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材料

2024-04-09

书屋材料(通用9篇)

篇1:书屋材料

规范书屋管理发挥书屋作用

——XX农家书屋管理先进材料

一、基本情况

XX与团部毗邻,现有总人口822人,营区住户223户,职工101人,干业人员7人。连队现有耕地面积5847亩,实现生产总值3512万元,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2011年职均收入7.1万元,人均收入

2.4万元。先后荣获兵团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兵团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兵师巾帼示范园区、师先进基层党组织、师标准化建设优秀单位、师人民调解先进单位、师模范职工小家、师团先进工会、连续四年被评为团双文明单位、团先进党支部、自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书屋设备

XX职工书屋于2009年成立,是连队一个公益性的职工书屋,书屋辐射全连职工群众,设兼职管理人员1名。我们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5万元用于书屋的建设,书屋面积50平米左右,藏书3000余册,书屋现有书架10个,阅览桌椅8套,报夹1个,音像制品300余张,订有《人民日报》、《兵团日报》、《伊犁垦区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及各类农业科技杂志等7种报刊,22类杂志。图书借阅每个工作日开放,月平均接待借阅80余人次。

二、完善书屋制度,规范工作管理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书屋各项制度,以制度来规范行为,做到借阅有序、本本有去处,丢失赔偿有章可循,对书屋实行专人管理。

一是信息化管理。为了确保书籍和音像制品做到管理规范,使借阅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书屋严格遵循图书分类排架规则,对 1

3000余册图书和300余张音像制品进行了全面整理,自然科学、文学读物、人物传记、经济类、少儿读物、农业、生活、工具类等15个分类实现了严格规范排架。并对农家书屋实行信息化管理类,通过书屋管理系统,大到农家书屋的建设规模,小到每一本书的出版单位、价格、归类、借出去向、每一位借阅者的门牌号等都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借助电子化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农家书屋的相关数据开展查询、对比、统计,便捷的管理为发挥好农家书屋的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建立健全书屋管理制度。制定了职工书屋借阅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做到“借阅有程序,本本有去处”,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标准。在图书分类、登记、上架、保管和借阅等全部过程均有制度详细规范。

三是实行专人管理,明确职责。为了使书屋规范有序开展,连队安排由技术员专门对书屋管理和维护,坚持严格办理有关借阅手续。为使农家书屋这个载体更好的开展优质便民服务,管理人员还在书柜、书桌等位置粘贴了书籍分类表示,并定期利用书屋的多媒体设备为职工群众播放农家书屋的电子音像制品。

四是不断完善图书种类。为了扩大图书种类,拓宽知识领域,更好的满足周边群众的阅读需求,我们在上级部门配发图书的同时号召职工群众捐赠,实现资源共享。

三、服务生产、生活,发挥书屋作用

始终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贯穿到书屋服务工作之中,始终以高涨的工作热情为职工群众服务,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解决读者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书屋的建成不仅丰富了连队职工

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连队的经济发展,还给连队带来了新气象,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了。

一是为农业生产支招。许多职工通过到书屋借阅农业科技书籍,提高了种养殖技术、掌握了基本的病虫害防治、疫情防控的措施。连队职工张永山,也是个爱钻研的人,尤其对农业杂志感兴趣,只要《北方水稻》、《农业科技》等杂志一来就会第一时间来借阅,他不仅将科技钻研停留在杂志上,还动手实践,今年他试验的几亩超级水稻就是通过翻阅杂志多方比较而种植的,在他的精心管理下,长势喜人。

二是为文化知识加油。每天放学后,书屋就变的热闹起来了,连队里很多家长这时候就带着孩子到书屋来看书、借阅。职工张洪祺农闲时每周都会带着8岁的儿子到书屋借阅,闲的时候他喜欢看看书,无论是历史传记还是散文小说,他都喜欢看,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把读书作为了兴趣爱好,感兴趣的儿童读物都在爸爸的帮助下借回家看。

三是为职工增收助跑。职工书屋还为职工发展设施种养业发挥积极作用,蛋鸡养殖户陈强经常到书屋借阅有关蛋鸡养殖、防疫的书籍,并将相关的光盘带回家观看学习,他说当需要查阅资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职工书屋,在书屋他查阅到了小鸡断喙、饲料营养配比、鸡舍防疫消毒、防疫保健等知识,目前他的蛋鸡养殖发展的越来越好,现拥有3座圈舍,存栏蛋鸡2.1万余只。

四是为健康生活铺路。连队退休职工马玉珍,总爱到书屋查阅一些有关养生的书籍,她说现在年纪大了,多学习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不仅可以强健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也能让在外

工作的子女放心。

五是为文化活动添力。连队结合农家书屋开展“四项”活动,使其逐步成为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政策法规、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今年农闲时节共组织党员、职工开展经常性读书学习交流活动4次;为蛋鸡养殖户提供科技培训3次;为生猪养殖户提供科技培训1次;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开设讲解班2次;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育、新婚宣传2次;并时常利用节假日或晚上的时间为职工群众播放科技宣传片23余次;每年暑期还组织连队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

在基层连队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了职工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了学习场所,为农业部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经营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

XX团XX工会2012年9月3日

篇2:书屋材料

一是在书屋开放时间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按对象灵活设臵。每个村的农家书屋规定一个月开放至少8天,每周两天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两河口村的农家书屋因为就在村民的房屋旁边,只要有村民阅读或借书的需要,随时开放。高坪村则每个月的一号为固定开放日,其他时间为不固定开放日,只要有需要,随时开放,不一定是一个月只开放8天。因高坪村的书屋同时是学校所在地,开学期间村里委托老师管理,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学生和群众的阅读。二是在制度操作上,我乡高坪村和两河口村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都经过了县图书馆的统一科学化培训,在图书分类、登记、上架、保管和借阅等全部过程严格按照要求,做到了对农家书屋的所有书目都经认真核对、接受、登记、制度上墙、免费借阅管理,村里还制定了具体的借阅登记管理

