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美术教案设计

2024-05-15

面具美术教案设计(精选8篇)

篇1:面具美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用纸板和其他材料画画、剪剪、贴贴,做出一些动物面具。

2、制作过程中,动物面具 江苏版美术表现出动物面具的特点。

3、鼓励学生大胆、细致,看谁把动物面具做得最有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纸板和其他材料画画、剪剪、贴贴,做出一些动物面具。

难点:看谁把面具做得最有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语言导入

带上动物面具,大家几乎都不认识了。想象自己是头大灰狼、是只笨狗熊、或是调皮的小猴子,哈!哈!哈!多带劲儿!

三、欣赏、讨论

1、你最喜欢书本上哪一幅作品?

(1)中国彝族动物面具。

(2)非洲猩猩面具。

(3)非洲鹿形面具。

(4)非洲兔形面具。

2、书本上的面具有何特点?看后有何感想?给你什么启示?

3、你如何设计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动物面具?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工具?

四、学生作业

1、用纸板和其他材料画画、剪剪、贴贴,做出一些动物面具。

2、表现生活用品的角度、方法、材料别具一格。

3、关键是把面具做得有趣。

五、巡回指导

1、小组间交流作品,指导一部分学生作业。

2、鼓励学生大胆、细致。

3、安全教育:不要让尖物划破手。

4、鼓励学生制作出精彩作品。

六、小结

1、展评学生作品,自己说明创作意图。

2、评价自己或他人作品。

3、把动物面具套在头上,可以做游戏、也可以演戏了!

篇2:面具美术教案设计

1、认知领域:认识动物的头部特征,利用绘制面具的方式进行造型表现。

2、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挖、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有趣的动物面具。

3、情感领域:增进对动物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人与动物的亲近感。在综合活动中挖掘潜能,给学生大胆展示的机会。

教学重难点

不同动物的面部特征的表现及表现手法。

利用不同材料制作有趣的面具。

教学准备

搜集各种动物的面部特写图片和动物面具的实物或图片。

教师准备:彩色画报纸、动物面具、音乐资料、课件等。

学生准备:剪刀、胶棒、包装纸、盒、各种材料(毛线、树叶、布、麻绳、彩带、瓜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1、听听看看

欣赏音乐《动物狂欢节》,听听有哪些动物?让学生自由畅谈。

再欣赏音乐,看课件,动物们随着音乐一一出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动物面部特征和表情。

2、说说画画

启发学生概括各种动物的面部特征:圆形、方形、椭圆形、三角形。表情特征:哭、笑、愁、凶、怒等。

师:为这群快乐的动物画个像,分别画出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头像。

3、装装扮扮

师:狮王感谢大家为动物们画像,邀请同学们参加动物狂欢节。拿出自带的动物面具装扮起来去狂欢吧。

师生戴上面具随着音乐尽情舞蹈。

师:可惜面具太少了,有点遗憾。我们去面具博物馆寻找—些有趣的动物面具吧。

观看动物面具的课件,教师介绍面具的由来:远古时代,人们认为患病、自然灾害是妖魔鬼怪带来的,于是就用树叶、兽皮、羽毛等做成模样奇怪的面具戴在睑上跳舞驱妖,祈求平安。

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动物面具是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分析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小结: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突出动物面部特征。

4、做做玩玩

教师出示几种自制的动物面具让学生分析是由哪些材料制作的,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教师示范制作动物面具,让学生出主意,边做边讲解制作方法。

