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2024-04-18

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精选16篇)

篇1: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游子吟古诗拼音版

yóu zǐ yǐn

游子吟

孟 郊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母手中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子身上衣。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行密密缝,

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意恐迟迟归。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言寸草心,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单干户内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

4、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5、寸草心:子女的心。

6、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7、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她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仅凭靠一点点的孝心,

就去回报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呢?

篇2: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篇3: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一、激情导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我们就要学会激情导课,先声夺人。如在《游子吟》这首诗中,我先播放了《军中绿花》第二段(歌词内容是这样的:妈妈,你不要悲伤, 孩儿我已经长大,站岗值勤是保卫国家呀!风风雨雨也不怕,衷心地为妈妈祝愿,祝愿妈妈健康长寿,待到建功时再回家呀!再看望妈妈)。听过音乐之后,要求学生对歌词大意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然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引出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一诗中是如何歌颂母爱,抒发儿女深情的。这样由美妙的歌声引入学生学习优美的古诗, 过渡很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到了最高点。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 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游子吟》这首古诗,首先让学生用“|”划好节奏,用“△”标出要读出重音的字,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的流利,读的抑扬顿挫,把每句诗划成若干个词; 然后借助译解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把每个词的意思连起来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点探究最后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通过合作懂得:把自己比作小草,把母爱比作三春晖,这种比喻既形象又确切,引导学生用反问句的方式问自己、问同学,并鼓励学生用肯定句式、感叹句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始于“引情”,进而“入境”。阅读时,环境、 气氛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对于同一课文的感受理解程度也会很不一样。《游子吟》一诗中,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接着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放录音配乐诗,并围绕老师提出问题展开合理的联想。老师点上蜡烛提问:“假如你是画中的母亲或儿子,你会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老师给你们一个登台表演的机会。一听能到台上表演,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我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当“母亲”的穿上衣服,戴上老花镜,拿起了针线。当“儿子”手中拿着书。他们坐在微弱的烛光下。“母亲”对“儿子”说:“儿呀,苦读十年寒窗, 这次出远门做差,妈不能跟随你左右,你可要知寒知暖,照顾好自己”。“儿子”对“母亲”说:“母亲大人,这我知道,就是您老一人在家,孤苦伶仃的,我放心不下”。“母亲”说:“儿呀,你放心,母亲会照顾好自己的”。“儿子”说:“母亲,我一定会牢记您的叮嘱”。表演结束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既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也容易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质的飞跃。

四、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在对诗又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再让学生低声诵读《游子吟》诗, 让学生再现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同学们纷纷动笔,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后,联系实际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说一说,体会平凡事件背后更为深沉的母爱。最后用《军中绿花》的调子唱起了《游子吟》, 学生陶醉在歌声中,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而让学生对诗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乐趣,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到有趣、轻松、愉快、感人,没有压力。这样,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具体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找寻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语文古诗课堂教学得到真正有效,使古诗教学效率切实得以提升。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对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提高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激情导课、自主学习、联想想象、联系实际等步骤来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4:《游子吟》古诗介绍

《游子吟

》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分享了《游子吟》的古诗

给大家欣赏!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鉴赏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5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

篇5:大班古诗:游子吟

活动目标:

1.欣赏古诗《游子吟》,并能随音乐诵读表演。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

3.通过回忆、绘画,激发幼儿感情从而懂得感恩父母。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游子吟》、录音磁带配乐古诗《游子吟》,视频韵律操《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欣赏古诗

1.小朋友,爸爸妈妈爱你们吗?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诗人的妈妈也很爱这位诗人,有一次这位诗人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官了,听听看他妈妈是怎样做的?

2. 教师播放配乐古诗《游子吟》。

3.幼儿一边听教师播放古诗《游子吟》,一边翻阅幼儿用书《游子吟》。

4.这首诗好听吗?书上的这幅画已表达出了这首诗的`意思,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幼儿讲自己看到的图画)

