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

2024-04-22

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精选7篇)

篇1: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

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为了适应我国冷藏加工工业迅速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切实做好制冷装置安全技术工作,我们组织了有关方面的技术人员,对目前商业系统制冷机器、设备性能和技术装置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参阅了国外有关的标准资料,重新制定了《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暂行)》。现将《规程(暂行)》及随文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望及时报告我们。

1960年,商业部食品局制定的《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同时终止。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暂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确保氨制冷装置的安全运行,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制冷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商业系统冷藏库氨制冷装置的设计、安装、操作、维修和管理。商业系统各有关单位和企业所制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专业技术标准、技术条件等,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本规程服从于国家的有关规程和标准。

第二章 安全装置

第一节 安全防护

第三条 氨压缩机必须设置高压、中压、低压、油压差等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一经调整、校验后,应做好记录并铅封。

第四条 氨压缩机水套和冷凝器须设冷却水断水保护装置。蒸发式冷凝器须另增设风机故障保护装置。

第五条 为防止氨压缩机湿冲程,必须在氨液分离器、低压循环器、中间冷却器上设液位指示、控制、报警装置。低压贮液器设液位指示、报警装置。

第六条 在机器间门口或外侧方便的位置,须设置切断氨压缩机电源的事故总开关,此开关应能停止所有氨压缩机的运转。若机器控制屏设于总控制间内,每台机器旁应增设按钮开关。

第七条 机器间和设备间应装有事故排风设备,其风机排风量应不小于8次/小时换气次数的要求。事故排风用的风机按钮开关须设在机器间门口,并应用事故电源供电。

第八条 氨压缩机联轴器或传动皮带、氨泵、油泵、水泵等的转动部位,均需设置安全保护罩。

第九条 禁止闲人进入机器间和设备间。

第十条 设在室外的冷凝器、油分离器等设备,应设有防止非操作人员进入的围墙或栏杆。贮氨器(即高压贮液器)设在室外时,应有遮阳棚。

第十一条 检修氨压缩机、辅助设备、库房内冷风机、蒸发管道、阀门等,必须采用36伏以下电压的照明用具,潮湿地区采用12伏及以下的。

第十二条 机器间外应设有消火栓。机器间应配置氧气呼吸器、防毒衣、橡皮手套、木塞、管夹、柠檬酸等必须的防护用具和抢救药品,并设在便于取得的位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确保使用。操作班组的工人,应熟练地掌握氧气呼吸器等的使用和抢救方法。第二节 仪表和阀门

第十三条 每台氨压缩机的吸排气侧、中间冷却器、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氨器、分配站、氨液分离器、低压循环器、排液器、低压贮氨器、氨泵、集油器、充氨站、热氨管道、油泵、滤油装置以及冻结装置等,均须装有相应的氨压力表。

第十四条 氨压力表不得用其他压力表代替,且必须有制造厂的合格证和铅封。氨压力表量程应不小于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不大于最大工作压力的3倍,精度不得低于2.5级。蒸发压力侧应采用能测量真空度的氨压力表。

第十五条 氨压力表每年须经法定的检验部门校正一次,其他仪表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第十六条 氨压力表的装设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须避免冻结及强烈震动。若指示失灵,刻度不清,表盘玻璃破裂,铅封损坏等,均须立即更换。

第十七条 每台氨压缩机、氨泵、水泵、风机,都应单独装设电流表,应有过载保护装置。

第十八条 氨压缩机间应设有电压表,并定时记录电压数值。当电网电压波动接近规定幅度时,要密切注意电流变化、电机温升,防止电机烧毁。

第十九条 经常检查电气设备的完好性。电缆管用不燃的绝缘材料包裹,大功率负荷电缆不得直接与聚苯乙烯或聚氨脂隔热板型建筑物接触。

第二十条 氨压缩机的吸排气侧、密封器端、分配站供液、热氨站的集管上,应设置温度计,以便观察和记录制冷装置的运转工况。

第二十一条 氨压缩机上的高压安全阀在吸排气侧压力差达到16公斤力/厘米时应自动开启;双级压缩机之低压机(缸)上的中压安全阀,当吸排气侧压力差达到6公斤力/厘米时,应能自动开启,以保护氨压缩机。

第二十二条 冷凝器、贮氨器、排液器、低压循环器、低力贮氨器、中间冷却器等设备上均须装有安全阀。当高压设备压力达到18.5公斤力/厘米,中、低压设备压力12.5公斤力/厘米时,安全阀应能自动开启。

第二十三条 制冷系统安全管公称管径应不小于安全阀的公称通径。几个安全阀共用一根安全管时,总管的通径应不小于D32毫米,不大于D57毫米,安全阀泄压管应高出氨压缩机间房檐,不小于1米;高出冷凝器操作平台,不小于3米。

第二十四条 氨压缩机和制冷设备上的安全阀,每年应由法定检验部门校验一次,并铅封。安全阀每开启一次,须重新校正。

第二十五条 在氨压缩机的高压排气管道和氨泵出液管上,应分别装设气、液止回阀,以避免制冷剂倒流。

第二十六条 冷凝器与贮氨器之间应设均压管,运行中均压管应呈开启状态。两台以上贮氨器之间应分别设气体、液体均压管(阀)。

第二十七条 贮氨器、中间冷却器、氨液分离器、低压贮氨器、低压循环器、排液器、集油器等设备,均应装设液面指示器。玻璃液面指示器应采用高于最大工作压力的耐压玻璃管,并具有自动闭塞装置。采用板式玻璃液面指示器则更好。

第二十八条 中间冷却器、蒸发器、氨液分离器、低压贮液器等设备的节流阀禁止用截止阀代替。

第二十九条 在氨泵供液系统中,应设自动旁通阀保护氨泵。中间冷却器亦可采用自动旁通阀。

第三章 安全操作

第一节 氨压缩机的安全操作

第三十条 除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外,氨压缩机正常运转的标志为:

(一)系列化氨压缩机的油压应比曲轴箱内气体压力高1.5~3.0公斤力/厘米,其他采用齿轮油泵的低转速压缩机应为0.5~1.5公斤力/厘米。

(二)曲轴箱内的油面,当为一个视孔时,应保持在该视孔的1/3~2/3范围内,一般在1/2处;当为两个视孔时,应保持在下视孔的2/3到上视孔的1/2范围内。油温最高不应超过70℃,最低不得低于5℃。

(三)氨压缩机高压排气压力不得超过15公斤力/厘米,压比等于或小于8。

(四)单级氨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为80~150℃,吸气温度比蒸发温度(双级氨压缩机的高压级吸气温度应比中间压力下的饱和温度)高5~15℃。

(五)氨压缩机机体不应有局部非正常的温升现象,轴承温度不应过高,密封器温度不应超过70℃。

(六)氨压缩机在运转中,气缸、曲轴箱内不应有异常声音。

第三十一条 当库房内热负荷突然增加或系统融霜操作频繁时,要防止氨压缩机发生湿冲程。

第三十二条 当机器间温度达到冰点温度时,氨压缩机停止运转后,应将气缸水套和曲轴箱油冷却器内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第三十三条 当湿冲程严重而造成停车时,应加大汽缸水套和油冷却器的水量,防止汽缸水套或油冷却器冻裂。为尽快恢复其运转,可在氨压缩机的排空阀上连接橡胶管,延至室外水池内,将机器内积存的氨液通过排空阀放出。必要时可用人工驳动联轴器,加速进程。

第三十四条 将配组双级压缩机调换为单级运行,或将运行中的单级压缩机调换为配组双级运行时,须先停车、调整阀门,然后才能按操作程序重新开车。严禁在运行中调整阀门。

第三十五条 禁止向氨压缩机吸气管道内喷射氨液。

第二节 辅助设备的安全操作

第三十六条 热氨融霜时,进入蒸发器前的压力不得超过8公斤力/厘米,禁止用关小或关闭冷凝器进气阀的方法加快融霜速度,融霜完毕后,应缓慢开启蒸发器的回气阀。

第三十七条 冷风机单独用水冲霜时,严禁将该冷风机在分配站上的回气阀、排液阀全部关闭后闭路淋浇。

第三十八条 卧式冷凝器、组合式冷凝器、再冷却器、水泵以及其他用水冷却的设备,在气温达到冰点温度时,应将停用设备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第三十九条 严禁从制冷装置的设备上直接放油。

第四十条 贮氨器内液面不得低于其径向高度的30%,不得高于80%。排液器最高液面不得超过80%。

第四十一条 从制冷系统排放空气和不凝性气体时,须经专门设置的空气分离器放入水中。四重管式空气分离器的供液量以其减压管上结霜呈1米左右为操作适宜。

第四十二条 制冷系统中有可能满液的液体管道和容器,严禁同时将两端阀门关闭,以免阀门或管道炸裂。

第四十三条 制冷装置所用的各种压力容器、设备和辅助设备不应采用非专业厂产品或自行制造。特殊情况下必须采用或自制时,须经劳动部门审核批准,经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四十四条 制冷系统的压力容器是有爆炸危险的承压设备,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规定进行定期外部检查和全面检验。除每次大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外,使用达十五年时,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严格检查缺陷和气压试验。对不符安全使用的压力容器,应予更新。

