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2024-05-02

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精选14篇)

篇1: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与世无争】: 注音:yǔ shì wú zhēng 释义:(1)世:世人,周围的人。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2)也是人的一种向往,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造句:我不知道你要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这种与世无争的境界

与世无争的反义词:争名夺利,沽名钓誉、好大喜功、肆无忌惮

【争名夺利】: 注音:zhēng míng duó lì 释义:(1)争夺名位和利益 (2)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名利心重 造句: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争名夺利的活着很累吗?

【沽名钓誉】: 注音:gū míng diào yù 释义:(1)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 (2)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造句:或许你真的不应该沽名钓誉的度过你的这一段光阴

篇2: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拼音】: xū huái ruò gǔ

【解释】: 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出处】: 《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篇3: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大型语料库的建立, 基于现代认知理论进行的词典释义理论开始发展起来。该文对现代释义观进行评述, 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提出应该在现代多维释义观关照下进行同义词释义, 才能解决目前的同义词释义难题。

1 整合释义观和整合释义模式

以Mel’Chuk为代表的配价释义观认为, 可以通过词汇函数来呈现语词的意义, 通过释义元语言对动词语义结构中的语义题元进行描写来揭示动词的配价。配价理论的释义规则有效解决了传统词典的同义对释和循环释义问题。其不足之处在于:其视角着重于语词配价, 忽视了同义关系的对比和区分;所选出的词汇之间同义联系不够紧密, 未能系统建构同义词组之间的网络关系, 无法从释义中对比出同义语词之间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如《法语积极词汇词典》仅为样本式词典, 不能从中发掘完整的同义关系。

专门针对同义词进行释义描写和研究的配价理论的杰出代表是俄罗斯语义学家Apresjan, 他对同义词在俄语词典中的释义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描述, 建构了同义词整合释义模式, 为词典编纂者提供了目的语同义词释义的完整特征描述。

Apresjan (2000:26-34) 认为, 同义词之间的纯语义差异可以从18个方面进行描写:主体、客体或内容、信息受体、工具、原因或结果、意图、动机、地点、时间、方式、程度、有意与无意行动、性质或状态以及外在表征、不变属性与临时状态、主动与被动、动态与静态、身体与精神、思想与情感。

在语义属性描写方面, 他提出谓词描述的16个语义配价成分:主体、逆主体、对抗主体、第二主体、客体、内容、主题、信息受体、事物受体、处所、起点、终点、期限、工具、手段和公众。 (张家骅等, 2003:31-6) 这种描写模式使我们对语义的认识由传统的单层次粗略解释深入到了具体、细致、立体化的刻划, 更为详实、更易于捉摸, 对实际操作很有用处。 (彭玉海2003:61-64)

Apresjan的释义模式的解释部分使用元语言, 按照统一、固定的参数和格式, 列举语义、配价、种类、搭配等方面的特征, 把通过计算机操作迅速检索各种所需语义、语法类别词作为词条编写的原则。 (参见张家骅1997)

Apresjan的研究为提供了抽象语义参数的提取方法、研究模式, 其对同义词的句法语义分析方法也值得借鉴。但该模式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 对某些参数的分类过细;2) 配价只限于描述句子中必须出现的成分, 不适合给词义进行注释说明;3) 该模式研发目的是计算机语言自动处理, 其对同义词释义的详尽程度到了几近繁琐的地步, 令学习者阅读难度加大, 记忆负担过重;因描写工程的繁复, 未能对整个语言进行全面系统化描写, 某些类别的动词, 如移动类动词未能涉及;另一方面也制造了部分冗余信息, 部分被目的语者内化的世界经验, 无需在词典中重复呈现。因此, 在纸质词典的释义过程中, 同义词整合模式在理论上可以进行借鉴, 实践中却不能照搬。 (参见于屏方2006)

2 框架释义观和框架释义模式

框架语义观认为, 语词不是孤立的, 语词的概念表征是语词整个概念结构的映射。框架就是一个能使我们把词汇分析结果中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形式化的直觉构想。 (章宜华2009:118)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应用到词典编纂研究中, 如基于wordnet和framenet开发的计算机机读词典。框架网在大规模标注语料库的基础上, 使用计算机提供的各种软件工具及以网络为基础的数据库查询工具等, 比较客观地反映语言现象的真实面貌, 大大避免了主观性和片面性。

框架网的基本单元是被称为“框架”的概念结构。对词典编纂而言, 框架网数据库的贡献在于它借助语料全面详尽地描述了各个词汇语义单位的框架元素、配价结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和各种可能的用法规则, 提供了大量例句及详细的标注信息和多种统计信息。这种面向句子理解和生成的语义语法信息库, 对信息化词典的编纂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框架语义学的研究方法为同义词的释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但框架网释义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如收词量比一般小型词典还少;释义方式以同为主, 未凸显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3 多维释义观与多维释义模式

章宜华基于前述研究提出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观。该观点认为, 传统单语词典的概念释义和双语词典的对等释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习词典的释义需求。新型词典释义必须采用认知语言学方法,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 从词汇语义表征的多维性入手, 建构意义驱动的释义模式, 通过构建语词的认知语义结构来揭示被释义词的语义表征。 (章宜华2009:362)

对于双语词典而言, 释义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基于原型交际模式的语义框架图式的映射, 而不是限于寻求词汇或概念层面的等值。因此, 词条右项的所有信息都是语义的表征手段, 必须从语言的各个层面揭示语义信息。从语音和词法方面揭示形态义, 从共现结构方面揭示语法义, 从指称内容方面揭示概念义, 从言语构建的作用方面揭示功能义, 从具体话语方面揭示指称义, 利用插图揭示外延义, 利用语言提示和文化注释蓝揭示语用文化义。基于此, 词典微观结构的译义框架应包括:形态意义模块, 概念意义模块, 语义分解模块, 句法意义模块, 语用意义模块, 语义网络模块等结构单元。 (章宜华, 2009:253)

在语义网络模块中, 章宜华认为语义网络是人类认知的本能心理行为, 是大脑在语言认知过程中抽象思维的结构载体, 在词典中首先表现为中观结构。中观结构网络以语义心理表征为基础, 将认知过程用有形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 必须从把握好以下自然语言的各类关系特征: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属性-宿主关系、材料-成品关系、事件-角色关系、值-事件关系、值-属性关系、联想关系、派生关系、比较关系等。他明确指明, 同反义关系在词典中可以通过参见的方式表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现代释义观众, 多维释义观结合了现代范畴观、语义框架观和整合释义观的优点, 并从多维的角度对词典语词进行了不同角度和视角的整体描述, 弥补了上述理论从单一角度描述语义的不足, 为词典的同义词新型释义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未来的学习词典同义词释义指明了方向。

摘要:传统的双语词典释义大多以对等为原则, 存在去语境释义、孤立顺序释义等问题, 不能全面理顺同义关系。基于现代认知理论进行的词典释义理论从各个方面对语词释义尤其是同义词释义进行了详细描述。该文对现行词典的三大现代释义观:整合释义观、框架释义观和多维释义观进行评述, 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提出应该在现代多维释义观关照下进行同义词释义, 才能解决目前的同义词释义难题。

关键词:同义词释义,整合释义观,框架释义观,多维释义观

参考文献

[1]Apresjan J.Systematic lexicography[M].Translated by Kevin Windl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彭玉海.俄语语义研究的词典化倾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2) :61-64.

