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2024-05-15

观光休闲农业背景(精选8篇)

篇1: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所以,在进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把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的三赢局面。

篇2: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篇3: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1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1.1 基地综合型

在发展高效农业基地的基础上, 兴建一批休闲、观光、娱乐设施, 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休憩、游乐等服务项目, 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需求。如:核心占地面积80 hm2的十里长山生态农业园, 环境清幽、空气清新, 是一家集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到2014年园区配套设施全部齐全后, 可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 既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商务活动, 更可为游客提供吃、住、玩、乐等“一条龙”的休闲服务。

1.2 生态旅游型

以主导产业为依托, 以自然生态为载体, 以休闲观光为特色, 为游客提供观赏、采摘、游玩等内容, 使人们充分领略生态高效农业的自然乐趣。如:世业洲开心农场将网络“开心农场”转变为现实中的“开心农场”, 既能使游客亲身体验种菜的乐趣, 参与CS等各项娱乐活动, 又能普及农耕科普文化知识, 开展亲子运动。项目全部建成后, 还将增设骑马场等旅游设施。目前, 春秋两季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

1.3 休闲度假型

依托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兴建休闲、娱乐设施, 让游客放松心情, 尽情享受。如:山水湾生态农业园位于茅山余脉, 景色秀丽, 园区充分依托自然山水, 划分不同区域, 新建各种休闲旅游设施, 使人们在享受大自然风光、品尝农家乐趣的同时, 又能感受怡然自得、野趣天成的生活。

1.4 特色餐饮型

凭借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独树一帜的特色农产品, 以绿色、安全、新鲜、廉价见长, 通过提供当地的蔬菜、家禽、水产品等, 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 体验淳厚的农家风情。如:世业洲和江心洲充分利用音乐节、野菜节、柑桔节等节庆活动, 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上岛尝江鲜、品野味。仅2011年国庆“长江草莓音乐节”就吸引游客14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6 000万元。

1.5 农业园区型

在大力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同时, 通过对园区内已有设施的改造, 为游客提供垂钓、采摘、餐饮等各种服务。如:宝堰镇联创生态农业园在原先种植133.33 hm2葡萄、近百亩其他特色水果的基础上, 又开挖鱼塘, 建设餐饮, 既可使游客品尝农趣, 又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 实现了农产品就地销售, 减轻了农民生产销售负担。

2 加速休闲生态农业发展, 坚持做到“三个强化”

2.1 强化发展意识

丹徒区专门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 选配人员、完善架构, 并积极组织区委农工办、区旅游局、发改经信委、农委等单位赴浙江长兴县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借智谋划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出台了《丹徒区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不断提高全区“旅游兴区”的意识。

2.2 强化规划引领

结合编制区“十二五”规划和新市镇建设总体规划, 邀请省、市旅游规划专家把脉丹徒区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编制完成《丹徒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区“十二五”重点旅游储备项目库, 以及王家花园、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长山文化产业园、宝堰镇古街整体开发等10余个详细规划。建成了全区“四大”休闲观光旅游板块, 即: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板块、江心洲旅游板块、十里长山生态旅游板块和龙山村旅游板块。形成了以打造音乐岛为主题的世业洲整岛开发, 以沿江圩区庭院经济为特色的江心“农家乐”开发, 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毓龙湾国际度假村开发, 以文化、生态为主题的十里长山开发, 以红色、生态、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宝堰旅游开发等形态。

2.3 强化品牌创建

以“一山两岛” (十里长山、世业洲岛、江心洲岛) 为重点, 坚持把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特色镇 (村) 、省级乡村旅游点作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工程来抓, 认真做好各类品牌创建工作。目前, 已分别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和国家2A级旅游景区6个, 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 星级旅游饭店4个;江心洲五套村被命名为省级“农家乐”专业示范村;世业洲开心农场成为全市唯一省级自驾游基地。

丹徒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发展态势很猛、质态较强, 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 表现了蓬勃生机,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规划不够完善。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基本上处于自主开发状态, 部分项目没有建在规划范围内, 且绝大多数模式单一、风格雷同、缺少独特的创意。二是规模不够大。投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内容单一, 缺少龙头企业, 经济效益提升较缓。三是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中中老年农民占到了70%以上, 服务素质较低, 且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四是扶持力度不够强。财政投入较少, 特别是受土地、融资等要素制约, 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五是宣传力度不够大。没有纳入镇江整个大市旅游宣传平台, 企业自主宣传、整合促销、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 许多产品的认知度不高, 不能很好地引起游客消费需求。

