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2024-05-02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篇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再进行教学本届的时候,我首先学生让学生进行进行猜想,自己带来的物品,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学生积极的进行了猜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验证。这一点非常的简单,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学生能够很好的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这接着问: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着。学生们猜想:轻的较为多。没有浮力上面去发展。我于是教给同学们一个体验的方法。用轻轻的按浮着的泡沫或者是木块,认真、细心感觉一下。学生进行活动。然后学生进行较为容易感受到那个向上拖的力。这样就引入了浮力的概念。这个过程学生进行感觉的和发现的过程。我现在想来还是有的时候,不需要多的问到底,对于学生的猜想。

只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验动手去体验,那么自己的想法,发现就会得到验证。从这个活动中,学生知道浮着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我看着沉在水中的物体,问同学们?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呢?学生猜想。然后我给出一些材料,橡皮筋,勾码,一盆水,直尺。问同学们,如果用这些材料,怎样验证我们的想法。几个反应较快的同学首先想到了方法。我现在没有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发现,在小组的讨论的过程中,总是有很多的小组在没有进行思考我的交给的任务。什么原因的呢?我一直在思考,一直想法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就是实验验证。我采用的是演示实验。现在看来如果我的能够将课堂安排的在紧凑一些,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动手进行操作。效果会更好的。有待改进。

篇2:《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这节课通过观察“礼物”、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2.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这节课中,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过去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实验学生看,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受到遏制,情感态度受到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使他们的探究发现别具一格。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科学发明的基石。

6.根据青岛版《科学》的特点整合教材。首先根据“目标弹性化”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删繁就简”,把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第一部分作为导入新课,第二部分的实验器材以“礼物”的形式送给学生。更把自由活动移到课外作为拓展活动。使课堂教学留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其次,根据 “以生活为主线”这一特点,以学生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认识为“切入点”,以学生“常见的”、“玩” 中为主线,以对科学的兴趣为辅线,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7.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自然教师向科学教师转轨,还留有自然教师的痕迹。主要表现在:

①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够,没有完全由传授者、给予者转变成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没有完全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脱离讲台,“高高在上”的时间还教多。

②还过分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发展”较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出现意外,始终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③没有完全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怕时间超过40分,还没有给学生充分研究的时间。

④还过于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做的还不够。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还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还不够多。

⑤关注“获取什么样的知识”较多,没有完全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再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偏重于让学生认识浮力,认识浮力的过程注重的没有完全关注。

⑥主要还是“自发探究”, “自由探究”还少。这节课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探究浮力时,学生的意志还过多受教师左右,不完全属于自由探究,其中有些地方还属于自发探究。

篇3:对作文教学“落位”现象的反思

1.作文教学在时间上得不到有效保证。在语文教学中, 课文教读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 且有限的写作教学时间常被基础知识、阅读教学、考试等“侵占”。若作文教学在课时方面得不到保证, 重要性就不可能得到体现。

2.一直以来, 作文教学缺少一套系统、有序、操作性强的教材, 导致作文教学无序、盲目、随意和不可捉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扎实开展。

3.作文评分虽有明确的标准, 但主观性、弹性太强。作文评分 (中考) 受地域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规定的评分标准被人为降低, 优劣作文的判分差距不大, 且呈“水涨船高”的态势。中考作文评分很难反映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多次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老师普遍认为作文打分拉不开差距, 抓作文教学不合算。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作文教学与训练明显被忽视。

4.相当数量的教师认为:想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绝非易事, 尤其是提高写作基础差的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近乎天方夜谭。基于此, 还是抓基础知识、阅读等教学来得实惠。

5.近几年, 作文命题的重要原则就是让学生人人可写, 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的空间狭小, 社会阅历较浅, 因此, 写作内容范围不可能太宽, 命题者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但“应教者”、“应试者”却觉得有机可乘。某些教师猜题、押题成风, 中考前一段时间让学生背上多篇精品, 考试时让学生就近切题, 对号入座或东拼西凑, 这种做法往往屡屡得手。应试作文成了提高学生分数的“捷径”。

翻开教师的作文备课本, 你会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作文教学无计划, 作文命题老套、缺乏新意, 无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 等等。打开学生的作文本, 你会发现:教师详批的作文不多, 评语大多是一些套语, 有的干脆写一个“阅”字, 学生作文数量有限, 质量优劣, 不能对症下药, 等等。

尽管报纸杂志不乏学生惊人之作的发表, 各类竞赛征文中涌现出一些佳作, 但几颗星星与广大的在校学生相比, 显然是凤毛麟角。改革之箭如不射向作文教学这块靶子, 作文教学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必将影响一代人的写作素质。

那么, 作文教学的出路何在呢?

