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2022-08-12

第一篇: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

(2)比拟的种类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2)借代的种类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宝剑锋从磨砺出,1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

8.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

③欲穷千里目,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

,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第二篇:常见的修辞手法(推荐)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特别的修辞手法: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

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三篇:古诗词修辞手法

复习讲座:活跃在高考中的古诗词修辞方法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有13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涉及修辞格。有的试题是直接,设问方式为:①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四川卷)。②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辽宁卷)。③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广东卷)?④“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江苏卷)?有的试题是修辞格出现于选择题的选项中,如“B.颔联‘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有的试题是需了解句中的修辞格才能准确理解诗意,如“落红铺径水平池”(山东卷)。更多的试题是需要考生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格来答题。如“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上海卷)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涉及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对偶、用典、夸张、衬托、比拟(拟人)、对比、叠字、顶真、通感等。由此看来,高考复习中,需引导考生梳理、运用修辞知识来阅读、赏析古诗。为此,本文除简介必要的修辞知识外,还选编适量的例句(附译文和简析),供考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训练迁移能力用。

一、比喻

(一)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①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④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孟郊《同年春燕》)

——愿永远具有金石那样坚强的意志,不要有所动摇。

按:“金石志”是定名式,充当定语的喻体“金石”,直接用在本体“志”的前面;形象地表明意志很坚强。

(二)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无名氏《步出城东门》)

——但愿与友人化为一对黄鹄,一起展翅高飞返回故乡。

按:诗人让诗中思归不得归的“我”,愿化为展翅高飞的黄鹄,益增其孤独悲凉。

(三)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

1 万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②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宝镜]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仙籁]仙境的声音。籁,天空中的声音。

④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

——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按:[豺狼]喻指金朝治统治者。

(四)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二、借代

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这就叫“借代”。古诗借代的类型繁多。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后因以表示美女。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按:[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古诗中还以“肥甘„甘旨„‘珍鲜„‘珍旨„‘甘洁„‘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莺儿啼唱,绿荫丛中万紫千红,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动。

按:[红]代指“花”。[绿]代“叶”。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常用颜色代事物。

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牺牲的将士,仍然是少妇春闺梦里想着的亲人。

按:[骨]‘‘骨”是人体的一部分,故以“骨”代牺牲的将士,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齿„‘手”“足„‘口”代人,以“须眉”(胡须和眉毛)代男子。

⑥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桂舟宛若鸥鸟轻行翩翩,我骑着宝马如倚在云端。

按:[桂棹]桂木船桨,指精美之船。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舳舻”(船头和船尾)“桡”(船桨)“帆„‘柁”(同“舵”)“篷„‘鹚首”(船头;古时在船头绘鹚鸟之首来镇水神)等代船。[宝勒]精美嵌有珠宝的马勒。代指良马。也是用部分代整体。

⑦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王粲《七哀》)

——琴音撩动人的愁绪,为我弹奏出悲伤的乐音。

按:[丝桐]据说古琴多以梧桐木(木质轻而韧,可制乐器)为体,以练丝为弦,故这里以“丝桐”代“琴”。这是用材料代成品。

⑧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干戈]‘‘干”,盾牌。“戈”,一种兵器。“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⑨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陆游《初夏游凌氏小园》)

——没事就翻开乐谱,弹弹月琴,品品美酒,写写诗篇。

按:[阮咸]拨弦乐器。类似今之月琴,长头,十三柱。相传为西晋阮威(竹林七贤之一)所造,因以阮咸名之。这是用人代其所造之物。[白堕]刘白堕,北朝人,善酿酒。故以“白堕”来指代“酒”。古诗中还以“杜康”代酒(传说杜康是周代人,善于造酒)。

⑩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

——在战马奔驰的疆场较量胜负,我从不把生死放在心里。

按:[七尺]指身躯。人之身躯,一般高为七尺(古尺),因以“七尺”表示身躯。这是用人体高度代人体。】

三、夸张

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④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四、拟人

①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②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朱淑真《秋夜》)

——感谢嫦娥仙子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佳节还没有到月亮就先圆。

按:两句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丰富的感情,说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虽然还没有到,便提前“先圆”,以满足我赏月的愿望。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④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岸上飞扬的落花在送别旅客,樯畔呢喃的燕语在挽留行人。

按:诗人离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岸花”和“樯燕”。诗人说花知“送客”,燕解“留人”,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以“送客”“留人”分别写花、燕之殷勤,反衬世情之淡漠,从而渲染了悲凉凄寂之气氛,蕴涵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思及对流徙飘荡生涯之感喟。

五、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丝]蚕丝。谐“情思”的“思”。[匹]布匹,谐匹配的“匹”。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阀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读曲歌》)

——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碑]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③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区区),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油!(《读曲歌》)

——不仅我爱人惦记着我,我的心也总是惦记着他。两盏灯同时熄灭,没有油又有什么办法!

