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读后感

2024-05-11

《请求》读后感(精选7篇)

篇1:《请求》读后感

之所以有成功是因为有失败的.经历,失败后得出的经验导致成功。我想大喊:“我能经得起失败,我也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我能行!”因为失败后总有成功在等着你,只有一次次经历失败后才能品尝到世上最甜的滋味。有人会问,为什么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不会失落,反而会更斗志昂扬?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信念:失败了吗?不!我成功了,我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者霍奇斯说:“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而出现的是成功的朝霞!”

失败是磨练意志的机会,失败启发了走得通的路,使我更接近成功!我要成功! 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永远向成功敞开大门,更永远向失败敞开大门,失败将使我走向成功

篇2:《请求》读后感

我学了这篇课文,深深感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是慈爱的,爱自己的孩子胜过自己。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这使他的爸爸妈妈更加疼爱自己的儿女。常常自己的孩子只要刮破一点皮、摔了一次跤就马上过去看看孩子怎么样了,生怕自己的孩子禁不起考验。这样使孩子们更加依靠父母,从而导致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连自己的被子、穿衣服、洗澡……这些小事都要依靠父母。

年轻的父母亲,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地关心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长此以往,不但帮不了孩子,相反却起了负作用。因为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孩子没有学会自己去做事、自己去奋斗,他就禁不起考验,就像温室里的盆花,被太阳一晒、被狂风一吹、被暴雨一打就会死了一样。

因此,我认为,我们少年儿童应像书中的“我”那样,要不怕摔交,跌倒了爬起来,一次次的摔交之后,才能走过九十九条沟。这也就是说只有让我们自己在困难和挫折中成长才会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篇3:《请求》读后感

Rod Ellis (2000)的一个研究揭示了二语学习者使用请求策略的发展过程。在他的研究当中,Rod Ellis发现比起使用直接请求,本族语说话者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请求策略。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请求”常常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本文以“消极请求”和“探询及直接请求”言语行为为讨论对象,从语用角度来比较英汉“消极请求”以及“探询及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异同之处,并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对这两者的异同处进行了讨论解释。

2. 分类讨论及研究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汉语本族语者和英语本族语者所使用的请求表达句式。例句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一些来自书本中的语言。由于本文作者期望研究能反映语言使用的真实性,例句更为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自然性。以下的请求类型是根据Rod Ellis的研究发现,选择对请求言语行为中的“消极请求、探询及直接请求”进行讨论。

2.1 消极请求

消极请求是一种间接施事行为,言外之力通过慎用类施为动词直接表现了出来。Leech (1983)提出,为了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要遵守礼貌原则。在日常交际中,尤其是在进行“请求”时,常常需要有礼貌地进行言语交谈。Leech发现,间接表达和礼貌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

在英文里面,为了表示礼貌,大多请求都是间接性的。说话者常常通过消极请求来减轻一些通过使用施事性行为动词进行直接请求所带来的尴尬。带有明显的试探性,旨在说话人不是在尽力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而是弄清楚对方的所思所想,让对方自己选择,所以他们较常使用表示间接和试探

的词汇如rather, sort of等。如,Richard:“Could you sort of...puin a good word to Simmon about me?”

然而,在中国,说话者常常使用消极请求来表示一种不确定和需要,而不是出于礼貌。

(1)我很想让你把这个告诉我。

(2)我想让/求你帮我个忙(行吗)?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消极请求言语行为是在说话者的立场上进行的。例(1)表明说话者对事件的关心,但是他并不能确定听话者是否愿意告诉他。与例(1)相近,例(2)同样也表达了一种特别的含意,即说话者并不能肯定听话者是否愿意帮助他。但是,当说话者使用了“行吗”,请求行为就更多地传达了说话者的不确定性,因此转化为在听话者的立场上进行。

2.2 探询与直接请求

英文中大部分的请求是属于这探询类请求。Green (1975:107-307)给出了很多这种类型的句子:

(3) (a) Will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b) Would you take out the garbage please?

