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之国成语故事

2024-04-28

千乘之国成语故事(共11篇)

篇1:千乘之国成语故事

千乘之国成语故事

【注音】qiān shèng zhī guó

【典故】千乘之国。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

【释义】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等诸侯国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移船就泊、见性成佛、日月蹉跎、自奉菲薄、踵接肩摩、低唱浅酌、装一佛像一佛、耳鬓斯磨、朝气蓬勃、字斟句酌、......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一册·课文·21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年轻时开坛讲学,听者纷纭。休息时,他与弟子们谈论各自的`理想,子路说: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即使有内忧外患,只要三年我就能让它全民皆兵,有勇有谋。孔子笑他使勇好斗,转而问冉求,冉求则提倡礼乐兴邦

【成语举例】说来说去都是千乘之国,不知支那之外,更有五洲万国的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1回

篇2:千乘之国成语故事

【拼音】tiān fǔ zhī guó

【简拼】tfzg

【近义词】天府之土

【反义词】不毛之地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专指四川

【例子】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英文翻译】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谜语】四川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的主张,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真是天府之国......”秦惠王不为所动。

【产生年代】古代

篇3:千佛之国——泰国

一、一个“象”的国度

泰国地处热带, 热带森林里多大象。泰国人喜爱大象, 并且习惯将他们的国家地图比作大象的头部:北部是“象冠”, 东北是 “象耳”, 暹罗湾似 “象口”, 而南方的狭长地带则是“象鼻”。 而泰国的国宝即是亚洲象。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 西南濒安达曼海 (印度洋) , 东南临泰国湾 (太平洋) , 西部和北部与缅甸接壤, 东北与老挝交界, 东南与柬埔寨为邻, 南边狭长的半岛与马来西亚相连。

泰国境内大部分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变, 可分为西﹑中﹑东﹑南四个部分。北部山区丛林、中部平原的广阔稻田、东北部高原的半干旱农田, 以及南部半岛的热带岛屿和较长的海岸线。

泰国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分为热、雨、旱三季。年均气温24~ 30℃, 常年温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 毫米。

泰国国土面积为513, 120 平方公里 (居世界第51 名) , 水域率:0.4%。人口数量为67, 091, 120 (2014 年, 居世界第20 名) ;人口密度为137.5人/ 平方公里 (2013 年) 。

泰国全国分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东北部五个地区, 现有76 个府。府下设县、区、村。首都曼谷, 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大都市, 人口约800万 (2014年) 。

二、从暹罗到泰王国

1. 文明古国

泰国旧称暹罗 (Siam) , 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公元初年, 今泰国北部和中部出现一些独立的部落。1238 年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 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从16 世纪起, 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者先后染指泰国, 17世纪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

1782 年, 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 (即拉玛一世) 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 并建造了大王宫, 开始了曼谷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 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泰国人颇引以为豪。

2. 君主立宪

1939 年6 月, 暹罗更名为泰国 (意为“自由之地”) , 开始实现民主政治制度。1946 年6 月9 日拉玛八世在王宫遭枪击身亡, 年仅19 岁的王弟普密蓬继位, 成为拉玛九世, 即现任国王。

泰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国家, 国王是至高无上的, 在泰国国旗 (三色旗) 中, 蓝色代表王室。蓝色宽度相等于两个红色 (代表民族) 或两个白色 (代表宗教) 长方形的宽度, 而且居中, 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纯洁的宗教之中和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3. 军队干政频繁

泰国宪法规定国王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虽然泰国皇家军队也效忠国王, 但泰国军方素有干政传统。自1932 年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 泰国共发生大小军事政变19 次。最早的一次是1932 年6 月, 一批在西方受过教育的军官和文官组成的革命团 (民党) 发动政变, 废除君主专制, 实行君主立宪制。最近的一次是2014 年5 月, 陆军司令巴育发动军事政变, 称为了避免更多人员伤亡以及局势升级, 军方从看守政府手中接管权力。

三、民族与宗教

1. 民族

泰国全国人口6700 万 (2014 年) , 共有30 多个民族。泰族为主要民族, 占人口总数的75%;其余为华族、马来族、佬族、高棉族, 以及苗、瑶、桂、汶、克伦、掸、塞芒、沙盖等山地民族。

华人是除泰人之外最大的族群, 约有900 万, 占全国人口的14%。多为潮州和客家人, 祖籍海南、广东、福建的居多。华人大批移居泰国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30 年代。现在, 华人主要居住在曼谷和半岛的中部地区。华人的同化程度非常高。由于20世纪之前移居泰国的华人和华泰混血大多已经融入当地社会, 因此并不计算在华人人口之中。华人华裔在泰国的经济和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工商、金融、旅游业、传媒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泰国国王具有中国血统, 前总理他信、阿披实、英拉和最大商业集团正大集团的董事长等, 都是华裔。