按:[无油]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没有灯油,实际上是指“无由”(没有机会与爱人相亲相爱)。

④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在家里点着灯深情地嘱咐你,这次相别你可不要违了期。

按:[井底]犹“家里”。井,古制八家为一井,引申为家宅。[深烛]与“深嘱”谐音,深情地嘱咐。[长行]犹“长别”。[围棋]与“违期”谐音,过了约定的日期。

⑤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宋朝歌谣)

——惩处童贯,撤了蔡京的官职,天下便成了人间好世界。

按:[筒n皆音“童”,指宋朝的奸臣童贯。[菜]与谐音“蔡”,指宋朝的奸臣蔡京。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语句作为后句开头的语句,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

①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儿挂在高高城头。城头月出照着古老凉州。凉州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胡人大半仍知弹击琵琶。琵琶一曲令人盱肠欲断,风声萧萧啊,长夜漫漫。

按:顶真修辞方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宛转,既显示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

②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人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迥廊;绕迥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螫;泣寒蛰,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 千行。[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2005年湖北卷)

——她她她,伤心地与汉天子告别。我我我,与她手拉手走到桥梁上。她在随从的簇拥下走向穷僻蛮荒的大漠,我独自乘坐銮舆返回咸阳。返回咸阳,经过宫墙;经过宫墙,我顺着迥廊向前走,走近昭君原来住的椒房;站在椒房前,这时月色昏黄;月色昏黄,夜凉已生;夜凉生,寒蝉悲鸣,似在啜泣;寒蝉悲泣,我徘徊在绿纱窗前;绿纱窗前,我怎能不回想起昔日两人欢娱的情景!呀!不回想昔日的情景,除非是铁石心肠的人;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想起昔日也会泪流千行。

按: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成功地抒发了别后伤感的凄凉之情。

七、叠字

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

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辋川积雨》)

——迷茫一片的水田上飞起了白鹭。黄莺在绿叶成荫的夏天树木中间婉转地啼叫。

按:[漠漠]写出了久雨之后水田的迷茫景象,可见其广阔。[阴阴]状出绿叶成荫幽暗的情景。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织机)唧唧又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把布织。

按:[唧唧]叹息声。“唧”的叠用及“唧唧”的反复暗示木兰内心忧思重重。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夜空中闪烁着明亮的光。纤纤素手摆弄着织布梭,织梭飞快转织机札札响。整天烦乱纺织不成绢纹。泪满粉面就像雨水流淌,银河里的水呀又清又浅,

两颗星的距离又有多长?只隔一道清浅的银河水,含情凝望却不得诉衷肠。

按:“纤纤”四句写织女织布的情状,娓娓述说她的相思之苦。通过织女织布、泣涕的行为,道出她深沉悲切的思恋。“河汉”两句是反问,清浅银河为何隔断有情人,诗人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写出双星可望不可即的凄苦神态。银河虽浅,有情人却只能默默相视,相聚无期。织女的哀怨情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中叠词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营造了奇幻的气氛,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

——边塞的草呀边塞的草,初生青青转眼尽枯凋,有如兵士年轻戍边此时老。雪后天晴,

5 山南山北披银装,万里夜空呀明月皎皎。明月呀明月,月下那凄切的胡笳声声,更激起兵士思乡的愁情难消。

按:“边草”的反复,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的反复,既造成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九、对偶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年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路途中,寒风雨雪满天飞。

按: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对。这首诗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即以“杨柳依依”之乐景,写“昔我往矣”——征人离家踏上征途,生离死别之哀愁;以哀景“雨雪霏霏”写“今我来思”——征人踏上 归乡途之乐。

十、排比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劲秀饱满!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②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

——时世艰危节士便出现,光辉形象永垂于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

按: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见节操的著名历史人物,一者颂扬,二者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方。

一、通感

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感受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的修辞方式。

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穗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王毂《刺桐花》)

——浓艳的刺桐花为了与火相斗红,花比槿花更红艳;栖息在树上的白鹤,见了这红艳的花朵,误以为是烈火,担心把自己的翅膀烧成灰烬,赶快飞走。

按:既用了夸张、拟人,还用了“通感”。因为花红似火本是视觉上的现象,因此而联想到燃烧,具有触觉感,让视觉与触觉相互沟通起来,这就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炊烟袅袅,似给橘树、柚树带上了寒意;深色一片,使梧桐落叶纷纷,更显苍老。

按:这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寒„‘老”二字,把炊烟袅袅、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天刚拂晓,是谁把霜林染红了?准是离人的眼泪把它灌醉了吧!

