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2024-05-22

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精选9篇)

篇1: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之一,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生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08年起,西秀区开始承担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0年底,全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5519亩,其中后续产业8332亩;能源建设薪炭林1550亩;补栽补植55637亩;基本农田机耕道13公里、灌溉渠道19.05公里。共涉及蔡官镇、轿子山镇、双堡镇、东屯乡、鸡场乡、岩腊乡、华西办等17个乡(镇)、办。为使农民巩固退耕还林后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向粮、经、林、果、草、畜等多元结构发展,延伸产业链,亟待对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对策进行深入探索。

一、全区巩固退耕还林建设产业现状

(一)主要应用树种。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主要应用了21个树种,分别为:经济林树种——李、梨、桃、核桃、无花果、无籽刺梨、黄柏、茶(福鼎大白);用材林树种——楠竹、楸树、马尾松、杉木;薪炭林树种——马尾松、柳杉、桦木、刺槐;补栽补植——李、梨、桃、无籽刺梨、马尾松、杉木、柳杉、滇柏、藏柏、黄柏、桉树、椿树、楸树、女贞、旱莲。

(二)工程布局。在工程布局上,以中山陡坡和次耕地为主,以平缓耕地为辅。在树种选择上,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的原则。在全区17个乡(镇)办分布上,依托现有生物资源和土壤特性以农户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为主,找准主导树种,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实行区域化布局,以利于实现产品的商品化。

(三)退耕户退耕后收入。经果林进入盛果期后,栽植成功后的退耕户带来一定的收益重要产业,从而增加经济收入。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统一规划。在工程实施之初,各方对退耕还林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个别工程乡(镇)办未能从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后续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高度规划主导树种,工程布局相对分散;市级部门未能及时地对发展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与布局规划。

(二)大户企业少、规模小、实力弱。实力强、辐射面广、联系千家万户的外向型龙头林果企业较少;产业化链条短、加工业滞后,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品,综合效益不高。

(三)山区乡镇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设施和服务手段落后,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作用弱;容量大、辐射面广、在市区内有影响的涉林产品大市场较少。

三、发展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现有林业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围绕主导树种,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业优势,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机遇和经济腾飞机遇。在全区重点发展干、鲜果经济林基地,稳定经济林面积,控产提质、调整品种结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营销,进而形成产供销、贸工林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体制。重点扶持一批大户企业与示范基地,培育大型、较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名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

进全区林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二)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无公害干鲜果品。基于全区的气候、地理和资源特点,发挥西秀区果品生产与经销大户企业的带动能力,把目前优势干鲜果品的生产进一步向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方向发展,创出品牌,提高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林板加工业进一步壮大。在我区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设,使用材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依托造板厂、木材市场等企业与市场的消化和集散功能,为林板加工业及林纸一体化生产提供可持续的原材料。

——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依托大型药制厂的消化能力,在工程区传统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林药间作模式,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既可维护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又可增加退耕户的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结合巩固退耕还林,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开发山区生态旅游景区及观光果园的建设,进而带动工程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部分农民将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积极引导农村尤其是山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加劳务收入。

四、后续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落实政策,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步伐。国家已出台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项优惠政策。通过执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落实扶持产业化发展的奖励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人事管理政策等,鼓励和支持个体、集体、企业法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相关企业和个人得到确确实实的发展,从而加快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壮大基地,培植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主导产业。基地是大户企业的依托,是产业化的基础。一是抓好示范基地,发挥孵化器作用,把广大农民户的注意力转到提高林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上;二是抓好生产基地,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林产品,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逐步形成“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

(三)创新机制,增强林业产业化经营活力。在建设机制上,通过大户治理、联户或股份合作、此退彼还、先集中开发再拍卖到户等机制,使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重点向大户转移,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在利益调节机制上,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为纽带,确定产品保底收购价,使产销行为由松散的、随意的组合变为紧密正规的联结形式。在投入机制上,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大财政导向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参与退耕还林和产业化经营。

(四)扶持大户,增强林业产业化经营实力。大户企业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对现有大户企业,一手抓技术改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一手抓基地建设,真正实现贸工林一体化经营。在经营策略上,一要鼓励高、中、初级形式的大户一齐上,粗放与集约经营相结合;二要从适销对路的初、中级产品入手,循序渐进,滚动发展;三要着重经营具区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

(五)培育市场,加快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流通效率。市场是流通的载体,是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以农贸市场为依托,加快林产品初级市场建设;在林果产品主产、主销区及自然形成的集散地,高标准、高起点地建立开放度大、辐射面广、吞吐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同时完善市场信息体系、网络体系和流通基础设施。在开发产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技术、信息、土地、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兴办果花节、林产品交易会、景区要道矗立广告牌等活动与方式积极扩大宣

