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可行性报告

2024-05-15

茶叶可行性报告(共6篇)

篇1:茶叶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 总论

一、茶叶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

3.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二、茶叶项目概况

1.茶叶项目建设地点 2.茶叶项目建设规模与目的 3.茶叶项目主要建设条件 4.茶叶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5.茶叶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

四、问题与建议

第二章 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一、茶叶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过去10年我国精制茶行业经历了高速成长。2014年我国精制茶行业规模为1669亿元,2005-2014年复合增速为35.81%,产量为244万吨,2005-2014年复合增速18.62%.2015年1-9月,精制茶加工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393.686亿元,同比增长12.10%我国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茶叶出口国之一,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额达到12.73亿美元,增长了2.1%,2015年1-10月,我国茶叶出口总额为10.9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我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二、茶叶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三、茶叶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涉及产地环境、生产规范、采摘规则、加工条件、产品卫生、包装储运、标识管理等诸多方面,通常应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当前茶叶质量标准状况,我国应着重加强:(1)开展国内外标准对比与采标研究,参照发达国家现行标准,研究修订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出口茶标准,适当增加一些检测项目有限量指标,打造出口基地及品牌,确保茶叶出口持续增长。(2)对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系统梳理,克服相互间的矛盾、不协调和重复等问题,保障逐级趋于严格。(3)主动跟踪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切实维护我国正当权益。

我国茶叶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竞争的加剧需要重新整合我国现有的茶叶资源,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引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叶公司2005年组建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东发起设立,总资产达到1亿元。改制前由于公司资金不足,无法快速向外扩张,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5、市场的发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继绿茶、乌龙茶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普洱茶发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06年计划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茶叶市场变化需要,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茶业批发市场网络,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构建十分有效的销售通路。目前,大约有60%的茶叶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产品的收集、整理,价格的形成,以及产品的批发等功能,而且市场通过不断投入和改造,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信息、仓储、运输在内的服务功能。

6、茶文化的宣传。

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十分不开的。最近几年,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活动,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传茶知识,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到2002年,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营销网络,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于外销茶的价格。现在,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远超过外销数量。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从1993年开始,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先后在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乌龙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又在2000年—2002年期间,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并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安溪中国茶都,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三、几点建议

不断变法和发展的中国茶叶市场给企业带来众多的机会,因此,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根据当前茶叶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市场热点转换。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叶消费整体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热的兴起,对我国现阶段茶叶市场将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首先,其他的茶叶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陈越值钱,这样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饮用价值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二是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普洱茶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生产。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都可以作为原料。发酵过程类似葡萄酒的生产,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形成质量相对一致的品质;此外,其他茶叶品质最主要取决于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艺,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在一起可以调出不同风格的口感,厂家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形成独有的品质,有利于品牌的树立。

分析这几年茶叶市场热点,非典带动绿茶的消费热带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但是,铁观音和普洱茶热的形成,是对茶叶品质特征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宣传,成功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对行业更具有影响力。我国是多茶类的国家,每个茶类都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个性化十分明显,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形成市场卖点,促进需求的增加,使各个茶类都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多茶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铁观音热形成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普洱茶热更具有创新的成份,绿茶热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个热点需要形成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5万吨,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值已经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1 %。名优茶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茶叶行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质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发出有机茶,打造名优茶品牌将是茶企业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名优茶已经遇到了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出现采茶工不足的问题。名优茶的发展日益受到限制。由于在产品质量上过分注重外形,不仅给采摘带来困难,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这也是名优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名优茶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导茶叶消费由重外形向重内质转变,是名优茶今后能否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名优绿茶显得更为迫切。这几年,有机茶发展已经使部分消费者改变对茶叶品质的判别标准,从外型转向内质,而且逐渐把安全、好喝作为判断品质的标准。普洱茶市场兴起,可以说是对传统茶叶品质判断标准的颠覆,并且创造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QS制度的全面实行,茶叶销售逐渐要从散装茶销售转向包装茶的销售,这将会为众多品牌企业带来机会,应该通过包装和品饮方式的创新来促进饮茶方式的改变。

另外,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不愿意生产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品牌的茶叶。今后,茶叶还面临进入超市销售的问题,这也急需发展中低档品牌的包装茶叶。

(三)打造茶叶品牌。

茶叶品牌有两类,一类是产品品牌,以中茶、竹叶青、大益和龙生为代表;一类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吴裕泰、张一元位代表。从这几年情况看,由于茶叶市场发育不成熟,通路品牌发展较为成功,适应了目前茶叶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天福连锁经营在全国扩张很快,已经有600多家连锁店,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他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但是,成长数度也十分惊人。北京市场上知名品牌吴裕泰已有122家店,张一元也有85家店。从市场发展看,茶叶销售今后必须走复合通路,除了传统营销模式外,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也将被应用到茶叶销售中来,这对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来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延伸企业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个性化产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还要加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产茶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优质资源有限,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缺资源,更具有价值。

(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我国茶叶产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产,我国茶叶产量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因此,通过发展茶叶深加工,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提高茶叶的消费量,也是我国茶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茶产品深加工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销量已超过可乐等碳酸饮料,成为日本最常见的饮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满目,而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更是多达数百种,茶叶有效成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在我国,茶饮料、茶食品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只是应用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五)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悠久的茶叶历史,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茶文化宣传资源。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茶叶行业同样要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等同样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现在,以经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湖心亭为代表的依托地方特色茶文化为经营载体的茶馆企业。以北京圣唐古驿为代表的茶馆、茶博物馆等设计装修企业,以读图时代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业,加上茶叶的包装设计、茶具制作、广告宣传等,已经形成茶文化创意产业的雏形。应该说,我们的茶文化创意产业还刚开始,但是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行业一年内的前景:当下的茶叶市场属于春秋战国或者说是自由竞争时代,看看各个茶叶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就知道了,各种国内品牌充斥着各个大小超市货架上,茶叶店形式有茶叶会所、茶叶旗舰店、茶叶形象店、茶叶标准店、茶叶店中店、商场茶叶专柜,茶叶品牌级别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著名商标、省级茶叶品牌、市级茶叶品牌、各个大小商号、茶叶夫妻店,茶叶销售渠道有全国各个大小茶叶批发市场,各个品牌茶叶实体店、各个商号的茶叶店,网上茶叶商城,电话直销,会议直销,电视直销。总体前景是:前途一片光明,但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

