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2024-04-29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精选8篇)

篇1: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出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7到2011年生化,细胞真题及答案,2012有真题没有答案,另附科大历年期末期中试题及答案(课件也有,但本人觉得一点用没有,还浪费大量时间看)。本人亲身2013经历考研,总分400左右(不好报出具体分数,请谅解),绝对有用,试题重复率达到每科30分左右(有的年份会远高于这个数),信不信由你,有意者联系qq824538346

发邮件即可,QQ常年不在线,价钱所有资料40元,只为赚回当年买资料花的近400元。。如果想咨询考研经验也可联系,有时间的话乐意回答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化 学 院 2005--2006 学年第 2 学期考试试卷

(2006年6月28 日)考试科目: 生物化学

分:__________ 学生所在系: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1. 蛋白聚糖通常位于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脂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化合物的总称。

3. 脂类在血液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运输。

4. 真核生物的染色质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请写出肽平面的共价结构(包括6个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水溶性球状蛋白的内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

7. 同源蛋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硫酸铵而使蛋白质________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___。

9. 许多酶需要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辅助因子。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抗体酶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1. 一个酶催化反应的kcat是30.0S-1, Km是5 mM, 当底物浓度为______________, 反应速度可达最大反应速度的1/4。

12.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水溶性的重要电子载体。13. 柠檬酸是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通过__________果糖2,6-二磷酸的浓度升高血糖。

15. 糖原生物合成的前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导产生二级信使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A,进而激活其它与糖原降解有关的酶。这一过程被称为激素调节的________________。

17. 脂肪酸彻底氧化产生ATP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三羧酸循环中,_________________生成草酰乙酸。19. 质子驱动力(proton-motive force)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0. 位点专一重组可造成DNA序列的______________、插入、和___________________。

21. 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3. _________________使分泌蛋白的合成定位于粗面型内质网上。24.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是_______________酶,复合物IV是________________。

26. 柠檬酸可抑制柠檬酸合酶的活性,这种抑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在细胞内,脂肪酸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线粒体。28. 乙酰辅酶A(acetyl-CoA)别构___________丙酮酸脱氢酶。29. 果糖1,6二磷酸(F16BP)的累积___________________丙酮酸激酶。30. 无氧发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硫酸铵而使蛋白质_______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_。

32. 分子伴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 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__________;蛋白质的最大吸收波长是________________。

34. 水溶性球状蛋白的内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

二、是非题(10分,每题1分)

()1.ABO血型决定簇抗原是红细胞表面的寡糖。()2.维生素A、D、C、K都是脂溶性的。()3.等电聚焦电泳可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4.糖原的降解是指糖原酶把糖原水解为葡萄糖。()5.DNA的错配修复发生在新生链被甲基化之前。()6.同源重组也具有DNA损伤修复的功能。

()7.无氧酵解的生理意义是将NAD+还原为NADH,从而使糖酵解可顺利进行。

()8.对去污剂处理过的线粒体,ATP合成的抑制剂不会阻断电子传递。()9.具有回文序列的单链可形成发卡结构。

()10.当细胞对核糖和NADPH的需求处于平衡状态时,戊糖磷酸途径的氧化阶段占优势。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关于肺炎球菌转化实验,S品系(有夹膜)有致病性,R品系(无夹膜)无致病性。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S品系与加热杀死的R品系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B.R品系与加热杀死的S品系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C.S品系的DNA与R品系混合后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D.S品系的夹膜与R品系混合后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2.下图是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时的核酸电泳图,则所测定序列的DNA顺序是:

A.5-CCATCCGTTGA-3 B.5-AGTTGCCTACC-3 C.5-GGTAGGCAACT-3 D.5-TCAACGGATGG-3

电泳方向A C G T()3.组氨酸的氨基、咪唑基、羧基的解离常数分别为1.82, 6.00和9.17,其等电点为

A.3.91

B.7.59

C.5.75

D.8.50()4.下列关于糖异生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丙酮酸在线粒体中羧化为草酰乙酸

B.草酰乙酸在细胞质中又脱羧为丙酮酸

C.草酰乙酸脱羧有利于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D.草酰乙酸被还原为苹果酸后从线粒体进入细胞质

