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24-04-16

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共10篇)

篇1: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七(1)班,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篇2: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

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篇3:岳麓版新历史教材的利与弊

一、独具匠心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历史教材是由中国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构成。中国近代史是重要知识, 是必修课;而世界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只需了解, 是选修课。岳麓版新教材则是用模版和专题的方式合成了重基础、多样化、分层次的多种结构模式。在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时候, 也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 分别反映了中外政治领域、中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和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选修课包括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与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学习模块的形成对学校设备等资源的充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能够以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给学校的特色发展创造条件, 也对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有帮助。

二、专题式的编排方式

新的历史教材用了专题这种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运用贯穿古今、中外贯通的写作方法, 形成了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比如: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是历史教材中着重突出的内容, 它由七个专题组成;而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发展进程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其内容共分为六个学习专题。

三、简单明了的编写思路

高中历史教材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尤其是在编写思路和可读性这两方面。每册教材的前面都设有导读, 每个专题前都设有导语, 每课前都提供了引语, 对相应的教材内容作了提纲式说明, 使内容显得条理清楚、特色鲜明、思路清晰。用了这样创新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调整, 能够让学生在开始学习专题时, 更加透彻地明白教材的内容和条理线索, 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核心问题, 并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去深入学习, 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明确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此外, 新编的历史教材还特别设计了有益于学生课后开展探索学习的栏目, 比如阅读与思考, 解析与探究, 知识链接与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等。

四、直观性的图文设置

古往今来很多的名人名言都充分说明了, 兴趣对学生学习质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长期起来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并不太高, 其根本理由与历史教材即是教本有直接关系。传统教材显得枯燥且繁琐, 内容可读性差, 所以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历史教材在学习和呈现知识内容的同时, 要注重其直观性, 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岳麓版历史新教材运用了各种历史图片、图表、历史场景, 并且在旁边标注了很多辅助性文字来解释说明。这种方式可以使历史教材内容显得生动形象、具体明了, 从而在无形之间缩短了学生与历史, 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兴趣。如:历史书中有图片就是很好的补充,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明白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充满艰辛。历史教材的正文用大小字体形式来呈现, 大字是主干内容, 小字则是对书本内容的补充说明。如:在必修课本的《五四爱国运动》这课中, 谢绍敏在得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 用写血书“还我青岛”这一壮举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这个故事既是对主要内容的补充, 又有益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岳麓版新教材除了具有以上优点以外, 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初看历史教材时会认为模块设计别出心裁, 但认真品味便会发现其内容都很熟悉, 而且这样的设计使历史的整体性受到破坏。例如:政治与经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然而历史教材的主要内容则是探究人类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制的艰难历程。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是不可分离的, 怎么能讲解政治却不探讨其经济基础呢?

总而言之, 岳麓版新教材是有优缺点的。独具匠心的课程结构,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专题式的编排方式,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简单明了的编写思路, 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要点;直观的图文设置方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能够做到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让学生学有所成。

篇4: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渗透方法

有句名言为政史不分家,其主要含义是指政治与历史两个科目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素质教育已经渗透到每个人心中的今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国家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思想成熟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初中历史学科具有承接性、主客观统一性和规律性等特点。初中阶段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从初中升高中做好文化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启下是将思想水平从小学阶段解脱出来从而过渡到初中阶段。同时其是养成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为两点:(1)利用趣味性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场景的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包括前人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这些经验中能够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二、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充分发掘教材,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材就像一本故事书,涉及政治、军事、地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包括古今中外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内容涉及之广、复杂程度之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教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每一单元每一章节为一道分隔符,将每单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理解并能够与生活实践联系。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如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有对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屈辱历史详细的描写,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重现历史场景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深刻体会出当时国民愤慨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文学类科目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曙光,素质化教育要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丰富学生思想感情方面的感受,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将互联网与多媒体二者结合,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能让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历史教学内容。教材中有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介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可以找一些圆明园在被毁坏之前的照片与现在的断壁残垣形成对比,让学生能有更深层意义上的思考,同时还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根据一个问题答案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开创性思维,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实际,并且不能够太深奥,要符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在教材中,论科技在我国发展的利与弊,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虽然科技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引发“低头族”等问题的发生,这是利与弊之间的结合,还可以根据当前航天事业、教育水平的发展进行论述。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辩论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以科技对现在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好还是坏作为论点,展开辩论,其中心思想还是研究科技在我国发展的利与弊。

