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t考试题目

2024-04-15

tkt考试题目(共2篇)

篇1:千奇百怪的大学考试题目

科目:哲学导论

【原题】如果有人跟你说,你现在不是在教室里参加考试,而是在睡梦中梦见自己正在考试。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证明他是错的?试论证。

我们先来看看网上那些形形色色的评论。

野火1984:有一集《蝙蝠侠》就是说这个,剧中的方法是:因为人在睡梦中识别文字的脑叶是关闭的,所以无法正确地看到文字,由此判断是否在睡梦中。我没有在正式的科学资料中验证这一说法,但自己的经验是在梦中能看到图案,但没有看到过文字。(按照该网友的意思,本题的答案是:我现在能正确地读取试卷中的文字信息,这就证明了我不是在做梦)

绿茶:我的梦不同寻常啊!就是高考前两天梦见了高考作文题目!认识字但是记不住啊!在梦里也记不住啊。

宋先生:从科学的检验方法上说,在梦里(人)对疼痛不敏感,还有,在梦里时空是不连续的,场景之间转换的连续性非常差,逻辑比较混乱,但是这些都是(人)在醒着的时候回忆反思的,在梦里面,(人)根本想不到用这些去检验梦,一个在梦中弱化的意识也无法检验这些。从哲学的角度上说,梦是第二现实,如果你认为梦真的是现实,那么在梦中便与现实无异,因为意识那个时候就生活在梦中,就像清醒的时候生活在现实里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只有在清醒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刚才自己在躺着做梦,才能知道梦与现实的差别。因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在做梦,那么很简单,由于在梦境中无法验证梦境,因而一切在梦境中对梦的质疑都是无效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院系:工学院

【原题】病床前,他许下诺言:今生今世,来生来世,生生世世,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变成了什么,他都会去找她,他们都要在一起。第二世,他转世成了蝙蝠,而她依然是人。然而他说的话,她却听不到。请帮他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以及全套的偏置电路和放大电路,让她能听到他的呼唤……

学生网友们对这道题的评价集中于赞美其“科学浪漫主义”风格。网友“latent-gz”评价:“原来工科的试题也可以出得这么温情有味。”网友“Sunshine7Jane”也对此给予好评:“诗意的浪漫主义情怀与严谨的理性科学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网友“爱执信”在微博上用专业知识解答道:“蝙蝠的发声范围为10 000Hz到120 000Hz,人耳的听觉范围,即fL和fH,是20Hz到20000Hz,放大倍数取500,一个简单的RC带通滤波电路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们注意了,本题答案有待考究)

学科:语文

【原题】根据你对孔子的感觉,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属于( )

A.博爱仁慈,公正无私的天秤座

B.风流自赏,处处留情的射手座

C.迎风流泪,多愁善感的金牛座

D.争强好胜,表现欲超强的牡羊座

有网友给出了详细的解析:

孔子,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天秤座。

天秤座的孔子最善于发现哪些人与自己志趣相投,因此他的追随者甚多,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天秤座的人需要别人的钦佩和赞扬,孔子的一生都在推行仁爱,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希望得到君王的认可和重视。孔子竭尽所能地争取使自己的风韵和娴雅得到表现和被鉴赏的机会,渴望生活在充满艺术和美好幻想的意境中。

天秤座的人不善于安排物质生活,孔子的一生也与富贵没有什么交集,在颠沛流离中游说君主,在政治失意中郁郁寡欢。孔子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一代伟人的生命乐章就这样落寞结束。(喜欢研究星座的同学,你们来鉴定吧)

篇2:tkt考试题目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权威;价值澄清;价值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8-0017-03

自有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题目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头戏。作文作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体,折射出道德观和教育观的变迁。历经数十年,纵观高考作文题目,无不承担着选拔人才与体现价值观教育的双重作用。教育在发展,而作为教育思想与价值观浓缩体的作文恰好折射出了教育者的目的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题目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也反映出了道德与文化的发展。对作文题目发展过程的反思是必须的,从反思中重生也是唯一的。

