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作品后的读后感

2024-05-05

读林清玄作品后的读后感(通用5篇)

篇1:读林清玄作品后的读后感

读林清玄作品有感

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林打开,名字来源:清而不玄。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一、小学初读林清玄:

记得小学最早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收录于语文课本里的《和时间赛跑》和《桃花心木》,那时还懵懵懂懂的,书中所寓含的道理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是能明白的。其文字通俗易懂,文风清新淡雅,底蕴深厚,善于营造一个故事氛围引导读者入境,到结尾笔锋一转,夹叙夹议,书中的道理便深刻地印于脑海中。在小学,涉猎不深,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桃花心木》。联系现今,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不过人大了免不了单飞的的时候。在大学,强调的是学习自主,生活自立,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平台。桃花心木只有学会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才经得起风吹雨打,茁壮生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只有多动手、多思考,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将来才能更好地在以后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二、高中略读林清玄

高中自有闲暇时,闲来无事,便有目的的买了本《林清玄散文集》阅读。在小学的基础上,对他的又有不同的感受。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深思人生道理。读林清玄的文章,我觉得就像沸水中的茶叶,先是浮浮沉沉不安定,最后茶叶吸收了水分,慢慢沉淀,变得丰润而自信,并且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

在书中有太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最激励人心的一句话便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我们人生确实有许多“低谷”,这是避免不掉的,我们要适应自己不是“第一”的日子。无数的“低谷”可能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我们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才会一片春光灿烂。

三、大学再读林清玄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又有新的感受体会。林清玄作品里,不乏亲情,乡情,以及他对人生的见解等等。譬如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对于人生的见解,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当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四、结语

读林清玄作品,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其文,清幽而大气,恬淡自然,散发着宗教气息,包含了浓浓的佛教禅理,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看完之后,感觉心慢慢地沉淀下来,静静感受着心灵与生命的美好。其短小精悍的哲理小品总令人讶然,那些普通平常的生活景象、社会百态竟蕴涵有如

此深刻细微的生命哲理!似一位得道高僧在轻解禅道,一语中的,总令我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于是,对生命,有了更透彻明了的理解。

篇2:读林清玄作品后的读后感

这是我最喜欢的散文诗,出自林清玄的《芒花季节》。

小时候家里长辈喜欢买《读者》,我也就有幸从不大的版面中读得他的文字,当时只感觉他文如其名,清、玄,给人以清新雅静、纯真恬淡的感觉,原来命运早就在不经意之中,就为他埋好了人生的伏笔……

清新淡雅又蕴含哲理,无意中,我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文字。后来长大了,又更喜欢他在雅致的文字中流露的丝丝禅意。不急不缓地读着,我虽不懂得什么是开悟,但生活却需要这一种特殊的情愫。

后来有看到过书封上先生的照片,他的外表也许与他的文章不相称,没有玉树临风的儒雅,没有月朗清风的洒脱不羁……可是,他的心是柔软的,他的眼是冷寂的,所以他的内心清明高洁。

后来再想走近他时,却发现他已远去,月光相伴,诗酒同行。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他走了,那个“文如流水,语似冬阳”的人在一年前就离开了。试问,这世间有谁会如他一般活得潇洒自在?他曾说过,人间最美的境界,是清欢。

说到清欢,在我看来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之中,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景。

他就这样把简单、通透的美融入到了涓涓文字之中,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他也用一生践行着简单豁达、用心生活的人生哲学,给予我们感动与温柔的力量。他用文字唤起沉睡着的心,带着无数人去发现人世间的美丽。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句温情的话语,皆能有令人感动之处。

我认为我走近了他,读过他的许多篇散文,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一种平静,一种安稳满足的幸福感。我不再因为一些浮浅的虚名、一些虚妄的争执,而心烦意乱。我学会了平静下来,我学会了不再去花费时间去追逐一些昙花一现的荣耀,而是静下来提升自己。

篇3:读林清玄作品后的读后感

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章犹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静如水。像他这样的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当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所主张的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洗涤人心灵,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物,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使人懂得感恩与向善,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带着莲花般的馨香。

林清玄的文章,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往往以最细腻的情感把你打动,值得一遍遍地去回味。

链接中考

《心灵上的百合花》(2004年重庆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梅香》(2005年重庆市);《好雪片片》(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生命的化妆》(2007年四川省广安市)(2008年江苏省镇江市);《红心番薯》(2008年山东省威海市);《黑暗的剪影》(2008年北京市密云县)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也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了桃花心木苗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更奇怪的是,有的桃花心木苗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补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他的话,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的路。

当我听过种树人关于种树的哲学后,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了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样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再会枯萎了。

(选自《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年第11期)

浅析深想

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种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作者感到很奇怪。后来,作者从种树人的话中,明白了这样做的目的:让树木克服依赖心理,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从而长成百年大树。作者从中感悟到一个育人的道理:人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主动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才能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由物及人的手法,道理深刻,给人启迪。

且读且思

1.种树人育苗没有规律,作者感到很“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2.当作者听完种树人关于种树的哲学后非常感动,为什么?

