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

2024-05-14

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精选8篇)

篇1: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能源电力发展及人才建设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6期

2013年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召开。诸多代表和委员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资源保护、能源生态建设等热点话题提议案、书体会、列观点、谈思路,提出了许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视点一:议高教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各界共识,其成败将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直接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那么,中国高教改革该向何处去,又如何在“多元的舆论环境里”赢得口碑?另一方面,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北京大学前任校长周其凤、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高校领导及专家学者,对高教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视点二:盘点能源环境问题,电企共话“中国梦”

近些年,伴随经济高速发展,雾霾、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着全国人民。调结构,促减排,势在必行。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公民、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进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焰章、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等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就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言献策,共叙生态文明下的“中国梦”。

视点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吉臻的“两会”同期声

两会期间,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成为记者们追逐的焦点,围绕着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等问题先后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中国电力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刘校长进一步阐述了提案,并就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提出了新见解、新思路。

每年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盛事,代表委员纵谈国事,各地民众积极参与,召开两会,意义重大。2013年两会,“改革”“中国梦”“美丽中国”等成为热议的关键词,而这些,归根结底,除了需要自我改变的勇气,需要创新发展的智慧,更需要体制机制支持。

篇2: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障碍的角度探讨了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并就新能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词:新能源和谐社会电力太阳能风能

0 引言

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能源产业想要走上正轨,初步达到盈利,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而新能源的发展也可以解决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环境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帮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与其配套的各项管理与技术内容不可或缺。我国的新能源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1 面对当今国际社会严峻的能源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并将直接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舒印彪指出:“从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轮以发展新能源为主题的能源革命,是以电力为中心的,电网是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并认为,发展新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有机遇更有挑战,技术与经济问题并存。

1.2.1 就风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因而由此带来了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

1.2.2 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系统调峰调频问题。目前,我国平均峰谷差约为30%,部分地区达40%,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而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煤电。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将使得系统调峰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1.2.3 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也亟待社会的支持。以天和家园太阳能试点工程为例,若要收回投资成本,则每千瓦时上网电价应高于3元,远远高于煤电的上网电价;如按现行居民用电价计算,收回投资成本需100年以上。

1.2.4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产品组装能力跻身世界前三,但晶体硅提纯、铸锭切片、逆变控制等核心技术却被国外垄断。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掌握度不高,实质上是受制于国外研发企业为其“代工”。新能源发展的技术与经济问题产生根源

虽然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形势总体上良好,但其事业起步晚、发展快,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与电网及其他电源的发展不够协调。

2.1 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国务院2007年6月审议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风电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而目前规划的风电装机容量却已达12000万千瓦,过于迅猛的势头不利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2 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我国现行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为指导性要求,不作强制执行要求,且对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低电压穿越能力等标准不严明,不能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要求。

2.3 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或无力支持。例如,我国一些地区电网电源结构单

一、调峰手段有限,要保证新能源电量全额收购,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既不经济,也不安全。此外,金融危机对以外向型为主的阳光能源影响很大,政府在此方面却没有予以大力扶持,光伏产业近几月出现开工不足。

2.4 对新能源送出及辅助服务的激励政策、电价审批和项目管理、新能源电厂的新型管理机制等,均亟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能源为电网接纳的困难。社会各界支持将给新能源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国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其实施细则都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各界给予了新能源发展很大的帮助支持,2009年上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及相关补贴政策是政府开始关注该产业的积极信号;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则是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两大推手。

国家电网公司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创造网络条件,保障风电接入。截至2009年6月底,公司经营区域内923万千瓦风电装机全部顺利接入电网;国家电网公司还做到了全额收购,按时付费。2007年,国家电网收购风电上网电量50亿千瓦时,2008年达到1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2009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用电量的情况下,仍然收购新能源上网电量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

在国家政策激励下,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崛起,并于2006年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并建立了自有网站中华新能源网。上海市计划2006年到2015年安装10万套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使其太阳能年发电能力达到3.3亿千瓦时。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科技园区太阳能道路照明系统也已建。昆明等市也已经加入“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2008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了风电发展与并网会议,对支持风电发展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积极主办“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高层论坛”,并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的千余人参与。

