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的作文:开辟祖国国防天地

2024-04-27

国家安全的作文:开辟祖国国防天地(精选10篇)

篇1:国家安全的作文:开辟祖国国防天地

国家安全的作文:开辟祖国国防天地

以前,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我们中国人用冷兵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我们中国人是小米加步枪的抵抗,可见,当时的中国是多么弱小啊!

现在,我们中国不再弱了!我国的B歼敌机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的F22数量;现在,我们中国比以前强了,我们不仅有了022级海军隐身导弹舰艇,还已经拥有了北京级航空母舰。

以前,如果中国强的话,南京就不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现在,中国以前强了,也有了和平。可日本、美国更加强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台湾向美国购买了大批军火,不知是要和谁开战,但是,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在21世纪还是有战争成分的,可人民喜欢天下太平、喜欢安居乐业呀!你不喜欢战争,可别人偏偏要来欺负呀!你有什么办法呢?哎!这不都是我们国防事业太差太弱的原因吗?

中国的国防需要强大啊!的确,我国国防事业还有待提高,目前确实还不属于强国。中国国防需要大量高科技军事人才和精良武器。我们热爱和平,不去侵略别人,但是我们要不被别人侵略就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发奋学习科学知识,还应该从小积极培养国防意识。

我们应把国防的强弱看成是自己的事:国家的兴亡,百姓的安宁,都和我们离不开。我们要极力支持国防科技的发展,国防和我们这一代人关系很大,这也关系着国家的和平和百姓的生与死。

希望我们的国防事业要更强,我们就应该加倍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开辟一块新的国防天地,为祖国和人民撑起一片和平的蓝天。

篇2:国家安全的作文:开辟祖国国防天地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曾经说过:“学生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网络博客作为新兴的事物,有着好奇、好玩天性的学生当然会对新事物充满奇特的幻想和强烈的猎奇愿望,他们会在自然不自然中被这个新生事物所吸引。所以,我尝试在作文教学中借助网络博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络博客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志,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文字呈现在网络博客上。赶赶时髦,我用网络博客来呈现学生的作文,利用网络巨大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树立写作的自信,从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这是我这样做的初衷。

传统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发表是很难的。网络博客的建立为学生作文的发表与交流打开了一扇窗,网络作文向传统作文发起了强烈的挑战,它以全新的操作理念,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起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

以往的作文教学,常常就是教师评讲、学生撰写,教学过程机械、缺乏情趣,学生也常常会感到索然无味。学生写过的作文教师评改后,学生还要将其重新修改或者誊写一遍,学生叫苦不迭,时间一长,作文教学就会失去了本属于它的魅力。就目前来看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教师批改,最后到教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如果稍有怠惰,就有可能历 时更长,这样的作文写作、批改过程,不仅把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也太慢,多数学生也没了兴趣。

其次,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更多的关注作文分数或等级而没有认真的进行写作反思,更不会去思考如何修改。

再次,不排除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语文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心事、苦差事。

此外,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惟一的评价人就是自己的语文老师。如果老师有作文评价水平上的不足,学生也很难发现,如果老师有审美上的亲疏喜好,学生也无法改变。这种评价交流的单一封闭,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语文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而网络博客中学生作文的评价者不仅有语文老师,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更有语文老师以外的其他人的评价,甚至还有陌生网络人的评价。可以说,网络博客真正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向交流,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也落实了新课标中的评价要求。

学生的习作发到博客上后,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对博文进行评议和修改。同学间可以相互评改,同龄人之间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网络博友的评价,集思广益,无疑对学生的写作水平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有时候,教师批改作文时尚未发现的一些语言上的毛病,通过学生的阅读、评议往往会浮出水面,这样的评议,也使得作文中的语言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通过浏览博客作文,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及评价等做法,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反思并吸取意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想,这也应该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吧!当然,称颂赞扬的文字大量地留在博文评论中,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也有助于学生自豪感的产生和自信心的建立。一名写作并不突出的学生私下里对我说:“老师,真想不到,我的作文也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表扬,我还要写更好的!”这不能不感谢网络博客的潜在作用啊!

余秋雨先生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而网络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写作空间。学生的作品见诸网络博客,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每个学生都是小作家,他们在相互点击欣赏博文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了浓厚的写作氛围,又怎能不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情感呢!

