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2024-04-25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精选2篇)

篇1: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要说明需求与供给的决定就应该解释消费与生产。消费是由消费者(居民户)所进行的,生产是由生产者(厂商)所进行的。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下一章生产理论正是要分别说明消费者的行为决定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从而进一步阐明需求与供给。

本章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又称居民户,指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家庭。居民户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相应收入,并把这种收入用于消费。他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消费者实现最大幸福的行为就涉及到效用与欲望这两个概念。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这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欲望的特点是其无限性。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中国俗话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这个意思。欲望的无限性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奋斗前进的。

人的欲望尽管是无限的,但又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不同的欲望层 次。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A·马斯洛(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最基本欲望。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主要是指对现在与未来生活安全感的需要。这种欲望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

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一种人作为社会的人的需要,主要指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以及与别人建立友情。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的社会性。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来自别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这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成长、发展、利用自己潜在能力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完善自己的追求,以及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欲望。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欲望。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在这样的假设之下,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大小了。这样,研究消费者行为也就是要研究效用问题。效用的概念就十分重要了。

二、效用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如 果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效用和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例如,一支香烟对吸烟者来说可以有很大的效用,而对不吸烟者来说,则可能毫无效用,甚至有负效用。因此,效用本身既没有客观标准,又没有伦理学含义。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甚至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用也是不同的。效用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这里我们要注意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区别。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为转移。例如,上面提到的香烟,无论对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它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效用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感受的主观性。当然,效用要取决于使用价值。但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强调的是效用的主观性。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所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也就更偏重于心理分析。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研究幸福最大化,在假定欲望为既定的前提下,也就是要研究效用最大化问题。那么,如何来研究效用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的。由此就产生了两 种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例如,可以说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等等。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例如,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听一张 N多芬的音乐唱片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6个效用单位,这样,消费者消费这两种物品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就是11·个效用单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 效用,那么就可以说,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首先要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的说明:(见黑板)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表述如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以下两个理由来解释:

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我们在消费同一种物品,例如连续吃巧克力时,都会有这种感觉。

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每一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 用途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总是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而后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有若干这种物品时,把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大,把第二单位用于次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小了。以此顺序用下去,用途越来越不重要,边际效用就递减了。

这里要强调的是,由于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自于“内省”。例如,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住,请他伸出臂膀,然后向他手上加重物,开始他会感到重物的增加;但当重物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尽管所加重物相同,他的感觉是增加的(即边际的)重物越来越小。韦伯一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也证明了声音,光线和其他感觉都存在这种递减现象。边际效用递减与这些现象类似。

三、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我们假设: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物品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每1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说,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消费者均衡正是要说明在这些假设条件之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假设消费者的收人为M,消费者购买并消费X与Y两种物品,X与Y的价格为Px与Py,所购买的X与Y为Qx与Qy,X与Y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为MUx与MUy,每1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MUm。这样,可以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写为:

Px·Qx(1)

MUm(2)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2)式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2.消费者均衡举例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尤其是第二个条件。(见黑板)

+ Py·Qy = M

MUxPxMUyPy

3.消费者均衡的证明

上述例子只是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但并不是一种证明。这里我们就要从理论上证明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正确性。

消费者之所以要按这一原则来进行购买,是因为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多购X物品就要少购买Y物品。随着X物品数量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随着y物品数量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递增。为了使所购买的X与y物品的组合能带来最大的总效用,消费者就要调整他所购买的X物品与Y物品的数量。当他购买的最后1单位X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购买的最后1单位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数学证明从略)

第三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一、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规律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获得效用,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只有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 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二、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按他对物品效用的评价来决定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但是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并不一定等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随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不以某一消费者的愿望为转移。某一消费者对该物品的购买仅占市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也无法影响价格。因此,市场价格是固定的。随着该消费者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他愿付出的价格在下降,而市场价格始终不变。这样,随着某消费者购买物品的增加,他从每单位物品购买中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在减少。

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这一概念是分析某些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工具。例如,在分析垄断存在所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时就运用了这 个概念。第二,生活必需晶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这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付出的价格也高,但这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实际上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运用。正因为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解释消费者行为时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一、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假如,现在有X与Y两种商品,它们有a、b、c、d、e、f六种组合方式,这六种组合方式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效用。这样,可作出表和图:(见黑板)

这里要注意是,如前所述,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不能计量,从而也不能用基数来表示的。因此,无差异曲线就是指X与Y商品的这些组合方式中的任何一种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而不管这种组合所能带来的具体效用是多少。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三、边际替代率

在无差异曲线分析中,以边际替代率代替了边际效用,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代替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