[3]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广州: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

[4]张家骅, 彭玉海.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张家骅.词汇信息库-语言规则的微机鉴定系统[J].外语学刊, 1997 (4) :25-31.

篇4: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摘 要:元语言哲学激发了一种释义研究的新视角——以元语言切入同义词专题。本文综述了释义元语言研究方面的成果情况,对同义词释义(如元词统计等)进行了尚属零星式的“自我发明”,归纳了专书同义词典的释义元词,尝试进行了元语言理论与同义词释义的结合研究。

关键词:元词 元语言 释义元语言 同义词词典

近年来,元语言研究已经成为了词典学领域特化的方向。“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应,是相对律理论中对于主客关系的一对称名。词典学研究中,诠释语与被诠释词的关系与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关系也相对应。基于同样存在的对应关系,结合关联理论的视角,词典学界将哲学的元语言视角引入到词典学研究当中,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就。

一、近期元语言研究综述

近年以来,汉语词典的元语言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综合来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建构元语言的计算模型

1996年,清华大学张津、张昌宁提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报告,使用数学模型的建构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词语与义项进行分析,提取得出3856条“定义元语”;同时,寻求元语词汇在义类词典的义类结论,参照《同义词词林》进行义类标注,探索出了计算机语言的元语界定,成为我国学界释义元语言的第一项报告成果。[1]宋文辉(2011)《汉语辞书元语言研究》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它“基于语料库调查确定元语言词汇”“使用义类词典来验证元语言词汇的义类分布”,因此“能够体现汉语的基本义类,从而起到语义区别特征的作用。”[2](P40)

(二)说明元语言的规则层级

武建宇、宋文辉(2009)指出:“合理的释义元语言词汇应该能适合具体辞书的编纂情况和释义目的,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释和区别词典所收目的词义,说明词目词的用法。”[3]宋文辉(2011)《汉语辞书元语言研究》[1]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三类词(名词、形容词、动词)的释义语言的句法语义规则。李葆嘉(2002)[4]、安华林(2005)[5]注重层级研究,设立了词典释义元语言类型。李尔钢(2007)指出了释义元语言要追求“简明”,释义实践要遵循三个步骤:“①清理现有的词典元语言,删除生僻词、非必要词,保留常用词、必要词,形成筛选优化后的元语言词汇表;②选择释义语言中的人工符号,设定结构性人工符号,建立词典元语言人工符号表。之后,整合①②,呈现完整的词典元语言。”[6]

(三)提取典范词典的释义元词

苏新春(2005)《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指出:“释义元语言就是一种语言中对其他的词汇成分进行解词释义所使用的一套用词用语系统。”[7](P324)安华林(2005)《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理论与应用研究》对释义给予分块,量化并极力简化词典释义,对《新华字典》(第10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得出元词(基元词),对释义用词进行了比较。[5](P23~24)

综合而言,可将上述成果图示如下:

二、同义词词典元词的初步提取

分析上述成果可以发现,在已经完成的元词数据中,元词的提取数值与所用采样的对象直接相关,提取所得元词的数量与词典的规模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提取的是单平面的小型词典,那么,所得元词的数据会很小,说服力不足;如果想要提取高曲度的大型词典,工作平台一时难以建立,词典的编纂队伍庞大,提取元词的工作需要重归词典编纂的人员队伍来完成,这就使得研究的计划难以实现,一再搁置。大型词典的元语言研究还没有展开,元语言研究的工作因为语料的规模问题而未能取得应有的广度。为此,考量元词提取的可行性与应用性,我们认为,首要的工作是对中型词典加以考察,对应用广泛的专题词典先行建立释义的元词集。本文首先选择了语文词典的典型代表——同义词词典为语料来源,统计其中的元词,为这一应用型极强的词典编纂提供元词数据,也为专题的释义工作提供参考。

(一)语料概貌——关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朱景松主编的应用型学习词典——《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09)[8]为例,收录了同义词1950组,以二项式同义词辨析为主,释义元词体系显明。以此为元语言研究样本,依据元词(含兼类的词)的实际使用情况,可对元词进行初步归类。根据同义词群的构成情况,按照词群成员的数量,本文将包含两个、三个及三个以上词语的同义词分别称为二项式、三项式和多项式,统计了释义的元词情况。具体如下:

(二)释义辨析

《同义词词典》收录同义形容词333组,分为:二项式305组、三项式28组。二项式中,单音节词3组,双音节词300组,三音节词2组,其中,收录二项式同义形容词305组,分析了词的用法与意义差异。

1.概念义的辨析。“词的概念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9](P43)“概念义”也称理性义,是词语的基本意义。词典二项式的概念义辨析692例,是同义辨析的重心。

(1)薄弱/脆弱【辨】“薄弱”表示意志等方面经不起考验、经不起风浪等。“脆弱”表示思想感情上经不起挫折。

(2)斑白/花白【辨】“斑白”多表示头发,较少表示胡须的颜色。“花白”可以表示头发,不过更多用于表示胡须的颜色。

2.附属义辨析。附属义是词在实际语境中体现出的附加义。

首先是语体色彩的差异辨析。例如:

(3)赤诚/真诚【辨】“真诚”可以在书面语里使用,也可以在口语里使用。“赤诚”只在书面语里使用。

“可以(也可以;只)在……里使用”,用于解释语体差异。

其次是感情色彩的差异辨析。例如:

(4)明显/显著【辨】“明显”没有褒贬色彩。“显著”多用于褒义。

“没有褒贬色彩”“多用于褒义”,用于解释感情色彩差异。

3.语法义辨析。语法义是词在句子当中的功能情况。

(5)放肆/放纵【辨】“放肆”可以单独作谓语,或用于斥责。“放纵”没有这个用法。

“可以单独作谓语”和“没有这个用法”指出语法上的不同。

(三)元词的提取

“释义元语言是语言中有着特殊功能的一个群体。它有着高频使用、重复出现、普遍存在的特点。”[7](P326)元语言具有高频性,《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中,以达到总词数8407的10%为界(出现10次以上),组成高频性的词语100例。其中,名词51例,动词18例,形容词9例,副词7例,介词6例,助词5例,连词4例。以实、虚为总类,本文对释义元词做了逐一统计。如下所示:

1.名词

名词51例,1596次。最高频词为“事物”,92次。例如:

(6)诧异/惊异【辨】2.“诧异”表示人对外界事物、状况的反应。“惊异”表示某种事物或状况引起人的反应。

(7)洒脱/潇洒【辨】3.“洒脱”常表示事物,描写自然物或人造物,展现其形态或样式。“潇洒”表示的事物多与人的活动或动作有关,以展示人的气度或状态。

2.动词

动词18例,501次。最高频词为“使用”,137次。

(8)标致/俊俏【辨】3.“标致”可以在书面语里使用,也可以在口语里使用。“俊俏”多在口语里使用。

(9)灿烂/璀璨【辨】3.“灿烂”可以在书面语里使用,也可以在口语里使用。“璀璨”只在书面语里使用。

3.形容词

形容词9例,185次。最高频词为“抽象”,32次。例如:

(10)饱满/丰满【辨】2.“饱满”还表示抽象事物的充足。“丰满”表示事物各部分健全。

(11)陈腐/陈旧【辨】2.“陈腐”表示思想观念等抽象事物。“陈旧”表示具体事物式样过时,不再时兴等。

4.副词

副词7例,427次。最高频词为否定词“不”,207次。例如:

(12)坚定/坚决【辨】1.“坚定”表示拿定主意、不动摇。“坚决”表示下定决心、不犹豫、不迟疑。

(13)苦闷/苦恼【辨】1.“苦闷”表示烦恼郁结在心中,心情不舒畅。“苦恼”表示有麻烦或问题不能解决而伤脑筋。

5.介词

介词6例,293次。最高频词为“在”,164次。例如:

(14)赤诚/真诚【辨】2.“真诚”可以在书面语里使用,也可以在口语里使用。“赤诚”只在书面语里使用。

6.助词

助词5例,690次。最高频词为“等”,179次。例如:

(15)丰厚/丰硕【辨】2.“丰厚”表示经验、知识、美德、利润、待遇、学识等抽象事物。“丰硕”多表示成果、收获等抽象事物。

7.连词

连词4例,320次。最高频词为“或”,186次。例如:

(16)沉稳/持重【辨】2.“沉稳”表示人的行为举止,或安睡的状态。“持重”表示人的端庄态度。

三、元语言与同义词的结合研究

以上从一般语文辞书研究中分离出了同义词研究专题,提取了元词,初步集合了可供同义词释义参考的释义元词,是该专题释义元语言研究的第一步。在语文辞书学整体进步的促发下,同义词专题词典研究需要发端建立释义的“元词集”,使得元词的功能在此分领域内显见功能,进一步能够建立起同义词释义的元语言。元语言观已经深刻地启示了学界的研究,实质地推动了辞书研究的进程。本文对同义词释义的思路还属于零星式的“自我发明”,因为,在同义词研究中,元语言研究的良好走势还未呈现。但可预见,在多渠道沟通和借力下,元语言的视角与同义词释义相结合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元语言比对象语言丰富,这是在元语言中构造出关于对象语言中真理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10](P274)考察封闭性的语料——同义词词典的结果说明,因为词义差异主要在于概念义的辨析,高频的释义元词分布于各个词类,建立起可供释义参考的释义元词,并使得所使用的元词、元语言与对象语言在逻辑上紧密关联,才能使得同义词元词集的建立切实可行,具有实用性。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形容词性同义词群的基本词与释义元语言研究”[11CYY047]、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的整合描写与同义形容词释义研究”[HB14YY016]、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汉语同义词释义问题”[BJ201408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津,张昌宁.从单语词典中获取定义原语方法的研究及现代

汉语定义原语的获取[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报告,1996.

[2]宋文辉.汉语辞书元语言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武建宇,宋文辉.辞书元语言的建构原则[J].辞书研究,2009,

(4).

[4]李保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其应用价值[J].南京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安华林.汉语释义元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

[6]李尔钢.建立高质量的释义元语言[J].辞书研究,2007,(1).

[7]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朱景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9]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吴学谋.泛系:万悖痴梦:一种形而泛学(哲学与非哲学的创生)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篇5:鼓舞的反义词及其释义

1.[deflate]∶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

2.[loseheart]∶泄劲

详细解释

1.放屁。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儇弄·酒令》:“王元美与客讌集,王偶洩气,众客皆匿笑。”清褚人穫《坚瓠二集·咏洩气》:“三水林观过,年七岁,嬉游市中,以鬻诗自命,或戏令咏洩气诗。”

2.犹放屁。

宋王君玉《杂簒续·好笑》:“对客泄气。”清俞樾《茶香室三钞·论大小便及泄气》:“李赤肚禁人泄气。”

3.泄劲。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七回:“遇上困难不能悲观泄气!”

4.出气。

杨朔《麦子黄时》:“敌人吃了民兵的.亏,没处泄气,特意点起火,退到村外,等到把人骗回,又突然扑上来。”

篇6:词语曾经的释义及反义词

表示从前经历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南朝 陈 徐陵 《走笔戏书应令》诗:“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 宋 周密 《杏花天》词:“金池琼苑曾经醉,是多少红情緑意!”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在战斗最激烈的那几天,我曾经提出‘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

二、词语曾经的反义词

不曾 [ bù céng ]

未曾 [ wèi céng ]

三、词语曾经的造句

1、全家遵照父亲的遗嘱,把老人的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2、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3、他为自己曾经的作法感到羞耻!

4、花谢了,落在泥土上,但至少她曾经绚烂过,无怨无悔。

5、爷爷曾经告诉我,山鹰的家常常会筑在险峻的山崖上。

6、他曾经常听他祖父谈论他舅舅,说他能从内心深处看出他舅舅是一个临危不惧之人。

7、看到曾经并肩战斗的老战友,爷爷的眼眶湿润了。

8、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良心发现,他越来越感到对不起曾经被自己抛弃的妻子和女儿。

9、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失,也陪伴着老一辈步入了坟墓。

10、就要离开学校了,大家十分留恋曾经的母校。

11、我曾经在骄阳似火的日子出去收割。

12、他曾经是个优秀的运动员,后来受了伤才不得不告别了运动场。

13、父亲在退休前曾经担任过厂长的职务。

14、一个明亮的早晨,我打开衣橱,看见了那件漂亮的蓝裙,想象着曾经穿着它翩翩起舞的样子,不由慧心的笑了。

15、李白曾经是翰林学士。

16、你曾经帮助过我,难道我会把你对我的恩情就这样一下忘掉吗?