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呼唤素质教育, 因为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最大。在应试教育下, 学生被禁锢在课堂里, 沉迷于题海中, 甚至边双休日也被迫如此。大量的数、理、化复习资料及试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部分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课堂, 而且离不开课外。作文教学更是如此。然而,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与外界接触减少了, 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没了, 读有益课外书的时间被剥夺了, 写作练习更是谈不上。无奈写作教学也走上了应试的轨道, 死记硬背、对号入座、模仿组合、传授技巧、胡编乱造等现象时有发生, 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被搁置一边。

为此, 应当加快转轨的步伐, 尽快营造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语文老师更应转变观念, 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 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改变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

作文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片断训练到篇章写作的原则。多年来的写作教学讲究的是“一作换一作”的程式, 忽视了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 作文教学处于无序状态。由于没有明确的教材, 教师不知道如何教, 学生不知道如何学。虽然语文教材中也有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内容, 但显得很零碎分散, 缺乏系统, 似乎成为教材的一种补充或点缀, 往往不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要改变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 突出作文教学, 必须改革现有的语文教材, 编写若干套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操作性强的系统有序的写作教材, 指导作文教与学的实践。

三、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作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以课外阅读为补充, 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为源泉,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为重要途径。

1. 重视篇章教学。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是各类文体中的“精品”, 在教学中必须很好地用好这些“例子”。通过范文的解剖, 培养学生用词、造句、立意、布局谋篇及表达的能力。教师在教读范文的过程中, 要有意引导学生研究范文的写作特色, 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有所侧重。初学写作的人可以从模仿范文入手, 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从原作中挖掘写作素材, 如对原作进行缩写、扩写、改写、补写等。

2. 体验社会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也是学生作文的无尽源泉。叶圣陶说:“训练学生作文,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学生患有写作恐惧症, 原因是缺少生活的积累, 无话可写。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束缚在试卷上, 而应该让学生走向社会, 贴近生活, 体验生活, 感悟人生。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并用心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 注重积累素材和情感。我们要把学生从学校里、家庭里、题海中解放出来, 定期组织他们走向农村, 走向工厂, 走向军营, 走向火热的社会生活。

3. 多读有益的文学书刊。

读可以促写。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实验中学学生在初中毕业时, 精心选读两百部优秀文学作品。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规定学生每年至少要读五千页课外书。美国的一些学校规定相当于我国幼儿园大班以上年纪的学生, 每年读书不少于25本, 并且要写读书报告。大师们及国外的这些做法对我们有所启发。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某学年的阅读量作最低规定, 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并指导、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大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积累优美的词句, 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写作感悟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加强对学生写作重要性的教育, 使学生明确写作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 从而增强写作的自觉性。

(2) 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有时代感、美感, 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要多给学生自由命题写作的机会, 让他们感到写作并不神秘。写作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抒自己想抒的情, 议自己想议的事。好的作文或交流、或展出、或打印成册,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3) 强化写作训练。能力是在训练中逐步提高的。在规定的写作课时必须充分合理地进行作文的教与练。同时, 多渠道地开展写作的片断训练。结合课文的学习, 指导学生仿写、改写、扩写、缩写、补写;结合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写读笔记或读后感;结合观看影视、戏剧作品, 指导学生写观后感或影评;结合社会生活, 指导学生写生活礼记、观察日记、分析性的短评。总之, 要鼓励学生有感而发。

(4) 及时督促检查。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是坚持不懈反复强化的结果。教师要对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提出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 对达不到要求的, 坚持要求其改正。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让学生记日记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的落位应该引起理论界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我们坚信只要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 改变陈旧的作文教学观, 落实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扎实有序地推进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的春天就会来临。

摘要:当前, 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落位现象, 作文教学效益低下。文章分析了造成作文教学落位的原因, 探究了作文教学的出路, 以期扎实有序地推进作文训练, 迎来作文教学的春天。

篇4: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2.学生准备:见教材中活动准备。

教学流程:

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⑴导言: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⑵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学生猜想、实验、观察、记录。)

⑶学生汇报结果。

⑷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浮沉现象?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⑸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关于物体的浮沉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学生自由回答。

2.激烈辩论,启迪智慧。

⑴教师启发学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⑵学生激烈辩论,提出自己看法。

3.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⑴教师引导: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钩码分别放在这张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⑵学生观察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纸放东西和水面的放东西关系。

⑶教师启发实验;水能托住一些物体让它浮在水面上,换一句话说,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把结论填在我们的实验记录里。