()5.下列关于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酶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速化学反应。

B.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位于相邻的两个结构域的界面。

C.电泳实验中,在低于等电点的pH值的缓冲液中酶向正极移动。

D.抗体酶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6.关于磷酸戊糖途径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受体是NADP+

B.转醛酶需要TPP作为辅酶

C.该途径与光合作用暗反应相通

D.5-磷酸核糖是氧化阶段的产物

()7.下列哪种相互作用不能应用于亲和层析()

A.抗体与抗原

B.糖蛋白与凝集素

C.亲和素(avidin)与生物素(biotin)

D.谷光甘肽与含巯基蛋白

()8.关于三羧酸循环

A.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

B.乙酰CoA及NADH可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C.循环中所生成的苹果酸是D型

D.受ATP/AMP比值的调节

()9.核糖核酸酶的变性与复性实验表明()

A.核糖核酸酶能降解RNA。

B.核糖核酸酶能降解DNA。

C.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决定于一级结构。

D.二硫键对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哪种物质不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辅酶

A.生物素

B.硫辛酸

C.硫氨素焦磷酸(TPP)

D.FAD 四.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结构域

2.别构效应

3.光系统

4.拚接体

5.同工酶

篇2: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江西农业大学的重点建设和优势学科之一。

硕士点有导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是一支以博士、硕士学历教师为主要骨干,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以科技部、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依托,拥有较为先进和完备的现代仪器设备,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主要以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酶)、抗体、新活性物质为对象,进行结构与功能、代谢、生物信息的研究方向。培养熟练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具备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同时具备较扎实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8年来共培养6届毕业生88人,发表论文共16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4篇。在植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功能基因组学、生殖生物化学、植物资源利用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篇3: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转化医学,教学改革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 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 使得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1992年, 《科学》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 (Bench to Beside, 简称B2B) ”的概念[1]。1996年, 著名医学杂志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2]。转化医学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其精确定义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转化医学走的是“来自临床, 服务临床”之路, 如何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是重点。对于医学院校的本科生来讲, 更是需要时时灌输, 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基础医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根据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的密切联系, 结合其教学的要求和实践, 探讨了转化医学对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1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的联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 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 主要包括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 以基因信息传递为中心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而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 其研究内容在传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 又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例如, 将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特征与病理情况下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比较, 利用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手段对现代临床中的一些分子标志物等进行基础方面的研究。因此, 学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转化医学的发展亦有促进作用。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为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时代发展产物的转化医学, 研究内容的中心环节之一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它涉及到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作用;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与预测[3]。而以上这一切均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密切相关。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架起基础科研工作者跟临床医师的桥梁, 使得基础科学的成果能解决临床问题, 临床中遇到的困难, 能够及时反馈给基础研究者, 引导研究方向, 为临床服务, 最终使患者受益[4]。其两者都是桥梁学科, 与多学科密切联系, 特别是与临床知识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工作者教学与研究必须以转化医学的理念为指导, 从而适应转化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2 转化医学给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那么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转化医学的精神呢?下面作者浅析其所在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

2.1 采用以病例为导向的教学法进行授课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其理论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该课程中概念、原理多, 逻辑性强,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 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当主角, 一味的讲授知识, 而学生当配角, 一味的被动接收信息, 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课程建设中, 就要求教师在讲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思维, 将重要的知识点与临床知识进行合理连接,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 物质代谢与调节是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部分可充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又例如, 可将人体发生异常物质代谢后引起的疾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巨幼红细胞贫血、痛风症等引入课程中, 又如在讲血浆脂蛋白代谢时, 可以列举临床上常见的高脂血症。通过实际的病例, 相关的生化指标及电泳图谱让学生自行根据已学知识对高脂血症的分型、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等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而且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2.2 将转化医学概念与内容引入理论课教学中