第四十五条 制冷装置中不经常使用的充氨阀、排污阀和备用阀,平时均应关闭并将手轮拆下。常用阀门启闭时要防止阀体卡住阀芯。

第三节 设备和管道检修的安全操作

第四十六条 严禁在有氨、未抽空、未与大气接通的情况下,焊接管道或设备,拆卸机器或设备的附件、阀门。

第四十七条 检修制冷设备时,须在其电源开关上挂工作牌,检修完毕后,由检修人员亲自取下。

第四十八条 制冷系统安装或大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

系统气密性试验的压力值,处于冷凝压力下的部分应为18公斤力/厘米,处于蒸发压力和中间压力下的部分应为12公斤力/厘米。第四节 充氨的安全操作

第四十九条 新建或大修后的制冷系统,必须经过试压、检漏、排污、抽真空、氨试漏后方可充氨。

第五十条 充氨站应设在机器间外面,充氨时严禁用任何方法加热氨瓶。

第五十一条 充氨操作应在值班长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遵守充氨操作规程。

第五十二条 制冷系统中的充氨量和充氨前的氨瓶称重数据均须专门记录。

第五十三条 氨瓶或氨槽车与充氨站的联接,必须采用无缝钢管或耐压30公斤力/厘米以上的橡胶管,与其相接的管头须有防滑沟槽。

第四章 安全规定

第五十四条 为防止损坏库内的蒸发器,货物堆垛要求:距低温库房顶棚0.2米,距高温库房顶棚0.3米,距顶排管下侧0.3米,距顶排管横侧0.2米,距无排管的墙0.2米,距墙排管外侧0.4米,距风道底面0.2米,距冷风机周边1.5米。库内要留有合理的通道。

第五十五条 温度为0℃及0℃以下的库房内,应设置专门的灯光和报警装置。一旦有人困在库内,可发送信号,传送给机器间或值班室人员,及时解救。

第五十六条 制冷设备和管道的涂色(见第669页上端表格)

如几条管道包扎在一起,隔热层外面可涂白色或乳白色,再以被包扎管道的性质,按规定颜色划箭头标明其流向。

库房内的管道可不涂色。

------------------------------------

名 称 | 涂

色 | 名

称 | 涂

------------------------------------

回气管 | 蓝 色

油 管

| 棕 色

排气管 | 红 色

冷凝器、贮 | 银白色

液体管 | 黄 色

氨器

水 管 | 绿 色

氨压缩机及 | 按出厂涂色

盐水管 | 灰 色

辅助设备

截止阀手柄 | 黄 色

各种阀体

| 黑 色

------------------------------------

第五十七条 氨制冷系统中设备的注氨量按下表所示:

------------------------------------

设 备 名 称 |注氨量(%)| 设 备 名 称 |注氨量(%)

------------------------------------ 冷 凝 器

| 15

| 非氨泵强制循环 |

| 供液:

洗涤式油分离器

| 20*

排管

| 50~60 贮 氨 器

| 70

冷风机

70 中间冷却器

| 30*

搁架式排管

50 低压循环器

| 30*

平板蒸发器

50 氨液分离器

| 20

壳管式蒸发器 |

80 氨泵强制循环供液:|

上进下出排管

| 25

上进下出冷风机 | 40~50|

下进上出排管

| 50~60|

下进上出冷风机 | 60~70|

------------------------------------

*设备注氨量按制造厂规定,氨液重度均以0.65公斤/升计算。

第五十八条 制冷系统应采用纯度为99.8%以上的工业用氨作为制冷剂。

第五十九条 检查系统氨泄漏应用化学试纸或专用仪器,禁止用点燃硫烛的方法。

机器间和辅助设备间内严禁用明火取暖。

第六十条 氨压缩机所使用的冷冻油,应符合机器制造厂所提出的要求。一般规定:360转/分的氨压缩机可用国产13号、18号冷冻油,720-960转/分的可用25号冷冻油;1400转/分以上的可用30号、40号冷冻油。

第六十一条 由制冷系统中放出的冷冻油,必须经过严格的再生处理,经化验合乎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篇2: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确保氨制冷装置的安全运行,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制冷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商业系统冷藏库氨制冷装置的设计、安装、操作、维修和管理。商业系统各有关单位和企业所制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专业技术标准、技术条件等,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本规程服从于国家的有关规程和标准。

第二章 安全装置

第一节 安全防护

第三条 氨压缩机必须设置高压、中压、低压、油压差等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一经调整、校验后,应做好记录并铅封。

第四条 氨压缩机水套和冷凝器须设冷却水断水保护装置。蒸发式冷凝器须另增设风机故障保护装置。第五条 为防止氨压缩机湿冲程,必须在氨液分离器、低压循环器、中间冷却器上设液位指示、控制、报警装置。低压贮液器设液位指示、报警装置。

第六条 在机器间门口或外侧方便的位置,须设置切断氨压缩机电源的事故总开关,此开关应能停止所有氨压缩机的运转。若机器控制屏设于总控制间内,每台机器旁应增设按钮开关。

第七条 机器间和设备间应装有事故排风设备,其风机排风量应不小于8次/小时换气次数的要求。事故排风用的风机按钮开关须设在机器间门口,并应用事故电源供电。

第八条 氨压缩机联轴器或传动皮带、氨泵、油泵、水泵等的转动部位,均需设置安全保护罩。

第九条 第十条 禁止闲人进入机器间和设备间。

设在室外的冷凝器、油分离器等设备,应设有防止非操作人

员进入的围墙或栏杆。贮氨器(即高压贮液器)设在室外时,应有遮阳棚。

第十一条 检修氨压缩机、辅助设备、库房内冷风机、蒸发管道、阀门等,必须采用36伏以下电压的照明用具,潮湿地区采用12伏及以下的。

第十二条 机器间外应设有消火栓。机器间应配置氧气呼吸器、防毒衣、橡皮手套、木塞、管夹、柠檬酸等必须的防护用具和抢救药品,并设在便于取得的位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确保使用。操作班组的工人,应熟练地掌握氧气呼吸器等的使用和抢救方法。

第二节 仪表和阀门

第十三条 每台氨压缩机的吸排气侧、中间冷却器、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氨器、分配站、氨液分离器、低压循环器、排液器、低压贮氨器、氨泵、集油器、充氨站、热氨管道、油泵、滤油装置以及冻结装置等,均须装有相应的氨压力表。

第十四条 氨压力表不得用其他压力表代替,且必须有制造厂的合格证和铅封。氨压力表量程应不小于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不大于最大工作压力的3倍,精度不得低于2.5级。蒸发压力侧应采用能测量真空度的氨压力表。

第十五条 氨压力表每年须经法定的检验部门校正一次,其他仪表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第十六条 氨压力表的装设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须避免冻结及强烈震动。若指示失灵,刻度不清,表盘玻璃破裂,铅封损坏等,均须立即更换。

第十七条 每台氨压缩机、氨泵、水泵、风机,都应单独装设电流表,应有过载保护装置。

第十八条 氨压缩机间应设有电压表,并定时记录电压数值。当电网电压波动接近规定幅度时,要密切注意电流变化、电机温升,防止电机烧毁。第十九条 经常检查电气设备的完好性。电缆管用不燃的绝缘材料包裹,大功率负荷电缆不得直接与聚苯乙烯或聚氨脂隔热板型建筑物接触。

第二十条 氨压缩机的吸排气侧、密封器端、分配站供液、热氨站的集管上,应设置温度计,以便观察和记录制冷装置的运转工况。

第二十一条 氨压缩机上的高压安全阀在吸排气侧压力差达到16公斤力/厘米时应自动开启;双级压缩机之低压机(缸)上的中压安全阀,当吸排气侧压力差达到6公斤力/厘米时,应能自动开启,以保护氨压缩机。

第二十二条 冷凝器、贮氨器、排液器、低压循环器、低力贮氨器、中间冷却器等设备上均须装有安全阀。当高压设备压力达到18.5公斤力/厘米,中、低压设备压力12.5公斤力/厘米时,安全阀应能自动开启。

第二十三条 制冷系统安全管公称管径应不小于安全阀的公称通径。几个安全阀共用一根安全管时,总管的通径应不小于D32毫米,不大于D57毫米,安全阀泄压管应高出氨压缩机间房檐,不小于1米;高出冷凝器操作平台,不小于3米。

第二十四条 氨压缩机和制冷设备上的安全阀,每年应由法定检验部门校验一次,并铅封。安全阀每开启一次,须重新校正。

第二十五条 在氨压缩机的高压排气管道和氨泵出液管上,应分别装设气、液止回阀,以避免制冷剂倒流。第二十六条 冷凝器与贮氨器之间应设均压管,运行中均压管应呈开启状态。两台以上贮氨器之间应分别设气体、液体均压管(阀)。

第二十七条 贮氨器、中间冷却器、氨液分离器、低压贮氨器、低压循环器、排液器、集油器等设备,均应装设液面指示器。玻璃液面指示器应采用高于最大工作压力的耐压玻璃管,并具有自动闭塞装置。采用板式玻璃液面指示器则更好。

第二十八条 中间冷却器、蒸发器、氨液分离器、低压贮液器等设备的节流阀禁止用截止阀代替。

第二十九条 在氨泵供液系统中,应设自动旁通阀保护氨泵。中间冷却器亦可采用自动旁通阀。

第三章 安全操作

第一节 氨压缩机的安全操作

第三十条 除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外,氨压缩机正常运转的标志为:

(一)系列化氨压缩机的油压应比曲轴箱内气体压力高1.5~3.0公斤力/厘米,其他采用齿轮油泵的低转速压缩机应为0.5~1.5公斤力/厘米。

(二)曲轴箱内的油面,当为一个视孔时,应保持在该视孔的1/3~2/3范围内,一般在1/2处;当为两个视孔时,应保持在下视孔的2/3到上视孔的1/2范围内。油温最高不应超过70℃,最低不得低于5℃。

(三)氨压缩机高压排气压力不得超过15公斤力/厘米,压比等于或小于8。

(四)单级氨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为80~150℃,吸气温度比蒸发温度(双级氨压缩机的高压级吸气温度应比中间压力下的饱和温度)高5~15℃。

(五)氨压缩机机体不应有局部非正常的温升现象,轴承温度不应过高,密封器温度不应超过70℃。

(六)氨压缩机在运转中,气缸、曲轴箱内不应有异常声音。

第三十一条 当库房内热负荷突然增加或系统融霜操作频繁时,要防止氨压缩机发生湿冲程。

第三十二条 当机器间温度达到冰点温度时,氨压缩机停止运转后,应将气缸水套和曲轴箱油冷却器内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第三十三条 当湿冲程严重而造成停车时,应加大汽缸水套和油冷却器的水量,防止汽缸水套或油冷却器冻裂。为尽快恢复其运转,可在氨压缩机的排空阀上连接橡胶管,延至室外水池内,将机器内积存的氨液通过排空阀放出。必要时可用人工驳动联轴器,加速进程。