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4.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⑴教师启发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⑵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⑶各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下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托的力?实验时做好记录。

⑷学生讨论、实验、探究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方法和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5.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⑴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⑵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浮力。说说你对水的浮力的理解。

⑶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⑵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5:《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反思

一、会退

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许多老师都在“教学”,“教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可是这样一来,老师就会显得很强大,学生处在被接受的状态,他们的表达欲望就会被阻拦。教学本堂课,我努力以一名主持人或朋友的角度进入课堂,抛出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伊始,学生对“栖”的字音读不准,从“栖”的正音切入,根据课题,学生自己质疑,再读文解疑,我就在一旁一步步地肯定他们与文本对话后所得到的答案。课堂就是一个舞台,一次次地把话语权交给孩子,他们就会越来越想说,越来越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思考的,相互传递着信息。在这堂课结束时,学生的小手还高高地举起呢。

二、会听

老师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怀,是“以学定教”的起点。这一点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炼的,往常上公开课,作为老师的我们喜欢拿着教案背,背这个问题过了又是那个问题,背这段评价后又是下一段,我也不例外。可这无形中阻拦了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怀学生的情怀,老师想的是自己怎么教,忽视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其实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放正了,才能让教者的心态平和下来,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迅速梳理推进课堂的问题。这堂课上学生自主学习三、四自然段,并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因为我没想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课堂非常活跃,一时间我还没做出反应,造成心中的急躁,想把孩子的思维拉着走,这时老师的强势开始显现。其实,我还是应该回到倾听,稳定情绪,平和心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孩子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三、会引

一堂精彩的课是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有成长的课,教师应像主持人似的创设出情景,引导孩子进入情景学习。在课前,我就不断地假设,如果我是孩子,读了课文,我需要的是什么?我会怎么做呢?这样的思考使我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宽容,也多一些耐心和等待。课堂上,我也期待学生和自己多一份快乐。要做到课堂上“会引”,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生成及时做出判断。在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汇报,有的孩子出现了倾听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我打断了汇报的孩子,提醒其他学生对汇报学生给予尊重,但是老师的处理比较严肃,学生一下子就显得紧张,这时我的处理还应幽默、睿智,就不会破坏师生一起的融洽学习气氛。可到底怎么去引导全体学生全息、有效地投入、参与这种形式的分享汇报,我也挺困惑,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

四、会评

一句适当的评价语,有时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有时可以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时可以提供、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着这样的心理需求,渴望被认可、被肯定,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评价语,多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信息,会引导学生往着正面去发展。在学生谈到犀牛和犀牛鸟共栖有趣时,结合上下文理解,犀牛庞大、笨重,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而犀牛鸟却在犀牛背上啄来啄去。我给的评价是:用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在自主学习,是很棒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评价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是能力的提高、知识的迁移。可有时也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恰当,如指导学生利用板书归纳主要内容时,学生说得不够简洁,我只是请下一位同学再谈,评价语却很苍白。

篇6:《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语文教研组又一轮教研活动正在开展,教导处颜主任安排我上一堂语文试探课,想到这又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并选择了四年级第八册中一篇略读课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作为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新课标>>基本观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这一理念出发,我打算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我通过深钻教材,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步骤:第一、激趣导入;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三、合作交流,深入理解;第四、探究问题,拓展延伸;第五、谈收获,总结全文。自认为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平时的 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发现孩子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由于角色相同,地位平等,因而无拘无束,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当他们自己或小组成功时会无比喜悦,通过小组学习活动,他们学会了互相纠正、补充、帮助,学会了要互相合作,树立了小组的荣誉感,在知识、思想、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总之,优点无可非议。因此更希望这一亮点能在本次公开课中更完美的体现。熟悉教案后,我满怀信心,带着一份激情走进了课堂。

教学活动按照我的预设顺利的进行着。我在学生找出了”阅读提示”的几点要求后,就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前两个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配合得非常默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高,课堂气氛之活跃,让我不禁暗自高兴。十五分钟后,按照我的设计进入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以“抓阄”的方式决定了每小组的学习内容:A组学习“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B组学习“进化鼠和百舌鸟的共栖”;C组学习“鳄鱼和燕千鸟的共栖”。我一声令下,顿时教室里人头攒动,孩子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围坐一团,或读或写或议或评,好一派热闹场面。几分钟后,我叫孩子们回到座位。接下来以比赛的形式互问互答,汇报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大家都来当回老师,并给你权利,可指定谁回答你的问题,先请检查A组的情况!语音刚落,哇!B组C组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一个男孩落落大方地站起来:“我想请XX回答。请问,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共栖的?”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全体同学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他,期待他精彩的回答,但并不如我所预料,他欲言又止,我鼓励他不要紧张,他终于开口却吞吞吐吐不知所云,课堂气氛骤然变得有些沉闷。我马上提醒,可以请求本组成员帮助。终于,在一个优生的帮助下回答完毕。