学生可以独立或合作制作一件动物面具。教师巡回指导。出示动物简笔画图例。

作品完成后开展自评、互评。

5、编编演演

分小组依据课前准备的童话故事创编动物故事、儿歌,准备节目去参加动物狂欢节。

教师戴上狮王面具宣布:动物狂欢节正式开始。

学生们戴上面具表演自编的节目,尽情表现自己的才能。

6、活动拓展。

篇3:面具美术教案设计

一、赣傩面具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赣傩文化被称为我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赣傩是中国傩的一部分, 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 赣傩又是地域性傩文化, 而且经历数千年积淀传承,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鲜明地域特点。近年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在逐渐升温, 随着赣傩面具艺术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曝光率增加, 人们开始慢慢了解到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民间文化。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1]。江西傩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又兼收并蓄各地傩文化因子, 而形成多样化的风采。历史上, 远古江西为三苗腹地, 后三苗迁于甘肃一带, 江西遂又为百越地, 春秋战国时期, 吴楚在江西境内角逐。公元前473年, 越王灭吴, 江西形成楚尾越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 江西全归于楚, 形成南楚之地[2]。三苗、吴、越及楚诸民族共有之尚鬼、崇巫、喜卜、好祀之风, 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 汇集于江西大地, 不断滋生、漫延、扩张。巫风淫祀, 盛延不衰, 浸透在过去赣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赣地为“傩”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江西境内各地区傩事活动分布相当广泛, 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成为江西民间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 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厚为世人所瞩目。

赣傩遍及南丰、九江、上饶、吉安、萍乡、赣州7个区25个县, 尤其抚州南丰县和萍乡上栗县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傩舞艺术) ”[3], 加上婺源、万载、德安、乐安等地的傩文化, 使江西成为中华傩文化的遗存大省。赣傩面具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传统民间文化,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本色, 又能积极创新适应新的时代变化, 成为摆在我们前面的一道难题。

1. 投入不足。

资金不足可能是目前国内各地傩文化艺术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江西境内还保留许多傩文化遗迹, 傩庙的修缮和维护、古傩面具的看管和修补、傩文化资料的整理等都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当地政府由于自身的能力限制, 往往在资金支持上很难能妥善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

2. 人才断层。

赣傩面具的传承关键在于后继有人, 目前现有的赣傩面具雕刻艺人都大多步入高龄, 而年轻人对这门手工艺兴趣素然, 赚钱不多又辛苦, 都不愿意继承, 导致傩面具制作艺人队伍坠入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尴尬境地, 因此培养年轻一代的艺人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3. 赣傩面具艺术理论还未成形。

赣傩面具制作流传的方式是“口口相传”, 没有详细具体的文字资料记录下来, 这就造成不同的师承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风格。由于没有归纳成相应的理论, 形成书面材料, 这样的民间作坊式的教授, 就会给传承和创新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任何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 都要努力寻找到适合的生存方式才能传承发展下去, 如果一味故步自封、停在原地, 再优秀的民间艺术都会失去生命力, 被历史淘汰。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艺术教学的薄弱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有其成熟的教学理念, 稳定的教学方式, 但同时也形成了程式化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学中存在偏重电脑技术层面, 而忽视了传统艺术理论的教育[4], 导致了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一知半解, 直接造成同学设计的作品空洞无趣, 内涵不足, 纵使有再好的技术也做不出优秀的设计。分析现状有以下两点。

1. 缺少本民族文化的归宿感。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多元化文化每天都充斥在我们周围, 丰富着我们的视野, 却也无形之中淡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艺术院校相当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知道一点、似是而非, 并且在传统艺术、民间美术、手工艺术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学习能力方面比较薄弱, 甚至困惑学习研究传统艺术究竟有什么意义?本人从事了几年的基础图案教学, 在课程中常布置一些中国传统图案作业, 让同学们能够了解其造型手法和色彩搭配等特点。总有些同学非常不解, 会问学习绘制这样的传统图案有什么意义, 互联网上可以搜索一堆类似的纹样, 做设计要用时搜索下就行?听到这样问题常让我啼笑皆非, 试问不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又怎么能够运用好传统图形呢。

2. 传统文化元素的模仿和拼凑。

①传统文化元素的模仿。中国传统元素符号曾经被靳埭强、陈幼坚等一批设计师灵活巧妙的运用到海报、标志等现代设计中去, 将其中国古典韵味发挥的意味悠远, 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推动作用, 这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和启发了思维, 使得美术院校一时间兴起了“中国风”。然而同学的大部分作品却透露着模仿的痕迹, 难以突破原有创意和模式, 缺少自己的创意主张, 这样对传统文化缺少思考和深入的作品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②传统文化元素的拼凑。由于对传统文化元素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没有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精髓, 直接反映到做设计时生搬硬套, 这是艺术院校教学中普遍的问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整理阶段应该去学习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尽量多角度解读文化元素符号, 旁征博引地剖析案例, 引导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学习研究的动力。其次, 教师能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提出建设性的指引, 从多角度、深层面引导同学进行思考, 尽量减少浮于表面形式作品的出现。因此, 教师在同学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大胆创新的过程中会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5]。优秀的设计作品灵感来源于平时点点滴滴的文化积累, 高校作为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地方, 非常有必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去。而不是空谈一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务实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态度的关键。

