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深度工作读后感

2024-04-23

樊登深度工作读后感(精选6篇)

篇1:樊登深度工作读后感

通过樊登说书了解了《掌控习惯》这本书,以及结合生活实际所看到的现象,最终将这本书的听后感标题定为“好习惯简单一点,坏习惯难一点,达成目标快一点”。为什么都是一点呢,为什么好习惯要简单,坏习惯要难,目标达成就快呢?这致命三连问我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阐述。发现了没有,人们在为了达成目标,心里想着的一直都是目标。然而当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目标离自己的距离还是巨大时,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达成目标前最大的阻碍就是习惯本身。一旦习惯养成了,那么结果自然就会顺着习惯的每日积累而达成,也就是所谓的量变达到质变,所以说培养习惯才是达成目标最高效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培养习惯说难不难,说容易不容易。坚持每天跑步,从数据上讲,也是大部分人没做到的。因为坚持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在来研究一下,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做事都会要求有什么才做什么,都形成的标配。所以我们跑步会换上透气的运动服、舒适的跑步鞋。因此我们把习惯转移到从穿上运动服和跑步鞋开始,然后再跑步。这样则有利于我们去执行跑步这个行为了。因为心理会给出暗示:“既然穿都穿上了,那就去跑一跑吧。”,这时候出门跑步就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了。因此这里就是强调习惯执行时要简单一点,则有利于我们目标的推进。

再说说坏习惯,首先我们都知道坏习惯养成是非常快的,比如吃垃圾食品、睡懒觉、一回家什么事都不干就看电视、刷抖音浪费时间等等。为什么坏习惯那么容易养成呢?首先归结一点,他们执行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动动手指头或者保持自己现有的状态就可以完成了。因为人天性是懒惰的,因此越简单,人越容易执行。发现没有,我们社会进步一直都是因为懒所导致的,所以不能说懒是坏事,但是懒带来的各种坏的影响我们确实有目共睹的,比如肥胖、比如三高、比如做事止步不前等等。因此我们要把坏习惯改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这个习惯执行起来具有非常的难度。举个例子,比如说一回家就看电视,我们可以将电视机的插头给拔了,遥控器的电池给拆了并放在取放麻烦的柜子里。那么当我们回家想要执行这个行为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第一去那个取放麻烦的柜子里把电池拿出来,再装到遥控器里。然后将电视机的点线插上才能完成看电视的前提。这样想是不是都懒得去打开电视了呢?所以坏习惯执行难一点,自然坏习惯就慢慢改好了。如果有人说:“我觉得这不算什么困难的事情”,那我的建议是,将它再弄得困难点那就好了。

综上所述,用户要掌握习惯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调整习惯的难易程度和方便程度,将我们要培养的好习惯变得越简单,越毫不费力,我们在心理上便会感到舒服。而坏习惯越困难,越难执行,我们在心理上便会感到厌烦。结果便是,好习惯慢慢养成,坏习惯慢慢消失。而我们的目标就自然的达成了。

篇2:樊登深度工作读后感

周边内容:什么叫做反脆弱?说法很形象,能够在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之后仍能变得更好才是反脆弱。

戒烟需要的不是毅力,而是认知。只有心里真的接受香烟带来的危害才能戒烟,而不是通过压抑,反复复吸。

满足听众的需要,不要客套,你的客套可能会让听众觉得你对自己的内容不自信,直击主题

谈判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让对方说“对”,而是让对方说“不”,让他放松警惕,以退为进,攻破对方的防线。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后感】相关文章:

1.《狡猾的读书法》读后感

2.读懂一本书作文

3.读懂一本书高中作文

4.《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

5.老舍趣味读书法

6.老舍乐趣读书法

7.《读懂孩子》读后感

8.《鲁迅的读书法》的阅读答案

篇3:高校深度辅导工作研究

一、深度辅导工作常规化发展

深度辅导工作犹如花园中暖阳与春雨的交织, 植物既需要暖阳持久的关爱, 又需要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学生需要来自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贯穿成长成才全过程的关心与指导, 这即是对深度辅导工作常规化建设提出的发展要求。