篇7:关于英语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灵活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目标,也要考虑学习策略和情感目标。低年级教学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英语,了解基础的语法现象;高年级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理解语法的功能作用,正确使用语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不能阻止学生语言的发展。例如,有一节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用句型“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询问他人的喜好。当教师让某一学生用上述句型提问时,该生提出的问题是:“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这位教师觉得学生所用句型不是自己课前的预设,就连忙纠正学生的问句:“No, No!Ask me 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该生只好机械地重复:“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这时授课教师才如释重负,并且接着回答:“My favorite is apple.”课堂是动态的,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及时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否则就是浪费。上述情况,教师能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并能适当引出“What’s your favorite number/animal/food?”等句子,不仅能拓展课本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使英语教学生活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兴趣和热情。

二、活跃课堂气氛慎用物质刺激

在英语课上,教师采用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与欲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英语,提倡合作学习。在一节示范课后,我无意听到学生私下说:“英语老师骗人!她说如果我们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就会有奖品给我们。可是,这节课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了解到,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各种礼物,用来奖励积极配合的学生。学生为获得礼物,“Let me try”“Me, Me”“I can”等喊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种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不是好的教学手段,把“物质奖励”拿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慎用物质刺激。

三、课堂评价切忌使用空洞的口号

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及时收集教与学的信息,调整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我在一个低年级听课时发现,每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授课教师总是带领学生齐声喊道:Da, Da, super!这样的评价在一节课中出现了13次,使人难以接受!新课标提倡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体现尊重和赏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互评以及自我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差异,也要关注学生情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重视对评价对象的激励和人文关怀,要明白评价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情感的互动。记得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在学生表演对话后没有立即给予评价,而是问表演的学生:“Are you happy?”该学生回答:“Ok, very happy!”其实,这是教师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体现了教师对情感的关注。

四、教师课堂定位要准确

一个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其课堂教学、人格魅力、学术水准、语言素养和教学风采。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篇8: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学习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八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八年级学生已经不满足简单的例题计算,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教学中布臵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

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按教学的设计,师生双向活动进行了课本内容的讲授和学习,由于利用实验作为依托,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领悟力也较好,但由于实验的准备不充分,自己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考虑与准备,致使课堂中的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距预期的教学目标于千里之遥,大为缺憾。

这节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按预期的设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普遍反映,甚至有同学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另外,从时间的分配来看,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想要完成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出现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本转变。但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重教法转为重学法、由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

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这就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篇9: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篇10:《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的教学反思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有时候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堂上接着展示三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木块和橡皮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实验前做一下简单的演示,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实验中的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使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篇11:对数学教学中某些现象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完美.

现今的数学教学往往会出现如下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好好反思.

现象1:逢课必“情境引入”,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 某教师在讲抛物线方程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赵州桥吗?想不想看看?同学们回答:想.老师马上打出赵州桥的图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赵州桥的图片+知识新授,其次是赵州桥的图片+例题,再次是赵州桥的图片+巩固练习,最后还是赵州桥的图片+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反思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虚构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宁可不要.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不能是虚拟的,我们需要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现象2:“我拼、我拼、我拼拼拼”

案例 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目的是为了进行合作学习.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的效率,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少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就其课堂形式来看,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这种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

现象3:刻意“孤立”文本

案例 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课本.

反思 上面的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却成了一些老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教师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以上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习大大削弱了.

现象4: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泛泛而问.由于问题的结果已经很明确,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只面向少数优等生,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

反思 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深入反思,积极探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也许反思使你辗转难眠,然而你会发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生命如东升的旭日,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日子.