茶叶行业5年内的前景:未来5年内将是茶叶品牌攻城拔寨的黄金5年,那些拥有好记忆好口碑好品牌的、拥有优秀运营团队的、拥有优秀营销策划团队的、执行力够强够狠的、融资能力强的、复制能力强的、创新能力强的、拥有超级店长梯队的、拥有超级营业员梯队的、拥有更多热卖单品爆款的、拥有更专业管理工具的、又有最新会员系统的、等等,将逐渐拥有大部分茶叶市场,其他无品牌、小品牌将慢慢没落、直至退出市场。

茶叶行业10年内的前景:现在预测为是尚早。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茶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行业,备受国家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茶叶行业趋于品牌整合、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各生产基地也正在走规模化道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调动茶农、茶商及茶企的积极性,茶叶行业表现出一种空间聚集和地方专业化的现象。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但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全面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前瞻产业研究院茶叶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在我国茶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茶叶行业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茶叶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茶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尚未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茶叶出口仍多为原料性产品,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总体来说,茶叶行业需求还是很不错的,市场前景非常良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叶大国,19世纪中

国茶叶居于世界垄断地位,然而,WTO以后,中国茶叶的贸易地位发生

戏剧性的变化: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第一,出口和创汇却分别排第三、第四,已跌至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之后,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出口价格显

著下降,已低于世界平均价格水平。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风靡全

球的茶业品牌。作为世界红茶之王的立顿年产值超过28亿英镑,是我国

茶叶出口产值的总和,而茶产业又是国内南方山区农民增收以及脱贫致

富的支柱产业。因此,对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全世界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进

口茶叶。展望新世纪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将是21世纪人们最关心的主题之

一。据此,专家们预测;茶叶作为清新、健康、自然的饮品,在21世纪

将会有很大发展,21世纪将是茶的世纪。加入WTO之后,中国成为全

球贸易一体化成员之一,世贸组织的100多个国家都将给中国最惠国待

遇。这为中国茶叶发挥“茶区广、茶类多、市场大、历史久”的优势,开

拓国际市场提供难得的机遇。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叶除了红

茶不具有竞争力,其余的茶类品种都是优势品种,有的是我国独有的,甚至是某些地域独有的。我国绿茶出口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以上,这说明中国茶叶潜藏着无限商机。中国茶叶将会在全球茶叶消费增长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事实不容乐观,对中国茶饮市场虎视眈眈的外国企业带着

雄厚资本和成熟的市场竞争经验与还处在转轨阶段的中国茶叶企业竞

争,我国茶叶企业的优势不再明显,弱势更为突出。

让我们且来正视国内的茶叶市场,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中国的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都是由政

府安排,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工车间。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茶产业特

性,“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生产经营体系还将相当长时期存在,小生

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内销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其主要特点是:市场主

体多而杂,规模小,产品同质,自产自销,完全无差别,需求无弹性,价格无法控制,小规模生产、小农家庭化经营方式、传统的茶叶加工方

式与茶业产业化以及传统而原始的交易、管理方式阻碍了我国茶业企业 的发展,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二、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松散、市场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运行效率低

下;我国目前存在企业规模效率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有限的

状况,严重影响了加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外销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即便进入了国际市场的企业,也大多为新手上路。

一般企业从事出口比较困难,厂家较少,产品有一定差别,需求

弹性较大;价格受一定程度的控制(特别是收购价),行业进出

较难;价格盈利水平较高,10家企业占50-60%的市场。由于我国

茶农水平与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市场存在一

定困难,另外,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我国多数企业相对来说还是新

手,不熟悉国际惯例,尤其不熟悉各国的营销环境.构成国际茶叶市场

营销的环境因素有经济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也有政治和法律方面 的.这些环境因素比国内茶叶市场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其不确定性和

不可控制性更强,它们往往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四、茶叶供过于求将长期存在

目前据大致统计,全国茶园110万公顷,单产仅750公斤/公顷,为世

界平均数的61%,说明增产潜力巨大;就全球、全国而言,供过于

求将长期存在。企业只能紧中求活,各显神通,搞好市场细分,突

出特色经营,创造自己的小气候。供需规律:当出口占总销量的1/3

时,茶叶市场正常;当出口小于总销量的1/3时,国内茶叶积压严

重。从各茶叶主产省的生产情况来看,通过20年来的调整,发生了

较好的变化,将进一步向优质、名牌、高效、无公害的方向发展。

五、茶叶加工出品监督不严,品质无法保证,非专家的消费者为之失去信任。

我国外销茶中,红茶的品质属性差,不具有竞争优势;绿茶品质属 性较好,但卫生及包装等质量较差;而内销茶则存在整体质量低,特别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危害较重,茶叶中有害物质残存严重现象,生产环节才是决定营销成败的根本,好的产品其实孕育在生产过程

中。而部分茶商忽略了商业信誉,忽略了产品保质,只追求营利,造成市面上鱼龙混杂,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辨识和信任。

