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秦观《千秋岁》

2024-04-30

说秦观《千秋岁》(共6篇)

篇1:说秦观《千秋岁》

说秦观《千秋岁》

,父亲那仅有0.01视力又坚持工作了35年的半只眼也终于失去了光明。这个巨大变化来得太快、太突然,几乎把父亲击倒,一切都改变了。然而让父亲最不能接受和忍耐的就是再不能执笔,再不能伏案著述。

父亲决定采用自己口述、我们记录的方法来延续他一生对中华文化的执著与酷爱。那时节,父亲“一喉多声”,既口述“红楼关键词”,又为《千字文》宣义,同时这组赏析文字也在进行之中。这篇文字是月8日继《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后准备另撰新书的首篇之作。父亲再一次选定秦观作为开篇,除了对秦少游词的喜爱之外,还能窥见他做学问的伏脉与路数。父亲临终前几天还为我们口述了此书的大纲,可惜未竟,成为一大憾事。

——周伦玲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在拙著《千秋一寸心》中,首篇讲的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乃是少游秦郎之作。今者此书开篇讲《千秋岁》,又是“山抹微云秦学士” 之佳篇,这纯系偶合,原无用意,但于此也可看出我对少游怀有一种文缘心境的情怀。可是,对这方面我也要先说明几句,我和他并没有什么生平时代的共同之点,比如:前人评他“古之伤心人也”,我已引过;可是我自问衷怀并没有什么伤心之痛,像他那样执著而难以超脱;只能说是我很同情于他,爱他的词笔有一种韶秀之气,与众不同。《千秋岁》风格笔致若与《满庭芳》相比,显得风流稍逊而多了一些厚重与执著的感觉。此为何故?一时尚难说清,但有一点可以细心涵咏,便是这和《千秋岁》的词调、句法不无关联。

开头一句“水边沙外”之“沙”,我在别处讲过:本是吴人称河边淤积的细润之土地,特名为“沙”;恰与通常以为大颗粒的粗糙之土正好相反。这是第一义,需要辨清。第二,在古人诗词中,“沙”成为泛称之词,不一定非含纳本义的特点。例如:琴曲的`名调有《雁落平沙》,还可以解为近水的地方大雁才喜欢。

可是,到了“新晴细履平沙”(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之句时,这个“平沙”就是一般平地的意思了——这种用法全由平仄韵律而选择,与“平莎”、“平芜”、“平原”、“平川”……都是为了避用平声字而变通的结果,不一定非得有茂盛的草地不可;更有甚者,不明音律之理,错把平川的“川”写为河流,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应该想一想,听京剧《武家坡》薛平贵与王宝钏重逢后的那个唱词时遇到 “怀中取出银一锭,将银放在地平川……”,就是把银子放在地上,与河流全无交涉呀!

闲话少说。本篇从“水边沙外”写起,这“沙”却真是吴语的本意。在这儿,词人所感受的季节、气候,周围的环境、氛围就与干燥的地方有所不同——这是哪里?曰:城外之地区了。为何这么说?第二句点明:“城郭春寒退”。就分布而言,内城为城,外城为郭,词人点明这不是城圈之内,人烟阜盛、万家灯火。而这城外觉得春寒已退,和气将浓,这是江南芳春正好的时节了,所以下接三字的一联,你看怎样写法:“花影乱,莺声碎”,如此而已。可是,最好的艳阳春景已然芬芳满目、香气盈怀了。一个“乱”最为奇特,“乱”本非好字,而用在这里却大有妙趣,正如白居易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看,这真好极了!只在此种地方才知汉字变化之妙——“乱”成为最美好的字眼了。不妨参看“红杏尚书”宋祁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人们纷纷议论,怎么把一个不好听的“闹”字用在词曲上了呢?而不能体会正是这个“闹”字,才把那花满枝头的春浓气息写得十二分饱满了。然后,你再看那个“碎”字,也是同样道理。这“碎”虽不能表示莺声委婉,却是群莺合唱的一片美景,就算自身不能感受,也已经入目盎然了。当然,这“乱”与“碎”,也包含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感受。