17、这个曾经繁荣一时的大公司,因董事长的过世,那些亲信便树倒猢猻散,过往的繁华已不再。

18、我曾经反复尝试过用左手写字,但效果并不理想。

19、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0、帝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21、爸爸中学毕业后曾经到北大荒插队。

22、这里山高路险,曾经是土匪出没的地方。

23、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曾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援助。

24、老劳模马爷爷曾经受到毛领导的接见。

25、这个组织曾经一度被坏人操纵。

26、中国人民曾经受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27、在首都一些安静的小巷子里面,住着以前曾经作为未来领导候选人的显赫人物,如今他们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28、伪满政府曾经成为日本统治下的儿皇帝。

29、别看他现在落魄不堪的样子,他也曾经和音乐有段不解之缘。

30、伦敦雾曾经一度让当地居民不胜其烦。

31、小王是个优秀的警员,曾经赤手空拳地制服三个坏人。

32、他曾经沧海,见过大世面,这件小事难不住他。

33、那个卖国的“二十一条”,曾经臭名远扬于世界。

34、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藏污纳垢的黑窝。

35、元朝的成吉思汗就是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威震欧亚,并且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36、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大都曾经是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的革命将领。

37、妈妈告诉我,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曾经是位叱咤风云的将军。

38、这些经过无数次战争考验的革命前辈们,曾经走过一段叱咤风云的光辉历史。

39、看到曾经母亲投河的地方,他不由触景生情,大哭起来。

篇7:盘踞词语的释义及反义词

盘踞词语的解释

盘结据守;占据。唐 陆龟蒙 《算山》诗:“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 计策清宵定,曹氏 楼船白昼灰。” 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二十》:“问徙此田如何,则非具疏请不可。大吏惮其入告,州县恶其少漕,细民益盘踞而不肯见夺。”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盘踞词语的反义词

割让

盘踞词语的造句

1、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

2、翻过山岭,前面就是田山村了,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静静地盘踞在山谷里。

3、对称盘踞的古牌坊,绿树簇拥,遥对古城,却自有一番风骨。

4、盘踞谷底的巨大磐石,则成了驴友嬉戏的场所,站在上面抛雪球,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5、经过翻新以後,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便以其惹人的雄姿稳稳地盘踞於白鹿村村巷里。

6、九月初的时节,秋老虎还盘踞在城市上空,但早晚变得凉爽起来。

7、在这座装满着忧伤的城堡,盘踞着杂乱无章的忧愁,随着岁月的呢喃,独自守候着那座荒芜。

8、高考失利的阴霾盘踞心中没有散尽,加之环境生疏、语言不通,于智博消沉得像一块铁,他成天沉默寡言,难开笑脸。

9、许多人的一生穷困潦倒,是因为他们纵容那些负面想法盘踞在心里。

10、没想到,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盘踞在老百姓头脑中的迷信、愚昧、保守等封建思想一齐向他开火了。

11、江宁乃江南重镇,且长毛盘踞多年,满城建好后,务必请从八旗子弟兵中挑选精锐者来此。

12、为了看一看盘踞在上面,挂名国民党的一个乡卫中队,其实就是土匪窝子,试探一下头子的政治态度,我去了那里。

13、首先是肃清盘踞在蒙古西部广大地区的温甘伦残余匪帮的斗争。

14、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

15、昨天虽已走远,但回忆的某些环节,越删除越清晰,它会牢牢盘踞在我们的精神深处。

16、十六至十九世纪,盘踞在北非沿岸第黎波第、突尼斯和阿尔及尔等城市的海盗一直在袭击船只,勒索赎金和贡品。

17、打破贪官污吏盘踞要津,把持朝政的格局,减轻变法的阻力。

18、盘踞山上多年,铁面对猴背山的地形了如指掌,甭说擦黑儿走路,闭上眼睛也成。

篇8:“舳”的读音与释义

此解释中, 将 “ 舳” 读作 “ zhú” 译为“ 船尾”,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应该将 “ zhú” 读作 “ zhòu”, 将“ 舳” 译为“ 船头”, 才是准确的。 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读音和意义上来看。 “ 舳”在《 说文解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中的解释是:“ 舳,舻也,从舟由声,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 从舟由声”说明“ 舳”的声母是zh,韵母是ou,合起来应读作“ zhòu”。

《 汉语大字典》( 四川、 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五卷第3059页) 对“ 舳”作如下解释:“ ( 一) zhú,1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因以指船。 ……也单用指船。 2船尾。 3舵。( 二) zhòu,《 集韵》 直祐切,去宥澄。 船头。 ……《 五音集韵·宥韵》 :舳, 舟首。 《 文选·左思 〈 吴都赋〉》 : “ 弘舸连舳,巨槛接舻。 李善注引刘逵曰:“ 舳,船前也。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版, 第552页) 对“ 舳”解释如下“: 舳( 一)zhòu,名词,船头。《 小尔雅·广器》:船头谓之舳。( 二)“ zhú,名词,船尾。 ”

从以上三部字典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 舳”有两个读音,且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当“ 舳”在句中的意思为“ 船头”时应读作 “ zhòu”、 船尾时读为“ zhú”, 读音随意义的变化而改变。

其次,从仿生设计的特点上看。 中国古船很早就注意仿生造型设计, …… 汉代成帝时造的船,有的用大桐木刻成虬龙安于船头, 有的以云母装饰成餻鸟。 明代仿生设计船舶外形设计更多,有用于火攻的整体造型如龙形的赤龙舟, 有像猛禽的鹰船, 有似鸟的鸟船,有尖底如刀鱼的刀鱼船,有形影不离成双成对出现的鸳鸯, 隋代就有两头又尖、 又小、又快,如蚱蜢的蚱蜢船等等。(《 中国古代船舶的造型特征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顿贺程雯慧著2004年6月第28卷第三期。 ) 从以上所述可知,不论是“ 虬龙”“ 餻鸟”,还是“ 刀鱼” “ 鸳鸯”“ 蚱蜢” 等, 都是将其“ 安于船头”而不是“ 船尾”,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定心理。 所以, “ 青雀”“ 黄龙”的造型应安于“ 船头”,而不是“ 船尾”,“ 舳”的读音理应是“ zhòu”,而不是“ zhú”。

再次,从课本的解释看。课本对“ 青雀黄龙之舳”的解释既然是 “ 船头作鸟头形、龙头形”,那么对 “ 舳” 的解释应是“ 船头” 而不是 “ 船尾”,若解释为“ 船尾”,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 舳” 的读音应是 “ zhòu”,而不是“ zhú”。

篇9: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关键词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 多义词 词义系统 本义 引申义 词语造意

学习型词典在释义方面有严格要求。一方面要简单明确,便于学习者检用;另一方面要周到准确,使学习者能够得到完整的释义。要做到这两方面的统一,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其中,充分考虑多义词词义系统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多义词的词义系统,从使用频率看,由常用义、非常用义组成;从来源看,由本义和引申义组成。本文主要结合分析从来源上讲的多义词词义系统的特点,对学习型词典的释义要求作些探讨。

一、解释本义有利于正确理解引申义

对于学习型词典来说,增加训释用语里的知识信息量,可以使学习者对词义有全面的了解,并降低使用者的记忆强度。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个生词后,往往问这个词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希望能从这个词语内部找到理据。但是,现行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很少顾及词的本义。《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虽然不是专门面向汉语非母语者的词典,但其在释义方面的一些处理方法,可供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借鉴。