六、茶文化的宣传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文化不重品质,华而不实,成

为了市场营销的包袱,英国本身不产茶,更谈不上茶文化,却成

就了世界最大的茶企业——立顿。这些国家没有一个茶文化比中

国更深厚,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厚重的文化包袱,在商业竞争中更

容易轻装上阵,脱颖而出。

七、茶叶在我中国是一种高税赋的农副产品,与其他产茶国相比,我

国茶叶税赋也是最重的,比印度、斯里兰卡高几十倍。由于税赋

重,使我国茶叶价格抬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降低。

八、外部贸易环境带来的影响,欧盟、日本等主要外销市场纷纷提高

检测标准,设置技术壁垒,阻碍了我国茶叶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

大。欧盟是目前世界上农药MRL标准设置最严格的地区之一,曾

多次扩大茶叶农残检验范围,由7种扩大到210种,2007年又再

次提高标准。

九、汇率波动、银行加息、生产成本提高削弱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 的竞争力。

十、最近一段时间,国外一些媒体对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诸多

负面报道,对我国农产品安全恶意攻击,引起国外消费者对我农

产品的抵触情绪。我国茶叶出口也因此受到牵连,急需我国茶业

界全力应对,在各茶叶主销市场进行正面宣传,树立我国茶叶优

质、安全的良好形象。

再观望国际市场状况:

一、世界茶叶商品供大于销

目前世界上各产茶国茶园总面积在3600万亩左右,年产各类茶叶

250万吨左右,进出口总量在110万吨左右。

世界茶叶产量增加较快,特别是印度、中国、肯尼亚、土耳其、印

度尼西亚等国家,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其增长速度30年间高于茶

叶贸易增长速度65个百分点,导致世界茶叶商品供大于销。茶叶价

格逐年下降。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产品为红碎茶,其年贸易量占世

界茶叶总贸易量的95%以上,其它茶类,如绿茶、乌龙茶、工夫红

茶、名茶等只占5%左右。从2000/2001开始,全球制茶业开始

进入一个长期的产大于销的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红茶和绿

茶产量在过去20年上升了60%,从1981年的185万吨上升到2000年 的300万吨,并将继续增长。斯里兰卡、印度增长了50%,中国增

长一倍,肯尼亚增长三倍,而市场则已近饱和。

二、目前,中国茶叶在国际面临的境况

最近,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霍建国认为,中国作为第一大

产茶国和第三大出口国,是全球茶叶市场快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但是茶叶生产和出口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茶叶标

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二是产量大,品牌少,培育自主品牌;三是我国茶产品在国际市场影响和宣传力度不够;四是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市场的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中国茶叶出口,但是由于茶叶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有着客观需求,随着国外商人的茶叶库存量逐步减少,今年下半年出口形势还会进一步好转,估计全年茶叶出口会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目前全球茶叶贸易的四分之三是红茶。而我国茶叶出口则以绿茶为主,2008年出口了22.3万吨,是世界第一大绿茶出口国。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红茶产量急剧下降,绿茶需求相应上升。另外,绿茶被认为是绿色饮品,绿茶保健**波及全球,欧美一些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茶,给中国扩大茶叶出口带来新的机遇。1990年美国消费的绿茶只有两千万美元,2008年达到15亿美元。

三、中华茶出嫁缺乏国际茶叶媒体组织,茶文化的国际宣传不足,品质

缺乏标准,监督和保证,损害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形象

近几年,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低价竞销导教茶叶质量下

降,特别是茶叶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较突出,损害了中国茶叶在国际

市场的形象。中国的红茶品质在国际上难以占领高端的层次,而绿茶消

费的文化背景缺乏,高端绿茶在国外很难销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副所长江用文指出,像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都设有“茶叶

理事会”,这种半官方的茶叶管理机构每年都会到国外进行宣传。而中

国则缺少这种组织。

四、我国茶叶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缺乏一流的生产,深加工技

术和设备,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产品的技术

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导致企业在出口中受制于进口商,无法满足国际

市场要求。

在日本的茶产业中,深加工产品占到约三分之一;欧美国家尽管不

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

厂。这些国家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近2 0年来,袋泡茶消费量比 例已由占茶叶总消费量的2%上升到6 0% ~9 0%。我国茶叶科技创

新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拉大。例如生物技术在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已明显落后于日本与肯尼亚;在茶叶产品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斯

里兰卡;在茶叶的功能性研究上,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这就要求出口企

业在经营中更多地和科研机构相结合,尽快改变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

品附加值。

茶叶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是对茶叶行业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区域市场、市场走势及吸引范围等调查资料所进行的分析。它是指通过茶叶行业市场调查和供求预测,根据茶叶行业产品的市场环境、竞争力和竞争者,分析、判断茶叶行业的产品在限定时间内是否有市场,以及采取怎样的营销战略来实现销售目标或采用怎样的投资策略进入茶叶市场。

茶叶市场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要点包括:

1)茶叶行业市场供给分析及市场供给预测。包括现在茶叶行业市场供给量估计量和预测未来茶叶行业市场的供给能力。

2)茶叶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茶叶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包括现在茶叶行业市场需求量估计和预测茶叶行业未来市场容量及产品竞争能力。通常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相关分析预测法。

3)茶叶行业市场需求层次和各类地区市场需求量分析。即根据各市场特点、人口分布、经济收入、消费习惯、行政区划、畅销牌号、生产性消费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及用户的需要量以及运输和销售费用。

4)茶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包括市场主要竞争主体分析,各竞争主体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行业采取的主要竞争手段等;

5)估计茶叶行业产品生命周期及可销售时间。即预测市场需要的时间,使生产及分配等活动与市场需要量作最适当的配合。通过市场分析可确定产品的未来需求量、品种及持续时间;产品销路及竞争能力;产品规格品种变化及更新;产品需求量的地区分布等。