根据自身医学院校的特点, 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后期教学中, 增加临床生物化学部分内容, 引入转化医学概念, 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架起桥梁。例如在讲授分子医学专题篇的时候, 笔者将近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中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 如肿瘤分子标志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肿瘤和代谢病等生化机制及分子标志物等作为实例, 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结合。以其所在教研室研究的如甲状腺癌及肿瘤的代谢组学, 以及烟雾病的代谢组学筛选标志物的研究作为实例, 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说明标志物筛选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同时也请临床相关科室对该方面从临床角度说明标志物对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性, 以及临床学科需要基础研究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通过类似的教学说明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相互转化, 让临床学生深刻体会到转化医学的真正含义。

2.3 实验教学增加自主综合设计分子生物学实验

基本和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基础研究的必须手段。为了更好的培养转化医学形式下的临床本科生, 则需要将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相互组合, 提高临床本科生的实验思路和实际动手能力, 更好的将基础实验与临床知识相联系。作者所在校将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成两大部分, 一部分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如质粒的抽提、PCR酶切、重组质粒转化等, 另一部分为扩展性实验, 即自主综合设计实验。

教员布置相关课题“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克隆、表达与鉴定”。学员分组后, 自己查阅文献, 设计实验流程及应用到的相关技术手段, 再根据实验室情况自主准备相关实验所需物品, 进行相关实验, 实验后, 自主评价实验结果, 分析得失。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状态, 学习目的非常明确,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此种设计性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课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这样的自主实验设计, 一方面使得学生将第一部分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融会贯通,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另一方面使得临床专业本科生对基础科研的研究思路有所了解, 培养转化医学的意识, 为转化医学大背景下从“实验室到病床”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手段。

转化医学实际上更强调的是理念的转变, 在医学发展中转化医学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对未来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中, 更应时刻给他们灌输转化医学的理论, 在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 更应时刻体现。强化转化医学理念, 加强多学科协作, 培养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积极探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从而为学生临床学习和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hoi DW.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J.Science, 1992, 258 (5080) :241-243.

[2]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 1996, 348 (9025) :422.

[3]闫华.医学科教新任务——促进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0, 23:225-228.

篇4: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一、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指细胞中的所有膜结构,包括细胞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它们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即由脂类、糖类及蛋白质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即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覆盖、贯穿或嵌着许多蛋白质分子,所以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系统:指细胞中的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些膜结构即细胞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例如细胞中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内质网、高尔基体、具膜小泡、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共同协调来完成,体现出这些相关结构既可各自独立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又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二、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区别在于:

(1)培养基成分不同。由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代谢类型不同,导致培养基的成分有所不同,培养条件也存在着差异。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包含有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包括矿质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和有机添加物,且多为固体培养基;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

(2)培养起点不同。植物组织培养可以是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动物细胞培养的起点是单个细胞,离体的组织或器官需用胰蛋白酶处理成为单个细胞,配成细胞悬浮液,这或许是二者在命名上有差异的原因。

(3)培养的结果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一般得到完整的植株,可用于植株快速繁殖、培养无病毒植株等;动物细胞培养一般得到细胞群,可获得所需的细胞或细胞的产物等。

三、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从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中取出组织,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将该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这个过程叫原代培养。原代培养也就是指对直接从有机体获取的细胞进行培养的过程。一般把第一代的细胞培养与传至第十代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需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个过程叫传代培养。也就是将培养的细胞分散后从一个容器中取出,以1∶2或1∶3以上的比率移转到另一个或几个容器中进行培养。

四、细胞株和细胞系

细胞株: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细胞能够继续分裂传到40~50代,这样的传代细胞称为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细胞至50代以后就不能再传下去了,但是有部分细胞,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五、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

(1)原理不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

(2)细胞融合过程不同。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是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后,再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应先使细胞分散后再诱导细胞融合。

(3)诱导融合手段上有差异。植物体细胞杂交诱导可用物理方法如离心、电刺激、振动,和化学方法如使用聚乙二醇等试剂;动物细胞融合除上述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外,一般还能以灭活的病毒诱导。

篇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求职简历

主要研究方向:

(1)微生物水解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2)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电子邮箱:

二、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88.9-1992.6 长沙理工大学 学士学位

.9-.6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学位

.2-.12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微生物学实验室访问学者

.9-.6 中山大学 博士学位

.9-.1 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2010.2-.8 美国弗罗里达中央大学 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2-2003 河南平顶山学院,助教、讲师

