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

2024-04-08

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精选5篇)

篇1: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

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

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七位最重要的诗人作家之一,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净像其他六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去追探他在诗创作上的成就。

幸而,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伴随阮成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家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成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成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不朽。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阮成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广陵散》随着阮咸的逝世,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那是“抗怀物外,不为人役”的境界,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境界,也是“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的境界。

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代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没想到他的音乐批评,竟得罪主掌全国音乐行政的大官苟勋,向晋武帝进谗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丢官的时候,官位是“散骑侍郎”,这个职衔我们不用考证来解释,而用美感来联想,就仿佛看见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师,骑着驴子到处弹琴高歌的样子。

事实上,阮咸对当世的礼法非常轻蔑。他曾在母丧期间,身穿孝服,骑着驴子去追求自己私恋已久的胡婢,引得众人大哗,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如今想起来却特别具有一种凄美的气氛。可惜,他在追胡婢时是不是弹着琴,唱着情歌,就不可考了。而这种狂放不拘的生活,正是魏晋时代寄情林泉的艺术家,最真实的写照。

我一直认为像阮成这样放浪形骸、不顾礼法、鼓琴狂歌、清淡无为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乐,以琵琶殉葬却是不可解的谜,难道这位“礼解”能料到千年之后,人们能从家中的琵琶怀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传扬的《广陵散》由吗?阮咸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只此,他和当时的艺术家给我们一个视野广大的胸怀,也就是“以大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的胸怀,因于这种胸怀,他们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发出艺术的光辉。

我最喜欢“竹林七贤”的一则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刘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后才到。阮籍说:“这个俗气的东西,又来败坏我们的乐趣!”王戎回答说:“你们的乐趣,岂是可以败坏的吗?”这则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贤”艺术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坟墓中的琵琶,它虽朽了,却永远不会败坏;因为那一把琵琶,曾经属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心灵,注定了它在人心里永不败坏的玄想——如此说来,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篇2: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

16.开头:先抑后扬,自然引出下文对阮咸音乐成就的记叙,反衬其音乐上的影响之大。(2分)

最后一段:点明文章主旨(1分),道出了“竹林七贤”艺术生命的真正所在: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1分)

篇3: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

新京报讯, “保护孩子是不错的, 但适度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打击、挫折和黑暗面, 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平安。”2013年6月底,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大陆一场书友会上, 与在场者分享了自己关于教育、写作以及人生的种种思考。林清玄说自己有十八篇文章进入了大陆的语文课本。现场有小学女生提问, “我们刚刚学完您的《桃花心木》, 有道题问文章中‘人生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答对, 所以想问问您。”林清玄听后说, “如果要我来答, 我答的可能也不对”。他说自己有篇文章《阳光的味道》曾经成为高考考题。后来有个大学生对他说自己这道题没答好, “他把卷子给我, 结果我答得更糟”。林清玄觉得对一篇文章来说, 什么答案都是对的, 不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

篇4: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

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章犹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静如水。像他这样的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当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所主张的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洗涤人心灵,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物,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使人懂得感恩与向善,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带着莲花般的馨香。

林清玄的文章,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往往以最细腻的情感把你打动,值得一遍遍地去回味。

链接中考

《心灵上的百合花》(2004年重庆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梅香》(2005年重庆市);《好雪片片》(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生命的化妆》(2007年四川省广安市)(2008年江苏省镇江市);《红心番薯》(2008年山东省威海市);《黑暗的剪影》(2008年北京市密云县)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也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了桃花心木苗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更奇怪的是,有的桃花心木苗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补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他的话,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的路。

当我听过种树人关于种树的哲学后,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了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样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再会枯萎了。

(选自《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年第11期)

浅析深想

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种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作者感到很奇怪。后来,作者从种树人的话中,明白了这样做的目的:让树木克服依赖心理,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从而长成百年大树。作者从中感悟到一个育人的道理:人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主动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才能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由物及人的手法,道理深刻,给人启迪。

且读且思

1.种树人育苗没有规律,作者感到很“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2.当作者听完种树人关于种树的哲学后非常感动,为什么?

3.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挫折中奋发努力,取得了辉煌。请举例说明。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如何教育温室中生长的孩子们。

鞋匠与总统

林清玄

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在他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望族,被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度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计划要羞辱他。

在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却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林肯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他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里,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

林肯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了伟大的总统。他被认为最伟大的特质,正是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引以为荣。

当六祖慧能去拜见五祖弘忍的时候,弘忍问他说:“你是哪里人?来我这儿求什么东西呢?”

六祖说:“我是岭南人,只求向你学习佛法。”

弘忍笑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受过教化的蛮人,怎么能成佛呢?”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的差异。蛮人的身份与和尚的身份虽然不同,佛性究竟有何差别呢?”

弘忍暗中赏识,最后终于把衣钵传给这位岭南来的蛮子,自幼丧父的樵夫。

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

(选自《报刊荟萃》2009年第1期)

心灵花开

林肯出身地位低下,父亲是个卑微的鞋匠。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人”的嘲讽,林肯凭借自己的智慧,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同样,六祖慧能面对五祖弘忍的质问,不卑不亢,昂起自尊自信的头颅,也是值得我们赞赏的。本文通过这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普通的人应该有一颗伟大的心。

且读且思

1.议员们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林肯是怎样回应参议员们的嘲笑的?其高明之处在哪里?