三、传统赣傩面具艺术与高校教育结合形式探索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将赣傩面具传统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当中, 以课程为载体的创新教学内容, 让同学们能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的赣傩面具艺术, 掌握其面具图形特点、造型纹饰等专业知识。除了课程的学习还可以进行民间艺术考察。带领同学们深入乡村收集现场资料, 对古傩面具和傩庙参观和考察, 走访傩面具艺人。通过拍摄、写生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考察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真实体会赣傩面具艺术的震撼力, 还能深入了解赣傩面具艺术产生的文化渊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同时, 可以和江西地区的傩文化博物馆和地方文化局协同合作, 查阅第一手的资料, 让同学尽可能多角度去探寻赣傩面具的文化底蕴, 这也有利于深入地学习研究赣傩面具文化[6]。系里还可以请民间傩面具艺人走入大学课堂, 进行现场教学, 丰富课堂学习方式, 让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和了解面具艺术的制作工艺和绘制特点, 这无形之中就使得赣傩面具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普及和传承。每年还可以根据赣傩面具的主题, 举行设计类的比赛, 吸引各个高校及社会设计师参与其中, 将面具艺术语言应用到实际设计比赛中, 创造全新的视觉体验, 让更多人去认识赣傩面具艺术的魅力。赣傩面具艺术只有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建立当下文化中新的审美形式, 才能重新发挥其艺术生命力。

四、高校引入赣傩面具艺术教学的意义

1. 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逐步改变, 这些传统精神文化艺术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被渐渐忘却。由于目前人力物力的条件的限制, 许多传统艺术都得不到完善的保护、整理和维护。民间艺术与高校课堂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创新形式, 它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途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传统的作坊师徒的传承方式, 在大学校园里为我们的民间艺术培养更多具有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接班人。我们建立再多的民间艺术保护协会, 也需要真正热爱和懂艺术的专业人才去经营和发展, 才能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高校是一个理想的教学研究机构, 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利的学术环境。除了可以让学生进行学习, 老师还能根据考察的资料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让教学之间相互促进。同时可以在这些村寨建立些小型简易的文化研究工作室, 为教师和学生定期考察提供实践和学习场所。通过以教学这样潜移默化的形式来进行传统赣傩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逐渐提高大众对传统赣傩面具文化的认知度, 从而进一步宣传和弘扬江西傩面具艺术的魅力。

2. 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同学的传统文化素养。

如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电脑技术比较偏重, 希望尽快让同学参与实践应用。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但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功利心加重, 在美术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经研究过于浮躁, 这样心境下设计的作品很容易止于形式, 为取得画面效果拼凑一些所谓的中国式元素, 缺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了解和研究。赣傩面具艺术具有很高的人文研究价值, 涉及美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等相关知识, 具体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 可以用艺术发展的规律来分析传统赣傩面具的造型特点, 进行全方位地总结和整理, 让同学系统学习赣傩面具中美的形式语言, 研究面具背后的吉祥寓意, 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江西傩面具艺术研究结合实践教学, 充分尊重传统美术, 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积累素材, 训练和提高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设计创作能力。设计作品要有生命力、有文化、有底蕴, 是离不开中国本土文化的[7]。

五、结语

传统赣傩面具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它传递着祈福纳吉的朴实诉求, 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蕴含着数千年的文化脉络, 这样的民艺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种主流消费商品。高校较为单纯的教学运作模式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瑰宝, 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尝试性创新设计, 为其带来新的发展可能性。

同样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结合赣傩面具的学习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提高其艺术审美情趣。利用本土传统民间文化精髓, 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式, 引导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引入赣傩面具艺术课程是提高学生素质、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切实可行的道路。

摘要:江西傩文化艺术是我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2006年国务院将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成为江西民间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精神活动。本文分析了在全球文化“同一化”文化的冲击下, 江西傩面具文化发展传承的现状与困难, 论述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方面的不足, 从教育和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在高校尝试赣傩面具传承教育的形式以及意义。提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教育平台和学术研究优势, 在保护江西赣傩面具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它应有的特殊作用,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赣傩面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健, 李帆.赣傩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特征研[J].农业考古, 2011, (04) .