篇2:茶叶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开发**茶

2、项目地点:**乡

3、建设规模:大田新栽100亩,苗木扦插20亩。

4、建设期限:2005年11月——2006年12月

5、投资估算总额:133.8万

6、资金构成:自筹、向上争取扶助

7、效益情况:第一年出售苗

子款获利10万元,第二年采摘**茶获利5万元,第三年15万元。

二、项目概况

**乡位于赣西北部九岭山脉中段,海拔390米,距靖安县城56公里,总面积105平方公里。

境内群峰起伏,层峦叠嶂,川溪交流,有充沛的水力资源和四季如画的**、开源两座水库。一年四季披戴着白色云雾,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2度。年降雨量1514毫升,无霜期260天左右,土壤肥沃,地下爽水,保温透气,无污染源,是发展生态绿色经济的宝地。

我乡属省市贫困乡,又是移民大乡。全乡共有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行政村,150个村民小组,其中男劳力2215人,女劳力1897人,移民3696人,有耕地面积12370亩,其中水田11583亩,旱地面积787亩。林业用地面积16.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4.8万亩。水域面积11742亩,其中水库面积8762亩,河流面积2980亩。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9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524万元,农业产值1071万元,实现财政收入40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6元。

全乡基础设施齐全,通讯畅通,交通方便,万黄线横穿而过。水力资源充分利用,兴建大水电站15座,总装机量9190千瓦。发电量2559万度,农业水利设施逐年完善,田是工程等待实施。

农业生产,五谷丰登。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985亩,实现粮食总产4778吨,油料总产95吨,茶叶22吨,水产品200吨,水果14吨,蔬菜802吨。年未生猪存栏4342头,沼气池579只。

三、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1、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茶食品需求日益增长。茶厂历年生产的**茶供不应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销售市场越来越大,**茶更是走俏,价格上涨,市场前景无限美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能错过。

我乡有占地面积1800平立米茶厂。加工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7名,其中大专本科生2名,已开垦培养出生态高产密植茶园1000余亩,名贵**茶50亩。生产名优“翡翠茶”多次荣获国家优质名茶银牌奖,赞称为庐山云雾茶,而且还有具备等待开发的空闲地5000余亩,卧藏在**水库四周,是发展**茶的天然场所,生产有机茶的宝地。

四、规划设计

1、建设标准:按照水土保持进行规划和**茶栽培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2、项目总体规划布局:以靖安石境茶厂为中心,辐射周边行政村。

五、主要建设内容

1、平整土地;

2、种苗来源:采用无性扦插繁殖种苗;

3、耕用措施和施肥管理:在**茶移栽前进行茶园深开沟,并结合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茶树在幼年生长时期,每年要进行三次耕作除草施肥。第一次在春茶前(3月中下旬)进行浅耕雍蔸,并结合亩施菜饼肥75公斤;第二次在春茶后浅耕,结合亩施茶叶专用有机肥15公斤;第三次在夏秋季(7、8月份)深耕,并结合施用有机肥500公斤。同时每年还应根据茶树长势在2至3月份进行修剪成水平状。

4、狠抓管理,防治病虫害:一是人工灭虫,二是使用灭虫灯,三是使用有机农药灭虫防治。严禁施用毒性强、残留性大的药品。

5、茶树防冻:

其主要措施是亩用稻草200至250公斤进行遮盖,以防止冻害的发生。

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100亩**茶开发、20亩苗圃开发费用133.8万元。

①开垦费1000元/亩12万元

②肥料费800元/亩9.6万元

③种苗费8000元/亩96万元

④移栽费100元/亩1.2万元

⑤管护费(3年)15万元

2、资金筹措:开发**茶总投资133.8万元,请求上级农业综合开发办解决100万元,乡财政同意挤出资金33.8万元用于开发配套。

七、效益分析

篇3:茶叶可行性报告

关键词:电子商务,茶叶企业,可行性,模式

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很多传统产业向着新领域发展, 茶叶经济也必须在传统经济模式基础上, 对自身经营或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革, 让茶叶经营活动各环节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 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经济重要的发展模式, 以独特的数字交换及网络交易优势让很多企业逐渐摆脱了经营活动时空限制, 节省了大量销售、流通、信息成本, 正逐渐成为现代经营活动的主流模式。茶叶企业如果适应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趋势, 将电子技术渗透入企业经营活动中, 改善茶叶管理、流通、销售、售后方式或手段, 促进企业高效、良性、现代化发展。

1 电子商务及对茶类企业的重要意义

所谓电子商务既是指依托网络, 依靠数字和电子信息相关技术开展的现代化贸易形式, 它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及企业经济相互结合发展的产物, 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和销售服务, 常见模式主要有“企业对消费者” (B2C) 、“企业对企业” (B2B) 及“消费对消费” (C2C) 等模式。

1.1 促进茶叶信息传播, 节省潜在成本

茶叶加工及消费存在地域性的显著特征, 造成茶产地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较大阻碍, 严重影响了茶叶销售信息的及时性传递, 影响企业商机和商务活动。而电子商务能以网络技术加快商务信息的沟通速度, 实现茶叶信息的交互传输, 让茶叶企业及时方便地了解准确、全新的商务信息, 发现企业产品销售机会并扩大市场。同时, 电子商务让茶类企业以通信速度提升减少相关开支, 节省成本。茶叶企业中电子商务能通过高效廉价的信息交互, 如“电子邮件”、“论坛”、“电子商城”等技术了解茶叶产品及茶业市场信息, 实现网络贸易洽谈等功能, 节省相关环节和管理的人力开销, 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1.2 宣传企业形象, 重塑企业管理

茶叶行业分散性特点造成相关企业需要在广告宣传方面投入巨大成本, 让茶类企业背负沉重的宣传资金负担。而电子商务在茶叶企业内可以企业主页、企业电子商城等形式, 在茶叶市场进行低成本宣传, 并让茶产品消费者获得更快、更丰富茶类信息, 让茶叶相关企业能树立新的形象, 提高自身市场知名度及口碑。同时, 电子商务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茶类企业自身管理及服务质量的提高。电商活动的全天候服务模式能让茶叶企业方便快捷地提供其茶叶相关产品和服务, 满足顾客轻松的现代购物心理需求, 让企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形象充分地得到茶叶需求者的认可。除此之外, 电子商务所形成的新的网络销售方式, 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茶叶企业管理与经营之间的矛盾, 最大限度降低其在茶叶生产、经营、物流等环节上的管理消耗, 让茶企业重新焕发市场活力。

