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回忆作文

2024-05-08

五年前的回忆作文(共14篇)

篇1:五年前的回忆作文

不知怎的,当我独自一人时,总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她……

那是五年前的事了。小时候,我一直跟爸妈住在新疆。因此,我认识了一位朋友—杨阳。

她大方、直率的性格让我们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她不管上树摘枣,还是下河捉鱼,样样拿手。她和我玩时,总喜欢爬矮树乘凉。我恐高,不敢上去。她就一边嚷嚷着下次再也不带我玩儿了,却也一边很用力地把我拉上来。我俩还干过傻事:买塑料的玩具戒指戴上玩儿。可要摘下来就不容易了—戒指是前窄后宽的设计。于是我们一下午就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最后只能忍着疼让对方使劲拽下来。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渐渐长大。

爸爸说,过段时间,我们就要回家乡了。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我们很沮丧。她低下了头。过了一会儿,她忽然抬起头来:“过上一段日子,我们也要回四川了。”我俩同时看向对方。周围死一般的寂静,我们沉默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一直互相无言的陪伴。那天,我开口了:“要不我们留个纪念吧!”“怎么留?”我摘下两朵成熟的蒲公英,对她说:“拿上吧,永远保留着。”她接过蒲公英,伤感地说:“这不是能够永远保留的东西,不如让它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她轻轻一吹,蒲公英四处飘散。我也这样做了。记得那天,我们把周围的蒲公英都吹散了。我们笑得很开心,但心底有一股淡淡的忧伤……

她终于要走了。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找她,却发现她爸爸正在搬家具。她急急忙忙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我要走了。”我愣住了。尽管我知道这是迟早的事。

我问:“这么早就要走吗?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吗?”她擦擦眼泪,对我说:“世界上叫杨阳的人很多,你可别忘了我……”我抽噎着说:“不会……不会……”她抱住了我。我闻到了她头发上的淡淡的茉莉花香。她又说:“记住我,我叫杨阳。杨树的杨,阳光的阳。”说完,她便在她爸爸的催促声中离我远去……

她现在还好吗?还记得我吗?我们以后会在哪里邂逅呢?我想,那里一定有大片的蒲公英。

她应该也会在不经意间,回忆五年前,递给她一朵蒲公英的人。

六年级:巩楠

篇2:五年前的回忆作文

四月五日中午,我漫步在公园里。突然,似乎耳边响起一句焦急的询问:“你有没有事,受伤了吗?”我心头微微一颤,是什么时候听到这句话来着?哦,对了,那是五年前了,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读一年级的第一天,刚放学,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妈妈骑着电瓶车来接我。路过菜场,妈妈把车停在路旁,半蹲下来,说:“你在这儿看着车,不要乱跑,我买完菜就回来。”说着就匆匆忙忙地走开了。这时,路上人来人往,大家几乎都穿着雨衣,打着伞。我那时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黄毛丫头,在人群中就像一只蚂蚁,我拿着一把大大的.伞。按捺不住性子地在妈妈和电瓶车间窜来窜去。

当中,我有一两次差点被车撞到,但他们都刹住了车。在我面前惊险地停了下来。而我却像个没事人一样,一无顾忌地走来走去。一会儿到妈妈旁边摆弄摆弄菜,一会到车旁边踩踩水,一会又不要命地到路中间跳来跳去,踩踩水洼。突然,就在我准备以一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过车流时,一辆自行车突然冲了过来,把我像xxx一艘纸船一样般地撞倒在地,水花四溅。我小小的身躯哪能承受得了这样大的冲击力,于是整个身子摔在了又湿又臭的泥水里,雨伞也滚在了一旁。

妈妈听见声音,赶忙扔下菜。向我小跑过来,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拉起了我,急忙查看我有没有受伤。那时我半个身子都沾满了黑乎乎的泥水,竟然都没有哭,到是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把我撞倒在地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妇人,应该是因为没穿雨衣也没打伞,所以才骑得那么快吧。她看我倒在地上也焦急地问我:“有没有事,受伤了吗?要不要去医院看看?”“不用,不用。”妈妈急忙接口道。

那时,不知道我是不是被撞糊涂了,傻愣愣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不说,一声也没哭。妈妈急忙送我回家,换洗好衣服才去买菜。

篇3:五年前的回忆作文

1. 播放音乐《口占一绝》, 问:还记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李大钊)

2. 回顾上节课内容, 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师引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文章作者是 (李星华) , 写于 (1943) 年, 那年正值李大钊逝世 (16周年) , 所以课题叫 (《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们还知道, 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是 (倒叙) , 采用 (第一) 人称的叙述方式, 从第2段到文章最后, 依次叙述父亲 (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的情景。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和文本进行对话, 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被捕前部分

1.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2~7段:

想想被捕前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默读课件内容:提炼学法并板书:

读课文→表观点→谈体会

2. 学生默读课文2~7段, 并在旁边作批注。

3. 交流默读所得, 教师将学生所谈到的形容李大钊的词板书, 再让学生谈体会。相机指导学生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 父亲是很慈祥的, 从来没骂过我们, 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可笑的问题。他无论多忙, 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 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2) 局势越来越严重, 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 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这一环节中, 通过学生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让学生体会到李大钊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通过将李大钊现在的语言和以往的慈祥进行对比, 体现李大钊爱儿女更爱国家的情感以及谨慎的工作态度。

三、分组学习被捕时和被审时部分

1. 课件出示

分组学习:

第一组:默读课文8~17段:想想被捕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第二组:默读课文18~29段:想想被审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 学生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分组学习, 将自己的观点板书到黑板上, 以备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分工学习了“被捕时和被审时”的段落, 但我们的交流是共同的, 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谈体会, 之后请第二组的同学谈体会。 (交流“被捕时”内容, 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 以及文中对宪兵的描述,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残暴”“一拥而入”的意思, 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运用对比的写法也能突出人物形象;