办法,要求从爱护书籍,保证图书完整齐全不被损毁和丢失的目的出发,收取与图书价格相符的保证金,打印成册,为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三是在管理措施上,为保证通过“农家书屋”这个载体更好的开展优质便民服务,我们在书屋内多视角醒目粘贴了书籍分类标识,对桌椅、书柜、报栏位臵等精心设计,用心摆放;每个月一号定期为村民播放农家书屋内的电子音像制品;我们还注意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出版物需求的意见,便于更进一步的完善好农家书屋的建设,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3:书屋材料

首先, 我想从私塾老先生的角度来谈。这个老先生在本城中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而且先生性情温和, 当学生向他行礼时, “他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学生问与课堂无关的问题时, 他也没有严厉的训斥, 只是似乎怒色, “不知道”。私塾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 “但他都不常用”, 这绝对不是一个凶巴巴的人见人怕的恶老师。至于有些人所言的“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更是无稽之谈。老师虽有一点儿旧时书生的迂腐可笑, 但让人感觉更深的是他的读书认真, 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 老师传授知识非常负责, 让学生“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 并且“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想想现在社会上那些只想从学生的腰包掏钱, 拖延讲课时间的辅导老师, 我真的从心眼里佩服那位老先生的无私、方正与质朴。可以说对先生描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浓浓的敬慕之情。就是这样一个教学认真负责, 对学生宽松开明的好老师, 怎么会给三味书屋增添单调枯涩的色彩呢?怎么会扼杀了儿童天性呢?

其次, 从描写的私塾日常生活来谈。百草园的确是乐园, 色彩鲜明活泼, 生活无忧无虑, 但是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更有意义, 因为除了玩耍游戏还可以学到知识。对于所学习的知识鲁迅应该很喜欢而且掌握得非常不错, 从“先生最初的严厉”到“后来却好起来了”态度的转变完全就可以看出来的。学习之余还可以忙里抽闲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腊梅花”, “寻蝉蜕”, “喂蚂蚁”, 这些应该说是百草园快乐生活的延续;“《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有一大本”。此时我们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的孩子般的调皮情态, 仿佛听到他为画卖掉的声声惋惜长叹。读到这里你感到无趣和乏味了吗?你感受到鲁迅冷酷似铁的批判厌恶之情了吗?

第三, 我想从作者的写作心理谈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唯一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中的第六篇。他在该集的小引中说:“我想在纷扰中寻一点闲静来”, 就是儿时这些美好回忆的花, 让作者在“纷扰”中找到“闲静”, 抚慰了当时“孤寂而芜杂”的心绪。“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但是我不能够”, 可见《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绝对不是什么战斗的武器。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 都给作者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趣味。从这一点来讲, 难道还能够说,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作者儿时回忆中, 令人倒胃口的大煞风景的一抹灰暗吗?

最后, 我想从鲁迅文学革命的成就来看。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尤其是他的投枪匕首式的杂文, 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 显示出巨大的文学革命的实绩。难道他杂文犀利的文笔, 辛辣的讽刺, 高超的修辞与《诗》、《书》、《礼》、《义》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吗?难道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孔孟经典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关系吗?难道美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还不足以还当初对他启蒙教育的三味书屋一个公正的评判吗?

综上所述, 我和许多学生的理解感知是相同的:鲁迅笔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味书屋绝对不是与百草园对立的牢笼, 也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 也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它和百草园是和谐统一的, 共同彰显出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意境美和韵味美。可能大家一提到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文艺家, 立刻将他的作品披上批判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外衣。但是我要说这一篇不是, 如果真的要生拉硬拽地与时代联系的话, 那是将童年的美好生活与当时黑暗污浊的现实对比, 算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含蓄而委婉的批判吧。这恐怕只有鲁迅先生自己知道吧!

参考文献

[1].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

[2].聂鸿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之发展脉络

篇4:书屋材料

关键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把各部门、各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同步推进,实现资源整合,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国内外各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捐助,农家书屋建立之后,将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具备条件的书屋,政府将鼓励支持其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一、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

目前,农家书屋的房舍多充分利用各行政村已有房屋,多数建在村委会、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中,部分省市(吉林、甘肃等)建在供銷社、副食店等农民的消费场所,部分省市(湖南、河北等)设在中小学校、农民技校等各类学校,还有些省市设在家族祠堂和农户家。各地农家书屋目前的管理人员也非常不同,主要包括村委会人员、教师和农民,有些由高校志愿者担当管理员,只有部分农家书屋配备专职管理员,多数管理员的工作都是义务性的。农家书屋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对于后期管理考虑的还比较少。国家层面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目前只有《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多处于摸索期,只有甘肃等省制定了《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办法》、《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等管理制度。

二、农家书屋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家书屋的管理主要采用“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模式,各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5],如江西的“三好六制”管理模式、山东的“合建、共建和城乡结对建设”管理模式、河南的“三种类型、六种标准”标准化装备管理模式等。各地也探索了农家书屋的发展模式,有些依靠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资助构建,有些由村委会集资管理;“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模式的农家书屋则承担起了图书“租售”等经营任务以自求发展。

三、农家书屋运行的主要问题

1、管理人员的问题。目前,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是多元化的,其中“自管自用”的管理模式因管理成本低而被较多采用。