[2]万建中.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始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9, (02) .

[3]张勇华, 张庆勇.关于赣傩文化研究视野的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 (25) .

[4]刘世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14) .

[5]利江.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J].大家, 2011, (10) .

[6]于讴.浅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

篇4:面具美术教案设计

千姿百态的辰州傩面具在色彩运用上或欢快斑斓,或凝重庄严,造型或威猛俊美,或滑稽狰狞,线条勾勒或紧或松、或劲或柔,本文将透过辰州傩原始、拙朴、怪异的表象,及其本身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探讨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辰州傩,是沅陵和湘西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文化,也是一种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方戏剧,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性,并具有极其厚重的艺术品格,它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它所蕴涵的民间信仰价值,体现了传统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傩面具在辰州傩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是先民图腾崇拜的变形,也是自远古时代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湘西土家人心目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物,表演者一旦戴上面具,他的一举一动就代表着神的意旨,表示了神的具体存在,在辗转腾挪间,使观众相信他们拥有驱疫避邪、祈福纳祥的神力,为信众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让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平静与满足。辰州傩面具以稚拙夸张的造型、斑斓的色彩、多变的造型,映衬出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朴实、最深沉的恐惧与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复杂、强烈的思想情感。

辰州傩面具在艺术造型上大致分为六种:一是正神面具,眉清目秀形象正直善良、圣洁安祥;二是凶神面具,形象狰狞恐怖、凶悍怪戾;三是世俗深面具,形象接近常人;四是丑角面具,形象滑稽、风趣、幽默;五是动物神面具,线条粗犷浑厚,突出神兽狰狞威猛之貌;六是英雄人物面具,形象雄伟英武,勇猛顽强。面具的造型稚拙夸张,涵盖了人、神、动物等主题,体现了辰州先民们对未知世俗世界及神的敬畏与崇拜。

傩戏面具色彩丰富、鲜艳明快,同时强调色彩对比和谐。一是和谐与统一美,用单色如红、黄、白、黑等刻画表现面具性格,如关公神像即用大面积红色,体现他的勇武刚毅,山魈神相则是一张大黑脸,显得凶悍狰狞。二是色彩的强烈对比,如武将蛮将军面具以红、黄、黑为主色调,以白、绿为辅色陪衬,凸现人物或勇武怪厉的个性审美特征,再如蛮八郎等丑角面具则是将好几种色彩复合运用于面具之中,色彩斑斓多变,塑造出人物的活泼幽默。辰州傩面具因色彩的丰富多姿,具有神武、庄重、凝重、活泼、欢快、斑斓等不同的审美趣味,也给人以独特多样的审美感受。

辰州傩面具的塑造离不开线条纹样的穿插与使用。线条的疏密繁复、曲直、粗细、劲柔等,具有扣人心弦的美感魅力,形成复杂而又独特的纹样,水波纹、皱纹、刀形纹、菱形纹、三角纹等随着面具人物的性格刻画的需要穿插其间,或讲究对称或强调均衡,变化丰富多样,如武将二郎神面具,不仅有整体刚劲有力的线条表现他的英武美,在细节上也使用了大量柔和飘逸的曲线,刚中带柔别具特色。

