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2024-05-17

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精选15篇)

篇1: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1工程概况

某化工厂的主要产品烧碱和聚氯乙烯,生产采用VCM装置和S-PVC装置。本工程设计为该厂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不含母液废水处理系统)设计,其废水主要为有机废水2000m3/d和厂区循环排污水4700m3/d。

2工艺设计

2.1设计进、出水水质

有机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规模为2000m3/d,24h运行,废水主要来源于VCM装置和S-PVC装置;循环排污水4700m3/d,24h运行,废水中含少量悬浮物。根据已经建成的实际生产装置,提出了有机废水设计进水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出水执行《山东省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676-2007)中一级标准。注:表中单位均为mg/L。

2.2工艺流程

根据有机废水设计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执行标准,采用“水解酸化+好氧+臭氧高级氧化+BAF”的工艺。循环排污水进入有机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共同处理,若CODCr小于50mg/L时,直接进入BAF进行处理。剩余污泥排至厂外污泥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此处不作设计。具体工艺流程见图1。

2.3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1)调节池、冷却塔平台。调节池、冷却塔平台与提升泵房合建,主要冷却废水,调匀水质水量后提升至反应池,调节池尺寸为29.0m×16.0m×4.0m(长×宽×高,下同),冷却塔平台尺寸为5.0m×5.0m,提升泵房尺寸为7.5m×5.0m。池内设冷却塔1台(Q=140m3/h,N=7.5kW),提升泵2台(1用1备,Q=85m3/h,H=10m,N=5.5kW),潜水搅拌机2台,超声波液位计1台,通过PLC传输至中控室。(2)反应池。在反应池内投加NaHSO4,去除废水中的NaClO,尺寸为3.0m×3.0m×3.0m,有效容积为22.5m,停留时间为15min,池内设搅拌机2台(N=0.75kW)。(3)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将难降解的复杂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易降解的简单有机物,降低废水中SS的含量,尺寸为24.0m×9.0m×6.5m,有效水深为6.0m,停留时间为15h,池内设脉冲布水器2套(Q=50m3/h)。(4)好氧池。好氧池是生化处理系统的主要部分,废水经过好氧微生物菌群的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使污染物得到去除,尺寸为24.0m×12.0m×6.0m,停留时间为19h,气水比约为20:1,池内设微孔曝气器680套(D=260,Q=2~3m3/h),曝气风机2台(1用1备,Q=28.18m3/min,ΔPa=68.6kPa,N=55kW),DO仪2套(0~20mg/L)。(5)二沉池。二沉池将废水进行泥水分离,通过沉淀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生化系统,剩余污泥排到污泥池,尺寸为Ф12.0m×4.5m(直径×高),表面负荷为0.75m3/m2h,池内设刮泥机1台(φ12m,N=0.75kW),污泥回流泵3台(2用1备,Q=85m3/h,H=11m,N=4kW)。(6)臭氧反应池。臭氧氧化反应是利用强氧化剂将微生物无法直接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和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物的分子链氧化断开,污染物变性形成生物能够直接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使污染物得到进一步去除,尺寸为12.0m×8.0m×7.0m,停留时间为2h,设臭氧发生装置1套(臭氧产量Q=15kg/h),BAF提升泵2台(1用1备,Q=285m3/h,H=15m,N=18.5kW),超声波液位计1台,通过PLC传输至中控室。(7)BAF。BAF将废水中的碳化有机物进行好氧生物降解,它包括缓冲配水室、曝气系统、承托层和滤料层、出水系统、反冲洗系统等,单座尺寸为4.0m×4.0m×6.0m,共3座,有机负荷为1.8kgBOD5/(m3滤料d),曝气速率为12m3/m2*h,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池内设置陶料滤料120m3(Ф3-5mm),滤板27块(980mm×980mm×100mm),承托层14.5m3(Ф20-40mm),长柄滤头972个,曝气器972个(Q=0.2~0.4m3/(个.h)),BAF曝气风机2台(1用1备,Q=12.8m3/min,ΔPa=58.8kPa,N=22kW),反冲洗泵2台(1用1备,Q=300m3/h,H=15m,N=18.5kW),反冲洗风机2台(1用1备,Q=11.5m3/min,ΔPa=68.6kPa,N=30kW)。

3设计特点

(1)有机废水主要来源于VCM装置和S-PVC装置,其主要影响排放的因素为CODCr、BOD5、SS,参考同类型化工厂的水质,此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可生化性高,可通过生化系统降解有机物,通过深度处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2)设置调节池。废水排放具有周期性,水质水量变化大,设置调节池并在池内加以搅拌,可确保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减轻对后续处理设施的压力。(3)生化系统前设置反应池,去除废水中的NaClO,可减少对生化系统的冲击。(4)进水水质cl-浓度为4000~6000mg/L,不会对生化系统造成损害。(5)循环排污水水质较好时超越臭氧反应池直接进入BAF,减少臭氧的投加量,有效降低运行费用。(6)本项目采用“水解酸化+好氧”作为生化处理工艺,采用“臭氧高级氧化+BAF”作为深度处理工艺,保障出水稳定达标。

4项目运行情况

项目运行效果稳定良好,出水水质达标(见表2)。注:表中单位均为mg/L。5结语(1)采用“水解酸化+好氧+臭氧高级氧化+BAF”工艺处理有机废水具有处理效果好,系统运行稳定。(2)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烧碱和聚氯乙烯的生产线有机废水,出水水质稳定达到CODCr≤50mg/L,BOD5≤10mg/L,NH3-N≤5mg/L,SS≤20mg/L的要求,为同类型的有机废水处理提供借鉴。

作者:何俊 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马冬.烧碱—聚氯乙烯化工生产过程的废水综合处理.中国化工贸易,2011,(12):49,64.[2]达娟,张军.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改造工程设计实例.中国给水排水,2015,31(16):65-67.