《应用汉语词典》多义词条的释义在处理本义方面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本义和引申义都常用的,本义和引申义分立义项作解释,如:

饭锅①煮饭用的锅。②比喻职业。

饭碗①盛饭用的碗。②借喻职业。

二是本义不常用的,便与引申义合为同一义项解释,如:

另眼相看 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比喻重视某人不同于一般人;或看待某人不同于往日。

迷魂汤 原为迷信所说阴曹地府中使刚死的人喝了会迷惑灵魂、丧失记忆的一种汤药;多用来比喻会使人受到迷惑丧失理性的甜言蜜语或某种圈套。

以上都是成语或俗语。由于其常用义一般离本义很远,所以基本上要解释本义。下面几个例子是一般词语,但也需要解释了本义,其引申义才可更准确地得到了解:

作俑 原义是制作殉葬用的偶像;后用来比喻开创先例(多用于贬义)。

死路 走不通的路;比喻招致毁灭的道路。

三是有些词语的本义跟字面很接近,使用者一望便知,就不解释本义,如:

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顾虑很多,不敢放手去干。

碰钉子 比喻遭受拒绝或阻碍。

但是,《应用汉语词典》对有些词的释义处理不够妥当,如“死老虎”的本义从字面上就可理解,但也对本义专门作释。另外,有些词具有一定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本义才可明白,但该词典没有解释,如:

青睐 垂青,重视,好意相待。

青云 比喻高官显爵。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在借鉴《应用汉语词典》的释义方式时,对其中的不足需要弥补。

二、了解造意有利于正确理解词语

造意就是造词的意图。认识造词意图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词语创造时,借助一些羡余信息。如“尘(NB3BE)”借用鹿跑动时扬起的尘土来表示其造意;“话匣子”的本义是“留声机”,后也指“收音机”,其造意就是要说明外形像个匣子、能不断发出声音这两个特点,而其引申义“爱说话的人或嘴巴”是从“不断发出声音”这个特点而来的。了解造意还有助于正确掌握词语用法。比如,“非常、极其、无比、万分”四个词,都表示程度高,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仅从表示程度这一点上考虑,就找不到答案。但是,如果从其造意来看,其区别就明显了:

非常 指非同一般,特别。

极其 极,达到极点。“其”只是一个音节,没有实际意义。

无比 没有别的可以与此相比。

万分 相对于十分,有夸张之义。“十分”本义与“几分”、“七分”、“八分”相对,表示完全。

正因为以上造意不同,导致它们在用法上有显著的差别:

非常 可以重叠:非常非常+美丽(好)

极其 由于增加了“其”字这个音节,而它又是文言语素,使“极其”只用于书面语,且只修饰多音节形容词或动词。不能重叠。如:极其光荣。极其重视。*极其好。*极其极其光荣。

无比 由于它强调无以伦比,所以一般只用于好的方面:无比幸福。*无比愚蠢。也不修饰单音节词:*无比好。

万分 从十分而来,跟“十二分”差不多,有夸张不实之意,因此也要求被修饰的词语有可以夸大的余地。例如,“荣幸”可以任意夸张,因此可以被以上各词修饰;但“认真”不可以任意夸张,因此只可以说“非常认真”、“极其认真”、“无比认真”,甚至也可以说“十二分认真”,但不能说“*万分认真”。“万分”可以修饰的有“激动、感谢、抱歉、惶恐”等。

另外,由于以上四词中,“无比”、“万分”分别由动语、数量词组虚化而来,因此还保留了动词、数量词组的部分语法功能——可以做补语:勇敢无比、聪颖无比、惶恐万分。

三、使用分解法解释本义

一般的学习型词典在解释词义时,为了避免把词义复杂化,往往不把词形分解开解释。但是,有些时候,如果不分解词形,读者会难以掌握,或者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通过分解词形、解释其组成部分来解释本义,是常用的方法。

其一,先解释难点,再整体解释。如:

不了了之 了:完结。把该办而没有办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了结。

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贫穷。

不落窠臼 窠臼:老套子,旧格式。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性。

没辙 “辙”指办法、主意;“没辙”,没有办法。

其二,有些词语的组成要素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分出来解释,就可以准确传达意义。如:

丁是丁卯是卯 丁,天干之一;卯,地支之一。丁跟卯不能混在一起。形容做事不通融,不马虎。

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指人的肺、肝、肾、脾、胆、心等六脏的主宰之神。形容惊慌失措或心神不定。

六合 指天地上下两方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其三,有些词语虽然不用分解,但是在解释的语言里可以显示对被释词中难点的解释。如(方括号内是笔者加的按语):

一丝不苟 形容十分严格认真,一丝一毫不马虎。[苟对应于马虎]

一朝一夕 一个早上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很短。[朝、夕对应于早上、晚上]

中的 射中箭靶的中心。[的,对应于靶子中心]

周祖谟认为:“语言中的双音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很容易解释的,可是有一部分词不容易解释。虽然在词典里给出了整个词的词义,却没有点到其中有必要解释的词素的意义。如‘企图’的‘企’、‘情绪’的‘绪’、‘简慢’的‘简’、‘黎明’的‘黎’、‘籍贯’的‘贯’、‘领略’的‘略’、‘盘费’的‘盘’等等。在編者可能认为没有必要,也许觉得那样做会支离破碎,过于琐碎,不符合一般词典的体例,不过,我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词的词义所包含的内容就应当有所说明。”[1]编辑学习型词典,尤其是对外汉语学习型词典,对双音词中疑难词素的解释就更显得重要。当然,要对每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词都作出词源解释并不很容易,“有些词的词素意义很不好解释,这就要调查研究,找出典型,创通类例,寻出解释的途径”[2]。

李志江认为:“‘眨眼’有本义,也有引申义,本义现在仍用,不注出来(另立义项)似有不妥。”[3]这个看法笔者是同意的,因为不注出“眨眼”的本义,实际上是遗漏了义项。但是李志江还说:“‘弹指’的本义是‘用手指弹’,现在已不用,因此在释义中可不注出,而直接注引申义。”[4]这个看法就没有照顾到词的造意在词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四、注意词义系统的内在关系

词语除了本义以外,往往有多个引申义。这些引申义跟本义都有意义联系。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词语教學中不但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某个词语的意义,而且还往往联系这个词语的其他意义,把众多义项串联起来,使学生对要学的词语有既清晰、又深入的了解。例如,“死角”有三个义项:“①军事上指在火器射程之内却无法射到的地方。②球类运动指角度很大,难以防守的地方。③比喻工作尚未做到或影响尚未达到的地方。”其中,①、②有同一个来源,都指直线运动的物体无法达到的角落。③是由比喻引申得到的。如果把工作想象成一个球场,把工作方法想象成投球,那么,工作做不到的地方,不就是工作的死角吗?对外汉语学习型词典似也可借鉴教学上的这种方法,通过合适的编排、互有呼应的释义用词等把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串联起来。