二、理解古诗

1. 请幼儿尝试结合图片猜测古诗的意思。

2.教师给幼儿解释欣赏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三、尝试朗诵古诗

1.幼儿边看图边听朗诵古诗。

2. 请幼儿当小老师带领幼儿朗诵古诗。

3. 请幼儿说一说父母做的一些关爱自己的事情。

4.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爱父母,引导幼儿懂得感恩。

四、画一画、诵一诵

1.幼儿画下父母关爱自己的画面。

2.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表演朗诵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兴盛的文学样式,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语言精练,意蕴丰富。为进一步渗透经典国学诵读在我园开展,且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应让幼儿接触一些浅显、具有教育意义的古诗,因此制定本次活动。《游子吟》韵律优美柔和,颂扬母爱伟大,很适合对幼儿诵读、渗透情感教育。

这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比较成功,也很欣慰,并有所收获和思考:

1.课前准备全面、充分是上好课的必备环节。以前我的目标意识不强,上课时针对性也不强,加上教学方法平淡无奇,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备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合实际,采用幼儿感兴趣、易于接受方式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篇6:古诗《游子吟》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篇7: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中描绘了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子缝制衣衫的情景,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体贴。现代常见的各种注释中,都是将“密密缝”解释为“针脚缝得很细密”,意指母亲将对儿子的爱,缝制在一针一线中。但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密密”一词有勤勉努力的意思。若将“密密缝”解释为勤勉努力地缝制衣裳,似乎合情合理。再者,孟郊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浙江方言属于吴方言区。吴方言语言丰富,有许多俗语,“密密”就是其中常见的词语,如人们常说“这人说话密密说”,“最近股票密密涨”,这些话中的“密密”都指接连不停的意思。此种意思,与“勤勉努力”有相通之处。那么,“临行密密缝”一句,就可以理解为:儿子将要远行,可又不知何时是归期,作为母亲,能为儿子做的,就是多赶制些衣衫,让儿子出行时带上。这样的解释,与下文的“意恐迟迟归”中的“迟迟”能很自然地联贯起来。母亲在接连不断地努力赶制衣衫,那份急切,那份辛劳,是作者亲眼所见。而解释为“针脚很细密“,似乎不太合理,难道诗人还拿起衣衫认真看针脚细密不细密?

《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游子吟>中“密密缝”句与民俗的关系》一文的作者,谈的见解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还是有点牵强。其实,吴方言中的一些词汇用在文学作品中早已有之。因而,联系方言学习古诗,也许又是一种解读的途径。

篇8:游子吟 古诗课件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提供《游子吟》的古诗课件给大家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解装饰音和强弱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

1、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大家在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说得都对,从这段影片可以看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会唱影片中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演唱一遍!

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2、读师:好,那先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同学们还记得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连夜缝制衣服。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唱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作曲家谷建芬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听老师唱完同学们在乐曲中有没有发现我们没有见过的音符?

生答。师:这叫波音记号,听老师来对比唱一下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

有波音记号的.更好听,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起装饰作用,更能体现母子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2)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后面两行同学们在唱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听老师把这一句唱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点就应该这样唱,你们觉得哪种更好点?生答。师:恩,有了附点更能体现歌曲的情感。

(3)学唱歌曲师:同学们刚开始已经从古诗中读到了母子情,其实歌曲动人的旋律同样也表现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让我们唱着歌词,再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师:那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歌曲。

我们唱了两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呢?生答。师:这是一首

拍的歌曲,老师想请同学们边打拍子边唱第一行。生:唱。师:那下面听老师来拍一遍看看听觉上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发言。师:同学们要知道在

拍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

三、歌曲表演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来配合动作演唱。你能模仿孟郊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吗?请两个学生试试。师:你们也想试试吗?我们边唱边来演一演。

师:那在演唱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妈妈呢,我想你们的妈妈也一定非常爱你们。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平时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生答。谁先说?生:、、、、、、师:前面的演唱,我们体会的是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自己对妈妈的爱,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诗歌

1、我国古代将合乐的称为“歌”,不合乐的称为“诗”。在唐代,歌诗传唱非常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游子吟》,老师这里还有几首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小结

篇9:游子吟古诗全文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下面是游子吟古诗全文,快来看看吧!