3.文章写六祖慧能拜见五祖弘忍时两人的对话有何用意?

木鱼馄饨

林清玄

冬季里的一天,天空中飘着无力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使人觉得格外空灵,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所在。

那木鱼声敲得十分沉重有力,从满天的雨丝里飞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地,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小灯,随着道路的起伏,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敲奏木鱼,他的回答竟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于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大众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于是我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时候,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声,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继续我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人们的工具,而且在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一样大声叫嚷,他觉得有失尊严。最后他选择了木鱼——既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卖声,又不至于打断熟睡者的美梦。木鱼就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仍旧有它的可爱之处,即使是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和他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中尽人皆知的人物,他显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里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叫卖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对他,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于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未睡者的心灵。

(选自《读者》2008年第7期)

禅心禅意

本文写一位以敲木鱼为号卖馄饨的老人,把木鱼当作生活工具的事,赞美了充实人世的生活之美。佛的空无变成一份实在。这位卖馄饨的老人选择木鱼的理由让作者明白:“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是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这木鱼馄饨让他明白,“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佛心原本是在我们心里的。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些带着禅心的小人物的刻画,把智慧和宁静传达给读者的。

且读且思

1.将标题“木鱼馄饨”改为“卖馄饨的老人”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其“别具匠心”?

3.请简要说说文中“木鱼对他,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一句的含义。

篇5:简析刘德海琵琶作品《喜庆罗汉》

一、《喜庆罗汉》故事的梗概

罗汉, 是阿罗汉的简称,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 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喜庆罗汉为佛教18罗汉之第二位, 迦诺迦伐蹉尊者, 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 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 就是‘高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 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 常带笑容, 又因论喜庆而名闻天下, 故名喜庆罗汉。

二、音乐分析

《喜庆罗汉》是出世与入世交融点获得“喜庆”之悦为本而创作的。音乐采用佛曲《普庵咒》、昆曲曲牌《收江南》为素材。全曲仅用弹挑与中指反正弹技法完成, 全无轮指, 凸显“拨子”坚挺的颗粒之美, 表现出外张内收的男子汉形象。[1]这首乐曲是用悲壮来写喜庆, 描述悲喜交融, 无悲无喜的哲学道理。这是一份人间关于圆满成长的述说, 心底的信念或某种信仰, 是支撑一个人无畏的成长的基石。

《喜庆罗汉》是中国民族传统器乐曲的自由多段体结构。以散板结束。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散—慢—中—快—散的渐变原则, 这种速度布局与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不谋而合, 曲作者对这种速度安排并没有严格的尺度制约, 可以自由处理, 这样给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期待有更完美的音乐表现。全曲主要的调式调性为G宫系统的D徵调式, 中间转为D商, 后又回到D徵。利用转调、泛音、实音等虚实手法表现意境。全曲统一、流畅, 结构分明。从谱面分析来看, 这首乐曲符合中国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 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结构形式, 这种布局加强了作品的结构性, 既尊重传统, 又融入现代意识的音乐思维, 探索性与可听性兼备。

第一乐段是较自由地散板, D徵五声调式, 这一段起音和落音都是G宫系统的“G”音, 旋律线条悠长, 节奏没有明显的规律, 装饰音倚音较多。乐曲开头用低音区演奏, 且伴有装饰音, 描写出喜庆罗汉乐观而又庄严的人物形象。 (见谱例1)

谱例1:

第二乐段是虔诚地, 由第一段的音乐曲调通过变奏、重复等手法发展而来, 2/4拍子和4/4拍子交替出现, 节奏变为规整的八分音符, 由单旋律变为双声部, 由3、5、6这三个音组成附加声部, 并用泛音与上声部的实音声部形成对比, 但音色统一, 最后变为多声部, 下方变成三个声部的泛音声部, 上方主旋律声部还是利用了实音, 这一清澈泛音的出现, 给平静的画面带来了几分生机。指法上从单音的弹跳, 变为分弹, 最后变为扫、挑, 用指法的变换体现力度上的变化, 表现由弱变强, 由远及近的音响效果。到46小节时, 又回到单旋律线条, 在音响效果上形成一个前后呼应。在53小节, 乐曲由D徵调式转为D商调式。通过横向的调式交替转换, 加强音乐的发展动力, 建立乐曲的结构, 为主要的表现手段, 获得音响上的独特效果。从77小节由规整的节奏变为散拍子。79小节到81小节用一串泛音来链接第二乐段和第三乐段, 表现空灵的内心世界。

第三乐段是慢起的流水板, 节奏由慢变快, 加入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使旋律听起来欢快起来, 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开始, 用了带泛音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前倚音, 下滑进行到旋律音的3音。虽然为转段, 但是音乐情绪还是继承前面两段, 性格差不多, 利用实音泛音交替以及琵琶中的各种演奏技法进行陈述, 浑然一体。