2、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从政府的建设意图看,农家书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村级图书馆,与私人租书店不同,其业务运行与图书馆的运行原理相似,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然而,许多农家书屋“在书舍管理、推广应用等面都缺少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与制度”,管理已经出现问题:“图书登记不规范,摆放混乱无序,图室开放时间随意性较大,图书损毁、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图书流失严重已成为“农家书屋”最头疼的问题。

四、农家书屋促进全民阅读推广策略

1、利用瞥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原则,解决农家书屋资金问题农家书屋工程作为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其建设资金除由各级财政承担外,应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四川省乐山市确立的“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模式可供借鉴。瞥益性起步”是指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在于解决农民买书难、买书贵、看书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公益性,政府在其建设初期应给予财政投入支持和推动其发展。瞥营性发展”是指书屋在做好公共阅读服务的前提卜,积极探索售、租、借”相结合的路子,在新闻出版部门的指导卜开展出版物销售、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健康文化活动及其相关服务等多种经营,以瞥益+市场”的运行模式多渠道增加收入,增强其后续发展能力,保持其长效运转。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家书屋影响。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俄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各地新闻出版局按照统一部署,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活动。此次活动共有21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参与,吸引了全国数万名农民群众报名,共举办了上千场讲演活动。

书屋工程雏象大使”,邀请中央主要媒体和省内媒体进行集中报道,并在全省大型场所张贴3万张公益海报,发放宣传书签,同时在石家庄市近万辆出租车上连续三个月通过移动视频滚动播出公益广告,还联合省电台、电视台制作了5期《阳光访谈》、《阳光热线》节目。这些措施有力地宣传了农家书屋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宣传了河北省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和先进典型,使农家书屋工程家喻户晓,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这种做法值得各省市学习效仿。

3、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农家书屋服务范围。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惠农的德政,既是农村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农家书屋在提供报刊阅览、文献外借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结合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致富手段。

农家书屋工程确实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投资巨大。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涉及国家、社会各界、全体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关系到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必须给予重视。总体来说,我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农家书屋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应持续均衡地投入,另一方面通过重视儿童阅读培养,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开展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完善管理体制,拓展服务范围等多种途径来保证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书香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佚名.“十二五”向出版强国出发———未来5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展望.

[2] 佚名.农村书屋建设到底带来了什么———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篇5:职工书屋事迹材料

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书屋”申报材料

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工会把建设职工书屋作为深化“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的重要举措,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读好书、用好书,从职工书屋中吸取营养,从而转换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企业发展与稳定贡献力量的强大动力,使职工书屋成为职工成才的摇篮和沃土。

一、建好职工书屋,为职工提供一个陶冶情操的乐园。为了充分整合资源,发挥职工书屋教育职工、陶冶职工情操的功能,集团公司拨出经费()万元,购置了新的图书架和电脑设备,并组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把()多册图书、杂志逐本整理,挑选,对所有的图书进行了分类、编号,目前,招金集团职工书屋图书种类共有文学、经济、政治、工程、科技、法律等十余种类别,基本满足了不同人员对不同专业书籍的需求。为了丰富职工书屋,工会每年不定期的征求广大职工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职工书屋服务职工读者的能力和水平,公司每年还拿出一定的资金为职工书屋购买新的图书,并订阅了100多种报刊。另外,公司工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招金集团职工书屋图书管理办法》和《职工书屋管理员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使职工书屋的图书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二、用好职工书屋,在职工群众中倡导读好书、用好书。今年,公司工会开展了“抓好学习管理、提升员工能力”活动,活动的工作亮点之一就是想方设法最大程度地满足职工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繁荣职工文化。而职工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是建立职工群众中倡导读好书、用好书的基础上的。公司针对内部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比较高、自学能力比较强等优势,把职工书屋建设的重点放在发挥其实际效果上,努力把职工书屋打造成为职工学习文化的场地、交流思想的阵地、丰富生活的园地,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把“职工书屋”建设与“职工之家”场馆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职工之家的灵魂。工会坚持以文体并重的职工之家建设工作思路,在大力发展职工体育活动的同时,使职工之家活动场馆建设与职工书屋同步建设、同时发挥作用,成立职工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团队外,还成立了职工读书摄影小组等,做到“文”中有“体”、“体”中有“文”,使职工文体活动为提高职工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服务。二是把“职工书屋”建设与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结合起来,把“职工书屋”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重要载体。三是把“职工书屋”建设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工会注重不断拓展职工书屋的外延、不断丰富职工书屋的内涵,通过举办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等,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从读书、爱书、用书的热情。四是把“职工书屋”建设与繁荣职工文化事业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传播职工文化的有效途径。篇二:“职工书屋”申报材料 总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申报材料 xxx xx成立于xx年xx月,成立以来,xx党政工就把就把“职工书屋”建设作为职工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总支和行政重视,工会主抓,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物质、精神双文明的共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职工书屋建设中,xx工会与单位党政沟通,在运行部办公区域房间紧张的情况下,仍单独开辟一个办公室,建设职工书屋,落实职工书屋阵地。投资xx万余元,购买了图书、音像制品,建立了图书管理借阅系统,对xx册图书,xx类报刊,xx张电子影像制品全部实行微机建档借阅。

重视职工需求。运行部青年职工比较多,80,90后青年职工思维活跃。为了让职工书屋的书籍受到职工欢迎,运行部采用调查问卷,职工点书等形式,根据职工的岗位、技术等需求,工会予以配置,尽量在购好书、热销新书、需求要求的书籍上满足不同职工求知启智、休闲放松的多样化需求,努力使“职工书屋”成为开启职工智慧,激发职工创新活力,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的精神园地。目前,书屋报刊、书籍主要涵盖海外名著、国学经典、名人传记、文化生活和艺术、健康娱乐、业务知识、政策法规、职工维权、幼儿教育、国企党建等十余类别。