传,提高产品知名度。

(六)科教兴林,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在林产品生产、加工、贮藏的各环节上,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林产品质量,加速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引导农民把握今后绿色食品的生产趋势,重点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林果产品的精、深加工,争创名牌,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是技术人员要加强退耕还林的工程管理,加大生产过程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保护退耕还林成果,从而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得到规范、有序、高效的发展。

篇2: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2008年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安排情况

2008—2014年下达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万元。2008年项目总投资966.6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77.6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389.05万元;2009年项目总投资1941.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195.8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745.7万元;2010年项目总投资3395.1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349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2046.1万元;2011年项目总投资1486.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621.5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864.8万元;2012年项目总投资2387.4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279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1395.4万元;2013年项目总投资11532.43万元,其中:

专项资金1469.2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10063.23万元。2014年下达专项资金1115万元。

二、2008-2014年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361万元。建设任务1.3万亩,分别为新建基本口粮田500亩,改造提高0.67万亩,田间配套2300亩,土壤改良0.35万亩。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20万元。

农村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万元,群众投工投劳万元。建设任务为沼气池建设117口,节柴灶4口,任务涉及2乡3村。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7.6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元。完成乡村7户21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0.5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9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4200亩,补造1300亩,共栽植柚松49.7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29.5万元。

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30.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1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13.1万元。建设任务10425亩,分别为新建基本口粮田1000亩,改造提高5925亩,田间配套1500亩,土壤改良2000亩。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20万元。

农村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3.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8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02.9万元。建成沼气池300口,节柴灶500口,太阳灶400台。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81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3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61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412万元。涉及三岔、范家卓子、崾崄、柏峪、界头庙、石堡6个乡镇,36个行政村,涉及农户2118户,833个小班,20300亩(包括300亩采穗圃),其中新建8000亩,改建12300亩。建设大型标志牌2座,小型标志牌6座。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18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7.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79.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7.7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14000亩,补造3000亩,共栽植苗木60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79.8万元。

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17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8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694万元。总建设任务12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1600亩,改造提高6000亩,田间设施配套2900亩,土壤改良1500亩,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80万元。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2010年项目总投资24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98万元,地方配套150万元。建成沼气池600口、太阳灶200口,项目涉及界头庙镇、范家卓子社区、白马滩镇、石堡镇、红石崖社区,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98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

1、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德来良种肉猪养殖场扩建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3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自筹85万元。新建猪舍1000平方米、改造猪舍600平方米、引进种猪56头及购置相关辅助设施和设备。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万元。

2、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核桃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700万元。总建设任务18000亩,其中:新建标准化核桃园10000亩、改造核桃低产林示范园8000亩,建设大型标志牌2座,小型标志牌4座,购置小型工器具120套,项目涉及界头庙、三岔、范家卓子和石堡四个乡镇。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00万元。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2万元,其中专 4

项资金21万元,培训任务为14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21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37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836万元。总建设任务13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4000亩,改造提高5720亩,田间设施配套1460亩,土壤改良2320亩。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80万元。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发放太阳能热水器200口。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元。完成三岔乡曹家塬村2户7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3.5万元。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1.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培训任务为26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2012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

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904万元。总建设任务15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3420亩,改造提高6120亩,田间设施配套3000亩,土壤改良2460亩。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0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元。完成柏峪社区柏峪村25户100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黄龙县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326.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63万元;新建大型标志牌4座,小型标志碑4座,购置小型工器具105套,浇水车1辆。目前,已完成国家补助资金我515万元,占计划的85.8%。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培训任务为26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万元,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00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万元。总建设任务10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2800亩,改造提高3440亩,田间设施配套1720亩,土壤改良2040亩,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90万元,其中:中央

补助万元,地方配套万元。建成沼气池100口、发放太阳能热水器500台。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2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38.3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39.2万元,地方配套而及群众投工投劳699.1万元。完成界头庙镇和马连坪村57户232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39.2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

1、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核桃局)

该项目总投资700.7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5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工投劳350.73万元。建设总面积11000亩,其中新建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5000亩,改造核桃低产低效林6000亩。目前该项目作业设计正在制作,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00万元,占计划的28.57%。

2、中药材种植项目

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单位自筹万。已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该项目目前已完工,完成中央补助资金60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6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3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14000亩,补造3000亩,共栽植苗木60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79.8万元。

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2014年下达我县投资计划为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建设任务22000亩,其中新建口粮田5500亩,改造提高9200亩,田间配套1800亩,土壤改良5500亩。2014年建设任务刚下达,还未实施。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培训任务为10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三、项目管理情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一项民生事业一直以来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不断强化管理措施:一是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经发、财政、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发局,经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协调办理相关事宜。二是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责任制,各相关单位都能按照巩固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层层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责任,将规划编制、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全面完成。