交流“被审时”内容, 引导学生详谈对以下两段的理解:

(1) 在法庭上, 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2) 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及其作用

1. 读课文最后三段, 用一个词形容全家的心情。 (悲痛)

2. 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段, 想想这是怎样的写作方法, 这种写作方法有何好处? (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 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3. 找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 并做好标注。

第一对:我蹲在旁边, 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第二对:才过了两天, 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 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阎振三。

4. 出示《灯光》的首段和末段, 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迁移, 升华主题

1. 课件出示:一个民族, 不能忘记历史, 不能忘记英雄。

师:十六年前的那一幕幕, 在作者的心中烙下了永远的印记, 其实李大钊的名字以及他所做的一切也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课件出示四幅画面) 。瞧, 为了纪念李大钊, 在他的老家河北乐亭和北京分别建立了李大钊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邓小平爷爷还亲自题写了碑文。

2. 课件出示

课后拓展:

(1) 1927年的春天, 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 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 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 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 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2) 在我国的文学长廊中, 还有很多革命题材的小说, 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篇4:回忆70年前的“八·一五”

这一年是日本鬼子侵占北京的第8个年头。在沦陷区的中国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绝大多数穷人,连棒子面儿也吃不上。市面上只供应混合面儿,黑乎乎的,据说是用豆饼、高粱、老玉米碾压在一起做成的。人吃了这东西连大便都很困难。尽管是这么难吃、难咽、难便的混合面儿,老百姓也必须排长队去买。不买这种粮食就得挨饿。当时大米已被列为军用,只许日本鬼子们吃,私运大米就是犯罪。

占领大半个中国的日本鬼子,收买汉奸、伪军、特务统治中国。在我们学校里就派驻了一个日本教官,他名为唐本,40多岁,能讲汉语,是个中国通。他还教我们日语课。我们同学都知道,他绝不是真正的老师或学者。估计他一定是日本浪人或宪兵特务。所以上课时大家都特别小心,尽量不说话、少说话。记得他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在打开课本之前,他给我们讲大东亚战争。他说日本皇军现在组建了一支“神风特别攻击队”,队员都是十几岁的青年,受过日本民族的武士道教育,非常忠于天皇。在南太平洋作战,他们视死如归,敢于驾着飞机、带着炸弹,硬往美军大军舰上撞。他们在临出发前,都要饮一碗壮行酒,飞机上加的油也只够去程的……下课后,同学们私下议论:“这就是困兽犹斗呀!看来鬼子在太平洋上不得烟抽了!”大家暗自高兴!

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正值暮春三月,突然教我们数学的刘老师失踪了。学校领导只说他病重,不能来上课了。害得我们毕业班数学课两周空堂。后来还是从师大女附中请来了两位女老师代课。这也轰动了整个第三中学,因为有史以来,第三中学整个祖家大庙,从没有女性出入过。学校里连个女厕所都没有。这两位老师都是40岁左右,一位姓王,教代数;一位姓张,教解析几何。两位老师讲课都是开快车,尤其是张老师快人快语,打扮入时,走进教室一阵香风。记得有一次,她在黑板上边讲边画边擦,忽然啪的一声把板擦掉到讲台下面去了,正好落在我的同学赵永锡的脚下。永锡同学下位子把板擦拾起来,向前走两步递给了张老师。当他转身返回时,大家看到他的脸像是一块大红布,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都笑了。下课后,有人便赠予他一个雅号:班粹。

离我们结业还有三周,失踪的刘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什么也没说,走上讲台就开始讲课。他脸色又黄又绿,人瘦了一圈,嗓子也沙哑了。他讲课更是开快车,终于在毕业考试前将落下的课全讲完了。后来我们才听说,刘老师是在初春一天深夜被日本宪兵从家里抓走的。他吃了许多苦,差一点儿死在魔窟里。

1945年7月,北京市大学考试,当时公立大学只有北大和师大。这两所大学是同一天考试,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班升学的人都报考了北大。后来听说北大考生人数特别多,师大考生人数很少,这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师大毕业后主要是当老师,而当时老北京流行着一句民谚:“北京四大贱——坐电车、买咸盐、贴邮票、请教员。”在日本统治时期,老师们的待遇确实是太低了。

我因家境不好,没想升学,只想找个工作减轻家里负担。可是彼时百业凋零,工作难找。

我有个亲戚当时在小乘巷一处建筑工地干活并守夜。那是一个三进院子,共18间平房。7月中旬,与他一起干活的工人病了,和泥抹灰少了一个人。他知道我在家里没有事,就把我拽了去。我干了20多天,到8月14日工程完毕,我拿到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心里非常高兴。我母亲说:“你拿这钱明天去西单商场买件衣服吧,省得你连件洗换的衣服也没有!”于是,转天8月15日,我吃完早点便去前车胡同东口,登上一辆叮叮车。电车行到西四北时,我看到马路边上挤满了人,而且人们都仰着脸听电线杆子上的广播里的声音,我也好奇地挤下了车。“哈哈!听清了!日本投降啦!太好啦!”人们听到以后欢声雷动。我立刻决定,西单商场我不去了,赶快回家先把这个大快人心的喜事告诉我的邻居们。

我走到报子胡同口,正遇见我班同学王克勤,他也是刚听了广播,我们俩人特别高兴!他和我商定第二天上午在另一位同学刘宝琦家里聚一聚,好好庆祝一下。

我回到大觉胡同东八个门,立刻便挨着门一个院、一个院通知日本投降的消息。立刻,我们小胡同里就热闹起来了。有人说:“小日本滚蛋了,咱们得吃捞面好好庆祝呀!”有的老爷爷说:“庆祝小日本儿滚蛋我得喝二两!”39号的赵志广是西直门车站的勤杂工。他下了夜班刚要睡觉,一听外边这么热闹,跑出来一听这个大喜事,他立刻蹦起来:“鬼子投降了,我不受他们的气啦!山田这个王八蛋,他常扇我。明天见到他,我先扇他几个嘴巴出出气!”

