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水田农业教案详

2024-04-21

季风水田农业教案详(共4篇)

篇1:季风水田农业教案详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的类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观念。

2、认识到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区位条件分析。

三、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1、课前复习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①、混合农业 ②、季风水田农业 ③、商品谷物农业

④、大牧场放牧业 ⑤、乳畜业 ⑥、迁移农业

⑦、热带定居农业 ⑧、谷物家畜农业 ⑨、地中海农业 ⑩、市场园艺农业 ⑾、游牧业 ⑿、种植园农业

2、导入新课 PPT展示有关水稻制成品的图片

3、讲授新课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一副水稻种植过程的图片,并讲解水稻的生长习性 水稻种植过程:犁地----育苗----插秧-----施肥灌溉-----收割----脱粒

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是好暖喜热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第二步:多媒体展示世界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从世界主要分布区中找到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区:(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美的巴西、委内瑞拉)

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东亚)、日本沿海平原(东亚)、印度恒 河流域及沿海平原(南亚)、东南亚的平原地区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并且指导学生一一阅读这四幅图,逐一分析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并做出总结。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第四步:补充“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量大

(3)食物偏好 :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第五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大)

5、水稻种植历史悠久(7000年),经验丰富。(生产习惯)

6、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饮食习惯)

第六步:给出关于农家种植水稻的材料指导学生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

宁陕也有水稻的种植,我们班也有家里种水稻的同学,下面请郑金凤同学介绍水稻种植情况,请同学们思考对应的是什么特点,问题如下:1:你家里有几口人?家里有多少亩水田?单位面积产量是多少?(4口人,一亩,800公斤)

2、水稻从育秧到收割,农民要做哪些田间管理工作?(耕地、插秧、施肥、灌溉、除草、收割)

3、一亩地插秧要多少人?收割要多少人?(8到10人)

4、收获的粮食,一年下来有没有剩余?剩余的粮食是怎么处理的?(很少,酿酒或出售)

5、播种、耕地、收获用人力还是机械?

6、田间地头有没有水利设施?每一个问题对应着一种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请学生概括。

第七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人多,自给率)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的劳动能力能够完成农活)(2)生产习惯: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传统经验丰富

4、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第八步:课后思考题:“请结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为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篇2:季风水田农业教案详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地理公开课

课题:季风水田农业 课型:新授课

地点:大多媒体教室 班级:104班

时间:2013年5月14日 授课人:毕灶娟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104班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 的区位条件。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的类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观念。

2、认识到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区位条件分析。

三、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1、课前复习

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

②、季风水田农业 ③、商品谷物农业

④、大牧场放牧业 ⑤、乳畜业

⑥、迁移农业

⑦、热带定居农业 ⑧、谷物家畜农业 ⑨、地中海农业

⑩、市场园艺农业

⑾、游牧业

⑿、种植园农业

2、导入新课

PPT展示有关水稻制成品的图片

3、讲授新课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一副水稻种植过程的图片,并讲解水稻的生长习性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104班

水稻种植过程:犁地----育苗----插秧-----施肥灌溉-----收割----脱粒

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是好暖喜热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第二步:多媒体展示世界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从世界主要分布区中找到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区:(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美的巴西、委内瑞拉)

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东亚)、日本沿海平原(东亚)、印度恒河流域及沿海平原(南亚)、东南亚的平原地区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并且指导学生一一阅读这四幅图,逐一分析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做出总结。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第四步:补充“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1)市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量大

(2)生产习惯: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传统经验丰富

(3)食物偏好 :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104班

第五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大)

5、水稻种植历史悠久(7000年),经验丰富。(生产习惯)

6、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饮食习惯)

第六步:给出关于农家种植水稻的材料指导学生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材料: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全家六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小孩。⑴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⑵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水泵,其他小型农具各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单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约为1050千克/0.1公顷,单季稻产量约为650千克/0.1公顷,小麦产量约为400千克/0.1公顷,玉米产量约为550千克/0.1公顷),其中⑶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第七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人多,自给率)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的劳动能力能够完成农活)

