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没出息的爱好

2024-05-04

《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没出息的爱好(精选4篇)

篇1:《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没出息的爱好

级任教员安倍熊二自述

我是个曾留过洋的文化人,因为上级指配的原因,我要到这个镇上教学。对于镇上这些山野村夫喜欢葫芦的风气,我真是看不惯。葫芦有什么好痴迷啊?你看名伶云右卫门演的武士道的戏曲多带劲,那才是正统文化呀。

那天,我在班上上修身课。看到有个小孩子在桌子底下搞小动作,我是很不高兴的,叫他站起来,他手里握了个葫芦。我心里一股无名火就烧了起来,真是不可理喻,这些个破葫芦比得上我的课吗!比得上我教的知识吗!那是万万不能比的。

没收了那个叫清兵卫的小孩的葫芦以后,我心里仍是窝着火。玩葫芦能有什么出息?能有什么大作为?

思来想去,为了这孩子能学好,我决定家访,彻底治治这个孩子的恶习。到了这个清兵卫的家里,只有他那个没有文化的母亲在家,听说他的父亲是个木匠。也是,这样的家庭能教出什么品行端正、思想正统的孩子来呢?

我怜悯地摇摇头,把夹在书里的文稿拿了出来,劝告那个女人:“孩子玩葫芦的爱好实在不是有出息的。家里不能宠着他,惯着他。孩子只有从小培养好才能有作为。清兵卫的这个爱好,家里必须干涉……”

我讲的口干舌燥,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好久。我从他们家里走出来,心里终于舒坦了些。我这是为了孩子们好,为了大日本的将来,下一代的教育一定要抓住,要多多培养像我这般有学问的人……

回到家,看到桌子上摆着那个脏破的葫芦,就顺手给了学校收破烂的校役。直到后来同校老师叫我去听戏,心情才渐渐好了起来。

【本文作者:王莹】

篇2:《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没出息的爱好

我是本镇里的一位商户,他们都叫我富豪,我的身价可以简单明了地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壕”。

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珠宝和奇怪的东西。就在昨天,我在古董店中购买到了一件“奇宝”。那是一个看上去极为普通的葫芦,但按照我做生意多年的经验来看,它值得我花高价收购。

买回葫芦后,我对它的来历和价值进行了精细的探查与计算,发现它的来历极为不同。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我们镇里,有一个叫做清兵卫的小孩子,特别喜欢把玩葫芦。有一天他在逛街时,竟把一老头的秃脑瓜子当成了葫芦,可见其对葫芦的痴迷。他对一些奇形怪状的葫芦不感兴趣,尤其是他对葫芦造型师马琴的葫芦表示不屑,引起了他父亲的不满。找葫芦不难,市街上几乎每家店都有售卖,但清兵卫只找周正的葫芦,终于在一家柿橘摊找到了他想要的葫芦;没错,就是我手上的这只。这只葫芦深深吸引住了清兵卫,在这个葫芦面前,其他葫芦如同妃子被打入冷宫,难得宠幸。这个葫芦被清兵卫随身带着,上课时也要把玩几下。天有不测风云,这不,被他的级任教员抓了个正着。据说教员上门家访后,就没人见过清兵卫再买葫芦了。然后这个葫芦就被多次转手,最后来到了我的手里。

这就是这个葫芦的来历。我很感谢清兵卫,如果没有他,这个葫芦的价值可能永远只停留在1毛钱的范围内。所以我决定,把这个葫芦,命名为清兵卫,并将它好好的保存。

篇3:《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没出息的爱好

小说一开始就看似无意的诉说了有个叫“清兵卫”孩子的爱好转变。乍一看上去仿佛叙述的重点在他的新爱好——绘画上,但“自从发生这件事情以后”这句话,却成功地把小说“镜头”定格在接下来将要讲述的故事上。这句话一引起读者的注意,作者马上转到其他叙述上,再不涉及,吊足胃口,指东打西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们好奇的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一个孩子改变自己的兴趣,而且这个兴趣还是他所“热衷”的。这就是摇摆手法的初次显露。