词义系统不是平面的,而是有衍生关系的。所以,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不能放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但是,成人在语言学习中往往会运用类推的办法,把不在一个平面上的意义放在一起来认识。如果类推有误,就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有的留学生看到汉语有“上班/下班”、“上课/下课”这样“上、下”成对出现的词,就模仿着类推造出“下厕所”、“上乡”等说法。实际上,“上”的“按规定时间进行某活动”的义项和“下”的“按规定时间结束某活动”的义项,是由“上边”、“下边”义引申而来的,当然可以成对出现;而“上厕所”、“下乡”中的“上”、“下”是表示“去”的意思,有较固定的习惯性搭配,与“上边”、“下边”无关,所以不能够成对出现。了解“上”、“下”义的这些引申关系,就不会把不同来源的义项放在一起考虑了。因此,如果词典在“上班”、“下班”后注明其中的“上”、“下”分别是“进行或开始”和“结束”的意思,而在“上街”、“下馆子”后注明其“上”、“下”都是“去”的意思,读者可能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五、结论

对于适用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词典来说,由于儿童还不具备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词典对词语的解释不必涉及很多的词源知识。但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成人已经思维很健全,并有第一语言作为基础,知道词语必有词源,常常会要求了解一个词产生的理据。因此,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有必要在释义中适当提供一些词源知识。这对于读者是很有益的。目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源词典还没有,这种状况将会影响汉语的推广。

徐时仪指出:“以3000个常用词为例,1600多个复合词中能从字面上看出词义来的有860多个,从字面上看不出真正词义而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认知的有450多个。还有一些词从字面上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容易确定,另一个不容易确定,合在一起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如‘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从其字面上虽也可看出一定的意思,但它是救火的车还是火力推动的车就很难从字面上判断出来。”[5]这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的,而对于外国人来说,难以从字面上看出词义来的词语还要多得多。因此,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词源解释任重道远。

附 注

[1][2]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4]李志江.试论语文辞书义项内部的一致性.∥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中国辞书论集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徐时仪.语源义研究与词典释义溯源.∥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中国辞书论集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 北京 100872)

篇10:依然的近义词-词语释义及反义词

副词。照往常,和以前一样,依旧。①唐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②明 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某谬承简命,叱御故乡,虽父老依然孰风俗于一二。”③艾青《鱼化石》诗:“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形容思念、依恋的情态。①南朝梁江淹《别赋》:“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②唐高适《遇冲和先生》诗:“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 ③宋欧阳修《和对雪忆梅花》诗:“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④《晋书华传》:“帝后又登陵云台,望见苜蓿园,阡陌甚整,依然感旧。”⑤五代 刘兼 《梦归故园》诗之二:“宦情率尔拖鱼艇,客恨依然在 燕 梁 。”

篇11:与世无争的释义与反义词的释义

近义词

信服、敬佩、钦佩、折服、敬重、敬爱、敬仰、服气

反义词

轻视、厌恶、蔑视

英文翻译

1.admire; have admiration [respect] for; hand it to sb.; have a high opinion of (sb.)

详细解释

◎ 佩服 pèifu

(1) [admire;have admiration for]∶钦佩;信服

佩服他的工作能力

(2) [wear]∶穿带;佩挂

(1).佩带;佩挂。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有玉於是,俗人投之, 卞和 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 唐 白居易 《唐银青光禄大夫安定皇甫公墓志铭》:“z公{自武骑尉累勋至上柱国,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旋食而庙蛔婵肌! 宋 司马光 《和钱君倚日本刀歌》:“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n凶。”

(2).铭记;牢记。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晋安王赐婚钱启》:“曲降隆慈,俯垂珍锡……佩服宠灵,越非报。”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人各有偏,非见彻克尽所不能免。此诚至论,佩服不敢忘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廿一经》:“庶学者诵习佩服既久,於训b名物制度之昭显,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t若指掌。”

(3).犹言遵循。 唐 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代重名义,公能佩服。德润行,温温郁郁。” 宋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久侍师席,今将告违。气质偏蔽,不能自知。尚望赐以一言,使终身知所佩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庭训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国恩未报,归来犹抱L惶。”

(4).亦作“ 佩伏 ”。钦佩;信服。 唐 杜甫 《湘江宴饯斐二端公赴道州》诗:“鄙人奉末眷,佩服自早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前日承见赐《诗h》,极其佩服。”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大著精妙无伦,佩伏佩伏。”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四凤 是个好女孩子,她背地总是很佩服您,敬重您的。”

(1).有佩饰的衣服。 清 黄|来 《题抱阳山人归隐图》诗:“矫矫高世士,服何巍然;壮志吞沧溟,举手^璇。”

(2).犹佩服,服膺不忘。 清 叶廷g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公讳 瑶 ,下车之后,便尽创规、革故、干事之谋,可谓服忠义,砥Z廉平。”

用佩服造句

只有玛格丽特做出了令人佩服并且有力的回答。

他佩服沃森,因为他处理这种事情是那么易如反掌。

布罗迪先生,在你蒙受了这样的耻辱以后,我真佩服你的气魄。

这种思想状况斯鲁特认为比他自己更为愚蠢,没有什么可佩服的。

大家都佩服他那妙趣横生的幽默言辞,但他六岁的女儿Jenny则不然。

他为人正直,连批评他的人也佩服他三分,在当代政治家中实属罕见。

我很佩服巴勃罗的这个主意,并且也理解,尽管我认为有点异想天开。

原来奥斯本老头儿暗暗地敬畏儿子,佩服他是有身份的上等人,比自己强。

我再也不会为她什么都不怕而感到惊奇,不过我永远会佩服她极大的勇气。

“他这个人是朵荪喜欢的,”她说,“至少他那样忠诚专一是她佩服的。”

他们虽不情愿但不得不佩服他的坚毅,尤其在詹德尔斯上尉开始奚落他以后。

巴比特太太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啊,太棒啦!非常清楚,非常有趣,内容又精采。”

可佩服的,他虽然很兴奋,却保持着头脑的冷静,原因是除掉怜悯之外,他的猎奇天性已经被激发了。

我很佩服你为了她而单刀赴会

光佩服那个杀人犯还不够,是吗?

他们不只是佩服他,还都很羡慕他。

但是我尤其佩服巫宁坤的安然。

她的聪明和技巧使我们非常佩服。

我很佩服你们能这么做

杀死比尔太酷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麦克梯格佩服得目瞪口呆。

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

我对他佩服得无法表达。

我佩服他的精明能干。

你的表演很精彩,使我非常佩服。

他们都佩服他的话。

她才貌双全,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为什么佩服我?