篇3:季风水田农业教案详

在上这节课之前, 笔者对教材内容、学生状况、教学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环节的设计加了水稻生长过程讨论, 让学生直观感受农业;加了薰衣草是否合适在苏南种植的讨论, 让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知识内容实现学以致用。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水稻生产过程的排序—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生产特点的分析—苏南是否适合发展薰衣草种植业的讨论。

授课班级为实验班, 班级学生较多, 成绩较好, 但平常课堂讨论回答的气氛一般。

教学过程简述:

师:……下面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景观图片, 图片的顺序已被打乱, 请大家将水稻种植的过程进行准确排序。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生A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有修改地完成。

师:还有2幅图片没有排进去啊。

生A: (摇头, 沉默)

师:你排出的顺序都是正确的, 至于剩下的2幅我们一起来看……

生B: (小声嘀咕) 水稻还挺费事呢。

师:……请大家看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上的分布图, 看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学生一起回答:亚洲东部、南亚、印度、东南亚、泰国……

师:嗯, 有些答案是正确的。季风水田农业在东亚、南亚、东南亚……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

生C:主要是在热带、亚热带, 少量的在温带的季风气候区。

师: (追问) 季风气候与水稻种植的关系在于……?

生C:季风气候。

生D:主要在海拔。

师:地形是什么?

生D:平原。

师: (追问) 平坦的水稻种植土地与河流、海洋的位置关系如何?

生D:有些在沿河, 其他都是在沿海地区。

师:沿河分布的水田种植水稻, 这里还有些什么条件?

生E:灌溉水源。

生F:冲积平原土壤。

生G:河流还有水运作用。

师:补充得很好!

生H:水稻种植分布地人口多。

师:人口密度是多少?

生H:大部分是200~600人/km2……

师:人口密度大与水稻种植的关系是?

生I:提供大量劳动力。

师:亚洲的主要食物是?

生:稻米, 食物偏好也是市场条件。

师:人口密度大, 换一个词, 人与土地的对比关系是?

学生小声嘀咕:人地矛盾大、人稠地少、人多地少。

师: (讲解) 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少是一不利条件。季风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精耕细作的经验丰富。现在小结…… (投影展示表格) 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出, 哪个最高?

生:水稻。

师:亚洲“在最合适的地方种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水稻”。水稻的合适性体现在哪呢?

生:沉默。

师: (讲解)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 可以缓解人地矛盾, 满足大量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减缓过度开垦的土地压力……商品率低。

生K: (主动举手) 我觉得还有一点: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 这里人多地少, 还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师:这个观点很新颖, 仔细想想还挺有道理的。 (继续讲解)

师:季风气候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生L:降水不稳定变化大, 水旱灾害。

师:所以解决对策是?

生: (一起) 修建水利工程, 如水库和大坝。

师:学习完本节内容后, 能否谈谈你对亚洲或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生: (不知所云)

师 (总结) :粮食安全, 提高机械化、科技化, 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水利工程。

师:下面看一个案例。……是否可以在苏南 (学校所在地区) 大规模引种薰衣草?学生们看着大片紫色浪漫的薰衣草花园图片, 热烈讨论。

生N:我觉得不适合。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N:薰衣草在法国普罗旺斯最著名, 那里有气候、地形、水分、交通、市场等优势, 江苏南部的这些状况是否符合呢? (教师正准备示意其坐下) 另外还要看在苏南发展薰衣草种植对原有的农业、周边环境有何影响。

师:非常好, 这位同学对区位的理解运用非常好。从典型分布地区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另外还注重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角度、人地关系角度考虑农业问题。我们对这一精彩的回答给以掌声。

师: (讲解) 薰衣草……生长条件……苏南不合适。那么中国适合大规模种植薰衣草的地区应该是哪里?