36号陈奶奶的大儿子国良是通县小学的教师,和另外两个老师住在学校。去年冬天深夜,开来一辆日本警车,三个老师都被日本宪兵抓走了。在魔窟里他们受到了酷刑,关押了半年才被放出来,算是捡了一条命。他对鬼子非常愤恨,他说,宪兵队里是人间地狱,通县农民被他们杀死得太多了。

33号的江大妈听说日本投降格外高兴!她和邻居们念叨:“这回我们家那爷儿俩该回来了!他们被鬼子抓走已经两年多了,一点消息也没有,大柱儿那时才13岁呀!鬼子投降了,抓走的画工也该放回来了吧!”老太太想起丈夫和儿子就掉眼泪。

晚上,白天上班的男人们都回来了,胡同里更热闹了。我父亲说:“西直门城门前没有鬼子站岗了,老百姓出来进去没人检查了。”有人说:“端王府的日本兵营的大门关上了,门顶上的膏药旗也没有了,站岗的鬼子兵也不见了。”还有人说:“大马路上看不见巡逻的鬼子兵了!老北京又是咱们中国人的天下啦!”

不约而同,八个门里家家户户都吃捞面了。胡同口外的油盐店的米粮柜上,竟全天都在卖白面。白面柜子里打开两袋面粉倒进去,很快便卖完了。这一天就卖出十几袋面粉。李记切面铺的掌柜说:“我这一天竟压切面了!压面机一天也没停。日本鬼子滚蛋了,家家户户都庆祝!”

“八·一五”这一天,我们东八个门比过大年还热闹,各个院儿里猜拳行令声、高声说笑声、小孩欢笑声不绝于耳,一直热闹到深夜。

篇5:七年前的回忆作文

--题记

人在刚刚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记忆力几近没有,对于这个世界的留恋只有痛苦的放肆,母乳的芳香以及睡觉的惬意。所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

慢慢的,我们长大了,记忆力也随之增长对于这个世界也增添了几分独特的印象,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久而挥之不去。留下的只是回忆,痛苦、快乐、沮丧,尽在那小小的心里藏着。

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所以他的“鱼”生毫无意义,只有漫无目的的游来游去,一切为了生存,简单的生存。听天由命,任人宰割。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有了记忆,才有出现了回忆。会议对我们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回忆那些似水的年华,才知道哪些人值得去爱,哪些事值得去做,到底谁值得等待。这是因为有着一点的青涩,才有了那份永不磨灭的时光。

回忆那些屈辱的历史,更加懂得中国的伟大,华夏儿女的不屈,让自己的胸口燃气满腔热血,才明白“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

能成为回忆的,大都是快乐之外的事,但也因为这份回忆,我们才产生了活下去的意义,对于时间,也多了一份不舍。

篇6:一年前的回忆800字作文

至今为止,我还是忘不了那件事。那是一年前的事了……

那天早晨,阳光明媚,我和妈妈、妹妹一同走在去SM城市广场的路上。一路上,我和妹妹兴奋不已,打闹说笑,一点也不顾及这是在大路上。妈妈虽然也一直在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但我们却一直不以为然。快到SM了,我不禁加快了脚步,把妹妹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妹妹一见我和她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便在我身后飞跑着,想要跟上我的.脚步。一到马路边,正在打电话的妈妈便快速地拉住了妹妹的小手,想要和她一起过马路。而我却不经意地用双眼朝马路的左右两边瞟了几下,便飞快地跑到了马路对面。一到马路对面,我就马上朝妹妹招手,示意她快点过来。妹妹一见到我已经跑到对面,便用力甩开妈妈的手,不顾一切地朝我跑来。眼看妹妹就快到我身边了,只剩下两米了,我已经准备伸手拉她了……这时,意外却悄然而至——一辆飞驰的摩托车快速地朝妹妹冲过去,硬生生地把妹妹撞倒在地!同时,那辆摩托车也跟着倒了下来。一霎那间,时间好像凝固了,我的头脑一片空白,身体被定在了那里,动弹不得。我只好瞪大了双眼,看着倒在地上的妹妹和摩托车。妈妈站在那儿,显然也被惊呆了,但过了几秒钟,她便大声叫到:“佳颖!快把佳琪扶起来呀!”说着,她也快速地跑过来,一把抓住了“肇事车主”的衣服,不让他逃走。我扶起了佳琪,正面一看,还好,没什么大碍,可是当我正想舒一口气的时候,佳琪身后的一幕,让我说不出话来——她耳朵上方正在不断地流血,白色的衣服染到了血,瞬间就变成了鲜红色……妈妈显然也看到了这一幕,马上拿起手机就要报警。可那位摩托车车主却苦苦哀求妈妈不要报警,然后他就送我们去医院。妈妈大概也想“大事化小”,就同意了。那位车主便马上载着我们去了中山医院。一路上,我都一直在想:“都是因为我,都是因为我,才会变成这样,怎么办啊……”到了中山医院,那位车主见我们都下了车,就在这瞬间,那车主跨上摩托车,加大油门,飞快地逃走了!见追上那人没什么希望,妈妈只好带着我们先快步进了医院。妈妈找到挂号的地方,跟大家解释了一下事情,那些排队的人就马上让出了位置。妈妈一边说着谢谢,一边给妹妹挂号。

二十分钟后,医生终于给妹妹处理好了伤口,并缝好了针。其实我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我,妹妹身上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的,绝对不会……

篇7:回忆十年前的校园作文400字

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那跑道上曾有两个人,那就是我和你。跑道旁边的柳树已发芽了,空气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我和你都充满无限的活力。那个春天开始,我们约定,每天一起跑步,每天下午,我们都一起跑两圈,累了,我们坐下来,聊会儿天,空中有我们的欢声笑语。夕阳西下,那跑道上,只有我和你的背影,和我们洒下的汗水……

夏天,那树变得很绿,那蝉在树上不停地叫。花儿也异常娇艳,微风丝丝吹来,花儿微微摇动。跑一圈,就很热,我们一起去买冰棍,回来后,坐在树荫下,吃着冰棍,嗅着空中淡淡的花香,一起谈梦想。“哈哈哈……”远处传来你我爽朗的笑声,那时的我们多么自由、快乐!