(四)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有对郑和下西洋事件的详细描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声称: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这足以说明其在航海业上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是里程碑的存在。同时,郑和勇于挑战自我,不惧危难的发生,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在讲述这一章节时应结合一些图片和资料,以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或找一些与航海探险相关的电影,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一定冲击,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的艰难程度。利用历史人物与当代学生相联系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方面的发展,并成为全面型人才。

三、结语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素质化教育成为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改革,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此外,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用科学的方式对这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结合,一定能够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再创新高,同时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洪云.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541.

[2]李海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6:62.

[3]凌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考试周刊,2014,A5:144.

[4]黄大燕.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230-231.

篇5: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仔细看图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

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篇6:新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协商建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会议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琛、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③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为代国歌)。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链接:碑文: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三年:1946-1949,即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1919-1949,即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次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54门礼炮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28年,即1921-1949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链接: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国大典,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从天安门开始,在天安门结束),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除台湾和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外)。第2课 抗美援朝

1、原因: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②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英雄人物:①、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 ②、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③、营救落水朝鲜少年牺牲的罗盛教。(湖南新化县人)。(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结果: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标志:1953年7月中朝和美国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 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1、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①时间:1950年冬-1953年春。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都是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④意义: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4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

(1)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2)时间:1953年---1957年(提前完成)。(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4)成就: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工业布局也有所改善。①武汉长江大桥(毛泽东有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②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④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⑤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⑥克拉玛依油田。(天上飞,地下跑,三条路,一座桥。)

(5)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公私合营:1954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基本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被称为“我国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3、到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家的主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形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7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1、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4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国际舞台:①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②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三单元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第8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1)以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共产风”盛行。(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失误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4)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5)左倾错误的纠正:①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时间:1966--1976(10年)

3、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4、最大冤案:刘少奇冤案。

5、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6、1976年10月,“四人帮”(王洪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第9课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

一、经济建设成就:(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2)大庆、大港和胜利油田。(3)南京长江大桥。(4)1.2万吨水压机和第一台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5)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牌卡车)等。

二、两弹一星:(1)人物:钱学森(导弹之父),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2)196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3)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三、1972年,屠呦呦等提炼出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76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第10课

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

1、“铁人”王进喜(石油工人。铁人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2、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毛泽东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第11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改善。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3、1976年,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东非大动脉--坦赞铁路胜利通车。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第四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①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小岗村的创举: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决定: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后来这种模式被确定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第13课

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1984年,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阐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和基本政策,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

二、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就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三、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14课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共五个经济特区)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3、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逐渐向内地推进。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第15课 国计民生的改善 1、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1978-200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银河巨型计算机,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等等。

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前,服装样式千篇一律,中山装,列宁装,军装。改革开放后,服装的面料、花色、款式逐渐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食消费的比例下降,肉食、副食、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居住环境也大大改观。

3、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迅猛发展。

4、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得到充实,居民自费旅游,参加各种娱乐、健身活动的越来越多。第16课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主要包括:一个中国和两制并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

二、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得到成功运用。(1842年,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一部分给英国。)

三、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1、1992年,“海协会”(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简称)和“海基会”(台湾“海峡两岸基金会”的简称)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2、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建设性的八项主张。3、2005年4月,胡锦涛在北京与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国家分裂法》以立法的形式把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上升为国家意志。5、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等协议。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变成现实。

(链接:最早去台湾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卫温。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第18课

新时期的外交 1、1997年,中俄两国首脑在克里姆林宫签署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平等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2001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等六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议,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我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的突出表现。3、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4、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45个非洲国家参加了论坛。第五单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列入党章。3、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大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4、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章,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5、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6、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1、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太空中第一位中国访客。

3、“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成为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