纵观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几十年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然而处在这样一个以人为本、要求张扬个性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许多不足:方法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薄,形式比较单调。而利用博客将学生的作文呈现在网络空间中,让学生在作文课前,在网络博文中进行大量的交流评议,教学中,学生看到自己的评议很熟悉很亲切,教师针对学生的评论,适时穿插自己的评说,师生共同完成作文的讲评,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评的作文教学套路。而师生对博客中优秀作文的评论,则是对博文作者的极高褒奖!可以说网络作文讲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事实可证:我所教的一个班级,建立博客只有短短的10余天,点击数量就已经超过1000次,博客评论留言多达500余次)。

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很少有人能够将作文本完好的保存。而发表于网络博客中的作文却具有永久性,它可以长久保存,可以记录学生写作成长的历程。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博客,并将自己的作品积累成集,日后回顾自己的写作成长轨迹,岂不更有意义。

篇3:国家安全的作文:开辟祖国国防天地

直到清末光绪年间, 陇海铁路修到洛阳, 自东向西穿过以历代墓葬区闻名的邙山南麓, 大量釉陶从古墓中挖出。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 引起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的重视和赞赏, 因其盛行于唐代, 釉彩以黄、绿、赭三色为主, 被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从此名扬四海。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唐三彩复仿制品作为国礼, 先后赠送给5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元首和领导人, 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仿古创新, 独树一帜

出生于唐三彩发现地——河南省孟津县南石山村的高水旺, 仿佛就是为了唐三彩而生的, 他不像其他唐三彩生产者一样为了挣钱而批量生产现代唐三彩, 而是用30多年的时间来潜心研究仿古唐三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研发出的唐三彩核心技艺——开细片和“蜻蜓翅膀”的效果, 续写了唐三彩这一断代近千年的华美历史篇章, 为祖国瓷文化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多年来, 高水旺先生的艺术之路虽然坎坷, 但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1996年, 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9年,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4年, 作品入选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1999年, 作品唐三彩《女佣》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博览会金奖;2009年, 作品唐三彩《啃蹄马》获得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同年, 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 作品唐三彩《中国马》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2012年, 作品在洛杉矶展出, 赢得美国国会颁发的祝贺状;2013年, 作品唐三彩《古道的守望者》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三面观音》获得第三届“大地奖”金奖。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古代唐三彩艺术, 高水旺先生先后创办唐三彩项目保护单位——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洛阳唐三彩研究院、洛阳唐三彩博物馆和河南省唐三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对唐三彩进行全方位研究, 将这一民族艺术推上新的高峰。

创办研究院, 传承唐三彩文化

2009年7月, 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 高水旺先生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 并出任院长, 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如今, 研究院拥有27名科研研发人员, 其中包括2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材料研究专家、雕塑造型专家、5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名国家正高级技术职务专家。同时, 研究院拥有总价值350万元的真空练泥机、隔膜泵、滚压成型机等设备, 研发面积2500平米, 已经取得全国性奖项16次、发表论文6篇等多项成果。

高水旺先生带领研发团队以唐三彩研究院为平台, 整合唐三彩历史文化资源、学术研究资源、工艺研发资源、产业实践资源, 正确阐述唐三彩的历史渊源、衍变进程、价值用途、工艺特色、地位影响与发展成就, 探索一套传统文化如何走创新与发展之路的宝贵经验, 引导和推动唐三彩文化产业, 按照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模式, 提升产业素质, 扩大产业规模, 并逐步转化成为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同时, 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手段, 汲取其他艺术营养精华, 拓展洛阳唐三彩文化外延, 将唐三彩打造成为工艺考究、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彩陶艺术知名品牌, 促进中国唐三彩文化产业发展, 这也是当初创办洛阳唐三彩研究院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

说唐三彩, 高先生如数家珍

高水旺之所以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是由于他生于唐三彩的传承世家并成功研制出高仿唐三彩制作技艺。在他的唐三彩专题展厅——唐宝斋中, 玻璃展柜中摆放着一件件高仿唐三彩珍品, 在灯光的映照下, 斑斓的色彩中透着沉稳。近看可发现, 釉片的皴裂开花、土气的浸润留痕, 无不老旧自然, 得古品神韵。放眼望去, 生动的“骏马”、驮着丝绸的“骆驼”、端庄的“侍女”……一件件高仿唐三彩珍品折射出盛唐繁华, 闪耀着艺术光彩。

谈起那件曾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的唐三彩《中国马》, 高水旺介绍说, 该作品的创作题材取材于唐代战马驰骋疆场的史料故事, 真实表现了唐代战马骁勇善战、剽悍威猛的生动形象。在制作中, 主要采用了雕塑、堆贴、装饰、施釉、素烧、釉烧以及做旧处理等。