可见,辰州傩面具的确是综合了民间智慧与艺术的精品,它充满着夸张怪诞之美,神秘而又具震慑力的视觉冲击之美,它植根于民众,展现了沅陵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宗教崇拜、审美想象力,其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特殊的形象思维方式为现代时尚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我们可以从辰州傩面具具像的外在造型及其抽象内涵情感底蕴等方面来探讨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尝试从服装面料图案设计方向着手,借鉴辰州傩面具独特夸张的脸谱纹样,结合现代的设计语言、流行特点、审美倾向,进行再设计再加工,既可以以图案纹样为主进行设计,也可以将纹样使用在服装的细节处,为设计提供灵感和无限想象力;傩面具明快斑斓的色彩也可以作为设计元素,在辰州傩面具中,色彩往往代表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红色意味着刚正坚毅,黑色凸显恐怖怪戾,绿色象征爽直侠义,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将傩面具中个性化脸谱化的独特配色加以提炼使用;傩面具造型中不对称、夸张变形的设计手法也能在服装设计中给予我们新的灵感;辰州傩面具元素在具体的设计中也可以应用到头饰、鞋、包等配饰的设计中作为渲染设计氛围的点睛之笔。

傩面具艺术元素的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的核心是通过这些外在元素传达、表现出我们传统民间文化的内在风格、情感及思想内涵的表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把握时尚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突破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元素浅层次、表面的生搬套用,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设计创新,使传统傩面具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完美融合,具体来说,首先,要达到外在形式与

内在情感神韵的完美交融,使设计神形兼备,传达传统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美学精神,体现传统民间文化精神的生命力、根基;同时注重将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有机融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能为市场和消费者接受的服装。

辰州傩面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对于辰州傩面具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能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丰厚的灵感资源。

篇5:面具设计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第五节 【授课班级】:C一(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面具艺术”为主要趋向的课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面具艺术的文化历史及创意设计的教学。首先通过让学生了解面具与人类及社会发展光系,从而进一步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想法,将造型技法、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设计总来;最后学生在自己设计的面具中体会创作的快乐和面具艺术的魅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教学重点】

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色彩运用和制作方法。【教学难点】

设计出富有创意、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影视素材若干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约3分钟)

视频播放电影《夜宴》中“越人歌”的精彩片段。(通过这段歌舞给学生带来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示课题——面具设计(板书)

(二)传授新课

(约20~25分钟)

1.介绍面具的定义。

面具是人们节日、祭祀活动中进行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品,它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并延续至今。

2.介绍我国和国外面具的由来与演变(板书)

a.古代(板书)在远古的时候,人们认为疾病,瘟疫和死亡是厉鬼在人体内兴妖作怪,于是就戴上可怕的面具,跳着激烈的舞蹈,向妖魔鬼怪发起反击,以达到驱鬼的目的。他们认为鬼怪的样子是丑陋的,于是将面具制作得比妖怪更凶残,更狰狞。

图片欣赏藏族面具(跳神面具、藏戏面具和悬挂面具)和非洲面具。

b.近代(板书)欧洲十六、十七世纪的假面舞会深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由此衍生出风靡英、法、意大利的宫廷的假面舞会。欧洲民间面具常用于民间节日和祭祀。现在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们也把面具运用到他们的时装表演中,引领了另一种时尚。

图片欣赏假面舞会、巴西狂欢节、荷兰狂欢节、威尼斯狂欢节(简易介绍狂欢节的历史和内容,激发学生的热情)

C.现代(板书)面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演化到今天,并产生了相应的衍生物---脸谱。如著名的“京剧脸谱”。脸谱艺术的起源于面具有着密切的光系,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等都是戏曲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色,在颜色上奠定了特定人物的品质、性格及气质。除了脸谱之外,也有许多富有创意、具有艺术效果的面具出现。

图片欣赏脸谱,卡通面具和一些富有创意的面具。

通过图片的欣赏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重点--面具设计。

3.面具设计(板书)通过前面的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设计面具,教师帮助归纳总结。

(1)设计造型(板书)

回顾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面具的风格。(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2)选择材料(板书)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

(图片欣赏一幅彝族面具并进行全面的分析)(3)设计色彩(板书)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

(列出3个色彩不同面具,让同学了解色彩和人物特点的关系)4.课堂作业

设计一幅面具

要求:

1、立体(或平面)面具(教师示范引导)

2、装饰着色(色彩和纹饰的结合运用)过程为: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约10~15分钟)

可让学生口头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亦可未完成在课堂上),教师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增强信心。

(三)小结及拓展(约3~5分钟)