1.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深入践行“全员育人”理念。

作为专职辅导员, 在深度辅导工作迷茫期最大的困惑即为“广度”与“深度、精度”之间的矛盾, 这份担忧蕴含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职辅导员的责任”的片面认识。根据“面向全体、针对问题、科学指导、整合力量”的深度辅导要求, 专职辅导员不仅需要做好深度辅导的实施者, 还应做好深度辅导工作平台的搭建者。应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将校外专家学者、校内教师职工纳入深度辅导工作体系, 形成“全员育人”工作格局。

如建立“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授课教师+校外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模式。班主任全面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 做到深度辅导覆盖率100%;专职辅导员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工, 每位专职辅导员任一个年级的学生辅导员, 并结合分管工作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学生骨干、处于困扰中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授课教师利用课上、课间及学生活动契机, 采取多种灵活方式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学生辅导员, 采取论坛、访谈、交流、校外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深度辅导。

2. 把握学生成长的关键点, 深入践行“全程育人”理念。

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重大节日活动、学生个人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点, 在这些时刻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以“全程育人”理念为指导,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辅导工作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 依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学生群体多样性特点, 把握深度辅导阶段性和群体差异特征开展深度辅导工作。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不同侧重点的深度辅导内容。如面向新生侧重大学适应教育;面向二、三年级学生侧重学习、校园文化活动、职业发展教育;面向毕业生侧重就业指导与初入职适应教育。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侧重点的深度辅导内容, 如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与精神压力、关注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态, 等等。另一方面, 加强深度辅导记录工作,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如建立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学生信息库”、“学生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基本资料、家庭成长背景、各关键点的深度访谈记录, 该档案对于深入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强制度建设, 创新工作机制, 为深度辅导工作常规化发展提供保障。

工作理念的落实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机制的推动。在制度建设方面, 可以通过领导班子对口负责制、教研室负责制、班主任及社团指导教师聘任制、科研立项导师制等相关制度与规定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工作格局的建立奠定基础。

在工作机制建设方面, 可以通过“学生组织推荐谈话机制”、“班主任教师深度访谈机制”等对辅导员及班主任与学生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数量进行定量要求, 对深度辅导工作的形式与方法提出指导性意见。如每个学生组织每周向团委教师推荐两名学生干部开展深度访谈;班主任每个月开一次班会、每周进一次宿舍、每学期与每名学生进行一次访谈。在此类工作机制的保障下, 将深度辅导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二、深度辅导工作专业化发展

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人文环境, “家长式”与“保姆式”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学生渴望科学的指导, 渴望通过深度辅导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即是对深度辅导工作专业化建设提出的发展要求。

1.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深度辅导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深度辅导专业化发展即指班主任教师、辅导员能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这对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深度辅导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建议以专题讲座、专项培训向技能认证、对外交流、学位教育方向逐步过渡。结合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背景, 有选择性地在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与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2. 结合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技术开展深度辅导工作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个性张扬、渴望独立、善于表现自我, 同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勇于接受挑战但心理脆弱, 承受能力差, 无力面对挫折和失败;个人发展目标务实、明确、成就动机较强, 等等。因此, 在深度辅导过程中对心理咨询技术及职业指导技术表现有强烈而广泛的需求。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使师生信任关系更易建立, 并且能够真正通过深度辅导工作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并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统计数据为例, 伴随着深度辅导工作的逐步推进, 一般性心理困扰咨询案例数量呈下降趋势, 在院系了解情况后发现深度辅导工作帮助许多学生走出了一般性心理困扰。