新能源发电的前景犹然光明,但是对于共建和谐社会,民众和相关企业的新能源意识、参与行动更加重要。2005年,上海市就推出了“绿色电力机制”,由个人和单位自愿认购绿色电能,定价比常规电价高0.53元/千瓦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助于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有助于共建和谐社会。

4.1 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运输紧张局面。即使新能源短期内难以占据能源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却可以很大程度减轻用电压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电煤紧张的局面,不会出现为了抢运电煤中断其他货物的运输造成的运输紧张。

4.2 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新能源的迅速崛起将使人们对化石能源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小煤窑的开采就会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会降低。火力发电对大气的污染也会减轻。

4.3 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减低通货膨胀。新能源作为能源的重要提供者后,对传统能源如煤、石油的需求就会大幅降低,煤和石油的紧缺情况会得到改善;一旦煤的价格下降,电力的价格就会下降,工业产品价格就会下降,随之许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也可能下降。

4.4 就目前来讲,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结语

新能源的世纪已经拉开帷幕,新能源的未来发展无可限量。让我们快马加鞭,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3: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化石燃料已经日渐枯竭,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我国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当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同时, 新能源发电和智能发电日渐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基于当前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状况, 这对高校中电力方面教育的教师同样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把握、利用好当前电力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不断深入实践去研究电力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方面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一、基于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对我们国家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基础的智能电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融入了信息、电子、电力等方面技术, 促使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随着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建立和发展, 电力教育作为为电力企业培养人才的基础和摇篮,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当具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理念, 不断依据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目标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案。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表明, 传统的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电力企业的用人需求了。因此, 高校应当大胆尝试、努力创新, 将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采用合理高效的方式运用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利用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 利用以理论教育与深入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培养出适合电力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培养出新型的电力人才。

(一) 优化课程, 调整教学内容

基于当前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背景, 教师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大纲, 应当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电力企业的用人需求, 不断进行课程的整合优化, 实现教学内容的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教师在电力教学过程中, 应当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 提高对实践应用的重视力度,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 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 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基于当前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背景, 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学生在智能电网、核能发电、配网自动化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基于新能源发展和智能电网的课程设置

为了要培养出适应电力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校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育和培养。理论教学作为整个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对新型电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的时候, 应当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化和系统化, 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整个理论框架, 同时教师还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及时将新的技术知识以及先进的工艺传授给学生, 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成长。

另一方面,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一味大包大揽, 应给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可以结合当前新能源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制订和引进先进的实践项目。比如, 风力发电的模拟、智能发电的训练等方面的实践课程, 为不断丰富和增强学生的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基地的建立

实训基地是依据当前电力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 对新型化智能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并且在当前新能源发展和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建立实训基地对学生技能的丰富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十分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专业技术, 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方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例如, 学校可以依据当前新能源发展和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环境, 建立风力发电的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实训基地里面去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过程以及如何利用风力发电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还能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语

新能源发展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革新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创新带来新的契机, 同时也为高校培养出适合电力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契机和挑战, 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改变传统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实训基地这一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将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不断加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来, 让学生在当前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贺健伟, 陈华贵, 陈群, 等.基于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8) :96-97.

[2]李韧.浅谈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J].盐业与化工, 2013 (11) .

篇4:电力新能源发展与和谐社会

摘要:本文主要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障碍的角度探讨了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并就新能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能源和谐社会电力太阳能风能

0引言

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能源产业想要走上正轨,初步达到盈利,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而新能源的发展也可以解决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环境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帮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与其配套的各项管理与技术内容不可或缺。

1我国的新能源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1面对当今国际社会严峻的能源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并将直接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舒印彪指出:“从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轮以发展新能源为主题的能源革命,是以电力为中心的,电网是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并认为,发展新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有机遇更有挑战,技术与经济问题并存。

1.2.1就风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因而由此带来了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

1.2.2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系统调峰调频问题。目前,我国平均峰谷差约为30%,部分地区达40%,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而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煤电。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将使得系统调峰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1.2.3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也亟待社会的支持。以天和家园太阳能试点工程为例,若要收回投资成本,则每千瓦时上网电价应高于3元,远远高于煤电的上网电价;如按现行居民用电价计算,收回投资成本需100年以上。

