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制的演讲稿

2024-05-23

关于法制的演讲稿(精选6篇)

篇1:关于法制的演讲稿

1开篇语:

90后的我们朝气蓬勃,90后的我们意气风发,可是90后的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对法律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今天我们小组探究的主题是:90后的法制观念。

90后的大学生的特点: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90后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概况

90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的压力。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高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学生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自卑,悲观等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值得人们关注。

90后的代言词:孤独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然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90后注定成为了孤独的一带,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进而产生代沟。究其原因,有人是因为对交往缺乏兴趣;有人是因为不善交往,有人自视清高,有人惟恐在交往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交往。这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90后的代言词:脆弱

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为没有经历太大挫折的经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的发生,如同惊弓之鸟,在竞争的洪流中屡战屡败,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90后的代言词:竞争

在学校里,我们用成绩竞争;走向社会,我们用工资竞争。竞争的残酷让我们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中考高考两场大战,成就了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空前。竞争,使我们失去了快乐,我们为成熟而丢掉了幸福。然而竞争并不相信泪水。我们注定要接受这场实力的较量。

90后的代言词:烦恼

人生烦恼无数。面对着巨大的孤独和竞争所带来的压力,90后成为烦恼较多的一代。为感情,为环境,为社会,为幸福,为不可逃避的责任。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

90后的代言词:奋争

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不能破俗立异走出一条新路,是因为懦弱;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勇于承担因为这选择而要承担的风险。我们要轰轰烈烈的人生,我们要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我们要青春有所担当。

90后的代言词:责任

在汶川地震的现场,随处可见90后的身影。受灾的朋友,没有眼泪,喊出了重建家园的最强音;献血站前排起了长队,长长的队伍,到处可见90后的身影。因为,我们曾经孤独过,就更加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这社会的将来注定是我们的。替这个社会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应尽责任。

90后的朋友们,在孤独中思考,在孤独中磨砺,在孤独中畅想,也在孤独中有所担当。你们说看不惯我的嬉皮笑脸,不喜欢我的跨裤和板鞋,还说无法忍受我的调皮叛逆,你们指责我,顺带了我的同龄人,咬牙切齿的抛出两个字——肤浅。那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你们不了解的深刻。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的我们。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

2正文: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何为法制观念呢?

认识: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

看法:在西方哲学中,“超越”虽然在不同哲学流派、不同哲学家语境下,内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种界限之意,而不是将其全盘否定。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中国正在建设的是一种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但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又无时不刻不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当然,这种西方法律文化也包括了WTO法律文化。再如:“法制观念”是指“遵守法律的意识”,“法治观念”则是指“不是依据长官意志、而是依据法律来进行治理”的观念。

由于现在的条件都比较优越,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不是很关心法律方面的知识,让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法制现状:

首先,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依然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

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其次,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众所周知的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通过资料表明当今大学生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一尊严。

相信大家对于“我爸是李刚”的案件已经不再陌生了吧?下面的视频带领我们重新严肃地审视这类事件。(播放视频)

4:我爸是李刚的感想: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可贵的,没有人能够任意剥削他人生存的权利。案情中的李刚就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及基本道德素质,他的行为就是给予社会的一个警告,但愿类似的事情不再重复发生。

但是这个社会也并不都是冷面无情的,90后也有很多乐于助人的行为?下面是一个老人摔倒90后热心扶起的视频,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

5:90后扶摔倒的老人感想:生活中勒索敲诈的现象确实很多,但当看到老人陷于困境,两位90后青年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他,可见,热心善良的情怀在我们90后并没有泯灭。人与人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创建和谐家园。微笑多一点,生活美丽多一点~

6:然而,如何在大学生之间贯彻法制观念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而漫长的话题。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加大教学力度。

2、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二)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热情。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

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自觉的遵纪守法,而且能够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使同学们树立起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观念。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使其在行使自己权利时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

7:结束语: 湛蓝的天空下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背着法律的行囊,微笑着去迎接辽阔的未来,大胆地去创造属于我们90后的那一方沃土!(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了~)

篇2:关于法制的演讲稿

法律,这个词眼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正义、威严的象征。大家或多或少的对它也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是90后青年,我们所处的年代正是法制年代,生活中处处有法、事事关法,我们必然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法律既然制定了我们就得按照它的条条框框来执行。不然,我们的生活将没法正常运行。不排除有些人会认为这法律跟自己沾不上边,我们要做什么是自己的自由,跟法律全然没有关系,每天过自己的生活犯不上法。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在这个社会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世界将混乱成什么样子?所以必须有法律的束缚,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我国的法律有很多种,我们常见的有《九年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等。这些法律都有《宪法》做为先决法律。我国的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步骤和方法。首先是法律议案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提出,经过审议、表决、公布法律。