三、深度辅导工作多元化发展

1. 依托网络沟通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QQ、飞信、人人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是学生高频使用的手机及电脑网络沟通工具, 学生通过日志、状态、分享、短信、邮件等形式发布与分享个人感受与体会, 以期获得个体关注、认同与鼓励。这些网络沟通平台为辅导员供了一个既能了解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又能了解学生个体心理需求的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发布内容的关注与观察来分析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对于校园各类事件的评价、学生情绪状态等信息, 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生活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 辅导员通过回复、发起投票、日志等方式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调研, 以了解学生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态度和看法。网络沟通平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使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更便捷。学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邮件等方式针对心理适应、职业发展、事务性工作等问题进行咨询。由于此种沟通方式建立在比传统师生关系更“亲近”、“信任”、“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 使学生更容易表达真实想法, 更容易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关系, 使“网络深度访谈”得到更好的辅导效果。依托网络沟通平台为学生提供深度辅导工作的同时, 要注意网络辅导与现实辅导的同步性, “在线沟通”之后, 要同步进行“线下沟通”, 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深度辅导的效果,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2. 以活动模式解决深度辅导中的共性问题。

在深度辅导过程中, 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通过“一位教师对多位学生”的方式, 可以提高深度辅导的效率。如针对学生干部缺乏总结与反思能力的现象, 设计了“学生干部模拟招聘会”活动, 用做简历的方法指导学生梳理个人经历, 用模拟面试的方法帮助他们找自身优缺点, 根据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己。

3. 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巩固深度辅导效果。

篇4:樊登深度工作读后感

一、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

只有自主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可将推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称为参与式教学。所以,支教教师有必要营造参与式教学的氛围。

自主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解和挖掘,批判性地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通过生活检验,强化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支教工作提供丰富的生活元素促使学生把情感、知识和智慧投入到这一过程中。

课程是自主成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原有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本,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没有得到开发。同样,他们的价值观、技能和智慧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志愿者要钻研,尽可能设计出系统、有趣的,让受教者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样丰富而有趣的生活和学习便是他们成长的基础。

还有,在具体的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操作在实践上具有递进性:一是安排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这是基本要求;二是合理地设计互动,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这可以激发受教者的积极性;三是布置受教者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四是让受教者自己组织和设计教学,这是更高层次的参与。

只有支教者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天赋,才能让他们走进高层次的参与。当然,不能对学生的状态过于强求,否则会变成变相的打击。及时有效的激励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实现。何谓有效的激励?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赞赏,而更深一层的激励是对他们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越活跃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就越高;并非越活跃的孩子,收获就越多。基于此,参与式教学既需要活泼的形式,又要有充实的内容;参与式教学要求支教者时刻察觉学生的状态、情绪、愿望、知识水平和知识漏洞等。保持这种察觉需抱有这样的心态,即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含着可供挖掘的优秀才能和丰富的本土知识,而支教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见识和思想是有限且需经受考验的。

二、注重朋辈影响

任何人都行走在学习的路上,这是强调朋辈影响的原因。在支教工作的开展中,支教者需在“亦师亦友”的天平中更偏向朋友那边。如果说教师主要是以知识和智慧影响学生,那朋友则是以行为和精神面貌感染朋友。支教者需认识到自身言行对学生可兼具这两种影响,而尤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正是支教者以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的身份而不是教师的身份进入,因而能够快速与学生结成朋友,建立信任。这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传统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弱化传统课堂中的思维定式,有利于释放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朋辈关系的建立,需要支教者积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共同完成课程和活动,体验和分享乐趣。

如何运用朋辈的角色开展活动?所谓言传身教,首先需注意支教者的言行和精神面貌。支教者对生活、学习、挑战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支教者只有积极向上、情绪高昂,学生才不会自由散漫。支教者需要真心地去爱学生,给他们树立健康的典范才会得到他们真心的回应。支教者也要看到学生身边有着众多的朋辈,需要把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引向正确的方向,进而与支教者施与的影响形成正向合力。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影响,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合理竞争以及共处一个团体或者分享经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也许,部分支教者会担忧,“我们若与学生太接近,学生不怕我们了,课堂就难以控制了。”“某些学生总是粘在一起,另一些碰在一起总会不得安宁。”其实,这恰好是提醒支教者要有意识地建立新的规矩,营造新的氛围。这也是课程设计的一部分,一种积极、团结、坦诚和信任的氛围可以推动整个课程活动的深化,学生从中所得不亚于知识的收获。班级营造这种氛围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进行班级建设,开办兴趣组,建立成长训练营以及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等,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参与集体生活,如何对集体和他人负责,如何提高与人交往的素质,如何与人互助互爱,等等。这一切,在建设班集体时需考虑,实施朋辈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考虑。