篇2: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叙述了生物处理、放电等离子体、TiO2光催化3种新技术的有机废气净化原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这些新技术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停留时间短、高效、稳定、反应彻底且无2次污染等特点.初步工业应用表明,这些新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的许多缺陷,可有效解决以往的`技术难题,将在有机废气治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 者:朱伟 刘建新 Zhu Wei Liu Jianxin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南京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8 刊 名:化工时刊 英文刊名:CHEMICAL INDUSTRY TIMES 年,卷(期): 22(3) 分类号:X7 关键词:生物处理   等离子体   TiO2光催化   废气处理  

篇3: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1 环氧氯丙烷污水的特点

氯醇法生产环氧氯丙烷工艺中产生的污水主要是从氯丙醇皂化和粗环氧丙烷精制两个工序中排出的, 其特点如下。

(1) 污水呈高碱性, pH值为10~12。

(2) 含盐量高, CaCl2浓度约为3.5%。

(3) COD在1 200~1 800mg/L之间, 污水中还含有少量的难降解有机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污水与炼油化工污水、生活污水混合后, COD、pH值、盐浓度等指标降低。混合污水水质见表1。

2 A/O工艺及控制参数

2.1 主要运行参数

2.1.1 水量及水质

进水Q=250m3/h、COD=600~800mg/L、BOD5=300~400mg/L、pH值=6~11、盐浓度 (以CaCl2计) ≤10g/L

出水COD≤60mg/L、BOD5≤30mg/L、pH值=6~9

2.1.2 工艺参数

设计总容积负荷NV=0.10~0.15kg BOD5/ (m3·d)

混合液污泥浓度O1池2.5~4.0g/L

总回流比O1池150%~200%;A池50%

水力停留时间50h (A池12h, O1池19h, O2池19h)

2.2 工艺流程 (图1)

2.3 工艺及主要设施

A段为缺氧酸化, 水解产酸菌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O1段采用活性污泥法, 去除大部分的COD;O2段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 对水质起到重要的把关作用[3,4]。

A池有效停留时间12h, 设有沉定池和集泥井。回流和搅拌系统为反应器提供必要的回流, 一方面保证泥水混合液处于悬浮状态并同填料床充分接触, 同时有利于减少短流现象。

O1段采用改良型氧化沟池[4], 停留时间为19h。

O2段采用好氧生物膜法, 停留时间为19h。二段好氧池内F/M很低, 采用以吸附为主的生物膜法, 有利于生物量的提高及稳定, 还能够提高氧利用率。

O1、O2段后各设一座25.0m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 设双臂周边传动刮泥机。

一座多格集泥井分别转储中沉池和二沉池污泥。中沉池污泥150%~250%回流至O1池, 回流污泥浓度4~8g/L;二沉池污泥全部回流至A池, 剩余污泥间歇排至污泥处理系统。

A/O装置原设计进水量300m3/h, 进水COD=1 000mg/L, 出水COD=100mg/L。

3 运行情况

3.1 盐浓度变化对出水COD的影响

污水中的盐含量达到一定的限度后, 会对生化处理的生物产生抑制作用。2010年8月~9月装置运行稳定时生产统计数据如图2。

CaCl2含量在1 320~9 960mg/L之间波动, 全流程出水水质稳定, COD稳定在100mg/L以下, 表明进水CaCl2≤10g/L时, A/O工艺能适应盐对生物活性抑制的影响。

3.2 pH值变化对出水COD的影响

环氧氯丙烷污水高pH值是由皂化过程中过剩的Ca (OH) 2造成的, 在A池中水解酸化产生的有机酸可以有效地中和污水的碱度, 而Ca (OH) 2在活性污泥段与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CO2反应生成CaCO3沉淀及活性污泥对Ca2+的吸附等的共同作用下, 其pH值下降到7左右, 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由图3可见, pH值最高达到11.3, 出水水质未受到影响。表明短时间pH值异常时, 无须投加酸碱调节pH值, 污水处理系统对碱性水具有缓冲的功能。

3.3 原水COD变化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进水COD变化对中沉池出水影响较明显;在进水COD小于700mg/L时, 其变化对二沉池出水COD影响幅度较小, COD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进水COD超过1 000mg/L, 出水COD有较大波动, 但很快恢复正常, 见图4。

3.4 整体运行情况

统计2010年4月~9月数据, 污水处理装置运行指标见表2。运行数据表明, 在控制进水COD=600~1 000mg/L、CaCl2≤10g/L、pH值6~11条件下, A/O装置处理混合污水量约250m3/h, 出水COD平均为51.9mg/L, COD去除率达90%以上。

4 结语

(1) 采用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环氧氯丙烷混合污水, 控制进水COD=600~1 000mg/L、含盐量 (以CaCl2计) ≤10g/L、pH值6~11的条件下, 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2) 该工艺将高盐高碱环氧氯丙烷污水与炼化污水、生活污水混合后集中处理, 降低了环氧氯丙烷污水COD、pH值及盐浓度, 减少外加清水调节水质, 节约了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孟庆凡.高含盐环氧丙烷污水生化处理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污水, 2000, 31 (1) :19~21.

[2]孙可华, 刘正.环氧丙烷生产与污水处理技术[J].江苏化工, 2001, 29 (5) :41~44.

[3]唐传祥.A/O1·O2工艺处理石油化工和炼油混合污水的可行性研究[J].化工给排水设计 (现工业用水与给排水) , 1998, 29 (4) :28~35.