法律并不是要惊天动地,学法用法我们须从身边做起。

有句古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小事,积累成山。别看这“学法用法,从我做起”,说着容易,可要真正做到,还是得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和觉悟的。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一件小事情,它正是你素质修养的体现,或许在不经意间你就做了一个好公民,也或许在不经意间你就违反了规章制度。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在我们在交通路口站岗执勤的时候常常有人闯红灯还理直气壮,认为没有车通过或车不多就能横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规定你有没有铭记在心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充分体现公民的素质和修养。

我想如果人人都能从自己做起,首先自己能学法用法,遵守法律,进而再去要求他人,那就会形成大家都来学法用法,大家都遵纪守法的大好局面,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有越来越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违法犯罪活动就会大大减少,人民群众就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逐步成为健康、文明、法治的国家,这不正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吗

篇3: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1. 法制新闻的基本概念

目前, 我国理论学术研究中有不少著作都对法制新闻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和界定。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 法制新闻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法律体系的立法、执法、司法监督的全过程, 辞典强调按照国际新闻惯例, 法制新闻的类型有“犯罪新闻、警示新闻、法院新闻”等诸多区别, 在新时期下, 中国的法制新闻还具有特殊的政治意味, 特别是针对党内众多腐败违法乱纪行为的新闻曝光, 力度增大。在高校专业教材《专业采访报道学》中, 法制新闻被界定为是出现在社会不同角度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些事实必然具有法制内涵的新闻价值, 而在《法制新闻概述》中, 法制新闻特别强调的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发生时限较为邻近的、反映民主与法制生活事实的报道。

上述这些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各有侧重点, 但我们能够从中整理出法制新闻与普通新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 法制新闻属于新闻大家庭中的一员, 无论是哪一种新闻都应该报道新近时间节点附近发生的事实。法制新闻与普通新闻一样, 都完全符合新闻的整体概念和特征要求, 正是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不变, 因而法制新闻与法制专栏故事等内容具有本质不同。

其次, 法制新闻尊重法制理念、尊重新闻事实, 其在法制方向的专业性同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一样, 更有针对性, 受众群体也更有区别性。

再次, 法制新闻必然只从法制角度开展话题, 因此法制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 在同一件事实的描述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法制新闻往往会以小见大, 常会针对某个日常事件中存在的较为典型或者适用性问题, 从对应的法律原理和背景上阐述, 从而对应国家的法律条例找出相应规定, 为受众在遭遇类似问题时如何处理指点迷津。

2. 法制新闻发展的助推力

2.1 我国法制新闻发展的内在推力

纵观法制新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的社会民主法制观念愈加浓厚。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宏伟征程中, 同时开展了必要的法制建设, 对一切实践活动都进行法制调控和管理, 因此可以说, 正是社会主义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的发展, 才成就了法制新闻的内在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 国家相继制定并不断完善了超过300部的法律法规, 构建起了系统全面的法制网络, 强化了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法制化管理, 法制新闻作为记录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最佳平台, 正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完成对所有法制事件的宣传报道, 积极推动着全民普法实践。

2.2 我国法制新闻发展的外部推力

现阶段, 我国本土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机构主要形成了三大类型格局:其一是机关报刊或新闻台, 由党组织和政府创办并直接管理;其二是行业部门报刊或新闻台, 由各行业及部门创办并实施管理;其三是商业性报刊或新闻台, 由社会机构出资组建并合理经营。由于创建和管理体制的不同, 前两种新闻机构往往需要更多地反映党委、政府或行业部门等发出的相关言论, 通过正向宣传的法制报道来推动依法治国宏伟目标的实现, 而最后一类传媒机构往往要考虑更多的市场因素,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展开激烈的角逐竞争。在现代社会, 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规律告诉人们, 应该始终坚持对新闻的商品属性保持正确的认识。商业化的传媒机构会积极建立为广大新闻受众服务的经营意识, 从而借助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拉拢受众, 满足受众的需求, 它们也看到了当前法制新闻迎来的新的受众契合点, 通过不断放大法制新闻的纪实性, 一方面满足受众好奇的心态, 另一方面帮助受众主动承担法律义务与责任, 以不断掌握法律知识来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从以上分析来看, 法制新闻在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3. 法制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3.1 报道应遵循客观公正原则