(c)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d) Would you like set the table now?

(e) Won’t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f) Do you want to set the table now?

(g) Why don’t you clean up that mess?

同时,英语本族语者常常使用疑问-条件句来进行探询式请求,如:

(4) (a) I wonder if you were free on Tuesday.

(b) Now one more question, if you don’t mind.How do traditional doctors diagnose illnesses?

这些假问句表面上看是询问对方有无做某事的兴趣或者欲望,实则是请求对方做某事。即使当说话人强硬性和命令性地要求对方做某事时,大多情况下也是使用疑问句式。如:

(5) (a) Can’t you shut up?

(b)你为什么不关上窗户?

例(5b)暗示了听话者所做的行为引起了说话者的不悦(为什么你早该做的事情你却没有做;我没有看见你为你所作的行为辩解)。在英文里,那样的疑问句式可以被用来表达请求,如例(3)。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改变提出请求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所有例(3)里的英文请求例子都会有相对应的中文表达方式。如“why don’t you”结构是一种疑问句型。然而,由于该句型并不要求得到相应的回答,它便被视为一种请求的言语行为而不是一种疑问。在英语里可以是礼貌的请求或者建议,也可以是批评、责备,视具体场合而定。而“Why don’t you”与之相对应的汉语字面翻译“你为什么不……,怎么不……”则变成了反问句,用否定的问句形式表达肯定的祈使内容,多含有疑问、批评、责备之意,说话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下面这个中文例子就含有这样的语气:

店主人:“秋英,怎么不送客?”(《田汉剧作选》)

例(3c)通过使用“would you mind”句型表示适度的礼貌,但是中文却很少有这种回避使用祈使动词的相对应句型以示礼貌。只有受外语深刻影响的某些说话者才会偶尔使用这样的中文句式。专业是英语的中国大学生有可能使用下列句式进行请求行为:

(6)介不介意帮我把这本书还掉?

然而,这种请求方式常常被中国人认为是不必要的礼貌。因此,这种句式往往很少为人们所用。中国人在进行这类请求时往往根据听话者做此事的能力使用“假问题”。

(7)你能……吗?

你能不能……?

然而,英文中的“would you do it”;“won’t you do it”;“do you want to do it”或“would you like to do it”等“假问题”式请求句型在中国却很少见。英文中的这种句式是基于听话者的愿望提出请求,因此这些句式看起来并不像在对听话者提出自己的愿望。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此时,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直接请求。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假如他通过使用与英文“would you like to...please”;“would you be so good as to...”或“would you be so kind/gracious as to...”等句型相对应的中文字面翻译来表达请求意愿,听话者就会感觉非常滑稽古怪。

然而,英语的使用直接请求的形式大多含命令、要求等含义,因此,与汉语说话者相比,英语本族语者较少地使用这类句式,甚至认为它有时比秽语更具有冒犯性。如一个人用英语说出这样的句子:“Mrs.Chen!Please!Sit!Sit!”

在这个例子中,“Sit!”这个句子听起来像命令,很不礼貌,让听者觉得自己像条狗被主人吆喝着。在英语里“请对方坐”有以下表达方式:

Will you sit down?

Won’t you sit down?

可是,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在中文里,通过直接命令来提出请求并不如英文中所认为的那样无礼。汉语里用一个简单的“坐!坐!”就显得非常礼貌,还能表示说话人的热情,适用于一切场合。如果用疑问句式“坐下,好吗?”反而显得生硬。

李颂梅(1994:491)在对中文的关于命令请求形式的研究中提出,中文的说话者在提出请求时一直都倾向于使用直接请求的形式。请求的实现在语言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使用基本的行为动词来直接表明说话者本身的愿望,如使用“带”、“拿”、“给我看看”、“借我”等词。

(8) (a):鲁四凤:太太您吃药吧。

周蘩漪:谁说我要吃药了?