1.2.4虽然我国光伏产业产品组装能力跻身世界前三,但晶体硅提纯、铸锭切片、逆变控制等核心技术却被国外垄断。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掌握度不高,实质上是受制于国外研发企业为其“代工”。

2新能源发展的技术与经济问题产生根源

虽然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形势总体上良好,但其事业起步晚、发展快,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与电网及其他电源的发展不够协调。

2.1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国务院2007年6月审议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风电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而目前规划的风电装机容量却已达12000万千瓦,过于迅猛的势头不利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2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我国现行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为指导性要求,不作强制执行要求,且对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低电压穿越能力等标准不严明,不能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要求。

2.3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或无力支持。例如,我国一些地区电网电源结构单一、调峰手段有限,要保证新能源电量全额收购,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既不经济,也不安全。此外,金融危机对以外向型为主的阳光能源影响很大,政府在此方面却没有予以大力扶持,光伏产业近几月出现开工不足。

2.4对新能源送出及辅助服务的激励政策、电价审批和项目管理、新能源电厂的新型管理机制等,均亟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能源为电网接纳的困难。

3社会各界支持将给新能源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国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其实施细则都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各界给予了新能源发展很大的帮助支持,2009年上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及相关补贴政策是政府开始关注该产业的积极信号: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则是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两大推手。

国家电网公司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创造网络条件,保障风电接入。截至2009年6月底,公司经营区域内923万千瓦风电装机全部顺利接入电网:国家电网公司还做到了全额收购,按时付费。2007年,国家电网收购风电上网电量50亿千瓦时,2008年达到1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2009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用电量的情况下,仍然收购新能源上网电量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

在国家政策激励下,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崛起,并于2006年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并建立了自有网站中华新能源网。

上海市计划2006年到2015年安装10万套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使其太阳能年发电能力达到3.3亿千瓦时。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科技园区太阳能道路照明系统也已建。昆明等市也已经加入“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2008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了风电发展与并网会议,对支持风电发展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积极主办“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高层论坛”,并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的千余人参与。

新能源发电的前景犹然光明,但是对于共建和谐社会,民众和相关企业的新能源意识、参与行动更加重要。2005年,上海市就推出了“绿色电力机制”,由个人和单位自愿认购绿色电能,定价比常规电价高0.53元/千瓦时。

4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助于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有助于共建和谐社会。

4.1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运输紧张局面。即使新能源短期内难以占据能源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却可以很大程度减轻用电压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电煤紧张的局面,不会出现为了抢运电煤中断其他货物的运输造成的运输紧张。

4.2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新能源的迅速崛起将使人们对化石能源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小煤窑的开采就会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会降低。火力发电对大气的污染也会减轻。

4.3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减低通货膨胀。新能源作为能源的重要提供者后,对传统能源如煤、石油的需求就会大幅降低,煤和石油的紧缺情况会得到改善;一旦煤的价格下降,电力的价格就会下降,工业产品价格就会下降,随之许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也可能下降。

4.4就目前来讲,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5结语

篇5: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沈石

日前,国家计委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该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五”能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制定了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行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快体制改革,重点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水电,优化火电结构,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本文试从我国未来能源的发展,和其他能源工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来分析,为什么我国电力工业制定这样的发展规划。

1、能源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决定电力体制改革只会加快。

我国能源工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是我国目前能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煤炭工业已将九十四个原国有重点煤矿以及企事业单位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煤价基本放开,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全面进入了市场。国有重点煤矿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工作也开始实施。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组了石油、石化两大公司,实行勘探开发、加工利用、内外贸一体化,两大公司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进行分离,并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原油、成品油价格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行业市场化程度,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是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方向。作为能源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业,在我国其他能源工业体制改革,已经起步的情况下,为电力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必然加快电力体制创新步伐,而不会放慢。

2、能源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加强电网建设

随着我国能源供求总量矛盾的缓和,能源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成为制约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煤炭工业采掘能力很大,但洗选、型煤、配煤和水煤浆等发展缓慢。石油工业新增可采储量无法满足产量增长的需要,储采比下降。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较快,但下游市场开发缓慢,生产及输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电力工业发电、输电和配电结构矛盾突出,高压输电网发展滞后于电源建设,导致网架结构弱、输电能力不足、运行可靠性低;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制约了生产用电的合理增长,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电无序发展,火电设备单机容量过小,造成能源效率低下。

