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三章之二完

2024-05-03

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三章之二完(精选2篇)

篇1: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三章之二完

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之二完

课 题 2.3 公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 2.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教学难点 求根公式的条件:b -4ac 0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2、用配方法解方程:x2-7x-18=0 二、新授: 1、推导求根公式:ax2+bx+c=0 (a≠0) 2、公式法: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3、例题讲析: 例:解方程:x2D7xD18=0 例:解方程:2x2+7x=4 三、巩固练习: P58随堂练习:1、2 四、小结: 五、作业: (一)P59习题2.6 1、2 (二)预习内容:P59~P61 板书设计: 一、复习二、求根公式的推导 三、练习四、小结 五、作业 学生演板 x1=9,x2=-2 注意:符号 这里a=1,b=D7,c=D18 学生小结 步骤: (1)指出a、b、c (2)求出b2-4ac (3)求x (4)求x1, x2 看课本P56~P57,然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另一种解法DD公式法。 (1)求根公式的推导,实际上是“配方”与“开平方”的综合应用。对于a 0,知4a >0等条件在推导过程中的应用,也要弄清其中的道理。 (2)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应把方程写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b、c的数值以及计算b -4ac的值。当熟练掌握求根公式后,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课 题 2.4 分解因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会用分解因式(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掌握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回顾交流 [课堂小测]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观察比较: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分析小颖、小明、小亮的解法: 小颖:用公式法解正确; 小明:两边约去x,是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错误。 小亮:利用“如果ab=0,那么a=0或b=0”来求解,正确。 分解因式法: 利用分解因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分解因式法。 二、范例学习三、随堂练习随堂练习 1、2 [拓展题] 四、课堂总结 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否分解是关键,因此,要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通过提高因式分解的能力,来提高用分解因式法解方程的能力,在使用因式分解法时,先考虑有无公因式,如果没有再考虑公式法。 五、布置作业 P62习题2.7 1、2 板书设计: 一、复习二、例题 三、想一想 四、练习五、小结 六、作业 学生练习。 注:课本中,小颖、小明、小亮的解法由学生在探讨中比较,对照。 概念:课本议一议,让学生自己理解。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x(5x-4)=0 x=0或5x=4=0 ∴x1=0或x2= (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x-2)(1-x)=0 x-2=0或1-x=0 ∴x1=2,x2=1 (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时,就可用分解因式法来解。 (2)分解因式时,用公式法提公式因式法 课 题 2.5 为什么是0.618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 回顾交流 [课堂小测] 1、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问题情境:同学们还记得黄金分割吗?你想知道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怎样求出来的吗?与同伴交流。 3、哪些一元二次方程可用分解因式法来求解? 例1:P64 题略(幻灯片) (1)小岛D和小岛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处,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 [探索题] 某商场一月份销售额为70万元,二月份下降10%,后改进管理,月销售额大幅度上升,四月份的销售额达112万元,求三月、四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 四、课堂总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合理地建立模型。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一般可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如“列表法”、“译式法”、“图示法”等。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 1、2 板书设计: 一、黄金分割 二、例题 三、练习四、小结 五、作业 学生演板 0.618 方程一边为零,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 注意:黄金比的准确数为,近似数为0.618. 学生理解领会,参与分析。 学生独立练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三个重要环节: 1、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问题; 2、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篇2: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三章之二完

第8课时 第三章 回顾与思考(二)

1、教学目标:

⑴通过对纸片的折叠和图形的相互转化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定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通过口述证明过程,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的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应用 教学难点: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应用 教 学 过 程

第一环节:回顾第一课时的知识框架(5分钟)

活动内容:利用2~3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同学采用接龙抢答的方式(即:一个同学说出第一课时的第一个知识点,下一个同学利用抢答的方式说出第二个知识点,若同时站起多人,那么由第一个站起的同学回答)。第二环节:例题引入(学生进行探究,20分钟)

1、本章复习题A组第5题:如图所示,把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你能证明吗?

EAD

ADBCBC

D 引伸:⑴在这个图形中除△BCD≌△BED外,还有其它的全等三角形,⑵当AB=6;BC=8时,你能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吗?⑶在⑵的条件下对这个图形你还可以作何尝试?

2、在△ABC中,∠ACB=90°,E时AB中点,以A、C、E为定点作平行四边形。⑴当∠B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CEF是菱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⑵四边形ACEF有可能是正方形?为什么? 活动内容:学生对于书上的问题进行猜测探究→展示学生的思路→口述证明过程并相互纠正错误。第三环节:练习提高(12分钟)

1.以△ABC的三边为边,在BC的同侧做等边三角形△ABD、△BCE、△ACF ⑴判定四边形ADEF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⑵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菱形? ⑶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矩形? ⑷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 ⑸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D A F

CB

F

E

A

C

不存在?

A D

C

B B

E

2.△ABC中,D、E、F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连接AE、DF。

1)AE、DF有什么关系?

2)△ABC满足什么条件时,AE⊥DF? 3)△ABC满足什么条件时,AE=DF?

4)△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FE是正方形?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3分钟)活动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取得了哪些经验?(学生总结,老师补充)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如图,矩形纸片ABCD,把纸片折叠使A、C二点重合,得到折痕EF,连接AF、CE,判断四边形AFCE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2、先用木条制成活动的四边形,再用彩色的橡皮筋顺次连成中点四边形。

1)无论四边形的形状怎样改变,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怎样?

2)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什么? 3)若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什么?

4)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什么?

5)当活动的四边形二条便在同一直线上时,四边形ABCD变成△ABD,那么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怎样?

3、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B=8,AD=24,BC=26,点P从A点出发,沿AD边以1的速度向点D运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以3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

B Q

A P D A E D B F C D G

D G C F B

H H

F A A E E

B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四、教学反思:

上一篇:月考后家长会学生干部发言稿下一篇:信用社发展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