从长远计划,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不仅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促进农村旅游发展, 更有利于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丹徒区在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时, 应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以规划为先导, 以彰显特色为重点, 充分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 积极稳妥、有序开展。

3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 因地制宜, 规划先行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始终坚持以系统筹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为前提, 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为原则, 以“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为要求, 注重区域、功能和形态的定位, 避免雷同、重复建设, 克服盲目追求高档, 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 做到有序发展, 规模开发。同时, 规划还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互衔接, 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3.2 彰显特色, 示范引导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农民为主体, 农村为特色。一个方面, 应充分发挥丹徒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彰显高效农业的魅力, 将丹徒区高效农业做精、做特、做亮, 突出个性, 突出品位, 不断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 应充分发挥丹徒区古村落较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 加快谷阳镇槐荫村、宝堰镇上桥村、辛丰镇黄墟村等古村的保护与开发, 充分挖掘、展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内涵, 通过历史风貌的再现、现代高科技技术与传统农耕文化的结合、村庄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统筹, 打造一批历史气息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极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村落。其次, 加速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山水湾生态农业园、龙山毓龙湾国际度假村等一大批单体投资3 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山庄建设, 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重点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村和精品“农家乐”, 不断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档次和品味。

3.3 多元投入, 协调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和关心支持。财政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 列入年度预算, 重点扶持特色明显, 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农业部门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农业, 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国土部门应加大岗坡地、荒地等存量土地的盘活, 认真落实农用地政策, 规范土地供应, 加快确权登记颁证, 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 加大信贷支持。同时,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 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投资入股休闲农业, 使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相对稳定的收益, 着力构建“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3.4 加强管理, 建章立制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服务是核心, 安全是保证。业务主管部门应构建完备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做到有章可查、有法可循、有“制”可行, 应切实加大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同时, 积极培育和组建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 增强行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及时帮助化解风险, 解决困难, 真正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经营规范、服务周到、安全卫生, 深受游客欢迎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3.5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篇4:山水武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乐园

一、武宁县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和有利条件

1、资源丰富。武宁县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和“鱼米之乡”之美称,丰富的山水资源给休闲观光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有休闲农业经营单位106个,其中,休闲钓鱼43个,休闲农庄5个,休闲乐居家园2个,农业采摘园26个,“农家乐”37个,从业人员近3000人,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约5万人次,实现受益区农民年人均增收700多元。已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交通便利。武宁县是南昌、武汉、长沙三大省会城市的辐射中心,县外有武吉、永武二条高速畅通,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基本上形成“一小时县内圈,二小时省市圈、三小时湘鄂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3、观念拓展。休闲观光农业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相连,市场潜力大,游客不仅是游山玩水,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享受乐趣,充分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提升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

4、投入充足。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目前武宁县休闲观光农业的投入已形成了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业主资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投入机制模式,不少企业、民间资金都乐意以入股合作等方式投资休闲观光农业,给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注入了活力。

二、武宁县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小。一是农业产业面积规模小。无论是蔬菜、淡水鱼,家禽家畜,还是水果、花卉苗木等面积远没有达到应有种植规模,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特色基地很少,与休闲观光农业的规模要求相差甚远。二是农民自身投入小。休闲观光农业投入比例中,由于农民自身投入有限,在利益分配上得不到满意的效益,积极性不高。

2、少。一是农副产品商标少。武宁县淡水鱼、竹笋、蔬菜等特色产品没有统一注册商标,难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品牌效益难以体现。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很多农产品的销售还处于半成品加工的提蓝小卖阶段。

3、低。一是档次低。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设施简陋,档次偏低。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不规范,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无证上岗。服务质量相对落后。

4、短。一是观光农业的生产、生态、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营销环节薄弱,造成产业链短。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订奖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时缺乏具体长效的组织、引导和扶持措施。

