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2024-05-13

小学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共10篇)

篇1:小学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

1、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2、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4、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7、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8、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9、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0、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16、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17、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18、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9、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20、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22、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2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26、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27、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28、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9、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3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31、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32、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33、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34、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35、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36、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37、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3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3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40、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41、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42、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43、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篇2:小学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3、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4、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5、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7、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0、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1、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12、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3、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4、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6、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17、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8、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9、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20、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2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3、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4、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25、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26、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7、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28、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9、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30、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3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32、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33、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4、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3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3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篇3:诵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升华

一、了解背景, 读出诗意

一首古诗, 诗人在创作时, 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人, 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 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 文化底蕴, 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这就表明, 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 老师和学生共同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 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诵读, 有助于理解诗的内涵。如教古诗《泊船瓜洲》, 我就颇有这方面的体会。通过全面的乡诗更为确切。资料表明, 王安石在政治舞台多年经历风霜雨雪, 他一心想变法革新, 改革时局, 虽得到宋神宗的赏识, 可屡遭顽固派的极力反对, 无法推行新政, 宰相职务被罢免几次。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 (1076年) , 从家乡出发赴京路途中, 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虽然再次入相, 给了他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机会, 但他毕竟是一位历尽沧桑的政治家, 对前途不抱有幻想, 反而有丝丝忧愁。此时此刻, 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 他在想, 什么时候事业有成, 在明月清辉之下, 我将回到故乡;万一事业受阻, 这撒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基于此, 引领学生抓住作者当时心情体会到诗人虽然归心似箭, 但还是觉得归期难卜, 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孤寂与忧愤;感悟到诗人想早日脱离官场返回故居的愿望, 诗人的心一直是向着家的, 对家乡非常思恋, 非常热爱。当时, 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王安石的恋乡情怀深深地润泽了学生的心田。此时, 我让学生带着作者当时的意境去读,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 老师领读, 个别读, 通过朗读, 学生很快掌握了诗的内容,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韵脚, 读准节奏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 引导学生读好诗韵, 读准诗意。如我在教《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 山、岸、还”, 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 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 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 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 让学生动手动口, 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 自己练读, 再同学间互读, 接着全班试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 领略诗的音乐美, 并发挥想象, 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 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还能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重读字词, 品味诗境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 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读准字音, 了解字义, 让学生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地读, 读通, 读好, 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我让学生通读全诗的情况下.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 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 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 “挂”字极为生动形象, 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 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 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 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 读出遐想无限, 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 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 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再如我在教《暮江吟》时, 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 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红”等关键词, 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 一弯月芽悄然东升, 脚边小草清露滴滴, 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 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跳跃的节奏, 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 审美情趣油然而生, 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 学生吟诵诗文, 抑扬顿挫, 韵味无穷, 妙不可言。

四、音乐渲染, 古诗升华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世界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传的绝唱, 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古诗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 所以让古诗和音乐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如陆游的《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小学生要理解诗人的悲愤心情, 只有用音乐渲染情景, 诗朗读时配上哀怨的音乐, 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反复默读。因为这首诗体现的是一个“悲”字, 默读更能体会作者的“悲”所在, 为什么悲, 从悲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出现在小语十二册书上,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阅历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在哀怨的音乐声中反复默读。在教《咏鹅》时, 我挑选春天中有百鸟声的那种轻音乐, 画面是两只洁白的鹅在绿绿的湖水中戏水, 洁白的羽毛与蓝天辉映, 红红的脚掌与绿水映衬, 伸长脖子向天空长鸣, 并且是动画形式的, 在轻音乐的熏陶下, 在美妙的画面中, 随画面的改变出示诗句, 让学生听诗、读诗、感受诗的美。小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强, 通过播放音乐配诗, 范音朗读, 跟读, 再激情挑战读, 不需要再去读, 他们已经会背诵诗了, 并且鹅儿在水中嬉戏的画面已深深地留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五、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篇4: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学生;古诗;诗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84-01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一下。

一、妙笔生花,故事再现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循循善诱,点面结合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1、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书读百遍义自现,读中感悟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启发学生想象,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2、细读。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