词人秦郎开头写明了春寒已退之后,只用六个字、两小句略为点染气氛,就让你感到确实寒退春回了。可是他立刻便把笔锋一转,说是在这么好的艳阳美景之中,却感叹:一是飘零,二是离别。美景越美,心情越难收拾。飘零者,天涯游子百般不遂人愿;离别者,相思相念的人也正是多愁多恨的缘由中心。所以,常言借酒浇愁,我却连吃酒的心情都不复存在,而离别之苦让人衣带渐宽、消瘦憔悴,这就是词人常说的“沈郎腰瘦”的典故。再接下去,才把问题正面摆明:“人不见”,是全篇的眼目、命脉、精神。这不见之人是谁呢?不必多言,只看“碧云暮合空相对”就能晓然了然。这是词人牵挂于怀、不可时刻放下的一位有情之人,因为,他这儿又用了一个六朝诗人的典故,就是“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至此上阙完毕。

下半阙主题内容并无新鲜变化,仍然是良辰美景、别恨离愁交织在一起,不能排遣。但让你感到新奇的并非全无,这就是上阙先由美景而带动离愁,下阙是回忆美景良辰到目前的现实和情绪,笔法虽一致而次序上却让你感到有一个反正面的妙处。这个“反正”,就是回忆当年西池相会,补足了上阙未能交待明白的来龙去脉。那“殊未来”的佳人曾与他在西池同游时,坐在车里游遍风光——“飞盖”是带篷子车的比喻词。而“鹓鹭”何也?盖鹓者凤雏也,身份高贵,比喻目前怀念而不能相见之人。鹭是比喻自己如同水边闲散的鹭鸟而已。可知这种情缘回忆起来更觉百倍难得而伤情。

请注意,重申当时重会之人今已不在的主题之后,接下一联虽无奇处却很动人:清梦已断,朱颜也改。须知“清”与“朱”叫作“借对”或 “假对”,因“清”仍含有色彩的因素,可与“朱”为对映之妙;不过我要说的更在那个“改”字不可忽略。因为,简单说来,也要回顾到李易山的名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玉溪首先用了这个“改”字,不可替代变易,然后才有李后主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才过渡到本篇秦郎的“镜里朱颜改”。你看,我们的诗人词客的灵心慧性,彩笔生花,是多么地令人感叹而又余音不尽、渺渺无穷啊!

词人纵笔至此,已到了曲调的煞拍之处,看他迤迤逦逦放笔写来,又如何收住呢?这就是需要绝大本领的要紧之处了。令人震惊而又难以想象的是,他竟然写出“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奇句,在我初次读时真有石破天惊、云垂海立之感,以为秦郎的文学创造力如此不凡,超出我原先的想象;可是又一转想,他也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飞红万点”,还是从杜少陵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而来的。所以,伟大的是秦郎,也是杜郎,不过杜郎还没有点破一个愁大如海,而秦郎占了一步先着,因此也就实在非凡可贵之至了。

本篇首句“水边沙外”的“外”字,应压韵读作“未”音,这个道理说来也很有趣: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名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那个“外”字,就应该读“未”音,这是宋代汴梁都城人的口音,古人有所评论。我本人也还能够记得早先民间的俗曲,多有“王员外”这个名词,但是唱起来、听起来,实际都是“王员未”的,我一下子晓悟了,原来这都是宋代词曲的遗音。

诗曰:

红楼写道林如海,不晓词源何处寻。

今日秦郎怀妙笔,纷红万点海样深。

[注]

《红楼梦》中黛玉之父林如海,旧日评家以为是指他的学问广大如海之不可计量,我以前也无别解,但觉未必如此简单。后于北京大学讲《红楼梦》,一位同学递上纸条,上面写明他以为林如海之名乃是取自秦少游《千秋岁》,而与学问无关,实为痛惜花落水流之意也。我看了大为佩服,今采其说补记于此,可惜已不能记其名姓,深觉歉然。

汝昌记于己丑大雪节之次日。

篇2:说秦观《千秋岁》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翻译】

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一悄地溜走了。花影摇曳,莺声呖呖。因人在外地漂零,不能在一起喝酒,彼此相思,衣带也宽松了。所等之人迟迟不来,同自己相对的只有黄昏天边的碧云。一忆往昔汴京金明池相会,同僚们一块乘车出游。握手言观处,今日还有谁在?回到皇帝身边的好梦破灭了,一照镜子才发现容颜渐老。好的光景不再,官僚们的愁苦如海深。

【评解】

这是一首感事伤别之作。春回大地而人却“不见”。眼前“花影乱”,耳边“莺声碎”,这情景对一个失意飘零的人,更会勾起回忆与哀伤。昔日与众友人欢聚的地方,如今还有谁在?抚今追昔,愈觉韶华易逝,流光似水。诗人触景伤情,感慨万千。全词写得凄凉哀婉,工丽自然。“飞红万点愁如海”句,尤为人们所称赏。