第三十四条 将配组双级压缩机调换为单级运行,或将运行中的单级压缩机调换为配组双级运行时,须先停车、调整阀门,然后才能按操作程序重新开车。严禁在运行中调整阀门。

第三十五条 禁止向氨压缩机吸气管道内喷射氨液。

第二节 辅助设备的安全操作

第三十六条 热氨融霜时,进入蒸发器前的压力不得超过8公斤力/厘米,禁止用关小或关闭冷凝器进气阀的方法加快融霜速度,融霜完毕后,应缓慢开启蒸发器的回气阀。

第三十七条 冷风机单独用水冲霜时,严禁将该冷风机在分配站上的回气阀、排液阀全部关闭后闭路淋浇。

第三十八条 卧式冷凝器、组合式冷凝器、再冷却器、水泵以及其他用水冷却的设备,在气温达到冰点温度时,应将停用设备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第三十九条 第四十条 严禁从制冷装置的设备上直接放油。

贮氨器内液面不得低于其径向高度的30%,不得高于80%。排液器最高液面不得超过80%。

第四十一条 从制冷系统排放空气和不凝性气体时,须经专门设置的空气分离器放入水中。四重管式空气分离器的供液量以其减压管上结霜呈1米左右为操作适宜。

第四十二条 制冷系统中有可能满液的液体管道和容器,严禁同时将两端阀门关闭,以免阀门或管道炸裂。

第四十三条 制冷装置所用的各种压力容器、设备和辅助设备不应采用非专业厂产品或自行制造。特殊情况下必须采用或自制时,须经劳动部门审核批准,经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四十四条 制冷系统的压力容器是有爆炸危险的承压设备,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规定进行定期外部检查和全面检验。除每次大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外,使用达十五年时,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严格检查缺陷和气压试验。对不符安全使用的压力容器,应予更新。

第四十五条 制冷装置中不经常使用的充氨阀、排污阀和备用阀,平时均应关闭并将手轮拆下。常用阀门启闭时要防止阀体卡住阀芯。

第三节 设备和管道检修的安全操作

第四十六条 严禁在有氨、未抽空、未与大气接通的情况下,焊接管道或设备,拆卸机器或设备的附件、阀门。

第四十七条 检修制冷设备时,须在其电源开关上挂工作牌,检修完毕后,由检修人员亲自取下。

第四十八条 制冷系统安装或大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

系统气密性试验的压力值,处于冷凝压力下的部分应为18公斤力/厘米,处于蒸发压力和中间压力下的部分应为12公斤力/厘米。

第四节 充氨的安全操作

第四十九条 新建或大修后的制冷系统,必须经过试压、检漏、排污、抽真空、氨试漏后方可充氨。

第五十条 充氨站应设在机器间外面,充氨时严禁用任何方法加热氨瓶。

第五十一条 充氨操作应在值班长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遵守充氨操作规程。第五十二条 制冷系统中的充氨量和充氨前的氨瓶称重数据均须专门记录。

第五十三条 氨瓶或氨槽车与充氨站的联接,必须采用无缝钢管或耐压30公斤力/厘米以上的橡胶管,与其相接的管头须有防滑沟槽。

第四章 安全规定

第五十四条 为防止损坏库内的蒸发器,货物堆垛要求:距低温库房顶棚0.2米,距高温库房顶棚0.3米,距顶排管下侧0.3米,距顶排管横侧0.2米,距无排管的墙0.2米,距墙排管外侧0.4米,距风道底面0.2米,距冷风机周边1.5米。库内要留有合理的通道。

第五十五条 温度为0℃及0℃以下的库房内,应设置专门的灯光和报警装置。一旦有人困在库内,可发送信号,传送给机器间或值班室人员,及时解救。

第五十六条 制冷设备和管道的涂色(见第669页上端表格)

如几条管道包扎在一起,隔热层外面可涂白色或乳白色,再以被包扎管道的性质,按规定颜色划箭头标明其流向。

库房内的管道可不涂色。

------------------------------------

名 称 | 涂

色 | 名

称 | 涂

色------------------------------------

回气管 | 蓝 色

油 管

| 棕 色

排气管 | 红 色

冷凝器、贮 | 银白色

液体管 | 黄 色

氨器

水 管 | 绿 色

氨压缩机及 | 按出厂涂色

盐水管 | 灰 色

辅助设备

截止阀手柄 | 黄 色

各种阀体

| 黑 色------------------------------------

第五十七条 氨制冷系统中设备的注氨量按下表所示:

------------------------------------ 设 备 名 称 |注氨量(%)| 设 备 名 称 |注氨量(%)------------------------------------冷 凝 器

| 15

| 非氨泵强制循环 |

| 供液:

|洗涤式油分离器

| 20*

排管

| 50~60贮 氨 器

| 70

冷风机

70中间冷却器

| 30*

搁架式排管

50低压循环器

| 30*

平板蒸发器

50氨液分离器

| 20

壳管式蒸发器 |

80氨泵强制循环供液:|

| 上进下出排管

| 25

| 上进下出冷风机 | 40~50|

| 下进上出排管

| 50~60|

| 下进上出冷风机 | 60~70|

|------------------------------------

*设备注氨量按制造厂规定,氨液重度均以0.65公斤/升计算。

第五十八条 制冷系统应采用纯度为99.8%以上的工业用氨作为制冷剂。

第五十九条 检查系统氨泄漏应用化学试纸或专用仪器,禁止用点燃硫烛的方法。

机器间和辅助设备间内严禁用明火取暖。

第六十条 氨压缩机所使用的冷冻油,应符合机器制造厂所提出的要求。一般规定:360转/分的氨压缩机可用国产13号、18号冷冻油,720-960转/分的可用25号冷冻油;1400转/分以上的可用30号、40号冷冻油。

第六十一条 由制冷系统中放出的冷冻油,必须经过严格的再生处理,经化验合乎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五章 氨瓶的充装、使用和管理

第六十二条 氨瓶充装前须有专人进行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充装:

(一)漆色、字样和所装气体不符,字样不易识别气瓶种类的;

(二)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

(三)不能判别装过何种气体或瓶内没有余压的;

(四)超过检查期限的;

(五)钢印标志不全,不能识别的;

(六)瓶体经外观检查有缺陷,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

氨瓶不得用贮氨器或其他容器代替。

第六十三条 氨瓶充装时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氨瓶充装系数不大于0.53公斤/升,严禁超量充装,严格执行充装重量复验制度,发现充装过量的必须立即作减量处理;

(二)认真填写充装记录,其内容应包括:充装日期,氨瓶编号,实际充装量,充装者和复验者姓名等;

(三)称重衡器应保持准确,称重衡器的最大称值应为常用值的1.5~3倍,称重衡器的校验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六十四条 氨瓶每三年必须交当地劳动部门指定的检验单位进行技术检验,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单位打上钢印,方可使用。

第六十五条 氨瓶在使用中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敲击、碰撞;

(二)瓶阀冻结时,不得用火烘烤;

(三)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

(四)不得用电磁起重机搬运;

(五)夏季要防止日光曝晒;

(六)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

第六十六条 氨瓶运输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旋紧瓶帽、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或撞击;

(二)氨瓶在车上应妥善加以固定,用汽车装运时应横向排列,方向一致,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帮;

(三)夏季要有遮阳设施,防止曝晒;

(四)车上禁止烟火,禁止坐人,车上应备有防氨用具;

(五)严禁与氧气瓶、氯气瓶等及易燃易爆物品同车运输。

第六十七条 储存氨瓶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旋紧瓶帽,放置整齐,妥善固定,留有通道,氨瓶卧放应头部朝向一方,防止滚动,堆放不应超过五层,瓶帽、防震圈等附件必须完整无缺;

(二)氨瓶严禁与氧气瓶、氯气瓶同室储存,以免引起燃烧、爆炸,并在附近设有抢救和灭火器材;

(三)储存氨瓶的仓库必须在距离厂房25米、距离住宅和公共建筑物50米以外的地方,仓库内不应有明火或其他取暖设备,氨瓶仓库的建筑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四)禁止将有氨的氨瓶贮存在机器、设备间内,临时存放在室外的氨瓶也要远离热源,并防止阳光曝晒。

第六章 安全管理

第六十八条 各冷藏企业及各级主管部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氨制冷装置的安全技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和技术培训时,要同时列入安全技术的内容。

第六十九条 各冷藏企业和各级主管部门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安全技术机构,或配备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从组织上保证落实安全技术工作。

第七十条 各冷藏企业必须建立关于氨制冷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更新、事故等技术档案,机械设备应具备产品合格证、并作永久性保存;制冷装置的车间运行记录至少应保存五年。

第七十一条 对从事氨制冷系统操作的新工人,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现场教育。徒工必须在老工人指导下才能进行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由地方商业部门会同劳动部门发给合格证书,无证不准独立操作。企业职工应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不违章作业并有权阻止他人违章作业,积极参加各项安全生产活动,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防护用品。

第七十二条 氨制冷装置发生事故,应按劳动部门的有关规程办理。凡属重大事故,企业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劳动部门、直接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企业的各级主管部门在接到每一起重大事故报告时,也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发生事故不准隐瞒、虚报或拖延不报。同时,企业或企业的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专门调查,做出结论和处理意见。

甘肃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

篇3: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

1. 检验项目和主要内容如下

(1) 审查技术资料

对该冷冻厂的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的设计、安装、检测等相关资料, 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检查维护维修记录等进行审查, 发现该厂氨制冷系统的压力管道管理混乱, 各技术资料记录不齐全或缺失。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 方便检验, 根据实际工艺流程, 梳理管线并完善编号。