四、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我们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在项目完工时及时邀请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在资金拨付方面,项目完成后,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符合相关要求,项目实施内容与实施方案一致,项目实施结果达标的,及时将资金兑现到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兑现过程要求公开透明,手续完备,杜绝了截留挪用现象, 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的合理使用。

五、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 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好各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在退耕还林区域内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

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该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六、成效

通过项目建设,巩固了我县退耕还林成果,极大的调动了退耕户的积极性,对退耕还林面积的保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退耕农户的收入,不同程度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活困难问题,改善了退耕户的生活条件,有效弥补了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的不足。

一是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贫困缺粮农户进一步减少,退耕还林工程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不仅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建沼气池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降低了森林资源的消耗。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将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的分散农户迁移到统一规划的居民点,直接降低了农户的生活成本,也避免了为单一或少数农户交通、供电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投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提高了退耕群众就业、创业的能力,扩大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任务安排了大量补植补造,连同以前退耕地造林,有效增加了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了生态功能。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经济收入显著增长。坚持依托退耕还林做文章,立足绿色产业求突破,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核桃产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人均8.4亩。农民技术员技术输出可获得劳务费500万元,核桃产业总收入突破2亿元,核桃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七、下一步打算

一是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认真贯彻《退耕还林条例》,深入学习《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退耕还林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抓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之

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抓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区林业产业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培植一批有发展优势的果经果林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具有区域特色优势、能替代传统产业的生态经济型产

业,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地方林产业发展。

三是认真开展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回头看”工作,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总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确保我区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

篇3: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0年西吉县作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单位以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 至2006年底, 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4.55万hm2, 荒山造林2.34万hm2。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退耕还林工程是投资最多、覆盖面最广、农民参与度最高、政策性最强的一项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性质决定了该工程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群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的生态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几个方面的关系[1], 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建设, 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返弹”的目标, 才能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虽然已经起步, 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该项目建设及后续产业开发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着后续产业开发及发展速度。一是部分地方重视不够。一些人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 对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返弹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开发力度不大[2]。二是树种选择单一。在退耕还林过程中, 树种选择过于单一, 不能做到适地适树, 降低了造林的质量和抗病能力, 对后续产业开发带来不利影响。三是管理、培育不够。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和森林培育工作跟不上, 存在着造林和管护脱节现象。四是缺乏典型后续产业。缺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及后续产业开发样板工程, 不能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民进行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开发[3]。五是模式有待调整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迈得不够快, 特别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带动退耕户增收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六是投入不够。科技投入较低, 后续产业建设资金短缺, 不能满足产业建设需要, 各种基地尚未发挥最大效益。

3 后续产业建设的途径

一是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从事关西部大开发预期目标能否实现、事关解决全县“三农”问题的高度来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尽快把重点转移到巩固造林成果和发展后续产业上来, 调整到从西吉县实际出发, 突出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上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千方百计防止退耕农户因停止补助而减收、返贫和复耕反弹。二是转变思维, 跳出就林业抓林业的传统思维, 积极发展后续产业, 形式多样, 广开门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壮大后续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积极解决农户稳定增收;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吃、住、用等基本问题, 在水、电、路、基本农田、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倾斜, 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开发。三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抓紧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 抓好示范, 促进相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以此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4]。

经过调查和总结, 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建设发展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林业部门要加强退耕还林成果管理, 努力实现“稳得住”的目标。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为退耕还林农户服好务;在造林模式上积极探索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 重点在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模式上做文章。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均比较明显的树种。二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制定更优惠的政策, 对大量退耕的土地, 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管理, 进行产业开发,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林木业、畜牧业、经果业。三是结合城市观光农业开发, 突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及以休憩果园为主的城郊休闲观光林业。以县城周围种植特色经济林为依托, 进一步加快“休闲农家乐”的建设和开发, 着重突出自身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 全面提高行、住、食、游、娱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四是着力实施以森林食品为主的林业绿色食品开发工程。加强良种、有机肥、有机农药的推广等森林食品的开发和驯化, 从试点到示范和推广, 推进林业绿色食品的稳步发展, 使农民在从事特色林业中增加收入。五是加大科技投入, 让基地早发挥效益。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并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技术援助。重点是要加大对设施林业园区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力度, 促进农户尽快掌握丰产栽培、整形修枝等管理新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韩丽琴.浅议晋城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J].山西林业, 2009 (5) :6-7.

[2]张维梅.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存在问题[J].青海农林科技, 2009 (4) :87-88.

[3]王斌.浅谈延安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90-91.