篇12:有趣的沉浮现象 教学设计

杨居涛

稻田镇赵家小学

电话: ***

教学目标设计: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动脑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初步尝试用实验证明;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的浮力和浮力改变的相关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在本单元中,将继续探究水的相关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属于实验探究课,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见水的浮沉现象作为探究对象,构建学生对水的浮力的认识。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观察探究,知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意识到水的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教学重点是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教学策略设计: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课,思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在课堂上,通过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探究水的浮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进行小组总结反思。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讲解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提出问题,曹冲是通过什么原理称量大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然后,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浮沉想象。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浮沉现象,谁能来说一说你知道什么东西是上浮或下沉的?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猜想:现在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猜测,猜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我的猜想”部分。

篇13:初中教学中教育歧视的现象与反思

一、教育歧视产生的原因

要想探究教育歧视产生的原因首先要清楚教育歧视的内涵。那么, 教育中的哪些做法属于教育歧视呢?在我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品行有缺陷和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帮助, 不应该歧视。教育歧视和教育批评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批评是教师针对那些学习懈怠、品行缺陷的学生采取的必要的教育手段, 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教育歧视是教育批评的不恰当使用。教育歧视也不同于教育上的体罚, 教育惩戒的过度就是教育体罚, 而教育歧视往往作用于那些经受教育体罚的学生身上。教育体罚是针对学生的一种行为, 而教育歧视的表现是教师对这些学困生的观念和语言。

1.有教育歧视的产生就说明学校教育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塑造人行为品格的活动, 能够形成学生健康的人格, 让学生感受教育中的快乐、自信、平等、尊重,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但是, 教育歧视使得教育的这些功能无法实现和达成。

2.应试教育和成绩评价体系造成了教育价值的偏离, 形成教育歧视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分数上, 而不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成绩差就是差学生, 教育的评价功能简单到以成绩论成败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 产生教育歧视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育者的素质低下也是产生教育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的转型使某些学校为了争得名校、名师的称号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提高教育成果, 完全不顾教育应因材施教的要求, 单纯地把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 好学生就能够看见教师的微笑和表扬, 差学生只能看见教师的白眼和嘲讽。

二、教育中的歧视现象

许多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育了, 说轻了学生不在意, 说重了又会担心形成教育歧视。但是面对中考压力, 初中教师很难做到面对成绩差距很大的学生态度一致。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教育的政策却没有做相应的的改变, 这种现状造成了教育者的迷茫, 教育的功能也就重点成了教学, 面对那些令教师耗费大量精力的学困生, 教师就放任自流了,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教育歧视。作为教师, 面对那些不配合、不听话的学生也表现出不喜欢。这些学生往往会给教师惹事, 给班级抹黑, 拖班级后退, 使班级在评优中落后。面对这类学生, 教师觉得屡教不改, 从而丧失教育的信心, 教育手段和方法就变得简单, 如让学生站在教室外, 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 要求学生转学等, 甚至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表现出极度失望, 从而由嘲讽慢慢变为置之不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教师的言行, 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例如, 一个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没有提问自己, 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 看不起自己, 从而和任课教师产生对立情绪, 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或课下故意给教师出难题, 造成教师的难堪, 这类学生很难得到教师的喜爱。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 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 造成了学生性格和观念的不同, 有些学生的性格随和、宽容;而有些学生的性格偏执、自私。这样的学生也很难获得教师的喜爱, 教师也会选择疏远这些学生, 造成对这些学生的歧视。

一些教师因为素质较低, 看重学生的家庭背景。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 教师就喜欢、关注。一些家庭条件相对贫困的学生, 教师就不喜欢, 态度相对冷淡, 在相同问题的处理上就会出现不平等。

三、教育歧视对学生的影响

任何教育歧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它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严重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很难想象没有人格尊严的人会有自信心和毅力, 在教育歧视下, 学生的自信心和人格尊严严重受挫, 必然会出现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 甚至有些学生会在长期负性情绪下产生人格的扭曲, 孤僻封闭自己, 产生极端情绪, 敌视教师和学校。

四、改变教育歧视的方法

首先应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态, 培养自己幽默、豁达的心胸, 保持对学生宽容的心, 用爱来丰富自己的内心。教育本质上来说是爱的教育, 教师只有以爱心对待每个学生, 才能避免教育歧视, 也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其次, 在教学中树立民主思想, 实现人人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民主、平等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表扬学生。

五、对教育歧视的反思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特点, 每一个学生也都会有自己发展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崔永元就曾经说过自己数学成绩很不好, 马云也经历了数次高考才有了大学丰富的生活。教师的嘲讽和打击会把一些学生的优点扼杀在萌芽状态, 甚至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尊重, 在平等、尊重的教育环境下, 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摘要:当前, 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某些学生的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歧视带给学生的伤害和影响不容忽视。分析教育歧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中的歧视现象, 指出教育歧视的危害, 提出了避免教育歧视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教育歧视,措施

参考文献

[1]霍妍曲.论我国义务教育中平等权之保护:教育歧视事件引发的思考[J].学理论, 2013 (21) .

上一篇:检察院信访下一篇:备考时间不够GRE作文练几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