此马白色胎质, 通体黑釉, 鞍饰俱全, 雕饰华丽, 看起来膘肥体壮, 四肢劲健, 似走欲奔。高水旺说, “用唐三彩传统技艺制作的马类作品通身极少施以黑色釉, 因此该作品显得弥足珍贵。”有句俗话“黑釉点一点, 价格翻一翻”。说的就是唐三彩中黑色作品的珍贵和稀少。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 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由于釉料都是金属氧化物调配出来的, 因为相关材料的紧缺, 在各色作品中, 黑色的作品显得更为稀少和名贵。

高仿唐三彩遭遇“冤枉”

所谓“高仿”, 就是选用最接近真品的原料, 采用最接近真品的工艺, 使器物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与真品极为接近, 而且要对新仿制的唐三彩进行做旧处理, 最大限度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当时, 北邙山碎落的三彩残品还时有所见, 为了仿古唐三彩, 高水旺苦苦寻觅, 一块块观察对比, 再到博物馆看造型、看成色。经过反复试验、比较, 他仿制出的三彩马和骆驼, 连肌肉、鬃毛、饰物的微细之处都表现出来了。但釉料成分、烧制火候、做旧处理等难题接踵而至。他买来化工原料, 反复配方烧制, 终于配出了唐代釉的成分, 找到了唐代窑的火候, 一步步制出了可以乱真的高仿唐三彩制品。

1987年, 高水旺终于成功烧制出一件仿古唐三彩马。然而, 就是这一仿古唐三彩马却险些让他遭遇“牢狱之灾”。据他介绍说, 这件仿古唐三彩马烧成后, 一个朋友到他家中串门, 恰逢他不在家。朋友看到这件仿古唐三彩马, 便随手搬了去。谁知, 竟被市场上的买家当作真品买走了。几经转手, 这件仿品引起公安机关的注意, 侦查人员顺藤摸瓜, 找到了高水旺这个“文物倒卖商”。经过几番口舌解释才得以摆脱。

另一件是在1994年, 高水旺的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以专款“抢救性”收购。当时, 随着文物部门不断收购, 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北魏陶俑反而越来越多。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文物界关注。专家反复鉴定, 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追根求源, 这些“文物”全部来自河南。国省两级文物部门协同警方进行调查。一路查下来, 最终找到了南石山村高水旺的作坊。这些误会却让高水旺和他的唐三彩高仿制品的名气更是越来越大。

面对这些, 身怀绝技的高水旺深感责任沉重。他的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有数十名员工, 但他们只对常规工艺品进行批量生产, 对出土稀少的唐三彩珍品, 每个种类仅高仿少数几件。对于珍品的复制, 关键工序高水旺要亲自下手, 他的理想是把现代仿唐三彩做到极致。

忆往昔, 却有几分倔强

回忆起当初仿古唐三彩技艺学习之路, 高水旺先生内心有几分感慨。他说, 他的家乡地处洛阳城北的邙山腹地, 以前有许多生产琉璃瓦的窑户, 随着唐三彩在文物市场上的走红, 许多古董商为了获得高利润, 唐三彩文物的修复市场随之风生水起。20世纪初, 当地人便开始了修补古唐三彩碎片、研究唐三彩技艺之路。高家唐三彩的第27代传人高良田在长期摸索中, 仿制出的古唐三彩已能以假乱真了。南石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唐三彩复活之地, 享誉业内。

改革开放后, 一度以南石山为中心的唐三彩生产厂家多达数百家, 然而在历代南石山村的唐三彩技术工艺研究过程中, 有些工厂的烧制工艺几乎很接近已失传的传统唐三彩工艺, 只是因为南石山村的唐三彩生产作坊多是以家庭为单位, 技术工艺属于家族秘方, 只传男不传女, 更很少传于外人。所以在历史变迁中, 无论以前技术工艺如何精湛, 对于非一族的下一代而言, 都属于从头开始的研究过程。

高水旺先生从17岁就开始唐三彩的学习和制作, 当时他的父亲刚刚去世, 生活非常困难。为了赚钱养家, 他凭借着跟父亲曾学习过的窑炉建造技术, 在家中建了一个小窑炉, 开始自行研究唐三彩的制作与生产。为了节约投入, 每次都是试做一点点, 失败后就倒掉。在最初的研究过程中, 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扔出几篮子做失败的东西。面对失败, 他坦承也曾灰心过, 但由于对唐三彩的喜爱, 他又一次次投入其中。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看到现代唐三彩生产的供过于求, 高水旺先生在1980-1987年这七年间, 开始涉足传统唐三彩工艺研究, 从唐三彩传统生产制作流程入手, 一步步地推进研究工作, 从原材料的选料到配制比例的确定, 从釉料的选择到到烧制窑炉的特殊设计等等, 技术工艺的不断完善, 他仿制唐三彩的产品开始脱颖而出, 成为南石山村的代表之作。从而也使得南石山村从长期修复的基础上仿制唐三彩生产时期, 走向了独立研究制作集传统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高仿唐三彩的成熟阶段。