高棉人是第三大族群, 占总人口的7%。泰国境内的高棉人可分为古老居民和新近移民两类。20 世纪70 年代, 由于柬埔寨爆发旷日持久的内战, 几十万高棉人越过泰柬边界进入泰国, 80 年代时泰国境内的高棉人约有60—80 万。高棉人的同化程度也很高, 主要讲泰语, 或将泰语作为第一语言。不过, 新移民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高棉人的宗教信仰与泰人相同。

马来人是第四大族群, 约有200万, 占总人口的3%, 信奉伊斯兰教。大多不会讲泰语, 保持着马来的传统文化。

泰国的官方语言是泰语, 少数民族有他们各自的方言。

2. 宗教

泰国是世界上的佛教强国之一, 连历法 (泰历年) 都是佛历年 (以释迦牟尼去世当年度为计算基准, 换算方法为:泰国的本国纪年—543= 公元年) 。90% 以上的泰国人信奉上座部佛教 (部派佛教的一个分支) , 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 还有少数民众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

泰国全国有佛寺3.6 万座, 僧侣约27 万人。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文学、艺术和建筑, 几乎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削发为僧一段时间, 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在泰国, 富丽堂皇的寺院处处都有, 到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因此, 泰国又有" 黄袍佛国" 的美名。

佛教对日常生活产生强烈的影响。无论在城乡, 寺庙都是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泰国人有定期坐禅的习惯, 性情温和、注重礼仪, 尊重长辈。人们见面时通常双手合十于胸前, 互致问候。因此, 泰国这个礼仪之邦又被誉为“微笑国度”。

四、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1. 矿产

泰国矿产资源分为三类, 即燃料矿、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燃料矿有天然气、石油、煤炭和油页岩。天然气的最大储量为5465 亿立方米, 石油 ( 包括天然气冷凝液) 的最大储量为1.64 亿吨。在已发现的15 个气田和油田中, 天然气的总储量3659.5 亿立方米, 石油 ( 包括天然气冷凝液) 总2559 储量万吨。煤炭主要是褐煤和烟煤, 总储量15 亿多吨。

金属矿有锡、钨、锑、铅、锰、铁、锌、铜及钼、镍、铬、铀、钍等。锡储量150 万吨, 居世界之首。

非金属矿有萤石、重晶石、石膏、岩盐、杂盐 (光卤石) 、磷酸盐、高岑土、石墨、石棉、石灰岩和大理石等。泰国是世界萤石的重要产地, 萤石储量约1150 万吨。重晶石储量3553 万吨。岩盐储量29 亿吨。

泰国还有大理石、长石、白云石、叶蜡石和方解石等。宝石有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黄玉尖晶石、电气石、锆石、石英、翡翠等。以红宝石和蓝宝石最为著名。

2. 森林

面积达1722 万公顷,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5%。

3. 鸟类

泰国有记录的鸟类多达982 种。其中3 种为特有种, 1 种由人类引入, 45 种稀有或罕见。7 种已在泰国绝灭的不包含在上述数字中, 另有49 种为全球性受威胁鸟种。

五、工业

泰国是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 电子工业等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已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且成为主要出口产业之一。制造业主要门类有采矿、纺织、电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车装配、建材、石油化工等。

汽车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 是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和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 是世界第二大货车消费者 (仅次于美国) 。2015 年汽车产量约200万台, 国内销售约76 万辆, 出口约120 万辆, 在汽车出口方面保持世界前列地位。据预测, 2016 年汽车出口总体仍将继续呈现良好态势, 增长区间为2-6%, 出口量约125 万-130 万辆, 乘用车在汽车出口总量中的占比将达40% 以上。

六、农业

农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泰国全国有耕地面积1413 万公顷,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5.8%。农产品是泰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 是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泰国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 世界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有稻米、橡胶、木薯、玉米、甘蔗、热带水果等。

大米:泰国是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 自1979 年泰国首次成为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国以后, 蝉联冠军达33 年之久。全国稻田面积共1078 万公顷, 占国土总面积近五分之一, 占全国耕地总面积一半左右。2014 年泰国水稻种植面积达7, 647.4 万莱 (1 莱=1600平方米) , 稻米产量3, 733.70 万吨, 出口1, 007.60 万吨。