篇4: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关键词: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1 概述

化工、农药、制药、皮革、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母液、浓缩液、清理液、槽液以及乳化液等,含大量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若不对其进行有效的降解处理,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还会给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平衡。有机物浓度低于1%的废液,可经过稀释或简单预处理后即可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若有机物浓度超过20%的,则可通过焚烧法处理;而处于1-20%范围内的有机化工废液处理难度较大,不仅要考虑处理效果,还应考虑成本问题。本文主要以1-20%范围内的有机化工废液为例,对其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2 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处理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处理体系。

2.1 物理处理法

2.1.1 吸附法 吸附法原理是利用疏松多孔结构的吸附剂吸附废液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活性炭、树脂等物质是常用的吸附剂,如印染废水通过活性炭后,可除去大部分的有机成分,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树脂在处理头孢G酸医药废水时,可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李丽娟等人利用多种树脂,多级串联的方法对医药废液进行了试验处理,结果发现该法对头孢G酸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CODCr的去除率也达到了90%;而树脂经过5%的NaOH处理后,还可恢复吸附功能。吸附法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吸附剂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影响后期的处理效果;吸附剂再生工艺难度大,且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推广。

2.1.2 萃取法 萃取法原理是利用一种溶剂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具有明显差异的性质而达到分离物质组分的目的。处理时,向有机废水中投入萃取剂,萃取剂不溶于水,且对有机物的溶解性较高,因而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溶解到萃取剂中,实现与水相的分离。王晓兵等人将叔胺N235、乙苯和煤油按比例混合成萃取剂,对含羧酸的有机化工废液进行处理,经过三次萃取后,去除率达到96%以上;处理含苯酚的有机化工废液时,可选用脂肪酸甲酯为萃取剂,萃取率可高达99.97%,基本实现了苯酚的循环再利用。

2.1.3 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是借助外力作用使废水中的物质选择通过薄膜,进而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如在处理城市污水时,超滤法的使用能去除水中95%以上的浊度;纳膜处理染料废水时,可将废水中96%以上的染料成分截留,不受溶液pH的影响。膜分离技术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容易发生结构现象,影响处理效果,限制了膜分离技术的使用。

2.2 化学氧化法

2.2.1 湿法氧化法 高温、高压条件下,废水中大分子有机物与氧化剂反应,生产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称为湿法氧化法。湿法氧化法可应用在印染废液处理工艺中,提高水的可生化性。湿法氧化法反应时间短、处理效果好,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但该法对设备要求较高,因此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无法在大规模废水处理中进行推广。

2.2.2 催化氧化法 催化氧化法作用原理与湿法氧化法运行条件相似,但是通过催化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小分子物质,Cu、Fe、Ni、Mn等是常用的催化剂。例如,利用该法处理有机废水,当温度控制在240℃,压强控制在6.5MPa时,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96.9%;催化氧化法适应性较好,但反应条件苛刻,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处理少量有机废水。

2.2.3 超临界水氧化法 超临界氧化法在催化剂作用下,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与氧气反应,导致有机物结构发生重组,进而达到分解大分子有机物的目的。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造纸黑液时,废液内的CODCr和色度去除效果十分理想,控制实验条件时,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99.8%。超临界水氧化法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但由于反应条件仍为高温高压,因此限制了该法的大范围应用。

2.2.4 其他氧化法 除以上几种氧化法外,还有臭氧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其中,臭氧氧化法氧化能力强,无二次污染,杀菌和脱色效果好,但对废液pH、反应时间要求较高;光催化氧化法氧化能力强,处理速度快,效果好,可用于ABS有机废水的处理,但应用也受到了限制,对废液颜色、成本均有一定要求。

2.3 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好氧或厌氧微生物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在对味精工业废水进行试验时,SBR法对CODCr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生物处理技术能耗低,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但占地面积大,管理过程相对复杂,对CODCr以及色度的去除率相对较低,且受温度、pH影响较大,因此一般不宜单独使用。

2.4 微电解法

微电解法是利用金属腐蚀原理,构建原电池从而达到对有机废水进行处理的目的。处理时,在废水中填充的微电解材料可在自身电位差的作用下自行电解,消耗废水中的发色基团、助色基团、甚至断链,降低CODCr的含量。在利用微电解法对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时 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39%,废水的可生化性由0.28上升至0.36。微电解法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成本较低,因此可在大范围内推广使用;但该法存在的不足是铁耗量与碳耗量不均衡、容易生锈结垢,影响处理效果。

3 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发展前景

有机化工废水中组分含量复杂,使用单一的处理方法难以得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因此,多种处理方法的联合使用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另一方面,在我国提倡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处理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梁胜东.微电解法处理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废水实验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08:51-54.

[2]陈言臣.微电解法处理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废水实验研究[J].化工管理,2013,24:118.

[3]汤清泉,魏宏斌,唐秀华.MBR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4:23-26.