三、武宁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建议

1、创意出符合县情的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同城市生活息息相关,有专业的合理创意规划和布局必不可少。建议:在高速公路进出口地段,打造好三条休闲观光农业的长廓。即:宋溪至澧溪省道两边区域;宋溪至官莲省道两边区域;工业园区到杨洲界牌省道两边区域,把三个片区临公路的田地进行统一规划,采用自营、租赁或托管的形式,建立有互动性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2、创意出迎合民情的特色活动。武宁山雅、水韵、田诗、人勤,又汇集了浙江、上海、河南等各地的移民,要借助移民这一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为城市居民搭建一年四季均可前往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家生活,享受收获喜悦的平台,建议:一是推出“武宁有我一分地”活动。在休闲观光农业长廓里,划出方块地,供城市居民租赁用,农户既可收取租赁土地费,又可收取托管费,用此方法来带动更多类似的“武宁有我一分田”、“武宁认养一棵树”等等活动,吸引有意向的游客。二是举办“采摘垂钓节”活动。根据各乡镇现有果类、蔬菜类、林果类、鱼类等资源,分不同季节统一组织开展各类“采摘垂钓节”活动,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户外游玩、采摘、垂钓、野炊、娱乐的好去处。三是举办“休闲养生游”活动。利用农村的特色,吸引城市居民与村民同吃农家饭、同住农家屋、同干农家话,达到回归自然、锻炼身体之效果。四是建立“写生创作基地”。武宁山青水秀,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农村生活多彩多样,处处时时都可为绘画写生、文艺作品创作提供最基础的素材,为此,要借助在外工作的教授、画家、作家、主编等武宁籍人士,借用他们的人脉资源,吸引一批批大学生、书画协会会员、文艺作品创作团队,到武宁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中写生、创作,为宣传武宁、繁荣农村经济抛砖引玉,牵线搭桥。五是举办土特产美食节。以农副产品为食材,有组织、有特色的开设鱼宴、水果宴、蔬菜宴、竹笋宴等,让美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3、创意出规范消费的服务方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建议:一是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二是利用水库移民、“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农函大培训资源,进行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莱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创意出优化投入的融资环境。休闲观光农业需要大资金投入,需要构筑政府政策搭台,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唱戏的投资机制,建议:一是政府及其涉农部门,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奖励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民用土地、劳务技能等八股,加大自我投入,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引进大企业,带动休闲观光农业上快车道。

5、创意出便民利己的管理体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议:一是县政府应明确一个部门为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三是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徐艺,江西省武宁县扶贫和移民办办公室主任。

篇5: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千层饼”模式研究法 本文采用了麦克哈格教授的“千层饼”模式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纵向分为水体、地形、道路、建筑、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层面来进行研究;虽然这种分析方法遭到过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但其仍然是一种较好的景观结合生态的分析方法,目前仍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理论研究。

实例研究法 本文因笔者参与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缘起,萌发以此为论文主题,所以将研究理论应用到实践时,便也以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为例,由此来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共分为六章,第一、二、三章为背景研究、相关理论研究。第四章是文章重点,着重阐

述了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设计原则、方法等。第五章为实例论证,将前一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第六章为结语。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环境危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观光农业园的快速发展,在这些背景下,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

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目标。第二章:介绍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景观、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等。对国内外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介绍欧洲、美国、亚洲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的有益经验;分析我国目前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本文主要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的一些研究内容、成果进行阐述,并从中提取可借鉴之处。第四章:根据对第三章中三个理论的提取和抽象,将其整合运用到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设计中。将生态观光农业园分为水、地形、道路、建筑(村落)、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几个层面,具体论述各个层面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

结合无锡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实际,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论证本文结论的可推广性。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过程、成果以及局限性,展望未来我国可持续景观技术的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还没有被污染和破坏的农村是我们重建生态环境的根据地,倘若它的生态环境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篇6: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推荐]

关键词: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时间:2010-05-31阅读:2454 次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分享到: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台一生态教育农园”距美丽的日月潭约有半小时车程,这里的游客常常比日月潭还多。周末,农园大门前至少停着二三十辆大小客车,其中不少

挂着台北、高雄等地车牌。人们兴冲冲地踏进红花绿草为顶的木屋,看虫子怎么变成蝴蝶、亲手制作押花扇面、品尝香草野菜烹制的佳肴„„农园占地不多,却值得都市人盘桓一日,体验久违的田园生活。

“台一生态教育农园”很像一座农业的主题公园,呈现出旅游业的鲜明特征。例如,农园精心设计了押花生活馆、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游客可依序参观。农园专设观光部,负责旅游推介、接待与导游业务,同时还制作与花卉有关的食品。在市场定位上,农园平时主要接待学校师生,为其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服务,周末则以吸引度假的客人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

台中东势林场是一个以造林为主的林场,面积有225万平方米。这里环境清新,近百种四季花卉与林场内种植的各种树木相互映衬,一派山野情趣,林场原来主要产木材,收入很低。1984年林场改建成“休养林”,成为台湾第一个以农业形态经营的游乐林场,对外开放后一下子名扬全岛,平均每年有上亿元的收入。

在南投县埔里镇“丰年食用菌种场”,游客在这里可获得有关各种菇菌的知识,体验采摘之乐,并品尝以菇菌为原料开发的系列食品、饮料。在嘉义县,邹族人正在阿里山公路旁规划以高山茶和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希望这里能成为观光客游览阿里山的又一新景观。