【集评】

《汲古阁本》题作“谪虔州日作”。

《艇斋诗话》:少游“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词,为张芸叟作。有简与芸叟云:“古者以代劳歌,此真所谓劳歌。”秦少游词云:“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今人多能歌此。方少游作此词时,传至予家丞相(曾布),丞相曰:“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已而少游果下世。少游第七,故云秦七。

《独醒杂志》卷五: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过衡阳,孔毅甫为守,与之厚,延留,待遇有加。一日,饮于郡斋,少游作《千秋岁》词。

毅甫览至“镜里朱颜改”之句,遽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居数日,别去。毅甫送之于郊,复相语终日,归谓所亲曰:“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未几果卒。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冷斋诗话》谓少游此词,“想见其神情在绛阙道山之间”,乃和其韵。《后山诗话》云: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后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耳。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如玉田所举诸句,能似此者甚罕。少游殁于藤州,山谷过其地,追和此调以吊之。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词为作者在处州(今浙江丽水)为监洒税官时所写,词中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表达了政治上的挫折与爱情上的失意相互交织而产生的复杂心绪。据处州府志云,处州城外有大溪 ,岸边多杨柳。起首二句即写眼前之景,将时令、地点轻轻点出。春去春回,引起古代词人几多咏叹。然而少游这里却把春天的踪迹看得明明白白:“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地退却了。二月春尚带寒,“春寒退”即三月矣,于是词人写道:“花影乱 ,莺声碎。”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炼。其中“碎”字与“乱”字,用得尤工。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摇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感于这两句词的妙处,南宋范成大守处州时建莺花亭以幻之,并题了五首诗。

“飘零”句以下,词情更加伤感。所谓“飘零疏酒盏”者,谓远谪处州,孑然一身,不复有“殢酒为花 ”之情兴也;“离别宽衣带”者,谓离群索居,腰围瘦损 ,衣带宽松也。明人沈际飞评曰:“两句是汉魏诗诗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少游此词基调本极哀怨,此处忽然注入汉魏人诗风,故能做到柔而不靡 。歇拍二句进一步抒发离别后的惆怅情怀 。所谓“碧云暮合 ”,说明词人所待之人,迟迟不来。这一句是从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表面上似写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细按全篇,却又不似。朦胧暧昧,费人揣摩,这正是少游词的微妙之处,将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起来,于是读来不觉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蕴藉含蓄。

过片转而写昔,因为看到处州城外如许春光,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昔日西池宴集的回忆 。西池,即金明池 ,《东京梦华录》卷七谓在汴京城西顺天门外街北,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诗注云:“元祐七年三月上已,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

这是一次盛大而又愉快的集会,在词人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鵷鹭同飞盖”一句,把二十六人同游西池的盛况作了高度的概括。鵷鹭者,谓朝官之行列整齐有序,犹如天空中排列飞行的鵷鸟与白鹭。飞盖者,状车辆之疾行,语本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 ,飞盖相追随 。”阳春三月,馆阁同人乘着车辆,排成长队 ,驰骋在汴京西城门外通向西池的大道上,多么欢乐;然而曾几何时,景物依旧,而从游者则贬官的贬官,远谪的远谪,俱皆风流云散 ,无一幸免,又是多么痛心!“携手处,今谁在”,这是发自词人肺腑的情语,是对元祐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然而词人表达这种感情时也是极含蓄委婉之能事。这从“日边”一联可以看出。“日边清梦”,语本李白《行路难》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王琦注云 :“《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

少游将之化而为词,说明自从迁谪以来,他对哲宗皇帝一直抱有幻想。他时时刻刻梦想回到京城,恢复昔日供职史馆的生活。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梦想如同泡影。于是他失望了,感到回到帝京的梦已不可能实现 。着“镜里朱颜改”一句,更联系自身。无情的岁月,使词人脸上失去红润的颜色。政治理想的破灭,个人容颜的衰老,由作者曲曲传出,反复缠绵,宛转凄恻。

开头说“春寒退”,暗示夏之将至 ;到结拍又说“春去也 ”,明点春之即归。两者从时间上或许尚有些少距离,而从词人心理上则是无甚差别的。盖四序代谢,功成者退,春至极盛时,敏感的词人便知其将被取代了。词人从眼前想到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在噬啮他的心灵 ,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 。“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然以海喻愁,却是作者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句也极有力。近人夏闰庵(孙桐)云 :“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俞陛云《宋词选释》引)。

