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经典散文

2022-07-09

第一篇:林清玄的经典散文

林清玄散文介绍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下面是关于林清玄散文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晴窗一扇

文/林清玄

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传说有一位青年登山家,有一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

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定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许多年前,有一部电影叫《失去的地平线》,那里是没有时空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天,一位青年在登山时迷途了,闯入了失去的地平线,并且在那里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向往着人间的爱情,青年也急于要带少女回到自已的家乡,两人不顾大家的反对,越过了地平线的谷口,穿过冰雪封冻的大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人间;不意在青年回头的那一刻,少女已经是满头银发,皱纹满布,风烛残年了。故事便在幽雅的音乐和纯白的雪地中揭开了哀伤的结局。

本来,生活在失去的地平线的这对恋侣,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也都有创造将来的勇气,他们为什么不能有圆满的结局呢?问题发生在时空,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那,时空拉远,就不免跌进了哀伤的迷雾中。

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只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凤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时空在不可抗拒的地方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的无情。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座不死不老的神仙们所居住的山上,山口有一个大的关卡,把守这道关卡的就是“时间之神”,它把时间的流变挡在山外,使得那些神仙可以永葆青春,可以和山和太阳和月亮一样的永恒不朽。做为凡人的我们,没有神仙一样的运气,每天抬起头来,眼睁睁的看见墙上挂钟滴滴答答走动匆匆的脚步,即使坐在阳台上沉思,也可以看到日升、月落、风过、星沉,从远远的天外流过。有一天,我们偶遇到少年游伴,发现他略有几茎白发,而我们的心情也微近中年了。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院子里的紫丁香花开了,可是一趟旅行回来,花瓣却落了满地。有一天,我们看到家前的旧屋被拆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却盖起一栋崭新的大楼。有一天……我们终于察觉,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是哪些的无情和霸道,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中国的民间童话里也时常描写这样的情景,有一个人在偶然的机缘下到了天上,或者游了龙宫,十几天以后他回到人间,发现人事全非,手足无措;因为“天上一日,世上一年”,他游玩了十数大,世上已过了十几年,十年的变化有多么大呢?它可以大到你回到故乡,却找不到自家的大门,认不得自己的亲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很能表达这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数十年的离乡,甚至可以让主客易势呢!

佛家说“色相是幻,人间无常”实在是参透了时空的真实,让我们看清一朵蓓蕾很快的盛开,而不久它又要调落了。《水游传》的作者施耐庵在该书的自序里有短短的一段话:“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我常对于别人说“某甲现在若干岁”感到奇怪,若干,是积起来而可以保存的意思,而现在他的岁积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拿出来数吗?可见以往的我已经完全改变消失,不仅是这样,我写到这一句,这一句以前的时间已经很快改变消失,这是最令人心痛的。)正是道出了一个大小说家对时空的哀痛。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成水游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的道出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的,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西方有一句谚语:“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远是那令人厌烦的东西——这就是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柏拉图写过一首两行的短诗: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有许多人回忆过去的快乐,恨不能与旧人重逢,恨不能年华停伫,事实上,却是天涯远隔,是韶光飞逝,即使真有一天与故人相会,心情也像在冰雪封冻的极地,不免被时空的箭射中而哀伤不已吧!日本近代诗人和泉式部有一首有名的短诗:心里怀念着人,见了泽上的萤火,也疑是从自己身体出来的梦游的魂。我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尤其“萤火”一喻,我们怀念的人何尝不是夏夜的萤火忽明忽灭、或者在黑暗的空中一转就远去了,连自己梦游的魂也赶不上,真是对时空无情极深的感伤了。

说到时空无边无尽的无情,它到终极会把一切善恶、美丑、雅俗、正邪、优劣都涤洗干净,再有情的人也丝毫无力挽救。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因此而捻颓丧、优柔不前呢?是不是就坐等着时空的变化呢?我觉得大可不必,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