这就是台湾新型农业方式——休闲观光农业所展现的场景,如今,它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中的新亮点。据介绍,2008年到台湾旅游的游客增长

3.5%、民众出岛游下降5.5%,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台湾观光游仍然逆势增长,这其中少不了观光农业的一份贡献。

20多年培育催生新型农业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果园在台湾一些地区应运而生。

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设置观光农园首先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当局及“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农林厅”审核编立计划,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

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想法都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指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应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三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

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

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

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必须有丰富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台湾观光农园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另外,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在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观光农业实现了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产生了叠加效应,在旅游、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

观光休闲农园类型繁多

台湾的观光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观光农园:指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对生产者来说、观光农园虽然增加了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的费用,使得农产品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自采自买的方式,不仅买得放心,而且还达到了休闲的效果。所以,观光农园已经成为目前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味品尝等,除了观光旅游、采集果蔬、体验农耕、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目前,休闲农场己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台湾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议已由市内宾馆饭店转移到休闲农场。

市民农园:指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

验型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多数租用者只是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市民农园里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出售,只可自己享用或者赠送给亲朋好友。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园内设有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的经营方式,既有政府经营免费开放的,也有收取门票的公园。从提高经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方面考虑,以财团法人的经营方式最受欢迎。

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而且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观光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观光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台湾观光农业的特点是观光与产品选购结合,进行农产品的展销活动;观光与农业科技普及相结合、开展各种知识性宣传;观光与娱乐相结合,利用节假日在园内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吸引游客。

2000年以来,台湾已划定了20多个“休闲农业区”,建设了数百个景点。创造园区农业品及周边休闲产业数十亿元新台币的商机。目前台湾每个县都设有休闲农场,约有3000户农民在各园区经营田园料理、套装旅游行程、农特产品销售、生态解说等服务业。

台湾农业正加速转型为“精致化的初级产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产业”及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

丰富经验可成大陆宝贵借鉴

20世纪90年代起,大陆一些大城市周边乡村陆续出现了观光农业。最近几年,随着农村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观光农业更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休闲农业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在2006年5月发布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中,福建明确提出,要以福建山海田园特色景观为主,利用自然、生物、文化、历史景观资源,以及观赏动物和花果竹木生态经济开发,发展观光、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区;以都市周边为重点,建设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着重发展绿色、高效、精致产业,建设城郊观光休闲项目;利用福建海岛港湾资源,建立休闲渔业旅游度假区;利用福建丰富的森林资源,结合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休闲森林生态旅游区。

福建丘陵地貌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资源特征,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还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投资者自身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能力,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有的地方没有把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

篇7: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外出考察报告

2017年5月4日至9日,区农业局局长宋峰福带队一行7人,先后赴广西玉林、广西贵港、武汉东西湖区、江苏盐城、临沂兰陵等地就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学习。六天行程中,考察组先后参观考察了广西的玉林五彩田园、覃塘莲藕产业示范区,武汉东西湖区的如意生态园、郁金香公园、醉美西湖观光游乐园,盐城大丰区的七彩田园、丰收大地农业示范园和兰陵国家级农业示范园等,所参观考察点基本涵盖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特色村落以及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营销与生态旅游的规划、创意、开发等各环节。根据考察情况及座谈体会,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一)多点聚集,多彩绽放,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

广西玉林“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规划总面积52平方公里,集合“现代特色农业出彩、新型城镇化出彩、农村综合改革出彩、农村生态环境出彩、农民幸福生活出彩”等五个出彩,充分挖掘园区特色优势,集中打造森林公园、荷之源、农友草堂、石斛龙园、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中国南药园、南美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科技园、樱花园、荷塘月色、地质公园、禅园、五彩花田、树绵基地、辣树基地、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杂交水稻援外培训基地及生态餐厅、生态乐园等十多个景点,建设1个小镇、5个核心园、30个特色园,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康乐美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高品位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目前,“五彩田园”被评为“中国农业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称号。

(二)把握优势,立足一产,打造三产深度融合示范区。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有一千多年的种藕历史,因莲藕的“粉”和味美而素有“莲藕之乡”的美誉,该区深入挖掘莲藕产业,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制定示范区总体规划,示范区分为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三个区域。核心区种植莲藕3160亩,开发了藕粉、藕汁、藕糖、藕酒、藕茶等莲藕深加工产品,莲藕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景区内依托多个品种的莲藕,打造成片的荷花景观,景区内配套建设了观荷长廊、观莲亭、游客中心、莲藕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同时将“莲文化”与“廉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了当地廉政文化教育点。对示范区周边的龙凤村、姚山村两村庄进行了景观打造,完善村庄道路,实施民居立面改造,设置景观石,实施村屯绿化,引导开发民宿,打造出干净整洁又极具乡土气息的“荷美庭院”,打造出集合绿色生产、示范带动、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综合示范区。在荷花开放季节,日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三)政策驱动,推动转型,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区。