能源工业发展到目前新的阶段,客观上要求电力工业加强电网的建设。该规划提出,“十五”期间,要在继续安排好农网城网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展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建设北、中、南三个输电通道,形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二是重点发展跨省、跨地区输电线路,积极推进区域电网互联和全国联网进程,初步完成不同来水特点流域电网之间、不同峰谷时段电网之间的联系,实现电量补偿调度,装机互为备用,提高供电质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区域内主干电网建设;四是同步建设电网二次系统。

3、能源结构矛盾和我国的资源秉性决定必须大力发展水电

我国由于长期能源紧张的历史状况,造成了能源工业发展“重能力增长,忽视质量结构优化”的倾向。能源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供应不足,成为目前我国能源工业的主要矛盾之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

199076.2%19.0%2.0%4.8%

200061.03%20.9%3.3%9.64%

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高,特别是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比例过大;石油受资源条件限制,近年来产量徘徊不前,国内供需缺口越来越大,1993年起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

口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低;水电开发程度低,只有18.5%,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该规划提出,将在水能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根据西部大开发和电源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先安排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越的大中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在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小型水电站;在水能资源缺乏、电网调峰困难的地区安排一些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

4、能源结构矛盾要求优化火电结构

我国是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燃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素质的提高,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为保持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火电结构调整必然会受到高度重视。按照规划,“十五”期间,在发电环节,水电、气电、核电和洁净煤发电等清洁电力在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1%,比“九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火电装机中,完成对超期服役,特别是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凝汽常规燃煤、燃油机组的关停工作,争取“十五”期间完成1420万千瓦的关停目标,使3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8%,提高到“十五”末的50%左右,使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从2000年的394克标准煤,减少到2005年的380克标准煤。同时,在城市推广“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和热电煤气三联供。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等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试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5、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发展核电和新能源

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

篇6: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进入人均1万美元后的社会、经济、能源状况比较 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即本文国际比较以世界银行提供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为基础,对比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1.5万美元(即所谓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时的社会经济及能源发展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经济增长情况、经济结构、城市化率、汽车拥有量以及能源消费量等.选取的国家有:已完成工业化的OECD国家如美国、英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以及能源效率水平最高的国家日本.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  PKU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4 “”(52) 分类号:F2 关键词: 

★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精选

★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

★ 全面小康社会主题征文700字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绩效考评自查报告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心得感悟

★ 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文素材

篇7: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

中国能源、电力及制造业的发展关系研究

实现人民享有更高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电力及制造业的稳健发展.本文基于危机的`管理采用实证和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能源、电力及制造业的关系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了能源利用的潜伏危机.

作 者:慕庆国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系刊 名:高科技与产业化英文刊名:HIGH-TECHNOLOGY & INDUSTRIALIZATION年,卷(期):“”(1)分类号:F4关键词:

篇8:电力新能源建设与发展

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自1989年1月成立以来,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 打破垄断求生存, 改革创新谋发展, 以“奉献绿色能源、建设美丽山西”为使命, 致力于传统能源新型化和新兴能源规模化,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逐步形成了以电力和燃气为核心、以金融和投资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成为拥有资产270多亿元、全资 (控股) 企业53家、参股企业24家、全国为数不多同时占有发配电两端市场、控股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集资产经营与资本运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是山西省综合能源的投资商、运营商和服务商。

公司以“奉献绿色能源、建设美丽山西”为使命, 以崇尚品质为核心, 以创建快乐公司为愿景, 建立了以战略为导向、理念为内容、制度为载体、标识为表象的企业文化体系, 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 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把“服务社会”与“成就员工”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从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和改变员工的意识与行为, 而且能够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起到激励约束、组织协调、动员引导的作用, 进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创新意识, 迸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 激励员工自动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 自觉自愿地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向企业价值的实现转化, 与企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 形成利益共享、互动双赢的命运共同体, 增强凝聚力, 提升竞争力, 实现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愿景导航——煤电一体战略推进企业转型跨越