篇6: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50学时)

一、前言

本课程面向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学时50,学分3,属于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首先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它在生命科学中的位置、发展现状及展望以及基因组织包括DNA结构、复制、突变、修复和重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动向,着重涉及当今分子生物学应用技术即分子克隆工具酶、电泳技术、载体、DNA及RNA制备、构建DNA文库、遗传转化、基因表达、PCR、RFLP、RAPD,还介绍了蛋白质合成及分析。旨在使研究生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新进展并为相关学科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问题提供知识和技术。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概念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与演变、基因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基因发生突变与交换及DNA遗传多型性检测的分子生物学原理。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P.C.Turner,A.G.McLennan,A.D.Bates&M.R.H.White 1999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黄翠芬 1987 遗传工程理论和方法 科学出版社 盛祖嘉等 1988 分子遗传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齐义鹏 1989 基因工程原理和方法 武汉大学出版社 吴乃虎 1991 基因工程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金冬雁 黎孟枫等译 1992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科学出版社 谢友菊 1992 遗传工程概论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阎隆飞、张玉麟 1993 分子生物学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阎隆飞、张玉麟 1997 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徐洵、刘震乾 1993 DNA重组技术 科学出版社 卢圣栋 1993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德葆 徐平1994 重组DNA原理和方法 淅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孙志贤 1995 现代生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技术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林万明等 1995 PCR技术操作和应用指南 人民军医出版社 金冬雁 1996 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 科学出版社 1998 基因及其操作原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冬雁等 1996 核酸和蛋白的化学合成与序列分析 科学出版社 夏其昌 1997 蛋白质化学研究技术与进展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名词室 1997 英汉生物学词汇(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朱玉贤等 1997 现代分子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瞿礼嘉等 1998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Robert.F.Weaver 2000 分子生物学(in English)科学出版社 Sambrook J.等 1982 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iry Manual 1989(2nd edition)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Turner等 1999 分子生物学(in English)科学出版社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细胞与大分子(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细胞和大分子的分类及用以分析的一些方法。

2、要点: 第一节 细胞分类

1.真细菌 2.古细菌 3.真核生物 4.分化 第二节 亚细胞器

1.细胞核 2.线粒体与叶绿体 3.内质网 4.微体 5.细胞器的分离 第三节 生物大分子

1.蛋白质和核酸 2.多糖 3.脂类 4.复杂大分子 第四节 大分子的组装

1.蛋白质复合体 2.核蛋白 3.膜

4.非共价相互作用

第二章 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DNA如何整合进原核和真核生物复杂的基因组中。

2、要点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

1.大肠杆菌染色体 2.DNA结构域 3.基因组超螺旋 4.DNA结合蛋白 第二节 染色质结构

1.染色质 2.组蛋白 3.核小体 4.H1的功能 5.连接DNA 6.30nm纤丝 7.高级结构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

1.有丝分裂染色体 2.着丝粒 3.端粒 4.间期染色体 5.异染色质 6.常染色质 7.DNaseⅠ超敏性 8.CpG甲基化 9.组蛋白变异体和修饰 第四节 基因组复杂度

1.非编码DNA 2.复性动力学 3.单一序列DNA 4.串联基因簇 5.分散重复DNA 6.卫星DNA 7.遗传多态性 第五节 遗传信息流

1.中心法则 2.原核基因表达 3.真核基因表达

第三章 DNA复制(4学时)

1、目的要求:重点掌握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中的区别。

2、要点:

第一节 DNA复制概述

1.半保留机制

2.复制子、复制起点与终点 3.半不连续复制 4.RNA引导 第二节 细菌的DNA复制

1.实验系统 2.起始 3.解旋 4.延伸 5.终止与分离 第三节 细胞周期

1.细胞周期 2.细胞周期4个时期 3.检验点及其调控

4.细胞周期蛋白和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的激酶 5.E2F和RB的调控

6.细胞周期的激活、抑制与癌症 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1.实验系统 2.起始点与起始 3.复制叉 4.核基质 5.端粒的复制