3.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挫折中奋发努力,取得了辉煌。请举例说明。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如何教育温室中生长的孩子们。

鞋匠与总统

林清玄

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在他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望族,被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度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计划要羞辱他。

在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却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林肯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他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里,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

林肯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了伟大的总统。他被认为最伟大的特质,正是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引以为荣。

当六祖慧能去拜见五祖弘忍的时候,弘忍问他说:“你是哪里人?来我这儿求什么东西呢?”

六祖说:“我是岭南人,只求向你学习佛法。”

弘忍笑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受过教化的蛮人,怎么能成佛呢?”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的差异。蛮人的身份与和尚的身份虽然不同,佛性究竟有何差别呢?”

弘忍暗中赏识,最后终于把衣钵传给这位岭南来的蛮子,自幼丧父的樵夫。

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

(选自《报刊荟萃》2009年第1期)

心灵花开

林肯出身地位低下,父亲是个卑微的鞋匠。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人”的嘲讽,林肯凭借自己的智慧,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同样,六祖慧能面对五祖弘忍的质问,不卑不亢,昂起自尊自信的头颅,也是值得我们赞赏的。本文通过这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普通的人应该有一颗伟大的心。

且读且思

1.议员们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林肯是怎样回应参议员们的嘲笑的?其高明之处在哪里?

3.文章写六祖慧能拜见五祖弘忍时两人的对话有何用意?

木鱼馄饨

林清玄

冬季里的一天,天空中飘着无力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使人觉得格外空灵,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所在。

那木鱼声敲得十分沉重有力,从满天的雨丝里飞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地,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小灯,随着道路的起伏,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敲奏木鱼,他的回答竟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于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大众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于是我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时候,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声,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继续我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人们的工具,而且在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一样大声叫嚷,他觉得有失尊严。最后他选择了木鱼——既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卖声,又不至于打断熟睡者的美梦。木鱼就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仍旧有它的可爱之处,即使是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和他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中尽人皆知的人物,他显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里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叫卖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对他,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于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未睡者的心灵。

(选自《读者》2008年第7期)

禅心禅意

本文写一位以敲木鱼为号卖馄饨的老人,把木鱼当作生活工具的事,赞美了充实人世的生活之美。佛的空无变成一份实在。这位卖馄饨的老人选择木鱼的理由让作者明白:“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是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这木鱼馄饨让他明白,“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佛心原本是在我们心里的。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些带着禅心的小人物的刻画,把智慧和宁静传达给读者的。

且读且思

1.将标题“木鱼馄饨”改为“卖馄饨的老人”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其“别具匠心”?

3.请简要说说文中“木鱼对他,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一句的含义。

篇4:林清玄的作品读后感

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曲折道路。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一株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以此证明我是花。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我想这篇文章就是表达此意:只有事实才能证明我们的能力!读《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依赖父母和老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我们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总依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我们都应尽量自己动手解决;在学习时,我们不应该在老师不停的催促中,复习、做作业……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那时候正如文中写的“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妆》一文,先从自己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这便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而化妆师的回答让作者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是一个智慧的人。在这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时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我想林清玄先生通过化妆师就是想告诉我们:最纯真最美好的生命应该是像婴儿一样无邪的、美好的……自然才是真!就写到这吧,水平有限理解不深啊!

篇5:读林清玄作品后的读后感

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十七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三十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林清玄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其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链接中考

《梅香》,2005年重庆市中考试题;《好雪片片》,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随风听笛》,2006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黑暗的剪影》,2008年北京密云中考试题;《生命的化妆》,2008年江苏镇江市中考试题。

大千世界·轻装前行

百花丛里过 片叶不沾身

林清玄

朋友带我去看一位收藏家的收藏,据说他收藏的都是顶级的东西,随便拿一件来都是价逾千万。

我们穿过一条条的巷子,来到一家不起眼的公寓前面,我心中正自纳闷,顶级的古董怎么会收藏在这种地方呢?