【原文】

篇10:改写古诗游子吟

孟郊继续埋头读书。娘一边缝补一边说:“孩子,出门在外没人照顾,你一定要学会照顾自己。”孟郊说:“娘放心吧,我又不是三岁小孩。”说着,又把油灯拨亮了点儿,朝母亲那边推了推。母亲说:“天冷了,娘给你缝了件新棉衣,来,试试看合不合身。”孟郊穿上棉衣,身上顿时感到暖和了许多。母亲说:“好吧,快脱下来让娘给你把纽扣钉上,明天就可以穿着上路了。”

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说:“孩子,快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赶路哪!”孟郊说:“娘,您也早点睡吧,为了儿子赶考,你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母亲说:“你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娘还要给你再准备准备其他东西。”

篇11: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关键词:功能对等论,《游子吟》,语音,形式,语义

一、引言

翻译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技术、艺术,这一话题一直备受争议,但其实质却始终不变,即语际间的信息转换。而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具有语言丰富、形式优美和内涵深远这几大特征。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翻译出原诗的意思,还要在形式韵律上尽可能地保持原诗的风格,因此诗歌翻译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一类。本文以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作为分析对象,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出发,来分析许渊冲、Fletcher和Bynner的译本是如何在诗歌音韵和意义的传达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作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将语言学和翻译结合起来为翻译理论的创新做出突出贡献。他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并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从语义到语体的动态对等观,但后来在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即“功能对等”。奈达认为 :“翻译是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用目的语再现源语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应信息。(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ns of style.)”,即“从语义到语体 , 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信息”(Nida & Taber, 1969:12)。这就强调译者在把原文的意义翻译出来的同时 , 要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

三、《游子吟》原诗解读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 :“迎母溧上作”。诗人早年漂泊无依,贫困潦倒,时值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之职,暂时结束了长年漂泊的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后,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味到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颂母之诗。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情景,却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选自《全唐诗》(上))

四、从功能对等论角度来分析《游子吟》英译本

许渊冲译 :

Song of a Roamer

The threads in a kind mother’s hand,

A gown for her son bound for far-off land.

Se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

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许渊冲,1988)

W. J. B. Fletcher 译 :

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Son

In tender mother’s hands the thread

Made clothes to garb her parting son.

Before he left, 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 in dread

Ere he return long years might run!

Such life-long mother’s love how may

One simple little heart repay?(吕叔湘,2002)

Witter Bynner 译 :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吕叔湘,2002)

1、从语音和形式层面看功能对等

“韵”,即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中国诗词力求平仄和谐、抑扬顿挫,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英诗中虽然没有平仄格式,但有音步和重读弱读之分,在节奏上表现为抑扬格等。由于英汉诗歌有着不同的韵律模式,所以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再现原诗歌的韵律节奏。因此,从功能对等角度来讲,要求译者应该尽量做到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最接近的音乐感受。

在对该诗的英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译本在语音形式上非常贴近原文,继续采用原诗六句的格律诗形式,而且采用了aabcbc的韵式,韵脚分别是“hand”、“land”、“leaves”、“delayed”、“receives”、“repaid”。Fletcher译本把原文的六行译为七行,每行八个音节,轻重相间,抑扬顿挫,为抑扬格四音步,全诗采用abbabcc的韵式,韵脚分别是“thread”、“son”、“spun”、“dread”、“run”、“may”、“repay”, 为明确的七行体格律诗。Bynner译本采用了自由体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受任何韵律和节奏的约束,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然而,它有一种不同于格律诗的特殊节奏感,主要由大量的重复来实现 :押头韵,如 :“hands”和“hearted”、“body”和“boy”、“dreading”和“delays”、“how”和“has”、“love”和“long”;语法上的 重复, 如 :“carefully she sews”和“thoroughly she mends”。这三个译本分别采用了押韵体、无韵体和自由体。由此看出,许译本既基本忠实于原作的韵式,又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感受源语诗歌的韵律美。

2、从语义层面看功能对等

诗歌语言一般比较精简凝练,因此诗歌意义的传达主要依靠炼词,对每个词的选择都包含着特殊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三个不同的英译本中词语的选择,来看哪个译本更大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首先,针对标题中“游子”一词的翻译,三位译者有不同的理解。许译本用的“roamer”一词,意为“漂泊者,流浪者”,有“漂泊他乡”之意,表达出游子漂泊在他乡的生活。Fletcher译本将其译为“the wandering son”,直接表达游子漂泊的生活境遇。Bynner则将其译为“traveler”,意为“旅人”,未能体现诗中意境。另外,“吟”是中国古代的古风之一,指律诗,与英诗中的“song”基本对等,可以直译。由此可以看出,许译本和Fletcher译本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游子漂泊他乡,居无定所的生活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功能对等。