完善规章程序。工会在加强职工书屋软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断加强职工书屋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职工书屋管理职责》等相关管理制度,配备兼职职工书屋管理人员。既借鉴正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图书的购进、登记、借阅等环节有章可依的同时,又立足运行部情况简化手续,方便工作开展和职工使用。构建交流平台。因势利导,推动职工书屋与工会各项文化体育竞赛活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职工读书活动中,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结合装置平稳生产,开展了细化一项工作标准、制定一条解决措施、克服一个困难、攻克一道难关、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条建议“六个一”劳动竞赛、“我为装置做诊断,为效益做贡献”活动,鼓励职工查阅技术书籍,解决装置薄软环节,多提合理化建议,优化装置运行,提高效益;在青年职工中开展,我身边的青春故事征文,读书分享会等活动。通过活动,引导职工走进书屋,接受教育,真正起到在活动中引导人,在环境中感染人,在交流中鼓舞人。

推动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在工作中,运行部倡导以技术管理的优化和人才素质优良的工作理念,大力推动职工技能素质提升。积极引导职工学习专业、研究技术。每年开展运行部五套装置技能竞赛,每月开展现场培训和理论学习,每周组织技术班组长班内培训,不断促进职工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促进职工达到一岗精、二岗通、三岗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年来,xxx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南京市劳模1人,公司级“技术能手”称号4人,标兵和安全卫士2人。篇三:职工书屋汇报材料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含元西路社区创建“职工书屋”汇报材料 根据市、区各级工会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职工书屋”规范化建设,发挥“职工书屋”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根据新城区“职工书屋”考核量化标准,现将我社区职工书屋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发挥书屋作用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含元西路社区位于八府庄南路12号,东邻西铁物资总 段,西邻陕棉十一厂、太华路,南邻六合窑,北邻新兴路,总户数1180户,总人数2547人,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社区办公服务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

二、书屋建设情况:

我社区图书报刊数量超过20种。社区有图书室、阅览室,书屋等,共占地面积40平方米,图书室藏书2000册,文学类书1300 册、科普类书400册、教育类1000册、工具书300册,社区还配备影像资料200张、现有书柜4个、桌椅30套、联网电脑5台,基本满足社区职工需要。社区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能严格对书刊及音像资料进行标准著录编目。

三、制度完善情况我社区职工书屋各类制度健全。图书登记分类造册、帐物相符,图书管理员张淑萍能够定期统计图书外借量和阅览室阅读量并进行汇总登记,做到了详细登记图书借阅情况,能够按时回收外借图书并依序上架。藏书能够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上架,电脑微机管理,做到了存取方便、干净整洁。图书阅览室报纸做到了及时上架。

四、充分发挥职工书屋作用情况:

社区职工书屋建设纳入了工会日常工作中,直接由社区监管。能够定期组织工会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在假期可以到社区借阅、读书等。

篇6:书屋材料

东平县接山镇姜庄村共有耕地4100亩,1568人,党员44人。近年来,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建设了3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藏书2625册,加强了对干部群众的培训教育,丰富了文化生活,取得明显成效,加快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加大投入,办好农家书屋。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他们在领导、财力、物力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切实办好农家书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该村将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作为服务大局、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事来办。村“两委”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士来同志任组长,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制定了“十二.五”农家书屋管理使用规划和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有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村里在建设村委办公场所的时候,优先安排3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配齐了桌椅、书橱、电脑等办公用具。除镇政府配送的书籍外,又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1000多册图书。三是整合资源,提高图书利用率。以方便群众为原则,结合本村实际,农家书屋与党员远程教育室、村民体育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相配套,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更加满足农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科普、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需求。

二、强化管理,提高使用水平。该村注重细节,力求创新,科学管理,追求实效,切实做好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等工作。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按对象灵活设置开放时间。针对不同人群工作、学习的特点,合理开放农家书屋时间。对老弱残疾的,全天候开放;对上学的在校生,在礼拜天、节假日集中对这些人开放;对白天外出务工,晚上回家的,在晚上安排专门时间,集中对他们开放,提高了图书利用率。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农家书屋的主、辅图书管理员都经过统一科学化培训,在图书分类、登记、上架、保管和借阅等全部过程严格按照要求,除了做到农家书屋的所有书目都经认真核对、接受、登记、制度上墙、免费借阅、财务管理外,把所有图书信息进行电脑录入存档,打印成册,为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

三是强化措施,科学管理。为保证通过“农家书屋”这个载体更好的开展优质便民服务,该村在书屋内设置了免费办理借阅卡的温馨提示牌;多视角醒目粘贴了书籍分类标识,就连桌椅、书柜、报栏位置等不起眼的细节该村都参照大型图书馆的功能分区精心设计,用心摆放;定期为村民播放农家书屋内的电子音像制品;该村还注意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出版物需求的意见;建立监督奖励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为保证图书不被损毁和丢失,采取从娃娃抓起,培养“护书小天使”,达到让孩子们自我约束,为大人树立榜样,并监督家人爱书护书的目的,有效地促进了图书的科学化管理。

四是搞活图书流通。采取与友好村农家书屋定期开展互通有无的书籍互换方式,为此,该村发挥大学生村官联谊的优势,与友好村农家书屋定期交换流通自己没有的书籍,扩大图书流通领域,达到资源共享,发挥出更大作用。