一、从高考作文题目的发展历程解读高考价值观的变革

让我们回顾一下60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变迁:从1951年第一道高考作文题《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到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文革前的作文题大都以政治话题为中心;从1979年《第二次考试》到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作文题大多以环境为中心;从1990年《玫瑰花有刺》到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题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从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到现在,作文题多以开发与创新为中心。可见,作文试题正在一步步与生活结合,与学生的道德发展结合,向着一个更加合理、包容、和谐的方向靠拢。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权有不同的目标、教育者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折射在高考作文题目上,大体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1.价值观“权威”预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保证政治稳定是国家头等大事。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变革都要以政治为中心,为政治服务,确保政治局势的稳定。作为一种工具,作文题目难以避免地会体现这种社会价值倾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教师成为了学生价值观的“权威”,学生只能在既定的价值观范围内作陈述。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解读题目所想要说出的道理,也就是借用学生的嘴说出权威者的意愿。例如:1978年的高考作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就是一个政治立场鲜明的题目。当时,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的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政府的头等大事。考生如果没有在这个范围内作答,就会被视为跑题。限于这个既定的范围,考生就不能想到:速度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个世界共同问题等等。这种基于价值观“权威”预设的主观试题,除了能选拔迎合国家政策的解读者外,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与社会价值判定的评价功能也就所剩无几了。

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一味批判这种以价值观“权威”预设为中心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不合理的,要消除“权威”也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多元的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把教师当作课堂的“煽动家”,反对“教师权威”,主张“价值无涉”。他宣称,生活没有先知的时代,对先知的等待将进入永恒的黑夜。但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先知”的姿态来预设某种价值判断,因而是自我矛盾的。真实的教育情况告诉我们,任何价值观教育本身都依赖于一个前提预设,即雅斯贝尔斯所言的“对权威的信仰”。“对权威的信仰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3页),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正是这种对权威的崇拜与信仰才使得个体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习得了文化与历史传承下来的精髓,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因此,价值观教育的“权威”预设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辨证地看待“权威”,不迷信权威才是明智之举。高考作文题目的改革之路也是从“权威”出发,但是这种价值观与道德教育思维的历史传递会使“权威”在慢慢消解的同时而产生出新的价值观。

2.价值澄清与理解

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反映在高考作文题目上,就是出题者“权威”意识的淡化和价值观澄清与理解的加深。例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以及随后几年对环境的关注,1989年对高考填报志愿问题的关注,就反映了出题者对除了政治和经济发展之外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尤其是90年代以后对个体价值发展问题的关注。此外,关注方式的变化也很显著,考题以故事比拟居多,但其中也掺杂着既定道德观念的论述。比如1996年的高考作文给出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手术》和《截错了》,要求考生必须写议论文。考生在思考、写作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点逐渐得以澄清。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价值澄清”理论是对价值观教育知识化的一种纠正。其代表人物拉斯思提出了学校价值教育过程的三阶段七步骤。第一个阶段是“选择”,包括自由的无强迫的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慎重考虑后果后的选择三步骤。如1998年作文题目《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求为这个故事续写,这个题目有很大选择空间,考生可以从多种可能中选择。第二个阶段是“珍视”阶段,主要包括珍视自己的选择、乐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并愿与他人分享。相对于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的原因论述。第三个是“行动”阶段,就是把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对于高考作文出题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整个德育的难点,考生可能为了取得高分而故意写出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符的价值观。

高考作文命题中体现的价值澄清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让学生自己思考的目标。其实,价值澄清理论强调的不是具体内容,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和过程。其核心就是从生活出发,以小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地论证自己价值观的合理性。这种提倡反思的精神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但我们还得注意到,这种价值澄清与理解是有原则的“宽容”,是在价值观权威预设下的包容,否则对个人价值观一味毫无挑剔地接受,就会使人陷入到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