三、乡土认同

乡土认同包括对家乡的认同及情感。一个人只有认同自己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而若对自己的出身和成长一直带有一种“我不如人”的卑怯,又怎能在与他人交往中挺起胸膛,展现自我呢?

在支教的过程中,支教者可以开展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探索活动,将本土文化变为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在此过程中需尽量运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这是让学习生活化,让知识能够联系生活,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方式。教学活动应多从当地取材,且充分利用这些最有效的教学素材。这既能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思考而不用艰难地分辨他们本不知道的词汇和素材,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这也能拉近支教者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支教者能力的提升和支教工作的深化相辅相成。支教始终是支教者和受教者双向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支教者对成长充满渴望并积极行动,受教者必然深受影响;如果支教者对理想执著求索,受教者必然不会停步;如果支教者愿意被孩子拥有,必将获得受教者的真心回馈。在抱着一颗关注受教群体之心的同时,亦需支教者仔细地探索更高效合理的工作方式。支教工作需要温度,也需要深度。

其实,对支教者的要求同样适宜于每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支教者对自身支教活动的反思启发教师要时常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将参与式教学、朋辈影响和乡土认同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中,力争让基础教育显现成效。

篇5:樊登深度工作读后感

1 对于影响路基工作区深度的主要因素

1) 由于受到荷载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路基工作区的深度。在汽车行驶在路面的过程当中, 从而会促使路面出现位移的情况、应力和应变的情况, 对于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均会给路面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不同类型的车辆行驶在公路上对其路面造成的破坏也是不一样的。然而通常汽车的总重量是在车轮以及在车轴共同传递到路面上, 所以在设计路面的结构时通常是以轴重为基础作为荷载的标准。在不同类型车辆的组合当中, 一般大客车与重型货车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小客车对于路面要求的表面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在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车的重量及作用力的影响, 还应考虑到轴距与轴数。在同一辆重型车中, 如果相对轴数比较多, 则对路面所产生的应力就会较小;而如果轴距越小, 在轴荷载之间的时间就会越短。轮距与轮数也可以决定危险点应力大小。如果在一根轴上的轮数越多, 则它的着地面积就会越大, 因此对路面所产生的应力就会越小。在车轮的压力和车轮接触面的形状以及轴距与轴数同样会影响到路基的使用期限;2) 对于造成公路路面结构性的病害因素同样是由公路行车荷载所造成的。因为路面路基结构层没有足够的强度, 所以在公路行车荷载反复的作用下, 其在半刚性的基层板底从而产生了拉应力, 而在拉应力会大于半刚性的基层材料抗拉强度时, 在基层板底就会出现裂缝的情况。导致底部会产生裂缝一直会扩展到上部, 同时也会使路面出现裂缝的问题。对于直接影响强度的主要原因表现在面层与基层本身厚度的问题、在基层回弹的模量的问题等;3) 由于在路基工作区深度和路面的结构以及荷载的类型、路基土模量等都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在控制路基的压实标准又属于综合性的问题, 所以就要重视路基工作区与压实度之间的关系, 以准确的判断,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影响路基压实的主要因素