秋风飒飒吹来,那树叶哗啦啦地响,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花也谢了,就连小草也不再生机勃勃,但是你我依然欢笑常在,跑道上有好多枫叶,我们开始捡枫叶,我们比赛,看谁的枫叶最大最红,我们那时候多开心!

冬风吹来。那天,我们的友谊在那片土地上分裂了,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雪,飘下来,我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望着这熟悉的跑道,我的心冰凉。我拼命回忆从前我们开心的画面。我想逃避,我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但是,那雪无情地覆盖了你我的情谊。

篇8:五年前的回忆作文

实际上, 当我们读到“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标题时, 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疑问:

首先, 为什么要特别点明“十六年前”, 而不是像一般的回忆录, 选择以“我的父亲李大钊”或者“回忆我的父亲”为题?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 在回忆自己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 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或许我们可以说, 文章写的是1927年的事, 即便如此, 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父亲最后的日子”抑或是“李大钊的1927”。

其次, 从时间上看, 李大钊的出生日期为1889年10月, 李星华写作本文为1943年, 距离李大钊遇难为十六年。按国人的惯例, 1943年既不是李大钊诞辰几十周年的纪念, 又不是他逝世几十周年的纪念, 却是十六年, 有些不合常理。

第三, 文章中也没有指明为什么选择在“十六年”这个时间里回忆自己的父亲, 只是在开头有一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所以, 这个十六年前有没有特别的含义、特别的所指呢?

我又查证了李星华的出生年月, 根据乐亭县文史资料第八集《回忆父亲李大钊》记载, 李星华出生于1911年11月, 李大钊同志遇难那一年 (1927年) , 她正好十六岁!

只有这样一个理由可以解释:

三十二岁的李星华, 想起了十六年前, 生她育她十六年的父亲遇难的那一段日子, 不胜感慨:十六年前, 自己还是个懵懂的女孩, 父亲却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离开了自己, 当年自己对于父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当自己对于父亲有所理解的时候, 光阴却在悄然间又走过了十六个年头!两个十六年, 让她感慨不已。于是, 她就把自己这份回忆录的标题定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所以, 从写作动机来看, 李星华就没有刻意地把李大钊神化, 也没有使用什么宏大的话语, 而是始终从“一个十六岁的女孩看父亲”的角度来描写李大钊最后的日子。因此, “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是我们解读本文比较合理的切入点。

不过, 话又说回来, 尽管李星华是从这样的角度来写父亲的, 但是她也没有把这篇文章处理成一个纯私人的、纯粹父女情感表达的文本, 在表达父女情深的同时, 她也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全文的笔调看起来是很冷静的。

这我们仍旧可以从时间来看。

第一个确切的时间是“4月6日”, 这是李大钊被捕的日子。

第二个确切的时间是“4月28日”, 这是李大钊被害的日子。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庭审的日子并不确切, 文章里只说是“十几天过去了”。问题就在这里, 这个日子是父女最后一次见面的日子, 与前两个日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文章中没有写出来呢?还是李星华确实记不起具体的日期来?

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个细节:“4月6日”这个日期, 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 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4月28日”这个日期, 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 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 咬紧牙, 又勉强看了一遍。”

两个确切的时间, 均写到了报纸, 显示作者对文章中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而庭审的日期, 她正在狱中, 无从计查时间, 所以也不在文章里贸然下笔。

这又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 态度是相当严谨的, 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所以, 从作者对于时间的处理上,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本文时情感的复杂性:一方面, 作为女儿, 她要尽力在文章里表现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另外, 由于李大钊作为革命的先驱者, 是一位公众人物, 于是她下笔又很慎重, 要尽力表现作为革命者、作为历史人物的李大钊。

二、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

或许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 李星华并没有多少鲜活的事实可以表现, 因为她当时只有十六岁, 对于革命, 并无多少了解。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文章里读到一些:

“那年春天,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 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后来听母亲说,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些信息, 对于我们认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明当时李大钊对于自己处境的危险是很明白的, 对于即将来临的流血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

这里有这样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1.“听母亲说”。

这说明父亲的革命工作母亲是有所了解的。至少涉及家庭安全方面的信息, 父亲及时地告知了母亲, 而“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推测一下, 也很可能李大钊关照自己妻子这个情况不能告诉孩子, 以免孩子受到惊吓。可见, 李大钊的家庭责任感是相当强的。

2.“常对你说”。

这说明为了做好革命工作, 李大钊经常做妻子的思想工作。这种思想工作, 不外乎是他作为一位革命者所肩负的使命让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革命者的身份与父亲身份相比, 孰轻孰重, 一目了然。

而一个小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革命的, 也是不可能从一个革命者的角度来看待父亲的, 她只会从女儿的角度来看父亲。

三、作为父亲的李大钊

作为父亲的李大钊, 在女儿的心目中, “父亲是很慈祥的, 从来没骂过我们, 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 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作者一口气连用了三个“总”字, 来表现父亲一贯以来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 正因为“他无论多忙, 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所以“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可见, 这是一位多么有吸引力的父亲, 多么有趣味的父亲, 他的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慈爱”, 他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他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