橡胶:泰国还是世界第一大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种植面积230 万公顷左右, 约占国土总面积4.5%, 在世界上排第二 (仅次于印尼) 。所产橡胶绝大部分供出口, 年出口量占全球橡胶出口总量的40-45%。2013 年, 泰国可割胶树种植面积共计1, 513万莱, 总产量达386 万吨, 出口的橡胶343.7万吨。主要的橡胶市场依次为中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和美国, 其中售至中国市场的出口额占了近半 (达到45.8%) 。此外, 泰国的橡胶制品出口额达到85.11 亿美元。主要出口市场为中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越南, 中、美所占比例为27.2% 和18.3%。

木薯:泰国是世界第三大木薯生产国 (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巴西) 和第一大出口国。全国木薯种植总面积120万公顷。2011 年木薯产量2510.8 万吨, 鲜木薯和木薯干出口373.5 万吨, 出口金额9.69 亿美元。木薯淀粉出口271.2 万吨, 出口金额15.73 亿美元。

棕榈:泰国是世界第三大棕榈油产国。2014 年泰国棕榈树种植面积为415 万莱, 棕榈产量1, 333 万吨。棕榈油及其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371, 396 吨和118.15 亿铢。2015 年泰国棕榈种植面积预计为435 万莱, 产量约1, 364 万吨。

兰花:泰国兰花和香米、橡胶一样, 长期以来一直是泰国出口国际市场的知名农产品之一, 是世界市场上兰花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泰国兰花种植面积约20, 000 莱, 年产量约4.5 万吨, 其中不到半数供应国内市场, 超过半数外销, 每年出口创汇约25 亿泰铢左右。中国大陆是泰国兰花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占泰国兰花约出口量的30%。

渔业:泰国海域辽阔, 泰国湾和安达曼海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洋渔场, 曼谷、宋卡、普吉等地是重要的渔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泰国是世界市场主要鱼类产品供应国之一, 也是位列日本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

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 欣欣向荣的泰国旅游业

泰国是世界最为闻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旅游业对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贡献。1999 年, 曾经遭受经济危机的泰国经济开始得到恢复, 其主要动力就是出口和旅游业, 旅游业在GDP中占到了10%。

2014 年, 入境外国游客人数达到2, 800 万人次, 带来的收入达到1.33万亿铢。2015 年, 泰国入境游客达2980 万人次, 为泰国带来1.4 万亿铢的收入 (国人旅游消费支出仅约为8000 亿铢) 。

2016 年旅游总体目标是入境旅游人数增至3278 万人次, 游客人均在泰消费支出额为5000 铢/天, 总收入达到1.42-1.43 万亿铢。

最近十多年来, 中国游客逐渐成为泰国外来游客的主流。2015 年, 入境的中国游客接近800 万人次。其次为马来西亚游客。

为进一步扩展市场, 泰国旅游局拟进军新兴市场, 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计划到2018 年开设5 个新的海外办公室。

2. 丰富的旅游资源

泰国旅游资源丰富, 全国有500多个景点, 5 处世界遗产, 包括3 项文化遗产和2 项自然遗产。3 项文化遗产是:素可泰历史城镇和相关历史城镇群、阿瑜陀耶历史城市和班清考古地点。2 项自然遗产是:通艾—会卡肯野生生物禁猎区和栋巴耶延—考爱森林综合体。此外, 泰国和柬埔寨的边界的柏威夏寺也是世界遗产, 但其所有权处于双方争议中。

泰国是佛教之邦, 庙宇林立, 在世界上素有“佛教之国”、“千佛之国”、“微笑之国”等称誉, 以其美丽的景致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为许多旅游者度假计划中的选择。

泰国的主要旅游点有曼谷、普吉、清迈、芭堤雅、清莱、华欣、苏梅岛等。

在首都曼谷, 著名景点有泰国大王宫和玉佛寺。

普吉岛是泰国最大的岛屿, 被称作安达曼海的“珍珠”, 是东南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度假胜地。

芭堤雅以阳光、沙滩、海鲜名扬天下, 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是世界著名的新兴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3. 泰国的奇葩旅游产品——人妖

说到泰国的旅游业, 不能不提到“人妖”表演。所谓“人妖”, 指的是专事表演的已经女性化的男人。他们本是男人, 但由于从小服用雌性激素而发育成为了“女人”, 胸部隆起, 腰肢纤细, 为游客表演女子歌舞节目。大多数“人妖”都很漂亮, 人妖表演成为泰国旅游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以至于有了“不看人妖就等于没有到泰国”的说法。泰国人妖主要集中在芭堤雅和普吉岛附近一带。

