与生态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大湖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态扶贫工作新模式。在工作思路上贯彻“四个坚持”,即:坚持保护治理与开发建设并举,转变扶贫工作发展方式;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并重,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实施扶贫政策与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同步推进,整合资源构建生态扶贫工作新模式;坚持边探索创新、边总结提高,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扶贫工作新机制。

(三)全面总结“十一五”扶贫工作,着力宣传扶贫工作新成就

本着对历史负责向人民交账的精神,对照“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系统总结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主要做法、基本经验以及先进典型和特色亮点工作,认真分析工作的不足和差距,为制订“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要积极配合做好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年鉴》和全省社会扶贫工作画册的编写制作工作,充分反映赣州市“十一五”扶贫工作的辉煌成就。要充分利用市县工作网站、新闻媒体,通过专栏、专刊、专题等宣传形式,全方位宣传“十一五”扶贫工作新成就、新经验,摄制一部反映全市“十一五”扶贫工作成效电视片,编写一本赣州全市扶贫工作画册,为掀起新一轮扶贫工作新高潮鼓劲加油。

(四)广泛调查研究,认真编制“十二五”扶贫工作新规划

根据全省扶贫工作“十二五”总体规划及全省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要求,协调并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十二五”扶贫工作五个专项规划,即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移民扶贫异地搬迁规划、扶贫产业项目发展规划、科技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规划和社会扶贫工作规划。在综合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全市扶贫工作整体规划,同时,把规划纳入到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积极配合全省扶贫开发《纲要》的编制工作。抓住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发展机遇,注意总结宁都、于都连片开发试点经验,争取更多的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得到国家新十年的大力扶持。积极策应海西经济发展战略,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发展,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

(五)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

一是创新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结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扶贫工作纳入到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去,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扶贫工作位子,打造扶贫工作亮点,努力探索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

二是探索建立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机制。今年重点在八个重点县开展以积极适应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新机制的试点工作。有关县要按照全国试点工作的统一要求,学习借鉴外地试点的经验,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试点工作方案;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协调统计、民政、残联、发改、财政等部门制订试点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问题,确保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三是健全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监测机制。协调统计部门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规模及分布监测工作,在按现行扶贫标准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对农民人均收入四分之一以下农村人口进行监测,为完善扶贫标准调整机制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要落实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扶持政策。结合制订和实施扶贫工作各个专项规划,按“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要求,瞄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落实扶贫政策措施、方式和目标。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县扶贫办到村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台帐和扶贫到户贷款贴息管理台帐。

四是积极配合上级完善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动态调整机制。今年国家决定对国定重点县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今后重点县调整周期与五年规划的制定周期保持一致。此项工作将在省里统一领导和组织下,贯彻“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省进行、统一核定”,“大稳定、小调整”的调整原则,在“十二五”扶贫开发相关规划实施前完成。赣州市将高度重视,把重点县调整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同时,还要高度关注重点乡的相关数据,为新十年的调整做好基础工作。要积极做好与统计等部门的协调,扎实做好相关基础工作,争取全市有更多的重点县、重点乡得到国家和省的重点扶持。

五是夯实社会力量支持扶贫事业的资源整合机制。进一步明确社会扶贫目标任务,完善社会扶贫资源整合措施,拓展社会扶贫工作领域,建立社会扶贫工作考核体系,促进各种形式的社会扶贫工作及其责任落到实处。

四、牢记责任,不辱使命,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完成全年扶贫工作各项任务,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市、县两级扶贫系统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有关扶贫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始终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作为扶贫干部的第一责任,把握工作重点,落实政策措施,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务求实效。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谋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群众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勇挑重担,做到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压力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推拖、挑战面前不畏惧,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

2、转变工作方式,不断增强工作效能。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更加重视扶贫工作,主动把扶贫工作纳入到党委、政府民生工程部署中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布局、计划实施、配套投入、资源统筹、政策支持和工作目标、职责的落实。要搞好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确保扶贫资金及时到位。要把今年的工作部署、目标任务细化分解,逐项明确要求,规定进度,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要制定详细管用的考核制度和办法,强化督查考核措施,把工作绩效情况与单位下年资金项目安排挂钩,与个人评先评优挂钩,实行奖优罚劣。要强化指导和服务,注意抓点树示范,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挖掘、提炼和总结典型,不断放射出扶贫工作的“闪光点”。

3、加强廉政建设,不断增强自律意识。200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央、省、市及省扶贫和移民办专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精神,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要求。赣州市将要求扶贫系统的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廉政准则》,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筑牢反腐倡廉这一防线,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扶贫系统是管资金、管项目的权重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身心地用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为个人牟取任何私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些地方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纪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现象,甚至个别干部发生了贪污受贿、虚报冒领等违法行为,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我们要自觉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确保不出现任何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上一篇:师徒共事方成事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远去的声音为话题的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