武汉市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的西北近郊,全区蔬菜产量超过50万吨,占武汉市的1/10。当地政府不仅仅局限于向武汉提供农产品保障,而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价值,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广大市民提供精品的农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按照现代都市农业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推进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变。自2015年起,武汉市、东西湖区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93亿元,整合、引导其他资金和社会资金近5亿元,规划建设3.2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入30多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进驻,探索出“一产三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重点打造“四季吉祥”“石榴红”“柏泉古镇”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板块,石榴红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典范。抢抓武汉赏花游发展的战略机遇,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业主投资开发赏花游产品。包括湖北宏华农业公司占地1000亩醉美西湖赏花休闲体验园、武汉林业集团东西湖基地郁金香主题公园、新沟镇二大队千亩桃花观赏园、东山陈家冲大队千亩桃花观赏园、武汉卓尔汉江花世界江滩公园等六个赏花游项目集体推出,总投资5883.31万元。2016年全区共接待赏花游游客222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1.9亿元。2016年3月,首届武汉农业嘉年华在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开幕,60余种新奇特农作物种类、300余个农作物品种、50余项国内前沿农业科研成果、20余项国际尖端农业科研成果在此集中展示,搭建主题农业创意景观20余处、设计互动体验活动120余项、开发农业创意产品200余种,农业嘉年华两个月期间,共吸引游客70万人次,园区综合收入2800万元,带动周边增收2.2亿元。

(四)规划先行,串点成线,打造休闲游精品路线。

江苏盐城大丰区依据《大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0)》《大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在历时近三年的建设进程中,以农业园区为依托,集结粮棉油植物、花卉园艺等种植业自然生育阶段花果孕育的精采绽放,全力打造丰收大地、盐土大地、荷兰花海、梨园风光、希望的田野、丰禾大地、三元农庄、七彩花田、西郊风貌区等一批休闲农业观光点。依靠现代信息传媒多方式、多途径、多频率宣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办好多种主题类型的节庆活动,设计了多条农业休闲旅游精品路线,与同程、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合作,开展网络团购。致力于农业旅游场所企业星级达标创建活动,支持指导经营单位加强场所规范化建设。中华麋鹿园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挂牌,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荷兰花海成功摘取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园区)称号,全区获此殊荣的景点总数已有6个。

(五)十年磨一剑,多元素融合,打造国家级农业公园。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万亩,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农业示范园,2013年根据发展需要,重新调整规划设计发展国家农业公园,期间政府持续投入资金进行补贴,企业持续投资运营,实现了滚雪球发展,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现已开发建设1万亩,是首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该农业公园建有锦绣兰陵、兰香东方、沂蒙山农耕博物馆、雨林王国、水上乐园、竹林水岸、湿地公园、花海田园、游乐城、荷兰风情园、百果园、沂蒙老街等休闲游乐项目。该农业公园计划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2亿元,企业出资3.7亿元。公园内共有15处游乐项目,各项目主题突出,差异性大,在空间布局上搭配合理,吸引力强,能够有效的进行互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尤其是景区内新开通的小火车项目,增强了游览效果和乐趣,提高了旅游收益。园区内旅游元素众多,渗透性强。公园内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备齐全,有服务点7处,购物点20余处,自行车租赁处2处,电瓶车站点2处,配备食宿1条街,可同时接待游客2000余人。园区实行“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运营,采取政府投资、公园所在村集体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村集体成立开发运营园区的开发有限公司,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优先就近就地就业。农业公园引入研发企业,园区聚集了20多家农业研发企业,从事农产品新品种开发、农业科技的试验与普及工作。此外,还通过承包租赁方式,引入蔬菜花卉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来建基地。2013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亿元(门票收入1.44亿元,餐饮、住宿、体验、购物等收入1.93亿元)。

二、深刻领会,对照反思

(一)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

参观考察的各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及旅游业方面都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布局、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合理配置区域农业旅游要素,整体实现一业一规、特色各异,推动全区农业旅游经济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比如,盐城市大丰区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进旅游兴区的“总盘子”,按照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同时融入休闲观光农业的元素,使休闲观光农业串点成线,打造出多条成熟的观光游路线,成为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我区在2013年也制定了《垦利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但制定完成后就“束之高阁”,没有按照规划对农业各类业态进行布局,各类农业园区布局零散、发展随意,水利、农开、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行业项目也难以整合使用,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政府投资、社会投资规模效益无法实现。