第四章 DNA损伤、修复与重组(4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导致DNA损伤的因素,掌握基因诱变、DNA重组和DNA修复的概念和方法。

2、要点: 第一节 诱变

1.突变 2.复制忠实性 3.物理诱变剂 4.化学诱变剂 5.直接诱变 6.间接诱变 第二节 DNA损伤

1.DNA损伤 2.氧化性损伤 3.烷基化 4.聚化加合物 第三节 DNA修复

1.光复活 2.烷基转移酶 3.切除修复 4.错配修复 5.遗传性的修复缺陷 第四节 重组

1.同源重组 2.位点特异性重组 3.转座作用

第五章 基因操作(4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现有的对DNA进行操作的技术,学习用简单的DNA克隆策略图说明问题。

2、要点:

第一节 DNA克隆概述

1.DNA克隆 2.宿主和载体 3.亚克隆 4.DNA文库 5.筛选文库 6.克隆分析 第二节 质粒DNA的制备

1.载体质粒 2.质粒的小量制备 3.碱裂解 4.酚抽提 5.乙醇沉淀 6.氯化铯梯度 第三节 限制酶与电泳

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识别序列 3.黏末端 4.限制性酶解 5.琼脂糖凝胶电泳 6.DNA片段的分离

第四节 连接、转化与重组体分析

1.DNA连接 2.重组DNA分子 3.碱性磷酸酶 4.转化 5.筛选 6.转化率 7.筛选转化子 8.转化子的增殖与保存 9.凝胶分析 10.插入片段定向

第六章 克隆载体(4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常用的适合于各种用途的克隆载体。

2、要点:

第一节 质粒载体的设计

1.连接产物 2.双抗生素抗性 3.蓝—白颜色筛选 4.多克隆位点 5.已克隆插入片段的转录 6.表达载体 第二节 噬菌体载体

1.λ噬菌体 2.λ置换型载体 3.包装与侵染 4.噬菌斑的形成 5.λ溶原体 6.M13噬菌体载体 7.克隆到M13 8.质粒—M13杂合载体 第三节 黏粒、YAC与BAC 1.大片段DNA的克隆 2.黏粒载体 3.YAC载体

4.用酿酒酵母的筛选 5.BAC载体 第四节 真核生物载体

1.克隆到真核生物 2.转染真核细胞 3.穿梭载体 4.酵母附加型质粒 5.根癌农杆菌Ti质粒 6.杆状病毒 7.哺乳动物病毒载体 8.直接基因转移

第七章 基因文库与筛选(4学时)

1、目的要求:介绍用DNA文库来分离筛选新的基因序列的过程与方法。

2、要点:

第一节 基因组文库

1.具代表性的基因文库 2.文库大小 3.基因组DNA 4.载体 第二节 cDNA文库

1.mRNA分离、纯化与分级分离 2.cDNA的合成 3.cDNA末端的处理 4.与载体的连接 第三节 筛选流程

1.筛选 2.菌落及噬菌斑杂交 3.表达筛选 4.杂交扣留与释放 5.染色体步移

第八章 克隆DNA的分析与应用(2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涉及DNA测序和克隆序列分析方面的一些更加复杂和详细的方法,熟练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克隆的鉴定

1.鉴定 2.限制图谱 3.部分酶解 4.核酸标记 5.DNA和RNA杂交 第二节 核酸测序

1.DNA测序 2.RNA测序 3.序列数据库 4.序列分析 5.基因组测序计划 第三节 聚合酶链式反应

1.PCR 2.PCR循环 3.模板 4.引物 5.酶

6.PCR的条件优化 7.PCR派生技术 第四节 克隆基因的组构

1.组构

2.在基因组DNA上定位cDNA 3.S1核酸酶作图 4.引物延伸 5.凝胶阻滞 6.DNaseⅠ足迹法 7.报道基因 第五节 克隆基因的诱变

1.缺失突变 2.定点诱变 3.PCR诱变 第六节 克隆技术的应用

1.应用 2.重组蛋白 3.遗传修饰生物体 4.DNA指纹分析 5.医学诊断 6.基因治疗

第九章

原核生物的转录(3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原理、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转录的基本原则