篇6:面具的设计制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及文化的学习,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

2、能力目标:在制作面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与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协作能力,又培养互助精神。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面具制作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综合理解

难点:让学生设计制作出有个性、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教法、学法的运用: 直观交流法、启发引导法、愉快体验法、合作探究法。体现了“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具准备: 教材、课件、示范面具、剪刀、胶水等。学具准备: 卡纸、剪刀、胶水、颜料、毛笔、彩纸、、羽毛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具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几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头戴面具驱鬼降魔,他们相信这些面具会赋予人一种奇特的力量。时到今日,古老的面具艺术正向现代文明走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讨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揭开面具神秘的面纱。

二、学习新课 一)、自主探究学习:在书中你得到了那些关于面具的信息?

1、面具是什么?

2、面具的表现内容?

3、面具的风格有哪些? 4.、面具的制作方法?

5、面具的表现形式?

学生自学课文,归纳整理知识点。二)、拓展学习

(一)、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面具?

(二)、认识了解面具

1、中国面具: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2、面具的发展

(1)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远古时代,人们遇到天灾时,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并举行隆重庄严的宗教仪式。

(2)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逐渐向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转化。

(3)现在面具又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文化”。

(三)、欣赏下面影片,想一想面具的作用是什么?

1、西藏传统面具舞表演。

2、威尼斯狂欢节面具。

3、现代鬼步舞。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小结。

小结:古代传统面具的作用是降魔除灾,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等活动。而现代面具的作用则以娱乐、装饰、表演为主,是节日、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

(四)、猜一猜下列面具哪些是古代传统面具,哪些是现代面具?你喜欢哪种面具? Ppt图片展示,学生欣赏回答。

(五)、想一想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归纳: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三)、方法探究:

观察面具的五官和色彩搭配,谈一谈面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Ppt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开心喜悦 恐惧凶恶 滑稽幽默 活泼可爱 威武忠诚

2、思考讨论:设计面具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造型 色彩 性格

3、试分析这些面具的表现风格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1)、传统面具的独特表现。

(2)、强调装饰性的艺术风格。

(3)、夸张变形的手法。

(4)、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独特的创意。

4、想一想:这幅面具是怎么完成的?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剪---五官(性格表现)---装饰

5、做一做:怎样把一个平面面具变为立体面具?

三、布置作业

1.以人物造型为主,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面具。2.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

3.在面具创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

四、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辅导。

辅导要点:

1、造型设计表现。

2、风格装饰

五、展示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引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评选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创意表现、最佳合作小组。

六、结束语

篇7:设计有趣的面具的教案

有一个小朋友带了一个面具来园,其他孩子都围了过来讨论起来.突然听见一个孩子说:“我找到一个录音机面具,录音机的喇叭是他的眼睛,磁带箱是嘴巴”。引起其他小朋友都找自己所发现的趣味面具,孩子们各抒己见。针对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整体的获取这些经验,对身边的事和物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并运用认知和图象记录将平时所积累的零碎的表象加以梳理,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而有条理.通过对材料的组合运用,创造性的加以表现。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观察,体验动手动脑的作画乐趣。

2、通过观察欣赏各种有趣的面具, 了解面具的主要特点, 能尝试利用设计由有关联的常见物组成的面具,感受面具的趣味性.

3、会运用已有经验及有关绘画步骤图等绘画知识想象设计有趣的面具激发求新异的`创造力,巩固绘画的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室中吊满各种实物面具成为面具王国幼儿每人一个面具,音乐磁带一盘所设计的趣味面具三个(餐桌面具、房屋面具绿化面具);步骤图一张,幼儿每人一张白纸、彩笔若干;

预设过程:

一、欢迎小朋友参观面具王国,了解面具的共同特点

教师戴唐老鸭面具,以唐老鸭的身份带领幼儿随音乐参观面具王国,并让幼儿带着面具感知面具的主要特点:

面具中眼睛部分是挖空的;因此带了面具后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各种物体;

二、逐步出示步骤图,让幼儿想象老师会设计怎样的面具,幼儿回答,激发幼儿想象力;