生:西部、西北、青海、新疆……

师: (讲解) 就是新疆, 在伊犁谷地……

从教学效果来看, 以案例分析为情境, “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回答—纠正点评—结论”为主, 以老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 问题的设计是围绕知识重难点展开的,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从教学效果上看, 这些提问大部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有些方面仍需提高。

1. 问题难度及表述要恰当, 太难或问题本身不明确让学生不好回答。

课堂中2次回答问题的沉默现象都是此类问题。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问题的设置也应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实践证明, 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融会贯通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提出了一个看似发散实质没有头绪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看法”。对此, 学生是很难给出教师预期的答案的。此外, 问题过于深奥 (学生没有掌握新概念) 、题目的陈述不明确、问题没有方向, 等等, 也都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 还容易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要注意表述清楚, 要对学生进行答题方向的引导, 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 恰如其分的追问。

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如出一辙, 而可能是答对了一部分, 或者表述不准确, 还可能因理解有误而完全出错。不论是哪种情况, 教师都不能直接予以否定, 可采取不断追问的形式, 补充材料、提示思考角度、探寻思考过程、要求地理语言表述, 从而为学生提供重新考虑观点、完善观点、理顺逻辑关系的机会。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对答案做进一步的解释。追问还可以使更多的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由此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渐渐深刻地感受到, 千万不要忽视学生们独特的思维。如案例中, “还要看在苏南发展薰衣草种植对原有的农业、周边环境有何影响。”这么精彩的回答差一点被教师抹杀了。平时, 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积极, 任你怎么鼓励带动, 学生就是不乐意参与课堂活动”。事实上, 活泼、积极课堂气氛的培养不是一次两次鼓舞就能形成的, 教师只有坚持“亲切和蔼的教风+长期的容许“非常规”答案的出现+长期进行启发式提问”, 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3. 提问后应及时进行准确点评。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正确答案, 并了解自己思维的优势和不足, 还对其学习情感起到了及时的调节作用。对于“为什么”类的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对”“不对”的评价, 而应帮助学生分析错在什么地方, 对在什么地方, 或者为什么对、错, 这样才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例如, 在上述案例中, 对于水稻的种植区域:“亚洲东部、南亚、印度、东南亚、泰国、中亚、东北亚”, 以及中国适合种植薰衣草的区域——“西部、西北、青海、新疆”这两个答案, 教师应该简略解释国家、大洲分区在不同图幅上回答的差别, 指出中亚、东北亚的方位, 西部、西北的差别。如果没有在学生回答后, 顺势帮他们纠正错误, 就会使其出现知识上的偏差。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现在同学还提不出什么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但提问的习惯是从点滴培养起的。本节课的课堂提问尽管教师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提问的切入点和方法也很多样, 但提问的方式却仍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 或者是教师自问自答, 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不明显。相比于教师提问, 学生课堂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敢问、会问, 善于发问。实践证明, 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 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提问。

例如, 笔者在另一个学生较活泼、调皮的班级上同一节课, 在“水稻生长过程排序”的环节中, 一位同学当场提问“为什么水稻不可以直接种在一个地方, 一直在那里长, 而要经过育苗、拔苗、插秧这一过程呢?这个问题正好解释了水稻的生长过程复杂。于是,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劳动力/机械状况, 由此说明季风水田农业是个劳动力密集型, 而不是机械化生产。结果, 课堂气氛非常好, 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这节课的课堂提问, 使笔者对课堂提问这一最普通、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地理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而在教学过程中, 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和方法, 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作为一名地理老师, 应该牢牢把握住地理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志芳, 张继红.地理课题教学行为研究与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86.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58.

[3]陈澄,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0.

