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位置读后感

2024-04-19

安静的位置读后感(共14篇)

篇1:安静的位置读后感

周国平先生的《安静的位置》是在写自己在社会,在人生的定位,他不喜欢热闹、喧哗,而喜欢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的位置,一个可以让自己读书写作的安静而自由的天地。这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吗

大部分人喜欢热闹,喜欢喧哗,喜欢让自己成为一种公众人物,更喜欢别人围绕着自己,使自己扎扎实实地成为主角;而这点恰恰是周先生所反对的。我以为他说的有道理:“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人生的选择是千奇百怪,只要你自己觉得满意就行,而我从周国平的文字里读出一个超然于世的人的宁静的情怀,淡然的心境,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其实,平时我心里是想着安静,但是看到别人的热闹,总是一点禁不住撩拨,总是期望换一种生活的方式来调整自己。事实上,在热闹的时候,人往往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些什么,只是跟着别人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在那种情况下,很难完全保持,甚至有时因为情况的需要,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甚至扭曲自己。这是每次自己安静下来认真而沉着地思考的时候,重新审视自己获得的体会与感受。

人想跟自己对话,绝对不是在喧嚣的都市;更不是花天酒地的场所,当然更不是什么花前月下;事实上是在一个安静的场所:书房、山上的一个角落、海边的沙滩----在这样的场所里,自己安静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地流动,自己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进行充分而自然的对话,这个时候的人,他的头脑是否清醒,他的思想是否深刻,他的理性是否明确,这是显然的。

所以,当我再次阅读周国平的这篇文章,我不由的想起自己该与自己安静地对话,寻找一个安静的天地,自由而快活地找回自己。

篇2:安静的位置读后感

《安静》这本书没有读完,其原因是后面内容不合我胃口。所以在此,选部分文章谈谈感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但是,负责并不能依靠别人,尤其是对自己人生!不过我想在明白对人生负责之前,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责任。正如哥德所说:责任就是要求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其中爱字是关键!《成功的正谛》对于人来说成功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上的丰富,二类是物质、地位上的成功。作者所说成功的真谛大概意思就是物质上的成功并不重要,精神上的丰富才算是真的成功。不过我并不赞成。《安静的位置》此文有这样一段话:“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一小部分,热闹的世界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如此,我便想到现代社会的人们整日处于奔忙中,一片热闹的景象。人们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已经变得不在安静。人们的思想就像一叶扁舟,随时等待这被海浪吞噬。以前听过别人说这样一句话:“现在我的个人时间大概就只有在蹲厕的那个时间段才能抽支烟思考思考”。那么,现在呢可能就连你蹲厕的那个时间段都被你手机的手机占据了(我也不例外)。《最后的滋味是无奈》这篇文章读完时让我觉得感慨最深的是:“隔墙而居的人,每天都看着同样的窗景,曾经都过同一只猫,却永远是陌生人,这情形平常又荒谬。”文中说几米常涉及到的无奈有三中,便是流逝、错过和迷途……我也觉得无奈,所以写不出什么感慨,提笔就是无奈!《可能性的魅力》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单选是什么就是什么,它也不像高速公路那样让司机容易觉得疲倦,它更像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沿途风景变换无穷,说不定等你爬到山峰你还有可能触碰云朵呢!《爱使人富有》如果有个人问你,你富有吗那你可能会说,不不,我不富有。当然你也有可能会很激动的说,congratulations!你问对人了!我很富有,我有大把大把的爱等着我去赠人呢!爱,要分享,分享给天空、大地、白云……分享给朋友、家人、爱人……分享给小猫、小狗、鱼……这样爱才会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当然,爱要经得起挫折,这样下来你的爱才会温厚!《智慧和信仰》这篇文章让我想再给《最后的滋味是无奈》添上一句话: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是不完美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在用某种绝对完美之境做参照了――这句话引自《智慧和信仰》用这句话对无奈做解释再适合不过了。存即是合理,既然合理为什么又不平常对待呢再用《可能性的魅力》来解决掉一些无奈,那么这个循环算不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循环呢?

此读书笔记记于此!