篇5: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摘 要: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中含有油及悬浮物,成分为: CODcr, 1800mg/L;挥发酚, 10~15mg/L;油, 1000 ~1200mg/L;硫化物, 20~30mg/L;氨氮, 100mg/L;悬浮物, 100~200mg/L;氰化物, 0.3~0.5mg/L;BOD5/COD≥ 0.30。其处理方法是工业废水中的难点之一,介绍了含有油及悬浮物的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硫化物,生化处理,污泥处理等处理方法,从处理后的水样分析数据看,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关键词: 有机化工污水;除油处理;生化处理;污泥处理;工艺参数;硫化物;硫化物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中主要含有油及悬浮物,其处理方法是工业废水中的难点之一。以某污水处理装置设计规模为250 t/h,其中含硫污水经汽提后的出水及化工污水(以下简称化工污水)合计30 t/h,含油污水220 t/h。根据污水水质,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分为除油处理、生化处理及污泥处理3部分。除油处理部分除油部分的工艺流程见图1。图1 除油部分的工艺流程 Fig 1 Process flow of deoiling treatm ent从图1可见,化工污水由厂区内污水提升泵送至1000m3化工污水调节罐(D-101),保证后续处理水质的稳定。调节罐设有双层收油堰板,对含油污水进行初步隔油。调节罐出水自流至平流斜管隔油池(T-101)。为提高隔油效果,平流隔油后段设置斜管段,去除大部分浮油及粗分散油。池中设置链条式刮油刮泥机和集油管,操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刮油和收油。集油池内设有蒸汽加热管道,防止污油凝固,并初步沉降脱水,收集的污油用污油提升泵(P-105)送至污油脱水罐(D-104)。隔油池出水与化工污水合并进入气浮池(T-102)。气浮采用部分回流出水加压溶气气浮流程, 并投加混凝剂聚合铝(PAC)20mg/L进行破稳凝聚,以提高气浮的效果,去除污水中的乳化油和细分散油。气浮出水由回流泵(P-101)加压100% 回流,在气浮池内分为两段释放。进水加絮凝剂在反应段经机械混合及搅拌反应后,进入气浮池溶气分离段与回流溶气水混合。溶气水经减压释放器释放出微气泡吸附油珠,将油珠托起,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气浮池中设有链条式刮沫机,连续刮出表面泡沫,并配置可调式出水堰板,以适应水量和浮渣量的变化。含油污水经过气浮进一步去除乳化油后,其出水含油量要求不大于20mg/L。气浮池出水经污水提升泵(P-102)提升进入生化处理部分。为了保证出水连续,污水提升泵与出水段液位计变频连锁。隔油与气浮的COD去除率约为30%,进水 COD由1800mg/L降至1260mg/L。调节罐与隔油池收集的污油用泵(P-105)送入污油脱水罐(D-104)进行沉降脱水后,再经污油输送泵(P-106)加压进入全厂污油灌区。污油脱水灌区设有200m3的污油罐2座。生化处理部分如图2可见,生化处理部分采用推流式鼓风瀑气与膜法A/O处理工艺相结合,进行两级生化处理。气浮出水经泵(P-102)提升进入一级生化池(T-103)选择段,进水与二次沉淀池回流污泥在选择段充分接触混合,再通过瀑气区鼓风瀑气, 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溶解氧并使活性污泥和污水充分接触,进行碳化和硝化反应。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污染物为活性污泥吸附,并被存活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降解。出水自流进二次沉淀池(T-104),进行泥水分离,污泥由回流泵(P-103)提升,回流至瀑气池首端选择段(回流比为100%), 出水自流进入二级生化池(T-105)。一级生化池设计COD去除率为75%,进水COD由1260mg/L 降至315mg/L。

图2 生化处理部分的工艺流程 Fig 2 Process flow of biotreatm ent二级生化池(T-105)采用缺氧-好氧(A/O)工艺,对污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及反硝化处理。池内采用悬浮球形填料,以利于生物膜的成长。采用A/O处理工艺,在去除COD的同时可以进行生物反硝化脱氮,保证出水氨氮指标合格。A 段池内设置提升式微孔瀑气器进行布气搅拌,采用电动阀门控制间断进气周期时间,并能进行调整。使A段处于缺氧状态,溶解氧控制在0~ 1mg/L(一般为0.5mg/L)。0段池内也采用提升式微孔瀑气器进行布气,以保证好氧氧化所需的溶解氧,O段溶解氧控制在1~2mg/L。二级生化池出水首先进入混凝反应池,投加聚丙烯酰氨充分混合、反应,出水进入混凝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以提高出水达标排放率。沉淀池的剩余污泥由提升泵(P-104)提升送至三泥脱水罐(D-105)。二级生化池设计COD去除率为71%,进水 COD降至90mg/L。生化池中的瀑气设备采用提升式微孔瀑气器,这种瀑气器充氧效果好,氧的利用效率较高, 不易堵塞。利用液压提升装置,可随时简便地将瀑气器摇出水面清洗、检查。污泥处理部分污泥处理部分的工艺流程见图3。图3 污泥处理部分的工艺流程 Fig 3 Process flow of active sludge treatm ent隔油池的池底油泥、气浮池收集的浮渣及底泥,二次沉淀池的浮渣及剩余污泥、混凝沉淀池的浮渣,污油罐、调节罐罐底油自流至油泥浮渣池(T-108),经油泥浮渣泵(P-107)送至三泥脱水罐(T-105)浓缩脱水。混凝沉淀池的剩余污泥定期用泵(P-104)送至三泥脱水罐。浓缩脱水的油泥用离心机进料泵(P-108)送入离心脱水机(M-114)脱水,干污泥用脱水污泥输送泵(P-109)送出,装车外送。脱出的污水自流进入含油污水池(T-109),用含油污水提升泵(P-110)送至含油污水调节罐,重新处理。离心脱水需加两种高分子絮凝剂,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氨。两种絮凝剂均配制成 1‰的水溶液,然后用加药泵定量送入离心脱水机入口。三泥脱水罐的污泥含水率可以从99%降至97%,经离心脱水后可以降至82%,体积可以缩小18倍。主要工艺参数 4.1 污水处理主要进出水指标 1)进水水质设计水量250 t/h,进水水质如下: CODcr1800 mg/L;挥发酚10~15 mg/L;油 1000~1200mg/L;硫化物20~30mg/L;pH7~9;氨氮100 mg/L;悬浮物100~200 mg/L;氰化物 0.3~0.5mg/L;BOD5/COD≥0.30。2)出水水质 CODcr≤90mg/L;挥发物0.5mg/L;BOD5≤20 mg/L;硫化物1.0mg/L;pH6~9;氨氮15mg/L;氰化物0.5mg/L;悬浮物70mg/L;油≤7.5mg/L。4.2 主要构造物设计参数 1)隔油池单间处理量110m3/h;停留时间t=2.0 h;有效水深2m;池宽B=4.5m;水平流速V=0.0034m/s。2)气浮池单间处理量125m3/h;分离段停留时间t=55 min(一段)+40min(二段);溶气罐停留时间4.3 min;回流比100%(两段释放)。3)一级生化池正常进水CODcr 1260 mg/L;容积负荷率 COD0.9 kg/m3·d;有效水深5.5m;实际停留时间12.5 h;污泥回流比100%。4)级沉淀池处理量250 m3/h;表面负荷0.8 m3/m2·h;有效水深3.5m;实际停留时间2 h。5)二级生化池正常进水CODcr315mg/L;容积负荷率COD 0.3 kg/m3·d;有效水深5.5m;停留时间10 h;0段容积负荷率COD0.3 kg/m3·d;有效水深5.5m;停留时间10 h。6)混凝反应池反应时间10.44min。7)混凝沉淀池处理量250 m3/h;表面负荷0.8 m3/m2·h;有效水深2.5m;停留时间3.14 h。8)含油污水调节罐容积2000m3;调节时间9 h。9)化工污水调节罐容积1000m3;调节时间33 h。10)污油脱水罐 φ6000×8030,V=200m3, 2座 11)三泥脱水罐 φ5000×9318,V=100m3, 3座 4.3 占地面积及消耗指标 1)占地面机污水场占地约160m×70m 2)消耗指标电(380V)500万kWh/a;新鲜水1 t/h;蒸汽 0.3 t/h;聚丙烯酰氨10 t/a;聚合铝40 t/a;磷酸氢二钠120 t/a。结论用生化处理含有油及悬浮物的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出水水质为: CODcr≤90mg/L;挥发物0.5mg/L;BOD5≤20 mg/L;硫化物1.0mg/L;pH6~9;氨氮15mg/L;氰化物0.5mg/L;悬浮物70mg/L;油≤7.5mg/L。经过处理后,CODcr下降了95%,挥发物下降了95%,含油量下降了99.25%,氨氮下降了 85%,悬浮物下降了53%,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1] 唐受印 , 戴友芝 , 汪大翚.废水处理工程 [M].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 : 90-95 , 108.[2] 刘岩 , 李志东 , 蒋林时.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2007 , 30(1): 98-101.[3] 高廷耀 , 顾国雄.水污染控制工程 [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 : 124-127.[4] 上海市政设计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85 : 75-80.[5] 马世豪 , 徐云 , 文剑平等.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应用技术规程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3 : 4-5 , 21-25.[6] 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的清洗方法和机理研究.[7] 王佳涵 , 吕晓龙.MBR在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的早期污染和影响因素 [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 2007 , 26(2): 5-9.[8]孙新 , 徐国勋 , 祝信贤.在线反冲洗控制MBR膜污染的试验 [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2005 , 18(1): 36-38.姓 名:王超