(二)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做好一产与三产的结合文章。

先进地区都把发展农业基础上的旅游作为着力点,依托高标准的设施农业,进一步融合创意设计、文化特色,拓展体验、观赏采摘、休闲产品销售为主的休闲观光功能,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在一产与二三产结合上,先进地区抓住关键点,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比如,盐城市大丰区多条休闲旅游路线启动后,由于路线布局上缺少餐饮配套服务,游客留不住,影响了整体景点路线的利用率,该区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发动周边村发展农家乐,发展起完善的旅游餐饮配套体系。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吉农农场探索的“以劳换宿”的项目,游客一上午的田间劳动,可以换取一家人当天免费食宿,项目一经推出,短短几个月就吸纳会员1000多人。所考察地区多为人口密集地区,与他们相比,一方面是我区及周边城镇人口少,人气难以聚集,另一方面,我区休闲农业数量少、布局分散、建设标准低,多为近郊游、半日游,无法留住游客,起不到带动一产的明显作用。

(三)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

此次考察,我们切实感受到以上地区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的超前意识和发展魄力,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标准化提升、旅游配套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强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如,武汉市东西湖区2016年政府财政可用财力达到110亿元,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集中流转,政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每亩1000元打包对外流转,各级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达到每亩2.4万元,在12万亩耕地上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在发展休闲农业上,市区两级财政按照基础设施投入50%的比例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助,上不封顶。今年4月份,武汉市又出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黄金20条”,鼓励市民下乡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创业创意、休闲养老养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增加财产性收入。东西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财力支撑,而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则是在有限的财力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覃塘区2016年财政总收入为18.2亿元,为典型的吃饭财政。在这一状况下,区政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200万元,为覃塘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通过“公司+家庭农场”方式进行社会运营,建成以示范区为中心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文化、饮食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与东西湖区相比,我区设施农业数量小、建设水平低,农业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与覃塘区相比,作为优势产业的莲藕产值低、产业链条短,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如何整合各类资金,引导发展高科技农业及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四)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应坚持高端定位、长远发展的战略。

先进地区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规划的引领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信息与技术支持等手段,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促使他们逐步发展壮大。如,广西玉林的五彩田园立足起点高规划,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田园化、品牌化的“六化”要求,建设三类功能区,第一产业功能区为高标准、高水平的规模化种植园,包括中国南药园、海试区科技园、五彩花田等13个重点产业项目;第二产业功能区建设中药材加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生物质能源萃取等农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功能区建设物流、商贸、观光、旅游、文化服务等产业,包括花卉产业园、国际物流园、健康小镇、岭南农耕文化园等16个重点规划项目。整个园区规划起点高、建设速度快、总体规模大,走在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前列。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自2007年启动建设,历时近10年,期间经历两次总体规划调整,先后投资5亿多元,发展到目前已成为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园。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感受到当地政府在打造高端现代农业园区的恒心和毅力,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虽然已发展55处,建设投资规模60余亿元,但由于运营主体观念陈旧、思路不清、投资盲目,多数园区处于低水平运营,整体效益不高。

三、理清思路,加快突破

(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根据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发展理念,对我区现代农业、全域旅游进行科学规划,构筑生态旅游大开发、生态高效农业大发展的新格局。将我区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精心打造以自然景观游为龙头、沿黄风情游为主体、北方鱼米之乡为目标的亮点工程。在规划建设上,一是结合现有农业资源和区域产业布局,着眼长远、整合资源,以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一流的规划引领一流的建设,把亮点做亮、优势做大、重点做强。二是在项目选择上,既要坚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总体规划、群众需求、文化休闲“四符合”标准,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做法,敢于探索创新,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手段推进发展,多上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把资源优势利用到极致,确保项目的档次和水平。

(二)政府引导、树立标杆。

尽快成立以书记、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向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集聚、倾斜。以旅游部门为主,相关镇街以及农业、国土等部门配合,抓紧开展前期工作。要充分发挥我区农业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产业聚集、协调开放”的原则,区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农业+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及早研究制定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重点搞好对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涉农、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项目、资金。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招商模式,引进国内外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重点打造10个万亩自然景观、滨海旅游特色小镇、水语小镇等标杆、亮点工程,以此推动全区农业+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解放思想,冲破禁锢。