新闻既然要反映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真实事件, 就必然要求报道的客观公正性, 尤其是法制新闻, 不断追求真实性的价值体现是新闻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法制新闻既要从法制角度讲究真实的案例举证, 也要从新闻角度强调事件始末的完整性, 法制新闻记者要对实际发生的事件进行细致采访, 在第一时间到达法制事件发生的第一线, 努力追求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标准。相关专家指出, 能够保持新闻的持续发展, 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实事求是、不畏强权、不惧风险, 努力为更多的受众剖析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 即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利益相关体造成严重的损失也不能苟且迎合。

3.2 新闻语言要具备法律的专业性

法制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 也在向受众传达着法制约束力和法制精神, 因此法制新闻中的报道语言应该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首先, 要多下功夫学习法律文件, 总结归纳常见的法律规范性用语, 不断地研究掌握制度的严肃性、句式的严密性、方式的特定性、风格的庄重性, 对于新闻报道中常被使用的词语, 法制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充分理解, 熟练掌握后正确使用, 一旦出现混用、乱用的错误, 出现满口的非专业话语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 不但新闻的权威真实性会大打折扣, 对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法制专业素质来说都是一种自毁形象的做法。

3.3 正确维护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

很多情况下, 司法权力机构与新闻媒体对待相同的事件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都在为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而努力。当然, 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实现方式:司法机构主要依据法律制度具体规定来确定社会纠纷, 新闻媒体则通过一定的社会道德引导来评判过错是非, 两种方式体现的是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法制新闻应该坚持两者并行的原则,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制新闻工作者可以对事件发生的有关时间节点进行陈述, 但不应用大量的道德舆论来影响司法机关的律法考量, 一旦司法环节需要参考社会公众的集体愿望而非依据有效法律程序来执行, 就难以做到司法公正。

3.4 合理发挥行业的作用

法制新闻不断优化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众多报道法制新闻的媒介都成为民众心中的公正代表。法制新闻所代表的是社会公众所追求的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 社会发展中的司法公正必须用法制新闻这样信息公开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耳濡目染, 进一步加强法制意识, 使得各种法制理念深入人心。法制新闻是法律体系运行的一扇窗口, 透过这样的窗口, 社会不公平、不合法、不道德的问题都能够凸显而出,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活动监督中来, 实现法治化大发展。

结语

我国正在深化的法治化建设, 需要法制新闻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正确地引导广大民众合理看待社会事件, 适当运用法制武器解决存在于人们周围的矛盾和问题。法制新闻不断发展需要坚持几项基本原则:客观公正、语言要具备法律专业性、正确维护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合理发挥行业作用。

摘要:中国正迈向法治化建设的新时期, 法制新闻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法制新闻始终与本国的基本法律体系保持高度统一, 往往以直接的形式展现法律内容, 或以客观的视角陈述法律案件, 本文结合社会实际, 解释了法制新闻的具体定义, 并对法制新闻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客观分析。

关键词:法制新闻,基本原则,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刘宁.关于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几点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4 (27) .

[2]梁娟娟.依法治国视阈下都市报法制新闻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5.

篇4:关于法制的演讲稿

关键词:法治,法制,rule of law,rule by law

中图分类号:C04;H059;D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06

Abstract: We think bot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fazhi (法治) and fazhi (法制)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need to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Based on dictionary definition, we compared the two pairs of words, fazhi (法治) and fazhi (法制), and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law. We als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azhi(法治) and fazhi(法制).

Keywords: fazhi (法治), fazhi (法制), rule of law, rule by law

引言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到1999年“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正式写入宪法,再到2012年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完成了“法制”建设向 “法治”建设的转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法治”成为了中国当前语境中的高频词语。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对外传播与西方主流媒体报道的冲突、磨合与大体认同、趋同的过程。“法治”与“法制”的英译见证了这一过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典型案例。

“术语的表述简洁明了,但其本身的意义通常要比外在的形式复杂。”[1]笔者拟就“法制”与“法治”、 rule by law与 rule of law的内涵进行分析,正本清源,讨论“法制”与“法治”的翻译问题。

一“法治”与“法制”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制: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2]