篇4: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项目单位:

地点:

建设性质

联 系 人:

邮编:

电话:

申报部门:

申报日期:

一、项目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一)单位及法人基本情况

(二)人员情况

(三)财务状况

二、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背景(项目涉及退耕还林情况)

(二)建设规模及内容

(三)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筹措情况及申请补助(贷款贴息)资金的数额、方式

(四)建设条件落实情况、项目进展及已完成的投资额

三、经济效益和退耕农民受益情况

附件:

1、核准(备案)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无需新征土地项目,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出具说明)。

2、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需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项目贷款资金进账单及付息凭证(复印件),贷款合同应明确贷款用于申报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3、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4、项目建设单位对申报材料及所提供文件、资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篇5: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

编制单位(加盖公章)

可行性研究报告:XX年XX月

XX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布局图

一、总论

1、项目概要: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点、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名称、项目法人代表、项目主管单位、项目性质、项目建设目标、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期及进度、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效益、编制单位等。

2、可研报告编写依据

3、可行性研究结论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2、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条件

1、项目区现状:地理位置与范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资源、退耕还林状况、基础设施、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

2、土地资源权属现状

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项目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

2、建设原则:

五、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项目建设目标:

2、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六、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

1、环境现状调查、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

2、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按国家有关要求和相关标准编制。

七、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

1、投资估算及编制说明:

2、资金来源

3、进度安排:确定项目实施年限,起止日期及项目的建设和进度安排。

八、项目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

2、项目管理:

3、项目保障:

九、招标方案

1、招标范围:

2、招标组织形式:(自主或委托)

3、招标方式:(公开)

十、效益分析

主要分析预测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简述项目的新增效益、年新增收入、运

行成本及盈余多少;退耕农户所得经济效益,占退耕户年总收入的比例等。

2、社会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的作用与意义;项目受益人群、受益面、退耕户增收或改善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提供社会就业人数,其中退耕户就业人数等。

3、生态移效益:简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效益、对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效益等。

十一、综合评价

篇6: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一、项目摘要

项目名称:宕昌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 主管单位:宕昌县发改委 宕昌县农牧局

建设单位:宕昌县畜牧中心

建设年限: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

建设地点:宕昌县理川镇大舍沟村、何家堡乡白杨村、新城子乡老树川村、贾河乡坑里村。

建设规模:在以上四个村选择退耕还林户325户,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资金概算:新建暖棚畜舍325座10725平方米(其中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计429万元;引进良种1950头只(其中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每头(只)400元,计78万元;培训费6.5万元。以上三项总计513.5万元。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山地交汇地带,总土地面积3331平方公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4公里,位于东径104゜01'—104゜48',北纬33゜23'—33゜46'之间。2、气候

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变化复杂。西部高山地带寒冷潮湿,东南部峡谷地带暖热微干,半山地带微温湿润,气候明显的呈垂直分布,海拔1138—4154米。年平均气温8.7℃,绝对最高气温34.3℃,绝对最低气温-16.9℃,年降水量482.5—775.8毫米,≥10℃积温2628.8℃—4212.2℃,年日照时数1950—2085.1小时,年均无霜期160天。

(二)社会经济情况

理川镇大舍沟村位于理川镇中部,有4个合作社,205户1310人,耕地面积1426亩,人均1.1亩,人均纯收入1490元。

何家堡乡白杨村位于何家堡乡中部,有2个合作社,105户427人,耕地面积564亩,人均1.3亩,人均收入978元。

贾河乡坑里村位于贾河乡北部,有6个合作社,280户1381人,耕地面积3255亩,人均2.4亩,人均收入710元。

新城子乡老树川村位于新城子乡南部,有2个合作社,130户563人,耕地面积448亩,人均0.8亩,人均收入1350元。

项目区畜牧业发展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文化素质高,且气候相对冷凉,适宜于暖棚养殖。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户享受国家直补政策,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随着退耕还林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户的生活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困境,由于我县山大沟深、气候冷凉、土地瘠薄,粮食作物产量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广种薄收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保住退耕还林成果,使其“稳得住,不反弹”,就必须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展增收渠道。

2、我县天然草场和牧草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很好地管理和维护,草场退化严重。通过发展暖棚养殖,可以促使退耕农户对现有牧草资源的管理、养护和合理利用,使退耕还草成果得到巩固。其次,发展暖棚养殖,还可以调动退耕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县退耕还草面积。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我县是典型的农牧业县,农牧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而畜牧业又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项目区农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优越的饲草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发展暖棚养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由于近年农副产品市场低迷,农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逐年增加,边际效益下降,实现粮食和秸杆转化增值,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趋势明显增加,为项目实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宕昌县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国道212线贯通全县境内,交通运输便利,信息网络发达,为项目产品的外销和降低运营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

4、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科学规范。项目建设单位宕昌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人,中级技术人员6人,初级技术人员8人。全县25个乡镇设有25个畜牧兽医站,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可从牧草基地建设、草种选择、良种引进、暖棚畜舍建造到全程运营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搭配。逐步形成无害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模式。使每一个生产环节到最终上市产品均达到国际无公害产品标准,为营造良好的市场份额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四、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以退耕农户为对象,坚持农户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普遍规划与集中布局相结合。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遵循规划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计,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1、项目规划与退耕农户相结合,优先安排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困难及退耕地没有收益的贫困退耕农户。