这首词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练习题: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3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前后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篇3:普天乐舞千秋岁 太平歌唱万年欢

【关键词】 泉州傀儡戏;曲牌;傀儡调音乐;撩拍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主体部分的福建木偶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既是全世界对于泉州提线木偶戏这千年古艺的由衷赞扬,也是对于其千余年来不间断传承的充分肯定。欣喜之余,我写下了标题对联,其中有[千秋岁]、[万年欢]、[普天乐]与[太平歌]等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统唱腔曲牌名。对于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统剧本、操作线规、雕刻技法、傀儡制作等方面都有众多贤达撰文叙述过了,这里我不再赘叙。本文主要以自己从艺三十多年来的经历,谈谈对于泉州傀儡调曲牌内涵的一些理解。

我国现存的各类木偶戏,几乎都是采用地方音乐作为自己的剧种音乐,如:陕西为秦腔木偶戏,广东为粤剧木偶戏,四川为川剧木偶戏,湖南为湘剧木偶戏等。而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傀儡调”是曲牌体音乐,每支曲牌都有固定的旋律曲调,有的曲牌,甚至有更多的变体,如[寡叠]、[北叠]、[三稽首]等。有的曲牌,名称相同,却有不同撩拍类型,如[倒拖船]、[好姐姐]等。另外,通过“增损旧腔,转入新调”的曲牌也占相当数量。有些曲牌,未必宫调相犯,往往集合数曲的乐句而成,这就是所谓的“集曲”,即在几个同一宫调或管门系属而不同曲牌的曲调之间,各取若干乐句,重新组成一支曲牌,如:[三遇犯]由[福马郎]、[四空锦]、[水车歌]集曲而成,等等。泉州傀儡戏的传统音乐又称“傀儡调”。“傀儡调”是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泉腔音乐体系,是泉州地方的重要宝库之一,它有鲜明的个性。“傀儡调”以北曲较多,旋律曲调平直而失于装饰,声腔独具刚健质朴、粗犷高亢的艺术特色。至今仍保留着三百多个曲牌的旋律曲调。就我个人理解,傀儡调值得传承和保护的原因,除了其是泉州傀儡戏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外,其自身还具有历史文学的研究价值与深厚的艺术内涵。

从历史文学渊源来说,泉州傀儡戏因其发源甚早,且是由“闽南语”(即古河洛语)进行演唱与道白的,所以其曲牌内在就包涵了诸多的古汉语成份。据学者考证,闽南语其实就是中原先民为躲避战乱迁移至闽南定居时所带来的中原古汉语。其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期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唐诗宋词用现代的普通话读起来不压韵,而用闽南语诵读就合辙压韵,朗朗上口。舉个例子: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两句诗用普通话读起来不压韵,而用闽南语(古河洛语)吟读则韵味十足。