但是, 革命的事情, 他不能告诉孩子。“不要了就烧掉”, 这话听起来轻描淡写。“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这话听起来又有点不符合父亲平时的作为。虽然, 女儿听来是“含糊”, 实际上, 细细体味, 竟有一种责怪在里面, 至少态度不大好。

这里有两个细节值得回味。“待了一会儿”, 李大钊在想些什么呢?而“不要了就烧掉”后面又加了句号。由此看来, 李大钊在讲这两句话的时候, 口气是很沉重的, 而且还想了一会儿。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李大钊本来也想好好地对自己的女儿说, 可是革命的事三言两语说不清, 而且形势的严峻也让他心里很乱, 所以说出了这样的话来。

这是父亲有反常态的一面。

在危急的时刻, 父亲仍旧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本色。在被捕前, 李大钊告诉女儿“没有什么”, 同时又“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

李大钊拿手枪做什么?可以有三种猜测:一是与敌人作战;二是防身;三是自杀 (从敌人的口中得知) 。

而实际上, 这把枪他根本就没有用。他为什么不开枪, 他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开枪?

从课文中看, 有两种可能:一是如果敌人开枪, 李大钊出于自卫, 也有可能开枪, 第二是当女儿的安全受到威胁时, 他也有可能开枪。两者相比, 保护女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此时的李大钊, 对于自己的安危, 早已置之度外。

一把手枪, 表现出的是父亲深沉的父爱。

法庭上的父亲, 又有两个细节:一是他的眼神, 一“瞅”与一“望”, 多么深情, 多么无奈, 有多少的牵挂与留恋在其中。二是他对于自己儿子参加革命工作情况的保护。

两个眼神, 几句话, 父亲的坚定与深沉已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 李大钊在父亲与革命者两个身份中间, 始终努力做到最好。

篇9:回忆六十年前的事

用一句老话来说:“余生也晚。”这三家书店在抗日战争前和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状况,我没有亲身经历。可是,六十五六年前,也就是我在国民党统治区进大学读书前后的情景,却宛在眼前。

那时候,我和周围许多同学几乎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这三家书店的书籍,远比学校里老师指定的参考书要多得多,影响也要深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那确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因为人们头脑里积累了太多的问题,渴望能找到明白而有系统的解答。这三家书店的书籍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拿我自己做一个例子。这就得把话说得稍远一点。我是在曾成为沦陷区的上海长大的。抗战胜利时,我是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不那么相信共产党,倒是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抱着很大的希望。抗战一胜利,上海许多商店的玻璃橱窗里,都并列地排着蒋介石、杜鲁门、斯大林、艾德礼的照片,称为“四大领袖”,还用长管的日光灯摆成“V”字形,表示庆祝胜利。看到了心里真是兴奋,觉得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国际地位?真是扬眉吐气。蒋介石到上海,在跑马厅(现在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演讲,我挤在几万人中去听。那时扩音机效果很差,一句话也听不清,但他挥动戴白手套的手讲话的情形至今如在眼前。但人们态度的变化太快了。国民党大小官员的“接收”成了“劫收”。他们有从天上飞来的,有从“地下”钻出来的,忙于“五子登科”(金子、房子、车子、女子、票子),可以说在短时间内就丧尽民心。蒋介石不顾人民的愿望发动全面内战,更使人们感到极大焦虑。多少人从对他们怀着满腔热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这中间的反差实在太大,因而格外感到痛苦。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这个问题成为许许多多有良心和正义感的中国人无法摆脱的苦恼,正在努力寻求答案。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出版的图书,正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党统治区许多读者的这种迫切需要。

我在中学读书时,一直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纲鉴易知录》算是入门书。平时,除了跑四马路(福州路)的大书店外,更喜欢逛旧书店。那时在王家沙(今南京西路上)有四五家旧书店靠在一起,四马路和其他地方也有。有的路边还有旧书摊。那是我常去的地方。这是最大的乐趣。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陶菊隐的《吴佩孚将军传》、罗元鲲(后来才知道,他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的两卷本《中国现代史》、毛思诚的《民国十五年前的蒋介石先生》等,都是中学时代在旧书店买来读的,激起我对中国近代史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那时在梦中(不是偶然的,而是许多次)常见到在旧书店的冷角落里忽然发现一本好书,就惊醒过来,可见痴迷之深。考大学时,明知读历史的将来很难找工作,“毕业即失业”,但那时年轻,顾不了那么多,还是读了复旦大学的历史系。

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毕竟胜过了个人的兴趣。如果国家民族没有前途,还有什么个人兴趣可言?于是,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多起来了。报纸,读过《新华日报》(记得那时的发行地点是朱葆三路,现在不知道叫什么路名)但不久就看不到了;以后读《文汇报》,到一九四七年也给国民党当局封掉了;再后只能读《大公报》。杂志,读得就多了,如《文萃》、《民主》、《周报》、《时与文》、《观察》、《国讯》、《展望》等;到复旦大学读书后,还可以从进步同学控制的新闻馆看到从香港偷偷运来的、经过伪装(如封面是《茶亭杂话》等)的《群众》周刊。

报纸和杂志给了我许多知识,在思想上受到很大启迪,但它的篇幅终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寻根究底,读书的兴趣就转到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了。

抗战一胜利,生活、读书、新知这三家书店都从大后方来到上海。生活书店在重庆南路(原来叫吕班路)一处公寓楼租了它的底层作为门市部。那里比较宽敞明亮,书是开架的,我常去,有时可以拿本书坐在墙角处看上一天,店员也不会赶你。上世纪六十年代见到文化部办公厅秘书处处长蔡学昌,他说那时就在这里工作,只是当时彼此不相识。新知书店在四川路桥邮局对面,门面小得多,常挤满了人,那是我上学必经的地方,去得也多。读书出版社在上海没有门市部,但出的书还是能买到的。当时我所读的书,大多是这三家书店出版的,远比大学课堂上老师指定的参考书要多得多。