他们很佩服她处理这场危机的手法。

我佩服他的勇气。

他挺佩服她讨价还价的那股泼辣劲。

我佩服你的豪侠。

他佩服主人诱导大伙谈天的机敏劲儿。

我可以佩服她,但是一点也不羡慕她。

吉米的父亲经商有方,吉米向来佩服他。

你完全是出于一片手足之情,我很佩服。

“我很佩服你的技术,”马丁大夫对他说。

你不能不佩服她她简直聪明到了极点。

实际上,她对他的干练再一次觉得很值得佩服。

1.依然的近义词-词语释义及反义词

2.徜徉的近义词及反义词是什么

3.告诫的近义词及反义词是什么

4.严重的近义词及反义词

5.干脆的近义词-干脆的词语释义及反义词

6.意思的近义词-意思的词语释义及造句

7.沉思的近义词及反义词有什么

8.轻盈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9.宁静的近义词-词语释义及反义词

篇12:年龄词语的释义及同义词

年龄词语的解释

人或其他生物已经生存的年数。《礼记·文王世子》:“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 南朝 梁 沉约 《奉华阳王外兵》诗:“餐玉驻年龄,吞霞反容颜。” 宋陆游 《乞祠禄札子》:“实缘年龄衰迈,气血凋耗,夏秋之际,痼疾多作。” 魏巍《火与火》:“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当一个人民军的战士。’可是我们说:‘你的年龄是不够的呀!’”

年龄词语的同义词

年岁 [ nián suì ]

年齿 [ nián chǐ ]

年事 [ nián shì ]

年龄词语的造句

1、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良心发现,他越来越感到对不起曾经被自己抛弃的妻子和女儿。

2、小明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同学,平时活泼好动,不怎么喜欢看书,可是他居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3、年,相对于地球年龄来说,的确是微乎其微,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却已经是半个世纪了。

4、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

5、看上去她比实际年龄显得更苍老。

6、厂长在会上说:只要认真工作,努力钻研技术,职工无论年龄、职务一视同仁,都可得到奖励。

7、根据树的年轮可以推算出它的年龄。

8、繁重的劳动使她变得与实际年龄很不相称。

9、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淡漠了。

10、你才多大年龄,也老气横秋的,说话做事慢慢腾腾的。

11、他们的才华和年龄均相当,未来的成就可能是并驾齐驱,难分轩輊。

12、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

13、但到了上学的年龄,学了几天就不胜其烦,兴趣低下。

14、我和小明的年龄不相上下。

15、论年龄,你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该到社会上去闯一闯了。

16、他年龄这么大了,却不曾成家立业。

17、李老师年龄大了,常常丢三落四的。

18、老人虽八十多岁了,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

19、父亲经年累月在田间劳动,相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得多。

20、小张年龄并不大,却显得老气横秋。

21、你们年龄小,在这次劳动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就行了。

22、门当户对,品行相近,年龄相仿,是最完美的婚姻。

2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对生活的变化无常冥思苦想。

24、在学术研究问题上,不管年龄大小,能者为师。

25、这可是年龄相仿而又是气味相投的一对儿,谁也别想把他们分离开。

26、这可是年龄相仿而又是气味相投的一对人儿,谁也别想把他们分离开。

27、他在八岁少不更事的年龄时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

28、品德的塑造是可以从任何年龄段开始的,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内省,然后由内而外,推己及人。

29、如今虽说年龄大了,但我还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非分得清。

30、是不是太多心了,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寻烦恼吧!

31、你上司的年龄是个遮人耳目的东西。

篇13:“莫须有”的句读与释义研究综述

由于古文没有标点符号,故学界对“莫须有”的句读与理解产生了很大分歧。本文将文章根据对“莫须有”的语气停顿分成两类,第一类认为“莫须有”应句读作“莫,须有”,第二类认为“莫须有”应读作“莫须有”。

一、“莫,须有”

对古文正确的句读是释义的前提。有些学者认为,“莫”作语气词,“莫须有”应读作“莫,须有”。

俞正燮《癸巳存稿》指出“莫”为一句,“须有”为一句。“其事体莫,示若迟疑审度之,而复自决言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抵之妄”。[2]其观点引起了对“莫须有”句读的探讨。徐公豪《“莫须有”别解》赞同俞氏观点,并引用了王明清《挥尘后录》卷一中,于“莫”字处句读的文字,认为“莫”、“嘛”音,含问意。王达人《“莫须有”诠解求是》也认同俞氏所解。

刘孔伏《再谈“莫须有”的释义》认为“莫”为一句,相当于“嘛”,“须有”为一句,释为“应当有”,“莫须有”即“那件事情嘛,应当有”。赵兴斌《“莫须有”语义研究评估》持相同观点。彭起凡《“莫须有”新解》认为“莫须有”应句读为“莫—须有”。他指出《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莫”通“么”,“须”终也,“莫须有”应释为“…么,终归有”。

二、“莫须有”

部分学者认为,“莫”是实词,“莫须有”无需句读。对“莫须有”的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或许有”、“必须有”、“不必有”。

(一)“或许有”。吕淑湘《语文杂记》指出,“莫须”是宋人口语,意作“恐怕”。“莫须有”应释为“恐怕有”。郭再贻《也谈“莫须有”》、朱玉龙《“莫须有”铨解质疑》赞同“莫须”是宋人口语的说法。卢润生《也说“莫须有”》从徐州方言角度阐述“莫须有”,认为将“莫须有”释义为“恐怕有”为宜。罗庆云《词语“莫须有”辨释》认为,“莫须”是表示不很肯定语气的副词,“莫须有”应释义为“或许有”。张贵民《再谈疑“莫须有”——“莫须有”应是“恐怕有”》从语义流变、事件背景等方面分析指出“莫须有”应释为“恐怕有”。

另有一些类同于“或许有”的看法。朱彦慧、王亚丽《“莫须有”辨——读史札记》从音训角度、修辞学等方面对“莫须有”三字进行解读,认为应将“莫须有”释为“没准是”。柏杨《中国人史纲》认为,“莫须有”或许是秦桧于江宁的方言,应释义为“不见得没有”。

(二)“必须有”。《宋宰辅编年录》、《皇朝中兴记事本末》皆将“莫须有”记作“必须有”: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不明,其事体必须有。”世忠曰:“相公言‘必须有’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固争之。桧不听。[3]引发了“莫须有”还是“必须有”的争论。

清代学者毕沅《续资治通鉴》持“必须有”的观点,认同“莫须有”未若“必须有”得其实。多位当代学者,亦赞同此观点。万里《千古疑案“莫须有”》从语言环境方面,将“莫须有”释为“必须有”。戚燕平、郭庆山《“莫须有”新解》认为“莫须有”应解作“必须有”,这是当时的俗语。朱云鹏《也释“莫须有”》根据语言环境与文字训诂两方面,将“莫须有”释为“一定有”。