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情爱就有情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只是既然是晴窗,就要有进有出,曾拥有的幸福,在失去时窗还是晴的;曾被打击的重伤,也有能力平复;努力维持着窗的晶明,哪些任时空的梭子如百鸟

之翔在眼前乱飞,也能有一种自在的心情,不致心乱神迷。有的人种花是为了图利,有的人种花是为了无聊,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要真爱花才去种花——只有用“爱”去换“时空”才不吃亏,也只有心如晴窗的人才有真正的爱,更只有爱花的人才能种出最美的花。

第二篇:林清玄散文浅析

要: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佛教意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浓郁的乡土情结是其散文的基调;语言自然亲切,用词准确生动,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风格很独特;他的散文作品无不体现了生命的本真,追求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又因善于以事喻理而具有寓言的性质。

关键词:林清玄

语言

散文

林清玄是台湾的一位高产作家,他的成就以散文为主。其散文常常从平凡的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也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同时他的散文有着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以及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清新优美,富有禅理。

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浓厚的佛教意识

林清玄散文的内容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关注,由此上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教的道德情怀和审美体悟。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把握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个性的地方。“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在清清朗朗的文字下往往藏的是玄远的佛心禅意。”[1](P89)他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瀚的佛教艺术和佛家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2](P2)他的散文中含有佛理,佛理通过散文来体现,这样更好地表现出了林清玄慈悲、仁爱的精神。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佛学的慈悲仁爱、普渡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林清玄的价值取向,使得他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散文更为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为作者笔下鲜明的主角。在《四随》中作者写道:“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乞者的双腿齐根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3](P221)作者以细致而真实的笔触勾画出了乞者的生命际遇,将乞者的一举一动描写得非常详细。最后通过自己对乞者的布施,使得自己与乞者的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了相通:乞者感到了快乐,“我”也感到了快乐,“因众生而喜”。这就将作品的主题上升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博爱情怀。

如果说林清玄的宽厚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对弱小者的关怀上,那么“忍让”的精神,则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感恩和知足,随遇而安,超尘脱俗的气质。其实,这已经开始和佛家所谓的超脱境界不谋而合。”[4](P120)在灾难的面前,他不怨天尤人,更不猛烈抨击,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并将其化解。在一篇散文中,他提到了自己因为失恋,痛苦得甚至头发都掉光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最终林清玄还是通过自我调节,战胜了人生中的这次磨难,并从这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面对自身的“丑陋”和内心伤痛的双重打击,林清玄并没有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是以佛法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不责怪别人,也不痛恨上天的不公,而是坦然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幸。

(二)深刻的人生哲理

“每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林清玄的散文向来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漏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5](P107)的确,他的文字优雅、恬静,哀而不伤,却能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力量。

20世纪8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时期,处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都市人,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痛感精神财富的贫乏,于是他们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理想,力图在嘈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林清玄散文的智慧性体现在他挖掘出了这样的心态,通过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及偶然的顿悟满足了现代人精神的渴求。他将沉静的智慧融合在散文里,将人生的思考、智慧的哲理像一支支镇静剂般注射进一颗颗躁动的心灵。例如《蜡烛的心》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说。

“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孩子说。

“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虽然有油,还是一样会熄灭,不会有光明。从而由物及人,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是不能够照亮别人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寥寥数语,却带给读者沉静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林清玄的散文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使读者有所思有所悟,犹如有心的蜡烛一样,将读者的心田照亮。

(三)浓郁的乡土情结

林清玄的文章贴近生活,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出生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林清玄,给了他诚恳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通过林清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哲理。他散文作品中展示的是一幅幅富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这些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在《拾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稻田中收割的时候,大人们一行行地割稻子,我们做小孩子的跟在后面,把那些残存的掉落的稻子一穗穗捡拾起来,一天下来,可以捡到一大把。”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祥和、安宁的乡间生活,没有嘈杂声,没有浮躁气,这就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清净世界。读林清玄笔下的文字,恍如回到唐诗中描绘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和着淳朴的乡土气息,都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一)自然亲切