学 号:20092042026

班 级:20092042

篇6: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关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应用探讨

本文提出了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新技术-QBR工艺,井阐述了这项新技术的机理以及试验方法.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该项技术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作 者:胡波 作者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6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9)分类号:X703关键词:高浓度 有机废水 处理 新技术

篇7: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试验采用了加入人工填料的方式启动ABR,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填料的加入解决了污泥存在状态与上升水力条件之间的矛盾,缩短了反应器的`启动时间,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能够保持在80%左右.

作 者:于萍波 李威 杨宏 YU Ping-bo LI Wei YANG Hong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 35(22) 分类号:X703 关键词: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填料   有机废水   相分离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ABR)   filler   organic wastewater   biofacies isolation  

★ 木质素活性炭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 生物絮凝剂处理制革废水的试验研究

★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青霉素废水中试试验研究

★ 超滤法处理含油废水的试验

★ A2/O组合生物滤池处理屠宰废水试验

★ 石化生产污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 活性炭-Fenton试剂联合处理头孢噻肟钠废水实验研究

★ UASB-AB工艺处理黄酒废水

★ UASB+SBR工艺处理山梨醇废水

篇8:煤化工高含盐废水去除有机物研究

本文采用混凝和活性炭吸附联用的方法去除高含盐废水中的COD,利用混凝法预去除部分有机物,以减轻活性炭吸附的负荷,以期为此类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达到降低废水处理成本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实验水样为宁夏某煤化工项目高压反渗透(RO)高含盐废水。废水呈淡黄色,p H为6.9~8.0, COD为350~500 mg/L,TDS为28 500 mg/L,电导率30.9 m S/cm,氯离子质量浓度4 600 mg/L, 硬度为16 620 mg/L。

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等均为分析纯药剂。所使用的活性炭为椰壳圆柱状活性炭,直径1 mm,长度2~5 mm,使用前清洗干净。

1.2实验方法

1.2.1混凝

混凝采用烧杯实验的方法在室温下进行,采用四联电动搅拌器控制转速。混凝实验废水预先软化去除硬度,取100 m L水样,用H2SO4或Na OH调节p H为3~11,混凝程序如下:(1)加入0.25~1.50 g/L的混凝剂PAC或者PFS, 以200 r/min转速快速搅拌2 min ;(2) 加入2~15 mg/L助凝剂PAM,以50 r/min转速慢速搅拌20 min;(3)静置沉淀30 min。取上清液过滤、 分析COD变化,研究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以及初始p H的影响。

1.2.2活性炭吸附

实验废水为软化混凝实验出水,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采用水平摇床振荡法[9]。取100 m L水样, 调节p H为3~11,活性炭投加量为5~200 g/L,在恒温振荡器上震荡30~240 min,转速100 r/min, 温度保持20 ℃。研究活性炭投加量、初始p H以及吸附时间的影响。

1.2.3实验分析测定方法

COD采用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混凝效果影响因素

本节研究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以及初始p H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2.1.1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

选择PAC和PFS作为混凝剂,固定废水初始p H为6.76, 助凝剂PAM投加量为2 mg/L, 通过实验筛选对RO高含盐废水处理效果好的混凝剂和投加量,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 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 COD去除率增加。当PAC投加量达到1.0 g/L时,COD去除率达到15%,去除效果较差。另外,随着PFS投加量的增加,COD去除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现象,最佳投加量为0.5 g/L,此时COD去除率达到25%。总的来看,使用PFS混凝剂的COD去除效果优于PAC。PFS可提供多种核羟基络合物,并能水解产生高度交联的疏水性氢氧化物聚合体,对水中的胶体物质产生电中和、吸附、卷扫等作用[10,11]。