(2) 外观检验

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的外观检验主要包括:管道是否有变形、挠曲和碰管现象出现;检查外部保冷层是否破损;检查管道外表面是否存在腐蚀;检查焊接接头是否有裂纹、错边、咬边等缺陷;检查管道阀门和法兰以及接头和焊缝等是否有泄漏的现象出现, 以及管道支吊架是否有损坏的情况等。通过检验发现, 不但法兰及阀门存在锈蚀及泄漏的现象, 管道的外表面腐蚀情况也很严重, 还有部分管道焊缝布置不合理。个别阀门因为选型错误, 未采用氨专用的阀门, 所以导致泄漏的现象发生。

(3) 绘制空视图

在原始的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的档案当中, 没有空视图, 为了满足压力管道安全评价及检验的需求, 利用计算机绘制空视图, 以及对压力管道的每一条管线现场进行现场测绘管线。在三维的坐标上, 绘制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的管线空视图, 在管道的空视图中, 对于压力管道的各段的走向有坐标, 以及压力管道的附件及起止的设备号等, 必须要标明。将压力管道的基础数据提供给管道的评估安全及强度校核。

(4) 壁厚测定

对管子和管件进行壁厚测定, 其中直径Φ25~Φ32不锈钢管线, 管壁的厚度大多都是2.2~2.5毫米;管线只有一条两个测点厚度的相对比效小, 其中, 厚度最小的为1.7毫米, 与其它同一直径不锈钢管道的壁厚2.2~2.5毫米进行比较, 相对较小;在进行检测时, 如果检测出壁厚相对较小的状况, 是否是因为刚开始安装时, 采用的是壁厚比较小的管道, 还不能完全地进行确定。所以, 今后在使用的过程中, 检测必须要加强。碳钢管线受腐蚀相对比较严重, 一条管线的壁厚只有2.2毫米, 与同一个管道的其它的部位进行比较, 其它部位基本上是壁厚3.8~3.9毫米, 相比之下, 减薄十分严重。另外一条管线的两个测点厚度也只有2.1~2.3毫米, 与同一个管道的其它部位进行比较, 其它部位基本上是壁厚2.8~3.0毫米, 相比之下, 减薄也非常严重。其它的管线减薄情况不太明显。因为积水对管道的冲淋和雨水的淋湿, 不能尽快使管道干燥, 从而造成管线局部的腐蚀。这是造成管道减薄的主要原因。再有一个原因, 就是此管道的附近区域内, 有蒸汽管道疏水器将蒸汽不停地进行排放, 将碳钢管道腐蚀减薄引发, 再加上管道平时的保养和维护也欠缺, 造成管道腐蚀越来越严重, 从而使壁厚减薄引发。

针对于该次检验的结果, 减薄趋势管道发现后, 应该跟踪监测管道和弯头, 在下一次的检验周期以前, 测厚检查应该每一年或者半年安排一次检查, 对于在刚开始安装时, 是否是由于不同规格材料的错用而引起的进行确定, 如果减薄是由于其它的原因引起的, 不但要进一步地对管道进行监测, 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5) 无损检测

对管道焊缝进行无损检测抽查, 主要采取射线检测和超声检测, 通过检测发现多数焊缝内部存在超标缺陷, 主要缺陷有气孔、未焊透、未熔合、夹渣等类型。

2. 安全评价

(1) 评价腐蚀凹坑的安全

为了确保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能够安全的使用, 对超过管道壁厚腐蚀裕量的凹坑, 要严格按照《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 (试用) 》进行安全地评价。根据检验结果, 对腐蚀严重的五处凹坑进行了安全评价, 其中接近临界值的有二处, 一处腐蚀坑为不合格。所以, 为了保证压力管道的安全, 需要尽快对三处腐蚀凹坑所在管段进行更换。

(2) 强度校核

针对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而言, 分析管道的有限元应力, 是强度校核及评价安全所需。压力管道的附件以内压力自重引起的集中力, 是计算管道有限元应力的主要条件。首先要考虑温度对操作所造成的影响, 因为操作需要在常温下进行。考虑到氨制冷中压力管道的薄膜及弯曲应力, 所有进行检验的管线, 都应该认真分析和计算管道的有限元应力。主要对管道的弯曲应力和薄膜应力进行考虑, 对于分析有限应力, 主要根据实限测管线最小的壁厚, 利用CAESARII软件中的对工业管道比较适用的ASMEB31.3的规范进行应力的分析校核。氨制冷中压力管道的管线, 分析校核管道的有限元应力全部通过以后, 计算的结果显示, 所有压力管线的规范压力相对较低, 管线也比较富足。在进行计算的同时, 将氨系统的管线应力的计算强度校核结果给出来了, 此外, 分析相应的超标缺陷处计算结果的提取也给出了。

(3) 缺陷评价

对于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进行检验, 发现没有超出标准规定的缺陷, 在进行安全保证的情况下, 利用合乎使用原则对缺陷进行评价。对于安全评价不合格的缺陷, 必须返修进行处理。本次评价了10个最严重的缺陷, 根据评价缺陷的最终结果, 其中3个缺陷需要返修处理。通常是依据检验结果, 进行返修或者判废, 但是, 本次采用合乎使用的原则对缺陷进行评价, 既减少了返修工作量, 又能够达到经济而安全的使用效果。

该次检验对于根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判断为超出标准, 并且缺陷比较严重的, 对于24个进行了评定缺陷检验, 根据评定缺陷的最终的结果, 焊口评定没有达到标准、不合格的情况没发现。常规的方法是, 根据检验结果判废进行返修, 利用合乎使用原则的检验与常规的检验进行比较, 无论是焊接及切割返修的工作量, 还是焊接及切割返修以后的工作量, 都在很大程度减少了, 从而使经济使用和安全保证的根本目的得到了有效地实现。

(4) 综合评价

①氨制冷系统的压力管道中, 法兰和阀门的腐蚀及泄漏现象都很严重, 管道的腐蚀坑也存在。此外, 通过对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进行检查, 还发现有些压力管道的支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应该进行修复处理;压力管道中的一些阀门选型错误, 应该换氨专用的管道阀门;部分管道结构不合理应该进行改造。②对压力管道中检验发现的五处腐蚀凹坑, 进行安全评定, 有一处没有达到安全评定的要求, 还有二处与临界值比较接近, 这两处作为不合格进行处理。所以, 为了安全, 应该尽快更换凹坑安全评定不合格的管段。③对于管线的巡回检查需要加强, 压力管道在日常的维护上, 必须要加强, 为了使由于管道的腐蚀等一系统因素而导致压力管道的泄漏事故出现, 必须要对压力管道进行定期防腐蚀措施, 从而使系统安全生产的运行得到有效地保证。④对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最小的壁厚进行检测, 对于腐蚀比较严重的局部管段, 必须要进行更换处理。其余管段经强度校核及分析管道有限元应力分析计算后, 强度校核和应力分析都满足要求。⑤对于较小壁厚情况的检测, 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应该跟踪加强进行检测, 对于刚开始安装时所采用的管道壁厚就比较小进行准确的确定。该次检测的结果, 对于局部的管段腐蚀非常严重的一部分管段, 应该进行更换。⑥按照合乎使用的原则, 在安全条件得以保证的前提下, 采用相关的方法, 对于经过24个质量控制的标准, 判断为超出标准, 并且对于比较严重缺陷, 进行缺陷的评定, 评定焊口都能够达到标准, 没有不合格的现象。⑦对于压力管道的检验, 针对有限无应力, 应该按照最小的壁厚进行强度的校核和分析, 利用国际上公认的软件包CAESAII (4.40版) 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显示, 计算所有压力管道的强度校核都合格, 并且, 将超标缺陷处的应力分析计算的结果进行提供, 将计算的数据提供给超标缺陷的评定。

3. 讨论及建议

(1) 应按要求建立健全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的档案, 最好能够实行计算机的管理模式。 (2) 对于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 必须要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建立巡回进行检查的相关制度, 根据压力管道特点, 提前制定管道的维护及检验计划。 (3) 为预防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的泄漏, 致使人身和财产得到有效地保证, 应建立预防及救援安全措施。 (4) 对于定期的维修和检验都是非常有必要实施的, 应该结合管道特点, 根据压力容器的维修及检验, 将压力管道的维修及检验计划制定出来。 (5) 对管道结构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造。对于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的技术资料一定要健全, 并且, 对于管道必须要按照要求进行有效地改造, 将相关的安全措施必须要制定, 该氨制冷系统的压力管道经改造以后, 至今为止, 已经运行了两年, 运行的状况比较好, 没有泄漏等相关事故发生。

4. 总结

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经过全面检验, 对缺陷进行处理, 对不合理结构进行改造措施已经两年了, 使用效果比较好, 没有发生过压力管道的泄漏事故。综上所述, 针对氨制冷系统中压力管道而言, 如果想要达到使用上的安全, 需要健全并落实管道安全管理各项制度, 完善管道的技术档案, 最好能够实施计算机的管理模式。同时, 对于压力管道应该定期进行检验及维护, 建立预防及应急救援的安全措施, 从而使管道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要:从当前来看, 无论是食品行业, 还是啤酒行业, 氨制冷系统都在广泛地进行应用, 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 应该在冷藏制冷和制冷中进行。在设定好的工作参数及环境下, 运行氨制冷系统的压力管道, 压力管道的安装和设计与使用以及试验检验与安全性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对于氨制冷系统的压力管道在运行中, 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 从而使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的安全性得到有力的提升。

关键词: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安全评价

参考文献

[1]程龙.氨制冷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

篇4:氨制冷的主要安全问题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泄漏;中毒;喷淋水;疏散通道

1.氨的危险性分析

1.1 氨的物理性质:氨是无色气体,有特异的刺激臭味。易于液化,在20 ℃、891kPa下即可液化,并放出大量的热。液氨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的系数很大。相对密度0.82。熔点-77.7℃。沸点-33.35℃。临界温度132.44℃。蒸气相对密度0.6。爆炸上限%(V/V):27.4,爆炸下限%(V/V):15.7。易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铵。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