按:秋叶经霜便红,人醉亦红。作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叶红”与人的感觉“醉”沟通起来,情趣隽永,耐人寻味。

二、层递

所谓层递就是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远到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等次序说下去,形成层层加码的格式。

①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那位姑娘去采葛,只有一天没见着,好像三月久相隔。那位姑娘去采蒿,只有一天没见到,像隔三秋受煎熬。姑娘采艾去田间,只有一天没会面,好像隔了整三年!

按:按照时间单位的大小,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既在时间单位上递进,又在情感方面递进,表明了越来越多的相思之情。

②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时听雨在歌楼上,红烛朦胧,美人倩影映罗帐。壮年时听雨在客舟中,江面宽阔黑云低,西风里,孤鸿哀鸣闻动容。而今听雨在僧房下,双鬓白发似星星。有道是悲欢离合都无情。任凭它阶前淫雨,点点滴滴到天明。

按: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一人生的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不同时期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谙世事,故听雨歌楼蜜意柔情;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舟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总结。

三、对比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战士在前线出生人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还在那里轻歌曼舞。

按: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官们骄奢淫逸。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

7 示了出来。

②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自居易《买花》)

——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值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交纳的赋税。

按:交纳赋税是封建社会贫苦人民的沉重负担,而靠国赋养活的京城豪贵之家却大肆挥霍,仅仅为了一丛深色牡丹花,就要化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诗人抓住生活中的这件小事,以鲜明的对比,揭露封建贵族官僚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③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手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按:这首通过陶者与富贵人家的对比,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劳动人民不能享有劳动成果。

四、衬托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故意运用其他事物来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辛延年《羽林郎》)

——双环发髻多么妩媚,秀美异常人间绝无。一个发髻值五百万,两个发髻值千万余。

按:“一鬟”句是用夸张的手法写胡姬两鬟上佩戴的首饰之昂贵,以此来衬托她的美丽。

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天空广大尚且有鸟路,江汉却无通行的桥梁。

按:以天空中小鸟的自由飞翔来反衬自己现实中的处处受阻:欲渡江汉却无桥梁,旧地难返,故友难见。

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春天种下一粒粟的种子,秋天将会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可是农夫仍免不了会饿死。

按:诗中用反衬手法,全国的田都种上了,由于官府的苛捐杂税,农民还饿死,这样写更衬托出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农民的饥寒交迫。

④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葛起耕《楼上》)

——小楼之上不知是何人正在吹箫?箫声和明月伴我度此春夜良宵。忽然引起游子思念家乡江南梦,愁坏了寒梅酒意大半为之而消。

按:这首小诗抒写游子的羁旅乡愁,但构思较新巧,以前两句的乐景反衬愁思,颇有韵味。

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上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

按: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五、用典

.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

按:[横槊赋诗]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8 固一世之雄也”。[登楼]指王粲(字仲宣),滞留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前一典是壮辞,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一典是悲语,吐露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归失败,充分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

六、互文

所谓互文,就是相互为文,指的是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出现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拼合,才能理解语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上半句“主人下马”省了“在船”,下半句“客在船”省了“下马”。前后拼合后全句的意思应该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互文一般也可以照原文直译出来。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眼前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只是万里长征的人至今还未回还。

按:“秦时”和“汉时”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夜晚停船靠近岸上的繁华酒家。

按:这是七言诗,因字数要求,所以用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烟”和“月”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或“烟月笼着寒水烟月笼着沙”)。

③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城南城北都在激战,城南城北死尸一片片,横尸野外乌鸦可食。

按:两句是互文,“战”与“死”互补,“城南”与“郭北”互补,实际是说:“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

绝句没有颔联和颈联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

一、二两句为首联,

三、四两句为颔联,

五、六两句为颈联、

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第一联称首联,首的意思就是头,第二联称为颔联,颔的意思是下巴,第三联称为颈联,颈的意思是脖子,第四联称为尾联,尾的意思是尾巴。即第二联。

第四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注意:分析句子的作用(或含意)先看结构(五种),再看它的修辞,如果没有修辞就找重点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代,反复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 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3)

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对偶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 排比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 用典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 反语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 1 •

第五篇: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反复:

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上一篇:古诗文背诵积累竞赛下一篇:观施洋烈士陵园有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