再者,戏曲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傀儡调就属于曲牌体。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因而在曲牌的创作中就相当于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多少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泉州傀儡调有着诸多的古老曲牌,属于慢(散板)的曲牌有:[吟诗慢]、[大山慢]、[美人慢]、[湘子慢]、[陈子慢]、[北慢]、[正慢]、[赚慢]、[怨慢]、[贤后慢]、[圣潮慢]、[抛盛慢]、[连环慢]、[哭断肠]、[连理慢]、[贺圣朝慢]、[金蕉叶慢]、[粉蝶儿]、[临江仙]等。以上曲牌皆为慢词,以散板形式演唱,一般用作角色上场的引子。属于慢(七撩)的曲牌有:[皂罗袍]、[雁儿落]、[罗带儿]、[大胜乐]、[森森树]、[销金帐]、[集贤宾][月眉序]、[一江风]、[锁南枝]、[一盆花]、[望孤儿]、[桂枝香]、[孝顺歌]、[生地狱]、[死地狱]、[望吾乡]、[忆多娇]、[太平歌]、[北江儿水]、[渔夫第一]、[下山虎]等。属于七撩慢起(即散板过七撩)的曲牌有:[雁儿落]、[步步娇]、[泣颜回]、[出坠子]、[好孩儿]、[月儿高]、[香柳娘]、[园林好]、[一封书]、[两休休]、[千秋岁]、[普天乐]、[绣停针]、[甘州歌]、[黑麻序]、[红衲袄]、[风入松]、[李子花]、[宜春令]、[赛红娘]、[聚云飞]、[驻马听]等。属于慢(三撩)的曲牌有:[万年欢]、[福马郎]、[红绣鞋]、[光光乍]、[柳梢青]、[倒拖船]、[太师引]、[玉交枝]、[圣葫芦]、[摇船歌]、[月儿高]、[节节高]、[金乌操]、[五供养]、[西地锦]、[南海赞]、[梁州令]、[北青阳]、[抛盛]、[沽美酒]、[画眉衮]、[玉抱肚]等。属于三撩慢起(即散板过三撩)的曲牌有:[金乌噪]、[三仙桥]、[大真言]、[琴韵][锦板]、[一封书]、[北一封书]、[北聚云飞]、[八声甘州歌]等。属于一二的曲牌有:[四边静]、[北调]、[鱼儿犯]、[缕缕金]、[包子令]、[地锦裆]、[好姐姐]、[北叠]、[紧叠]、[翁姨叠]、[叠字五更子]、[风险才]、[金钱花]、[四季花]、[真旗儿]、[女冠子]、[剔银灯]、[浆水令]、[古月令]、[巢梨花]、[尾声]、[锁南枝]等。属于叠拍的曲牌有[北调]等等众多曲牌。且这些古老曲牌在傀儡调中大都有其固定的旋律曲调。很多傀儡戏老艺师,只要在古傀儡戏簿上看到这些曲牌名,就能将其唱词用该曲牌特有的旋律曲调演唱出来。因而在用古河洛语为这些曲牌填词时,遇到重要的词位甚至要严格到平、仄、抑、扬。如不根据平仄声来填写,就会形成所谓的倒音字,难以谱曲和演唱。如此一来,每个古傀儡戏剧里的古老曲牌之唱词,在创作之初就既要顾及所演人物的性格、所处的环境、心情等因素,还要符合谱曲填词的严格规定,实属不易。因此,当传统傀儡戏剧簿里每一个人物的主要演唱曲牌既定填好之后,即使历经千百年传承,都不会再轻易更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傀儡调”基本保存南戏音乐中“宋人词益以俚巷歌谣”的表现特点。因此就决定了泉州傀儡调古曲牌是一种既包含了丰富古汉语内涵,且创作不易、传承严格的古老艺术载体。

nlc202309031404

傀儡戏曲牌内容中有很多属于古汉语的成份,甚至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这里举一个例子,傀儡调中有一[抛盛]曲牌,其中有一首流传甚广,在很多出戏中都用到过的曲子,其内容是:“急急修来急急修,猪膋炒菜强麻油……”,这一句唱词里的“膋”(古河洛音lá,今音liáo)字,其原意为肠上的脂肪,也泛指脂肪。在现代普通话中已没人用到了,其原本读音及其原意也很少有人知道,屬于生僻字。但在《诗经·小雅·信南山》有:“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这样一对照,即可发现,这两处“膋”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因而可以说,泉州傀儡调曲牌中的诸多文字内容可以与上古生僻字词相对照,其意自现,极具历史文学价值。

当然,作为一个剧种的独有音乐形式,傀儡调也极具艺术研究价值。在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中,泉州傀儡戏也在创造、丰富其演出剧本——即“落笼簿”与“笼外簿”。这些演出的“簿”中的音乐形式,除传承保留好原有的曲牌、音乐外,还集采众长,并利用本剧种众多丰富的曲牌资源及独特的音乐旋律,在新创作的剧目中,非常巧妙地运用好泉州傀儡戏曲牌及音乐这独具一格的创作元素。其来源既受宋元以来本地南戏流派发展的相互影响;还有随中原人口南迁,而来自中原古代的诸多音乐形式。如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间小调小曲等。它以自身曲牌为基础,兼收部分北曲套数,并以“犯”、“赚”、“煞”、“北”、“叠”、“滚”、“裆”、“唱诵”、“念”、“引头”、“尾声”、“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以多样的曲牌演唱方式来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

傀儡调曲牌的运用与表现方式若要细细道来,非区区数千字可言尽。仅从几个方面简述一下傀儡调曲牌的音乐特点与运用艺术:

节拍类型多样性。泉州傀儡调对于节拍俗称为“撩拍”,其曲牌共有五种节拍类型:慢(即散板)、七撩(即8/4拍)、三撩(即4/4拍)、一二(即2/4拍)、叠拍(即1/4拍);所有曲牌皆以这五种节拍形式或单独、或组合存在,形成各具不同感情色彩的曲调旋律。