鲁四凤:您忍一忍吧。

周蘩漪:谁要你劝我?倒掉!

(b):周蘩漪:我不愿喝这苦东西。

周朴园:倒了来!

周蘩漪:好,先放这。

周朴园:你最好现在喝了它!

周蘩漪:留着晚上喝,不成吗?

(选自曹禺《曹禺文集》,1978)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以及话语被他人接受的需要对表达请求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朴园在这个家里有着最高的地位,因此他的请求是赤裸裸的、直接的,并且这些请求都使用了祈使动词,显示了他在家中的权力和地位。周朴园的太太周蘩漪是鲁四凤的主人,当周蘩漪面对不同的听话者时,就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提出请求。对四凤来说,周蘩漪的请求是强有力的,并且几乎等同于命令。但是对周朴园来说,周蘩漪的请求就带着一种乞求的语气在内(如使用“您”、“请”、“成吗”)。

事实上,汉语中的疑问句式和礼貌、尊敬语体是没有联系的,因为说话者不需要试图让听话者去做,听话者所被要求做的就可以明确、有力地表达出说话者自己的感情。

4.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不同的文化对如何适当地提出请求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中国人更多地强调社会地位、权威、家庭、团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来看,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然而在传统差序格局或等级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取向、他人取向和守本分的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必须遵循上尊下卑的法则(贾玉新,1997)。所以中国人表示请求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根据场合使用消极请求或者探询策略,而说话人为了表示权威,往往采取直接请求策略。对于其他国家不同的表达请求的方式,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减少文化歧视。

参考文献

[1]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Brown, P.and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M].London:Longman, 1983.

[4]Green, G.How to Get People to Do Things with Words.In cole.P.&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107-142.

[5]田汉.田汉剧作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李颂梅.Imperatives in Requests:Direct or Impolite Obser-vations from Chinese[J].Pragmatics4, 1994:491-515.

[7]曹禺.曹禺文集 (1, 2, 3, 4卷)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篇4:论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竞合

关键词 物权请求权 债权请求权 侵权行为 请求权竞合

一、请求权的基本理论与分析

请求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说汇篡学派代表人物温德夏特于1856年发表的《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私法上的诉权》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请求权就是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之所以要研究请求权,是因为在民事权利的体系中请求权处于枢纽的地位。无论任何权利受到侵害,都需要请求权来救济。并且,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这里提到的民法上的请求权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又需要经由程序法上的请求权来行使。程序法上的请求权实质上请求公力救济的权利(诉权),从这个角度看,请求权将实体法与程序法完美的衔接了起来。

请求权的种类,一种分类是依据民法总论,将此分为独立请求权和非独立请求权。另一种分类是似乎更细致的分类,分为基于债务合同的请求权。

二、请求权的竞合理论与审查顺序

何谓请求权竞合,通说认为指当数个以同一给付为目的的请求权并存时,当事人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现象。一个概念的定义,背后往往有其理论基础的支撑,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就会得出不同的定义。根据德国学者赫尔维格的理论,一个法律构成要件产生一个请求权。

一项事实往往同时具备若干项请求权规范的构成要件。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察的问题是,这些请求权中的每一项是否都能够独立地予以主张,即债权人是否能够获得多项给付请求权积累,如买受人有权要求交付标的物和转移所有权)。如果债权人只能够获得一次给付(如损害赔偿)则还要考虑:存在许多请求权,还是仅存在唯一的一项请求权,前者是请求权竞合,而后者为请求权规范竞合。而如若存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一项请求权是否会影响到另一项请求权?如果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的?是否可以改变另一项请求权的构成要件,是否可以缩短另一项请求权的消灭时效?