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再好不过了。他的散文没有刻意去运用艺术手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进行描述,读起来自然流畅,这也是他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不加雕饰、平实朴素是他散文最基本的特色,这样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纯朴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从“市集”到“地摊”,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直奔主题,看似在记流水账,但又水到渠成,在平实的叙述中表现了文章浓厚的生活气息。

林清玄的语言在平实朴素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是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主要体现在散文内容和人物的选择方面。如《四随》中有言:“卖玉兰花的人里,有两位中年妇女,一胖一瘦;有一位消瘦肤黑的男子,怀中抱着幼儿;有两个小孩,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偶尔,会有一位背有点弯的老先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也加入贩卖的阵容。”卖花的人、小孩、背有点弯的老先生以及老妇人,这些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是自己的朋友,或是自己的长辈。林清玄将这些人用日常生活这条线串联起来,像是和大家在拉家常一样,没有了距离感、陌生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美。

(二)准确生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教育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6](P23)林清玄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对于词汇的选择是斟酌再三的,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散文的语言虽以清丽为主,但有些地方的比喻也是相当精妙的,可谓是从人所寡言之处言之,形象生动而又不失真。写弥漫的雾:“雾掠过果树,像一条广大的河流般。”写漫山的红叶:“红色的山上,枫叶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如猛扑过来的湖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写阳光的灿烂:“阳光的金粉一串串从叶梢间穿过,落在满地的小草上。”写少女的头发之美:“她的头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他将流动的雾比作河流,飞舞的红叶比作湖水,阳光比作金粉,少女的头发比作阳光。比喻相当准确,栩栩如生,使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表达效果恰到好处。

(三)风趣幽默

谈到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数人总是会想到哀伤和忧郁,似乎充满了压抑。但是只要你细细地品读他的文字,就会发现在淡淡的忧伤中,更多的则是他的风趣和幽默,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用语上。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果然,那只蚊子还停在天花板上,动也不动,儿子说它是:“以静制动”。

我说:“既然打不中,我们让它逃生吧。”

我把纱门打开,用扫把挥驱那只蚊子,不,李连杰,他在空中转了一圈,迅速飞出窗去。

儿子说:“唉,这只蚊子的李连杰竟然懂得人的想法,真是蚊子中的大智慧呢!”[7](P405)

蚊子不仅有武功,还相当地高,甚至可以称作“蚊子中的李连杰”,懂得“以静制动”。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联想,将自己的幽默很好地展现出来,能将小小的蚊子和著名影星李连杰联系起来,能将蚊子描写得如此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只有林清玄才具有的幽默风趣吧!

三、别样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生命的本真

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写的文章应该是真实的,关于生活、生存抑或是别的,必须体现“本真”的东西,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林清玄的诸多篇章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生命的本真。他的散文一洗时下的华丽造作之气,为当代散文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这里书写的是真性情,祛除了生活的琐碎杂质,表达的是他心灵中单纯的忠于生命的思想。他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源于他的菩提之心,而菩提胸怀,又成就了他散文的真诚,二者融为一体,使文章散发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特点。其中一篇名为《清净之莲》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朵清净之莲?[8](P20)

文中描写的“水龙头”“车流”“乡间小道”“蝴蝶花”“小池塘”“睡莲”,这些景物再平常不过了,有谁没见过呢?确切的说,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林清玄以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写文章,不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简单平凡的事物体现出真实的情感。他以一颗真诚、向善之心去写文章,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于文中,还生命一个本真,毫不掩饰,更不会矫揉造作,这也是其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情景合一的艺术追求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崇拜,他将自我的存在融化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散文有意无意地达到了天人合

一、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月光下的喇叭手》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描写一位饱经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磨了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酒,但是,在月光下吹奏起陈旧的喇叭,还有那一支怀乡的曲子,满眼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喇叭手是一个代表,在月光下苍老的喇叭手身上,喇叭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象征了无数流离失所的老兵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结尾写道:“在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调。月光下的乡愁显得更加浓厚,作者把乡愁和月光相结合,使得“情”和“景”相互融合,把凄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林清玄把自己的文化情感、价值取向和对祖国的热爱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性的历史活动融为一体,使得散文从整体上来看,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三)寓言的特色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给读者讲述着某种道理,是典型的陈述加感悟式散文,以事喻理,明白晓畅。但是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悟,更是透过笔墨教给人们感悟的方法,让读者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不平凡,做一个对生活“有感”的人。