通过外出考察对比,与先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及思想理念来看,我区还存在“固步自封、小成自满”、“非山即水不能搞旅游”等消极思想和错误发展理念。对此,我们必须要直面、正视存在的差距的问题,破除“坐井观天”的狭隘思想,务求开放致远。要打破思想陈规,用长远眼光谋划旅游发展思路,用科学布局推进项目落地,用开放态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走出去”,学习借鉴他人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也要“请进来”,通过开展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提升干部以及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提高业务本领。要坚定发展信心,树立“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发展意识,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今年确定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让旅游成为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造点串线、连片打造。

借助“黄河入海、胜利油田发源地”世界唯一优势,主打“黄河口生态游”品牌,突出“走近黄河、拥抱自然”主题,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大地自然景观、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农家乐集聚区、果蔬采摘园,打造一流的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居住餐饮、休闲娱乐、亲子教育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尽快实现点上突破、线上串联、面上提升。一是打造沿黄生态游。从南向北沿黄河大坝整合提升董集镇黄河金滩、南展区房台村民俗体验、天宁寺佛教文化、湿地公园、万亩麦田怪圈、万亩花海等旅游资源和项目,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生态观光带。二是发展田园体验游。即以东二路为中轴的辐射周边的中央休闲娱乐区,围绕“土、特、奇、鲜”作文章,精心打造万亩荷塘、万亩稻田、万亩河蟹、万亩林场、万亩桃园等大地自然景观和重复消费群体认可的“我的菜地”“我的稻田”“我的果园”“我的渔池”等特色体验田园。三是滨海特色游。即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为主的渔业参与休闲度假区,重点打造温泉养生、泥滩捉蟹、制盐体验、海参养殖、中心渔港等市民亲身参与休闲项目,打造成全市生态旅游的典范区。

(五)建立智库、科技引领。

篇8: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

赣榆县位于苏、鲁2个省的交界处, 依山傍海, 山清水秀, 气候宜人, 属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3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区域, 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 赣榆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已经并将不断显现出其在社会、经济、生活、生态中的积极意义。

1.1 延伸农业产业链, 拓展农业产业化平台

赣榆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发展新型的农副产品产、经、销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 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农业产业化还有新路可走。农业渗入旅游业, 旅游走进农村, 充分发挥了农业生产、特色产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 使农业产业化得到新的延伸。

1.2 美化城市环境, 顺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 现代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而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赣榆县开展“四城同创”的实践, 体现了美化环境是城市发展、提升品位的需要, 是服务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都市农业建设为美化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为城市营建了一批后花园。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 品位得以进一步提升, 吸引力也逐渐增强。

1.3 扩大服务功能, 满足市民消费的需要

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总是在生产功能上大做文章,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 双休日闲暇时间的增多, 生活节奏的增快, 工作压力的增大, 以及竞争力的增强, 希望走进大自然获得精神放松的人越来越多。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正迎合了当今社会旅游休闲消费新潮, 展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潜能。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 旅游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象征,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有品味的高尚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谐社会的创建,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定前景看好。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结合赣榆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实践,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多样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开发原则。最近几年, 赣榆县一直致力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使该类型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必须进行全盘规划、合理布局[3]。一方面, 要不断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现的问题, 总结经验, 全面完善休闲农业的创建;另一方面, 要遵循已经获取的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准则。

2.1 市场导向原则

在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可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 根据城乡间的不同环境特点, 发展以居民旅游消费为主的新型产业。为有效挖掘城乡周边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客源, 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要进行、实地调查, 以详细了解观光农业园区的游客来源、游客的消费水平、居民的主要娱乐项目、交通状况等方面内容, 由此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以降低区域内同类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等竞争压力[4]。根据市场导向原则, 赣榆县市场定位为3个级别:一级市场 (核心市场) , 即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等周边地区一、二日游客源市场, 为赣榆县吸引国内游客的核心市场, 该客源市场是赣榆县社会经济潜力高峰区, 市场前景广阔;二级市场 (目标市场) , 即江苏省、上海市及山东省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居民出游需求较高, 市场消费潜力大, 是赣榆县规划中远期市场主攻方向;三级市场 (机会市场) , 即华东六省一市及其他地区, 可以定位为机会市场。

2.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点是不断创新, 由此维持休闲农业的长期运行。因此, 在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 应着重展示新奇的农村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等[1,5]。赣榆县的国家级“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夹谷山休闲观光园艺园区”、“海州湾海洋生物科技园区”, 以及芦野沙洲—罗阳湿地公园、采菊东篱—青口市民农园、春华秋实—石桥生态园、巍巍忠魂—抗日山风景区、百花争妍—城西万亩花卉苗木园、梅桂溢香—沙河子植物园、小河弯弯—八十一湾现代农业园区、神农百草—门河万亩药材观光园、湖光山色—大吴山塔山湖风景区、江枫渔火—海陵湖风景区等, 都是以特色取胜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 是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杰作。