收藏家来开门了,连续打开三扇不锈钢门,才走进屋内。室内的灯光非常幽暗,等了几秒钟,我才适应了室内的光线,这时,才赫然看到整个房子堆满古董,多到连走路都要小心,侧身才能前进。

到处都是陶瓷器、铜器、锡器,还有好多书画卷轴拥挤地插在大缸里,主人好不容易带我们找到沙发,沙发也是埋在古物堆中,经过一番整理,我们才得以落座。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形容那种感觉,古董过度拥塞,使人仿佛置身在垃圾堆中。我想到,任何事物都不能太多,一到“太”的程度,就可怕了。

我们都喜欢蝴蝶,可是如果屋子里飞满蝴蝶,就不美了,再想到蝴蝶就会生满屋的毛毛虫,那多可怕。

我们都喜欢鸟,但鸟太多,也是会伤人的,希区柯克的名作《鸟》,那恐怖的情景想起来汗毛都要竖起。

正在出神的时候,主人端出来一个盘子,但盘子里装的不是茶水或咖啡,而是一盘玉。因为我的朋友向主人吹嘘我是个行家,虽然我据实地极力否认,主人只当我是谦虚,迫不及待地拿他的收藏要给我“鉴赏”了。

既是如此,我也只好一件一件地鉴赏,并极力地称赞,在说一块茶色玉时,我心里还想:为什么端出来的不是茶水呢?

看完玉石,我们转到主人的卧房看陶器和青铜,我才发现主人的卧室中只有一张床可以容身,其余的从地面到屋顶,都堆得密不透风。

虽然说这些古铜都是价逾千万,堆在一起却感觉不出它的价值。后来又看了几个房间,依然如此,最令我吃惊的是,连厨房和厕所都堆着古董,主人家已经很久没有开伙了。

古董的主人告诉我,他为什么选择居住在陋巷,是怕引起歹徒的觊觎。

而他设了那么多的铁门,有各种安全功能,一般人从门外窥探他的古董,连一眼也不可得。

朋友补充说:“他爱古物成痴,太太、孩子都不能忍受,移民到国外去了。”

古董的主人说:“女人和小孩子懂什么?”

告辞出来的时候,我感到有一些悲哀,再怎么了不起的古董,都只是“物件”,怎么比得上有情的人?再说,为了占有古董,活着的时候担惊受怕,像囚犯困居于数道铁门的囚室,像乞丐住在垃圾堆中,又何苦?

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有所营谋,必有所烦恼;有所执著,必有所束缚;有所得,必有所失。

我们如果把时间花在财货,就没有时间花在心灵。我们如果日夜为欲望奔走,就会耗失自己的健康。我们如果成为壶痴、石痴、玉痴、古物痴,就会忘却有情世界的珍贵。

好好吃一顿饭,欢喜喝一杯茶,一日喜乐无恼,一夜安眠无梦,又是价值多少?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百花丛里是“有情”,片叶不沾是“觉悟”。

(节选自《意林》2009年第16期)

引以为戒

对物过于沉迷,最终会成为它的奴隶,偏离生活的本源,因为“我们如果把时间花在财货,就没有时间花在心灵。我们如果日夜为欲望奔走,就会耗失自己的健康。我们如果成为壶痴、石痴、玉痴、古物痴,就会忘却有情世界的珍贵”。那位古董收藏家无疑是一个活的反面教材,可惜很多现代人与其相似却浑然不觉。活在生活的“百花丛”中,要想不被物质和欲望的“片叶”粘身,需要理性和智慧的驾驭。

1.文中的古董收藏家在收藏古董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2.文章第六、七两段系作者的联想,这两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作者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你能说出“那样的生活”的内涵吗?

美文在线·顿悟人生

玫瑰奇迹

林清玄

有一天,突然兴起这样的念头:到台北我曾住过的旧居去看看!于是冒着满天的小雨出去,到了铜山街、罗斯福路、安和路,也去了景美的小巷、木栅的山庄、考试院旁的平房……

虽然我是用一种平常的态度去看,心中也忍不住波动,因为有一些房子换了邻居,有的改建大楼,有的则完全夷为平地了,站在雨中,我想起从前住在那些房子中的人声笑语,如真如幻,如今都流远了。

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偶然地与宇宙天地擦身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弹指一挥间呢?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以为那是真实的,可是蓦然回首,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找着更大、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景,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地擦身而过。

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每天观望着滚滚红尘,想到这八个字,都使我怅然!