另有一些类似于“必须有”的看法。金毓黻《岳飞之死与秦桧》提出,“莫须有”应解作“当须有”。“莫须”二字连用,“莫”字作“当”、“尚”字解。王瑞明《“莫须有”辨》、龚延明《说“莫须有”》皆认为,根据宋代书信习惯,“莫须有”应释义为“当须有”。肖友群、肖友爱《“莫须有”释义辩正》,周建成、冯汝汉《“莫须有”另有他解》持相同观点。王曾瑜《岳飞新传》释“莫须有”为“岂不须有”。他指出,宋时“莫须”二字常连用,意为“岂不须”。罗炳良《“莫须有”传统诠释质疑》认为,将“莫须有”释为“岂不当有”,词句理解为反问句,不但符合训诂学要求而且更贴切历史事实。

(三)“不必有”。学者们从语言学、历史背景等方面分析指出,“莫须有”应释义为“不需有”。柴龙发《“莫须有”之我见》引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对“莫”与“须”的释义,将“莫须有”释为“不需有”。李瑚《“莫须有”新解》指出,“莫”是文言否定词,“莫须有”应释为“不需要”。黄新宇《“莫须有”考辩》从岳飞被害的背景分析,认为“岳飞谋反不轨之事无需有证据”。夏清和《辨析秦桧是否用“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破解千古疑案“莫须有”》从语言学与历史背景分析,认为“莫须有”解为“不须有”更适宜。夏阳《“莫须有”背后的含义》从岳飞被害的原因分析,认为“莫须有”应解作“不须有”。

由此可见,学者们从事件背景、文字训诂、语言流变等多方面对“莫须有”的句读与释义展开了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莫须有”句读与释义的研究,仍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莫须有”三字的来源及真实性,尚未定论,学界对此缺乏关注,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关于“莫须有”句读与释义涉及到了历史学、语言学、训诂学等多方面知识,多学科之间交叉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最后,对“莫须有”句读与释义,所引用的语言材料较重复、单一,只是推理后的结论不一致,对此,尚待更多史料补充,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卷三六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7,3300.

[2][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王云五编:《丛书集成初编》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8.

篇14: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一、不辨古今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完”在古汉语中有“保全”之意,如“完名全节”;而在现代汉语中,“完”有“完结、灭亡”之意,如“完蛋”“完了”等。所以,A项就犯了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保全”。

二、不知通假

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

该句中的“振”是“赈”的通假字,意思是“救济”。如“散家粮以振穷饿”(《后汉书·赵典传》)。成语有“振民育德”。A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通假字,未能按所通之字“赈”去解释,而仍按“振”的字面义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三、不明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有的考生误将“于是速归之”翻译为“于是赶快回家”。其实,该句中的“归”是词类活用,属动词的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回家”,中学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一句中的“归”也是这种用法。如果考生在翻译“归”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就会导致翻译的错误。

四、不分单双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再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该项中的“欺负”是两个单音词“欺”和“负”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欺诈”和“背弃”;而A项却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欺负”,这就导致了理解的错误。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更何况迁移和运用?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撮举如下:

1.形训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和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如2008年四川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居一年,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觐”这一实词较为生僻,仅在高中语文读本《谭嗣同》一文中出现过一次:“至七月,乃扶病入觐。”“觐”读jìn,为右形左声的形声字,根据其形旁“见”的含义,加之“觐”的对象是“皇上”,可以推断出D项“拜见”的释义是正确的。

再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该句中的“颐”是一个右形左声的形声字,形旁为“页”,自然跟“人头”相关,解释为“脸颊”(“汗交颐”意为“汗水流满了脸颊”)是正确的,成语有“颐指气使”等。

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如中学课本中的下列两例: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谊《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①句中,“固”与“地”处于对应位置,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险要的地势”。②句中,“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加之“兴国”与“亡身”语义相反,可以推断“逸豫”义应与“忧劳”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再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胁”有三个义项:⑴名词,胸部的两侧。⑵动词,威胁。⑶动词,收敛。原文全句为“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在该句中,“胁息”是与“扶墙”对举的,因为“扶墙”是动宾结构,所以“胁息”也应该是动宾结构,“胁”应该是动词,它的宾语是“息(气息)”。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句中的“胁”应取第(3)个义项,所以D项“收敛”的解释是正确的。

3.语法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通过对“檄”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可以发现“檄刚”是一个动宾结构,“(廖)刚”充当“檄”的宾语,“檄”应为动词,所以A项将它解释成名词“文告”是错误的,应解释为动词“用文书征召”。

再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通过对“度”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失其常度”是动宾结构,“(其常)度”充当动词“失”的宾语,“度”应为名词,所以D项将它解释成动词“考虑”是错误的,应解释为名词“态度”。

4.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第10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公坚不回回:返回

审视语境“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可以看出:因为歙州吏民都认为“富翁家的这两个儿子一向是贤善的人”,所以他们对欧阳颖把这两个人抓到牢狱中审讯的做法感到非常奇怪,纷纷质疑、规劝。“公坚不回”就是欧阳颖对此作出的反应。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C项“返回”的解释于理不合。因为歙州吏民对欧阳颖的质疑、规劝无非是希望他把富翁家的两个儿子放出来,“欧阳颖坚决不返回”又从何谈起呢?根据语境,应该解释为“答复、回复”。正因为欧阳颖坚决不答复歙州吏民的质疑、规劝,而是加紧审讯,富翁家的两个儿子才终于服罪。

再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Ⅱ第10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

“受业”有两个义项:⑴从师学习;⑵传授学业。根据该句语境“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可以看出,“受业”是“陈氏族子之幼者(陈氏家族中幼小的孩子)”的行为。这些幼小的孩子先在石华、象溪两地的私塾接受教育,长大后,再到龙渊义塾“受业”。此时他们的身份仍是“学生”,所以他们的行为应是“从师学习”。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B项“传授学业”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

5.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春”。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悦服:愉快

成语“心悦诚服”中的“悦”“服”义为“高兴地”“服从”,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的意思是“周访的声威已经很大,远近的人都高兴地服从”;而按D项的解释,远近的人对周访只有“愉快”之情,而无“服从”之意,这显然有违上文“访威风既著”的文意。2008年高考试卷中的下列试题也可通过成语推断法来进行解答:

(1)(湖北卷第10题B项)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素:一向,平素

(2)(江西卷第9题A项)吾不克救也克:能够

(3)(江苏卷第6题C项)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4)(安徽卷第8题D项)吾用休,社稷计耳

执:计策

上述四例中实词的词义可分别依据成语“素昧平生”“克勤克俭”“作壁上观”“不计得失”中加点的词的词义推断而出,通过比照可以看出,第⑴至⑶例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第⑷例的解释是错误的,应解释为“考虑”。

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上一篇:致陌生客户的信(shone)下一篇:月亮也曾是贼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