在德国民法总论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要取决于请求权规范本身,是无法就全体请求权而言予以一般性的回答的,而只能从某些具体的请求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来做探讨。法律规定各个时效期间时的目的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在我国债法中其实是有详细分类与解决的,请求权竞合发生的原因在于这些规定所定的抽象构成要件事实的特征,亦即要件要素有重合或者包含的情形。如果是重合,其使用不互相排斥;如果是包含,则在有疑义,特别是适用的法律效力都不能相互的并存时,我们将适用包含他规定要素的为特别法,而被包含的为普通法,适用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学说传统上称此为法律竞合或者法条竞合。而Larenz主张避免用语多样性,建议使用“排斥竞合”代之。

而德国的审查多项请求权的顺序是解决请求权竞合的好方法。该顺序在本质上以关于请求权竞合的实体法规则为基础:一项请求权越是特别,就必须越早审查。此种特别性乃基于以下情况而发生:该规范自己或以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可能影响其他请求权规范。通过及早审查顺位在先的规范,将避免顺位在后的规范的范围内这一审查不得不提前进行,或避免在此范围内使体系发生连锁现象。

特别地,适用以下顺序:(1)分为基于债务合同的请求权;(2)基于缔约上过错而发生的请求权;(3)基于无因管理的请求权;(4)物权法上的请求权连同其非物权法上的效果请求权;(5)基于侵权行为以及严格责任而发生的请求权。

三、物权请求权以及中国物权请求权理论

物权请求权是以物权为基础而产生的权利。其产生根据在于物权是对客体进行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当物权人的支配权受到他人侵害时,为恢复权利人对客体的圆满支配状态,物权人才应行使此项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在罗马法中产生萌芽,虽然在罗马法中不存在物权请求权这个学理概念,但是罗马法上的物权保护制度与现代物权请求权制度的蕴涵及其价值诉求存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罗马法中的物权保护制度和机理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物权请求权制度的萌芽。而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颁布,1807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颁布,有关财产权的保护制度也随这种分离而被分割在实体法与诉讼法中。民法典第二卷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其第二编名为“所有权”,共设两章,然通编除第544条规定所有权的定义和第545条规定所有权不受强迫让与外,全部两章内容都是关于添附权的规定,再无其他条文,更谈不上基于所有权的请求权或他物权的请求权。尽管法国学者一般认为,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条文为:“任何行为致他人受到损害时,因其过错致行为发生之人,应对该他人负赔偿之责任”)可以被灵活地用来解释对任何权利包括物权的保护依据,但我们认为第1382条是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尽管其中也包含物权请求权的一些内容,仍不能看作是物权请求权的规定。在德国民法典制定之前,德国民法学者对罗马法的所有物返还之诉和排除妨害之诉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排除妨害之诉,学者贺兹认为应将排除妨害之诉与所有物返还之诉并列,作为所有权保护的两大制度,这一观点得到其他学者特别是潘德克顿法学的核心人物溫德海得的赞同,而温德海得是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1888年)的主要起草人,这使得物权请求权能够顺利地写入民法典条文。

关于物权请求权的学说:(1)物权作用说,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作用而非独立的权利,其依存于物权而存在,该说曾一度成为日本学术界的通说;(2)纯债权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一种债权性质的对特定人行使的独立权利;(3)准债权说,物权请求权不是一种纯粹的债权,而是一种类似于债权并准用债权规定的特殊请求权;(4)非纯粹债权说 认为请求权是一种自物权派生的对人请求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谢在全教授将该观点归入非纯粹债权说,而大陆学者梁慧星教授将其归入准债权说。(5)独立请求权说,认为请求权是一种由物权所派生而依存于物权的独立请求权;(6) 所有权变动的现象说 认为物权请求权是观念的绝对的近代所有权人对特定人所得主张之动的现象形态。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物权请求权性质的认识比较一致,大多认为物权是一种独立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的法律构成。(1)物权请求权在法律上属于一项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立法者对自然事实的创造性反映,是立法者抽象理性思维的产物。物权请求权又并非法律事实单独组成,而是与其产生的法律效果共同构成。(2)立法者在设计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时要考虑到:第一,立法者基于立法目的所赋予该项法律事实的制度功能。第二,该法律事实是由一系列要件构成,该各要件即为物权请求权法律事实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第三,该法律事实与其他法律事实的互动协调关系。另外,由于物权请求权制度本身的抽象性,涉及物权请求权的构成,各国法律规定都较为概括并且有侧重,尽管这样,物权请求权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为:须有相对人妨害物权人物权的行为、须有物权人的物权受有妨害的事实、妨害行为与妨害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相对人妨害物权人物权的行为是物权请求权法律事实构成的实质要件和核心要件。