2.1.2助凝剂投加量

固定PFS混凝剂投加量为0.5 g/L,调节废水初始p H为6.76,使用PAM为助凝剂,研究PAM投加量对絮体絮凝和COD去除率的影响, 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PAM投加量增加对COD去除率影响不明显,反应后溶液COD在305~320 mg/L之间,COD去除率在20%~25% 之间。但是,投加PAM促进了絮体直径的增大, 改善了絮体的沉降性能。这是因为PAM水解产生长链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助于水中的胶体或悬浮物形成大的絮凝体[12]。综合考虑效果和经济成本,选择PAM投加量10 mg/L为最佳投加量。

2.1.3初始p H

固定PFS混凝剂投加量为0.5 g/L,PAM助凝剂投加量为10 mg/L,调节废水初始p H分别为3.61、6.76、8.69、10.04,研究初始p H对絮体絮凝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初始p H为3.61和6.76时,COD去除率较低, 且絮体沉降性能差,出水浑浊;当p H增加到8.69和10.04时,COD去除率增加到25% 以上,最高可达29%,且絮体较大,沉降性能好,出水清澈。说明对于煤化工反渗透高含盐废水,碱性条件有助于PFS絮凝。文献表明[13],废水初始p H为6.00时,PFS混凝主要通过电中和机理进行, 而初始p H为8.00,投加到溶液中的PFS迅速水解形成胶体沉淀,吸附络合—卷扫絮凝成为主要的机制。另外,废水水质的差异性使得PFS混凝反应最佳初始p H不同,需要根据小型试验确定。 例如,对于垃圾渗滤液RO浓水[14],最佳p H为5.50 ;对于煤制气项目生化出水[15],最佳初始p H为6.50。

2.1.4混凝出水水质

当PFS投加量为0.5 g/L、聚丙烯酰胺助凝剂投加量10 mg/L、废水初始p H为8.69时,COD去除率达到29.0%,进出水水质对比结果如表1。

注:COD去除率为29.0%。

2.2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废水为软化混凝实验出水, 考察活性炭投加量、初始p H和吸附时间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2.2.1活性炭投加量

固定废水初始p H为7.40,活性炭吸附时间60 min,分别投加5、10、40、60、100、200 g/L活性炭,考察活性炭投加量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当活性炭投加量从5 g/L增加到60 g/L时,COD去除率从7.2% 迅速增加到59.5%,出水COD下降为100 mg/L左右,说明活性炭对有机物有很好的吸附去除效果;当活性炭投加量继续增加到200 g/L时, COD去除率变化较为缓慢,说明当活性炭投加量在60 g/L时,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被吸附,剩余有机物难以被吸附,即使继续增加投加量,剩余有机物仍然难以去除,因此可以认为60 g/L是较好的投加量。

2.2.2初始p H

固定活性炭投加量为60 g/L,活性炭吸附时间60 min,调节废水初始p H分别为3.47、6.01、 7.40、9.00、10.40,考察初始p 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5。由图5可知,p H增加, COD去除率增加,但当p H继续增加时,COD去除率反而下降,说明强酸性或强碱性条件都不利于有机物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这是由于p H影响活性炭的表面电荷密度和废水中有机物的存在形式[16]。当活性炭表面电荷与有机物所带电荷相反时,静电吸引作用有利于有机物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当p H为6.01效果最好,此时COD去除率达到72.4%。

2.2.3吸附时间

固定活性炭投加量为60 g/L,废水初始p H为7.40,研究吸附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见图6。由图6可知,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 出水COD迅速下降,COD去除率迅速增加。但是当吸附时间超过60 min时,COD去除率增加缓慢,说明有机物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逐步达到了平衡。当吸附时间分别为60 min和120 min时, COD去除率分别为59.5% 和70.0%,出水COD分别为108 mg/L和80 mg/L。

2.2.4废水活性炭吸附处理的出水水质

当活性炭投加量60 g/L、 废水初始p H为7.40、 吸附120 min时, 废水COD去除率为70.1%,进出水水质对比结果如表2。

注:COD去除率为70.1%。

3结论

篇9: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声化学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对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超声波降解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主要针对有机废水的处理,分别就超声波工作原理、超声降解机理、超声波降解技术的研究成果及技术优化和超声降解技术的展望及今后研究方向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作 者:方婷 李沪萍 罗康碧 陈举恩 李兵 张光利 FANG Ting LI Hu-ping LUO Kang-bi CHEN Ju-en LI Bing ZHANG Guang-li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刊 名:化工科技 ISTIC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0614(5)分类号:X703.1关键词:超声波 声化降解 有机物 废水处理

篇10: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某化工厂废水的研究

某化工厂废水主要成份为乙醛、少量三聚乙醛、四聚乙醛、吡啶和一些乙醛聚合物.经吸附塔处理后出水p(CODCr)值在3 000~4 000mg・L-1之间,BOD5/CODCr只有0.05,采用铁碳微电解方法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最合适反应条件是进水pH值为2、铁碳比1:2、停留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CODCr去除率可达64%以上,且进水浓度的变化对去除率影响不大.而且,BOD5/CODCr值在0.45以上,提高了可生化性.