篇3:安静的位置读后感

一、安静深刻的自主对话

互惠学习的重要表现是学习者之间能够互帮互学、互献建议, 进而实现学生在基于同一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共同体中, 实现“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有效学习是多维对话过程中的持续反思。自主对话是互惠学习的起点, 自主对话的对象是多元的, 它包括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 与相应学习媒体的对话, 与自己已有认知状态的对话, 以及基于他人观点的自我内心对话。无论对话是基于什么情况、任何对象, 这种自主对话是一种思维的语言, 它应该是安静而深刻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安静而深刻的自主对话的意识和能力,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静的状态下, 独立实现学习的真实发生。

自主对话不仅仅停留于自主探索中, 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并随机关注学生的倾听状态, 给学生有意留出对问题思考的静谧时刻, 引导学生静心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反思经历过的逻辑推理过程, 等等,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细节的关注都是催化学生展开有效自主对话的很好策略。

二、安静专注的互动对话

互惠学习是一种师生、生生和谐互动的共生关系, 很多知识缺了学生的深度对话参与是很难形成真实的互动, 更不会有效传递给学生。虽然不通过对话的方式也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但那不会是现实世界中的活生生的知识, 学生获得的仅是记忆状态下的书本知识。因此, 基于外部的语言沟通的互动对话, 是促成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认知共享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才能互动碰撞地一起活动起来, 而只有在这种基于善意的主动交换与积极赠予中, 才能推进合作学习产生互惠学习的效果, 学习才会更富有创造性、深刻性和趣味性, 学习才是完整而真实的, 这种状态下的互动对话让学习才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 学生乐于接受的快乐的事。

互动对话虽然主体是多元的、目标是多维的, 但有效的互动对话必须是相对安静和绝对专注的, 而确保这两个目标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是专心倾听, 我们要求互动对话的安静和专注也正是指向于有效倾听。让学生静下心来专注地听取他人的观点, 再富有条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或给他人以建议和协助的学习状态, 就是一个真实而深度的学习活动的发生, 在这种状态下, 互惠就在学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这时学习中的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 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有效互动的终极目标。

例如, 我校在课堂合作的教学环节中, 明确了几个基本操作策略:

合作学习要依托“真问题”引发学生的“真对话”。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而非问题的解答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永远记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讨, 向同伴寻求帮助, 给同伴善意的建议, 而不能做答案的给予者, 让学生专注于团结起来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过多参与问题解决, 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停留于被动获取和存储状态, 而非依托互动对话的表述和共享的自主学习, 有效防止学生不专心学习也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

交流中, 建立学习行为无过错的对话氛围。课堂上, 我们要求教师以“谁还愿意谈谈自己的观点”替代了“你们认为他说的对不对”的表述方式, 让教师暗示每个学生, 在课堂上每个人的错误、不完整, 甚至没学会等不是差生的体现, 而是一种互动学习的常态, 消除优劣甄别、建立民主对话, 当学生对自己满怀自信时, 当他们关注探索而非“面子”时, 他们会对对话产生更多的兴趣, 那么这种状态下的互动对话就会更多些与同伴的专心沟通。

互动中, 教师要善于串联学生的观点, 促进对话。教师要在互动对话中发挥组织作用, 通过串联学生们的观点, 推进学习进程的深入, 引发学生更多、更深刻的对话。这种串联既是催化沟通, 更是推进问题研究的深入, 而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越来越具有更高挑战性的时候, 学生会基于对更难问题的挑战自然地进入一种专注状态, 而这种状态下的互动对话往往会产生更为显著的互惠学习。

安静而专注的互动对话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外显特征, 通过引导学生在互动对话中, 更为专注地倾听、积极地思考、富有见解地发言, 这种有条理、有意义的对话就会替代以往互动学习的嘈杂与混乱,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安静而深刻地学习, 那么, 互动探究就真正在学生间发生了, 这正是我们倡导互动对话的最终目的。

篇4:安静的位置读后感

采访地点:刘永刚工作室

刘永刚的工作室就在宋庄,一座独栋的灰色建筑,门前摆放着他的雕塑作品。工作室所在区域的绿化做得特别好,到处都是绿色。在工作室的周围,刘永刚还种上了应季的蔬菜,采访之余,他还请我吃了园子里黄瓜,“这和城里的绝对不一样”。两只藏獒每天守候在工作室旁边看家护院,院子里还养着鸡和鸭,田园般的生活。

刘永刚1964年生于内蒙古根河市,每天晚上,他总爱在院子里散散步,回到屋里看看书。他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人很容易浮躁,只有静下心来,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去思考和研究,才能形成好的思想体系。刘永刚自称是一个没有夜生活的人,在他的思维里夜生活指的是那种从西方传过来的生活方式,泡泡酒吧、跳跳舞、唱唱歌,“这些我都不经常去,除非和朋友一起,可是我又不会唱、也不会跳,次数多了人家也就不叫我了,觉得我不懂这些,去了也不参与。不过这样也好,我反而可以安安静静的。”刘永刚如此形容自己夜间的生活状态:“在非常安静的时候思考一些不安静的事”。