以△X代表X商品的增加量,△Y代表Y商品的减少量,MRSxy代表以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边际替代率的公式是: MRSxy=△Y/△X 例如,增加2单位X商品,减少1个单位y商品,则以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0.5。应该注意的是,在保持效用相同时,增加一种商品要减少另一种商品。因此,边际替代率应该是负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就表明边际替代率为负值。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用其绝对值。,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在减少,这种情况存在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替代中,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随着X商品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减;随着Y商品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增。这样,每增加一定数量的X商品,所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少,即 X商品以同样的数量增加时,所减少的Y商品越来越少,或者说,在MRSxy=△Y/△X这个公式中,当分母△X不变时,分子△Y在不断减少,从而分数值就在减少了。

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为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边际替代率递减正是由于随某商品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减少。3.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如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凸向原点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替代率递减也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在减小。这样,无差异曲线的左上段斜率较大,从而比较陡峭,而其右下段斜率较小,从而比较平坦。这样两部分曲线结合在一起,曲线自然就凸向原点了(在数学上完全可以证明斜率递减的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无差异曲线这种向原点凸出的弯曲程度则完全取决于两种物品替代性的大小。如果两种物品的替代性很大(例如,大米与面粉),那么,一种物品增加一单位,另一物品的减少大概是一个相当固定的 数额,而不会随前者的增加而减少得很多。这样,这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较为缓和,这时无差异曲的弯曲程度就小。如果两种物品是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则一种物品增加一单位,另一种物品减少同样的数量,边际替代率不变,从而无差异曲线就是一条直线。

反之,如果两种物品完全不能替代,而是完全互补的(例如,眼镜片与镜架),这时无差异曲线与原点成90°。

总之,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四、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就是购买物品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大于收入是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限制条件可以写为

M = Px·Qx + Py·Qy 上式也可以写为:

Qy=MPyPxPy·Qx

Py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x。

图4—8中的消费可能线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作出的,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了,则消费可能线就 会变动。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第五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

现在我们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实现。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比较

应该指出的是,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完全相同的。

根据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xPxMUyPy

该式也可以写为: MUxMUyPxPy

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即在这一点上消费可能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以X商品代替Y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即MRSxy。

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又可以写为: MRSxy=Px

Py MRSxy=YXMUxMUy

于是可以得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xMUyPxPy

边际效用分析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完全相同。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在第二章中解释需求定理时我们曾提出了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概念。这里我们用消费者均衡分析来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1.收入效应

在消费者嗜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对两种商品的购买。由于收人增加所购买的两种商品都增加了,满足程度也提高了。如果商品价格同时下降,则尽管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会增加,这种情况与收入增加相同。

如果是收入减少,或商品价格同时上升,则结论正好相反。2.替代效应

假设消费者的嗜好与收入水平都不变,但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例如,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变化,或者两种商品价格发生了反方向变化,这种情况下对各种商品购买所发生的影响就 称为替代效应。

第六节 公共物品与消费政策

由于人们的消费,不仅有食物、衣服这类私人物品,而且还有国防、立法、交通之类的公共物品,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类公共物品是无法提供的;同时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也没有完全的消费自由。在这两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就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来纠正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一、公共物品与税收

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在市场上所购买的各种商品,即私人物品,而且还取决于不用直接购买的公共物品。

国防、立法、交通这类不通过市场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与劳务就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可能把不支付费用而要消费的人排除在外。公共物品就无法避免“免费搭车”的情况。“免费搭车”又称“搭便车”,指不支付费用而参与消费的情况。非竞争性指无论增加多少消费者,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于有这种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就不必通过交易,即不用花钱去购买。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就无利可图。私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当然不愿提供这种公共物品,或者即使提供了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只有某商品达到一定价格,即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时,厂商才会进行生产。市场上才会有足够的供给量,但公共物品不具有这 种足以刺激厂商进行生产的价格。这就是说,要使消费者的欲望得到满足,公共物品是必不可缺的,但市场经济本身缺乏提供充分公共物品的机制。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

市场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所以就要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也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支出,但公共物品不能通过市场出卖,所以政府就通过强制性收税来为提供公共物品筹资。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义务向政府纳税,政府用这种税收向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就是一种公共消费或集体消费。没有这种消费,消费者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甚至都难以安全地生存下去。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并没有关于这种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费的论述。税收是强制性征收的,在这一问题上,消费者也没有自由可言。使这种公共消费合理化是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它不由市场机制调节。这就说明,仅仅是依靠市场机制,由消费者自由选择是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政府行为、政府政策的调节也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所必需的。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说明在消费者具有消费自由的条件下,消费者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是,仅就消费者私人物品(即要在市场购买才能消费的物品)的消费而言,这种理论也是有局限性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以三个暗含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的。这就是,第一,消费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即他们对自己消费的物品有完全的了解,而且自觉地把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第二,存在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决定自 己的消费,而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决定了生产。第三,消费仅仅是个人的事,与社会无关。