在高仿工艺的研究过程中, 高水旺先生发现唐三彩传统工艺对雕塑有严格的要求。而他又幸运地进入洛阳工艺美术研究所, 不仅解决了两个家人的城市户口, 还可师从专业雕塑老师学习雕塑。他的天分和好学精神得到当时研究所所长张迎春的肯定, 并得到悉心指导, 这为他奠定了高仿雕塑工艺良好基础。

举办艺术巡回展, 让唐三彩扬名海外

多年来, 高水旺先生先后到美国、德国、台湾等地举办唐三彩世界艺术巡回展, 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大剧院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士所收藏, 真正让唐三彩走向了世界, 并且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瓷文化交流。

在洛杉矶举办唐三彩世界艺术巡回展时, 高水旺先生的高仿唐三彩作品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通过交流, 他也看到了许多流失到国外的唐三彩文物珍品。他用相机将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真品都一一定格, 他表示, 回国后要慢慢地亲手仿制出来。他认为高仿唐三彩传统技术工艺研究对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意义非凡。

在参加唐宋名瓷现代传人与台湾名瓷大师交流展时, 高水旺先生的高仿唐三彩文物, 引起了台湾名瓷大师和收藏界的高度关注。他说, 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经济价值, 更在于其艺术与文化价值。而高仿作品, 通过高仿复制, 让国内普通民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艺术价值极高的中国唐三彩文物珍品, 领略我国古代高水平的手工艺技术, 同时也有益于保护珍贵的唐三彩文物。

篇4: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

一、激发写作热情,让学生想写

有时教师辛苦指导,学生却启而不发。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没有深刻的印象,导致写作时头脑空空,没有内容可写。即使有些事学生能简单概括,但要对时过境迁的人、事、物回忆得完整而又细致,确实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要唤醒当时的心理感受更是难上加难。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和真实悦耳的声音,可以很好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当教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身边的事物再一次生动展现在他们的面前时,自己平时并未留心的“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就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自然现象中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雨飞雪飘,还是社会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生活琐事、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新鲜有趣的街道见闻,学生所熟悉的一切经过多媒体课件再现,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这种生动具体的形式使学生心情亢奋激动,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学生潜在的积极状态被唤醒,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激发写作灵感。有一篇关于“月亮”的作文,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月亮的画面: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它那莹莹的光温柔地照着大地,孩子们在月光下游戏、嬉闹……由于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集于一身,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仿佛沐浴在清柔的月光里,尽情享受着月亮带来的快乐。

二、拓展思维空间,引学生善写

由于学生年龄小,视野比较狭窄,思维也不够活跃,做不到触类旁通,不善于抓住自己生活中的独特体念。如果长期使用多媒体资源,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指导“我收获____”为例,笔者借助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几组不同的画面:①种下一枝花,精心培育后开放;②跟妈妈学煮饭,妈妈没在家也能吃到香喷喷的饭;③学滑活力板不怕摔,终成高手;④赛场上奋力拼搏,为班级增光……看后组织学生讨论,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主选材,自由表达。有的写“我收获了成功”,有的写“我收获了快乐”,有的写“我收获了本领”……学生的作品材料选择各不相同,思想内涵个性突出,构思方式巧妙灵活。这样一来,学生的作品不但情真意切,而且富有新意。

笔者常常借助多媒体网络,采集多种声音,提取多种图片,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想象性写作训练。以指导写童话为例,既可以播放动物们热闹聚会的场景,播放欢快的音乐,鼓励学生想象;也可以利用凄厉的风雨声、黑压压的云、孤单单的一棵树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引导学生幻想。学生的想象力总能超乎我的预料,创造出预想不到的精彩。所以说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写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三、提供交流平台,促学生提高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往往让教师倍感头痛,费时费力,效果却不好。虽然有时也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但学生看到的只是某一位同学某一篇文章,要想让其他同学及时交流学习并不容易。多媒体提供的交流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还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笔者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作文时,先把学生的作文扫描到电脑中,这样同学们就可以翻看任何一位同学的作文,并在文后发表观点或对作文进行修改。教师可以随时获得学生的作文资料,便于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也可以较快掌握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及时辅导,优化训练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情境中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评议他人作文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作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笔者还经常利用多媒体把好词好句发送给所有学生,帮助学生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总之,多媒体教学为作文教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给作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学生由“望文兴叹”到“思如泉涌”。如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上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使作文指导质量得以提高。