1.2 氨的毒性:氨主要对动物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时可危及中枢神经系统,还可通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博和呼吸停止。当氨的浓度在0.5~1mg/m3时,人的嗅觉感觉有异味;浓度在50 mg/m3以上鼻咽部有刺激感和眼部灼痛感;500 mg/m3以上短时间内即出现强烈刺激症状;1500 mg/m3以上可危及生命;3500 mg/m3以上可即时死亡。缺氧时氨的毒作用将加强。国家卫生标准为30 mg/m3。

2.事故等级划分及处置原则

2.1事故等级的划分

氨制冷企业与其他企业发生事故的区别在于中毒窒息、氨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根据国家《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事故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个等级。企业应将氨中毒窒息、氨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作为应急预案的最高等级。

2.2处置原则

根本原则: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发生,防范一般事故。

关键环节:首先,氨制冷企业人员较密集,多数人员都在车间作业,因此在液氨泄漏时,及时有效的疏散周围人群,是安全预防措施的关键环节。其次,当泄漏量较少时,如冷间低压系统的泄漏,可通过停止氨泵,切断阀门,堵漏、启动氨气压缩机来达到控制氨气的泄漏;第三,当泄漏量较大时,系统会出现危险,应开启紧急泄氨器,通过泄氨器将多余的氨释放到事故池里。第四,当泄漏量更大、速度更快时,如氨压机房和高压系统泄漏,其控制的措施有:迅速开启轴流风机,紧急停车,打开喷淋设施和室外消火栓开花水枪,并立即堵漏。如果堵漏不成功,则开启泄氨器,用大量水进行稀释。

3.制冷系统的主要安全问题

3.1 火灾爆炸

(1)液氨储罐及管路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2)如果制冷系统的储氨设备及管路发生泄漏,氨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性混合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高温,可发生火灾爆炸。

(3)中毒

液氨泄漏后,可能造成一定面积的毒害区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致人中毒、死亡。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氨气泄漏扩散模型,危险区域会有所不同。

4.危险区域的定量分析

以储罐泄漏作为事故模型进行危险区域分析。

4.1 毒害区域的计算方法

设液氨储罐的泄漏量为W(kg),泄漏前罐内的液氨温度为t(℃),液氨比热为C(kJ/kg·℃),当储罐破裂时,罐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氨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t0(℃),此时全部液氨所放出的热量为:

(1)

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加热罐内液氨的蒸发,如果液氨的汽化热为q(kJ/kg),则其蒸发量:

(2)

4.2 毒害区域的计算

假设可能发生液氨泄漏的最大量W(kg)=1000kg,环境温度t =25℃,计算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

液氨蒸发热: =1000×4.6〔25-(-33)〕=266800(kJ)

蒸发量:W=Q/q =266800/1.37×103 =194.75(kg)

氨气在致死的浓度c时的体积V和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R:

V= Vg×100/c=225.59×100/0.5=45118(m3)

R = (V/2.0944)1/3= (45118/2.0944)1/3=27.82m

根据以上的模拟计算:当有一吨液氨泄露后,氨气的蒸发量为194.75(kg),以泄漏点为中心,可在半径27.8 米范围内,氨气的浓度可致人死亡伤害。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当日的风向。

5.泄漏部位及其原因

(1)设备、管道、阀门等安全配件不按期检测,配件因腐蚀局部裂缝,安全阀失灵,不能自动起跳泄压和报警,造成液氨泄漏。

(2)制冷系统压力控制不严,储罐经常处于超压状态,产生局部泄漏。

(3)储罐超量储存,环境温度较高,未及时采取降温和遮阳,储罐内压上升,产生局部泄漏。

(4)在液氨充装过程中,车辆不慎撞坏液氨管道、阀门、液面计,引起的泄漏。

(5)冷冻系统控制泄放气压力过高,致使储罐压力升高。

(6)冷冻系统控制氨压机出口压力过高,致使储罐压力升高。

(7)储罐的进出口阀门、管道因腐蚀和超压,发生破裂。

(8)储罐使用玻璃管液面计、平板玻璃液面计,因耐压等级不高,长期使用发生破裂。

6.结论

篇5:氨制冷装置辅助设备的安全操作

2011-5-5 来源:中国职业安全网 作者:中国职业安全网

【导读】

1、热氨融霜时,进入蒸发器前的压力不得超过0.8Mpa,禁止用关小或关闭冷凝器进气阀的方法加快融霜速度,融霜完毕后,应缓慢开启蒸发器的回气阀。

2、冷风机单独用水冲霜时,严禁将该冷风机在分配站上的回气阀、排液阀全部关闭后闭路淋浇。

3、卧式冷凝器、组合式冷凝器、再冷却器、水泵以及其他用水冷却的设备,在气温达到冰点温度时,应将停用设备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4、严禁从制冷装置的设备上直接放油。

5、贮氨器内液面不得低于其径向高度的30%,不得高于80%。排液器最高液

1、热氨融霜时,进入蒸发器前的压力不得超过0.8Mpa,禁止用关小或关闭冷凝器进气阀的方法加快融霜速度,融霜完毕后,应缓慢开启蒸发器的回气阀。

2、冷风机单独用水冲霜时,严禁将该冷风机在分配站上的回气阀、排液阀全部关闭后闭路淋浇。

3、卧式冷凝器、组合式冷凝器、再冷却器、水泵以及其他用水冷却的设备,在气温达到冰点温度时,应将停用设备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4、严禁从制冷装置的设备上直接放油。

5、贮氨器内液面不得低于其径向高度的30%,不得高于80%。排液器最高液面不得超过80%。

6、从制冷系统排放空气和不凝性气体时,须经专门设置的空气分离器放入水中。四重管式空气分离器的供液量以其减压管上结霜呈1米左右为操作适宜。

7、制冷系统中有可能满液的液体管道和容器,严禁同时将两端阀门关闭,以免阀门或管道炸裂。

8、制冷装置所用的各种压力容器、设备和辅助设备不应采用非专业厂产品或自行制造。特殊情况下必须采用或自制时,须经上级技术监督部门审核批准,经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9、制冷系统的压力容器是有爆炸危险的承压设备,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规定进行定期外部检查和全面检验。除每次大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外,使用达十五年时,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严格检查缺陷和气压试验。对不符安全使用的压力容器,应予更新。

篇6:涉氨制冷安全管理制度

二、严格开、停车和生产交接环节安全管理。制定完善严格的开、停车和生产交接环节安全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大修特别是在长期停车后的开车前,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制定严密的开车方案,对开车工作进行细致的安排和精心的准备,避免匆忙开车;二是要加强开车前的安全教育。通过教育收拢思想,使职工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使职工进一步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和开车方案,保证开车的顺利进行;三是做好开车前的安全检查,在开车前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进行检查,整改隐患或问题,并落实责任,实行开车签字负责制,确保开车安全。

三、加强液氨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将液氨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作为企业日常和“三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教育培训,使企业各级干部职工熟悉液氨的危险特性,掌握液氨的安全生产特点和防控救援知识。液氨制冷操作人员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到持证上岗。

四、建立、完善设备设施检修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HG23011-)、《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HG23012-1999)、《厂区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程》(HG23018-1999)等,制定严格的设备设施检修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作业证制度,加强对带气、动火和设备内作业等检修作业的安全管理。企业在大修、检修作业前,要制定大修或检修工作方案,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作业安全。

篇7: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Safety Technical Supervision Regulations for Bursting Disc Devices(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年

前言

2008年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

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向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下

达了《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起草任务书。2009年3月,中国特检院于组织

有关专家成立了起草组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起草组工作会议。对起草组组长提交的初

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2009年6月和11月,起草组在北京召开了二次起草

组工作会议对初稿讨论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09年12月

月,特种设备局以质

检特函

号文征求基层、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及公民的意见。年

月,根据征

求到的意见,起草组召开会议,研究处理征求到的意见并形成送审稿。

月,将送审稿提交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审议,根据审议

意见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年

月本规程的报批稿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本规程起草工作在充分吸取爆破片装置事故教训和大量的调研工作以及试验数据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爆破片装置的基本安全要求。对爆破片装置的安全监察工作进行了规

定,明确了爆破片装置的设计、材料、制造、检验、安装、使用等过程以及制造许可、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工作的要求。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如下:

沈阳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张志毅、宋绪鲜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甘晓东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周震 沈阳航天新光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金志伟 大连理工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喻健良 上海华理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苏州贝斯安贝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上海工业气体协会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目录

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

附件A

语„„„„„„„„„„„„„„„„„„„„„„„„„„„„„(3)附件B 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要求„„„„„„„„„„„„„„„„„„„„„(7)附件C 爆破片装置制造许可条件„„„„„„„„„„„„„„„„„„„„„

(16)附件D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

(20)附件E 爆破片装置制造监督检验规则„„„„„„„„„„„„„„„„„„„

(39)

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条

为了加强爆破片装置的安全监察工作,保障特种设备的爆破片装置安全性能,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程。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条例》所规定特种设备使用的爆破片装置。

爆破片装置由爆破片和夹持器等零部件组成,本规程所涉及有关爆破片装置术语见附

件A。

第三条

本规程规定了爆破片装置设计、材料、制造、检验、安装、使用等过程以及

制造许可、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工作的基本安全要求。相关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规

定不得低于本规程的要求。

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要求见附件B。

第四条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取得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

吴全龙 顾雪铭 周伟明 徐维普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曾志中

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境内、外爆破片装置制造许可的受理和审批。《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以下简称制造许可证)的有效期为4年。获得制造许可的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在制造的产品上标注“TS”许可标志和《特种设备制造许

可证》编号。

爆破片装置制造许可程序包括申请、受理、产品试制、型式试验、鉴定评审、审批、发证等。许可具体程序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爆破片装置制造许可条件见附件C。

第五条

爆破片装置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型式试验,其中第(一)、(二)、(四)

项在型式试验前应当进行产品试制:

(一)新产品投产前;

(二)产品的结构、工艺等方面有重大改变,影响安全性能;(三)申请或更换制造许可证;

(四)制造单位停产超过六个月重新进行生产;

(五)产品安全性能存在问题,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求时。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项目及要求见附件D。

第六条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许可申请受理后,应当按照鉴定评审和型式试验要求的

规格与数量进行产品试制,试制产品应当是许可申请爆破片装置类别、型式中有代表

性的产品。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按照附件D的要求,约请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爆破片装置型

式试验机构进行产品型式试验。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程序包括约请与受理、设计审查、抽样、检验与试验、出具型式

试验报告和型式试验证书。

第七条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应当按照产品的类别、型式进行。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

投入批量生产的爆破片装置必须是经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类别、型式。

第八条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许可范围进行制造产品,并且应当接受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爆破片装置制造监督检验。爆破片装置制造监督检验要求见附录

E。

第十条

本规程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规程自

****年**月**日起施行。

附件A 术

A1 爆破片装置

由爆破片(或爆破片组件)和夹持器(或支承圈)等零部件组成的非重闭式压力泄放

装置。

在设定的爆破温度下,爆破片两侧压力差达到预定值时,爆破片即刻动作(破裂或脱

落),泄放压力介质。

A2 爆破片

在爆破片装置中,因超压而迅速动作的压力敏感元件。

A3 爆破片组件

爆破片、背压托架、加强环、保护膜或密封膜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零件组合成的组件,又称为组合式爆破片。

A4 夹持器

爆破片装置中,具有定位、支撑、密封等功能,并且能够保证爆破片准确动作的独立

夹紧部件。A5 支撑圈

用机械方式或焊接方式固定爆破位置,并具有支撑爆破片受力、保证爆破片准确动作 的功能,但不能独立起到夹紧作用的环圈状零件。A6 加强环

组合式爆破片中,与爆破片边缘紧密贴(结)合,起到增强其边缘刚度作用的环圈状

零件。

A7 泄放接管

连接于爆破片装置的泄放侧,用于爆破片装置泄压后将压力介质引至指定地点的接管。

A8 背压托架

在组合式爆破片装置中,用以防止因系统在背压工况时,引发爆破片意外破坏的支撑

架(或托架)。

A8.1 张开形背压托架

爆破片爆破时发生破裂的背压托架。

A8.2 非张开形背压托架

爆破片爆破时不发生破裂的背压托架。

A9 背压

当爆破片装置泄放侧压强高于入口侧(或入口侧呈负压工况)时的泄压侧压强。爆破

片与托架等零部件设计中,应当考虑背压工况时,爆破片装置入口侧与泄压侧之间压

强之差的影响。

A10 密封膜

在组合式爆破片装置中,对开缝型爆破片起密封作用的薄膜。

A11 涂层

通过喷涂的方法,在爆破片或夹持器等零部件的表面所涂覆的一定厚度的金属或非金

属层。

A12 防腐保护膜

爆破片装置受腐蚀性介质影响时,为了防止腐蚀破坏而附加的金属或非金属薄膜。

A13 镀层

采用电镀的方法,在爆破片或夹持器等零部件表面电镀的一定厚度的金属层。

A14 温度屏蔽装置

爆破片装置中,用来保护爆破片避免直接承受过高或过低温度的装置。

A15 爆破压力

在设定的爆破温度下,爆破片动作时两侧的压力差值。A15.1 设计爆破压力

在特种设备设计时,根据设备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设定的,在设计爆破温

度下,爆破片应当具备的动作压力值。A15.2 最大(最小)爆破压力

设计爆破压力与制造范围和爆破压力允差的代数和。A15.3 试验爆破压力

爆破片装置进行爆破试验时,实测的爆破压力值。

A15.4 标定爆破压力

标注在爆破片铭牌上的,在规定的设计(或许可试验)爆破温度下,同一批次爆破片

抽样爆破试验时,实测爆破压力的算术平均值。

A16 爆破温度

爆破片达到爆破压力时,爆破片膜片的温度。

A17 制造范围

一个批次爆破片的标定爆破压力相对于设计爆破压力允许的偏差范围。

A18 爆破压力允差

试验爆破压力相对于标定爆破压力的最大允许偏差。

A19 泄放面积

爆破片装置用于泄放压力介质的最小横截面的流通面积。A19.1 设计泄放面积

在设计流通面积时,考虑到爆破片爆破后张开程度、残留碎片(含背压托架及其附件 的残片等)对爆破片泄放能力影响;还应当考虑到在超音速泄放时,由于高速气流形

成的“三障”(音障、热障与黑障)、泄放背压、高温、气体电离、未燃泄放介质二

次爆炸、回火等因素对于爆破片泄放能力的影响,所确定的泄放面积。A19.2 安全泄放面积

将设计泄放面积乘以大于1的系数的泄放面积值。

A20 泄放量

爆破片装置爆破后,通过泄放面积能够泄放压力介质的流量,又称爆破片装置泄放能

力。

A20.1 理论泄放量

按照爆破片装置净泄放面积理想喷管的计算泄放量。A20.2 实测泄放量

在试验装置上,在泄放压力下测量的爆破片泄放量。A20.3 安全泄放量

在系统出现紧急超压情况时,爆破片装置可通过的介质流量。

A21 批次

具有相同的类别、型式、规格、标定爆破压力和爆破温度,并且材料(牌号、炉批号、规格)以及制造工艺相同,连续生产的爆破片装置为一个批次。

A22 流阻系数

由专用试验装置测得的压力介质通过爆破片装置所损失的速度头(速度平方除以重力

加速度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无量纲项。

A23 疲劳寿命

经专用试验装置检测,所取得的爆破片装置在工作压力与常压范围内,按照规定的频

率变化导致爆破片装置破坏的循环次数。

A24 型式试验

对爆破片装置的样品所实施的检验与试验,以验证爆破片装置的安全性能符合相关安

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附件B

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要求

B1 材料

(1)用于制造爆破片装置的材料,应当具有良好的与使用条件相适应的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满足检验、试验以及安装使用等安全技术要求;(2)用于制造爆破片装置的材料,应当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材料制

造单位应当对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向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提供材料质量证明

文件。

B2 设计

爆破片装置的设计应符合本规程及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直接采用国外标

准时,应当将标准原文以及中文译文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B2.1 设计单位

爆破片装置设计单位应当是专业的设计单位,也可以是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爆破片

装置制造单位在取得制造许可的同时,也具备了爆破片装置设计许可。B2.2 设计文件

B2.2.1 设计文件内容 爆破片装置设计文件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程以及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要求。设计

文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任务书;(2)设计图样;

(3)设计说明书(含设计计算书);(4)使用说明书。

B2.2.2 设计任务书

爆破片装置必须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任务书所需提供的原始数据与设

计要求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1)操作参数(包括设备的工作压力、工作温度范围、压力波动范围和频度、设备的

容积、设备内部气、液、固相所占容积或比例、介质最大流量、可确保设备安全的最

小安全泄放流量、爆破片的设计爆破压力和爆破温度,以及泄放后可能产生的背压工

况,介质性质以及泄放速度,可能对安全泄放的影响因素等);

(2)介质的名称及其特性(包括介质的组成、组分浓度与比例、各组分的蒸汽压以及

其氧化性、易结晶程度和腐蚀性、相态、粘度、毒性、可燃爆特性等);(3)安装接管(法兰)、泄放接管等零部件的设计技术要求;(4)爆破片装置使用单位要求的主体材料牌号;(5)预期使用寿命(含疲劳寿命);(6)制造、验收标准。

B2.2.3 设计爆破压力

(1)爆破片装置的设计爆破压力不得大于设备的设计压力;

(2)如果设备或图样中注明最大允许工作压力,爆破片装置的设计爆破压力不得大于

该设备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

(3)当爆破片装置作为辅助泄放装置与安全阀装置并联使用时,爆破片设计爆破压力

不得超过设备设计压力的1.04倍;

(4)当设备有泄漏试验要求时,爆破片装置的最小爆破压力应大于设备的泄漏试验压

力。

B3 制造与检验 B3.1 一般要求

B3.1.1 设计修改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对设计文件修改时,应当取得委托单位的书面意见,并且对修改 的部分作详细记载和备案。B3.1.2 外购、外协零部件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外购、外协的零部件应当符合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要求,并且

应当获取质量证明文件。B3.1.3 爆破片与零部件加工

爆破片与零部件(夹持器、支撑圈、背压托架、加强环、密封膜、保护膜以及其它外

协的附件)的加工应当符合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要求。爆破片的零部件加工、装配、试验应当编制工艺规程(工艺卡)以及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表(卡)。B3.2 出厂检验 B3.2.1 检验项目

爆破片装置的出厂检验至少应当包括以下项目:

(1)爆破片装置(包括所有零部件、组件)外观检查;(2)爆破片装置爆破试验。

爆破片装置出厂时,全部出厂检验项目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设计图样

和技术文件的要求。

B3.2.2 爆破片装置外观检查

逐片进行爆破片表面质量检查和夹持器的密封面表面质量外观检查。

B3.2.3 爆破试验

(1)在爆破片装置表面质量检验符合相关要求的同批次爆破片装置中,随机抽取规定

数量样品进行爆破试验;

(2)在爆破温度下的实测爆破压力的算术平均值,为该批次爆破片装置出厂的标定爆

破压力与爆破温度。B3.2.4 试验介质

爆破片装置试验所用的试验介质要求如下:

(1)用于工作介质为气体的爆破片装置爆破试验介质,应当采用干燥空气做为试验介

质;在高压或高温条件下试验时,应当采用氮气做为试验介质;如果爆破片装置在实

际使用中,所接触工作介质为非双原子气体,应当对试验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正;(2)用于工作介质为液体的爆破片装置爆破试验介质,应当采用水或者矿物油做为试