2.3 综合效益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发展的高效、新型市场农业, 需遵循综合效益的原则[6]。赣榆县结合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沿海开发的背景下, 将生态环境的保育、观光休闲的开发与人文记忆的延续有机结合, 以推动赣榆县社会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主旨, 以人本主义的观光休闲体验规划为核心, 努力寻求自然、资源、产业、人文以及居民需求之间的契合, 将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拓展为体验、游憩、康体、文化、教育、娱乐等“四生” (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体验) 功能的复合, 从而推动赣榆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多样性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丰富, 按照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购物型、疗养型、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度假型、务农型等类型, 按结构不同可划分为观光渔业、观光种植业、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林业等类型。延长旅游者在园区的停留时间, 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经济效益的重点[7,8]。因此, 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 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项目, 使旅游者能在同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地看到多种休闲观光农业景观, 体验和参与多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 使其高兴而来, 满载而归。赣榆县环境优美, 人文荟萃, 拥有多姿多彩的观光休闲资源, 是中国 (县域旅游) 百强品牌目的地, “访徐福故里, 游红色胜地, 观黄海风光, 探秦山神路, 赏乡村美景, 采田园鲜果”的县域旅游产品已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2.5 参与性原则

游客直接参与体验, 自娱自乐, 已成为当代旅游新时尚, 而休闲观光农业就最富有参与性的特点。赣榆县休闲农业创建的种瓜栽花、锄草施肥等农耕参与型;采果、摘果等农园采摘参与型;狩猎、跑马、垂钓、划船等健身康体参与型;品瓜、品果、品茶、品美食等农宴品尝参与型;推磨、舂米、汲水、杀鸡、宰羊等日常生活参与型;泥塑、编织、刺绣、唱山歌等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等, 都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休闲观光农业参与型项目[9]。赣榆县农家乐集群, 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如花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桃乡农家乐等, 以“农”字吸引了大量为尝鲜而到农家院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的城市旅游者, 达到城市旅游者多层面、深层次体验到农村生活情趣、农民情感的良好效果。

2.6 科学性原则

21世纪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较高, 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10]。赣榆县国家级“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 投资5.5亿元, 依托现代生物技术、灌溉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所塑造的智能化温室、自控电导式无土栽培系统、高科技生物培育繁殖系统及其各色名贵稀有的瓜果、花卉、禽畜、水产等农产品奇观等, 吸引了现代旅游者纷至沓来。因此, 休闲观光农业所展示内容的科学性特点, 决定了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让旅游者在娱乐、休闲的同时, 能自觉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教育, 自觉传播农业科学知识, 以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的教育功能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功能, 促进其快速发展。

2.7 整体开发原则

综合开发和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赣榆县观光休闲农业资源组合格局、区域互动及休闲产业区域组织管理、规划形成以青口综合服务功能区为中心, 由徐福生态农业文化休闲园区、四季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海州湾滨海休闲旅游科技园区构成三大观光休闲农业核心区域, 并在核心区域外规划若干观光休闲农业辅助节点, 形成“一心、三区、四轴、十节点”的空间格局体系[11]。首先, 在外部其要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 在区际间突出自己的特色。其次, 在内部既要整体协调各大功能区, 又要考虑到产品营销全过程的协调, 其规划布局做到全面协调, 整体发展。再者,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周边多是农村, 园区规划布局也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赣榆县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 在全县实施美丽乡村行动, 使休闲农业与乡村建设达到完美的结合, 取得了和谐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效果[1,2,3]。

摘要:阐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 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 总结规划布局的原则, 以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原则,江苏赣榆

参考文献

[1]杨载田.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原则探索[C]//中国地理学会乡村地理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33-36.

[2]姚晓改, 黄广荣.浅析郑州市大枣园风景游赏规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24) :229-230.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4]谢辉.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N].中国经济导报, 2010-01-09 (D4) .

[5]刘明.临沂市农业观光园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9.

[6]王显明.城郊型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7]刘莹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06.

[8]孟英伟.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 2007.

[9]吴琳.中等城市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机制和开发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07.

[10]李子蓉, 赵伟.休闲农业园主题创意设计——以泉州大帽山将星休闲山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2) :13580-13583.

上一篇: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介绍下一篇:听听秋的声音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