让我们一起来开辟这块作文教学的新天地吧!◆(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

篇5:国家安全的作文:开辟祖国国防天地

【内容摘要】

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习作能力。写,可在语言经典处设练,模仿文本“依样画葫芦”;可在情节空白处设练,充实文本,解决“无米之炊”;可在思维发散处设练, 拓展文本;可在情感交融处设练,解读文本,“源头”自有“活水来”。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文本资源;课堂练笔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必须发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主体地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然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大语文观”,对小练笔的应有之义该如何来诠释?笔者以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功能与使命,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可以肯定地说,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亦可作出“大文章”来的。

好的练笔,从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

一、练在语言经典处,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选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全文共6个自然段,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仿照着夸一夸我们的校园。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还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写法。

二、练在情节空白处,充实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完整,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情。巴迪写了首诗,精彩极了……”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

“我看这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

这段话中只有一处提示语,留下了许多处空白,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学习时,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补写一些对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态, 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练在情感交融处,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要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有些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彩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我们不妨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趁学生“有感”之时,为其提供“而发”之机,让学生用文字把心中的所感所悟通畅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有感而发,就不会言之无物了。这是一种读书体会式小练笔。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时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同学们,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将跟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那么,当爸爸看到这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树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交流,评议,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不用说,对最后一句话及至全文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慈母情深》教学,一位老师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对母亲的爱用文章或诗歌或几句话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与文章的结合点也找的非常准。学生有着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何愁无话可说呢?

四、练在思维发散处,拓展文本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的父与子都很了不起,父亲的表现课文中描述的非常仔细,而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不太详细,我们可将小练笔的“点”落在: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他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 36 个小时?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课件再现当年洛杉矶地震的恐怖镜头,让学生进行练笔。后来,父子终于平安相见了,课文插图中的父子相拥的镜头再拿来“借用”,请同学们想想看,经过这场浩劫,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彼此间会说些什么呢? 最后,让学生再次深情地朗读故事的结局。这样对文中略写的情节进行拓展,在读中想象、体会,在写中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拓展课文情节式的小练笔。

此外,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一般适用于古诗教学--譬如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翻译;此外也可尝试将合适的课文改写成课本剧,这样,既可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课文,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有学生写道:“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吗?我叫夹丝玻璃,我的特点是……”结合这个练习,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课文中只提到名称的其他几种玻璃,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还鼓励学生自己设想出一种新型玻璃,并用书面形式加以介绍。这一改写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想象虽然有点幼稚,但是很有创新意识。这样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部分)

作者邮箱: ywgywf88@163.com

篇6:开辟作业设计新天地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有了兴趣, 无需老师多讲, 他们也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 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就应讲究趣味性, 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 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同学们, 明天我们将进行本单元的词语听写。”一进教室, 我便给孩子们指明一个努力的方向。“哎!又得抄写一整个单元的词语了!”平时一些被我赞许有思想、有主见的家伙在不该出口时竟展示了自己的优势。“谁能想个好方法给大家布置今天的作业, 让大家在明天的听写测试中能顺利过关?”这些家伙, 亏我平时还不少疼爱, 我决定给他们出难题, 让他们知难而退。“好, 我先说。您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读顺一篇课文不能平均用力, 而应该把论文格式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吗?我们也可以把容易写错的词语多写几次, 会写的就不写呀!”奥数天才叶某某振振有词。“好, 不错。还有更好的主意吗?谁的点子实用、创意, 最受欢迎, 谁就可以成为本单元为大家报听写的小老师。”……实践证明, 学生们自己出卷检测的作业上交率是百分之百的。尽管卷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些许音节上的错误, 但只要我这个审查官认真把握好审卷反馈的工作, 就可以提高学生们在拼音拼写与词语积累这两方面的能力。如此机械地抄写词语的作业也能因形式的变化取得如此良好的效应, 不难相信, 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于作业的设计上, 学生们定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二、设计多元化作业, 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课堂教学中, 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 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 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 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 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 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 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 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 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 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 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 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三、设计多层次作业,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 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 使得事半功倍。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 要求后进生只有造一句即可, 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 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信任每一个学生, 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 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 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不搞“填平补齐”, 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四、设计自选式作业, 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 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那如何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 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 有学习的兴趣, 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 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 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 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 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 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 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 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 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设计综合性作业, 培养学生向多方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 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 应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设计综合性作业的内容时, 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应该力求把课本的“语文”拉到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抓住学生爱表现, 爱生活的特点, 将理解, 积累与应用, 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 将学与玩, 学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课内外, 校内外的融合, 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篇7:如何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因此,我每周都要求学生上交一篇周记,并进行细致的批改,把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后面,供全班学生欣赏品析。

