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学内容

2024-04-11

蒙氏教学内容(精选6篇)

篇1:蒙氏教学内容

蒙氏小班教学内容

一、日常生活教育:

1、教室常规——

⑴走线(目的):协助孩子练习肢体的平衡感,学会控制自己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踩到别人。

①徒手直线——a、教孩子听着音乐走,保持距离;

b、跟老师或同伴变换手部动作或变换音乐的速度; c、学会自然走,熟练后增加难度。

②持物直线——给孩子易倾斜或易摇晃的物品及易掉落的物品。(例如:水杯、旗子、球、串珠、沙包、勺子盛物等)⑵寂静游戏(目的):听力、记忆力、顺序性、差异性训练。(例如:接龙类)

⑶铺工作毯(目的):强化正确使用工作毯的方法。(例如:铺、卷、绕、搬等)

⑷拿取教具的方法——a、正确掌握取放教具的方法; b、正确拿托盘的方法; c、正确辨别标志符号。

⑸认识物品——a、认识班级物品; b、认识自己物品的位置。

⑹正确使用危险品——a、使用刀切物; b、使用剪刀; c、递剪刀。

2、生活礼仪——

⑴正确的坐姿及站姿——跪坐或盘坐。

⑵学会打招呼——早上好、你好、再见。

⑶学会搬椅子及正确开关门——双手要轻轻的。

⑷引导孩子学会感谢和道歉。

⑸知道团体游戏的规则,并遵守。

⑹学习如何打喷嚏、打哈欠。

⑺用餐礼仪——食不言、寝不语。

3、照顾环境——

⑴正确摆放物品。

⑵学会收拾、整理。

⑶做值日生、摆餐具。

4、照顾自己——

⑴教孩子有顺序地穿脱衣服。

⑵正确穿脱鞋子。

⑶学会洗手、洗脸。

⑷学会漱口、擦鼻涕。

⑸自己用勺进餐、喝水。

⑹学会入厕、擦屁股。

⑺衣饰框——学会大小纽扣、拉链、按扣、盘扣。

5、大肌肉动作练习——

⑴学会自然站立、走、跳、双手着地爬、钻、拍球和滚球。⑵基本体操、律动。

6、小肌肉动作练习——

⑴五指抓——从大颗粒到中颗粒再到小颗粒;

由易到难;

按物体的颜色、大小、材质与感官的分类相结合。

⑵三指抓——按颜色、大小、材质的不同进行分类;

练习点数,增加数量; 作配对练习。

⑶二指捏——较小颗粒的捏;

容器的高度及口径的变化。

⑷一指摁:训练大指向下按的力量。

⑸舀的工作——a、舀固体;(例如:用一次性的杯子做娃娃,挖个小孔当嘴巴喂豆子)b、舀液体;

c、用漏勺舀漂浮物。(注:难易程序在于勺子的深浅程序及材料大小)⑹倒——a、有嘴有把的倒;

b、有嘴无把的倒; c、无嘴无把的容器倒。

⑺折——对边折;

对角折。(先让孩子练习折毛巾,再到折纸)

⑻敲——敲接面要大些。⑼串珠子/扣子——串的口从大到小; 形式排列地串。⑽缝——穿线板;

福氏教具G1。⑾夹——可以让孩子分类夹。

⑿撕——从撕直线到撕图形。(由双手二指完成)⒀挤——针筒吸水;

带孔的塑料瓶。⒁剪——用剪刀剪直线。⒂揉

⒃食物的准备——切馍片。

二、感官教育:

1、插座圆柱体——感官展示配对练习;

序列展示用三阶段讲解概念(大小);

使用教具做序列练习;

提供延伸教具强化;

完成纸上作业;

视幼儿的接受水平,下学期讲三个物体的比较。

2、粉红塔——感官展示:a、认识每块粉红塔,感知每块的大小;

b、做塔与卡的配对; c、区分大小,掌握概念。

序列展示:a、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b、塔与卡的配对; c、用卡片进行序列练习;

d、需要提供示范卡,制作要求必须按同等大小;

e、完成纸张作业;

f、下学期进行三者量的比较; g、粉丝塔与延伸教具的练习; h、粉红塔与棕色梯的综合练习,需提供范例图。

3、棕色梯——感官展示:a、认识每一个棕色梯,感知粗细;

b、用玻璃珠感知渐次性; c、棕色梯与卡的配对。

序列展示:a、认识棕色梯的序列练习;

b、棕色梯与卡的配对; c、用卡片进行序列练习;

d、需要提供示范卡,制作要求必须按同等大小;

e、完成纸张作业;

f、下学期进行三者量的比较; g、棕色梯与延伸教具的练习; h、粉红塔与棕色梯的综合练习,需提供范例图。

4、长棒——感官展示:认识长短。

序列展示:用三阶段认识、区分长短。

5、几何图形嵌板橱——示范橱:a、认识三个基础图形,与数学相

结合(数边),与美工结合;

b、学习前三层(图形与框配对、框与图

配对、图形与卡片配对),图有序、卡无序到图无序、卡有序。

序列练习:a、排除颜色干扰,配对练习;

b、按标记分类; c、实物标记; d、图形标记;

e、做图形接龙(把相同形状连起来)

f、完成纸张作业; g、结合美工活动相结合。

6、彩色圆柱体(下学期)——a、用每盒的圆柱体强化每盒圆柱体的概念;

b、延伸卡片与圆柱体的配对练习; c、序列练习;

d、卡片与四盒圆柱体进行序列配对; e、创意练习。

7、构成三角形(下学期开始讲前三盒)——a、让孩子形成沿黑色

提示线的建构,强化孩子对图形构成的认识; b、在没有提示线情况下组合图形第一盒中的七个图形,第一二三盒在一起在组合创意;(前提要给孩子范例)

c、做延伸教具(福氏7三角形),做拼图游戏。

8、色板(学习第一二盒)——第一盒:认识三原色(红、黄、蓝)。第二盒:a、可根据孩子掌握,有选择地进行教学;

b、纸张作业; c、做倒水游戏; d、与美工涂色相结合。

9、触觉板——第一块:学习三阶段掌握粗糙、光滑概念;