1.转录概述 2.起始 3.延伸 4.终止

第二节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1.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2.α亚基 3.β亚基 4.β’亚基 5.σ因子 第三节 大肠杆菌σ70启动子

1.启动子序列 2.启动子大小 3.-10序列 4.-35序列 5.转录起始点 6.启动子效率

第四节 转录的起始、延伸与终止

1.启动子结合 2.DNA解旋 3.RNA链起始点 4.RNA链延伸 5.RNA链终止 6.依赖ρ的转录终止

第十章

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3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一些被细菌用来调控特定基因表达的精细机制。

2、要点:

第一节 乳糖操纵子

1.操纵子 2.乳糖操纵子 3.乳糖阻抑物 4.诱导 5.cAMP受体蛋白 第二节 色氨酸操纵子

1.色氨酸操纵子 2.色氨酸阻抑物 3.弱化子 4.前导RNA结构 5.前导肽 6.弱化作用 7.弱化的重要性

第三节 不同σ因子对转录的调节

1.σ因子 2.启动子识别 3.热休克

4.枯草杆菌的孢子形成 5.噬菌体σ因子

第十一章

真核生物的转录(2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三种RNA聚合酶:性质与功能

1.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2.RNA聚合酶亚基 3.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活性 4.RNA聚合酶Ⅱ的CTD 第二节 RNA聚合酶Ⅰ基因:核糖体重复

1.核糖体RNA基因 2.核仁的作用 3.RNA聚合酶Ⅰ启动子 4.上游结合因子 5.选择因子1 6.TBP与TAF1 7.其他rRNA基因

第三节 RNA聚合酶Ⅲ基因:5S基因与tRNA基因的转录

1.RNA聚合酶Ⅲ 2.tRNA基因 3.5S rRNA基因

4.可变的RNA聚合酶Ⅲ启动子 5.RNA聚合酶Ⅲ的终止

第四节 RNA聚合酶Ⅱ基因:启动子与增强子

1.RNA聚合酶Ⅱ 2.启动子 3.上游调控元件 4.增强子

第五节 通用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Ⅱ的起始

1.RNA聚合酶Ⅱ的基本转录因子 2.TFⅡD 3.TBP 4.TFⅡA 5.TFⅡB与RNA酶的结合 6.RNA聚合酶进入之后的结合因子 7.TFⅡH作用下的CTD磷酸化 8.起始转录复合体

第十二章

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一些重要的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调控的例子。

2、要点:

第一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

1.转录因子结构域结构 2.DNA结合结构域 3.二聚体结构域 4.转录激活结构域 5.阻抑物结构域 6.转录调控的对象 第二节 转录调控举例

1.组成性转录:SP1 2.激素调控:类固醇激素受体 3.磷酸化调控:STAT蛋白 4.转录延伸:HIV Tat 5.细胞决定:myoD 6.胚胎发育:同源域蛋白

第十三章 RNA加工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4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从新生RNA到成熟RNA分子的加工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rRNA加工与核糖体

1.RNA的加工类型 2.原核生物的rRNA加工 3.真核生物的rRNA加工 4.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及其研究 5.原核生物的核糖体 6.真核生物的核糖体

第二节 tRNA的加工、RNA酶P和核酶

1.原核生物的tRNA加工 2.真核生物的tRNA加工 3.核糖核酸酶P 4.核酶

第三节 mRNA加工、hnRNP和snRNP 1.mRNA的加工 2.hnRNP 3.snRNP颗粒 4.5’端加帽 5.3’端剪切及加尾 6.剪接

7.前mRNA的甲基化 第四节 可变mRNA加工

1.可变加工 2.可变poly(A)位点 3.可变剪接 4.RNA编辑

第十四章

遗传密码与tRNA(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遗传密码的特点以及tRNA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2、要点: 第一节 遗传密码