可见,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简称的角度考察,法治乃法律统治,法制乃法律制度。按照以上词典解释,法治似乎是一种治国方略,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一种原则和方法,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它的反义词应该是“人治”。法制从其狭义上讲,是一种制度体系,一种社会规范,由无数实实在在的条文制度构成,强调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要“有法可依”。

因此,法制是法治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法治无从谈起,“无法可依”。法治似乎是法制的终极目标,仅仅有法制是不够的,需要法治保障其公正、合理地实施,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否则,容易出现人治现象。

从二者的关系上看,法制是基础,法治是归宿。社会的发展必定是从法制到法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治不断给予法制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推动法制建设;法制自身得到不断完善、充实,为法治保驾护航。

二rule of law与rule by law

《新牛津英语词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牛津词典》)对rule of law的定义:Rule of law: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rbitrary exercise of power by subordinating it to welldefined and established law [3]。从该定义来看,几个要素构成了rule of law的前提条件。一是所有的法律裁定和基于法律的裁定必须置于法律框架下进行。二是法律必须是welldefined(界定明确的)。三是法律必须是established(既定的,现行的)。由这几个要素构建的rule of law与我们的法治概念若相契合。第一个要素几乎就是法治的本质要求,否则就变成人治了。后两个要素构建了良好的法制(所谓“良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良法?简而言之,就是争论性、分歧性空间较小,有成熟的法律规范和制度(legal system),至少是welldefined。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君臣第二十三》有言: “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所谓“法制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牛津词典》既解释了法治,又阐述了法治与法制的联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无良法,难善治。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 F. A. Hayek)在《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中指出:所谓rule of law,指的是政府的所有行动均受到已确定并已宣布的规则之约束(government in all its actions is bound by rules fixed and announced beforehand),因为“这些规则能够让人们确切预知当局在特定情形下会如何行使其权力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规划个人事务” (rules which make it possible to foresee with fair certainty how the authority will use its coercive powers in given circumstances and to plan ones individual affairs on the basis of this knowledge) [4]。哈耶克的观点进一步解释了《牛津词典》关于rule of law的定义。简言之,法律是established的,只有established的法律才能为法治提供实践基础,也才可能使法律的前涉力(prospective operation)成为可能。

在英语中,rule by law并不常见,或者说并未进入固定说法或惯用语(set phrase)。笔者仅在answer网上查到了相关定义:Rule by law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n rule of law. Unlike rule of law, this states that no citizen is above the law, rule by law, involves arbitrary government rule, by using the law to implement their decisions [5] 。该定义明确指出rule by law与rule of law的区别所在。后者表示没有人能凌驾于在法律之上,而前者则可以指政府用法律施行专制统治、推行其决策。也就说,rule of law 基本符合法治精神,而rule by law则似乎隐含了人治的概念。

三rule by law 与 rule of law 的介词观

1.rule by law的介词观

前文提到的《牛津词典》对介词 by的解释有8个义项,最主要的前两个义项分别是:(1)identifying the agent performing an action;(2)indicating the means of achieving something[3]。

也就是说,介词by引导一个施动者,或者引导为完成某个任务、实现某个目标采取的手段。这样来看,在rule by law里,by引导的或是一个统治的施动者law,或是统治的手段law,抑或两者都是?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将law作为施动者还是作为手段,都隐藏了一个更直接的、真正的施动者:统治者。谁用法律进行统治?谁让法律实施统治?by law凸显了法律的工具性,主权者用法律来统治或控制。换句话说, 统治阶级不但可以以法律之名行非法与不义之实,徇私枉法,而且其本身也不一定受到法律约束。不过,从法治发展史来看, rule by law至少提升了法律的地位,实现了“有法可依”,一些“无法无天”的做法(如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遭到鄙视。

2.rule of law的介词观

《牛津词典》对介词 of的解释有9个义项,都是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是部分(part)与整体(whole)、从属(association)、同格关系[3]。也就是说,介词of连接的前(A)后(B)两者的关系为:A属于或从属于B, 极致情况下A等同于B, 如: the two of us (我们两个人)。从这个角度上看,rule从属于law,统治必须是法治,非人治。法律既是构成社会的机理,其本身也是目的。rule of law的主体是法。如果实现了rule与law的同格,治必法,法以治,法与治高度融合,法治就进入了最理想的境地。