愿景是企业超越现实经营能力与环境, 具有更高层面和远见卓识的战略规划与设想, 可以形象地描绘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人们希望达到的境界, 对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和文化行为具有激励与鼓舞作用, 使人产生一种努力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山西国际电力基于人本管理, 致力于建设“成为人本友善、充满活力、富于效率的快乐公司”, 尊重人的价值, 倡导简单友好的人际关系, 着力营造快乐和谐、团结友善、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企业氛围,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齐心谋发展, 同心促和谐, 让员工豁达自信、充满激情, 释放创新潜能, 努力敬业奉献, 在集团公司发展过程中, 快乐工作, 舒心生活, 享受工作乐趣, 实现人生价值。

公司战略是围绕企业使命宗旨和愿景, 为拓展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而做出的事关全局性的重大筹划与策略, 决定着企业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所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性质以及企业资源配置与环境建设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是统筹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

山西国际电力是山西省政府授权的省级电力资产出资者代表和担负电力生产建设与运营管理职责的专业化公司。公司以“奉献绿色能源、建设美丽山西”为企业使命, 将推动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集团公司发展的根本任务, 致力于服务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提供绿色能源;致力于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使投资方增加收益;致力于集团公司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为员工及其家人的幸福营造高品质的生活, 努力追求股东、企业、员工与社会的共赢发展, 实现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追求永续经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事业成长的出发点, 实施煤电联营, 优化产业结构, 专注电力核心产业做大做强, 拓展燃气新兴产业做优做大, 服务各行各业, 惠及千家万户, 通过服务用户和满足市场需求而实现自身价值,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努力把山西国际电力打造成为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服务山西、管理先进的综合能源集团。

理念渗透——六个结合互动规范公司经营管理

企业管理既是一种经营活动, 同时又是观念塑造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培育与建设。企业的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管理至关重要的内容,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信念支柱与行动指南, 是企业进行决策、制定政策、建立规章、解决问题以及选择行为方式的指导方针, 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价值判断与导向作用, 决定着企业的管理规则和形象定位。

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了“崇尚品质、快乐工作”的核心理念、“稳健创新、竞合双赢”的发展理念、“精细高效、务实自律”的管理理念、“尊重生命、落实责任”的安全理念、“德才兼备、有为有位”的人才理念、“干净做事、清白做人”的廉洁理念、“超越自我、止于至善”的学习理念、“用心用情、真诚永恒”的服务理念和“诚信为本、和谐共生”的社会责任理念, 并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 使集团公司走上了规范经营、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成功之路。

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 鼓舞士气, 凝心聚力, 圆满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同时也是合作经济和协作经济。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与时俱进, 加强战略管理, 按照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稳健创新、竞合共赢”的发展理念, “专注核心业务, 培育竞争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科学发展”, 制定了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并积极争取和利用发展的有利条件, 与合作伙伴结盟联合, 以和谐共赢的态度, 优势互补, 共生共荣, 共赢发展。2008年以来, 集团公司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煤电一体化”战略, 围绕电源、电网和燃气三个重点产业,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先后与省水利厅、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太钢集团、阳煤集团、同煤集团、国兴能源、焦煤集团以及吕梁市、阳泉市、朔州市、临汾市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抓好项目落地, 培育竞争优势, 为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等方面, 努力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与此同时,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用振奋人心的企业愿景和鼓舞士气的奋斗目标激励员工, 凝聚企业力量, 同心同德谋发展, 全力以赴求跨越, 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任务目标。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40亿元, 同比增长32%;利润总额7.5亿元, 同比增长8.7%;全面完成国资委下达的经营考核指标。截止2012年年末, 集团公司总资产达275亿元, 净资产119亿元。

与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相结合, 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效执行的经营机制。企业管理简单地说就是管“人”和理“事”的结合, 其实质就是企业人和事的组织与协调, 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把事做正确。这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异曲同工, 目标追求是一致的。企业管理对人而言, 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让员工乐于其间工作, 并能发挥专长, 成就一番事业;对事而言, 就是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管理规范, 组织团队高效执行, 并对其结果进行考核和反馈, 实现组织的高效能和管理的高效益。