我国《民法通则》以及《物权法》中的物权请求权。我国《民法通则》在第五章第一节规定了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财产权,在第83条有关相邻权的条款中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物权保护方法。在侵权民事责任中,第117条规定:“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此外对于侵害物权的,还适用于《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等。我国《物权法》物权请求权的体现主要体现在物权保护方法32~37条,但实质其实并非这几条都是。

我国在对物权请求权适用的时效上,也有区分。在返还原物上有时效性,而在排除妨害,消除危险和恢复原状上不适用诉讼时效,因为这三种请求权的消灭不会导致出现权利真空,因为物权本身依然存在。从价值衡量的角度来看,这三种请求权的消灭不会给权利人的财产自由造成根本损害,只不过会给其带来一些局部损失,并且物权人还可以通过自力救济。

四、中国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关系与批判

两者在权利的行使上,都是要求特定之人给予特定给付。然后两者在许多方面又不同:(1)物权请求权的实现或物权性民事责任的承担,权利人无需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因为,权利人仅仅要求将受到妨害的物权恢复到其完满状态。而受害人欲请求行为人损害赔偿者,则应证明其实施侵权行为时主观有过错。

(2)物权请求权的实现不以行为人的行为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为前提。而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是加害人造成了受害人现有财产或非财产性损害。

(3)债权请求权的行使有诉讼时效的限制,而物权请求权很难适用诉讼时效。

(4)物权请求权的行使主体并不局限于物权人本身,因为物权请求权是与物密不可分的,任何对物的占有构成侵害或妨碍的,物的持有、占有者即可行使此项请求权。如租赁物的承租人对他人侵害租赁物的行为可以提起诉讼行使上述权利。因此,这是一种对物诉讼。而债权性请求权的行使是以相对人为对象,且以权利人受到实际损害为前提。因此,只有受到损害者才可以侵害方为被告提起诉讼,故这是一种对人诉讼。

当然,债权请求权可以与物权请求权竞合并存,从实定法层面上来看,只要法律未禁止物权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竞合并存,就意味着可以净额并存,而由当事人自己基于利益衡量,即作为自己最佳的利益判断者,来选择主张何种权利,而一旦选择一种请求权,则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即放弃其他请求权并为承受所行使之请求权所产生的相应法律后果。

其中物权请求权与合同债权请求权的竞合。 物权请求权与因侵权行为而生的请求权的竞合中,因为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根据就在于物权与债券,根据物权优于债权的原理,在效力物权请求权均应优先于债权请求权。另外在履行物权请求权时,可能会有伴有债权请求权的发生,例如:《物权法》34条返还原物请求权,在此过程中,如果损害了标的物,那么就有可能产生赔偿损害这种债权请求权,所以两者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密不可分并不意味可以混淆,在我国《物权法》中第37条的赔偿损失与其他民事责任的请求权,我认为便是一种混淆,这看上去是对物权的保护,但实际上是引发出来的债权请求权。

而法条的错误引导会使我们在这一块更难理解这种竞合。

我想指出的还有第33条,物权确认请求权其实已不为物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需要物权做支撑,而此时的物权确认四字已显示利害关系人没有物权。而第36条,修理、重作、更换、恢复原状请求权应该写入侵权债法中,因为物权未受损,受损的是标的物。因此我认为这些都有待修改。

参考文献: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德]特尔·梅迪库斯.请求权基础[M].法律出版社,2010.