第二块:加强粗糙与光滑的概念;

第三块:利用身边材料进行分类、配对练习。

10、温觉板——a、三阶段教学学习冰、凉、暖的概念;

b、蒙上眼睛去感知; c、生活中物体感知。

11、嗅觉瓶——做配对练习。

12、味觉瓶——让孩子区别甜和咸。

13、听觉筒——a、引导孩子区分声音的强和弱;

b、听音取物;

c、听声音找相应的乐器。

三、数学教育: A、数前准备——

1、配对练习: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进行配对;(纽扣配对、玩具配对、卡片配对、造型配对)

2、序列练习:实物—图形—抽象的数字;

差异性的序列练习:大→小,高→低,数量多少;

3、形式排列练习:○□○□(仿造形式重复)。○□△○□△。(例如:○△○__ __△)

4、分类练习(与日常生活和感官材料相结合):

⑴a、颜色、形状相同的材料;(例如:一堆颜色、形状相同的熊,大小不同)

b、颜色不同,形状、大小相同; c、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d、形状、颜色都不同,大小相同。⑵实物与标记的配对练习;

⑶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

⑷概括物体共同特征的分类。

5、对应练习:⑴大小一一对应练习;

⑵相关联物品的对应。(例如:猫→鱼 袜子→鞋 球→球拍)

6、接龙(用图卡或玩具进行,数量不要超过10):

⑴形状接龙。(第张卡片有两个形状,第一张与最后一张是相同的)

⑵数量接龙。

7、拼图练习:⑴准备4到6块,最多8块拼图;

⑵准备范例图,画面不要过碎; ⑶在底面(板)画出轮廓。

B、数——

1、数棒(排除形式干扰,正确判断数量): ⑴学习数量1—5,再学5—10;(具体的量)

⑵学习数序,理解差一关系;(2比1多1,比3多1的是几,4比5少几)

⑶数量与实物的对应,数量与数字的对应,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⑷完成纸上作业。

延伸:①手口一致点数,能说出总数;

②一一对应,比较物体的多和少,是拿走还是补上;

③等量配对;(例如:用扑克牌进行,注意剪去数字)

④数的守恒作等量的配对。

2、砂数字板:

⑴认读;

⑵按数字取数量;

⑶理解数字与数量的结合;

⑷数和物的拼摆; ⑸用数字表示具体的量;

⑹数字连图。

延伸:①与彩色串珠和黑白串珠结合,学习数的实际意义;

②与“数字与筹码”相结合;

③背诵式计数。

3、纺棰棒与纺棰棒箱(先学1—4,掌握后再到9):学习1—10数与量的对应。

4、彩色/灰色/金色/黑白串珠:学习1—10量的对应及颜色的对应。

5、数字与筹码:做1—10数与量及词的对应练习。(不学奇偶数)

四、语言教育:

1、听指令性语言,进行了听力练习。(与体能训练结合)

2、配对练习:a、实物与图形配对;

b、图形与图形配对; c、大图形与小图片配对。

3、拼图游戏:a、发展视觉分辨能力,让孩子理解整体与部分;

b、规则的分割; c、不规则分割。

4、迷宫练习:训练孩子视觉辨别能力的发展。

5、铁制嵌板(与美工描图相结合):学习动词、形容词、看图讲述、学看图书。

6、根据语言教材认识姓名卡:制作姓名三段卡。

7、学习古诗(例如《悯农》《江雪》):先给孩子讲故事背景,再背诵或玩拼字游戏。

8、写图用简单句讲述。

9、学会阅读。

五、科学文化教育:

1、有生命——

⑴动物—以鱼为例:①鱼的嵌板、三段卡、小书。

②鱼的模型或玩具。

③用鱼的卡片或玩具进行大小排序。

④可以饲养鱼并观察。

⑵家禽:①作鸡与鸭的认识与比较,总结家禽定义。

②动物的分类—a、按生活环境分类:森林;草原;水里等。

b、按动物类型分类:食肉类;食草类;杂食类。

c、认识动物宝宝和动物妈妈。

⑶人:a、认识人人体外部构造的名称。b、认识头部、五官的名称及用途。c、认识手(包换手指、手心、手掌等)。d、制作身体各部位的三段卡。e、制作人体小书。

f、结合儿歌、音乐游戏、卫生常识、谜语等加强概念认识。g、看镜子、看别人,发现不同。延伸游戏:可以二个人面对面玩擦镜子的游戏。

⑷植物:①认识季节(例如:认识秋天—天气、各种树、花、果、种子、收获的季节)。

②感知冬季的特征。

③感知春天(可以与秋天相结合讲)。

2、无生命——

⑴关于自然科学的材料。

例如:①设立磁铁(提供可以相吸和不能吸的物体)

②放大镜(视频观察焦点)

③电动玩具(观察电,可以提供会响会动的玩具)

④力的原理(实验:拿一根棍支撑着纸)