为了展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程度,作者不动声色地再次运用摇摆。在开端部分,出现段落的交叉承接。即第二段和第五段,第四段和第六段,前者写如何“收拾葫芦”,后者写“看葫芦”之多,各分成两段,形成一种参差不齐的风格。原本痴迷葫芦的程度大可以一气写完,即将第五段紧跟第二段的后面。但这样一来小说就失去了摇曳生姿的效果。在交代完基本的信息后,作者宕开一笔,写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这就把“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带入到一种生动的真实中。这段可以看成和后面的第四六段构成点面的关系:第三段是细节描写,而四六则是概述。在经过饶有滋味的“看葫芦”之后,再补充交代“收拾完葫芦后怎样”,最后以“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作为这个部分的收束。开端部分的处理不可谓不精彩。虽然小说的高潮还未来临,但作者已经用娴熟技巧展现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鲜活可爱的孩子,我们甚至可以在他身上寻觅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投入而乐在其中。如果作者规规矩矩地来写,读者也许就不会看得那么饶有兴致了。左右摇摆,是一个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真实的过程。“小情节弧度也能摇摆有度”,使得小说情节充满阅读趣味。

高潮部分的跌宕起伏可以说是把摇摆发挥到极致:上课摩擦葫芦被教员发现的时候,没有立刻说结果,反而插叙了教员的兴趣爱好;教员来家访的时候,清兵卫最担心的是葫芦被教员发现,结果教员教训完清兵卫就走了;

正当我们和清兵卫同舒一口气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父亲回来不光训斥、狠揍清兵卫,而且毫不留情地把葫芦用锤子一一砸碎。“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插叙教员的爱好,可以到教员与清兵卫截然不同的爱好,武士道象征着个性压抑、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侵权,葫芦则象征自然、美、和谐。两个人的不同爱好可以看成是人道主义和战争阴影的冲突,是个性张力与世俗眼光的较量。这样的插叙绝对是对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最好注解。葫芦在教员手下侥幸逃过一劫,清兵卫还来不及庆幸的时候,父亲亲手毁灭了仅存的希望。人们都有过这样的心理经历:对失而复得的东西倍加珍惜。所以当我们看到葫芦最终难逃被毁灭的命运时,我们不禁要怨恨这位父亲的残忍,尽管他只是像个父亲一样“教育”了自己的儿子,尽管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孩子“不务正业”,要把孩子导上正途。但事实却是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被大人们的“愚蠢”地扼杀了。

小说本该在这时结尾,但作者放着小说主人公不谈,而重提那个差点被遗忘的那只葫芦。老年校役无意中的一个行为,却揭示了葫芦的真正价值。摇摆的魅力再次体现出来,小说中所有的铺垫在这里变得清晰。清兵卫痴迷、乐此不疲地“看”“收拾”,是用孩子那没有杂质的眼睛寻找到了不同寻常的所在;这些看起来“很周正平凡的东西”,让一个有慧心的孩子发现了隐藏的价值。这个情节的设置实际是延续了前面的高潮,如果说高潮部分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话,那么这里的冲突则是隐性的,而且更具深刻性。我们不禁感叹:美和自然在这个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独。它显示了志贺直哉对庸俗与虚伪的惊人敏感和强烈憎恶,作者的立场不言而喻: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不要让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中。

篇4:《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没出息的爱好

“哈哈,五十块,发财了发财了......”我可以挺直身板了,因为手里攥着的不是一点点钱,那是用一个葫芦换来的相当于我四个月薪水的钱!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葫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我的一个同行与级任教员关系较好,他知道葫芦的来龙去脉。据说情况是这样的:

咱们学校有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他非常喜爱葫芦,家里的墙边挂满了一个个精致的葫芦,简直是爱不释手。有一次清兵卫在级任教员上修身课时在桌子底下摩擦刚从橘子阿婆那里花了一毛钱挑的最好的那一个葫芦。级任教员本就不喜欢葫芦,可这孩子偏偏在他的课上弄这玩意儿,势必要没收了这东西。当然,作为级任教员的他怎可能如此草草了事。果不其然,那天傍晚级任教员就出现在清兵卫的家里,与其父母商量要清兵卫改掉喜爱葫芦的嗜好并让他们好好地严加看管。在级任教员走后不久,清兵卫的父亲不仅把清兵卫揍了一顿还把挂在墙上的葫芦一个一个当着清兵卫的面狠狠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教员最后把那没收来的葫芦扔给了我,叫我扔垃圾堆去。我近来手头紧,正愁没钱花,我也知道镇里很多人在做葫芦买卖,于是拿这个葫芦去当了钱,没想到换来了四个月的薪水。我这心里呀,美得不要不要的。

这件事还是不要告诉教员和清兵卫了。或许我可以再去橘子阿婆那里再多买几个葫芦,说不定下辈子就不愁吃喝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没出息的爱好】相关文章: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04-19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简案04-16

清兵入关04-18

上一篇:部政教下一篇:案例7:企业债务重组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