[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民法[M].法律出版社.

[4]王澤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段厚省.民法请求权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6][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

[7]黄荣茂.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Larenz, aaO. S. 236;Apostolos Georgiades,aaO.S.219ff.

[9]刘凯湘.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历史演变[M].

[10]汤勇.物权请求权制度研究[M].中国监察出版社,2009.

[11]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篇5:《你的请求》观后感

对于“请求”,个人认为一是孝珍已逝丈夫对孝珍抚养其前妻儿子钟旭的请求(尽管片中是孩子外婆的意思,丈夫此前已经去世,但我认为也算是有丈夫的意味,这样对于片名中的“你”来说也更有意蕴),二是片中直接从孝珍口中说出的,对曾经伴随钟旭童年的养母妍花,让其假装是生母的请求。这两个请求都交汇在一点:让孩子如同生母一般接受养母。

可以看出孩子开始是拒绝的:他不与孝珍交流,在得知给他留下深刻童年印象的妈妈不是生母时的失落。

转折出现在他的好友珠美怀孕,他与珠美的亲切关系,让大人有了他是孩子爸爸的猜想,而他也懒于反驳,甚至愿意做孩子的养父。这时,钟旭面对珠美的质疑,他自己说出了养父与生父有什么关系的话语,这一刻他似乎也瞬间懂得了孝珍与妍花的处境与心情。

有些事就是这样,看似难以理解,但当自己成为当事人时,又变得顺理成章。但我们不可能任何事都去当一当那个当事人,所以善于换位思考,会容易想通很多事。

★ 请求的格式范文

★ 请求函的格式范文

★ 给上级领导请求信范文

★ 请求批准性请示如何写

★ 请求处理干部报告范文

★ 平级单位请求函范文

★ 优秀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推荐

★ 《雨中的树》观后感:做一个怎样的人?

★ 初中英语请求帮助类作文

篇6:《雨中的请求》观后感

今天看了一部片子《雨中的请求》,主人公Ethan曾经是全国最负盛名的魔术师,但十四年前的一次意外使他脊椎受损而全身瘫痪,十几年来他出书、开电台、演讲,用他的幽默和积极鼓励别人,很多人从他身上得到力量积极地生活。在外人看来是精神领袖的他,却突然决定向法院申请安乐死,这毫无疑问地失败了,因为印度宪法规定不允许安乐死。主人公的律师朋友坚持为他上诉,想利用舆论引起法院关注。

可是,全国都是反对的声音,新闻主播讽刺他是“虚伪的懦夫”;残疾人希望他不要逃避,作为他们俱乐部的主席带领他们战斗;高中生们希望他继续带来鼓舞和感动;牧师反对他丢弃神恩赐的生命……他难道是一个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人吗?他只是想保留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

莱昂纳德·科恩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悲观主义者总是在等待下雨,而我已经浑身湿透。”

Ethan早已是一个浑身湿透的人,但他愿意积极努力地去尝试新生活,可是身体的残废和麻木并不是靠精神就可以打败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大小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护士帮他清理干净了。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无数的小水珠从漏雨的房顶拍打他的额头,他甚至不能自动一寸一毫,任凭水珠滴了一宿,浸湿大半张床。他热爱生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热爱自然辽阔生机的风景,热爱明艳动人的.弗朗明哥舞,热爱一直在身边照顾他的护士,所以他选择死亡。

篇7:《雨中的请求》观后感

首先,这个片子虽然有歌舞,但是完全没有群舞,最多就是双人舞。然后歌唱部分很克制,几乎都是独唱。宝莱坞最重要的歌舞特征被大大削弱。它没有像一般的宝莱坞片子演着演着突然唱起来挑起来,歌舞部分几乎都给了梦中与回忆。而回忆里,主角作为伟大的魔术师,用舞蹈语言来表达魔术的梦幻与神奇,简直堪称最完美匹配。而且扮相极尽华美之能事,简直各种开外挂,还开得理直气壮。