接下来看第一诗行中对“慈母”和“衣”的译法。Bynner译本中使用的“fond-hearted”,有“宠爱,溺爱”之意,带有一定的贬义,不符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而许译本中的“kind”和Fletcher译本中的“tender”则更好地表达了一个慈母对儿子的感情。此外,根据诗歌创作的年代,本诗中提到的母亲所缝制的“衣”,应为古人所穿的长袍,Bynner译本和Fletcher译本中将其直译为“clothes”,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服饰文化。许译本中的“gown”则更准确地表达了唐代人穿袍衫这一服饰文化。

第二诗行将镜头转向慈母。描写了在儿子远行前,慈母用密密的针脚倾诉着盼望儿子早日归来的心情。Fletcher译本和Bynner译本都能紧跟诗人笔锋的转移,把“慈母”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翻译为“she”,符合原诗突出母亲伟大、无私这一重点。许先生尊重原诗的刻画镜头,突出描写了母亲不舍儿子远行的心理活动。三位译者对“密密缝”也有各异的处理方法。Brynner将“缝”分译为“sew”和“mend”,并且分别用副词“carefully”和“thoroughly”来修饰,恰当地挖掘出两词的深层内涵,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细腻而强烈的情感,有别于其他两个译本,独具特色。许译本中的“stitch by stitch”,意为“一针又一针”,并无“密密”之意,没有贴切地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爱与不舍,仅实现了与原诗形式上的对等。Fletcher译本中对这一词的译法有失偏颇,“spin”和“weave”两词分别有“纺”和“织”之意,不等同于“缝”;同时“hard”和“diligently”也不能完全体现“密密”这一层涵义。因此,Bynner译本中对这一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临行密密缝”这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在东西方诗歌中,意象作为诗人表达情感、抒发意志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要求译者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最后一个诗行中孟郊使用了两个意象,即“寸草”和“三春晖”,分别象征着“游子”和“慈母”。在西方文学中有隐喻的修辞手法,Bynner采用了隐喻手法,将“寸草”译为“inch-grass”,将“三春晖”译为“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保留了原诗中的的意象,再以“love”将这两个意象连接起来,赋予意象以情感,准确地刻画出母亲对爱无私的付出。许先生对诗意有较准确的理解,不仅保留了原诗基本意象,也译出作者本要表达的意义,译文形式与原诗也比较接近,基本上实现了意美和形美,但是遗漏了原诗中“三春”这个意象。Fletcher译本采用意译法直接反映出“儿女不能报答父母于万一”之意,但漏译了原诗的自然意象,没有实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反应的对等。考虑到诗歌意象对诗歌达意的重要作用,三位译者中Bynner的译法相对较好,在达意的同时,充分保留了原诗的意象。

五、总结

篇12:游子吟古诗原文作者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篇13:游子吟古诗原文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篇14:游子吟古诗编故事

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田野里,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嫩嫩的,绿绿的。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像是春天的眼睛。篱笆稀稀疏疏的,一点也不密。树枝头的花朵都掉了,树叶又不茂盛。一条小小的路通向远方。路边,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油菜花,金灿灿的,黄登登的,就像撒了一地的金子。

这时,一个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原来是一个小孩在捉一只美丽得黄蝴蝶。小孩一边跑一边喊;“小蝴蝶,别跑呀!

黄蝴蝶看到油菜花地,想:“我的翅膀是黄的,油菜花也是黄的,我可以躲在这。”正想着,黄蝴蝶一冲到油菜花里,就不见了。

篇15: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1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在豪斯的评估体系之中, 语言的意义在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外一种时态上面的变化。语言不外乎是涵盖语义、语用和语篇这三个方面的。语义是语言的实际意义的。语用是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的意义。语篇是在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下的意义。事实上, 豪斯所提的三种意义也就是韩礼德的语言的三种元功能, 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豪斯通过研究最终将文本功能归结为两个部分:概念和人际功能。因而译文是否达到对等, 要分析其是否在概念和人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或偏离。

所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本文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将原来的语言材料和翻译出来的文本进行对照分析, 然后得到一个语言功能上面的框架。其次是将翻译的文本和原来的语言材料进行对比, 来发现不匹配的地方, 最后是依据上述的分析来得到一个总结性质的材料。