2 我国茶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可行性分析

2.1 网络经济基础

我国的网络经济自2011 年起步以来, 网民数量已经从不足5 亿增长到2015 年的近9 亿人口, 网民群体规模的不断发展让电子商务成为如今主流的经济活动, 改变了传统商务格局。2015 年我国的网购交易额达到2.95 万亿元, 与2014 年相比增长了34%左右, 相较于2011 年的7000 多亿元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茶叶的网络销售也逐渐发展, 其网络销售额到2015 年已经达到年销售额超过100 亿元, 相较于2011 年茶叶网络销售规模扩大了将近5 倍。虽然电子商务在茶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但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销售额方面, 仍难以与其它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规模相提并论, 按照我国商务部对茶叶交易额在社会总体消费额中4%的比例测算, 我国茶叶的电子商务消费仍然具有极大的发展可能性, 其发展前景仍然较为乐观, 茶叶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消费基础。

2.2 茶叶产品基础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品之一, 茶叶虽然历史悠久, 具有鲜明的传统特点, 但是却与现代电子商务的便捷、及时的交易特点毫无矛盾, 两者之间具有完美结合的先天优势。

茶叶产品具有种类多, 规格繁杂, 交易时间性强、批量大的特点, 这些特点与现代电子商务商品属性极为相符, 为企业推行电子商务提供了产品可能性。例如:我国茶叶种类繁多, 主要由绿茶、红茶、黑茶 (普洱茶) 、乌龙茶、白茶、黄茶等6 大类, 每个种类又有不同标准, 可以按加工、材料分为“特级茶”、“一级茶”等不同标准, 传统商务形式难以全面地将不同茶叶、茶叶类别标准囊括在内。同时, 我国茶叶的交易时间性极为明显, 传统商务模式无法满足茶叶对时间及价格的变化需求。例如我国春茶在清明节前后质量和价格较高, 随着时间推移价格和质量逐渐降低, 电子商务能最大程度满足茶叶及时销售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为茶叶企业提供更标准、及时、便捷的市场化交易渠道, 因而茶叶本身的商品特性决定了茶叶企业可以在自身经营的基础上, 以电子商务先天优势满足茶叶产品特定经营需求, 两者之间具有结合的产品基础。

2.3 信息技术基础

我国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要求我国各地茶叶企业必须建立必备的信息应用系统, 而当前我国的网络技术完全能够支撑相关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化销售渠道的建立。我国茶叶企业可以借助企业内部网、外部网以及Internet等数字技术与茶叶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形成网络的互动模式, 消除茶叶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 形成线上的无障碍沟通或营销模式。除了网络软件技术外, 电子商务活动在茶叶企业经营中只需要若干电脑硬件和相关管理人员, 其衍生的成本多数茶叶企业都能承受。茶叶企业完全可以借助我国网络信息平台和自身硬件投入, 满足电子商务对技术及安全结算的实际要求, 从而能以快捷方便的交易平台吸引消费者、茶叶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 同时促进茶叶企业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 实现茶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共享, 从而促进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 电子商务在茶叶企业的应用模式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 就不能直接地对其他行业电子商务模式生搬硬套, 应该在立足茶叶企业特点基础上, 个性化的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才能真正地形成茶企业特色的网络经济, 其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第三方茶叶交易平台

茶叶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形式, 将其茶叶电子商务与茶产品、茶产品服务及交由电商中介完成, 进而提高茶叶贸易的公平性、透明性及专业性。第三方茶叶交易平台模式中, 茶叶企业作为交易主体需在相关平台提供茶叶产品信息, 并以平台控件对茶叶交易的内容进行洽谈、签订合约、结算、配送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茶叶产品的电子商务流程完全由相关平台负责, 但第三方的交易平台不具有茶叶产品的所有权, 只是为经营活动双方创造高效、安全、透明、便捷的茶叶贸易条件, 并在交易促成后收取相关费用。茶叶企业在第三方贸易平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不仅能改善茶叶产品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不合法及不规范现象, 以第三方对自身经营及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维护茶业交易秩序, 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 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身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硬件、软件投入, 降低相关成本,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2 小型电商平台模式

我国很多茶叶企业是以家族管理为主的小型企业, 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上难以完全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 这就要求该类型企业可以采取初级的、低层次的B2C或C2C小型电子商务平台模式, 积累电商经验。小型企业可以组建本企业茶产品的营销型网站, 把企业及茶叶信息放置于网络, 根据企业产品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 保障电子商务内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 小型企业可以立足自身小企业的灵活性特点, 采取企业与客户直接交流 (B2C) 的虚拟现实技术, 有效传递茶叶相关信息, 这样小型茶叶企业可以在促进其在消费者间的知名度。

3.3 自主研发型电子商务模式

大中型茶叶企业应该立足自身资金、技术及人员方面的优势, 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建立以自主研发为主导的独立性电商营销模式。大中型茶叶企业必须在企业网站建设的基础上, 保障网络交易的运行功能及速度。大中型茶叶企业应借鉴其它农业产品电商模式或其它行业成功电商模式, 立足企业产品、茶叶特点、企业发展目标、营销目标和策略等内容, 与结算和支付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 制定出符合自身茶叶销售及发展的个性化电子商务市场战略。对于有实力的大型的茶叶企业, 应积极实行茶叶商务中网络完全信息化, 消除人为因素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可以采用B2B的企业模式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一体化贸易模式, 促进企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在茶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在当前农业经济及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茶叶企业必须要对电子商务有着清醒的认识, 充分认识自身发展问题和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我国茶叶企业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 主动变革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和意识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 促进我国茶叶经济整体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四川省宜宾市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21) :344-346.