现实部分的歌舞则有很实际的切入点,最美丽一段舞蹈是女主角为了宽慰男主角在歌厅里和女歌手一起跳的那一段,活泼富丽,明艳动人。而最感人的,当然是为了烘托母子情而设置的母子之歌。这种设置让写实的更写实,写虚的更写虚,这种设置本身就非常的高于“宝莱坞”。

其次,演员选择上,两位主角绝对是典型的最高种姓的人种,几乎看不出一般我们认知里印度人的长相特征。高鼻深目,棕褐色头发,颜色极淡的眼睛,还有白皙的皮肤。典型的白种人长相。

在片子开头,男主角在晨曦中醒来,女主角为他收拾屋子,换洗衣服。阳光照亮屋子,落在男主角那宛如希腊雕像一样的脸上,还有女主角那曳地的长裙,以及棕褐的长发,我真以为我在看一部意大利片子。直到那惨不忍听的英印混杂的印地语出来,我才发现我看的是部印度片。这让我忍不住在男主角妈妈出来以后吐槽:你长得这么印度化,儿子长这样,还真变异。

再次,电影手法和表现上,非常非常的好莱坞。不管是镜头语言、场景切换还是叙事方式,包括故事的推进,都非常非常的西式化。有着缓慢悠长又情绪生动的魅力。

故事推进很缓慢,有大量的枝节和情绪的铺垫,在表现冲突的时候又非常不吝惜狗血,节奏非常快。我很喜欢故事里男主角和女主角一起去法庭开庭坐在车上的那一段,主观镜头、客观镜头以及镜头背后的指示,都非常清晰明了,却又藏在一个很缓慢的情绪和节奏里。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内核完完全全的是西式化的。

这个也是被很多人所指责的一点。这个故事所涉及的,是几乎完全和现代印度国家脱离的情况。一个全瘫痪病人,还是一个富有的,有毅力的,英俊美貌的病人……这样的病人全印度找得到多少?

抛开这个设定,就说意指的生存与死亡的自由,宗教与法律的悖论。据我看过的不多的资料都说,虽然印度的确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文盲率、识字率、甚至最最罪恶的种姓阶级制度都没有废除。

其实片子里男女主角的长相就暗指了他们是最高种姓的人,而这种人本身就是金字塔尖,完全的和印度金字塔地下的人民没什么关系。所以片子的内核完全是西式的,而非“印度片”里暗含的印度式的。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这片子甚至比不过有“猎奇”嫌疑的,西方人视角下拍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但是考虑到像导演这种行业本身也不太可能由低种姓的人来干,所以什么样的阶层决定什么样的社会属性,这片子的属性大概就是“高级印度人”属性。

本来想套用人家给我说的一个梗“美则美矣,全无灵魂”来做最终的评论。但是仔细想想,这片子并非全无灵魂。苛责导演不够关心印度本国人民,这种强迫别人做普照社会的圣父显然不行,就是甘地都到不了那个思想境界,何况一个商业片导演。

但是对国外的观众,如我,来说,又会觉得这样的导演不够真诚,不够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不够犀利睿智,反应社会真相。至少让我觉得它的忧愁太过局限,太过狭窄,太过好莱坞。这个国家这块土地上的特性除了宗教与法律的冲突以外,特质展现的太少。而换句话说,宗教和法律的冲突,又并非只有印度一个国家才有。这也是一个西方早就写烂和写滥了的主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请求》读后感】相关文章:

设备请求05-15

信息请求05-28

请求授信报告05-26

部分请求思考01-24

请求调度策略05-28

协助请求函范文05-22

请求支付工人工资07-12

请求移送公安机关07-12

土地整改请求报告04-09

抗诉请求书04-19

上一篇:18北交在线作业答案下一篇:2019年房地产市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