3、巧用多媒体积累素材。

因为条件本身的限制,我们山村里的孩子见识不广,阅历较少,加上课外阅读量又不多,学生作文课上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

而有了多媒体,便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我经常在网上搜索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短片,利用课前几分钟或课后几分钟的时间,播放给学生听和看。那些富有内蕴的文字,与文字配合相得益彰的意味隽永的画面,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放松,又是一种享受,更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很多素材,于是这样的时刻便成了学生的期待。有时,我还把搜索到的散文flash和一些有意义的小动漫分类播放给他们看。比如,关于四季的,按春夏秋冬的序列播放;再比如,关于人的信念、理想、追求的,关于修身、治学的,关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关于面对磨难、战胜挫折的等,每个序列分类播放。这样,既帮助学生放松了绷紧的神经,愉悦了身心;又解决了积累素材的问题,而且这样还可以避免老师空洞说教的无力。于是,每次考试,每次作文,都有一些学生把这些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来,提高了作文的质量。

二、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中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小巷深处》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散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州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味道。”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春天很美的词“鸟语花香”。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从那以后,那位学生非常喜欢写作,而且作文写得一次比一次好。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篇8:班级博客,开辟习作新天地

一、借助网络优势, 开辟写作新天地

传统习作教学中, 学生想发表习作是很难的, 将习作变成铅字与他人共赏更是难上加难。而利用网络, 随时可将自己的习作上传网络, 与更多的人共赏, 与他人交流。同学之间还能大量地在网上进行交流、评改。学生们还可以借助网络将自己的作品积累编辑成集, 日后回顾自己的习作成长轨迹, 真是很有意义。作为老师也可以针对典型习作引导学生评议修改,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为了尝试拓宽新的习作渠道, 我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网上创作的园地, 与学生共建班级博客, 让每人拥有自己的网上作文本, 博客取名为:我们的2007 (11) 班。

二、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写作素材库

如果说班级博客的建立为学生作文的交流打开了一扇窗, 能促进学生真实自主地表达, 那么依托网络收集和积累写作的素材, 则是更好地为学生习作冲浪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众所周知, 如果把阅读比作吸收, 写作就是一种消化后的释放。因此, 作文水平的提高要依赖于平时的吸收, 即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素养的积累。网络素材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因为互联网对文化的最大贡献, 是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因此, 我专门在班级博客中为学生开辟了“写作素材库”专栏, 一方面, 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拷贝”到素材库;另一方面, 请他们利用摘抄、收集等方式, 把自己的喜闻乐见都写入“写作素材库”, 并通过素材的归类与整理, 以及课堂的交流补充来实现素材的充实和提高。

三、搭建博客平台, 展示写作才华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李镇西老师都很注重培养学生写班级日志的习惯, 他们要求学生用笔触如实记录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 持之以恒地记录所见所思, 供全班交流, 大家共同来关注。分析这种做法, 魏老师、李老师培养的是学生记录生活真实表达的习惯, 也是培养学生表达需负责任的意识。我们也可以通过班级博客效仿并发扬名师的这种做法。比如在博客的“校园故事”专栏中收录许多发生在同学身边的见闻:《发班服啦》讲述的是大家添置了一套新班服时的快乐情景, 《体检百态》描述的是同学们参加体检时各种不同的表现, 让人捧腹不已。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扩大交流范围, 而且写作者在听到批评意见时也不会感到难堪, 相反可能以宽容的心态予以接纳。班级博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沟通见解的平台。学生可以上传作品、发表作文帖子或图片, 而老师、同学、家长及其他网友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点击浏览,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在暑期期间, 我开辟出一个新的版块“我的暑假生活”, 请学生们将自己的暑假经历写成习作上传至博客。不少孩子写了当下最热门的世博游经历———《游世博之路途篇》《世博篇》《科技篇》《好玩的美国馆》等, 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世博会的直接感受。还有的孩子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记录了《参加社区活动连载 (一) ———吹泡泡》《思维竞赛》等内容。