1) 在路基的压实过程当中, 其土的含水量对是否可以达到密实程度很重要。在根据不同类型的土中会有不同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的含水量, 如果含水量在偏离了最佳的含水量时, 以及超出了有效的压实规定范围时, 就会出现路基压实度不足的问题。通过碾压或者是锤击都必须要克服在土颗粒之间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内摩阻力, 从而促使土颗粒形成位移并且可以相互靠近。在土的凝聚力与内摩阻力会随着密实度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在土的含水量较小时, 则在土颗粒之间的内摩阻力就会相对较大, 而在路基压实到一定程度时, 则压实就不会可以再克服土的抗力, 而干密度会较小。由于在土的含水量不断的增加时, 则水会在土颗粒之间起着一定的润滑效果, 也会促使土的内摩阻力降低, 所以, 就可以获得比较大的干密度。如果土的含水量在继续加大甚至超出了一定的限度, 内阻力在减少, 在土体内的空气体积已经降低到最小的限度范围内, 则水的体积却在逐渐的增加, 所以, 在相同的压实作用下, 而土的干密度却在不断的减少;

2) 填筑路基的基础材料就是土, 而在不同类型的土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它会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在不同类型的土中会含有不同的土颗粒, 而在具有砂粒成份的土中, 其强度的构成主要是内摩擦力, 其强度较高, 但是在施工时存在不容易压实的情况。而在粘粒成份较多的土, 其强度的形成主要是以粘聚力为主, 它的强度会随着密实程度的变化而较大。粉土类的土出现毛细现象比较强烈, 因此路基承载力与强度会跟随毛细水上升, 而当湿度增大时会有所减少。在出现负温度坡差的情况下, 当水分在通过毛细作用的移动时会积聚, 同时也促使在局部的土层湿度会大量的增加, 从而导致路基出现冻胀, 出现路基翻浆等损害问题;

3) 不同土体具有不同的最佳含水量, 所对应的是最大的压实度, 不准确的最佳含水量会直接影响到全场的最大压实度, 直接影响到压实的结效。一般压路机的质量会偏小, 传力深度也会较浅, 所以压路机进行的压实度就不会达到理想效果。如果当填土松铺厚度较大, 超出压路机的压实深度, 就不可能满足压实的标准要求, 并且平整度会很差, 出现不均匀的压实功。如果没有达到路基压实的次数, 没有达到标准的碾压速度, 或者是碾压不够均匀, 在局部出现漏压的情况同样会影响到压实的效果。

3 结论

总之, 在公路建设中其路基作为公路的路面与主体的基础工程。而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会影响到路面稳定功能与强度, 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期限与使用品质。在设计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时必须要给予一定的保障。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会影响到路基路面的使用功能, 所以, 在进行路基施工是必须要高标准的进行压实, 从而也是确保路基在稳定性与强度方面达到最有效的技术保证。

摘要:公路在建成以后的通车会承载着一定的运输任务, 但在公路行驶中会经常出现超限与超载的现象, 由于在路基路面上具有多变性, 或没有对路基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认识, 导致施工中会对路基的压实控制具有盲目性, 从而出现部分路基的压实度有不足或者浪费的情况, 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甚至出现安全隐患等问题。

关键词:路基,深度,压实

参考文献

[1]安丰利.土质路基压实问题的再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2]赵官胜.重载交通下等级路路基工作区深度的研究[D].山东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 2009.

[3]牛录彩.路基工作区深度与路基压实控制的分析[J].路基工程, 2010 (6) .

[4]郭兰英, 于晓, 纪翠娜.公路土基压实深度的确定[J].路基工程, 2006 (4) .

篇6:樊登深度工作读后感

关键词:辅导员,深度辅导,三维辅导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确保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 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在实践这项工作中, 应该充分理解和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注意总结教训, 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辅导员教师的经验, 对师生间的辅导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探索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模式。

一、三维辅导模式概述

所谓深度辅导, 就是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业、情感、发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帮助和指导。那么, 如何高质量、高水平地做好深度辅导工作, 让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问题突现。因此, 利用既关注辅导的阶段性又注重学生能力层次性的三维辅导模式进行深度辅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维辅导模式由阶段性维度、层次性维度和方法性维度三个维度组成。阶段性辅导维度处于三维坐标系的X轴, 该维度将深度辅导过程分为前辅导期、辅导前期、辅导中期、辅导后期四个时期。