在《寓言故事》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手艺非凡。有一天,国王请两位来一比高下,命令他两位各自雕刻一只老鼠,看谁的作品更逼真些。

三天后第一位木匠手下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连鼠须也会抽动。第二位手下的老鼠只有老鼠的形象,却没有老鼠的相貌,远看勉强是只老鼠,可是后来他却获胜了。因为第二位木匠主张胜负应该由猫决定,到底是不是真像老鼠,猫的眼光应该比人锐利得多。结果是几只猫一哄而上朝第二位木匠的老鼠扑去,争相抢夺,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被冷落到了一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位木匠选用了鱼骨做材料,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老鼠,而是在乎它那独特的腥味!”[9](P28)猫能不认识老鼠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凭什么去判断呢?不是以老鼠的相貌、体形,而是它的味道。第一位木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虽然老鼠栩栩如生,还是失败了。第二位木匠则抓住了猫的本性,用带有腥味的鱼骨作材料,吸引得几只猫都扑向了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林清玄通过简单的寓言故事,提醒读者看待事物应该看到它的本质,要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林清玄和毕淑敏的文章都能给人以启示,但是林清玄这种寓言式的散文,对人心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和毕淑敏相比,林清玄的散文对人心灵的关注用笔较少,一般只在文末提及,引起读者的思考。”[10](P89)所以林清玄的散文主要是让读者自己去幡然悔悟、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总之,林清玄的成就主要在散文,他以苦行僧的姿态对待生活,体验生命。他的文章大多数都含有佛理、佛法,哲理趣味也比较浓,用日常生活教会读者处世的方法,朴素深刻,意味深长。

注释:

[1]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蕴》,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

[2]楼肇名:《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林清玄:《清语玄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4]柏以慧:《林清玄散文创作与他的“家园”意识》,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李奕萍:《浓情诗意总相宜》,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6]覃碧卿:《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林清玄:《寻找幸运草》,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林清玄:《心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吴周文:《智慧的面对与哲学的境界》,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0]黄敬秀:《林清玄与毕淑敏散文之比较》,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贺晓玲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714099)

第三篇: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但我认为在散文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落英缤纷,犹如童话世界般美好。

在众多散文家里,我比较喜欢林清玄,也许是因为他同是贫苦农家子弟出身,在田地里劳作过,流过汗,挨过饿,将自己最初的笔墨奉献给了生长的地方;又或许是因为他的散文作品里充满着年少人的青春朝气,激越昂扬的乡土情怀;有再者是他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地对散文的执着,极其低调的处事风格。

在《情重》这篇散文中,他曾说过,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经历过方知教学过程的珍贵。正如我从教这么多年来,我经历过这个过程,到现在我才有东西可写,我也够资格去叫那些可爱的学生了。我想我对教育事业的这份心真得可以同林大师对散文的那份心相媲美了。

散文《旅店》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里的记忆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家旅店了。”

的确,正如我从教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当我做总结时,之前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都又会浮现在眼前。成功了,就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失败了,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下次的失误;一旦停止不前了,就要从头来过,一步一个脚印,争取下一次的飞跃。我想教学工作是这样,教师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亦如此吧。

如今这个社会到处充满喧嚣与浮躁,人人都怀着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心真的会好累,良好的习惯本就难以养成,更何况是教师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林清玄散文:感恩之心

林清玄

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对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在山里完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一颗大树几千年自在地生长。