篇4:茶叶可行性报告

2012年4月19日,绿色和平组织发表有关中国茶叶质量的报告一周后,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研中心对被点名的5家茶叶企业下属的10个门店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企业茶叶销售没有受到该报告的影响,30%的企业受到一点影响,见上表。

关于那份报告,陆尧有几点基本看法。第一,绿色和平组织在4月12号中国新绿茶开始上市时发表该报告是不合时宜的,所幸从調查结果看相关茶企日常茶叶销售还基本未受影响。第二,报告指出所检茶叶存在农残而未说明存在的农残没有超标(符合中国有关标准),这是不负责任的,有误导之嫌。第三,如果所检茶叶确实存在中国政府禁用的农药,那相关茶企应该停止使用违禁农药、停止销售有关茶叶,并承认错误。第四,在中国政府严格管控、茶企努力自律的同时,有绿色和平组织等民间机构关注中国茶叶质量,愿意发挥民间监督作用,是好事。希望他们更专业、更负责。第五,中国茶叶标准与欧盟茶叶标准存在一定差异。究其原因,有技术层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层面的,也有地缘政治层面或贸易保护层面的。

那么,为什么70%的关联企业日常销售没有受绿色和平组织报告的影响呢?因为关联企业大都是中国著名茶企,他们的产品与信誉消费者信得过。更因为中国茶叶质量96%是合格的,当然,中国茶人不会用优点掩盖不足,也相信绿色和平组织不会用不足抹杀优点。

篇5:茶叶可行性报告

陕西省商贸学校

一、项目建设规划概述

茶叶生产与加工是基于农林类的第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依托茶产业基地、茶场、茶楼、茶文化、娱乐、餐饮等行业,是在国内与国际都有着重要影响的行业。特别是中国人爱喝茶、品茶、茶产业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区域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更是一个产茶大省,有诸多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广阔,茶叶品质优良,人才需求巨大,市场发展空间不可限量,此类专业数量少,精品专业更是难觅其踪,这就为我们依托产业发展将该专业建设成精品专业、品牌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叶生产与加工精品专业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是:在3年内,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领先的综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继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业+技师+师生员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社会公认的省级精品专业,到2012年在校生达到500人左右。

本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投资大、水平高、模式新、专业性强,建设周期短。项目建设组制定了详尽的项目建设规划,明确了2011—2012建设任务,其中重点建设内容包含:

1、按照专业教学要求和陕西省茶叶协会及相关行业的设备标准,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新建实训楼实训室建设、改建两个茶艺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基地,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引进企业生产线或加入企业驻外生产基地,新建1个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的任务,使本专业实训条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45岁以下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3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90%以上,聘请兼职教师8人,初步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3、基于茶叶协会、茶艺中心、茶叶企业要求开展项目教学,建立专业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将专业必须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公共模块课程;依据学生自身对岗位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设置茶叶加工、茶叶品鉴、茶文化赏析、茶艺欣赏与表演等专项能力模块课程,并设置茶艺鉴赏、创新思维表达等扩展能力模块课程,建立起职业能力系统化的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4、以省级精品课程《茶叶生产与加工》建设为龙头,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程内容,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与课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

5、推行创业式或订单式人才培养,保证学生充分就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建立适合不同企业特点的多层次性校企合作关系,逐步推广创业式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陕西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的部署,陕西省商贸学校精品专业项目建设要求,认真组织完成该项目2010-2012年建设任务,主要项目建设达到或高于项目建设规划指标。

二、建设项目落实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根据省教育厅的《关于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遴选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公布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2011入围项目的通知》,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2010—2012年建设内容包括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课程与教材、专业管理等9个子项目。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过程中,积极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以质量为生命”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如期开展了行业企业发展及其职业岗位变化、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使专业培养目标始终紧贴茶叶生产与加工行业、企业和茶文化艺术产业的需要,始终保持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

1、召开了专业建设部门及指导委员会会议2次,认真听取了专业建设部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建议;

2、安排胥伟等3名教师到陕西泾渭沧山茯茶厂、安排马云飞等同志到有机食品等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同时开展了行业企业发展及其职业岗位变化、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并写出了专题调研报告;

3、分别于2010年6月与2011年6月开展了对用人单位和应、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撰写综合分析报告。

(二)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加强了与合作企业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完善了“专业+技能 +师生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订单式”与“创业式”人才培养。

1、深化校企合作,分别将陕西泾渭沧山茯茶厂、陕西省茶叶公司、餐饮企业、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请到学校,利用其丰富的生产技术及经验指导学生实训,建立了实训室轮岗实习及项目实训制度,完善“教师辅导、企业设计师指导和学生扩展学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

2、在创业与就业方面,我们强调抓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道德修养、职业习惯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磨炼,将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精神培育、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本专业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初步建立了职业能力系统化的、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标准;建立了专业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在充分进行人才市场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修订了2010级、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制订程序严格,科学性和可行性较强。

2、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召开了1次有关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进行2次毕业生问卷调查等,了解专业技术、工艺、管理、服务等发展趋势和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作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依据。

3、根据 “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原则,按实际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或整合模块化课程内容。进一步强化技能实训实习,增加技能训练和项目实践的课时,减少或整合部分基础课程的课时,将茶叶生产与加工、营销、茶艺操作训练课程提前,重新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4、每个职业岗位都设置对应的课程模块,构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根据自身对岗位的认识与定位去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课程体系基础。