可是,人间的某些擦肩而过,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有情有义又有天真的心,就会发现生命没有比擦肩而过的一刻更美的。

我们在生命中的偶然擦肩,是因缘中最大的奇迹。世界原来就是这样充满奇迹,一朵玫瑰花自在开在山野,那是奇迹;被剪来在花市里被某一个人挑选,仍是奇迹;然后带着爱意送给另一个人,插在明亮的窗前,仍是奇迹。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一朵玫瑰而言,生死虽是必然,在生与死的历程中,却有许多美丽的奇迹。

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都是奇迹。

我在从前常买花的花店买了一朵鹅黄色的玫瑰,沿着敦化南路步行,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微笑致意,就好像送玫瑰给他们一样。

我不可能送玫瑰给每一个人,那么,就让我用最诚挚的心、用微笑致意来代替我的玫瑰吧!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相会也是偶然地擦肩而过,在我们相会的一弹指,我深信那就是生命最大、最美、最珍贵的奇迹!

(选自《学生阅读世界》2009年7、8期合刊)

哲思心语

林清玄的散文,向来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如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这篇文章依然延续着林清玄散文的一贯风格,文字优雅、恬静,却道出了深刻的哲理,阐释了生命的因缘奇迹——“人间的某些擦肩而过,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有情有义又有天真的心,就会发现生命没有比擦肩而过的一刻更美的。”

且读且思

1.文章标题“玫瑰奇迹”中的“奇迹”喻指什么?

2.文章第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这里的“来”和“走”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4.从文章最后一段中可以看出,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那些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菩提树·失败新说

失 败

林清玄

闻名世界的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被问到他如何成功地设计出独创一格的服装时,谈到两个颇值深思的问题。

一是他认为自己所设计的服装只完成了“部分”,而把一半创造的空间留给穿衣服的人,这样,穿衣服的人才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并且使同一件衣服有极大的不同,依这个观念设计出来的服装不容易失败。

二是他选择衣服布料的时候,总是请布厂拿出设计、印染色、纺织失败的布料,他则依照这些被公认为“失败”的布料找到灵感,裁制出最具独创与美感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独一无二,领导着世界的服装潮流。三宅一生的话给我们许多启示。他无疑是当今日本最成功的服装设计师,他的个人收入大约五千万美元。因为他,日本服装业得到国际性的尊敬,东京的服饰新潮能与巴黎、纽约、米兰抗衡,成为世界流行的中心。

三宅一生的服饰近年也在台北登陆,是台北关心服装的人所共知的服装大师级人物。他的“失败哲学”颇有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对于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来说,生活的进程最重要的是有成功的进取心,但是,成功不是必然的,唯有在失败的因子里找成功的果实,才可能创造真正的成功。

美国现代大画家路西欧·方达(LucioFontan),早年画油画时受到挫折,心情大为恶劣,有一天坐在画布前面竟一笔也画不下去。他生气地拿起一把刀把画布割破。在画布破裂一刹那,犹如电光石火,他马上有了一个灵感:“割破的画布算不算是一种创作呢?”于是他把另外的画布拿来,一一割破,然后公开展览。这一举动竟使他创造了新的艺术观,成为一代大师。

当然,像他们这样在失败中求取成功的人,历史上不可胜数,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败称之为“打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因为他们被失败的苹果击中,才碰击出成功的火花。

佛经里有一句话:“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或说“烦恼即菩提”,意思不是烦恼等于菩提,而是说有慧心的人总能在烦恼中找到智慧,而且为了治愈更多的烦恼,产生更高的智慧。平顺的人通常不会比愈挫愈奋的人有智慧,真正的强者往往能不惮失败的烦恼。安乐令人沉沦,忧患反而激发生存的力量,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当然是一件可怕的事,几乎没有人喜欢失败;可惜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成功者,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在人生后半段成功的人,是由于他们在人生前半段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灵感。”唯有在失败中成功,才不只是形式与事业的成功;而是连心灵也成功了。

[注]菩提:古印度语,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选自《小品文选刊》2009年第8期)

醍醐灌顶

见解的新颖性、论证的逻辑性是议论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上述文章中,林清玄先生从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成功原因说起,引出“成功不是必然的,唯有在失败的因子里找成功的果实,才可能创造真正的成功”这一论题,并援引美国现代大画家路西欧·方达的事例和佛经里的话作为事实和道理论据,论证严密,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读罢此文,我们会获得有益的启迪,平添醍醐灌顶之感。

且读且思

1.整体感知全文,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服装设计方面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哪两方面的因素?

3.“这一举动竟使他创造了新的艺术观,成为一代大师”一句中加点的“竟”能否删去?为什么?

上一篇:三年级s版作文第7单元作文范文下一篇:街道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