⑤制作传声器。

⑵认识生活中常见物品(了解其特征及用途,强调类概念)

例如:家居类、家俱类、餐饮类、交通工具类等。⑶认识交通工具(与语言区的词汇相结合)

①找出各种车的模型,认识车的外形构造。

②汽车嵌板或拼图,加强对汽车概念的认识。

③有特殊功能的车(消防车、急救车、坦克等),及用途。⑷认识天:知道白天、黑夜、上午、下午等。

例如:排序(早上起床→中午吃饭→下午作游戏→晚上睡觉等)⑸认识周:知道一周有几天;周一到周五要上学,周末放假等。⑹认识节日:中秋节、春节等。

篇2:蒙氏教学内容

任课教学总结(蒙氏)

一年的蒙氏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内容,同时,加强了幼儿的各项常规训练。注重细心的观察幼儿的活动,即时引导和知道适合幼儿的正确操作措施,让幼儿了解并掌握每个活动领域教具内容的操作目的,孩子们在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班级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一、蒙氏教学方面本学期开始,我们就认真分析教材,制订了工作计划。上午是蒙氏工作和六科教学,下午进行特长教育。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科学领域以及数学领域的工作。由于蒙氏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作业种类的包罗万象,工作材料的极大丰富,所以孩子的收获就是多方面的。一个孩子除了手的各种动作得到充分发展外,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计算能力、绘画水平等也提到极大提高。他变得大胆自信,爱想像,会创造。二、在教学常规方面我们首先注重加强幼儿的常规训练。从人是蒙氏教室、练习物品归位、熟悉名卡、走线等基本的常规训练开始。在走线方面,刚开始幼儿不能安静的走线,距离掌握不好,针对这一点,我们引导幼儿学会集中注意力,模仿老师,认真地倾听音乐,学会根音乐的节奏走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地进行走线活动。我们蒙三班从开学初开始,展示给孩子的是优美舒适的环境,整齐干净的教具。一切的准备为着他们,他们在这里自由地选择着工作,专注认真的探索着其中的奥妙,专注力提高了,心智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正是有了宽松的师生关系,有了孩子选择工作的自主性,班上许多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内向的孩子变的更加勇敢了,一些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一个个变得活了起来,集体面前举起了手,讲起了话。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们欣慰极了。三、班级活动架起家园共育的桥梁。半年来,我们成功召开了两次家长开放日。半年对家长进行两次半日开放,首先进行蒙式教育,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园一天的工作学习情况,很是放心。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各项活动中都积极参与,十分满意。今年的家园桥更是我们与家长进行沟通,进行交流的热门话题。一到晚上接孩子时,家长不但看自己孩子的作品,还要浏览其他孩子的作品,还不忘家长们进行交流,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探讨,如什么地方孩子做的好,需要继续鼓励,什么地方不足,需要老师加强指导。这些都记录着孩子成长的足迹,收获着家长满意的笑容,是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总结,有几多实实在在的收获,有几多还需探究摸清的地方。待来年蒙氏的工作,我们会更加努力,我相信,有园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们的蒙氏工作做得会更好。

篇3:蒙氏教学内容

每次活动之前, 教师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课堂上还是不够用。使用蒙氏数学课程之后, 我感觉轻松多了。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就是材料很丰富, 注重操作性。每一节课内容都有配备的操作材料。我园使用这套教材已经几年了, 通过几年的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见解、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一、真正体现学具的操作性

幼儿用的材料有学具、操作册、作业纸, 材料很多, 所以教师需要将各种材料有机地结合, 灵活地选用。比如, 学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让幼儿在探索操作时使用, 有时也可以放在分组活动或数学区角的活动中使用。在学具的使用中, 教师要真正把握操作性的原则。学具的作用就是让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多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减少让幼儿观看教师的演示或直观的图画的时间, 或者直接听教师的讲解。因为操作学具能够帮助幼儿在具体动作水平上理解数量关系。如中班的学具“数、点、物对应卡”就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学具中实物卡、符号卡及数字卡来了解数量关系的一个非常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了探作性的学具。在每次活动中, 学具如何收放呢?按照以下方法使用、保管, 学具一定会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功能。 (1) 幼儿人手一套学具放在幼儿园中由教师代为保管; (2) 每次活动前教师将所需要的学具发放给幼儿, 由幼儿自己将所用学具取出来平放桌上; (3) 每套学具配备学具袋, 使用完毕后将学具放入学具袋; (4) 学具的收放是日常教学常规之一, 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收放学具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幼儿取学具的正确方法, 告诉幼儿每次统一取学具和收放学具的时间, 并规定统一放在什么地方, 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二、灵活地使用操作册

操作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时间做, 则可以在活动中完成。但幼儿之间存在差异, 有的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且不需要老师的帮助;有的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有的兴趣很浓但动作很慢, 可以让他们在其他自由活动时完成;有的可能发展得慢一些, 现有的水平不能完成, 那就过一段时间再让他做也未尝不可。

如在中班上学期的“椭圆形”活动中, 操作册里有三个操作活动:第一个是“认识椭圆形”, 提供了9个椭圆形的物品让孩子描虚线, 在描虚线中感受椭圆形的基本特征;第二个活动是“鸡妈妈找蛋”, 通过找乒乓球和鸡蛋涂色, 让幼儿辨别圆形和椭圆形;第三个活动是“椭圆变变变”, 让幼儿添画进行图形联想。孩子们在三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能力都不一样。比如在第一个活动中很多孩子选取的物品不一样, 有的选小鱼, 有的选糖果, 有的选气球, 而有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 不做第一个活动, 直接跳到第三个活动;还有的幼儿在第三个活动时只能添画1—2个, 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想起1—2个来, 也是可以的。我认为, 应该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教师不能强求全班幼儿统一完成。对于活动过程的先后顺序, 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也可在园内延伸活动中完成。