(启发语)师:我们一起看魔术表演(教师出示步骤一见附图<一>中的<1>我们猜一猜后面将要画什么呢?(让幼儿想象回答)可以依此方法逐步出示图<一>中其他步骤,最后形成一个趣味面具――房屋面具

三、教师出示所设计的其他趣味面具,让幼儿感受面具的趣味性,请幼儿构想一个奇特面具

1、幼儿欣赏所设计的其他趣味面具,并了解面具的趣味性;

(1)餐桌面具:头发是桌布,眉毛是筷子,眼是两个碗,嘴是一个锅;

(2)绿化面具:头发是梯形屋顶;眼睛是两扇窗户,鼻子是五角星,嘴是一扇门;

小结面具趣味性:每个面具的组成都是由有联系的东西组成的,因此面具很奇特、很有趣。

2、请幼儿动动脑筋,构想一个有意思的与别人不同的面具,鼓励幼儿大胆的谈论自己的构想。

师:小朋友,你喜欢这些面具吗?是不是很奇特、很有趣呢!请你们动动脑筋,也说说一个有意思的与别人不同的面具!

四、教师交待设计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有联系的东西构想有趣的面具――勾外型――五官――涂色;

(2)作画,外型要画大一些,用黑笔勾线并涂上漂亮的色彩;

(3)每个小朋友设计2副与老师不一样有趣的面具;

(4)注意书写画的正确姿势;

五、教师小结:展示幼儿作品“有趣的面具设计展示会”。

篇8:浅谈藏面具之瑰丽的藏戏面具

藏族面具的诞生至今也未能确定, 有的专家认为它诞生于古老的苯教祭祀活动, 还有的专家认为藏族面具起源公元7世纪初中期逻些 (今拉萨) 地区的本地民间土风舞。根据面具起源的这些说法, 可见藏族面具从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宗教型和民间型两大类。

宗教型面具多用于寺院的跳神舞中。多为立体或半立体, 系脱胎的硬塑型面具, 因而属于雕塑艺术之列。

民间型面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多用于民间歌舞、戏剧和曲艺说唱等艺术中, 如藏戏面具、牦牛面具和鼓舞面具等。这类面具讲究娱乐性, 制作随意自然,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价值成为藏族面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着重研究了影响深远并具有代表性的藏戏面具。

二、藏戏面具的起源

相传, 14世纪初, 后藏僧人唐东杰布为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募捐集资而创。起初, 他为筹措造桥经费, 四处奔波, 历时三年, 未能成功。后来, 他在山南地区穷结县境内, 发现虔诚的信徒中有生得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七姊妹, 便把她们组织起来, 以佛教故事为内容, 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 到各地演出, 募捐集资获得成功。后来藏戏表演者视他为藏戏始祖, 并按他本人面目作模式制作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 这就是藏戏面具的产生。它的产生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这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宗教世界迈进了艺术的世界。

藏戏面具的发展虽然在文革期间遭受了接近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国家加强了对藏族宗教文化艺术的重视, 使得藏戏文化在宗教和民间也有更好的发展, 每年都在增加的藏戏演出, 为藏戏面具的发展和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藏戏面具的类型

藏戏面具按其形态、样式和特点来看, 可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类是平板式软塑面具。这是藏戏曲中最为典型、最有特色、式样最丰富的。一般由皮革或呢料、绒布制作而成。面具式样主要区别于底色的不同运用上, 如:

1) 白面具 (即扎西扎巴面具) , 以原色白山羊皮制成, 象征纯洁、善良、温和、慈悲;

2) 红面具用红呢子作底色, 象征权力和威严;

3) 绿面具以绿呢子做底色, 象征功业彪炳, 福德深厚;

4) 棕色面具用棕色呢子作为底色, 它属于黑色范围, 表示邪恶;

5) 半白半黑面具 (也叫阴阳面具) , 象征这个人物表里不一、两面三刀;

6) 黑面具, 表示怒相, 不善业;

7) 黄面具, 象征智慧、兴旺、强盛、功德广大;