5、全面实施基于技能培养的项目教学,将所有关于工作和学习的相关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与互补。建立了初步的教学、产业、创新、科研四位一体,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的共享平台。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校内实训场所的最大功效,构建从项目、任务、创意、操作到执行“理论——实训——创新”的课程教学环节,营造完整的职业情境。在实训中按照工作的准则和生产的标准要求学生,一方面利用教师在市场上接受的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入校即入行,上课即上班,视上课铃为上班铃的职业素质。这样既可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生产项目,形成较完善的专项技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最终又能在众多专项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统合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这种基于实训的项目教学方案,将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项目紧密联系,能让学生直接看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同时它也是一种人人参与、相互协作的工作方式,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学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还有交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逐步树立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并获取大量的职场工作经验。

如图1、2所示:

图1:工作室的“四位一体”关系图

图2:工作室工学结合规律

6、改革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横向与纵向结合,多层次、多方位考核评价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建立毕业答辩与现场招聘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除了单元内分阶段组织考核与课程综合考核相结合外,在考核模式上更注重学生在考核内容陈述方面的表现,通过这方面的测试与训练,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如先由学生模拟向商家陈述自己产品的特点及优势,设计营销方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全面解释,然后教师和企业代表对其进行总结与点评,最后结合两者给出合理成绩。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考核过程中,考试完全处于公开状态,并允许其他同学参与其中,可以相互对同学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使考核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由教师单方考核转为学生集体评价,使考核变得更加透明、全面、科学、合理。

(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本,本专业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有4名教师考取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3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及国家级师资培训;5名教师下企业实习;教师6人次参加了茶叶协会、行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与培训。同时,聘请兼职教师8人。通过一年建设,教师数量基本足够、结构趋向合理、教学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

1、本专业现有教师12名,并聘请了8名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

2、具有研究生学历者4名。3、9人次参加了各类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4、1名教师获陕西省中职教学设计大赛《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二等奖。

(五)课程与教材

本,本专业继续以建设省级精品课程《茶叶生产与加工》为龙头,加强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一批与课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

1、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新了电子教案、课件、实训指导用书等教学文件。

2、修订了《综合实训》、《茶艺设计》、《茶艺鉴赏》、《茶室设计》、《茶叶鉴定》等课程及实训项目指导书。

3、修编《茶文化与艺术》、《茶树栽培》、《茶树病虫害防治》等教材。

(六)专业教学资源

几年内,本专业计划投入2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多功能于一体的、省内领先的综合型实训场所,设施设备技术标准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建设实训场所面积约500平方米。

1、新配置茶艺室两个,实训室一个。

2、专业教学设施

茶叶审评、茶叶加工、茶艺等实验室和演示教室各一个。

3、专业实习、实训

茶叶企业生产车间、茶园田间管理、茶艺馆、茶叶市场调研

4、实验室、实训室主要设备表

茶叶审评室、茶艺表演室、茶叶加工设备(杀青机、揉捻机、做青机、干燥机)、修剪机、喷药设备、喷灌设备(茶园自带)等等。

5、新配置茶叶加工与检验设备各2台。

6、新配置教学用数字高清移动多媒体4套。

7、改建茶艺展示中心2个,与陕西省茶叶协会、陕西沧山茶业公司、茶楼、酒店合作建设校外实7训、培训基地多处。

8、新配置教学移动多媒体4套。

9、新建项目教学、工学交替实训室2个,用真实项目训练学生,并将其中1个实训室建成为茶叶加工基地。

10、初步建成陕西泾渭茯茶厂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七)专业研究

本,本专业在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发表专业或教学研究论文4篇;

2、师生项目团队完成了陕西有机茶基地建设的论证工作;

3、一位老师在陕西省中职学校教学设计比赛中获《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二等奖。

4、两位老师读完了茶叶专业的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

(八)专业管理 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实施全过程监控,及时分析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初步建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建立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标准,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管理,企业技师主要负责实践过程中任务完成质量、技术熟练情况和敬业精神培养,通过管理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强化了对顶岗实习、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确保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2、从理论教学、设计方案、项目、实训过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入手,全程监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以班主任为主为主建立企业联络员制度,保持与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收集反馈信息。

4、由教学部(教研室)进行每个教学单元一次的教学检查(包括学生作品、教师作品、辅导质量等),进行不定期听课,每学期开展了1次公开课竞赛、评课等。每学期以学生测评、教学检查小组测评和教学部、教务科综合测评相结合进行教学集中检查。

(九)人才培养质量

本,本专业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实行技术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相结合,使本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75%,其中中、高级证书获取率达50%,一次就业率达92%,对口就业率达80%。

1、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技能竟赛,通过“赛中学”、“学中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锻炼设计竞争能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2、不断加强“双证书”认证体系建设,本组织了1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人数80人,通过率69%。

3、由于加强了就业教育与指导,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2%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十)特色与示范

随着本计划的成功实施,本专业实现了如下的特色与示范:

1、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和教师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茶叶生产与影响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全面实施实训形式的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用真实的项目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加强企业文化的素养教育,使学生尽早地了解社会、体验社会。

3、初步建立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等整套课程内容,为省内中职学校同类专业教学提供了学习样板。

4、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增强了企业对中职教学工作的认同感,为企业接受中职毕业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初步健全了校外实训基地,每年能满足500名左右的在校全日制学生的顶岗实习需求,可以接受200人左右的外校学生来校实习实训,可以满足一定数量的社会人员的培训需求。

6、通过本专业的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构建了全新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1、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依托的行业技术发展极快,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突出体现为与按岗位导向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2、随着全面实施实训项目教学模式,如何加强实训管理和发挥实训室的作用,是专业建设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拟解决的办法

1、加强校企合作,依托企业技术力量和研发水平,立足于陕西茶产业及茶文化及茶产品特色,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运行及推广一套交互型、综合性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平台,使企业的标准生产环节成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调整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将部分核心技术课程和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或将企业技术团队聘请至校内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参照企业人力资源核心标准,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加大企业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力度。