2、合理布局,成片规划,相对集中,稳步推进。

3、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

五、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1、贾河乡坑里村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80只(每户6只)。

2、理川镇大舍沟村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20只(每户6只)。

3、新城子乡老树川村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引进良种猪600头(每户6头)。

4、何家堡乡白杨村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引进良种猪450头(每户6头)。

六、设计方案(一)暖棚设计方案

1、规格:长5.5米,宽6米,后墙高1.8米,顶高2.5米。

2、方向:暖棚背北朝南。

3、设计要求:(1)饲料道水泥摸面,要求光滑,便于清理。

(2)畜床水泥打底,表面粗糙。(3)内墙水泥摸面,要求表面光滑,便于清洁消毒。

(二)生产技术方案

1、借助项目实施,推广以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为主要内容的“五良”配套生产技术。

2、品种改良:引进良种,改良当地品种。

3、青贮工艺:青贮原料铡短——入窖——压实——发酵——出窖——饲喂。

4、氨化工艺:麦秸铡短——溶化尿素水喷洒——入窖——压实——出窖——饲喂。

七、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1、贾河乡坑里村发展退耕农户80户,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0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2.8万元,农户自筹52.8万元);引进良种羊480只,每只400元,投资1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6万元,农户自筹9.6万元)。共计投资124.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2.4万元,农户自筹62.4万元。

2、理川镇大舍沟村发展退耕农户70户,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6.2万元,农户自筹46.2万元);引进良种羊420只,每只400元,投资1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8.4万元,农户自筹8.4万元)。共计投资109.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6万元,农户自筹54.6万元。

3、新城子乡老树川村发展退耕农户100户,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6万元,农户自筹66万元);引进良种猪600头,每头400元,投资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2万元,农户自筹12万元)。共计投资15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8万元,农户自筹78万元。

4、何家堡乡白杨村发展退耕农户75户,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9.5万元,农户自筹49.5万元);引进良种猪450头,每头400元,投资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万元,农户自筹9万元)。共计投资11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8.5万元,农户自筹58.5万元。

八、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运行

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中央财政对我县畜牧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单位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全部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1、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发改委、农牧局、县畜牧中心主要负责人及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负责人组成项目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技术规范、资金使用等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并对项目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督察,及时发现和解决方案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健全管理制度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暖棚养畜建设项目建设的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追究制。实施农户由村委会提出,乡镇政府、农牧局、畜牧中心共同审核确定。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开展,确保及时完成项目建设。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由农牧局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直接面对项目农户,经项目验收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下拨补助资金,制作农户签字花名册报账。

4、人员培训

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从事暖棚养殖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基础。乡镇政府与县畜牧中心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退耕农户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环境保护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粪尿虽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如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微循环,促进该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生态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1、通过退耕还草和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发展豆科绿地,减轻放牧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通过积肥发酵、沼气发酵方式,对粪尿杀菌、消毒、脱臭,从而减轻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十、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从第三年开始,每年可出栏肉羊5000只以上、肉猪2000头以上,退耕农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加快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退耕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解决我县肉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并能大大促进我县草产业和草食畜的开发,同时又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生态效益

通过大量养畜可以促进草产业的开发,草产业的开发又能保持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同时又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使人身心健康,从而提高整体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附件:

1: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2009年度资金概算表 2: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2009年度工程项目明细表

篇7: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对策,建议

1 基本情况

1.1 现状

原州区退耕还林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正式实施,2006年全面结束。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导方针,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集中连片、稳步推进”的原则,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3.72万hm2。截止2013年底,原州区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8.38亿元,户均享受2.33万元,人均享受5 051元,涉及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直接受益群众35 889户165893人。

1.2 取得的主要成效

1.2.1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长期人为破坏,森林植被稀少,草原成为区域内植被主体,且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区林地面积翻倍增加,山绿了、水清了,区域生态环境逐年好转。

1.2.2 经济效益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原州区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8.38亿元,户均享受2.33万元,人均享受5 051元,使辖区内近60%以上的退耕户稳定解决了温饱,彻底摆脱了贫困。大面积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后,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助推了劳动力的转移,通过有组织的技术培训及劳务输出,使广大退耕农户掌握了新的技能,思想观念有了新变化,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到2013年底有近8.2万人走向外出务工道路,年创收10亿多元,有效地助推了劳务产业和农民增收。