篇4:祭祀之国即战争之国

《国家与祭祀》出版两年多来,日本和东亚的政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日本大选小泉纯一郎下台,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低调处理历史认识问题,并做出修复与东亚邻国外交关系的积极姿态,而六方会谈的峰回路转所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很可能扭转冷战以来造成的东亚僵局。在这样的政治状况下,靖国神社问题一时离开了人们关注的视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靖国参拜不只是一个外交问题,更主要是日本内部的涉及近代历史和民族国家制度的思想政治课题,是了解日本历史和当下政治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因此,三联书店在此刻推出《国家与祭祀》的中文版,意义重大。作为著名的思想史学者,子安宣邦在书中凭借其长年研究江户儒学的知识积累,以“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当代神道学者复兴神道而为靖国神社辩护的政治言说进行尖锐的批判和解构,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论从起源上挖掘明治维新以来的“国家神道”、靖国思想与十九世纪初“后期水户学”儒家“国家经纶”学说的政治思想史渊源。同时,在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制原理和亚洲视角之下,阐明靖国神社作为日本的国家祭祀,其宗教政治的意识形态性——以天皇为祭祀对象,旨在作为近代国家的日本的确立和动员国民参加对外战争提供宗教神学依据。最后得出结论:祭祀之国即战争之国。我认为子安宣邦的这个结论,不仅触及到了作为日本内部问题的靖国神社参拜的核心,而且对普世的近代民族国家制度安排也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和反思,值得我们参考。

《国家与祭祀》首先针对当前流行的旨在复兴神道的“神道重估论”言说展开学理批判。村上重良作为以战后普遍认可的历史观来论述神道的历史学者,曾经给“国家神道”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国家神道是近代天皇制国家创设的国家宗教,在明治维新到太平洋战争的大约八十年间支配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这个十九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的日本新国教乃是通过神社神道与皇室神道的结合,并以宫中祭祀为基础,经过神宫、神社祭祀的重新组合而确立起来的。就是说,村上重良把“国家神道”视为近代日本天皇制国家的宗教祭祀体系,直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政治功效。随着1945年日本帝国的覆灭和战后新宪法确立起政教分离的原则,以及天皇的去神格化(昭和天皇的“人间宣言”),“国家神道”亦自行消亡。而作为近代日本国家创设的宗教祭祀体系,国家神道与历史上的神道传统并没有直接的渊源联系。然而,战后这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神道”论述,在近年来的神道重估论或曰复兴论者那里,却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批判。神道史学者阪本是丸便指责说:国家神道问题的焦点在于,它决非明治维新以后突然出现的,而是与古来天皇制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国家性、公共性的神社有关。这个大有历史渊源和国家性、公共性的传统神道是怎样被镶嵌到近代天皇制国家体系中去的,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十分明显,阪本是丸强调的是近代国家神道与历史上的皇室神道(伊势神宫祭祀)及神社神道的渊源关系。另一位神道重估论者苇津珍彦,也通过叙述国家神道与历史传统的源远流长关系来批判村上重良的观点,但更将矛头指向“国家神道”概念本身。他指称这个词语是战后由美国占领当局的1945年12月颁布的废除神道的“神道指令”捏造出来的,它使日本国民的心理发生了混乱,而村上重良等人的解释乃是迎合占领当局“神道指令”的意识形态化虚构。

子安宣邦认为,这些神道重估论者批判的话语虽然是针对村上重良关于“国家神道”的观点,但却在不厌其烦的历史渊源关系叙述中有意绕开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家神道”本身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宗教性问题。他们的“目的不是要颠覆近代日本构筑起来的国家神道,其批判的矛头也不是国家神道本身,而是指向了如何对其进行历史评价的方面。”这些充满诡计和陷阱的重估论话语,目的在于保持和延续神道的历史命脉并否定战后进步知识界的历史叙述,从而实现复兴国家神道的目标。例如,阪本是丸在强调古来与天皇密不可分而持续至今的神社之国家性、公共性的同时,抬出“市民宗教”、“国民宗教”等概念,分明是要跨越宪法政教分离原则,以此为神社神道的未来复兴描绘新的蓝图。苇津珍彦批判旨在确立完全的宗教自由和新宪法政教分离原则的“神道指令”,称其中的“国家神道”一词为美国强加给日本国民的意识形态化“捏造”。与此同时,他强调神道是“数千年来于日本民族大众精神生活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民族固有精神的总称”,以此来和这个“捏造”的“国家神道”概念相抗衡,最终期待未来的“神道”复兴。

与新进装修一新的靖国神社“就游馆”对明治维新到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近代史之重新叙述,以及保守政治家固执地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遥相呼应,神道重估论乃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政治和历史修正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批判性地解构这套话语叙事,就必须从近世日本政治思想史的视角去追究近代天皇制国家神道的政治起源,必须从东亚地缘政治变动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国家理论方面,来反省近代国家本身的宗教性。子安宣邦认为,“国家祭祀乃是超越近代政教分离原则的国家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性、祭祀性之反映。更直白地说,近代国家是作为可以发动对外战争,要求国民为国献身的制度而成立的。为了获得永存的基础,国家才祭祀为国献身的死者。而近代日本国家正是以神道来祭祀的。这种国家的宗教性和祭祀性决非日本一国所特有,实乃一般近代民族国家共同的问题。”