在117小节处, 是本段的第二部分, 主题旋律音调, 利用前面说过的各种技法进行融合, 速度多变, 作者也标得很细致, 但不死板, 任由演奏者自由发挥。138—141小节, 加入五度叠加和弦, 142—145小节变为四、五度叠加和弦, 用了扫的技法, 又把乐曲推上高潮。 (见谱例2)

谱例2:

在153小节处, 是第三部分。弹奏时应注意音的清晰和弹性。速度的变化让乐曲更加的丰满起来, 从开始的慢起到快, 轻快而又活泼, 将乐曲推上高潮。从169小节开始, 又变回了八分音符的规整节奏, 与第二乐段相呼应, 最后减弱减慢, 进入第四乐段。

第四大段落和尾声的音乐又回到主调D徵调式, 音乐是前面三段的汇合, 主题旋律音调, 尾声段主要用泛音呈现。利用敲复手和“摘”这种弹奏技法模仿木鱼的声音, 使乐曲马上有了身临庙宇的感觉。尾声分为两个声部, 一声部主要运用了泛音和擞音, 二声部用“摘”这种演奏技法, 模仿木鱼的声音, 衬托一声部的旋律音。泛音、擞音作为虚音与木鱼的声音缭绕在一起, 虚实结合, 体现了寺庙中圣神、庄严的一种意境。最后落于一个纯五度关系的G音上而结束全曲。

第三节创作意义

《喜庆罗汉》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宗教篇”[2]其中一首, 整篇“宗教篇”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次升华、净化, 表露出他多年与峨眉山、五台山、乐山大佛等多处佛家圣地的宗教情缘, 他用琵琶语言吟颂了佛学哲理, 着力在庄严的神韵, 营造出一个“仙境俗界共赏”的琵琶艺术家园。《喜庆罗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音乐, 而是刘德海先生以民间佛教故事为题, 深入自己内心世界, 阐释自己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他曾说过:“佛曲音乐不是生命, 不是微妙, 实际上类似于儿童音乐与催眠曲, 是非常直白, 非常直率的。”[3]整篇音乐的旋律平静且细腻的流淌, 庄严、肃穆、恬远, 不掺杂一丝杂念。

《喜庆罗汉》富有哲理性的琵琶乐曲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之一, 无论在题材、内容和技法方面, 都标志着琵琶艺术的创新发展, 为积极开拓乐曲创作新思路,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题材和内容上, 琵琶音乐创作中极少有融入宗教思想的, 宗教题材的乐曲极少。刘德海先生曾说:“以宗教情结, 带着盼求精神家园的冲动创造艺术经典, 这一思路和设想给民乐界留着一大片处女地, 等待我们去开发播种。”[4]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宗教篇”就为这片空白的土地上播种了第一粒种子, 并且已经开花结果, 收获到了丰硕的果实, 《喜庆罗汉》就是这丰硕的果实之一。这首乐曲中, 刘德海先生采用了许多新技法和特殊音响的技法, 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比如, 词曲开头部分, 用中、食指来演奏装饰音, 可使得泛音更加透亮, 旋律更加的细腻、连贯。整首乐曲使用了模仿木鱼声音的两种技法:用右手大拇指小关节隆起成角, 敲击复手左侧 (近第4弦处) , 发出“笃”的声音;大指压在弹弦的位置, 食指或者中指在下面弹, 发出“嗒”的声音。

在演奏刘德海先生的“宗教篇”时, 要有虔诚超脱之心, 本着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 以一种清静的心态去演奏, 肢体语言不宜过多。所谓“三分乐谱七分心境”[4], 固要求演奏者要有追求心态的境界。用这种心态去演奏, 用心去描述《喜庆罗汉》—外张内收的男子汉形象。

《喜庆罗汉》的创作已不是简单的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 而是开始深入刘德海个人的内心世界, 体现他丰富的艺术体验和丰富的创作理念的内心世界。他重视人文精神的创作, 可以说刘德海的艺术世界将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将会是琵琶艺术发展的新里程碑。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音乐学院编, 李光华执行主编《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2].刘德海《刘德海琵琶作品曲集》,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3].刘德海《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最新修订版,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

[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怎样提高琵琶演奏水平》, 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北京第一版。

[5].庄永平著《琵琶手册》,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6].李景侠著《中国琵琶演奏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论文类:1.《刘德海访谈录》---甘恢理《文化长廊》

[2].《一个艺术家的哲学思考-访琵琶艺术家刘德海》---王娅妹《专家学者访谈录》

[3].《孜孜不倦博大精深-略述刘德海和他的琵琶艺术》---张伟《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4年第4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林清玄作品《冢中琵琶》】相关文章:

林清玄全部作品04-12

林清玄散文作品内容04-30

琵琶论文题目05-01

《琵琶行》原文04-30

反弹琵琶教案04-20

《琵琶行》重点知识04-29

琵琶行详细教案04-19

《琵琶行》古诗鉴赏04-23

上一篇:从群体行为角度谈人多力量大的认识下一篇:图腾艺术教案中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