作 者:高彦林 张雁秋 薛方亮 GAO Yan-lin ZHANG Yan-qiu XUE Fang-lia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刊 名:江苏环境科技 ISTIC英文刊名:J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9(5)分类号:X3关键词:化工废水 铁碳微电解 pH值 铁碳比 停留时间 可生化性

篇11: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加压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摘要:对加压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中间体废水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停留时间(HRT)、污泥浓度(MLSS)和反应压力等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有机中间体废水经铁炭预处理后,COD从原来的8 000 mg/L降到5 000 mg/L左右,BOD5/COD由原来的`0.20升高到0.40左右.当反应器内废水混合后COD 2 000 mg/L时,在反应压力0.10 MPa、污泥质量浓度3~5 g/L、停留时间8~10 h条件下,出水COD小于600 mg/L,COD去除率大于70%;出水经混凝沉淀处理后COD小于400 mg/L,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标准.与常规的活性污泥处理方法相比,加压活性污泥法具有处理速度快、降解效率高和容积负荷大等优点.作 者:潘志彦    方芳    杨晔    Pan Zhiyan    Fang Fang    Yang Ye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期 刊: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年,卷(期):2006, 28(12) 分类号:X7 关键词:有机中间体废水    加压活性污泥    铁炭预处理   

篇12: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

1 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理解

对于化学需氧量大于两千毫克每升的化工废水被称为高浓度的有机化工废水, 对于有机化工废水中含有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水被称为难降解的有机化工废水。有机化工废水的难降解有机物通常指的是在微生物或者是特定条件下都不能快速分解或分解不彻底的有机物。这类污染物存在的形式总是富集在生物体内, 对水体造成潜在的危险和污染。

根据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存在的化学结构和其特性的不同, 人们把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卤代的脂肪烃和酯、有机物的氯代化合物、具有单环芳香性质的化合物、酚类以及甲酚类等。

2 目前,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存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危害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主要成分, 他们一般具有的特征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即污染物的分子量相对较大、污染物的毒性较强、污染物的结构及成分相对复杂、污染物存在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一般较高、水体中简单存在的微生物无法有效的将这些污染物分解。而在水体中的长期残留性、生物积累性、半挥发性以及高毒性是这些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主要特点。

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化工废水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而是直接对环境进行排放, 那么其后果就是未经处理的这些废水的污染物很难被自然分解, 他们将会在许多环境介质如水体、土壤以及泥土等中残留更长的时间。

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物之所以会在水中生物体内的浓度越来越大是因为它巨头低水平和高脂溶的性质。此外, 对于一些特殊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合物来说, 其自身的挥发性是一大特点, 因此可以在自然界中任意漂移, 对这种污染物的处理难度将会更大。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上, 这种类型的污染源都具有致癌或毒性, 而经过多年的研究, 人们总结出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根据危害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潜在危害。

急性危害指的是人体与这类物质接触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就体现出发病或者致毒的特征;而这类污染源对人体的慢性危害主要指的是人体经过与这类物质的长期接粗之后, 并且这类毒素子啊体内积累了一定量之后才会出现病变的特征, 因此慢性危害又称为积蓄中毒。

3 有效治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主要措施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 人们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探究出了有效处理这类废水的主要措施, 一般都是以下几点:化学氧化法、溶剂萃取法、吸附法、焚烧法、光催化法以及生化处理法等, 这些方法的存在给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处理开启了新的道路, 但是这些方法也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3.1 化学氧化法的治理措施探讨

化学氧化法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常温常压, 另一类是高温高压, 其中常温常压下的化学氧化法是利用强氧化剂将有机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高温高压下的化学氧化法主要是以氧气或过氧化氢为氧化剂, 利用超临界水氧化和湿空气氧化的方法, 同时利用特定的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率。

该方法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时具有反应速度快、控制简单的优点, 但是化学氧化法的主要缺点就是消耗的费用一般都较大, 特别是此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进行氧化处理时, 在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不仅需良好的保护措施还需要在实际操作前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 来保证操作的安全。

3.2 溶剂萃取法处理工艺

在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中还经常用到溶剂萃取治理的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物理转移过程, 并不涉及真正的化学反应, 因此不能将有机化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在应用中具有操作简单易行, 适合处理有回收价值的有机物的优点, 但是其缺点主要是这种方法只能用于非极性有机物的废水处理, 并且被萃取的有机物以及萃取后的废水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治理, 同时, 在溶剂萃取时, 使用到的有机溶剂还可能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3.3 吸附法对有机废水进行处理

吸附法也是一种物理处理水体污染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多空的介质对有机化工废水中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进行物理的吸附, 之后也需要对吸附的介质做进一步的处理。吸附法具有的特点也是简单易行, 但是也要防止多孔介质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3.4 焚烧法对有机化工废水的处理

该方法进行废水处理的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助燃剂对有机化工废水中的废物进行燃烧处理。这种方法具有的优点是燃烧效率高、处理的速度较快, 同时能够把有机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完全转化为H2O和CO2;但是该方法的缺点主要是

对设备的投资大、处理成本高、一般焚烧法是用于特定的领域进行化工废水处理的。

3.5 光催化分解法的废水治理原理

利用光催化分解法进行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的原理是在特定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利用光源对有机化工废水进行照射, 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催化氧化。目前, 该中方法的处理工艺还处于研究阶段, 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催化剂的效率低、易失活等。

3.6 生化法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化法废水治理是目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中最常用的处理技术, 它具有的特点是技术成熟、运行的成本也较低, 因而被广泛的应用。

除了上述的处理方法之外, 生物强化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其处理原理是把经过特定功能训练的微生物投入到废水处理的生物处理体系中, 进而达到增强微生物降解的功能。生物强化技术的优点是能充分的发挥微生物的潜力, 增强水体中污染物的讲解效果, 进而改善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效果。

4 结语

对于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化工废水来说, 已经发展成型的主要处理技术是生物活性降解法, 然而, 简单的生物处理技术手段并不能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化工废水处理到合理的排放程度。为了满足污水处理需要, 一般把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作为生物技术处理的基础及补充, 以使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排放达到国家标准。除此之外,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也在研究其他的有效治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手段, 总有一天,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治理将会得到根治。

摘要:近年来, 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 带动了我国对各项化工产品的需求, 因此, 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型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大大满足了人们对各类化工产品的需求。但是由此带来的化工废水污染问题也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主要工艺措施。

关键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工艺及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刚, 李丹阳, 张光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J].工业水处理, 2005, (03)

[2]赵月龙, 祁佩时, 杨云龙.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综述[J].四川环境, 2006, (08)

篇13: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内支撑结构MBR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实验研究