本课程重视幼儿操作, 每个活动都有集体演示操作、分组操作和个别操作, 幼儿不是被动进行指定的操作, 而是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操作材料, 自主选择操作方式, 自主选择操作内容, 这不仅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而且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反反复复的操作中主动探索。此外, 幼儿的操作不是孤立的, 可以与其他学习数学的方法有机结合, 如游戏、交流、讨论等。所以灵活使用操作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案例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内容, 多层次、多程度的生活经验的材料, 让幼儿和教师都有选择和调整的余地。本课程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数学教育, 给予幼儿主动参与和亲自操作的空间, 不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受限制地操作。同时, 教师还要创造机会和鼓励幼儿积极地交流, 表达自己的探索、做法与体验、感受。

三、发挥好作业纸的价值

在每天的蒙氏数学课后我都会将作业纸交给孩子带回家去做。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做作业纸。我认为作业纸主要有两个作用。

1. 复习和巩固在园所学的内容。

为了幼儿的学习效果更好, 仅仅凭课上几十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是不够的, 家长的配合很重要。作业纸的操作活动多数是适合家庭做的, 如在大班学习“自然测量”后, 让孩子回家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测量结果。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第二天都将自己的身高、体重记录表交了给我。

2. 促进家园共育。

首先作业纸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知道孩子目前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水平, 也可以对家长如何与幼儿园紧密配合提供一些思路。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而幼儿有很长时间是与家长渡过的, 家庭、社会里也有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这个栏目, 就是引导家长如何利用家庭、社会资源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家长了解了孩子学习进度和水平后, 会针对学习内容取生活中的相关联的物品, 跟孩子一起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的数学探究兴趣, 提升孩子的数学心智,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4:引领幼儿进入蒙氏数学教学领域

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深、难懂的学科。一般而言,造成困难的原因大家认为是太抽象,而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学习数学的困难并不是数学的抽象问题,而是大人提供的方法错误所导致。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该如何引领幼儿进入到数学区呢?

一提到数学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数与量。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数学领域的工作时,我们想到的是把数学领域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区域进餐时,每一桌都有一个值日生,值日生在发勺子时,引导幼儿说:你取了几双筷子,平均分给了几个人;或者是每个人一个勺子,一共有6个人,你要取几个勺子呢?这时孩子的兴趣就被激发了,争先发言。这时引导幼儿说如果你们喜欢,就和老师到数学区里去活动,因为数学区里有一件教具和刚才老师说的问题非常相似。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目的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对数学区域还要进行调整,投放一些鲜艳的卡片,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一些丰富的延伸工作。如,数的分解卡片和纸张工作,利用金色串珠和彩色串珠认识十位和个位的纸张工作,还有乘除法板与日常的生活问题相结合。通过环境材料的变化来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同时做到把培养数学能力的目标放在首位。

再有,利用幼儿去吸引幼儿,因为班级是混龄班,有一部分幼儿已经到了数学敏感期,他们喜欢数学,喜欢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展示。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班级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如果这个孩子操作一项工作,他会叫他的好朋友和他一起工作,这样不知不觉另一个幼儿也会操作了。在工作中,只要我们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把数学游戏化,把培养幼儿数学能力作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这样,幼儿会很快进入数学区并喜欢数学区。

一、同伴的影响力

记得在蒙氏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帮助我让我自己去做。”在孩子们进入数学区后,作为老师就应该想到怎么样帮助他们,让他们产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要把教育对象所达到的程度掌握好,心中要有目标。

1.教师要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幼儿展示

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孩子进行展示工作。如,在展示新的数学教具时,先选择接受最快的幼儿进行展示,他练熟后,就可以引导他去帮助和他差不多的幼儿,这样他既练习了又把其他幼儿带会了。就这样,在蒙氏活动中,经常是一个带两个,两个带四个。班级里的孩子有一部分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必须是教师一对一地展示指导。所以在班级活动中,经常是一部分孩子在帮助另一部分孩子,而教师更多的是关注那些稍弱一些的孩子,并观察其他孩子的表现。

2.在进行银行游戏时,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幼儿在操作银行游戏时,教师也同三名喜欢这个游戏的幼儿进行操作展示,等他们操作熟练后,再引导他们和好朋友一起玩,并且让他们自己出题计算,他们在操作时就会发现进位、退位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幼儿去解决问题。

二、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操作教具

在活动时教师及时观察幼儿,看他们对教具的兴趣点在哪儿。首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延伸工作。如除法板有些幼儿操作几次后就不感兴趣了,但是他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因此,教师应对除法板和乘法板做一些延伸的工作。为幼儿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理解后并列出除式或者乘式,然后再利用板作出结果,通过这项练习后,幼儿能把他理解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其次,為幼儿提供丰富的纸张工作,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对教具操作一段时间后就不感兴趣了,针对这样的孩子,适当增加一些纸张工作,通过纸张工作来增强他的兴趣。如,针对数棒、彩色串珠等都做了一些相应的纸张工作,来引起幼儿练习的兴趣。

再次,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对一些教具做一些铺垫工作。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在做接龙加法时通常在验算时出问题,因此在进行之前为幼儿设立一个数的组成分解工作,让幼儿练习后,再进行操作接龙游戏,幼儿很快就理解了。