2008年以来, 山西国际电力根据集团公司重组后的实际, 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 用文化引导制度建设, 以集团先进的企业理念, 整合、修订、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制度, 建立了一种良性的工作机制, 形成了正确的激励导向, 有效保护和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敬业精神, 将强制的外力约束变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价值管理, 自觉规范行为, 努力敬业奉献, 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对存量资产和管理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 建立了适应集团公司经营发展的三级管理架构, 扭转了层级含混错位、管理松散薄弱的局面;二是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了服务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目标、覆盖公司投资、财务、经营、人力资源、党建工作等6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与办法, 实施了管理流程再造;三是通过改革薪酬管理体系, 理顺了集团公司的内部分配关系, 建立了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四是全面推行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 扭转了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手段缺失的局面;五是实施信息化管理, 建立了集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业务应用的立体化信息系统, 为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提升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与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相结合, 构建了本质安全型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人才密集型企业, 服务各行各业, 惠及千家万户, 因此设计人身设备安全的电力安全文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在安全管理方面, 集团公司按照“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监督到位”的总体思路, 一是建立了分级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每年召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动员大会, 加大安全宣传,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三是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从管理制度、责任制落实、安全监督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形成了具有集团公司特点的安全生产企业标准;四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 加强排查治理, 坚持安全考核评价, 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 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五是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将安全理念内化为每一位员工自觉管理的内动力和责任心, 自我约束, 自我规范, 自我管理, 并且真正成为安全主体的行为自觉。

与“人才强企”战略和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 为“五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塑造人的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山西国际电力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按照“德才兼备、有为有位”的人才理念, 着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 即:由知识的积累和对公司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员工的发展, 让员工能够靠知识、技术和业绩来获得报酬、地位与尊重, 使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员工与拥有职位和权力的管理者同样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与此同时, 公司建立健全了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和管理机制, 在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上不断探索实践, 出台了《专业技术人才和岗位技能人才管理办法》, 拓宽了专业技术人才和岗位技能人才的选拔任用渠道, 树立了重品行、重实绩、重公论、重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 建立了“民主公开、群众公认, 注重实绩、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高级管理人员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集团公司连续四年选拔后备高管人员在清华大学脱产培训, 并实行全员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和学分制管理, 着力培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精通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为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与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先争优相结合, 凝心聚力, 着力提升集团软实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动力,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集团公司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方面,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 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集团上下全员参与、合力创建、共谋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文明单位创建和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快乐文化大讨论, 进行《企业文化手册》《管理制度手册》和《社会责任手册》宣贯讲座, 举办了职工书法摄影展览、有奖征文比赛、龙舟竞赛、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建设活动, 并注重从实践中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 表彰先进, 鼓舞士气, 充分挖掘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 通过集团报纸、网站广为宣传, 用员工身边的人和事现身说法, 使企业文化人格化、亲切化、形象化, 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切身体会, 加深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 促进集团企业文化的落地和升华。

与新闻宣传工作相结合, 有效传播企业文化, 扩大对外影响, 努力塑造集团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公司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网站、《山西国际电力》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大意义, 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和党代会、两代会等会议精神, 宣传集团公司党代会、职代会和年度工作会议精神, 宣传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 引导员工统一思想认识, 凝聚发展共识, 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成了统一思想、激发智慧、凝聚力量、共谋发展的良好发展局面,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实施“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来, 统一到集团公司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决策部署上来, 用发展成就鼓舞员工士气, 用发展战略凝聚企业力量, 用年度目标激励员工干劲, 用创新思维和举措推进企业各项工作。近年来, 集团公司《山西国际电力》先后两届荣获“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企业报刊最佳策划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传媒奖”;集团公司荣获中组部“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电力系统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中部地区百家企业文化品牌”, 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管理创新——快乐文化建设引领集团科学发展

文化是根, 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一个没有文化内涵和创新思维的企业, 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当今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资源和产品的竞争, 而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 是文化与信念的竞争。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成功靠的是团队而不是个人。”一个团队要想有战斗力, 首先要有凝聚力。要有凝聚力, 就要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把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理想的员工聚合在一起, 形成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企业经济利益体和命运共同体。

上一篇:社团联合会才艺表演策划书下一篇:优秀教师成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