3.价值反思与构建

价值反思阶段是道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反思”不仅是对既有价值观的思考,也是对“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体认。这种反思是基于道德认知发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是经道德情感的触发,是道德行为把握的重要手段。这个过程讲求“体悟”,即体验和领悟。“体悟”既是人借以把握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重要手段,又是人获得自身认识的独特途径。“体悟”既然是对事物的生命体验和领悟,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不能被体悟的东西是无法把握的。我们通过体悟文化传统来接续文化传统,通过体悟社会历史来融入社

会历史,通过自我体悟来占有我们自己。(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96页)2004年有一道高考作文题目《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就充分反映出对生活的反思与体悟。又如今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回到原点》就颇具哲学意味,开放的思路能让考生自由发挥。价值反思过后,个体就会对某种价值观产生认同,这种“价值认同”的构建是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体系在事实上的承认与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一致性感受,它同时具有转化为价值行为的趋势与取向。

高考作文题目的改革体现了考试与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每年对高考作文题目的热议更是大众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考作文是高考中最大比重的主观试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就像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性表现一样,没有是非与对错。但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工具,高考的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在注重了公平性后,其价值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社会在发展,各种各样思想的植入,已经对教育和考试的价值观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这个寻求个性、崇尚标新立异的社会,各种思想冲突都会发生。高考作文题目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即可见一斑。

二、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道德发展水平

高考主观性试题最根本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以及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如果题目一味寻求考生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对国家政策的高度赞扬,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如果出题人在出题时就已经预设了答案,那么,这样的考试既看不出考生的能力,也看不出考生的真实想法。

同时,考题的立场判断也是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绊脚石。生活中有许多既定的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是有待商榷和讨论的。考察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点,不是看他选择了哪种立场,而是怎样去论述自己的立场。例如:2011年江苏的考题《拒绝平庸》,就帮学生选择了立场,即平庸是应该拒绝的,如果谁选择了拥抱平庸那就是跑题。还有全国卷《期待成长》等等都没有把握住考试的真谛。须知,真正的价值观发展是在“无预设前提”下寻求意义的。

2.提高作文题目的凝聚力与反射性

作文题目的凝聚力要求考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更要具有一种反映问题的功能。反射性是指,题目具有深刻的生活哲学意味,能引发大众或个体的深思,甚至能改变其道德行为。因此,试题不能只为反映生活而失去其深层的涵义,例如,2011年辽宁的作文题目《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先不论有些考生不认识高晓松为何人、干何事,就从生活的凝聚力出发,这个题目显然使学生一头雾水,谈高晓松酒驾事件还不如谈药家鑫事件有意义。实现对文化与历史的高度浓缩与提取,是命题者的职责与能力所在,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懂得教育的规律,才会懂得作文题目的价值观意义所在以及如何合理呈现这种意义。

3.兼顾作文命题的价值观教育与选拔功能

高能力的人,可能是低品质,也可能是高品质;而低能力的人,可能是高品质,也可能是低品质。新时期的考试制度要做到既能反映价值观教育,又能选拔人才是很困难的。但是要解决高考作文命题“没内涵、偏难怪、说大话、没新意”的尴尬,就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注重对个体“价值意识”的培养,这既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也是人对于共同需要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一种“共同精神”。高考作文要想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把握这样的辨证关系:题目既具有价值观教育意义又有难度设置,而难度的设置要有利于引发考生价值观的反思与构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tkt考试题目】相关文章:

tkt考试练习题05-03

餐饮考试题目04-23

团校考试题目04-25

三级考试题目04-27

考试题目三05-12

党史考试论文题目05-05

大专考试论文题目05-07

博士考试论文题目05-07

中特 考试论文题目05-08

考试作文题目范文05-29

上一篇:榆中一中期中考试下一篇:突变理论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