孩子应该以内在的力量教育自己,保持强烈的兴趣,顺应现在拥有的能力,完成各时期应该完成的目标,给予科学的刺激,使每个幼儿都具有逻辑思考的能力,智能的发育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最后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篇5:蒙氏教学反思

第二 对“上课效果”的反思:备课的最终目的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节课下来,我们应认真从每一位学生的上课表情、课堂作业、回答问题、板演以及我们自己的课堂观察等环节反思本节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效果好就可以积累经验,效果差可以及时找出原因,并在教案的反思一栏中作好详细的记载以便及时修正。

第三 对“教法学法”的反思:上完一节课,静心沉思,摸索出其中的某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思维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6:蒙氏教学反思

蒙氏教学反思1

“探究性自学”指的是学生在初探性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课堂调控,整理若干问题,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法展开的阅读活动。它重视以学生的主动性来揭示矛盾,使学生获得一种内动力,从而促进阅读,培养能力。在探究性自学过程中,关键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动地研讨问题,多方寻求答案。

以教学《珍珠泉》为例。在阅读提示中为孩子们提供了两个问题:1、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2、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针对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先出示问题,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读书,自主寻求答案,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给足泛一充分思考的时间。

后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总结出哪些特点,再相机进行阅读指导。主旨是引导学生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

在这种探究式自学方式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几方面的习惯。

(1)自读、自悟的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书,边读边思考,逐步悟出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领会文章表达的精妙之处及蕴含的内涵。

(2)倾听的习惯,既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要鼓励他们听完其他同学的发言。

(3)勇于发表独到见解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既善于从文本及他人身上汲取思想养料,学习表达技巧,获得审美体验,又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向同学挑战,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

蒙氏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三年级上册《留住秋天》,秋天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而伴随着这节课我也收获着,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真正精彩的课堂要呈现出精彩的学生。要学生学得精彩,就需要老师用心的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他们喜欢学什么,他们需要学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掌握哪些、学什么对他们有用等等。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

跟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始进入教学,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就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主动积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这里的“乐 ” 是指兴趣,从古到今就很重视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展开教学,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我这节课引导学生从古诗、歌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寻找秋天的音乐场景,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信息、体验秋天的美丽、领略秋天的快乐无比,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富有创造力。教学中我将音乐、语言表达的秋天与线条色彩表现的秋天融合起来,让学生观察秋天、描绘秋天,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形状、色彩、声音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既学习了绘画技能,又陶冶了审美情趣,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真天趣的自然美景,在美术作品中留住了秋天,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寓教于乐。教学时通过形式多样的采集、拓印、拼贴等活动及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协作精神。课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只是对课本的范例稍加改动,缺乏创意。我觉得这是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启发、引导及训练做得还不够,必须坚持每节课更深入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多种展评方式方法进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创作出更多新颖的作品。

蒙氏教学反思3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过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与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一节课上下来,同学们都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紧扣“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感受情感,揣摩写法,并以学生研读为主体,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深入文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所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情感、从析词析句中理解情感、从课外拓展中升华情感皆是紧扣文本展开,围绕情感教学,展开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亲人离别的悲痛。学生说:“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们就是海鸥那样站成两行为外婆送行。”我立刻追问:“能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吗?”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眼前仿佛出现了葬礼的情景。“我外婆对我最好了,她离开了我,再也不会和我玩了。所有人都哭了。”她的声音哽咽了。一种同情、悲痛之情油然升到在座每个同学的心里。如果我能继续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么情感的升华将到达顶点,体会亲人离别的痛苦会更加深刻。我即时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之中。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体验读一读这段话,让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体验。

另外,在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老人喂海鸥动作的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学生在找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个“为什么”,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所表达情感的深入理解,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学习文章表达方法,从而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二,感受情感,升华主题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丽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三、注重读写结合,进行超文本阅读

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我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在诉说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的想象海鸥在倾诉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当学生在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我把握了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让学生为老人写一句祝福的话。这时学生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点,完全迸发出来了。“祝老人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您放心地去吧,还有许多的人会来喂海鸥,会照顾您的儿女们的。”“老人,您虽然走了,但是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海鸥们的心中。祝你在天堂开心快乐!”……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这节课中,也暴露了我的一些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还不够精准,有时候重复了学生的发言,有时候仅仅对学法上作了指导,没有围绕目标做有效的评价。并且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即性的、瞬时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获得评价的客观依据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我在这节课中倾听学生的发言作的还不够,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唯有用心倾听,才有发言权,也能进行应时应地的评价。

蒙氏教学反思4

我作为“蒙班”这个有着特殊教育体系的班级教师,从刚进这个班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踏上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旅程,真心的希望自己能在蒙特梭利新型教育的`指引下,用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引导着我的孩子们,做一位真正称职的观察者,准备者,辅助者和促进者!

在我们这个蒙氏班级里,每个孩子都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虽然他们的那个年龄段都有,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喜好,长时间的相处,让我深深的爱着他们!其中有一名幼儿名叫兆宇,他长着一副天生就讨人喜欢的面孔,但却时常让老师们很头疼,很无奈,因为他刚来的时候,总是从别的小朋友手里抢东西,打扰别人的工作,根本不会安静的呆上一分钟,他毫无目的的满屋乱跑,撞翻了椅子也不去管,偶尔拿起一个工作,却在同一时间毫无理由的把它仍掉,这种行为让我觉得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让我开始慢慢的领悟蒙氏教育的真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如果我还沉浸在一味的大喊:“安静,安静!”这些所谓的教学用语中走不出来,如果我还是一味的急躁,一味的强迫孩子们遵从我的意愿,总是希望他们服服帖帖,规规矩矩,那么我将是多么的愚蠢,怎么做一位合格的蒙氏老师呢!