2 借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比较译文

(1) 浅析关于原文中的语篇中的语言环境的分析

1) 语场

语场是反映的诗歌的功能意义, 这是一个人际关系意义方面的功能。反映的是语言的实际语言交际意义。在《游子吟》之中传达出来的语言气场是一种母子之间的真挚的情感。

2) 语旨

《游子吟》这首诗之中前面两句是“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其实这并不是两个直接的句子, 而是两组词组的。翻译为白话文就是慈母手中的线, 游子身上的衣服。这是两件非常普通的东西。简单的10个字就真实流露出了母亲的伟大和慈母之心。

在游子准备远离家门的那一刻, 母亲将自己的忧思寄托在游子的衣物上面。一针一线都是母亲的亲情。母亲倾尽心力来为孩子缝制衣服。其实母亲是多么希望孩子可以多陪在自己的身边而不是去远行。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日归来。

语言的魅力就是如此, 看似细小的事物就可以轻易流露出最为真实的感情。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小事就能将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展露给读者。

3 语式

《游子吟》属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 不限长短, 不讲平仄, 用韵也相当自由, 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 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游子吟》这首诗每句都是五字的句式。

(2) 比较两个译文对原文意义的偏离

1) 概念意义的偏离

在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时, 只要译文保持原文的概念意义不变, 就不必对译文里的小句类型相对原文的转移或保持不变予以特别的关注。

2) 人际意义偏离

诗歌所表达的人际意义, 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身体活动反映心理活动来实现, 表达一种惆怅、无奈的心情以及对世事的感叹。

例: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译文1:Knitting all her affection into every stitch, She's worrying he'd be away for too long.

译文2: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译文2“keep him late from home”与译文1“he'd be away for too long”相比, 译文2的原诗意义匹配程度更高, 表现出慈母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 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3) 关于译文质量的评价及两个译本的比较

这首诗在语言的概念意义方面有了一种新的诠释。在译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1、2、3之中是相互关联的。译文1是力求真实地还原译本的面貌。不仅仅是语言上面的传达, 还有情感上面的表现。译文1是比较中肯地还原了原来的句式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传达原文的信息上面做出一个翻译。

译文2则利用目标语的特定优势表现出译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译文2对于读者有着很强烈的共鸣。从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译文1质量更优。

4 结语

一部译作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译文的读者作出的反应是否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的反应表现出来。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比较全面的对于译本对象的一个评估体系。它的基石是语言学。它的革新在于对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对等的冲击, 为翻译学带来了新的景象。

摘要: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方法。笔者借用这一理论, 以《游子吟》的两个译本为例, 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译文与原文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方面的偏离程度, 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翻译质量,比较,游子吟

参考文献

[1]House, J.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tuingen:Gunter Narr, l977.

篇16:《游子吟》古诗扩写

屋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坐在炕上为儿子做出门远游的准备。

慈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里,为儿子孟郊缝着衣服,她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慢慢的穿过针眼,打上一个结,便仔细的缝起来。这一针一线之中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她担心害怕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家中太贫穷了,没有钱去为儿子买绫罗绸缎,有的只是粗衣麻布。

“儿呀!你在外面可要处处小心呐,好好与人相处,时常写信回家,好让娘放心啊!”说完,哽咽了一下,此时,泪珠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孟郊放下书看着慈爱的母亲,深深的点了点头。此时他思绪万千甚至要决定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左右,但是他又不能让母亲失望,他必须要扬名于世,以此报答母亲。他想起了小时候上学的不易,母亲的辛劳。

小时候,孟郊家里很贫穷,没钱让他去学堂念书。他心里也明白,体谅母亲的不易,虽然很想去,但他也不愿向母亲提出,增加母亲的负担。心细的母亲最终还是察觉到了,她为了让儿子早点上学,每天都拼命的织布、做工。最后,母亲拿着一些钱,交给儿子,儿子心里震惊,母亲却只说了一句话:“拿去吧!”孟郊明白这钱来得不易,从此以后就狠命地读书……

如今,可以出去远游学习了,他心中的那份兴奋,是没有人能体会的他心中对母亲的那份牵挂,也是没有人能理解的。

明日,他就要走了,离开慈爱的母亲,离开这破旧的小屋,离开这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心中的不愿是说不出来的,他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他只能说在外他会时常想念这里,在外好好学习,心中不禁吟一道诗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上一篇:三才者教案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学生怎么学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