1.2.3 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原州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广种薄收的现实,退耕还林前农民人均纯收不到900元,主要来自种粮、畜牧业和劳务收入。2013年底退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 464元。主要得益于每年1个亿的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解决了吃饭问题,生计无忧,没有发生群体上访事件,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1.3 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各级政府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自来水入户、柏油路进村、沼气池、太阳能等能源入户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观。但是,我区退耕还林以生态林为主,且由于我区生态脆弱,退耕还林地成林率低,无经济效益。当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结束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区3万多户退耕农户的稳定收入和吃饭穿衣问题,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2 对策建议

2.1 实施生态移民

政府加大投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度,将居住在深山的一部分不具备发展条件的退耕农户,整村迁移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或农村,如将寨科乡、河川乡、炭山乡、官厅镇、黄铎堡镇等部分深山中的村民迁移到三营、杨郎、头营、张易等镇区、固原市区周边,或在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集中建设生态移民村,并进行集中培训,使之自主发展商贸、物流运输、外出务工,或扶持发展设施种植、养殖等,使之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2 发展林下经济

在一些已经成林或者林木生长较好的地方,通过林权抵押贷款,鼓励有条件的退耕户承包林地,扶持养殖生态鸡、羊、牛、兔子、猪,发展林下林下经济;或者就近承包水库、水塘,进行鸭、鱼等养殖;同时利用丰富的柠条、山桃资源,组织退耕农户进行柠条纸条编织、利用山桃核加工手工艺品等,进行林副产品加工,增加退耕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3 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原州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如须弥山石窟等古遗迹,以及森林资源等大力发展访古游、生态游,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造提升须弥山“4A”级景区环境,建设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完善毛家台子农家乐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开发固原古城墙和秦长城遗址等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公园、生态休闲公园等。积极鼓励扶持退耕农户在旅游区发展餐饮、住宿、旅客运输等三产服务。并经培训,优先安排一部分退耕农户在景区保洁、导游等岗位就业。

2.4 大力发展经济林

2.4.1 促进枸杞产业提质增效。

强力推广宁杞7号、9号等枸杞新品种,引导三营、头营、彭堡等乡镇的茨农种植枸杞新品种;同时积极引进枸杞产品加工企业,拉长枸杞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枸杞产业提质增效。

2.4.2 进一步扩大红梅杏面积。

头营镇、河川乡有种植红梅杏的基础,要以示范园、点为带动,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红梅杏,对如官厅镇、寨科、河川等乡镇的山杏进行高接换头,嫁接改造为红梅杏。

2.4.3 促进早酥梨精细化管理。

依靠科技支撑,对河川乡现有的早酥梨进行改造,提高商品果率和经济效益;四要大打品牌战略。注册“原州红梅杏”和“原州区早酥梨”品牌,提高红梅杏和早酥梨知名度。

2.5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在山川结合区域,一部分山地已退耕还林,退耕户手中尚留有一部分川塬地或水浇地,如三营、头营、彭堡、中河等乡镇,可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高效复合种植,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冷凉蔬菜、设施果树、油料作物及粮饲兼用玉米等,提高土地收益率,增加农民收入。

2.6 实施转产转业

向国家申请将退耕地纳入天保工程,进行生态效益补偿,补偿资金直接发放给退耕农户;将部分退耕户中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意识好的青壮年劳力聘任为护林员,让他们管护退耕林地,给予缴纳“五险一金”,发放基本工资,保证他们的收入。

3 结论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项目为依托,依靠科技支撑,以示范园、点为带动,鼓励退耕农户积极参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第三产业等,有效增加退耕农户收入,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参考文献

篇8: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经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鄂发改发【2011】747号)文件批准建设,项目业主单位为准格尔旗林业局,建设资金来源为国家专项资金,已具备施工和监理招标条件,现公开招标择优选定承包人。凡符合相应资质要求的企业,有意者均可参加投标。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

2、建设地点: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和布尔陶亥苏木

3、建设规模:山杏基地26438亩;油松基地6000亩;

4、标段划分:施工划分为7个标段,监理为1个标段。

施工1标段:油松基地6000亩;

施工2标段:山杏基地9482亩;

施工3标段:山杏基地3798亩; 施工4标段:山杏基地2560亩;

施工5标段:山杏基地5280亩;

施工6标段:山杏基地2720亩;

施工7标段:山杏基地2598亩;

二、招标范围

1、施工招标范围:本工程施工图纸及工程量清单内的全部内容。

2、监理招标范围:本工程施工图纸内全部内容施工阶段“四控、两管、一协调、安全生产、建筑节能”的监理。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1、施工投标人资质要求:具备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园林绿化工程专业承包三级(含三级)以上资质的法人,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2、监理投标人资质要求: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综合监理资质或乙级(含乙级)以上园林绿化或市政公用工程监理资质的独立法人,并监理过三个以上类似或同等规模工程。

四、资质审查方式

1、本工程招标采用资格后审的方式

五、报名时需提交资料

1、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1份;

2、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1份;