三、学用结合,发挥作用。该村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依托农家书屋,开展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书谜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帮助农民通过书本学到一定技能;与农村党员教育结合起来,使农家书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以及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学习辅导材料和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课外读物。

篇7:农家书屋汇报材料

2012年3月

近年来,滩歌镇党委、政府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文件、会议精神和县上“农家书屋”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以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农家书屋”,有力推进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全镇已建成农家书屋29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在全镇行政村的全覆盖。其中,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22个,临时“农家书屋”7个。

有具体工作中,主要是突出抓好高标准建、规范化管、科学化用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高标准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镇人大主席、镇长任副组长,镇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家书屋”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调度、督导检查等工作,并确定一名党委成员和一名专干负责3-

指导等方式,加强对村管理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出版物管理、分类、编号、登记、上架、借阅、保管、服务等相关业务技能,并重点培养其责任心。

(三)加大舆论宣传工作力度。农家书屋建成后,针对部分群众认识上存在差距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村级广播会、农村党员会等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展“农家书屋”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借阅。及时总结“农家书屋”管理运行中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农家书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农家书屋”发展的生命力。

(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农家书屋是村上的重点防火区域,要求管理员和阅览群众必须牢固树立安全观念,加强安全、防火、防灾意识,认真做好防范工作。做到屋内严禁吸烟,严禁使用明火。离开工作岗位时,必须拔掉电源插头,关灯关好门窗、断电。非工作时间除值班人员和领导安排检查安全外,任何人不得在书屋内逗留。定期开窗换气,保证图书安全。

三、实现科学化利用

“农家书屋”建设,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用好是目标。我镇29个“农家书屋”自陆续建成后,群众可利用闲余时间到书屋借阅,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借书难,阅读难等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一)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借助“农家书屋”这一平台,以“4.23”世界读书日、“6.12”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契机,结合全镇重点工作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政策、法规宣传、普法课堂、婚育讲5-

未能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目前仍租用或借用村干部或其他农户房屋建成临时“农家书屋”,基础条件较差。

二是图书管理不到位。图书管理员多为村干部,均没有从事图书管理的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图书管理培训,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加之,图书管理上没有专门经费,管理员均为义务管理,管理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是图书更新得不到保障。特别是2009年以前建成的12个“农家书屋”,大多书籍仍为初建成时配发的图书。由于镇、村两级无更多资金投入,导致部分图书内容陈旧,不能得到及时更新。

四是“农家书屋”作用发挥不够。个别“农家书屋”由于管理不到位,不能够完全保障开发时间或不能按期开放的问题还是存在;个别群众对“农家书屋”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闲余时间读书的良好习惯;还有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家书屋”在部分时段运行不好等问题都导致了“农家书屋”作用的充分发挥。

篇8:书屋材料

一、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藏书无特色

农家书屋建设采用的是行政式推动、项目式推进方式, 由政府主导和筹划。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 乡镇干部关注的重点往往都是如何更快的执行上级指令, 对农民的真实需求或意见乡镇干部很少去考量, 没有经实地考察情况就按上级的指令实施了政策, 只给一次性资金投入, 用于购买图书、报刊、光盘以及相关设备, 藏书结构不合理, 很多不符合农民群众的读书需求。如以竹业发展为主的华江乡与葡萄种植基地溶江镇, 书屋中的资源基本相似。且书屋建成后, 新书、报刊续进极少, 图书品种少, 馆藏数量增长缓慢, 人们想看、急需的书没有。农民的话语权缺失导致农民的冷漠和无视, 农民不知道或是不清楚是否有农家书屋的大有人在。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农民的参与情况可想而知。“只管建设, 不管发展”的方式, 导致农家书屋成为占用行政村办公场所的摆设, 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

2. 书屋管理员无特色

在新闻出版部门的支持、关怀和村民具体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间, 农家书屋就如一条纽带, 承“上”启“下”, 直接影响书屋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在书屋发展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是没有工资的, 极少有人愿意来不计报酬的管理书屋, 而且, 由于农村中的青壮年常年出门在外, 留守在村里的多为老人与儿童, 要他们来参与管理书屋也是很不现实。在农家书屋无能力聘用正式管理员, 且农村现有生产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之下, 村干部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的这一特质凸显, 注定了书屋的管理只能由村干部临时承担, 由其在上班的同时管理书屋。然而, 由于农村日常事务繁忙, 村干部对书屋的管理往往会无暇顾及, 比如, 忙于工作时书屋时开时闭, 致使村民在有借 (阅) 书籍的需求时却吃上了“闭门羹”, 打击了村民借书看书的积极性。其次, 书屋中的图书与设备是上级部门统一配备的, 上级对各书屋的管理情况会定期组织验收, 为了避免出现因图书借阅流失无法应付上级验收的情况, 村干部并不积极向村民宣传书屋。再次, 村干部缺少图书管理的专门知识, 上级部门又没有对其进行正规的图书管理培训, 使其不能有效地管理好图书。