4、高速技术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5、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2015年12月31日,火箭军组建。6、2012年9月,“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为中国第一艘现代航母。

第21课 新起点与新挑战 1、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青藏铁路和生态保护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实施和完成,少数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获得圆满成功。4、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圆满举行,5、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是西汉时张骞开辟的。“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孔子学院逐步遍及全球。

篇7: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朱洪清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因主义悄感,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教科书山主题和课组成,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千课。本册共7个主题,共二十二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学习一与探究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休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一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全期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传授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一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四、教材分析(要求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4节课,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丛木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拜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昧,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纷。注爪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因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白尊、自豪、自信

篇8: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宋胜强

一、指导思想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抯任八(1)和八(2)的历史教学,经过七年级一年学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能够运用基本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学习基础不太平衡,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以在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以利他们顺利完成本期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圆满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五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的教授。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4、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6、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7、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8、实施“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运用能力

9、在教学中根据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10、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第14课

第15课

第16课

复习1——8课

复习9——16课

期中考试及评卷

2 2

第17课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14

第21课第22课

第23课

第24课

16--17

复习课本知识

测试及评讲

总复习2 2 1

黄泥中学

秋季学期

八 年 级 历 史 教 学 计

篇9: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所教102班共有学生61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通过一年的英语学习,由于基础不平衡,少部分男学生自觉性不高,认真程度也不及女学生,所以两极分化已渐出现。为了更好地搞好八年级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制定本计划和设计教案的时候,必须做到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灵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自觉地吸收和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知识、展现自己的个性,切实完成“腰杆子”工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材简析

全书共有12个单元。本教材各单元话题灵活,贴近生活实际。本册书将学习的一些语法知识点有: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间接引语、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反意疑问句等。同时每个单元后都提供了检测练习,用以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三、教学总体目标

1、学生应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能听懂教师对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能参与讨论。

3、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4、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

5、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教学具体措施

1、每天背诵课文中的对话。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培养语感。

2、每天记5个生词,2个常用句子或习语。实施:利用“互测及教师抽查”及时检查,保证效果并坚持下去。

3、认真贯彻晨读制度:规定晨读内容,加强监督保证晨读效果。

4、坚持日测、周测、月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对英语学习实行量化制度,每日、每周、每月都要给学生检验自己努力成果的机会,让进步的同学体会到成就感,让落后的同学找出差距,感受压力。由此在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竞争意识。

5、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6、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7、实施“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在教学中根据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9、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0、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年学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能够运用基本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学习基础不太平衡,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以在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以利他们顺利完成本期学习内容。

二、教育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50%。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篇1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新生总体感觉很好,但每个班总有一到两个非常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很聪明,好好培养成绩会有起色,所以对他们要有耐心;另一部分,确实有些头疼,对他们要以严格为第一要求,他们有很多毛病,至少我们应该先确保他不再增添新的毛病,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对策,争取对症下药。

2.总的来说,十个班级的学生共同点是:提高中等生能力,拉进后进生的距离,不忽视尖子生的拔高。

二、工作目标

1、增加耐心,常问多辅,争取每节课充实。

2、增加信心,减少后进生,提高班级平均分,争取四校考试贡献力量。

三、具体措施

1.课堂上,讲认真备好的课,上课达到尽兴且有激情,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2.教学上,关注优秀生,让其学会方法,为初三做好准备;关心后进生,对其循循善诱,耐心教育,能让其提高到最大程度。

3.生活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其克服困难。

4.学习中,利用好班级小组,多互助、多带动,减少差生人数。

5.考试上,充分利用每周周清,严格要求,人人过关或者多次过关,充分发挥试卷的作用。

6.听课上,虚心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积极参加评课。

四、集体备课、听评课

历史教研的内容:

①与同学科教师共同谈听课的感受,积极、多角度、快乐的评价本周作课老师的课。

②反思过去一周的教学状况,及时找到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③确定下周讲课内容,集中备课,确定重点与难点。

④对于历史教学各版块的合理化建议。

听评课:

上一篇:抓安全生产下一篇:为世界无车日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