“高腔”式的演唱形式。传统傀儡调唱腔遵循古法,刚健质朴、粗犷高亢,在没有乐器伴奏时也曾只以锣鼓配乐干唱,演唱音域尽可能定在高共鸣、穿透力强的音阶上;以南唢呐为主乐伴奏时,虽也有根据演员的音域定调(俗称“开口管”),但主要还是以俗称“大摩弦”(降A调)和“小摩弦”(降E调)为主要调式,且演唱音阶也都在高音区域,因而极具感染力。

以曲牌特性来区分感情色彩。在演出题材为历史人物的风云际会时,旋律曲调上便以高亢、刚健见长,曲牌常运用[西地锦]、[出坠子]、[剔银灯]、[地锦裆]等,更能突出雄浑、粗犷格调;在表演才子佳人浓情蜜意时,曲牌常用[浆水令]、[玉交枝]、[千秋岁]、[驻马听]等,其缠绵、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表现高兴、喜庆时常唱[太平歌]、[节节高]、[四季花]、[牧牛歌]等,其喜悦、欢快的心情一听便知;表现凄凉、哀伤时常用[生地狱][倒拖船]等,缠绵悱恻、凄凉委婉;表现赶路、心急等常用[步步娇]、[千里急]……凡此种种再辅以“和唱”、“合”、“嗹尾”等表现手法,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因泉州傀儡调的文学与艺术感染力很强,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仅没有像其它地区的木偶戏一样只能采用地区剧种音乐;反而是泉州地区的南派戏曲艺术广受傀儡调的影响,借鉴与直接应用了很多傀儡调的曲牌和旋律,甚至连唱词也完全“移植”,作为自己的表演内容。这更从侧面证明了泉州傀儡调的价值。如今泉州傀儡戏已经入选“世遗”名册,在全世界的共同关心与爱护下,这一古老剧种将会让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泉州傀儡调也将继续传唱下去,薪火不绝。

参考文献:

[1]王景贤,白勇华.指掌乾坤[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2]黄少龙.泉州傀儡艺术概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林建裕,泉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三级演奏员。

篇4:《千秋岁秦观》诠释

浅水边,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气悄然尽退。枝头繁花,晴光下的倩影,纷乱如坠地颠颤微微。流莺在花丛,轻巧的啼啭声,听来太急促,太细碎。啊,只身飘零,消愁的`酒盏渐疏,难得有一回酣然沉醉。日复一日的思念,心身已煎熬成枯灰。相知相惜的挚友,迢迢阻隔,眼前,悠悠碧云,沉沉暮色,相对。想当年,志士俊才共赴西池盛会,一时豪情逸兴,华车宝马驱弛如飞。不料风云突变,如今,看携手同游处,剩几人未折摧?啊,秉舟绕过日月,那梦已断毁,只有镜中古铜色,照出红润的容颜已非。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潮涌潮推。

篇5:千秋岁秦观 赏析

人物评价:

• 苏轼: “有屈、宋之才。”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 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 李清照:“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词论》

• 金元好问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论诗绝句》

• 陈延焯:”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白雨斋词话》

• 王灼:张子野、秦少游,俊逸精妙。少游屡困京洛,故疏荡之风不除。——《碧鸡漫志》卷二[3]

• 张炎: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3]

• 董士锡: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3]

• 刘熙载: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之。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且称少游为词手。山谷倾倒于少游《千秋岁》词“落红万点愁如海”之句,至不敢和。要其他词之妙,似此者岂少哉?——《艺概》卷四[3]

• 冯煦:”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3]

• 况周颐: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斗山。黄山谷、秦少游、晁无咎,皆长公之客也。山谷、无咎皆工倚声,体格于长公为近。惟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擩染之外,而其所以契合长公者独深。张文潜赠李德载诗,有云:“秦文倩丽舒桃李。”彼所谓文,固指一切文字而言。若以其词论,直是初日芙蓉,晓风杨柳。倩丽之桃李,容犹当之有愧色焉。王晦叔《碧鸡漫志》云:“黄、晁二家词,皆学坡公,得其七八。”而于少游独称其“俊逸精妙”,与张子野并论,不言其学坡公,可谓知少游者矣。——《蕙风词话》卷二[3]

• 夏敬观: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比之山谷,诗不及远甚,词则过之。盖山谷是东坡一派,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东坡尝讥少游:“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词。学者细玩,当不易吾言也。——吷庵手校《淮海词跋》[3]

• 周济: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宋四家词选》序论[4]

篇6:《千秋岁》秦观词作鉴赏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上一篇:设备安装安全防护下一篇:加入WTO后中国电视所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