蒙氏教育就在于它寻求适当的方法,在孩子不知不觉当中,引导他们自由的活动,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同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当孩子集中注意力工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冷静和耐心的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千万不要在一旁干涉,纠正,甚至于赞美,这样反而会打扰他们!他们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根据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们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的克服困难,他们热情的要和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发现和自

己那些小小的胜利!当他们需要我时,我应当积极热情的回应他们,我需要用无穷的耐心对待他们缓慢的进步,并对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我的热心和兴奋!

我想我现在正站在蒙氏教育工作的起点,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要时时提醒自己用最谦逊的态度,最饱满的热情,最真挚的爱去面对我的教育工作和我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蒙氏教学反思5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蒙氏教学反思6

这次的比赛,我们采用的是同课异构、无声授课的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我并不陌生。因为是没有学生的课堂,所以教师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课堂上没有生成,但我们可以预设。而这次,在选课时,我们组内其实是取了个巧——因为我们组内刚好上了一节《胖乎乎的小手》的教研课,在课后我们共同商讨,决定使用“以文带文”的课型来上这一节课。并且确定本节课亲亲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我爱我家来进行。而围绕这个主题,我也确定了这节课的主题,那就是,尽自己的能力给我的家,我的爸爸妈妈付出爱。

课前,我用一首儿童诗《打花伞》导入了本课的学习。整节课以“感悟爱——表达爱——付出爱”为主线贯穿始终。在最后又带入了《真情作文》上的一篇《如果我是一篇雪花》进行阅读,最终使学生明白,爱家人,就要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在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读课文、词语到生字来巩固检测要求会认的生字。采用借助自读提示画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并指导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情。师生双读理解兰兰对家人的爱。并创设情境,进行口语训练,完成课后习题。

虽然是无声授课,但在看完其他同组老师的课,并再次对照课标,对照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法时,却发现,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是有不少失误的。首先,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只是口述并板书了我们继续走进“我爱我家“的主题学习,但并没有注意和前面课文的联系,没有注意到单元内容的连贯性,如果,采用单元导语导入,会不会主题更突出呢?另外,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自我感觉语气并不到位,指导也不够到位,还是有些”放不开“,同时,纵观这节课,似乎让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多,没有真正的做到以读代讲。而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的改进。

蒙氏教学反思7

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工作——插的工作,直接目的是学习按规律排序。

搜寻了班里的材料,我选择了雪花积木为主,其他可以插的小玩具为辅。活动中,女孩组参与的展示活动是两种颜色的雪花积木交替着插,完成后的形状为一条直线,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难住了几个孩子,因为他们虽然取对了雪花积木的颜色,但却不知道插在什么位置上,我反复的让孩子们观察,我插好的积木,同一种颜色的积木都是或平或立的,经过观察实践,女孩都掌握了这项本领,在老师展示后的操作中,孩子们不会利用其他小玩具两种颜色交替着插,很棒的!

为了灵活的进行这项工作,我在男孩组的展示中,换了另外一种方法,给孩子们提供的材料是一片同种颜色的积木,4片同种颜色和4片同种颜色的积木,来用交替排序的方法插花。

这样,在晨间区域自选活动中,孩子们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学习,等于在一次活动中,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学习交替排序,避免了枯燥,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每次活动中,老师的多加用心,都会为活动添上精彩的一笔。为此努力吧!

蒙氏教学反思8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用心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到达了寓教于学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资料设计教法,要有选取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状况,我根据教材资料,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搞笑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能够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蒙氏教学反思9

在蒙氏的教具操作中,我开始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学习蒙氏的时间过长,自己有些操作方面的细节问题忘记,在给幼儿操作时多少一切错误的示范,蒙氏里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没有完全的呈现给幼儿。今年每次蒙氏课前一个礼拜,年级组都会在一起学习,研究。所以在提前一个礼拜我都要做好准备,把不清楚的问题查笔记、查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督促了我的积极性。解决了我的盲点。在上课时我体会了这样一句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通俗的含义就是说不是所有时间、地点发出声音会获得效果,而应该因时、因地而异。往往对于类似操作步骤的传授方法是,我有时一遍一遍地讲着,恨不得都把它塞进孩子们的耳朵、大脑中,可往往效果不佳,孩子们也产生厌烦心理。有时抽象的语言对于他们似乎很难理解,因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原来“无声的语言”来指示他们,动作的夸张、速度的缓慢、眼神的交流,让孩子在其中自然而然地被吸引,然后他们会全神贯注的注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一个的操作步骤,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一切的行为中没有一声语言的解释,有的是夸张的慢动作、眼神的环视,竟然孩子们看的津津有味,在他们之后的操作活动中竟然和我的步骤一样,井然有序。 可见课前的准备,教具的操作规范对幼儿起着很大的影响。

蒙氏教学反思10

课程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而随机现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使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研究随机现象;本节课正是引导学生从数量这一侧面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如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军事、气象、水文、地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使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和体会数学的奇异美和应用美.

学情分析: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设计思路:

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探究以及知识的迁移,侧重于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多“动”;引导学生注重体验,积极思维,通过探索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本质.