二、打造特色农家书屋的途径

1. 了解读者需求, 配置特色资源, 开展特色服务

当地是以传统农业活动为主体的区域, 还是属于城镇边缘地区的工业化乡村对书屋的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深入实地和村民的交流沟通以及对书屋已有的借阅登记册整理与分析, 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信息, 确定本村重点用户以及用户的主要需求倾向。根据用户需求采选特色资源, 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服务, 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农家书屋, 使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符合农民群众的“口味”, 更加切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实现惠农、乐农的目的。例如, 在严关马头山、溶江莲塘等农业规模种植技术需求突出的村镇, 重点采购大量农业科学类图书, 如作物栽培学、家畜环境卫生学、果蔬优新品种选择指南等优秀图书, 促进农业实用科技的推广, 同时利用“农家书屋”平台开展各种立足农村实际的技能培训, 使“农家书屋”名副其实地成为农民获取知识的免费“加油站”, 助推农民科技致富的“培训班”;在红卫桐木冲、柘园南陡口等农家乐旅游发展迅速的村镇, 重点采购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类图书;在城西、褔在等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多的村镇, 重点采购法律、创业、再就业培训类图书, 增强农民群众法律意识。而在道冠、湘漓等留守儿童比重较高的村镇, 重点针对青少年儿童采购少儿类读物以及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以此来满足农村青少年儿童自我阅读与学习的需要。通过书屋藏书特色, 使农家书屋充分利用起来, 实现书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成为广大农民群众需要且喜爱的“健脑室”“致富屋”。

2. 加强培训, 凸显书屋管理员特色

为了更好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兴安县采用不同的模式选聘管理员。比如下岗改制矛盾多的城西社区, 聘用县政法委退休干部担任书屋管理人员, 以服务农村青少年儿童为主要人群的道冠村, 聘任责任心强的退体教师或农村团员干部兼任管理员, 以服务于农业科技发展为特色的农家书屋如严关马头山、溶江莲塘等, 由当地村委、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等担任管理员, 邀请种养大户及农技专家、致富能手、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能人为主讲人, 为本地的农民讲解如何科学种田, 帮助农民实现从凭经验种田到科学种田的转变, 传授增收致富的绝招与防控疫病的秘诀, 传递市场信息, 搭建农民与农技专家或致富能手沟通的平台。同时, 对没有经过正规的图书管理培训、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缺少、不能有效地管理好图书的管理员, 邀请县级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 管理员实行持证上岗。使其经过专业辅导, 不仅学会图书分类, 也学会设立图书则产登记簿、图书借阅登记簿等账目, 使农家书屋管理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三、结语

2014年2月, 兴安县在桂林市率先对兴安镇桐木冲、溶江镇七里圩等15个农家书屋进行了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安装, 推动“农家书屋”服务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图书资源, 拓展了文献内容覆盖面,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行情、进行休闲娱乐等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同时, 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 将其纳入县财政预算 (每人每月100元) , 吸收一批文化高、素质好、能奉献、责任心强、群众认可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充分利用县图书馆人才、馆藏等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培训, 提高书屋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推动农家书屋向特色化发展。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满足现实用户的需求仅仅是农家书屋存在的目的之一,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农家书屋的特色化发展, 影响与感召农村中的爱书者, 带动所有的农村居民都渴求知识、爱上阅读, 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静.农家书屋特色化发展路径之探析——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新世纪图书馆, 2013 (7) .

篇9:书屋材料

[关键词]农家书屋文化建设功能延伸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76-05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目的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保证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甘肃省是最早试行农家书屋工程的西部省份,自2005年12月17日在兰州市榆中县的15个行政村挂牌后,到2009年年底,甘肃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7600余个,到2010年年底,建成书屋总数逾万个,可覆盖全省60%以上的农民、2/3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随着该项工程不断走向深入化和细致化,甘肃省对农家书屋具体功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和深化,从最初的以全国统一设定的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的基本目标为准,发展到现在的将农家书屋的功能更具体化。2009年,甘肃省在书屋功能上不断创新,探索出农家书屋的“四大功能”:一是科学配置图书,发挥学习场所功能;二是传递市场信息,发挥信息窗口功能;三是开展宣讲活动,发挥基层阵地功能:四是开展培训教育,发挥培训基地功能。

2010年元月初,笔者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强湾村、白崖子村、月亮湾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个别村民进行访谈,试图了解农家书屋的实际运行和利用情况,重点考察农家书屋发挥的功能和效果。笔者对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的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了书屋的基本配置,及村民的借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农家书屋的基本配置情况:书目配置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1.1纸质类资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强湾村和白崖子村在书目配置方面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每个书屋不少于1000册图书的标准。图书种类包括文学、艺术、少儿读物、农业科技等,基本能满足农村读者的需求。

相对来说,报刊的配置则相对较差。强湾村农家书屋共有《甘肃科技报》《甘肃日报》《白银日报》《农民日报》《健康文摘报》《中国青年报》等七种报纸,但书屋空间狭小,报纸成摞堆放于一张邻近墙角的书桌之上,取阅报纸很不方便。在调查中,并没有看到当日的报纸。为此,笔者走访了该书屋管理员,书屋管理员解释说,通常情况下,报纸并不能按期到。由于强湾村距县城较远,因此,报纸是先送到县上,再由县里派人送到强湾村,而县里则可能会截留某些报纸,因此,报纸送达强湾村农家书屋时,不仅已经过期,而且还会缺失一部分。管理员补充说,报纸一般是半月或者一月送一次,有的报纸还可能没有,而且很多报纸都没人看。相比较来说,期刊更受村民读者的欢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包含着有趣的股市、时尚信息、笑话幽默等内容,更符合农村读者娱乐休闲的需要。

与强湾村相比,白崖子村的情况则相对差一些。在农家书屋里并未见到报纸和杂志。书屋管理员说,报纸和杂志基本能按时到达,每周二和周五都有人送报纸或杂志来。当问及书屋里没有报纸和杂志的原因时,书屋管理员说,杂志类的读物都是刚一送到就被村民拿去看了,之后没有回收上来。月亮湾村地处山沟,村委会所在地距离最近的山村坐车也要十分钟,所以读者很少。管理员说因为村委会搬了一次家,所以,农家书屋的很多书打包之后还没有拆包。