在十九世纪初“后期水户学”充满政治危机意识的思想学说中寻找近代国家

神道的起源,这无疑是子安宣邦“国家神道”批判的一个重要视角。历史上的“水户学”是因江户时代的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园主持编撰《大日本史》而促成的一个国学学派。该学派以国学、史学、神道为基础形成具有强烈国家意识形态性的特色是在宽政(1789~1802)年间以后,史称“后期水户学”。它对于明治维新前后的尊王攘夷运动影响巨大。受制于近代浪漫主义历史学的影响,人们考察一个事物的起源往往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而忘记了发生在晚近的直接缘起。为了颠覆神道重估论者别有用心的历史叙事,子安宣邦“知识考古学”的目光首先注意到,维新政府在明治三年(1870)颁布的“大教宣布”诏书中,把代表皇统始祖和神(示氏)国家日本之始源中心的“天照大神”称为“天祖”。这个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天”与“祖考”概念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日语词汇,在日本的古典文献中并没有固定的用法。毋宁说,“天祖”观念,乃是于近世水户藩儒家知识集团的《大日本史》这一皇国正史的历史叙述之中被重新构筑起来的政治学概念。“后期水户学”国学家会泽安(1782~1863)的《新论》(1825),就可以证实这一点。《新论》面对幕末西方外敌逼进日本列岛的危机四伏局面,运用儒家天下经纶思想对古来日本“祭政一致”的国家理念做了重新阐释和构筑,把“天”和“祖考”两个概念合二为一,使“天祖”有了同时执掌“政”与“祭”的两种功能。在此基础上,《新论》进一步对“国家之根本体制”即“国体”展开论述,并提出面对外来危机而采用“圣人之祀礼”的方略。如果说中国圣人所说的“鬼神祭祀”是安民的最好说教,那么,由“水户学”将其改写为“天祖之教”则是要通过祖先祭祀体制为人民提供死后的安心,来统合民族共同体。子安宣邦认为,水户学的“人民”概念无疑已是不久之后出现的“国民”之先声,而《新论》的“天祖”观和宗教性的拯救说,则被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1890)中所谓“国体之精华”直接继承下来,成了明治维新以后盛行的“国体论”乃至靖国神社思想的原型。

从近世政治思想史的视角,厘清“后期水户学”天祖说及其政治学中的“国体论”与近代天皇制下国家神道思想的政治渊源关系,十分重要。这不仅有力地揭穿了神道重估论者从久远的文化传统来叙述神道起源的虚构性,而且可以将人们的思考再次聚焦于近代“国家神道”本身及其民族国家的宗教性,使当今日本政治家“靖国神社参拜”行为的政治性凸显出来。于此,子安宣邦的“知识考古学”和源自亚洲、江户的视线也就得以与当下问题交汇,从而发挥其思想学理批判的力度。

近代天皇制下的国家神道思想,直接源自十九世纪初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后期水户学”之神道学和国体论,这并不奇怪。如果按照西方一般民族国家理论来讲,近代国家是通过宗教世俗化运动而逐步形成的。但是,根据美国宗教学者的研究,近代民族国家作为一个世俗共同体虽然有别于古代的宗教共同体,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别并非水火分明。支撑近代国家统一的是作为文化认同的世俗民族主义感情,而宗教共同体的基础则是宗教民族主义。可是,在要求其成员彻底同化于共同体(信仰、忠诚)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多有相近之处,近代民族国家对“国民”要求忠诚不二,有时甚至显示出比传统宗教共同体更强烈的宗教性。以政教分离原则建立起来的世俗国家,实际上有着不亚于传统共同体的宗教性特征。另一方面,如果说西方的民族国家是以世俗民族主义为支撑的,那么,非西方地区特别是亚洲(如印度、中东)的近代国家建设,则更需要宗教民族主义的支持。子安宣邦受到上述理论的启发,进一步把日本的“国家神道”放到亚洲视角之下来审视,发现与西方的世俗化国家不同,由于日本缺乏西欧世俗化后依然保存着的基督教社会的文化认同基础,因此在建立近代国家时,只能于分离开神道和佛教之后,依靠以天皇为顶峰的神道祭祀体系来实现国民的统一。一般认为,“国家神道”的确立是在明治十年(1877年)前后,这正好与日本近代世俗化国家的成立同时期。或者可以说,新生的日本正是以神(示氏)国家的理念为主导而构筑起来的世俗国家。它不仅在法律上(如1889年颁布的帝国宪法第1条所谓“神圣皇国日本”)规定了“国家神道”的地位,而且是通过把神(示氏)祭祀体系吸收到自己的内部而最终确立起来的。