2、在解决实训工作管理的问题上,首先:要处理好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的互补关系,与行业、企业及产业保持紧密联系,保证教学项目的来源。其次: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规范的组织构架和管理制度,并与师生达成协议,形成教学部、教师、学生三级管理模式。第三,明确实训室专业职能,根据课程模块编写、下达项目任务书,明确每个学生在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强调在项目中学生需掌握的技能。第四,应发挥实训室的扩展学习效应,引导学生按行业、企业需求或待发展的领域要求开展扩展性学习。第五,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模拟企业环境和要求,明确进入实训室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要求。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本专业在2010—2011建设主要项目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为保证按质、按时、按要求完成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本专业将在下一步建设过程中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建设标准,按计划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社会公认的陕西省精品专业、品牌专业。主要措施如下:

1、利用实训室和现有实训设备、场地的优势,打造一个小型的茶产品的外包加工基地,搭建具有多个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工艺、展示的平台、以满足教师的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部分需求。

2、根据企业生产岗位设计课程模块及模块教学内容,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及生产技术的变化,建设技能课程群和专业项目库,补充专业群内课程建设。

3、继续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加大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力度,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加强、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建立系统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整合兄弟院校该专业的优势师资,实行互聘、互教、互访等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并联合教师进行重大项目攻关、相互学习和借鉴,以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篇6:茶叶可行性报告

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章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总论 1.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基本情况 1.1.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名称 1.1.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选址 1.1.3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承担单位 1.1.4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建设目标及定位 1.1.5 建设内容及规模 1.1.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7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建设期限 1.1.8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效益 1.1.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 可行性研究依据与范围 1.2.1 报告编制依据 1.2.2 报告研究范围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问题及建议 1.3.1 研究结论 1.3.2 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2.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政策背景

2.1.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提出理由 2.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 2.2.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保障经济圈建设的需要

2.2.3有利于提升XX市产业科技含量 2.2.4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的需要

第三章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建设地址和建设条件 3.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选址 3.1.1 选址原则 3.1.2 场址选择 3.2 建设条件 3.2.1地理位置 3.2.2 自然气候条件 3.2.3 外部交通条件

3.2.4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施工条件

第四章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市场分析 4.1我国XX市场概况

4.1.1我国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发展现状 4.1.2我国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市场发展前景 4.2我国XXX市场概况 4.2.1我国XXX市场应用情况 4.2.2 XXX市场情况 4.2.3 XXX市场前景 4.3 XXX行业现状

4.4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定位分析 4.4.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整体目标 4.4.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服务群体 4.4.3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辐射商圈 4.5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SWOT分析 4.5.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优势-S 4.4.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劣势-W 4.4.3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机会-O 4.4.4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威胁-T

第五章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原则 5.2 规划方案

5.2.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发展思路 5.2.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的产业业态规划 5.3 工程设计 5.3.1 建筑设计 5.3.2 结构设计 5.4 总图布置 5.4.1 总图布置原则 5.4.2 总平面布置 5.4.3 给排水工程 5.4.4 电气工程 5.4.5 暖通工程 5.4.6 消防设施 5.4.7 道路系统 5.4.8 绿化系统

第六章 环保、劳动安全与节能 6.1 环境保护

6.1.1 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6.1.2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1.3 环境保护标准

6.1.4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6.1.5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方案 6.1.5 环境保护结论 6.2 劳动安全卫生 6.2.1 设计依据

6.2.2 职业安全卫生主要措施 6.3 节

能 6.3.1 设计依据 6.3.2 设计原则

6.3.3能源消耗与能耗分析 6.3.4 节能措施 6.3.5 节水措施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7.1 组织机构

7.2 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 7.2.1 人力资源配置 7.2.2 人员培训

第八章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管理、实施进度及招标 8.1 建设项目管理 8.1.1 实施原则与步骤 8.1.2 组织机构与分工 8.2 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8.2.1 施工进度安排 8.2.2 建设与运营的衔接 8.3 招标方案 8.3.1 概述 8.3.2 招标组织形式 8.3.3 招标方式 8.3.4 招标范围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

9.1.1 投资估算依据和范围 9.1.2 投资估算构成分析

9.1.3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投资估算 9.2 资金筹措 9.3 资金投入计划

第十章 财务分析

10.1财务评价依据、范围及假设条件 10.1.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0.1.2假设条件

10.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0.2.1计算期及生产负荷 10.2.2基准收益率 10.2.3取费标准 10.2.4折旧和摊销 10.2.5税率 10.2.6公积金 10.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0.3.1销售收入估算 10.3.2生产总成本估算 10.3.3利润及利润分配 10.4财务分析

10.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0.4.2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0.5不确定性分析 10.5.1盈亏平衡分析 10.5.2敏感性分析 10.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评价 11.1社会影响分析 11.2互适性分析 11.3社会风险分析 11.4社会效益分析 11.5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二章

风险分析 12.1风险识别与评价 12.1.1主要风险 12.1.2其它风险 12.2风险对策

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3.1编制依据 13.2风险调查

13.2.1调查的内容和范围、方式和方法 13.2.2拟建项目的合法性

13.2.3拟建项目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 13.2.4利益相关者及基层组织的态度 13.3风险识别 13.4风险估计 13.5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3.6风险等级 13.7风险分析结论

第十四章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结论和建议 14.1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结论 14.2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建议

财务表:

表1: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 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概算法)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 表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表4:流动资金估算表

表5: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表6: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表7:总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表7-1:外购原材料估算表 表7-2:外购燃料动力估算表 表7-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表7-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表7-5: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 表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表9: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表10: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表11: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表12:资产负债表 表1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关联报告: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建议书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申请报告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资金申请报告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节能评估报告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市场研究报告 茶叶种植基地及休闲项目商业计划书

上一篇:张家界的风景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中学开学典礼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