举例来说,生活书店的“青年自学丛书”到“大学丛书”,新知书店的“新知丛书”,我大多读过。读书出版社的书也读了不少。许涤新、薛暮桥、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胡绳、华岗、艾思奇、李达等,我几乎都是读这些书才了解他们并熟悉起来的。其中印象特别深的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薛暮桥的《经济学》,许涤新的《中国经济的道路》和《现代中国经济教程》,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第一卷,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和《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这些书的重要内容以至封面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还在眼前。

这些书的作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各个领域的大师,但文字都明白如话,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青年人能够读懂,就像听长者在同你敞开胸扉谈心。胡绳后来对我说过: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办杂志,写文章就得和读者处在平等的地位讨论问题,如果写得干巴巴的或者居高临下地教训别人,谁还会看你所写的东西?他所说的实在是很好的值得提倡的文风。

这些书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比起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来,它给我的知识更加系统,告诉我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许多基本的道理。那时,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有朦胧的向往,但只是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系统地读了这些哲学、经济学、历史方面的书,深信它有着严密的科学作为基础,这种信念才会在头脑里扎下根来。

篇10:作文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李大钊同志在1927年4月28日遇难前后的经过,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当我读到“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一段时,我不经被他那种伟大的力量所感动了。那力量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也才能在敌人法庭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去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篇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作文

一年级,我和张洋背着一样的书包,从学校里走出来。谈着今天刚刚学的拼音,或那块漂亮的橡皮或昨天看动画片看的太久被妈妈骂。

二年级,听写时“作文”的作不会写偷问张林张林可真够朋友,立马仍纸条过来。谁知被老师发现了,两个人被老师抓到外面罚站,心想因为自己害了张林,他以后会不会不理自己呢,想着想着就哭了,张林以为我怕老师所以哭了,就过来安慰我,发现张林没生气,笑了!

三年级,为了争论哪里超人厉害,就和张志豪吵架了,冷战了好几天。其实气早消了,很想和他说声对不起,可我就是死要面子。

四年级,一张照片,里面两个脸上还挂勾着泪痕的孩子强颜欢笑着,留下一张最后的合照。照片下写着:“小豪要去老家很舍不得,保重!”。

五年级,又是照片,是我和小聪去游乐园玩的时候,记起小聪那次坐过山车的叫声惊天地,泣鬼神。

六年级转眼间到了,同学们之间开始写同学录,写满了厚厚的一本,为了不忘记!

篇12:五年前的回忆作文

朋友叫我去母校看看,我欣然前往。

的确,那似乎更破旧了。

生了锈的大门斑痕点点,散发着铁的味道。我又想起上小学的时候,顽皮的我们竟能轻松的翻过铁栏。我抓住栏杆,这才发现们竟然没锁!手上留下了铁的生锈的气味,浓浓的。这便是我生活了六年的母校。

走过转角处,看到教室两侧的黑板上依然写着“光荣榜”三个字,一看自己就知道是高老师写的,只是那些照片下的名字尽是陌生的。

有的教室并没有锁门,“三年级”,熟悉的班牌让我停住了脚步,望着班牌,四年前,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我新的生活。也是在三年级的9月10日,我们用歪歪扭扭的美术字,写下对老师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还精心商议着:某某人的字写得好,去黑板上写对老师的祝福;某某人鬼点子多,策划怎么样在教室节上愚弄人见人怕的老班。想到这,我竟忍不住笑了,推开教室的门,走进去,对面的墙上还依然挂着那块破了角的小黑板,上面还可以清晰的看见那些没擦干净的粉笔字。还有那些破旧的桌椅,似乎还是我们以前用过的.……我拒绝了好友的陪伴,我想自己走走。

继续前往,这里有我们曾经的六年级,班牌下的木门上了锁,黑锁在门前停息着。我轻轻把门推开一条缝,虽不宽,但也可以看见屋内的布置,黑板旁边挂着一张粘合而成的大白纸,上面用彩笔写着“六一节日HAPPY”,房梁上还可以看见气球的绳子。我想起了一年前,,我们也是这样,把教室装扮的五颜六色的,挂满气球来庆祝这个在母校最后一次六一儿童节,因为过后,我们都长大了……

转弯,我去了操场,记得当时,我们总是大吵大闹的要求班主任带着我们上体育课,我们所有的快乐都集结在操场上,有时我们女孩子们散步,嘻嘻笑笑,那些好动的男孩子们则三五成群的赛跑,跑不到两圈便停下来,看着气喘吁吁的对方哈哈大笑……

过后,我走出校门,看姐妹们眼圈红红的,我笑呵呵的拍拍他们的肩膀,说:“这个破旧的学校就这样带走我们四年的光阴,不过没关系,起码我们带走了无限的回忆,值!”“哈哈哈哈哈……”小声久久回荡着。

篇13:五年前与五年后

随着岁月的流逝, 不知不觉间, 我发现我买的衣服尺码越来越大, 而我也越来越喜欢买深色的衣服, 来遮掩日渐臃肿的身材。虽然潜意识里觉得这不对劲, 但我总是以工作忙、没时间等等为借口, 而对发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适进行回避——腰酸背痛、膝盖酸痛、乏力。我也总是推迟着不去看医生, 因为我知道他肯定会毫不客气地让我减肥, 但我实在是不想听到这两个字。