在确认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国家特殊的世俗化历程之后,子安宣邦又特别提醒人们注意,在150年来的近代史中,以1945年的战败即帝国日本国家体制的断裂为分界,实际上国民体验了两次世俗国家化的过程。从宪法上国家体制的确立来讲,第一次是以1889年《帝国宪法》的颁布而实现的,第二次则以1946年《日本国宪法》的公布为标志。明确地区分开这两次世俗国家化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1946年颁布的新宪法在规定“日本国民诚心诚意希求以正义和秩序为基调的国际和平,并永远放弃以国权所发动的战争及武力威吓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第9条)的同时,又以第20条和第89条明确规定了政教分离原则和国民的信教自由:“任何宗教团体不可接受国家授与的特权,而行使政治上的权力”;“国家及其机关不得进行宗教教育及其他任何宗教性活动”。从而否定了自明治维新到1945年为止的作为表面世俗化国家的日本。这个被否定了的表面世俗化国家,在法律制度上虽然标榜其世俗性,但却利用与非世俗国家不相上下的超政治力量干预国民的生活,其影响甚至波及到民众的精神领域。新宪法就是要以政教分离原则向世界表明:1945年以后的日本要走一条真正的世俗主义国家道路。而在子安宣邦看来,区分两个世俗国家化的过程,其至关重要性还在于“当今围绕日本的国家与宗教所引发的所有问题都存在于这两个世俗国家之间。”

清楚地认识到1945年日本国家制度上的断裂,充分理解战后新宪法的存在意义,才会使人们明白现在流行的神道重估论和保守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真正目的。其实,某些右翼论客毫不含糊地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永远保护作为为国捐躯者即战殁者慰灵的中心设施靖国神社,亦是国家安全保障政策上的最重要课题”(中西辉政)。子安宣邦认为,这无疑暴露出了叙述靖国神社的话语目的不在靖国神社本身,而在于为国家着想、为国家辩护。神道重估论者刻意强调战前、战后日本国家的连续性,有意模糊1945年的断裂,他们从文化历史传统上找到神道神社的连续性,实在是一个骗局。战争之国就是祭祀之国。日本是战争国家,是祭祀“英灵”的国家,其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靖国神社的存在。靖国神社供奉着2466427个牌位,它们包括了从明治维新开始为“王政复古”大业献身的志士到太平洋战争为止的大小11场战役、“事变”中为国捐躯的护国“英灵”(其中有被东京审判定为甲级战犯的14人)。而在为回避“本土决战”发动的“冲绳战”中死去的十万市民,更何况数不胜数的日本国内以及亚洲各国的无辜死者,却不在靖国神社的祭祀之列!这分明证实了靖国神社之国家宗教的性格。进而,子安宣邦更把批判的视野扩大到整个人类的二十世纪。他认为通过战争中数不胜数的死者,民族国家成了被质疑的对象,或者二十世纪成了我们必须质疑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日本国宪法禁止国家对于宗教的一切参与,并自行把国家规定为建立在完全的世俗原理之上的制度。这个政教分离的理念,与放弃作为解决国际纷争手段的战争,禁止拥有以战争为目的的军事力量的宪法原则一起,确定了日本国宪法崇高的现代意义。因为,此宪法原则同时也对普世的近代国家其战争和宗教祭祀性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国家与祭祀》是一部高度浓缩了学理分析和政治批判的著作,在透过知识考古学、话语分析和亚洲视角来解构“国家神道”及其“重估论”,认真思考日本当下的政治危机,反思十九世纪以来民族国家的结构性症结及其与战争的关系方面,最能显示子安宣邦一贯的学术风格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它作为由《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与知识分子》(1996)一书所开辟的日本近代知识制度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越发展示出其特有的价值。而中国读者不仅可以在该书提供的日本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中把握“靖国神社”问题,以加深对近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子安宣邦对近代国家世俗化过程的阐述,认识普世的民族国家的起源和现代战争的根源所在。从而在不能没有国家同时又必须予以质疑的悖论中,对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做出价值判断。

(《国家与祭祀》,[日]子安宣邦著,董炳月译,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摇着轮椅上北大

郭晖是一位高位截瘫的女孩,小学没读完就不得不告别学校,开始了苦中有乐的自学生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热爱,郭晖最终创造了奇迹,成为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她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激励了热心关注其事迹的人们。

这是一本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意义的好书,它将引领青少年朋友对人生、理想、事业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本书作者李春雷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他文笔优美、思想鲜活,本书是他的又一倾心力作。

篇5:虎狼之国成语解释

【注音】hǔ láng zhī guó

【典故】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释义】像饿虎贪狼一样的国家。形容侵略成性的`国家。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侵略成性的国家

【结构】偏正式

【相反词】礼仪之邦

【押韵词】一目之罗、永垂竹帛、不胜杯酌、半死半活、一人吃斋,十人念佛、牛溲马勃、知奸亦有大罗、兔丝附女萝、陆离斑驳、扬清激浊、......