3、授权委托书原件1份、授权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4、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1份;

5、施工企业需拟派本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6、监理企业需拟派本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7、外境企业须提供外境备案登记证明表原件及复印件1份。

六、报名时间、地点:

1、报名时间:2012年5月30日—2012年6月3日(上午8:30--12:00,下午:2:30--5:30)北京时间,节假日不休息。

2、报名地点: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满世花园小区1#楼六单元2楼东户

3、招标代理机构联系人:张国华 0477-3970948

4、招标单位联系人: 赵振清 ***

七、领购招标文件及投标保证金:

1、领购招标文件时间:另行通知(每标段施工招标文件售价贰仟元人民币,每份监理招标文件售价壹仟元人民币)。

2、投标保证金:施工单位叁万元整;监理单位壹万元整(投标单位在报名时需交纳投标保证金及招标文件费)

招标单位:准格尔旗林业局

招标代理机构:准格尔旗公信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本文来源:http://zhaobiao.yuanlin1.com/zhaobiaoshow-15663.html

篇9: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一、退耕还林(草)工作完成情况及今后的工作计划

鄂托克前旗退耕还林(草)工程从2002年开始实施,当年建设规模10万亩,完成退耕面积2万亩,宜林地还林8万亩。其中植苗面积34449亩,直播面积6551亩;按林种类型划分我旗均为生态林;按植被类型划分,乔木5629.6亩,灌木94370.4亩。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要求,通过验收,植苗合格面积28781.4亩,合格率83.5;直播合格面积59651.4亩,合格率91;2002年工程综合合格率88.4。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其中退耕0.4万亩,还林1.2万亩,宜林地还林10.4万亩。

通过两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旗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作经验,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鄂托克前旗实际情况,从2004年开始,在全旗9个苏木乡镇每年计划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涉及农牧户1000户,涉及农牧业人口3500人。在项目的实施上,要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市有关要求进行设计、作业、施工,并做好相关补贴政策的落实,保证让项目的实施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并通过后续产业的开发,有效推动全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全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让农牧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二、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方面的问题。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购买种苗时只能赊欠,大大地挫伤了育苗户的积极性。

二是没有退耕还林工作经验。工程启动较晚,我们是边施工边设计,因此部分地块落实与作业设计不相吻合,作业设计的部分内容需要变更。

三是技术人员少,管理困难。我旗总土地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共辖9个苏木乡镇,退耕还林项目分布各苏木乡镇,增加了项目管理难度。再加之我旗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指导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后续产业开发情况

鄂托克前旗从国家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区、市总体发展战略和鄂前旗实际出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按照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以“绿色产业”统缆经济工作全局的发展思路,即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培植绿色产业龙头,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畅通绿色产品流通通道,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几年来,围绕这一发展思路。鄂托克前旗上下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旗正在培植的麻黄、甘草、高产饲草料、舍饲养殖和特色农业等五大基地,正在建设的药材产业、生态畜牧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已初具模型。几年来,我们通过将退耕还林工程及后续产业开发有机地融入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当中,从而推动了全旗农牧业的快速健康,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8.21亿元,财政收入334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5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元。

(一)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初见端倪

全旗已培植形成以麻黄、甘草、高产饲草料、舍饲养殖和特色农业等为主的5大基地。麻黄基地,已围封天然麻黄20万亩,人工种植麻黄6万亩,麻黄产业已覆盖全旗9个苏木乡镇、60多个嘎查村,麻黄种植户已达到5800户,占全旗农牧户的60。甘草基地,已围封抚育天然甘草200万亩,年产甘草100万公斤,林产品基地,发展以沙柳、杨树、柳树、柠条为主的林产品基地136万亩。以舍饲养殖为载体的现代畜牧业迅速发展,全旗舍饲养殖户已发展到6300多户,占全旗农牧户总户数的50。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户均舍饲收入达到5000元。结合舍饲养殖工程和生态植被建设,全旗高产饲草料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产草量18万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以制种玉米、辣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

(二)龙头企业不断增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鄂前旗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有鄂尔多斯金驼药业集团公司、鄂尔多斯清真畜产品交易市场、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上海庙生态旅游公司高产饲草料种植和草业加工项目、鄂前旗金林木业有限公司、二道川昊派林木加工厂、以订单农业为主的市场化农业等六家。

1、鄂尔多斯金驼药业集团总公司是以麻黄草、有毒灌草为原料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2001年旗麻黄素厂收购麻黄草8050吨,生产麻黄素22吨,浸膏粉62吨,麻黄产业实现产值4285万元,企业创利税385万元。全旗人均实现麻黄产值630元,人均麻黄纯收入410元。以苦豆子、年心卜等为主要原料的有毒灌草项目2000年被国家

计委列为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试产阶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向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投产后将达到年处理有毒灌草2.5万吨,生产生物碱60吨、生物农药1050吨的规模,年产值预计可达2.8亿元。