终于, 2006年秋天, 在一次迟来的和医生的会面中, 我得到了这样的诊断——2型糖尿病。说实在的, 我一点也不觉得吃惊。我对这种疾病并不陌生:一方面是由于我的家属中就有2型糖尿病患者, 另一方面是由于我的职业也与此息息相关。除此之外, 我的年纪也上来了——当时已经54岁, 而体型一直在变胖。这份诊断书让我感到有一丝讽刺的意味——我经常在教给别人该怎么吃, 该怎么保持健康, 但是我自己却几乎从来也没有照着我所说的去做过。

不过, 我并没有被这一纸诊断书击倒, 我决心做点什么来改变现在的自己, 我决心不让糖尿病在我身体里为所欲为。后来细细想起来, 那次的诊断对我就像是一个健康发动机, 它刺激了我, 让我最终动了起来。我的医生在当时给我讲, 希望我尽量在几个月的时间内, 不依靠药物, 仅凭借自身的努力使血糖降下来 (参见“知识链接”) 。我的职业背景告诉我, 我很明确地知道我该怎么去做。

“多动腿, 少动嘴”成为了我的一大信条。我开始遵照我曾经告诫人们的那样去做:我勤测血糖, 以确保它时刻处于安全范围内;我为自己制订了健康食谱, 严格地遵照食谱来安排一日三餐;我控制食物的分量, 计算每顿饭的热量, 确保糖分和热量的摄入不超标;我还买了一个计步器, 测一测我每天究竟走了多少步, 我逐渐提高自己的“动腿”目标值, 直到后来我每天都要走一万步。

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努力都不会是徒劳, 几个月下来, 事实证明果真如此——最直观的表现是我的体重减轻了, 体型变瘦了, 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那一年到感恩节的时候, 我的体重减轻了25磅, 到圣诞节时减轻了38磅, 到复活节时减轻了66磅。我发现以前不喜欢活动的我, 甚至喜欢上了锻炼。在健身房里, 我最终将“动腿”目标定在了每天12000~16000步, 并且坚持这个目标从来不轻易放弃。

听起来或许会觉得有点怪怪的, 但是我的确想告诉你们——“糖尿病让我更健康了”。没错, 自从被诊断2型糖尿病的那天起, 我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改变, 从死气沉沉到生机勃勃, 现在的我感到生活中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乐趣。不吃药就控制了病情, 这让我从此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上健身房坚持锻炼只是第一步, 我的爱好现在更是扩展到了户外活动、旅游和探险。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 我的足迹遍布危地马拉、日本和菲律宾的各大名胜景点, 其中大部分路程是徒步完成的。在美国本土,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科罗拉多大峡谷, 它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受保护的世界天然遗产之一, 有着世界上最为壮丽的景色。大峡谷的南缘平均海拔2 1 3 4米, 北缘平均海拔2438米, 我曾两次徒步从峡谷底部登上峡谷顶端, 饱览沿途美景, 身心都得到极大的愉悦。虽然每次远足和探险对我来讲都是一次挑战, 但是通过过去五年的努力, 如今的我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来迎接更加困难的挑战。

(作者简介:Artis Grady, 女, 现年59岁, 美国注册营养师、南犹他州大学营养与食品科学副教授。五年前诊断出2型糖尿病。)

知识链接

糖尿病人可以不吃药吗?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 要终身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糖,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 就要进行正规治疗——这包括接受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等等。

应该说, 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需要用药, 某些糖尿病人尤其是初期、轻症患者, 在通过其他手段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 可以暂不服用降糖药。

但是, 不服用降糖药并不等于消极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量的保障等方面是要积极进行的。

首先是要控制饮食, 比如将主食量控制为早餐2两, 午餐3两, 晚餐3两, 平时尽量少吃少喝含糖高的饮食, 少吃油腻的、含脂肪和热量高的食品例如五花肉、动物内脏、猪皮鸡皮等等, 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品例如低糖分水果、蔬菜、豆类、坚果等等。

除了控制饮食, 还需要加强锻炼, 一般应该保障每周至少5天、每天半个小时的运动量。运动类型以有氧运动结合肌肉耐力训练为宜, 其中有氧运动主要是指快步走、跳健身操、短途骑行、慢跑、游泳等等, 肌肉耐力训练主要是指举重、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等。当然, 运动应因人而异, 应该在保障运动量的前提下尽量避免运动所造成的损伤。

篇14:五年前的回忆作文

公司使命:

“让每个人都看到书”

1994年,西雅图一家“资金雄厚的创业公司”在刚上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招募“极有才华的开发者,帮助引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熟悉网络服务器、网站和HTML等开发技术,对求职者“会有帮助,怛并不是必须掌握的能力。”若想成为公司一员,你必须“要有才华和上进心,充满工作热情,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员工薪酬中将包括“大量股权”。

有意者可以直接将简历和求职信发送给公司创始人兼CEO杰夫·贝佐斯(Teff Bezos)。

在过去20年里,亚马逊已经彻底颠覆了电子商务世界,成为一家年营收超过880亿美元的电子商务巨头。然而,亚马逊最初只是一家名不经传的网上图书销售商,由贝佐斯创立于1995年7月15日,一开始是在他的车库中经营。亚马逊在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库存;顾客需要什么书,亚马逊就从经销商那里买什么书。亚马逊卖出的第一本书名为《流体概念和创意类比:思想基本机制的计算机模型》(Fluid Concepts & Creative Analogie s:Computer Models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ought)。

亚马逊第一位员工舍尔·卡普汗(Shel Kaphan)在接受GeekWire网站采访时透露,亚马逊发展到如此规模,也是贝佐斯始料未及的。亚马逊另一位早期员工乔纳森·科奇默(Jonathan Kochmer)告诉《财富》杂志:“亚马逊早期团队的唯一使命就是,让世界上每个人都能看到书。”然而,这种使命不久即发生了变化,亚马逊开始销售从女性时尚用品、Kindle及其他电子设备等五花八门的东西。现如今,亚马逊不仅涉足影视节目制作,是云计算行业一支重要力量,还计划面向本地服务推出第三方交易平台,通过无人机引领快递行业的潮流。