四、加快习作评价, 开放集体评价

学生习作能力快速提高的“支点”在习作评价, 用评价的杠杆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行为和浓厚的习作兴趣。利用班级博客评改作文, 使学生第一时间就能收到老师的评价与建议, 而且因为处在网络的平台上, 老师与同学交流的语言更平等和风趣。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利用网络进行作文评改可以加快评改节奏, 提高评改效率与质量。在网络上, 学生可以互相阅读、评改。通过互联网, 互不相识的读者也可以进行阅读, 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以往的习作教学, 老师的评点往往局限于习作者本人或很少的几个学生之间。利用班级博客能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及时的评价,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提出修改建议, 来提高学生对每次习作训练要求的认识, 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 对自己的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 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是资源、是环境, 而班级博客则是一个平台, 在博客上进行习作与评价的教学尝试, 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实践, 它将为习作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摘要:资源共享的网络为小学生的习作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习作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具有的优势, 以建立班级博客的形式, 不仅可以为习作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宽写作对象范围, 还能起到优化习作教学的作用。

篇9:利用网络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

一、感受情境,激发情趣

运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校园》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的印象,教师可事先用数码照相机多角度地拍下校园的环境并输入电脑。上课伊始,先提出问题,然后大屏幕上再出现三张校园特写照片:(1)校园的可爱要从哪几方面表现?(2)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写?让我们再仔细看一遍。随后按照校园的三个方面——播放,花园——环境优美,如诗如画;乐园——师生共谱新曲,教学活动新颖有趣;学园——园丁育新苗,学子爱学习。活生生的实体材料,促使学生多层次观察,从而多角度地想象;构思,完整、有序地写出有声有色的文章来。

二、图文并茂,引发表达

多媒体电脑能把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合成处理,具有书刊、广播、彩电的全部表现力,它为观察作文带来崭新的生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边观察边口叙,以说促写、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写“一种植物”,可以通过计算机、特别是校园网络,让学生在屏幕上观察到众多的植物,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熟悉程度,自由选择一种植物来仔细观察。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有的放矢进行反复观察,做到有序而且细致,如观察山楂树,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棵棵山楂树,再用“闪烁”的方法,把山楂树的“茎——叶——花——果实”一一展示给学生观察,从而,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生观察了山楂树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其实,在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千姿百态,你们不仿去瞧一瞧”。然后用电脑显示出几十种姿态各异植物;顿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呀,有这么多植物,真美!”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呀?”“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个个争先恐后,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请你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向大家介绍。比斗比谁说得最精彩!”绚丽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眼前的屏幕上,学生说的愿望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再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话匣一打开,个个说得很开心,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容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的内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生动地描绘荷叶挨挨挤挤、荷花千姿百态的美景及作者由景生情引发的一段优美的想象。教师可利用校园网络把课文中的美景,真实地再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学们在惊叹荷花美丽而且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同时,对书中描写荷花生长的一个“冒”字充满了好奇,教师利用电脑动感地把荷花从荷叶中冒出的情景展现出来,并相机提问:“这荷花像什么?她冒出来做什么?”一时间,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丽的联想:荷花像一个顽皮的小姑娘似的冒出来,冒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冒出来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冒出来和蝴蝶、蜜蜂交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编写童话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一篇篇生动有趣有关荷花姑娘的童话故事,便在不知不觉中写出来了。

四、动画激趣,体验快感

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模拟实验室功能,能做成强烈动感的三维动画CAI课件。学生天性好玩、好动,那动态画面自然会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例如《我的文具盒》是一篇状物类文章。指导学生写这类文章,通常采用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生能写但语言平淡,难以表达出自己对学习小帮手文具盒的喜爱之情。通过电脑,可以出奇制胜,创造出一个卡通形象的文具盒,在动听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旋转着飞出来,并强有力地拉出一串立体文字——“我的文具盒”。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了:“咦——它会动”。接着卡通文具盒又神气地平躺着,拍拍身子,指指上面的图案,又比划自己的形状,然后得意地冲开盒盖,展示出躺在隔板上的文具全家。只见钢笔大哥横空而出,摘下“帽子”挥动笔尖,刷刷刷在写作业;白白胖胖的橡皮妹妹宁愿自己粉身碎骨,也要为小主人换来完满的答案;小刀婆婆正在揍偷懒的铅笔二哥,非把他揍出“芯”来不可……文具盒挥挥手,文具一家又休息了,顿时一片寂静。卡通文具盒满意地点点头,轻手轻脚地合上盒盖“……这样的卡通形象引人回味。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孩子们开怀大笑,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他们十分投入地仔细观察,抓住了文具盒的形状、色彩、质地等特点,联想到其用途及与学习的关系,沟通了作文的“源”与“流”。情动而辞发,学生下笔时,语言极富情趣。一直到写完作文,学生脸上还带着微笑,他们真正体验到了作文的快乐。