2、2000年我旗引入宁夏长城房地产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鄂尔多斯清真畜产品交易市场已经启动运营,成为以肉

食品加工产业化为主的龙头企业。该企业以鄂前旗实施的舍饲养殖工程为载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目前该企业正在试运营阶段。鄂尔多斯清真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成投入运营,带动了6300户2万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业,户均舍饲收入达到5000元。

3、以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上海庙生态旅游公司为龙头的高产饲草料种植和草业加工产业化项目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高产饲草料基地36万亩,涉及3000多户1万农牧民,年可产饲草料18万吨。通过加工转化增值,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高产饲料基地的建设,有效地带动了舍饲养殖业发展。2003年,又启动实施了3万头肉牛育肥和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4、鄂前旗金林木业有限公司是以林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该项目于2002年启动建设,建设规模为年产中密度纤维板3万立方米,项目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960万元,实现利税1361万元。项目预计将于2003年9月份投产运营。该项目以林产品开发为主,必将成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开发的一个主要内容。

5、二道川昊派林木加工厂是以沙柳为主要原料的林产品加工企业。该项目于2002年启动建设,建设规模为年加工沙柳2万吨,年生产木质素纸浆1万吨,年实现产值1400万元。项目预计于2003年底建成投产。

6、通过各种中介组织、流通组织和服务组织发展起来的以订单农业为主的市场化农业得到迅速发展,面积已达3万亩,其中辣椒0.8万亩,制种玉米1.5万亩,其它制种0.7万亩,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

从这些龙头企业看,均属于农畜产品加工型企业,这正切中我旗目前农牧区经济最薄弱环节,能拉动一个产业或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我旗在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进行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和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了加工企业拉动型、市场牵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样化的产业化格局。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具有积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三)市场得到拓展,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我旗约有2000多农牧民和200个营销组织常年从事农副产品运销活动,把我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旗共有各类市场近20个,其中已初步形成规模的市场有4个,初步建立了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各级各部门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办各类服务组织。全旗共建立公司 农户组织30多个,各种农村专业协会近百个,村级服务组织200多个,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全旗已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等四种服务体系,这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开发提供可靠的市场购销保障。

四、后续产业开发的工作重点及建议

(一)实行区域布局,建立特色产业基地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产业基地。首先,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统一规划,统一品种,合理布局,建立成片成带的产业规模基地。重点发展以麻黄草种植为主的麻黄基地;以甘草种植和围封抚育为主的甘草基地;以苦豆草、牛心卜为主的有毒灌草种植基地;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高产饲草料种植、肉牛育肥、奶牛、小尾寒羊养殖基地;以速生杨、沙柳等为主的林产品种植基地。其次,要按照规划,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分离,盘活土地。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属承包农户所有。盘活土地,可以采取向农户长期租赁土地。第三,开发方式上。鼓励区域内农牧户自己开发,鼓励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承包开发,鼓励外商投资开发。

(二)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推进后续产业发展

根据我旗实际,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要以农林产品加工企业、购销公司、专业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在经济成份上,不受所有制局限,支持国家、个人、私营、合资、外资一齐上。凡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牧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都可以当“龙头”,龙头可以是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市场,也可以是一批营销队伍,谁是龙头扶持谁。龙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辐射)、多形式等特点。一方面对已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进行改组、改造、扩建;另一方面积极兴办新的农产品加工、贮藏、购销企业,鼓励和支持农牧民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外引内联,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税务、金融、土地、电力、农牧业等部门都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

(三)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搞活产品流通

一是要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拿到尽可能多的“订单”。二是要加快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的建设。各产业要根据需要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建设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对已有的市场要进行完善,规范市场交易机制。尤其要充分利用我旗三省区的结合部优势,发展边境贸易。三是积极组织产品销售大军,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干部、职工参与农产品营销。四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各产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脑因特网,及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尽快向企业和农民通报国内外农产品交易情况,指导生产和流通。五是对在外地有固定场所、有工商执照、信誉好的销售点,进行授牌直销。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要解决好千家万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连结问题,而且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实行最低保护价;通过向农户提供贷款贴息、预付农产品定金或生产资料,并把加工经营的利润的一部分返还给农牧民;农牧民可以以资金、劳力、初级产品等入股企业。保险部门要向龙头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开展保险业务,以减少农牧民在生产时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五)努力提高后续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

一是放活科技人员,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领办、承包、租赁、入股产业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公司等。二是鼓励农牧业科研院校积极参与开发工作,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以技术入股、联营等方式进行合作。三是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四是鼓励各产业争创名优名牌,发展绿色食品。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财政给予一定奖励,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的加倍奖励。

(六)加大筹措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上一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必须把握的七大方面下一篇:守住心灵的绿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