教学媒体设计:

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争取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和随机事件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归思想;

(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幻灯片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所述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观察思考、感知对象??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活动)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得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2、(出示幻灯片2)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应用概念判断,加强理解学生活动)

3、请同学们再分别举出一些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动手写,然后投影)

二、观察探索: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做抛掷硬币的实验,观察正面朝上事件的规律性。

历史上曾有人作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试验,结果如下(出示幻灯片3)

抛掷次数(n)

正面向上次数(m)

频率(m/n)

20xx

1061

0.5181

4040

20xx

0.5069

1

6019

0.5016

24000

1

0.5005

30000

14984

0.4996

72088

36124

0.5011我们可以看到,当抛掷硬币的次数很多时,出现正面的频率值m/n是稳定的,接近于常数0.5,在它附近摆动.(出示幻灯片4)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m/n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的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教师强调:对于概率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

(2)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

(3)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4)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5)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因此0≤p(a)≤1;

2、例题分析:(出示幻灯片5)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50

100

200

300

500

1000

优等品数

40

92

192

285

478

954

优等品频率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各个频率;

(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再给出答案,比较后加以肯定)

四:总结提炼:

1、随机事件的概念

2、随机事件的概率

3、概率的性质:0≤p(a)≤1(由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心里一阵轻松:任务完成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初中数学学习中接触过一点概率的内容,对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定义,比照随机事件自己总结,事实证明,在课堂上,任务都交给学生处理,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效果很好。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抛掷硬币的实验,获得正面向上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认识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具体的方法应用图表以及多媒体等工具,逐步认识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性;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概率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里既有随机性,更有规律性,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就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抛掷硬币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从而形成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课堂上学生们做实验十分积极,基本上完成了我的预先设想。比如在事件的分析中,因为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在做实验中,有做的,有记录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热闹而不混乱,回答实验结果时,大胆仔细,数据到位,在总结规律时,也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思虑很敏捷,说明学生真的在认真思考问题。总之,效果明显。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们做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在1/2左右徘徊,有的组差距还比较大;因为时间问题,实验做的并不很仔细,对实验的分析没有想设计中那么完美等等.

教完之后,很多想法。我想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时,将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们更充分的融会到自由学习,自主思考,交流合作中提炼结果的学习氛围中。

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师很少板书,可能使学生对个别问题的印象不很深刻,在学生做出实验得到数据后,对数据的分析过快,对学生的分析点评不很到位,总结不多,这几点没有达到事先的教学设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以后教学中改进。

总之上完课后有一点让我不再担心:用新教材的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也就把知识交给了学生。

蒙氏教学反思11

活动目标:

1、借助相似造型,大胆表现与创造人物的五官。

2、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对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日常玩“五官像什么”的游戏。

2、环境准备:在活动室里提供空白脸谱及各种小型物品(如瓶盖、小剪刀、几何体、夹子、玩具等)让幼儿运用小物品随意摆弄脸谱造型。

3、材料准备:①多媒体教具:水粉颜料、水彩笔、彩色纸等,②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初步欣赏与感知

1、欣赏配乐散文《给老师画像》。

老师教我们画画,

画红红的苹果、金灿灿的太阳,

还有翘起两只角的水果糖,

我偷偷地给老师画像,

红苹果,是圆圆的脸蛋,

金灿灿的太阳,是大大的眼睛,

翘起角的水果糖,是老师笑眯眯的嘴巴。

真像!真像!——小朋友都说,

老师笑的时候,就是这个样!

暖暖的,甜甜的,喷香喷香。

师:听了这篇好听的散文,谁愿意按照散文里的描述来给老师画像?要画得和散文里的一样美。(请一名幼儿在白板上演示老师的画像)

师:这张老师画像和徐老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为什么这样画?这种用相似物体替换的方法叫替换想象法。

2、隐性示范与思考

师:这里有一枝神奇的小魔笔,它在画什么?(展示逐步变化的多媒体画面,一枝小魔笔从基本点出发,慢慢变成了一个椭圆形,暂停)太阳、橄榄球、娃娃脸……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到底谁猜对了?

小魔笔继续画……原来是一张娃娃脸,脸上还缺什么(根据幼儿的描述,陆续点击出来)

这支神奇的魔笔要施魔法了,(大屏幕上小魔笔晃动身体: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瓢虫变成了娃娃的什么?娃娃脸上的其他部分还没变呢?小魔笔想请小朋友帮助它完成。大屏幕选项上有冒热气的茶壶,葫芦、帆船,你准备用什么替换鼻子、嘴、头发,为什么?(请幼儿点击选项和五官进行替换,并说明理由)

瞧,这张娃娃脸,变得多有趣,多漂亮,这就是运用我们刚才所说的相似物体替换的画法。

3、操作与讨论。

显示屏上出现另一张娃娃脸,请幼儿用替换想象的方法拖动选项完成五官、头发(选项:门、窗、花、草、屋顶等)引导幼儿发现五官之间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创造(如房屋娃娃、绿化娃娃等)

讨论:

小魔笔画的娃娃脸与房屋娃娃脸等有主题的娃娃脸,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4、表现与创造。

现在,我们小朋友都来变一变,想一个最有趣的娃娃脸画下来。

指导要点:

了解幼儿意图,启发幼儿大胆想象,鼓励独特表现。

5、展示与体验。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说说自己的画,体验与分享快乐。

蒙氏教学反思12

在中班下学期的蒙氏教育活动中,我们按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安排了加法、乘法、减法、除法的学习。

在最初进行加法板的学习时,孩子都能掌握并理解的很好,待接触了减法板后,孩子们在计算时,就出现了混淆的现象,经过老师再次的展示加、减法板,并用实物帮助孩子理解加、减法德含义后,这种学具操作方法混淆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有了以上的实践经验后,我在展示触发板前,安排了一个给四个小朋友分小果子的竞速游戏,目的在于经过游戏,让孩子们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再进行学具的操作。