摘要:采用新型内支撑结构板式MBR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并分别对CODCr,氨氮以及出水色度等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为保证MBR正常运行,系统采用UASB作为预处理手段.当UASB出水CODCr和NH+4-N分别为1 000~2 000 mg/L和50~300 mg/L时,MBR最终出水CODCr和NH+4-N分别为87.8~309.6 mg/L和8~38.4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6.41%和90.11%,处理效果良好.同时针对MBR出水色度的去除,试验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出水的色度.作 者:柴天 傅海燕 严滨 苏珍娜 林俊鹏 CHAI Tian FU Hai-yan YAN Bin SU Zhen-na LIN Jun-peng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24期 刊: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18(1)分类号:X703关键词:内支撑结构 板式膜生物反应器 有机废水处理

篇14: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本文介绍了絮凝技术的.优点、絮凝剂的类型及絮凝作用原理;对使用无机、有机、复合、复配及新型絮凝剂处理几种典型有机废水的效果进行了综述;最后,简述了用于有机废水处理的絮凝剂的发展趋势.

作 者:金菁 郭晓滨 李天良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1) 分类号:X7 关键词:絮凝剂/混凝剂   有机废水   絮凝机理   COD  

 

篇15:化工厂有机废水处理设计探讨研究论文

关键词:软土,堆载预压,地基处理

1 引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沿海某地的饱和软土地基。该地区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时期, 主要以陆地相沉积为主, 海洋作用甚微。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以来, 海洋作用加强, 以海相沉积为主, 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全新世中期形成的第一海相层主要以淤泥质软土为主, 是该地区工程地质问题较集中的层位[1]。

该工程为某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厂房, 场地占用面积超过20hm2, 为保证该工程的建设及使用安全, 需对该工程地基进行处理。该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a, 建成后使用期的沉降量不允许超过15cm, 差异沉降量控制在0.1%以内。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厂房勘察报告、初步设计文件和场地现场情况, 场地内软土平均厚度超过25m, 处理后的厂区地基需达到中等强度水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大于200k Pa, 地基基床系数大于50 000k N/m3。

2 地基处理方案探讨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 譬如换填地基、预压地基、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灰土挤密桩等方法[2]。

根据本地区建设工程经验, 以及现场条件, 本工程选取堆载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处理软土的深度比较大, 对于深厚软土很实用, 尤其对于本工程, 建设面积较大, 建筑荷载应力扩散范围小, 现场有足够的堆载料, 堆载料的荷载可以向土体深部发展, 结合竖向排水通道, 能够加速软土的固结。

2) 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固结度及沉降量, 通过排水固结, 使软土地基较快地固结沉降, 在地基处理结束后获得较大的沉降量, 从而减少建筑物的工后沉降。

3) 如若需要, 可以进行超载预压, 提高软土内的有效应力, 使得卸载后的软土变为超固结土, 达到减少软土的次固结变形, 以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3 堆载预压方案设计

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包括两部分内容:排水系统和加载系统。

3.1 排水系统布置

3.1.1 水平排水

水平排水采用级配较差的中粗砂, 严格控制中粗砂的含泥量, 中粗砂厚度不小于50cm, 考虑到施工水平及其他现场情况, 砂层虚铺需增加20cm。

3.1.2 竖直排水

竖直排水采用工程常用的塑料排水板, 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 采用塑料排水板, 排水板规格为宽100mm、厚4mm, 当量换算直径为66mm, 排水板间距1m, 采用正三角形布置, 塑料排水板深度需打穿软土层[3]。

3.2 加载系统设置

堆载速率及堆载量的填加需考虑地基处理工期及地基稳定性。本工程采用分级加压的方法, 在加压过程中, 软土地基沉降不超过15mm/d, 每次堆载后采用压实机械压实, 使其压实度达到90%以上, 最终堆载量不超过120k Pa。

4 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沉降观测可测量原地表沉降量和堆载预压的沉降速率, 从而控制堆载速率, 推算固结度以及最终沉降量。本工程采用测量管来检测埋设在地基内的厚度不小于5mm、尺寸为300mm×300mm的钢板来进行沉降观测[4]。观测频率为:施工期间, 每层填土施工前后观测一次;施工间歇期间, 3d观测一次;填土完成后, 根据实际情况5d观测一次;最后半个月观测一次。遇到特殊情况加密观测, 甚至实时观测。

4.1 最终沉降量

经过12个月的堆载预压, 各测点沉降基本稳定, 6个观测点沉降量如表1所示。

沉降量最大点为2号测点, 最小为1号测点, 相差25.7mm, 平均沉降量达108.5mm, 由此可见, 堆载预压处理该场地效果较好。

4.2 沉降速率

随着堆载预压的进行, 沉降速率在全部加载后的前4个月较大, 从第5个月开始, 沉降速率大为减少, 趋于不变。表2为6个测点第4个月与第5个月的沉降速率对比。

堆载预压过程中, 沉降速率有所变化, 在全部堆载施加后, 堆载速率明显增大, 然后随着软土的排水固结, 沉降速率不断减缓, 在4个月以后趋于平缓。

5 结论

1) 该软土地基处理工程适合应用堆载预压法进行排水固结, 并且效果良好;

2) 堆载预压在加载时需严格控制加载速率, 以保证加载过程中的地基稳定;

3) 本工程采用沉降速率不超过15mm/d, 符合本场地及工程的实际情况, 是正确可行的。

4) 该软土地基, 在120k Pa的加载量下, 大部分沉降在加载完成后的4个月内完成, 之后沉降较缓慢。

参考文献

[1]邓志勇, 张翠兵, 张志毅.袋装砂井爆夯处理软土地基的数值模拟方法及现场试验验[J].岩土力学, 2008, 29 (7) :1931-1937.

[2]曹杰.排水固结法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初步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6.

[3]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上一篇:因公出访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操作流程下一篇:智慧树大学生心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