【年代】当代

【谜语】秦国

【教学同步】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高中六册·课文·15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意图吞并六国,派张仪去游说楚国不要与齐国联盟,贪心的楚怀王信以为真,得不到秦国许诺的土地就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打败并赔偿秦国的土地。楚怀王不听屈原的秦国是虎狼之国的劝告,只身去秦,客死秦国

篇6:可乘之机成语常见造句

可以利用的时机。 《晋书·吕纂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

二、可乘之机成语近义词

机不可失 [ jī bù kě shī ]

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时不再来 [ shí bù zài lái ]

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可乘之隙 [ kě chéng zhī xì ]

可以被利用的空子。

三、可乘之机成语造句

1、我军必须设防严密,决不能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2、只要内部团结一致,敌人就没有可乘之机。

3、我们要提高警惕,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

4、百度的竞价排名给假冒者们以可乘之机.

5、老大妈心地太善良了,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6、如果内部考虑泄露出去,就会给外国政府造成可乘之机.

7、自己虽有信心打败他,但绝对是伤敌一千,自损这样就会给刘天德可乘之机,对自己不利。

8、可能是何雨潇有了防备,今天的着装非常严谨,根本不给他可乘之机。

9、在群众和党纪国法监督的阴影处,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给了腐败惰怠思想可乘之机。

10、唐一连忙抵挡范佐冰的拳头,脚下也不慢,紧跟着范佐冰的步子,不给范佐冰可乘之机。

11、王强为此事吃不好,睡不安,苦思苦想啊,总觉得没有可乘之机。

12、只要他们分开,自己就有了可乘之机。

13、要弑杀王很难,可是暗杀一个守城的将军,却是有可乘之机的。

14、才使魔道有可乘之机,出来为祸人间。

15、另外,山庄的摄像头几乎没有死角,完全不给盗贼可乘之机。

16、黑暗的环境,给古飞有可乘之机,到了白天,他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17、我肯定不会让盗贼团对我们联盟有任何的可乘之机的。

18、所以,决不能再让鞑子有第二次可乘之机。

19、他决定仍是装下去,没准儿会有可乘之机。

20、但是,夫妻感情却不好,正准备分手,有了可乘之机。

21、如果事到临头还优柔寡断的话,那么对方一定会有可乘之机。

22、他在调查林凡身份的时候就发现了他的疑点,也给了他可乘之机。

23、而就在他犹豫的时候,给了对方可乘之机。

24、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辩别意识,不给黑心商贩以可乘之机。

篇7:牧场之国教案

1、认识8个生字。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的可爱。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课文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方法:读议感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自然风光?生说。老师这儿也有些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你能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他吗?生描片。是的,这就是牧场之国的荷兰,让我们随作者一同去感受异国风光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2、读了课文,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生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3、荷兰牛羊成群,骏马奔驰,多让人神往,让我们走进荷兰,来欣赏美妙的一天。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谁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生说,师评价。

4、白天,在荷兰,这个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小鸡、马群、黑猪是主人,那儿是它们的王国,那么夜幕降临晚上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之间读读第五段,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荷兰晚上的词语。

5、生读,找词语,读出感受。

6、就让我们在读中来欣赏这真正的荷兰吧!欣赏图片8——11

7、文中四次提到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能说说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吗?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8、所以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生齐读句子,练习说句子:是……也是…

9、欣赏图片14——24

四、课外延伸

1、读读资料袋中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全文:

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荷兰,但学了课文,这个国家就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感受到了荷兰景色的优美,动物与人的和谐统一,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风光图片,并写上简短的描述。

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

碧绿草原黑白花牛成群骏马绵羊成群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篇8:牧场之国电子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牧场之国》课文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剽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牧场之国》课文内容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篇9:梦幻之国教案

2课时。

二、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造型表现力及构图能力。

3、培养学生动力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构思、创作。

2、取材新颖、独特,构图完美,造型生动。

五、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同学们是否到游乐场玩过?你们都玩了些什么呢?