验介质;如果爆破片装置在实际使用中,所接触工作介质为物理化学特性及热力学特

性等与试验介质差别较大时,应当对试验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正。B3.2.5 检验、试验记录和报告

爆破片装置的全部检验和试验原始数据、记录和报告应当按照产品批次收集、整理、计算和归档。并且以此出具检验和试验报告。检验和试验原始数据、记录和报告的保

存期限不得少于4年。B3.3 试验装置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具备完成出厂检验项目的所有试验装置。并且试验装置应当

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B3.4 标志

B3.4.1 标志内容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在每只爆破片夹持器厚度方向的边缘或者爆破片铭牌上标注

明显标志,标志内容至少包括以下项目:(1)《制造许可证》编号与“TS”标志;(2)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名称或者商标标识;(3)爆破片型号;

(4)批次编号和产品编号;

(5)爆破片与夹持器的材料牌号;

(6)规格(夹持器代号或泄放口公称直径);(7)标定爆破压力 MPa;

(8)爆破温度 ℃;

(9)最小泄放面积mm2;

(10)流阻系数(KRG—爆破片装置采用干态空气或惰性气体验证,或者KRL—爆破片 装置采用液体验证,或者KRGL—爆破片装置采用干态空气或惰性气体和液体验证);(11)监检标志;

(12)制造日期;(13)泄放方向。上述第(1)、(2)、(6)项也应当在夹持器上标注。B3.4.2 铭牌

(1)铭牌应采用与爆破片相同或者其它耐腐蚀材料制造,并采用焊接或者铆接等方法

与爆破片装置连接;无法焊接或者铆接时,应当采用其它方法连接;

(2)铭牌上的标志应当采用刻蚀、模压、钢印等方法标注在铭牌上,其字符高度不小

于2mm,且明显易读;

(3)爆破片装置安装后,铭牌能够便于查看。

B3.4.3 出厂资料

爆破片装置交付用户时,制造单位随产品至少提供以下资料:(1)产品合格证;

(2)爆破片装置的装配简图;(3)安装及其使用维护说明书;

(4)制造单位与用户合同规定的有关文件;(5)产品质量证明书(按批向用户提供)。

B3.4.4 质量证明书

爆破片装置的产品质量证明书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产品名称;(2)批次编号;(3)产品型号;(4)制造(批次)数量;

(5)产品规格(泄放口公称直径)mm;(6)材料牌号;

(7)适用介质、温度;(8)设计爆破压力 MPa;(9)制造范围 MPa;

(10)标定爆破压力 MPa ;(11)爆破压力允差;(12)爆破温度 ℃;(13)流阻系数;

(14)制造依据的标准代号;(15)合格标记,检验人员印章;

(16)制造单位名称,《制造许可证》编号,检验专用印章或者公章;(17)制造日期。

B3.4.5 产品质量档案

每批次爆破片装置出厂后,制造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的设计、制造技术档案,并且归档

备查。技术档案至少包括以下资料:

(1)设计图样、设计说明书以及全部制造工艺文件;

(2)材料质量证明文件;

(3)制造过程过程质量控制表(卡)、检验、试验原始数据、记录和报告;

(4)出厂检验报告;(5)质量证明书;

(6)用户反馈信息、售后服务或维修的实情记录以及用户使用事故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记录和事故处理记录等。

设计、制造技术档案的保存时间应不少于四年。

B3.5 装运和保管 B3.5.1 包装

(1)爆破片装置应当配有专用包装盒(箱),其包装盒(箱)应当能够防止爆破片装

置在1米高处落下时受到损伤,并且应当避免爆破片的拱面受挤压而影响爆破性能;(2)每个包装盒(箱)外表面应当标注爆破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制造单位、制造年月。包装盒(箱)内应当装有爆破片装置的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B3.5.2 运输

爆破片装置产品应当经包装后,方可运输。在运输、搬动过程中应当避免碰撞、冲击、潮湿和污染。

B3.5.3 保管

爆破片装置产品应当在原包装盒(箱)内贮存,并且保持贮存环境干燥和防止挤压。

B4 选用

B4.1 一般要求(1)选用爆破片装置作为安全附件,应当综合考虑设备的工作压力、温度、介质、泄

放要求等因素;

(2)应当根据不同型式爆破片装置的特点进行选择,当爆破片装置与安全阀装置串联

使用时,应当选择无碎片或者非脱落型爆破片装置; B4.2 爆破片装置的泄放能力选用

(1)应当大于或者等于被保护设备的安全泄放量;

(2)设备设计单位应当向使用单位提供设备安全泄放量和爆破片装置安全泄放面积的

计算书,不能够进行计算时,设计单位应当会同设计委托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协商选

用爆破片装置。

B4.3 爆破片装置适用于以下场合:

(1)设备操作异常时,压力增加速度过快,安全阀不适用的;(2)设备运行中不允许介质有任何微量泄漏的;

(3)介质易产生沉淀物、粘性胶状物等有可能导致安全阀失效的;(4)介质腐蚀性较强的;

(5)安全阀不适合的其它场合,例如泄压面积很大、泄放压力过高或者过低等。B4.4 爆破片装置不适用于如下情况:

(1)经常超压或者温度波动过大的情况;

(2)反拱形爆破片装置不适用于,介质可能在拱面大面积结晶或者高粘度介质的情况。

B5 安装

(1)拆开爆破片装置包装盒(箱)后,必须认真检查爆破片有无损伤,拱面有无被挤

压的痕迹。确认无损伤或者挤压时,才可以进行安装;

(2)爆破片装置安装前应当认真阅读安装说明书,按照安装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安装;(3)应当按照正确方向将夹持器安装到夹持法兰中,均匀拧紧夹持法兰的螺栓;(4)在爆破片装置安装过程中不要损伤爆破片的拱面,不得在爆破片与夹持器间随意

附加密封垫片,不允许自行对夹持器进行任何修理加工;

(5)爆破片装置的铭牌,在安装后应当便于查看,安装位置以及方向应当避免在人员

经过时刮碰,并且不得与其它设备之间产生磨擦;

(6)对盛装易燃易爆介质或者毒性程度为中度以上危害介质以及贵重介质的承压设备,应当在爆破片装置的泄放侧设置泄放接管,将介质排放到安全地点,并且应当进行

妥善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大气;

(7)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爆破片装置采用排放汇集管时,汇集管的截面积不得不小

于各个爆破片装置泄放接管截面积的总和。

B6 使用

使用单位应对爆破片装置进行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及定期更换,并且保留爆破片装置

使用技术档案。

B6.1 拆卸、维修、改造

爆破片只能与原制造单位提供的夹持器配套使用。爆破片装置的所有零部件,使用单

位不得自行拆卸、维修、改造,除非得到原制造单位的书面认可。B6.2 日常检查

使用单位应当经常检查爆破片是否有介质渗漏现象。如果爆破片为外露式安装,应当

查看爆破片是否有表面损伤、腐蚀和明显变形等现象。B6.3 定期检查

爆破片装置的定期检查周期可以根据使用单位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但最长不得

超过一年。定期检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检查爆破片装置的安装方向是否正确,核实铭牌上的爆破压力和爆破温度是否符

合运行要求;

(2)检查爆破片外表面有无伤痕和腐蚀情况,是否有明显变形,有无异物粘附,有无

泄漏等;

(3)爆破片装置与安全阀串联使用时,检查爆破片装置与安全阀之间的压力指示装置,以确认爆破片装置是否破裂或泄漏,安全阀是否泄漏;

(4)检查排放接管是否畅通,是否有严重腐蚀,支撑是否牢固;

(5)检查带刀架的夹持器的刀片(如有可能)是否有损伤缺口或刀口变钝;

(6)如果在爆破片装置与设备之间安装有截止阀,检查截止阀是否处于全开状态,铅

封是否完好。

B7 更换

B7.1 爆破片更换

爆破片的更换周期,应当根据设备使用条件、介质性质等具体影响因素合理确定。一

般情况下爆破片装置的更换周期为2~3年。对于腐蚀性、毒性介质与苛刻条件下使用 的爆破片,应当缩短更换周期。

对以下情况的必须立即更换:(1)有B6.3(1)至(3)的情况的;

(2)设备运行中出现超过最小爆破压力而未爆破的;(3)设备运行中出现使用温度超过爆破片材料允许使用温度范围的;

(4)设备检修中拆卸的;

(5)设备长时间停工后(超过6个月),再次投入使用时。B7.2 夹持器更换

爆破片更换时,应当对夹持器做相应的清洗和检查,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应当将夹持

器交原制造单位进行维修或者报废处理:(1)夹持器出现变形、裂纹或遭受较大面积腐蚀;(2)夹持器密封面损坏;

(3)带刀架夹持器的刀片损伤或变钝;

(4)存在其他影响爆破片正常安装或正常工作的问题。

B8 产品技术档案

爆破片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建立完整的爆破片装置使用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

下内容:

(1)爆破片装置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安装及使用说明书;(2)爆破片装置定期检查记录及报告;(3)爆破片装置的日常使用状况;

(4)爆破片装置或零部件的更换记录;

(5)爆破片装置运行故障、事故及维修记录。

附件C

爆破片装置制造许可条件

C1 爆破片装置制造许可项目

特种设备制造许可项目品种为“爆破片装置”,产品许可范围是按照品种、规格、爆

破压力、爆破温度等做为限制条件。注C-1:爆破片装置的制造许包含产品设计的内容,取得了制造许可即具有爆破片的

设计许可。制造许可鉴定评审时,包含对爆破片设计人员考核的要求。

C2 爆破片装置制造许可条件

C2.1 法定资格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具有企业法人资格或者在所在地政府部门合法注册。C2.2 基本要求

(1)拥有适应爆破片装置制造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和技术工人;

(2)拥有爆破片装置制造必要的设计与生产条件。包括制造场地,原材料和产品存放

场地,设计办公条件,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等;

(3)拥有适应产品设计、制造需要以及满足产品质量检验、试验要求的检测手段和条

件,包括检测仪器、理化检验设备、无损检测设备、计量器具和与产品出厂检验项目

相适应的试验条件;