在冰雪封冻的大地,仍有许多生命在那里唱歌跳舞,保有永不枯竭的暖意。

当我们在星夜里,抬头望向无垠的天际,感于宇宙之大,真要叫人落泪。这宇宙里有无数的星球,我们的地球在星球之中有如整个海岸沙滩的一粒沙,那样不可思议的渺小。

但在这样渺小的地方,有着生命,有着爱,有着动人的歌声。这样落实下来,就感到人是非常壮大而庄严的,生活在我们四周的生命也一样的庄严而壮大。

生命是短暂的,然而即使不断地生死,也带不走穿过意识的壮大与庄严之感。

今天在乡下的瓜棚看见几个绿色的瓜成熟了,我怀着感恩之心看着这几个瓜。看呀!一切都是现成的。这世界从不隐瞒我们,它是那样的简单和纯粹!

就是一个瓜,也是明明白白,感恩地来面对世界。

第五篇: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读了这么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觉他是以写父母的爱和人生哲理为主的。

像《打开内心的窗》中,散发着母爱光辉的母亲呵护着因第一次坐车而害怕的弱智儿子;父亲葬礼上在分财产的兄弟们,把他们唯一的母亲分给了自己,而他们自己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在下棋的老人带着的随身听,只为了随时了解海上的情况,担心着儿子;为了不让孩子怨恨自己,而避居大陆的父亲;林清玄先生的母亲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满满的爱,和那句“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还有林清玄先生离开故乡是的一瓶乡土„„

由病母引出的快乐源自内心的道理;让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看到的假乞丐,觉得他们可怜,是因为他们演的好。那我们给他的钱就当做给他的演出费,那又有骗钱这一说了呢;有时候要庆幸我们不在最高点或中间,因为我们在最低部时,就只能进步不能退步了;学会感谢:在交通如此拥挤、发达的现在,我们应感谢我们还活着,感谢事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所谓的誓言只是智者耳中的戏言,鱼缸打破了,为什么不去赶紧换一个鱼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们能不恐惧、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软,常怀感恩之心,跌倒就不会受伤了;我们重视一些事物的时候,真的是因为他们自身吗?我们真的不是在意他们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权位而重视的吗?有一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我们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难,我们才会孕育出属于我们的珍珠,一颗圆而亮的白珍珠;我们追求很多东西,都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买鞋一样:同样的价钱不一定要买最大的,而是买合适的;人生就像围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经历;“人生如戏”,忘了是谁说过的了,但他是否知道戏是有剧本的,NG了可以再来一遍,但人生却不可以;失败,使成功显得更珍贵;当我们用美的眼睛与心灵去看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便是美丽的;我们身边许多事物像水晶一样,清澈、无不如实、明白;有些事情我们只要在意他们的内在就好,至于名字外表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的;梦,让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们用收藏我们喜欢的东西去收藏我们的情感,那这是个世界会怎样呢;感谢困难,因为困难我们才能提高、进步;鲑鱼,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归鱼;无知与野蛮,阻挡我们平等的去对待众生;有时候我们该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强加在无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异地寻找家乡的记忆,找不到却更加思念;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佛是什么或佛存在在哪,那我们又何必到寺庙里去拜佛呢;我们要达到的每一个超远目标,都是要从现在的每一个小目标开始的;真理,其实就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吧;前世与今生,其实就是昨天与明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只有林清玄先生吧;时间就像鸟一样,飞走了不会再回来,也不会属于谁;佛堂,使我们对佛虔诚的内心的体现;天堂,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能放下手下的东西,也是幸福;“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们的仁慈之心;用最乐观的心灵的去对待每件事物,因为百年之后这些都没有了; 在顺境之时,要使生活有风采,在逆境之时,要不散乱,保持静心;生命像酒,时间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们去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时,应该是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吧!不然又怎么会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从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哲学的呢!也许正因为林清玄先生能对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从万物中去领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说:“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文章以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林清玄经典散文林泉08-19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06-26

林清玄亲情类散文07-08

林清玄散文感恩之心08-19

林清玄散文段落加赏析04-29

林清玄亲情类散文摘抄01-16

上一篇:篮球赛闭幕式议程下一篇:临时电工工作职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