导出课题:梦幻之国。

2、新授:

师:同学们你们大胆发挥想象自己设计出有趣、新颖的游乐设施,我们比一比谁相象出的设施最棒。

3、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

4、归纳作画步骤:

(1)思取材。

(2)构图。

(3)确定表现技法。

(4)完成作品。

4、布置作业:用绘画等形式表现儿童游乐园的场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

篇10: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有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根据阅读要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学生充分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白天和夜晚两个方面,抓住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重点句,说得头头是道。接下来,我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在读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作有感情朗读指导外,还相机结合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写牛、马、羊、猪、鸡在碧绿草原上的活动,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然后我再从写法上指导:“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篇11: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一、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刘教师一站上讲台,就让人感到有一股青春的活力在涌动。她是那么清纯自然,她的目光随时与学生对视。她用商量与鼓励的口吻与孩子们交流:“谁愿意把自我的读书感受与我们分享”“孩子,你明白了吗”“勇敢的孩子,你来,教师等着你精彩的表现呢!”“哟!学的劲头多高啊,读了一遍又开始读第二遍了。”“你喜欢这句。很巧,我也很喜欢。”当学生读“模样”一词时,把“模”读成了“mó”,她这样引导:“孩子,你跟教师这样读……你再试试行吗”……学生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身心完全放松,情感获得释放,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出来,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以致在场的教师听了都被一种美感萦绕着。这节涌流出鲜活生命力的课,更深层的源泉还在于教师能抓到文本之魂,凭借课文的语言学习,使这一派异国风情润泽孩子们的心灵,催使他们心田里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发芽、生长。

二、凸显了语文的本色。

语文的本色是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刘教师这堂课凸显了以下语文本色:

1.为学生阅读留足空间。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沉入文本,除去浮躁,直接进行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是这堂课的突出特色。刘教师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既有心灵的絮语,又有自然的默契和随机的暗示,还有会心的微笑。文字平铺于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刘教师的一读一点,便从纸上鲜活起来。在学习“最终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节时,刘教师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此时你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我们带着憧憬与向往,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

学生读后,刘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用充满磁性的柔美之声动情地吟诵到:

“最终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此时,整个课堂静极了。刘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感传染,学生再读时,声音变柔和了,语调也变舒缓了,再也没有先前那种浮躁之声,一种安谧、静美之感在学生的心底升起。由朗读,逐步体验作者所创设的宁静之美,然后慢慢转向参悟作者渗透于文字里的赞美情怀——“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从而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2.给学生表达创造机会。教学是一种自然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充分表达就是让学生找回自我。刘教师充分让学生的灵性得以展现,不演绎教案,异常注重师生在知识、情感、经验等方面的碰撞、接纳、融合,尊重多元,努力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1)学会品味。她不时运用一些蕴含解说关系的词语,如,“那里的……美,你看……”“……用得好,你看……”尊重学生选择解读文本的自由,同时,又训练学生的感受、联想本事和言语表达本事。

(2)学会评价。用“我认为……,因为……”“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本事、鉴赏分析本事、整体感悟本事。

(3)学会联想。上课伊始,刘教师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望题生义”;在出示几副草原牧歌图后,又请同学们来同声赞美荷兰;当学完最终一个片段时,她又这样引发联想: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总之,她充分抓住每个机会,放飞学生的想象。

3.促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这篇课文有这样一个片段:

牛群吃草时十分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刘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她这样引导:

师: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生:我喜欢牛犊。因为作者说牛犊像贵夫人,我觉得那必须很可爱。

师:贵夫人应当是什么样貌呢

生:优雅、高贵。

生:我喜欢老牛。老牛很威严,很让人尊敬。

师:是什么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课文里说,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师:好。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述牛犊和老牛的:“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我们平时这样说吗在你的印象中牛犊、老牛是什么样貌的,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生1:我觉得牛犊像一位小公主,爱撒娇;也像一位小公子,很顽皮。

生2:老牛像一位唠叨的老人,“哞哞”直叫。因为我外公每每遇上我就喜欢唠叨。

师: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构成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国家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差异,同时也具有不一样的魅力。谁愿意用朗读来表现出牛儿的优雅和尊严

刘教师循着她认定的解读思路,和学生一齐玩赏于异国的风情里,共历那中西文化的碰撞。

三、平添学语文的兴趣。

刘教师在课要结束时这样引导:

荷兰是牧场之国。其实,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也有同样美丽的草原牧场。本文的作者用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深情地写下著名的散文《草原》。孩子们,去读一读那生动美妙的文章吧!你必须会领略到另一番牧场风光,感受到别样的人间真情,同时品味到不一样的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韵味和魅力。

上一篇:产品代理授权证书下一篇:18年二级注册结构师挂靠证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