(4)具备产品的设计、主要生产工序和完成最终检验工作的能力;(5)具有与制造爆破片装置相适应的理化检验、无损检测能力。

注C-2:(1)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理化检验、无损检测工作可以采取分包的方式进行

(2)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无损检测工作分包时,分包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许可和能力

(3)爆破片装置制造过程中分包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应当由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负

责。

C2.3 质量保证体系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按照《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

要求》(TSG Z0004)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产品特性建立、实施、持续改

进的爆破片装置的设计、制造质量保证体系,并且形成质量保证体系文件。C2.4 注册资金和职工人数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300万元,在册职工人数不少于30人。注C-3:仅从事单一品种的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其注册资金和在册职工要求可适当

降低,但最低注册资金不得少于150万元,在册职工人数不得少于15人。C2.5 专业人员

C2.5.1 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设置设计、工艺、材料、焊接、热处理、理化、无损检测、检验等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注C-4:(1)制造单位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可以根据产品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和产品

技术特性进行设置。如果产品标准没有焊接、无损检测等要求时,可以不设置相关质

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2)如果制造单位的部分工序和检验工作(例如:焊接、理化检验、无损检测)由分

包方承担时,必须设置相应的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负责对分包方工作质量的控制。

C2.5.2 技术人员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在册设计、工艺与质检技术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20%。其中机械、材料、模具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担任设计、校核与审核的专业技术人

员应不少于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3人,并且进行爆破片装置设计工作已

持续不少于2年,其中至少有1名是高级工程师职称。C2.5.3 无损检测人员

爆破片装置产品标准有无损检测要求时,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超声检测、渗透检测

Ⅱ级各不少于2人项。C2.5.4 理化检验人员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理化检验人员中至少应当有1名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含助理

工程师)职称。C2.5.5 焊接人员

爆破片装置产品有焊接要求的制造单位,至少有2名持证焊接人员,持证项目应当满

足产品焊接的要求。C2.6 生产条件 C2.6.1 厂房场地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生产厂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m2。C2.6.2 生产工序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设置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与验收、下料、成型、开缝、刻

槽、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爆破试验和最终检验等生产工序(如果产品标准有要

求时,还应当设置其他相应工序)。

C2.6.3 生产设备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主要生产设备应当满足产品制造需要。生产设备的数量要求见

表C-1。

表C-1

生产设备数量要求 设备名称

数量要求(不少于)

下料设备(冲床、剪床、电火花、激光)

4台 液压机

6台

模具、胎夹具(下料、成形和刻槽)

40套 机加工设备

6台

焊接设备

2台

热处理设备(包括真空热处理设备)

2台

注C-5:仅从事单一品种的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根据产品制造的需要配置必要的生

产设备。

C2.6.4 检验与试验设备

检验与试验设备的要求见表C-2。表C-2 检验与试验设备 设备名称

设备要求

爆破片试验装置

满足出厂检验项目要求的爆破压力标定装置和性能试验装置

流阻试验装置

满足爆破片装置产品流阻测试的试验装置(经有关机构标定认证)疲劳试验装置

满足爆破片装置产品疲劳试验要求的液体和气体介质疲劳试验装置 密封性试验设备

满足爆破片装置的泄漏测试装置以及爆破片与夹持器组合件检漏

装置

试验压力源

满足试验要求的气压源和液压源

试压泵

不少于一台能满足产品试验要求的液压试验泵

压力表

满足爆破片装置爆破试验要求的压力表,精度不低于1级,2.5 MPa以下的

每个系列压力表不低于0.4级

检测器具

内外径、拱高以及其他几何形状等尺寸精密测量器具。计量器具

压力变送器、温度表(计)、压力表、热电偶等计量器具应当满足产品 的测试要求,并且在检定有效期内

C2.4.5 理化检验设备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材料理化检验和金相检验等仪器设备应当满足产品标准的要求。

C2.4.6 无损检测设备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无损检测设备应当满足产品标准的要求。C2.4.7 工艺装备和存储条件

拥有满足产品加工需要的各类加工设备、模具以及模具修理的能力。具有能够满足生

产过程的摆放各类工装、夹具的空间和架具。

附件D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

D1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程序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程序包括:(1)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申请;

(2)型式试验机构对试验申请受理;

(3)确定型式试验抽样方式和样品的类型、型号、规格、数量等;

(4)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准备试验用样品,型式试验机构按照抽样方式抽取样品,并

在抽取的样品上标注样品专用标识;

(5)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将样品进行包装,采取专人送达的方式,将样品送至型式试

验机构指定地点;

(6)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和型式试验机构人员共同拆箱,并且确认样品是否符合型式 试验的要求;

(7)在进行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时,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可以派员作为型式试验观察

员在试验现场进行观察;

(8)型式试验机构在试验完成后,应当及时整理试验数据,在规定的时限内发出试验

报告及证书。

D2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抽样规则

依据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的制造许可申请和实际情况,型式试验样品应当由型式试验

机构或者鉴定评审机构在爆破片装置制造现场抽取。型式试验抽样原则如下:(1)样品应当是经过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检验,符合产品标准、技术条件要求的成品

(2)每种型号爆破片装置随机抽取一至三种规格样品;

(3)所抽取的样品应当在同批次产品中抽取;

(4)抽取样品时,应当考虑样品在规格、压力、材质等方面的代表性;(5)所抽取每种规格样品的样品基数不得少于10件;

(6)当型式试验结论为不合格需要复验时,应当加倍抽取同型号、同批次的复验样品

(7)当可以确定因为试验操作和设备原因致使试验失误时,允许重新抽取同型号、同

批次的样品进行重新试验。

D3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覆盖范围

根据爆破片装置的结构、规格、材料等特性,每种型号的爆破片装置所选择一至三个

规格样品的型式试验结论,可以覆盖该型号中全部规格的爆破片装置产品。

D4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项目及其内容和要求

爆破片装置的型式试验项目、内容和要求,按照GB567.4-《爆破片装置 第4部分:

型式试验》进行。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项目,包括设计文件鉴定和爆破片装置试验样品的检验与试验。D4.1 产品技术资料

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提供的产品技术资料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1)设计参数等数据的选用及其来源符合要求;(2)设计文件所采用的规范、标准符合要求;

(3)检验和试验方法的选择符合规范、标准要求。D4.2 试验样品检验与试验

样品检验与试验的主要项目如下:(1)外观质量;(2)试验样品的标志;

(3)密封性试验(需要时);

(4)试验爆破压力与标定爆破压力的差值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5)泄放量试验与标示值;

(6)流阻系数测试值与标示值;(7)疲劳试验(需要时)。

D5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方法

爆破片装置的型式试验方法按照本规程附件B和GB567.4-《爆破片装置 第4部分:型

式试验》的要求进行。

(1)外观与几何尺寸测量,使用专用量具,按照产品图样的要求,检测爆破片的尺寸

及表面质量;

(2)爆破试验,在专用爆破试验台上,每一规格分别进行三只爆破片装置的爆破试验,记录爆破压力,将实际爆破压力值与标定爆破压力进行比对;(3)密封性试验,在专用的试验装置上检验爆破片装置的密封性能;

(4)泄放量试验,在专用泄放量测试装置上进行试验。对三只同规格爆破片装置进行

泄放量试验,计算平均值,即为该型号、该规格爆破片装置的泄放量;

(5)流阻系数的确定,在专用流阻系数测试装置上完成,可以采用单一规格法确定所

试规格爆破片装置的流阻系数,或者采用三规格法(同一型号中的三种不同规格)确

定该型号爆破片装置的流阻系数;

(6)疲劳试验:按GB567.4-《爆破片装置 第4部分:型式试验》的规定,根据不同类

型爆破片装置的试验压力要求,进行规定次数的循环压力疲劳试验后,再进行爆破试

验,实际爆破压力应当符合相关标准规定,或者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进行循环压力极限

次数的疲劳试验,爆破片装置不发生破坏。

D6 型式试验结论的判定与处理 D6.1 判定原则

爆破片装置的设计文件鉴定和样品的各项检验、试验结论均满足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时,样品的型式试验判定为“符合”。

D6.2 设计文件鉴定

设计文件鉴定应审查爆破片装置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要求。型式试验机构在对爆破片装置设计文件鉴定时,应当及时与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进行

交流沟通。当设计文件不符合相关规定时,型式试验机构应当向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

提出书面整改意见。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在接到书面整改意见后,应当在规定时限内

进行整改,并且将整改的设计文件及时报送型式试验机构。型式试验机构应当对爆破

片装置制造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确认。D6.3 试验与复验

当同一试验项目有一只样品不符合相关要求时,允许进行该试验项目的复验,复验样

品数量为2倍原样品数量,并且复验只能进行一次。当该项目的复验试验片均符合相

关要求时,则判定该项目的试验结论为“符合”,否则该项目的试验结论为“不符合”。

结论为不符合的试验项目允许在一年后重新申请进行型式试验。D6.4 考核性试验

在《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换证时,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应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爆破

片装置样品,作为持证期间制造的产品进行考核性试验。抽取的样品品种、规格、数

量、方法等应当由受理机关或者型式试验机构与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商定。

D7 型式试验其它要求

型式试验方案的制定、样品抽样和标识、试验人员、试验设备及场所、试验记录、检

验数据的认可、专用设备试验的监督、样品管理等要求,由型式试验机构自行制定,并且应当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

D8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报告、证书和型式试验情况汇总

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后,型式试验机构应当出具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报告(见附录d1),型式试验结论为符合的,还应当出具特种设备型式试验证书(见附录d2)。

型式试验报告和型式试验证书一式三份。二份交由爆破片装置制造单位保存(其中一

份应当提交鉴定评审机构),一份型式试验机构存档。

型式试验机构应当每年填写《爆破片装置型式试验情况汇总表》(见附录d3),并且

上一篇:医患关系宣传教育标语下一篇:羽毛球社团年度工作总结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