3、精读。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

四、水到渠成,注重拓展

1、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2、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这样,既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篇5:端午节的古诗诗句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歌[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已酉端午[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日(选一)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篇6:描写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1、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6、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8、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9、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0、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

1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1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17、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8、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9、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0、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1、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2、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24、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2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26、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7、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2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30、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31、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32、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3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3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37、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8、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3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4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41、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4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4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4、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45、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46、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4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49、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50、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5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52、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杨无咎《蓦山溪》

端午节祝福语古诗词

1、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2、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6、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王迈《念奴娇》

7、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8、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9、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1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11、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12、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13、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卢肇《竞渡诗》

14、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5、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陆游《三峡歌》

16、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17、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

18、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黄公绍《潇湘神》

19、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

20、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21、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钱琦《竹枝词》

2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23、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4、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25、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篇7:端午节的古诗或诗句

2、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5、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1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7、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9、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2、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篇8: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一、感知作者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见经传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个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驶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

二、重视语言特性

古诗的语言特性,在教学中表现为诗的语言跳跃与情感跳跃之间的联系。诗句落笔,境界顿生,大起大落之中,体现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再加上一些不寻常的语言、修辞方法的使用,作者独具匠心的文采的表现,正是这些与众不同才成就了自古以来绚烂缤纷的古诗语言文化。因此古诗教学中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不能拘于常理,因为这正是“诗眼”所在。如《枫桥夜泊》中“叶落乌啼霜满天”一句,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降着霜。从整首诗来看,这应该是天明的时候,那么上面的解释就欠妥当。“霜降”一词并不是说“霜”也像雪一样从天而“降”。我觉得“霜满天”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是思想染上了情感色彩。诗句正是用简洁的语言在平庸的景色上,披上了迷人的一层纱帘,美妙至极,描绘出了一幅实景的图画,充分体现了诗人奇妙的想象,也可以说是诗人神奇的灵感。这种象征性的思考,能够唤起一种共鸣的情绪,使读者接受诗的思想。这样的意思不可名状,但此诗呈现给读者的则又是清楚活跃的。此刻,诗完全成了作者心理的一种感应,一种与宇宙共有的人类感情的理想,只不过是通过诗人的转化,使其明显化了,使地表下的绿色渐来渐近,直至拱出黄土,露出地表,展现绿色。这里的“霜满天”虽然不太合乎实际,但这是适宜的一种真实,他逼真地写出了当时那刺骨的寒意———那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寒意。从整句诗来看,“日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而“霜满天”则是所感。全句层次鲜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同时也勾勒出一个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气氛和羁旅者孤独清寥的感受。此刻我们便不难理解诗人的所有用词章法了。

三、赏析写作技巧

诗人在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不论是白描手法还是修辞手法,追求的都是语言艺术。这些诗句若能细细品味,学生定能深深感到世界之可爱,文字之美妙,也必定为作者超凡的观察力、想象力而叹服,自然也就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四、积累诗歌语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第一次就推荐了70首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教材中的古诗后,不妨再引进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便于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在引进相关古诗时,要讲究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以便于教学。如教学《示儿》一诗时,古诗学习完了,大部分学生心存“诗人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是否实现了”的疑问。其实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完全可以找到答案,但我忽然想到了宋末林景熙的《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我何不让学生就“诗”学“诗”,从诗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于是便把这首诗的后几句告诉学生:“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并结合时代背景,向学生解释诗意:床头的宝剑虽然有出征报国的志向,可南宋王朝不任用像陆游这样的能人,中原也只能眼看着落入金人之手。青山隐隐约约,仿佛也笼罩在悲愁的气氛中,战争已经影响整个东南地区,你的后代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听完我的解释,学生情绪激昂,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短短几分钟便理解了诗意,并且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情感得到了升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9: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两者要求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了解作者、历史背景。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把握重点、品味意象。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3.拓展思路,培养能力。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改写时,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篇10:描写端午节的古诗和诗句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苏轼

银塘朱槛曲尘波。

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上一篇:中国铁建品牌战略下一篇:部队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