8) 蓝面具 (藏戏开场人物温巴面具) , 整个面部装饰象征八吉祥徽, 象征英勇无畏。

第二类是半立体软塑面具, 一般用布或者是布层中塞入棉絮或比较绵软的兽毛制成, 或者是皮子经压塑缝制成半立体的假面, 为白、蓝两种。例:村民常斯老头面具。这种面具适于戏剧人物作性格化的表演。

第三类是立体硬塑面具, 一般是泥塑或者泥塑脱出纸壳或漆布壳绘制而成, 用于藏戏中的魔怪角色和神舞角色。如魔妃哈江面具、九头罗刹女王面具、地狱阎王面具、骷髅鬼面具等。这种面具自由、随意、放纵, 完全因表演者、制作者的主观意识而变化。

第四类是立体写实的动物精灵面具, 有泥布硬塑的, 也有用布料或皮革软塑的, 多数是有头和皮毛的假形面具。在造型和色彩意象上, 表现得极为质朴和写实。例, 鸟兽面具, 猩猩面具。

四、藏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各种类型的藏戏面具的不断发展, 形成了它特定的艺术表现语言。

其一, 古老稚拙而瑰丽精致。

白山羊皮面具用色十分单纯, 勾贴线条也很简洁, 以大片山羊皮毛代做人的蓬松飘洒的白发, 典型地反映了藏戏面具的古老、稚拙、健朴之风;蓝面具的蓝底给人以色调庄重明朗、喜庆轻快之感, 面具上部半圆圈边装饰以金丝缎, 吉祥图案里黑线和金线勾画, 再加脸颊上的装饰物和额头上日月同辉图像, 使整个面具一方面显得古拙、凝重、典雅而又格外神圣、瑰丽、精致,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藏族讲究的“不宽咫尺中, 三界坛城绘”的传统美术中的要义。

其二, 夸张变形而装饰优美。

它既夸张变形, 写意传神, 又讲究装饰趣味和优美的形式感。藏族画师和工艺匠人, 在造像时重内在特征和神态感情, 藏戏面具造型十分夸张, 象征意味特别重, 不拘泥于外表的真实。在用色上讲究绚丽、鲜艳、单纯、浓重, 色彩明晰, 对比尤其强烈。如国王的面具以红为底, 显得高贵富丽, 母后的小绿面具, 与真实的女性脸面离得太远了, 完全是象征性的。魔妃哈江的面具, 在漆黑或黑花的底色上, 加上红嘴、白牙或青面獠牙、血盆大口, 意在反映这个角色狠毒、凶残的本性。又如善耍巫术的舞女面具, 简直是太奇妙了, 其造型特别简洁又特别夸张, 变形而传神, 就是那一张半边白、半边黑的怪脸, 活画出了那一颗藏奸耍阴谋、玩弄两面派的小人之心。

其三, 虚实结合而形神俱现。

藏戏中戴面具的表演和简单化妆的神情表演, 可以自如地结合在一起。布制的简约面具和皮制的平板面具都是比较虚的, 属于写意传神的造型, 跟神舞中宗教泥塑立体写实的面具也可以在同一个场景里表演, 艺术上还能十分协调。以形写神, 形神相映。

五、藏戏面具的艺术价值

藏戏面具流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地区, 虽是民间面具中的一小部分但它拥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 他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藏民族的艺术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 为研究藏族文化历史的学者们, 提供了生动的、珍贵的、不可缺少的文化和艺术研究资料。藏戏面具的不断发展不仅为藏戏的表演带来了新的创作内容, 更是对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发展的促进。今天的藏戏面具的用途, 已不再局限于藏戏表演上, 而是更多的成为艺术爱好者们收藏的艺术珍品。在藏戏面具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在支持面具艺术创新的同时, 更应该珍惜和保护藏戏面具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制作工艺。只有把艺术的来源之根保护好, 藏戏面具艺术的发展才会变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杨嘉铭.《藏族面具文化的历史探源——兼述藏族面具活态遗存的基本要素》.载《中国藏学》2006年第三期.

[2]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戏及寺庙神舞面具调查》.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3]钱钰华.《略论贵州地戏面具和藏戏面具的异同性》.载《文教资料》2010年27期.

[4]李云.周泉根著.《藏戏——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03月.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下一篇:五年级状物作文: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