1.2电子音像、网络类多媒体资源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应配备不少于100种(张)电子音像制品,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在实际走访过程中,笔者未亲眼见到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管理员说,戏剧、小品类的音像产品非常受欢迎,大部分被乡村音乐班借走了,但是,借走之后再未归还,流失严重。所以,有了新的光盘时,管理员不是十分乐意外借。但是,在书屋里播放又受到有限空间的限制。强湾村的农家书屋是一间十几平米的村委会办公室,书屋里所有的配置包括:三个书架,一个取暖的炉子,三张堆放报纸和杂志的桌子,一台液晶电脑。笔者一行四人的到来使书屋显得有些拥挤。电脑作为播放音像制品的工具之一,也因为它的稀有和珍贵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该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说,“不让小孩子玩电脑,初中生和高中生可以玩,再就是回乡的大学生可能会来查资料。”这是村委会唯一的一台电脑,是甘肃省商务厅捐赠的。村民家里很少有装电脑的,一年的宽带费用让村民们觉得不能接受。而在中学生普遍都会上网的情况下,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学校附近的网吧。

白崖子村的基本设施条件较好。书屋面积几乎是强湾村农家书屋的三倍,村委会配有一台29寸的彩电,并且有相应的音响设备,但是,也没有看到音像制品,据书屋管理员说,村里的老年人非常喜欢戏剧类光盘,但也是有借无还,流失严重。由于怕流失太多,部分光盘被管理员收起来了,没有外借,有时也会在村里放映,受到年龄大的村民们的喜爱。白崖子村目前还没有通网络,且据书屋管理员说,村子里的居民都没有电脑。

2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的借阅情况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而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取决于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等资源是否受到农民读者的欢迎。

在笔者进行实地调查的两个农家书屋中,强湾村农家书屋的读者借阅情况要好于白崖子村。通过借阅登记本可以看到,从2008年12月10日农家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6日,总共有348人次前来借阅图书。其借阅范围涉及农业技术、小说、人物传记、儿童读物等各个方面。据书屋管理员说,按规定每个读者只能借一本图书,但是,考虑到有的读者家庭距离比较远,也可以多借,不过,所借图书基本都已收回。借书不需要办理借阅证,因为都是本村居民,都很熟悉,所以只要登记借阅的图书、日期、借阅者姓名,即可以将图书借走。

不同读者的借阅情况有显著差异,而且两极分化很明显。借阅次数多的读者有达到接近百次的借阅记录,也有村民则很少借书,还有很多未借过书的村民。强湾村的前村主任强有雷是在农家书屋借书次数最多的读者,他60多岁,平时很喜欢看书,他平时看得较多的书包括小说、人物传记等。他说,他很喜欢看《毛泽东传》,而且他觉得村里的很多人也对《毛泽东传》很感兴趣。在借阅登记册上,传记类图书的借阅次数为4.6%。他说,看了这些人物传记之后讲给孙子听,孙子也表现出对这些知识的有兴趣。

在强湾村农家书屋,通过与5个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谈话,笔者了解到,与学校图书室相比,他们更喜欢农家书屋。因为农家书屋里“有更多课外书”,而学校图书室则较多是教辅类书籍。他们并不经常

购买课外书,但都会使用网络,他们都有自己的QQ,当要求展示他们的网络技术时,他们熟练地登录QQ,到空间里偷菜等。平时他们在网吧上网,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

根据白崖子村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册的统计数据,从2008年12月15日农家书屋开放以来,到2009年12月31日,共有49人前来借书,是强湾村农家书屋借阅人次的1/7,而2008年12月15日书屋开放以后到2009年1月8日的24天中,只有1人到书屋借书。当笔者询问坐在农家书屋周围的村民“是否知道农家书屋”时,他们回答说“不知道”。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两个乒乓球台,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打乒乓球,而在靠边的一个稍微隐蔽的地方则有人在打麻将。该村的农家书屋也是在笔者进行调查时才开的门。

3问题分析与思考

甘肃省最早践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农家书屋的数量快速增长,在农家书屋硬件设施日益齐备的前提下,其实际运行情况更应该受到关注。

3.1农家书屋的报纸、杂志、音像类资源仍不完备

农家书屋应配备的报刊应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而笔者的实际调查情况显示,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备基本齐全,而报刊、音像制品等资源缺乏。拿报纸来说,在秉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的新闻观念下,及时将报纸送达书屋才是对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强湾村农家书屋的报纸不仅不能及时送达,还会在传递过程中遭到截留。远离市区的偏远地理位置是报纸不能及时送到的客观原因,而能否配备专人给农家书屋运送这些资源,则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音像制品受到广大农民读者的欢迎,因为它更符合农民的接受水平。在笔者的调查的过程中,强湾村和白崖子村都有村民反映,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音像制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农民现有的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这使得农家书屋管理员不愿将音像制品外借,因为担心有去无回。对农家书屋基本配置所做的要求中,只对农家书屋需配置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网络资源等做了规定,至于如何有效利用并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电视机、VCD等播放设施的配置作出明确规定,这也是音像制品类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因素之一。

网络资源是所调查地区的农家书屋中罕见的。除强湾村有一台商务厅捐赠的电脑外,其他两家农家书屋都没有电脑,而且也没有通网络。当网络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常态,当网络已普及到几乎各个阶层,当手机上网已经发展到3G,这些农家书屋网络资源的配备则显得更加必要。手机上网的普及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网络的机会,但是这也是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占了较大比重,他们更多地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而查资料、看新闻对他们来说仍然是相对不熟悉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背景。