亚马逊的雄心壮志可能让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难以望其项背。根据亚马逊提交的上市文件,1995年该公司的营收仅为51.1万美元,1996年升至1570万美元,但在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亚马逊营收达到227亿美元,净亏损5700万美元,几乎是其1996年总营收的四倍。

今天,亚马逊已成为一家科技巨头,是最受欢迎、同时也饱受争议的美国公司之一。但20年前,亚马逊还只是一家崭露头角的创业公司,努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即是早期员工对亚马逊创立初期一些情况的回忆。

贝佐斯曾打算将公司命名为

“Relelltless”

贝佐斯给亚马逊起的第一个公司名称为Cadabra,即Abracadabra的缩写形式。正如卡普汗告诉GeekWire的情况,这一名称存在一个问题,即人们常常将Cadabra听成是“cadaver”(死尸的意思),这难免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后来,贝佐斯又想将公司名称改为“Relentless”,意即一心一意为顾客服务。卡普汗说:“我们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他相信,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这个词并没有不错的内涵。”

一些无家可归的人睡在办公楼门口

随着亚马逊团队规模越来越大,贝佐斯的车库已经装不下那么多人了,他们只好搬进几栋大楼里办公。其中一栋位于第二大道1516号的哥伦比亚大楼(Columbia Building),处在一个治安状况不佳的社区里。丽贝卡·艾伦(Rebecca Allen)曾于1996年至1998年在亚马逊供职,担任软件工程师。她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许多游客都要经过那里,它位于西雅图市犯罪率最高的一个社区的角落,从抢钱包到持刀行凶,什么坏事都会发生。如果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进那栋大楼,比如说凌晨3点,有什么东西出了毛病,你又不能在室内进行维修,这个时候你必须从睡在过道的人的身上迈过去,或是绕过去。”

丽贝卡回忆说,有一次,她吃完午饭回来,“办公楼周围有很大一片区域被警方封锁了,原来,有个人手里拿着大刀,站在十字路口,周围是试图说服他缴械投降的警察。”最终,丽贝卡费尽周折才重新进入这栋大楼。由于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

有些人很久没有回过家

曾几何时,亚马逊被视为一个相当苛刻的工作场所。有时,工作意味着永远不能回家。科奇默记起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回过家。“大概有一个月吧,我一次家都没有回过,”他说。“这不是因为有人监视我,而是因为我非常喜爱我所做的一切。从我家到工作地点,乘坐公交车15分钟就到了。幸运的是,办公楼里可以冲澡,附近还有服装店。”另外,附近还有自助洗衣店。

亚马逊曾有一条“官方”爱犬

繁忙的工作日程意味着人们并不一定有很多时间呆在家里。对埃里克·本森(Eric Benson)和苏珊·本森(SusanBenson)来说,这还意味着要么把他们的宠物犬“鲁弗斯”(Rufus)留在家里,要么就带着它到公司上班。尽管本森夫妇在2001年离开了亚马逊,而“鲁弗斯”也在2009年死去,但亚马逊的官方网站上仍有它的纪念网页。曾经,“鲁弗斯”在走廊中漫步,“列席”会议,受到员工们的万千宠爱,甚至还收到了客户的礼物。

亚马逊网站曾存在大量拼写错误

亚马逊的计算机系统的确做了一些引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但它也被串联在“泡泡糖和电工胶带上,这是当时许多事物运作的本质,”艾伦说。该公司使用来自经销商数据库的信息,这些消息从来就没打算让消费者看到,所以题目或作者名称经常被拼错。

当艾伦加入亚马逊时,只有一个“初级”机制来控制数据库内容。“大概就在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办的时候,我也在亚马逊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艾伦说。“营销部门的高管与奥普拉的人进行了接触,说服他们预先向我们透露下一本书的出版日期,这样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例如,《Stones from the Pdver》这本书的作者是乌苏拉·海吉(UrsulaHegi),但她的名字在数据库中却被拼写错误。“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要太难堪。有好几个人找到我,让我进行改正。”艾伦问这些人,他们对自己的拼写是否有把握,因为进行改动是有风险的,即使只有一次。他们很相信自己;但有时他们也会犯错。这些错误被纠正了,但是让系统持续运行的需要永远不会终结。事实上,编程人员是唯一在圣诞购物狂欢节不用包装商品的人。在那段时间,连贝佐斯都在仓库里忙前忙后。

贝佐斯想给员工配上护膝

对于所有旨在刺激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说,简单的事情有时却会受到忽视。在给商品打包装时,亚马逊员工会蹲着或跪在地上工作。贝佐斯建议给每个人发一副护膝。尼古拉斯·洛夫乔伊(Nicholas Lovejoy)对贝佐斯说,用桌子给商品打包就容易多了。“妙极了,”贝佐斯称赞了这个主意。洛夫乔伊曾经与贝佐斯住过一个房间,而且还将贝佐斯介绍给科奇默认识。

薪酬非常低

按照现代人的想法,科技公司既要解决员工的温饱问题,还要提供各种各样非常好的福利。但在亚马逊创业之初,这可都是一种奢侈。“那个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很穷,”科奇默说。“工资很低。我经常吃拉面和冷冻豌豆。”但是,人生豪赌最终有了回报。艾伦在亚马逊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前就离职了。“我来自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她说。“我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看看我所拥有的东西,我当时不禁问道:‘为什么在这儿呢?’于是我离开了。”但艾伦当时并没有卖出亚马逊的股票套现,这也让她后来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只要我愿意,我永远都不用再出去工作了。”她说。

上一篇:某街道2020年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观察毛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