层次性辅导维度是指在深度辅导过程中针对各阶段被辅导者的能力发展层次进行相应辅导, 其处于三维坐标系的Y轴, 该维度将深度辅导过程中各阶段被辅导者的能力分为四个层次, 即学习反应层、接受学习层、认知反思层和迁移成效层。

方法性辅导维度处于三维坐标系的Z轴, 是针对阶段性和层次性辅导维度而采取的相应辅导方法, 包括一对一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网络访谈法、侧面了解法、活动观察法等等。

二、三维辅导模式的应用

1. 阶段性辅导维度的应用

前辅导期, 是指在新生刚入学时, 辅导工作未开展前的时期。在此阶段,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学生档及深入学生宿舍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基本信息, 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组成和经济状况、以往的品行评价和学习情况等等。为今后深度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辅导前期, 是深入辅导的前期阶段。该阶段辅导员需要更加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详细信息, 将学生的信息建档。此外, 这一时期需要解决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让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此时期, 需要与每一名新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并详细记录。而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 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经济资助, 保证其顺利步入大学生活。针对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 需要开展主题班会和相关活动加以解决, 例如, 针对许多学生对大学的生活模式和专业概况很陌生的问题, 组织新生座谈会, 邀请教师进行讲座, 开展新生与老生的经验交流等等。

辅导中期, 是学生入学后一段相对较长的时期。学生在此时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 同时也会出现许许多多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这一时期辅导员需要更加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 因人而异地悉心辅导, 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此阶段, 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重点学生重点关注, 不断完善学生个人辅导档案, 同时采用访谈法、问卷法、侧面了解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辅导, 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辅导后期, 在此时期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 辅导员需要辅导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健康平稳的心态完成四年学业和找到中意的工作岗位。在此阶段, 通过问卷法、网络访谈法等方法了解学生就业意向, 同时建立毕业年级QQ群、飞信群, 实时更新就业网站信息, 确保就业信息覆盖率达到100%。同时, 通过联系学院领导、毕业班导师、校友等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并为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

2. 层次性辅导维度的应用

心理学证明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具有层次性的, 随着其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 学生自身能力在深度辅导的各个阶段要经历学习反应层、接受学习层、认知反思层和迁移成效层四个层次的递升发展。

在学生刚入学时, 学生能力水平处于学习反应层, 他们入学前的学习意愿、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以及先验知识各不相同而且关系着他们入学后是否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正常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因此, 在此阶段,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 与学生一对一谈话、查看学生档案等方式,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愿、性格与兴趣爱好等, 因人而异地进行一对一深入辅导。

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知识是完全陌生的, 因此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接受学习阶段。因此, 在此阶段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专业导航讲座等方式引导他们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进行学习。

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他们的能力层次上升到认知反思层。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反思所学知识, 并考虑所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变通性。当四年学业结束时, 学生会逐渐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能力也随之上升到迁移成效层。因此, 在这两个阶段, 需要了解学生所想,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学生学习和就业遇到问题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例如, 在三年级专业理论学习较多, 而且实践机会较少的情况下, 多为学生介绍实习机会, 增强其实践能力;在学生就业遇到问题时, 聘请就业专员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并对双困生进行帮扶等等。

三、总结

一直以来, 作为一名基层辅导员, 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开展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号召。本着以学生为本、科学性、平等性的原则, 利用三维辅导模式, 采用多种辅导方法了解辅导对象、制定辅导提纲、选择适当时空开展有效谈话, 并及时做好总结与归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 将继续努力, 把深度辅导工作更加精细、更加系统、更加和谐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察工作方案[EB/OL].http://xjc.bj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112/info383.htm

[2]、Daniel L.Stufflebeam, George F Madaus and Thomas Kellaghan编, 苏锦丽等译.评估模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上一篇:沈复《浮生六记》读书笔记下一篇:悲情的孤独着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