3.2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应该说,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把关人”。在白银,他们被称作“文书”。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读者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总体上看,在调查的三家农家书屋中,强湾村的文书是比较负责任的,他能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如果有人要借书,给他打电话他也来。该村的前支书还说“晚上有人找也得来”,并认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辛苦。强湾村的文书每年有4900元的工资,担任书屋管理员没有额外补助。其他两个村的文书则相对不那么称职。

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及改进,为了保证农家书屋能够发挥自身的效用,各地纷纷开展管理员的培训,要求管理员既要管理、服务,同时也要创新。《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对管理员做了具体要求,并将管理员应具备的有关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详细归纳。然而,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些对书屋管理员的规定并未落到实处。在所调查的农家书屋中并没有见到管理员手册,而管理员也并未提到曾受到相关培训。

目前,书屋管理员大都是由村委会成员义务担任的。除了国家每年发放的工资,没有额外的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并且以此来实现自身价值。笔者以为,如果保证书屋管理员可以劳有所得,给予他们一定的劳动补偿,则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毕竟“在其位谋其职”的观念还是深入中国老百姓观念的。

有些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选用退休教师担任,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退休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可以保证书屋的正常开放和有效运行。然而,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可能会与农村读者的阅读喜好存在差异,而长期离开农业劳动的他们,也可能不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从而影响到书屋在选购图书方面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适当的经济补助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对劳动的肯定。

3.3“知沟”仍然存在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丰富农民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余的文化生活。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农村的基本情况仍然是贫困,农民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赚钱,众多农民进城务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几乎无暇顾及自身的文化需求。农忙时节不用说,而农忙过后,又想其他办法打工赚钱。因此,农民的自身情况决定了他们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强湾村前村主任强有雷,从2008年12月10日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5日,他累计有18次借阅登记。而他自身的基本条件(曾为村主任、现已退休、有不错的经济条件)都是他能经常到农家书屋的前提。相比其他村民,他更多地享受到了农家书屋的实惠。

这与知沟理论的假设很相似。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识的发展没有止境,知沟的扩大也将继续。

3.4农民有其自身特有的阅读兴趣

在调查中了解到,《毛泽东传》等传记类作品受到农民的喜爱。不可否认,农村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农民的思想中仍然保留着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领袖的崇拜,通过传记来了解他们心中的伟人,进一步深化这一伟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他们喜爱传记的原因。其他名人传记,包括外国名人的传记,如《希特勒传》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喜爱,这符合农民读者的本性。他们喜爱带有故事性的书,对伟人有一种天生的崇敬,阅读人物传记既是一种消遣,也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伟人,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3.5偏远地区农家书屋的状况堪忧

笔者调查的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离白银市较近。但是,由于这些村子都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而且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因此,限制了他们去农家书屋。所以,农家书屋的位置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客观存在的地理位置的前提下,如何使农家书屋最大限度地惠及村民是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村民都搬到市里居住,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少,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笔者在强湾村小学了解到,一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家书屋该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农家书屋功能的延伸、发展

农家书屋最初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农民,随着书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农家书屋认识的深入,发展和延伸农家书屋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的重大推动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密切。

4.1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关系

作为农村里的知识阶层,在校学生们更能与农家书屋产生直接的联系。笔者进行调查时碰到的几个初中生都表示喜欢到农家书屋来。其中一个叫金芳的初中生在书屋里共借阅19次图书。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也经常到农家书屋看书,她的借阅记录为10次。

创办农家书屋的目的是要促进农民群众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然而,如果不是从小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想要使现阶段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现阶段可以使各村的农民多接受一些能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效益的技术性知识,如电焊、维修,甚至养花、种草等技术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将农民读者定位成“泛农民”,一味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等致富类图书。“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应该采取多样化、分层次的差异化策略,满足农民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项目,将经济目标作为首先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能让这些农民读者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孩子们正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完成从纯粹的农民到知识型农民的蜕变。所以,他们才是农家书屋更应重点培养的对象。

4.2农家书屋与学校间的关系

鉴于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其对在校学生的潜在、长远的影响,可以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里或者在学校附近,将农家书屋与学校进行嫁接将会产生“一树多果”的效应。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们的借阅,也会为村民们借书带来便利。由于村民们大都住得比较分散,因而到农家书屋借书存在很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如果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附近,村民们就可以将借书、还书的事情交给孩子们。孩子们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上学、放学时间,因而可以保证村民的阅读需求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同时,也能保证图书的及时归还。而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因此,能确保可以完成这项任务。尤其像月亮湾村这样居住分散的山村,更需要将农家书屋建在学校附近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真正就成了摆设。

当然,由于农家书屋和学校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因此,需要分管这两个单位的上级机构协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定,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农家书屋需要派专人进行管理,并且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当前,农家书屋大多建在村委会,并由村委会的相关成员进行管理,这其实反映了农家书屋缺乏专门管理人员的问题。而实际情况表明,由村委会成员兼职管理农家书屋的效果并不好,没有相应的劳动报酬,书屋管理员也不具备全面管理图书的素质,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农家书屋和学校进行结合后则需要改善书屋的管理情况。因为学校可能与村委会距离较远,因此,不能再将村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

从农家书屋开始兴起,到现在已有15年的时间,作为“三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文化层次的提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受到经济、社会、书屋管理员、农民自身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在全国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的前提下,农家书屋所起到的效果也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因此,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利洁.从读者定位审视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7(11)

[2]瞿振元等编.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惠民.最后的前沿:农村图书市场解读[J]中国出版,2006(10)

上一篇:往前走美文下一篇:省标化工地验收监理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