1.特性 2.破译 3.特征 4.突变的效应 5.通用性 6.可读框 7.重叠基因

第二节 tRNA的结构与功能

1.tRNA的一级结构 2.tRNA的二级结构 3.tRNA的三级结构 4.tRNA功能 5.tRNA的氨酰化 6.氨酰tRNA合成酶 7.校正

第十五章

蛋白质合成(4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RNA通过遗传密码翻译成成熟蛋白质序列的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概述

1.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 2.摆动现象 3.核糖体结合位点 4.多聚核糖体 5.起始tRNA 第二节 蛋白质合成机制 1.基本过程 2.起始 3.延伸 4.终止

第三节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1.基本过程 2.扫描 3.起始 4.延伸 5.终止

第四节 翻译调控与翻译后加工

1.翻译调控 2.多蛋白 3.蛋白质定位 4.蛋白质修饰 5.蛋白质降解

第十六章

噬菌体与真核生物病毒(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重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病毒,了解它们对我们理解分子信息处理所作的贡献。

2、要点: 第一节 病毒简介

1.病毒 2.病毒基因组 3.复制策略 4.病毒毒性 第二节 噬菌体

1.一般特性

2.裂解性与溶源性侵染 3.噬菌体M13 4.λ噬菌体 5.转座噬菌体 第三节 DNA病毒

1.DNA病毒基因组:复制与转录 2.较小DNA病毒 3.较大DNA病毒 4.单纯疱疹病毒-1 第四节 RNA病毒

1.RNA病毒基因组的一般特性 2.病毒的反转录 3.反转录病毒 4.致癌性反转录病毒

5.反转录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表达 6.反转录病毒的突变率

第十七章

肿瘤病毒与癌基因(2学时)

1、目的要求:从病毒的研究的进展以及分子生物学其他领域的知识累积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

2、要点:

第一节 肿瘤病毒中的癌基因

1.癌症 2.癌基因

3.致癌性反转录病毒 4.癌基因的分离 第二节 癌基因的分类

1.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2.核癌基因 3.癌基因间的协同作用 第三节 肿瘤抑制基因

1.概述

2.肿瘤抑制基因存在的证据 3.RB1基因 4.P53基因 第四节 凋亡

1.凋亡

2.损伤或危险性细胞的清除 3.凋亡过程中细胞变化 4.线虫中的凋亡作用 5.哺乳动物中的凋亡 6.凋亡在疾病和癌症中的作用福建农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

本科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80学时 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是两门新兴的学科,无论对基础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这两门学科的重要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掌握和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必要条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不仅是生物化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实验技能为主要目标,力图最大限度地利用我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接触和掌握从事生物技术研究所必要的实验手段。通过有限的实验室实践,涵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各个方面的实验内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以蛋白质(含酶)、核酸及脂类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为重点,兼及这些内容的定性和基团鉴定,以及糖类.维生素的实验。本课程的实验安排考虑到与化学基础和后继的专业实验的衔接,尽量避免重复。在实验项目安排方面,主要涉及提取、透析、冻干、层析、电泳、分光、离心、浓缩、PCR、分子杂交和基因表达等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在时间安排上,针对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尽量安排每一个实验可以在2-3小时内完成,在课程结束前,适当安排少量综合实验,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手段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80学时,实验技术原理采取以学生自习为主,课堂进行提要式的提示讲解和必要的答疑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本课程强调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课时安排学生实验,以便尽量提高学时利用率。为了节省基础设施投资,提高仪器利用率,本课程采取开放式集中实验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实施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准备,拟好实验方案,经任课教师认可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课堂讲授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0。

我们在课程成绩评定上,不以一次考试定音的传统考试方式,而强调平时和考试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理论30%,实验技能考试30%,平时观察和记录40%)。

三、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1 绪论(3学时)常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及原理(自学)2.1 样品处理 2.1.1 透析

2.1.2 薄膜浓缩与冷冻干燥 2.2 层析技术 2.3 电泳技术 2.4 光谱技术 2.5 离心技术 2.6 PCR技术 3 学生实验

3.1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3学时)

了解层析技术的一般原理、分类及应用范围,重点掌握纸层层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用以分离游离氨基酸组分。3.2 多糖的薄层层析分离(5学时)

了解薄层层析的一般原理,掌握多糖的水解方法和硅胶G薄层层析的基本技术及其在可溶性糖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3.3 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8学时)