篇4:季风水田农业教案详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区位因素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本节第一课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代表,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让身处农村的学生了解农业十分有必要,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延伸和具体运用,教材用案例的形式说明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可能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图(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力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密切关系,其他因素则以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方面则以文字描述为主,兼两幅景观图和“阅读”部分。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可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视觉信息去推导、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设计思想

由于本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又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好,课堂设计可以较好地切合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理念;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授,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探究、课堂让学生谈论所看到、听到和了解的水稻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读图分析法 1 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的推导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某地理现象形成的多种因素,这对学生将是终身有益;此外通过分析图3.11“我国水稻种植景观” 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喜欢地理,特别是身边的地理,让地理形成在他们的身体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当地、当时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综合评价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3、分析当地水稻生产状况,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及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组课前深入生活的探究活动,并在课堂分析、表达、总结和归纳,学会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教材4张地图的分析,培养地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区域产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

2、理解科技对生产的巨大作用,科技可以改变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6组,进行探究式预习:

A组:回家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什么? B组: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什么? C组:了解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为什么?

D组: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为什么? E组: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为什么? F组: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为什么?

2、把相关内容设计、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件展示习题,复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我们泉州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驰名中外,有些国外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泉州市区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惠安的花生好吃。(光热、水分、土壤)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二、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入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看图“三种粮食作物”,分辨三大粮食作物的外观特征。

3、提问:惠安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三、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1、看课件或是P47“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学情预设]学生在这里是无法理解季风水田的分布的,仅仅带有初步感性认识,可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亚洲时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其分布,但带着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课堂的进行;另外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时又可以前后呼应,难题不攻自破。

2、承转:季风水田农业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南方地区,我们惠安也有水稻的种植,下面请课外合作探究小组分别报告你们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加以引导,今后学生能够养成带地理学科的眼光分析问题。

(1)①A组学生代表发言,描述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A组学生兴趣浓厚地描述他们所见所闻,在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水稻生产的复杂(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水量大、对光热要求高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感受,让其自己推导出水稻生产“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对光热水的要求高”。

(2)①B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的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推出“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的结论

3(3)①C组学生代表发言: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水稻单产高,但自身消费多,用于销售却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推出“单产高,商品率低”的结论,寻找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知识链接]商品率:商品率就是生产的产品中用于作为交换的占多少比率,比如共生产了4吨粮食,其中3吨出售(即用于交换),1吨自已消费,那么商品率=3/4=75%;农业生产的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和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

(4)①D组学生代表发言: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的结论,原因“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又发现与以前相比,电力灌溉、脱粒发展较快,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①E组学生代表发言: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农村水稻生产灌溉问题严峻,水利设施不足。[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稻生产容易遇到灌溉问题(1、水稻需水量大;

2、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从而得出季风水田农业另一特点—水利工程量大,但小农无力建设需要国家的帮助。

(6)①F组学生代表发言: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当地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地瓜等作物、以水稻为主 ②提问:为什么以水稻种植为主,不象北方以小麦为主?;为什么可以兼种这么多作物?

[设计意图]对该组学生要求较高,学生可通过询问农民了解到:因为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所以选择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光热条件好,惠安地区一年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所以可以兼种许多作物。

3、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总结各自得出的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4、教师总结: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四、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

1、(过渡)从刚才的分组探究活动中,大家掌握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所得出的特点,在广袤的国土中寻找适宜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地域 4 呢?

2、各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分别得出水稻种植区的区位要求:光热水条件要好;劳动力丰富;最好是平原便于管理;分布在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地方。

3、阅读“阅读”部分,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读47页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方法:将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分布图对照,思考,分析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总结出水稻适宜分布的区位条件了,通过对图3.10的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总结: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要分布在亚洲?

[设计意图]整堂课下来,学生已经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较深的理解,课堂总结交给学生,使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知识点前后呼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一、特点

(一)、习性特点

1、对光热水需求量大

2、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二)、生产特点

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2、小农经营

3、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4、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5、水利工程量大

二、区位因素及分布

(一)、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劳动力

4、市场

教学反思

本课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将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 5 位因素)调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后面,我认为一来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一种产业才能理解它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这样使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二来本地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比较了解,由生产特点入手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容易掌握,整个课堂设计可以呈现由浅入深的流程结构。

上一篇:《学习5以内的序数》 教学反思下一篇:春节期间灭火工程公司值班安排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