就这样,通过老师的展示后,孩子们更加的理解了出发的意义,班级内平时理解能力较逊色的几个小朋友,也都能做到独立的操作。

这正如蒙氏教育理念中所提到的: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理解了,就记住了。所以我们要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

蒙氏教学反思13

关于《春晓》这首诗的教学,课后,教研组组织了课后研讨。现将参加研讨的老师们的反馈归纳成以下几点:

1、准备比较充分,设计完整,教学程序环环相扣;

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特别是识字方法的指导,处理的比较好;

3、对于诗句意思的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渗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诗歌的朗读,教师进行了指导,也想让学生能多读,但没有很好的引导,效果不好;

5、生字的书写没有指导好,只进行了板演,没有书空,学生掌握的效果一般;

6、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时要适时进行表扬激励。

我的反思: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既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能在一开始就从指导读诗入手,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接受能力,虽然有部分学生能按指导进行朗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唱读”阶段。识字教学阶段,教师很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识字效果也比较好。但在写字教学上,教师指导没有到位,多数学生对于笔顺不甚了了,仅能靠已有的经验书写。研读古诗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诗歌的情景,对于学生研读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蒙氏教学反思14

案例背景:

琳琳今天选择的是“金属嵌板”的工作,在我和她一起复习了金属嵌板的名称之后,她便开始了拓印金属嵌板的工作。只见琳琳将金属嵌板依次从嵌板中取出,比较认真的放在了纸上。但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琳琳东张西望的去取水彩笔了,她的目光从身边的一个小朋友身边扫过,虽然只有短短的路程,平时顶多20秒钟,她却用了1分钟。放下水彩笔坐下来,琳琳准备拓印画了,可明明是要用彩色笔来描画,她却站起来说“我的铅笔不见了”。于是,她走到了第一组、第二组,把小朋友的工作全都看了一个遍,也没有找到她所谓的铅笔。这下,她才开始做工作。在她工作的40分钟里,她共碰掉了旁边阳阳的彩色圆柱体3次,注意力一直在分散,显出了相当不集中的工作态度。

案例分析:

琳琳最近选工作总是显得没有耐心,不能坚持把自己的一份工作做好。今天她的表现,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天前她选择的一份按规律排序的工作,当时也是琳琳自己选择的这份工作,但选到后,她并没有因为这是自己所选择的工作而认真去做,她同样是在东张西望,不安心于自己的工作,不是坚持按规律排序,而是随心所欲的将物卡摆到卡纸上,对我的指导也听不进去,还影响别人的专心工作。这两次相隔不远的类似情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最近琳琳在选择了自己的工作之后,总要起来浏览一下其她小朋友的工作。我分析,也许她在看别的小朋友的工作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如果有,她便会确定下次它所选择的工作内容。但当她真正选到自己预定的工作时,如果这份工作对她来说有挑战性,她便会比较安静的做下来,比如:日常剪的工作、数学塞根板的工作等,一旦这份工作对她来说没有挑战性的时候,她便会出现以上那个所描述的行为与表现:不安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去影响别人的工作。

对应策略:

琳琳的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因为她有些“不同寻常”的行为。于是我翻开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在书中找到了一些启示“如果儿童没能在有助于她发展的活动中找到刺激,那她就完全会只是简单的被物品的外形所吸引,渴望拥有它们。拿到某种东西是容易的,它并不需要知识和爱。儿童的心理能量由此被转移了。”这是蒙台梭利对“占有欲”一节的论述,我觉得,琳琳目前就出现了这种状况。看到别人的工作,她的心里会产生一种想占有的欲望,到了选择工作的时候,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她会无所谓,因为并不是每次工作都充满了挑战。针对琳琳近期的表现,我觉得调整琳琳的心态是改变她的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老师的正确引导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我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不管琳琳每次工作的状态如何,我都要肯定她的工作,肯定她选的工作和她在工作中的某一个优点,从而让琳琳知道每次她选择的工作,老师都会注意,她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份工作对她来说非常合适;

2.增加在琳琳身边的指导次数,对她的工作多关注,让她知道老师很关心她的工作并会帮助她来做更有趣的工作;

3.适当的时候,可以建议琳琳选择一些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工作,帮助她不盲目的因单纯羡慕别人做的工作而选择与别人相同的工作;

4.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在幼儿中建立琳琳的自信。这个年龄的幼儿,羡慕并想“占有”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作为老师,只要发现问题之后从幼儿的心理出发,在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尊重幼儿的选择的前提下,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与工作方法还是有必要的。在实施措施的过程中,我会坚持正面引导,相信琳琳会改变。

蒙氏教学反思15

在进行蒙氏活动“数字拼版”教学之前,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们对数字“1、2、3”的认识情况,我特意的对他们进行了观察,发现郭金林、宋雨辰等小朋友不能准确的读出这三个数字,甚至从1-3还不会数数,以这样的基础,是很难掌握好“数字拼版”这项工作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展示时加了一个描写数字的环节,通过描写数字,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在个别指导时,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如:有的小朋友能准确的取出1、2、3这三个数字,就告诉他不用描写数字。但对于不认识1-3数字的幼儿,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字描写,边描边告诉幼儿像铅笔的是1,像鸭子的是2,像耳朵是3。

上一篇:向“童年”挥手致敬-作文750字下一篇:高效课堂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