篇10:开辟农村学生练笔新天地

一、找准文本精彩点, 以“例”引写减缓坡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练笔正是借课文这个“例子”的示范功能,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 进行练笔从而降坡搭桥, 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写作。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 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回顾农村的生活环境想一想, 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有的学生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 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 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园子里的枣子, 一颗颗红红的枣子像一盏盏红色的小灯泡, 它们送给了人们香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生在以教材为例结合生活实践的小练笔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语言、积淀语感, 掌握了写作方法, 增强了学生习作的信心。

二、仿写文本, 举一反三

模仿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 当他们学完课文后, 动手进行仿写练笔, 既能巩固课文, 又能积累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如在学完课文《假如》后, 让学生仿照课文来写。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且对课文的句式也有了认识, 所以学生写起来已没有了障碍。有个学生是这样写: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农村的孩子画一座漂亮的学校, 让他们也像城里的学生一样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我的好朋友画许多好吃的肯德基店, 让他们也尝尝城里的美食。

因为有文本作为范本, 学生自然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设计这样的练笔方式, 一来是加强学生的言语组织能力;二来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学生的言语质量,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三、灵动补白, 拓展思维

“留白”是文学作品艺术处理的一种策略。教材中有许多“留白”之处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空间, 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文本补白, 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而且拓展了农村学生的思维, 助推了农村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 引导学生抓住“三年又九个月”展开想象补白。师:三年又九个月, 1360多个日日夜夜, 居里夫人数百次的分离, 数千次的实验,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 ____________。在雷雨轰鸣中, ____________。在狂风怒号中, ____________。在大雪纷飞的冬天____________。过了几分钟, 有学生写道:“在烈日炎炎的夏日, 破棚子里像蒸笼一样热, 居里夫人的衣服湿透了, 汗如雨滴, 可她还在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在雷雨轰鸣中, 破棚子里下着雨, 居里夫人的衣服被漏下的雨水淋湿了, 可她还在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在狂风怒号中, 大风卷走了屋顶, 沙子吹进她的眼睛, 可她还在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在大雪纷飞的冬天, 冰冷的破棚子冻得她瑟瑟发抖, 她的双手被冻得僵硬, 可她还在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对文本的补白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精神, 而且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表达, 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中拓展了思维, 提高了习作水平。

四、联系生活, 练中强化, 激发才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可供练笔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农村学生的生活更丰富有趣。“小练笔”要实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就必须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有机整合, 让学生走进生活, 去领略农村自然的迷人风光, 去感受人世间的爱恨冷暖, 由此使学生的表达欲望得以激活, “不吐不快”成为必然, “我手写我心, 我笔书我意”便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写人的作文是学生习作的难点, 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专项训练时, 在全班举行一次“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这样, 学生兴趣来了, 观察仔细了, 写作认真了, 也懂得了写外貌应该抓住特征。这样的练笔关注学生生活,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 用课内习得之法写自己的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有感而发, 我笔写我心

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 学习这类课文时, 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 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在教学《燕子专列》时, 我知道农村的孩子家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有燕子窝。每年燕子从做窝、生子、哺育幼子、南迁的生活对农村孩子来时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燕子已成为学生的小伙伴。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被救小燕子的角色, 回想那天经历的一切。学生想象丰富极了, 有学生这样写道:“那天, 下着鹅毛大雪, 我和伙伴们在飞回南方的途中遇上了麻烦。瑞典境内气温骤降, 我们顶着寒风大雪奋力飞行。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冰雕, 一阵风吹来, 我急速下降, 落在一棵松树下。在我无比绝望时, 一双柔软的小手轻请把我捧起, 我感到无尽的温暖……”

这样的小练笔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文本, 此时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心灵交融, 学生用心叩击文字, 用笔传递真情, 学生在我笔写我心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六、结语

上面几点是把作文写作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措施, 只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与农村学生生活实践的契合点, 勤于练笔, 就能引导学生掌握习作技巧, 积累语言, 降低学生习作难度,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稿) , 2011.

上一篇:试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下一篇:2016年度新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