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23-05-21

无论是刚进职场的我们,还是成长路上的奋斗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吸取他人与自身的教学,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用于记录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中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历史文集: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教学工作指导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使我县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结合我县初中历史教学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各学校参考。

一、复习建议(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二)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三)切实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1、备课针对我们初三的复习课,准备教学案建议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这一部分由学生思考后,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步,把近几年的以来中考知识点的考察情况进行统计,用表格列出。使中考内容在本单元的考察情况一目了然,克服学生复习的盲目性,并且对新的考点做出预测。第三步,由导学结构和讨论思考题组成。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填上并作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是一个复杂而又繁忙的过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以往带毕业班的实践,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夯实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河北省中考范围是八年级历史上下册、九年级历史上下册,即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以把这些历史知识分成四大板块: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部分,复习切入点以单元复习为突破口,采取大板块复习→提纲式板书→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然后再给框架添砖加瓦,抓住重点知识,复习→深化→升华→提升,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剖析重点难点

专题复习的时候,通常是引导学生以专题为突破口,横向纵向分析问题,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在专题复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时,一旦明确专题重点,就要尽可能多和同学教师交流,广泛搜集有关专题的复习资料,力争专题复习时更全面、无遗漏。

(二)专题复习,要重点鲜明,知识脉络清晰。因为专题复习打破了课本顺序,这里既有中外史的联系,又有中国史之间和外国史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有条不紊、线索清晰,切忌误导学生陷入知识混乱的误区。

(三)精心选择综合训练题,切忌搞题海战术。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搜集习题,精心设计,不浪费师生的有效时间。

三、第三轮:综合习题训练,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这一轮复习是较关键的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检测。学生有什么问题会通过这一轮复习显现出来,因此教师更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按照中考题型、分值、各历史阶段所占比例以及难易程度,精心编制和选择中考综合训练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快速提升历史学科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四、第四轮:回归历史教材,全面复习考纲考点(考试说明)

一般复习到这一阶段时,也就到了中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距中考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最关键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考考场上学生可利用的“武器”只有教材,所以这一轮要回归教材。

(一)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熟读教材、吃透教材,对历史教材熟练到烂熟于胸,历史教材上的边角旮旯也不能错过,力争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识厚积于脑,读思结合,以能达到“手中无书、头脑有书、看似无书、实则有书”活学活用。

(二)在熟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提高应变能力。根据考试说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专题进行纵横联系比较。如:中国近代化国共关系、民主与法制建设、科技革命等,根据专题内容重点复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要点,带着问题读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向纵向归纳,对非选择题(材料题和论述题)进行有的放矢和较强针对性的归类,整理及模拟训练,并对前三轮复习查漏补缺。

用心爱心专心

1(三)把握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教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教材,联系所学知识和考试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见解,从而提高解答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要有纲可依,立足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全面回归教材,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三篇:中考后的历史教学反思

今年中考历史考试依然以基础题为主,但与去年相比,其考试的难度有所增加,题型有所变化,考题有所创新。考试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改进。一、 研究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及解读,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备,讲,批,辅,改的常规教学,准确把握重难点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及听评课活动,从知识、能力全方位充实、提高自己。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每年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在本学年教学中,虽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开展这项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注重以上问题,营造和睦、融洽的课堂气氛,并扭转学生“开卷考,只要了解知识点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错误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且提高成绩。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知目标的课程,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作最好的复习方法。今年我市中考历史与政治实施开卷考试,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更科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一套"三步复习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第二步:渐进分化细梳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

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是一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中考历史复习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古代思想文化教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案

(三)

【课题9】古代思想文化 【知识梳理】

1、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商朝)、金文、小篆(秦朝)、隶书

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孔子(春秋)

①历史地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时,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历史地位)。

②政治主张:“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统治着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②学派及主张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战国) 儒家:孟子。主张:“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不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书,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利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战国) 道家: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战国)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被秦朝采用。(战国)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春秋)

3、了解《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司马迁和《史记》(记载黄帝到汉武帝)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 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课题8】古代科学技术

1、 了解都江堰、长城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获得“天府之国”的称号。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2、 了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点击中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3、“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4、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中华第一鼎——“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下图为该鼎腹部的文字拓片,其文字属于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5、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是

A.以“德”教化人民 B.以“礼”治理国家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6、2007年4月,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成立。迄今为止,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150多所孔子学院,为各国人士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便利。这表明

A.中国不需要吸收别国优秀的文化 B.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走向单一化 D.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借鉴、交流和融合

7、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8、《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10、“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1、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2、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就曾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3、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14、“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的格言出自 A.《道德经》 B.《论语》 C.《孙子兵法》 D.《孟子》

15、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而对财产只字不提。这体现了孔子

A.礼治的思想 B.反对苛政的思想 C.教育的思想 D.民生思想

16、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普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17、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8、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问题并存。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机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智慧”是指 A. “兼爱”“非攻” B. “无为而治” C. “仁”和“礼” D. 实行“法治”

19、“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A.大运河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20、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2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发明? A.毕升 B.蔡伦 C.李时珍 D.宋应星

2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在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最先发挥作用的是

A.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23、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通史 D.纪传体断代史

24、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 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25、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史记》著作了解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 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④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赵州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就是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资治通鉴》

二、材料分析题

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材料二 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

上一篇:中考语文作文主题素材下一篇:中考英语作文常用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