但是,以上述三个假设为前提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遇到了挑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三个假设条件都是不现实的。

首先,在现实中消费者并不具有完全的理性。完全理性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现实中,消费者由于受修养、文化、习俗、思想意识等的影响,并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理性,也不能自觉地来追求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他们的消费行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次,消费者的需求要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特别要受广告宣传的影响。表面上看消费者是完全自由的,消费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实际上消费者主权受到生产者的操纵。生产者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出发,生产出种种产品并通过广告“强迫”消费者接受。生产者主权实际上代替了消费者主权。生产者可以通过广告来影响消费者的嗜好,并创造出需求,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消费特点。而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却忽略了这一点。

最后,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会给社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个人的消费有时会引起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社会风尚败坏等问题。这也会有损于其他人的效用最大化。

总之,消费者的行为需要社会的引导与保护。因此,就需要有各种消费政策。

三、保护消费者的政策 所以,为了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一般都采取了这样一些政策:

第一,确保商品的质量。由政府及有关组织颁布商品的最低限度的质量标准,规定任何商品都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并由政府的有关机构对商品进行检验。同时,要求厂商把商品的成分和商品可能的效用向消费者公布,不得保密。这样使消费者能享受到合乎标准的产品。

第二,正确的消费宣传。这首先要求商品广告和商品说明书必须诚实可靠,对广告要有一定的限制,例如,烟和烈性酒等不利于健康的商品不得进行广告宣传,广告要对商品作如实的介绍;等等。其次,还要通过学校教育与其他宣传形式向公众进行有关商品效用的教育,指导消费者正确地进行消费。

第三,禁止不正确的消费。例如,禁止出售枪支和毒品,通过宣传、税收或其他强制性措施,限制烟、烈性酒、某些有刺激性药物等的销售与消费。特别是为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等等。

第四,对提供某些劳务的人的素质进行必要的限制。这主要是指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和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的资历和素质作出规定,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从事这类职业。这样,就可以保证消费者能得到合乎标准的服务。

第五,在价格管制政策中分析的限制价格政策,也是一种对消费者的保护政策。这种政策可以防止消费者受垄断厂商的剥削,并能保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得到基本生活品。对粮食、公用事业服务、房租 等商品与劳务的价格限制,在保护消费者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六,建立“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种组织是非官方的,它可以接受消费者对产品与劳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申诉,代表消费者向厂商提出诉讼,以及通过各种形式,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服务。

这些政策,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指导正确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会有不利的影响。政府在消费政策方面,应有一个适度的范围。不管不行,管得太多太死也会不利于消费者和整个社会。

四、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

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来看,消费完全是个人的问题。但实际上,个人的消费对社会是有影响的。首先,个人的消费要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为了保护社会资源,尤其是某些比较稀缺的资源,就要用法律或经济手段限制某些消费。例如,用资源保护法禁止或限制人们对某些珍稀动物的消费,用提高水价的方法来限制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等等。其次,个人的消费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消费也应进行限制。例如,小汽车的普及会使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因此,在一些国家则对小汽车的消费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再如,吸烟不仅不利于个人健康,也会危害他人,这就要对吸烟这种消费进行限制。最后,还应该注意个人消费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例如,个人的某些浪费性高消费,有可能败坏社会风气,引起社会犯罪率上升。对这种高消费有必要进行限制,如对奢侈品加重税收就是限制这 种高消费。

消费外在化,就是指个人消费对社会的种种影响。对这种消费外在化进行干预,也是必要的。个人消费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何既能尊重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又能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政策问题。

篇2: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宏观经济理论与流派部分)

2004-5-30

1. 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掌握这一概念应该注意哪几点?

2. 什么是乘数和乘数原理?请推导出乘数的计算公式。

3. 试用IS-LM模型来分析,当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若再配合以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可以既不导致利息率上升,又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长?

4. 在开放经济中处理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种种复杂关系时,需要政府决策

者拿出一套所谓最优政策配合,其含义是什么?在最优政策的选择上,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5.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失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其理由是什么?

6.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哪几种解释?

7. 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西方国家政府如何运用菲利浦斯曲线?

8. 请简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9. 请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0.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的“相机抉择”原则与方法,试举例说明之。

11. 请简述宏观经济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运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2. 请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13.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点是什么?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是如何随着资

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演变的?

14. 简述萨缪尔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15. 现代货币主义是怎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现代货币主义的三个中心命题是

什么?

16. 现代货币主义在应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哪些政策主张?

17. 什么是“拉弗曲线”,为什么供应学派把减税作为其最基本的政策主张?

18. 什么是新制度主义的“趋同论”和“新社会主义论”?你对此如何评论?

19. 请简述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新的假定。

上一篇:2010——2011学年上学期初中班主任总结下一篇:步进电机投资项目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