通过采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学习和掌握凝胶柱层析法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4 大蒜细胞SOD的提取与分离(6学时)

通过大蒜细胞SOD的提取与分离,学习和掌握蛋白质和酶的提取与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5 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8学时)

通过利用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实验,掌握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和方法。3.6 酵母RNA的提取与分离(8学时)

通过采用苯酚溶液提取法提取酵母RNA,采用地衣酚显色法测定RNA含量,学习和掌握RNA的分离与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7 植物DNA的提取与测定(8学时)

通过采用SDS提取法提取花椰菜DNA,采用二苯胺显色法测定DNA含量,采用琼 脂糖凝胶电泳鉴定DNA,学习和掌握RNA的分离与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3学时)

通过本实验,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方法和技术。3.9 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8学时)

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3.10

DNA重组(2学时)

通过本实验学会重组DNA连接以及鉴定重组子的方法。3.11

DNA序列测定——银染色法(8学时)

通过本实验,掌握银染测序法。3.12 PCR基因扩增(6学时)

通过本实验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4 实验技能考试(2学时)和实验基础理论考试(2学时)

四、参考文献

张立名,王贤舜: 现代生物化学分析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王重庆等: 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3

张龙翔等: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赵亚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5

欧阳平凯: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6 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7 杨安钢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篇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就业前景

截止到 12月24日,43041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341元,其中以上工资1000元,0-2年工资3747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941元,3-5年工资4529元,6-7年工资7410元,8-10年工资7985元。

招聘要求

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57%;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2%。

就业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也可到企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

销售工程师、销售代表、技术支持、技术员、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研发工程师、销售助理、区域经理、销售区域经理、实验员、销售专员等。

城市就业指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温州。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983个]、上海[948个]、广州[368个]、武汉[237个]、南京[194个]、杭州[182个]、苏州[164个]、深圳[157个]、成都[101个]、天津[95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温州[5665元]、惠州[5427元]、北京[5324元]、上海[5065元]、烟台[5000元]、株洲[4999元]、潍坊[4642元]、杭州[4626元]、南京[4623元]、天津[4604元]、深圳[4520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生物科学类,其中生物科学类共12个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在生物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3位。

篇8: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从“十一五”期间起, 学科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 把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方向作为本学科发展的重点, 尤其在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系拥有一系列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和仪器设备, 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坚实的研究基础。目前, 该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 胰腺β细胞生长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信号转导研究。每个方向目前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任务, 包括科技部973课题1项, 科技部新药重大专项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11项,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 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1项, 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1, 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2项, 江苏省卫生厅招标项目1项, 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自筹经费项目1项, 在研课题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近5年来, 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40多篇, 影响因子5以上5篇。近年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中国专利一项。

学系现有教师17人, 其中高级职称8人, 讲师7人, 技术人员2人, 博士生导师2人, 硕士生导师3人。教师队伍中12人有博士学位, 3人博士在读。学科带头人韩晓教授是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曾获美国国际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资助 (JDRF) , 2003年元月回国定居, 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教授、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科技部973课题1项, 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研究计划1项, 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33”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C类资助, 国家发明专利1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 已毕业十多位博士研究生和二十多名硕士研究生, 这些毕业生分别工作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医院、政府部门和医药企业, 就业率100%。

本系每年承担本校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的大量教学任务。本科生双语教学内容已达10%, 硕士研究生接近25%。该系教师凭借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 编写了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多种专业教材。包括主编和参编高教出版社《研究生分子生物学》 (2006) , 人卫出版社《生物化学》 (第七版, 本科教材, 2006) , 东南大学出版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07) , 科学出版社《医学分子生物学》 (2008) 等。曾荣获2002年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本系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 已接受国外访问学者6名, 并分别与美国匹茨堡大学, 宾州州立大学, 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糖尿病研究所、法国医科院内分泌实验室以及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胚胎发育实验室、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等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本学科的特色是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并与国际上先进的糖尿病实验室密切合作, 以保证在信息及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上一篇:函数导数不等式测试题下一篇:高一计算机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