3.rule by law 与 rule of law的兼容与排异

广义上讲,介词by引导的施行者比较广,对施行者行为本身并无效果评估与价值评判。介词of连接的前后两者基本上限于属性范畴,其关系比较单纯。从这个角度上看,rule by law当然不应该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指的是任何以法律为手段而进行的统治或治理实践。因此,法治,或者rule of law应该属于rule by law 的一部分,或者说是rule by law 的一种具体的形式。试想,不以法律为手段的统治能称为rule of law吗?

rule of law作为rule by law的一种理想形式,追求的是法律(law)的正当公义性,杜绝对法律的误用与滥用。再说,法律本身也有“良”“恶”之别。良法维护正义,捍卫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恶法损害正义,维护独裁,侵害人权,践踏自由。暴政者以恶法统治,这也是rule by law, 但绝不是rule of law。

鉴于此,介词by似乎更具动词特征,rule by law多了一份动态的、可变的、不可预见性特征。介词of更具名词特征,rule of law有一种静态的、稳定的、可预见性的特质。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前涉力(prospective operation)恰恰是法治的精髓所在。

四“法治”与“法制”的英译

按照“法治”的定义,考虑其内涵与外延,“法治”翻译为rule of law是可以的: rule of law基本反映了中国法治概念的内涵,又符合国际惯例。当然,中国在阐述相关概念时一般会完整表述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对应翻译为socialist rule of law country、 socialist rule of law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按照“法制”的字面意义,应该翻译为legal system。

至于“依法治国”“以法治国”的译法,笔者认为,正如rule by law没能成为专有名词一样,“以法治国”在中国的正式文献中很少提及,就不必再人为地纠结于这两个汉语词了。

国内媒体对“法治”由当初的混乱翻译 (rule by law、lawbased rule、legal governance、legal government等)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翻译(rule of law)。西方主流媒体也由当初任性地认为中国的“法治”应翻译为rule by law,到后来怀疑似的报道(最常见的用语是what China means by rule of law),到后来慢慢肯定(如China is closer to rule of law, China is committed to rule of law, China is developing towards rule of law),到后来逐渐认同接受、套用了中国媒体的翻译(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features),目前已直接使用rule of law了。国内媒体与学者也大多使用rule of law了。

参考文献

[1] 郝雪,张金忠. 试论科技翻译人员的术语应用能力[J].中国科技术语,2015,17(6):14-1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Pearsall J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4] Hayek F A. The Road to Serfdom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篇5:关于法制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遵纪守法的高中生”。

我们正值花季,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幼稚、不成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因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诸如此类的事件我们通过各种媒体也有所耳闻,比如:有的同学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的教育,爱小偷小摸,小到拿别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大到偷钱甚至打架等等,总之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有了许多劣迹。当走出校园后,或早或晚,几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们最后走到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而是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这个年龄就开始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着我们,如果没有自制力要变坏真是太容易了,比如网吧,对我们的成长就极为不利,大家都知道有许多人因此而荒废学业甚至犯罪,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直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借此机会,我特别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和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它是规范学生们行为,提高学生们素质的最好的教材,如果能完完全全按照《守则》和《规范》〉来做,就一定是一位好的学

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大有用处的栋梁之材。

二、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们都知道,法律是一把双刃剑,他既规范和约束我们的行为,也是我们的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法律,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各班举办一次以“法律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主题班会,唤起每位同学的法律意识,使同学们认识到法律无处不在、法律无时不在。

总之,作为学生,学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

1、学法、懂法、守法、不违法、不犯法。

2、知法、用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同学们,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祝愿我们的广大教师和学生一同举起生命的盾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依靠法律这把双刃剑,平安、健康、幸福地生活。

篇6:关于法制的演讲稿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因素上看,自我控制能力弱;二是简单,极端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个是家庭教育的误区;第二个是学校教育不当行为;三是社会文化的消极方面误导;四是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和经济的负面影响。

对于学生,让罪犯从校园,从自己开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根除校园犯罪的土壤。在许多情况下,校园犯罪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条件下,特定的气候,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校学生纪律差,事件。如果我们让阳光校园,那么参与罪犯不会出现。什么是太阳,太阳是(这个标签。学校的正气,是所有学生的正气。

我们在打击违反校园犯罪,但也要加强防御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您将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了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知道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可能他没有做任何违法犯罪,同时也可能会阻止其他违法犯罪。

2、加强打击罪犯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统一,缺乏的勇气对抗罪犯。面对暴力犯罪——以武力相威胁,无助,应该让他们得逞的,原因是他们产生暴力犯罪——的力量。

上一篇:旅游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流年左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