其实,夜生活的概念可以更宽泛,涵盖一個人夜间生活的所有。中央美院一画室的学习,以及留学德国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刘永刚,回国之后的刘永刚基本上是一个生活规律的人,早上按时起床,习惯在下午创作,晚上的时间则以读书为主。哲学是他一直都比较关注的领域,早在大学时期就读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到了德国便有机会看到一些原版的哲学书,发现之前国内翻译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读了那么多中外哲学著作之后,刘永刚还是比较偏爱秦汉时期思想家们的言论,这些在他的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回国后的刘永刚既看到了国内艺术界的欣欣向荣,也看到繁荣背后的虚无。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同时,会有许多劳民伤财的艺术项目在执行,“我很少去看展览,我总感觉乱象丛生,开幕式上人太多,也不适合开展,一些好的展览我会在开幕式之后再去,静静地阅读作品。”

自从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人,“生活也随之改变,内心充满了爱”,线成为了他创作的主体,历经十年,刘永刚创作了《站立的文字》系列雕塑作品。同时他也尝试将线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并提出“线相”的概念,从小就练习写字的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将字、线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书写是下意识的,根深蒂固在我的血液之中,在某个时刻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今年8月份举办的绘画个展对刘永刚而言不仅仅是总结和回顾,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只不过是在这个时候他希望听一听其他人的声音。

篇5: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周国平-安静的位置的读后感:周国平是一个低产的作家。一般喜欢思考的作家,都写得很慢,这一点周国平和史铁生很像。我家里有一套周国平文集,后来陆续出版的书,几乎都收集了他很多以前的作品。这本书也一样,虽然我知道里面有很多篇文章我都读过,可是还是买了下来,就当为了重新读一遍找一个最好的理由。书中最喜欢的那段文字,还是我曾经读过很多遍的关于成功的论述,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丰富,有真性情,有真情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有,你就会获得充实,活得踏实。是啊,有人说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用来学习,第二个三十年用来工作,第三个三十年用来享受人生。也就是说在你退休以后,就应该不再为钱而工作,而是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由寻找金钱权力地位这些外在成功,转为寻找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去寻找内在的成功

《周国平-安静的位置》有感:我听说过周国平,在印象中就像余秋雨一样,是一位博学,深邃,戴眼镜的中年男人…… 果不其然,在当当看到他的书之后,毫不犹豫的买了几本。我的初衷很简单,看周国平的书,一定是长见识,扩思想的。我刚开始的规划是一天读两个小时,但是当我扯下这本书的包装塑料袋,随意的翻开第一页之后,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注入我的血液,流遍了我的全身。 他不是宗教徒,但是他的话语比相当一部分宗教家更深刻,更纯粹,更发人深剩他也不是演说家,演说家喜爱用华丽的辞职,夸张的表情和言不符实的承诺来吸引众人的眼球。在他的文本里,我看见的只有一个相貌敦厚、平易近人的老师在那里向你娓娓道来——是生活的真谛,是宇宙的广袤,是人性的光辉,还是社会的无奈……看他的书,很平静,没有鼓动,只有抚慰。去看看这几本书吧!把你的灵魂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他面前,他会耐着性子慢慢的、细细的给你雕琢。和他对话,我想,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尝试着让你的灵魂和外界搭建一座桥,时不时的与之沟通和分享,那么你就在真正意思上看懂了这本书……

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周国平-安静的位置》的主要内容: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但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篇6:读周国平《安静的位置》有感

原创: 会文huiwen

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我拜读了周国平的一部作品《安静的位置》,想在他的哲学里寻找徘徊在头顶那模糊的声音。似乎找到了,又好像不够,但还是惊喜的发现了许多本质东西,像阳光、水、土地、生命一样在心里唤起亲切的回响。

我本是个读书很少又不求甚解之人,在谈论一个大家时,特别还是深究哲学的大家,心中不免发虚。幸好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给我信心,他说“人心与宇宙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我想只要保持最大限度的超然之我,是可以用直观察觉某些内核。

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人精神领域或左或右而产生的学科,顺其自然是不偏不倚,中庸里无的状态。记得李继伟老师说过,深刻就是走极端。哲学的深刻是否也是在走极端呢?即使如周国平先生这样研究哲学的大师,文章中也有他对哲学的困惑。在《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中,作者自称“我的困惑也许来自我的过于清醒,太看清了一切哲学和宗教的劝慰所包含的自欺。至于佛教,我是把它看作在死亡问题上唯一不自欺的最清醒也最深刻的哲学的。那么,看来我还是不够清醒,到我清醒到了极点时,也就是到我有朝一日浸润在佛教之中时,我的困惑也许就消解了罢。不过,我并不想刻意去追求这个境界。’周老应该是个以虚无主义悲观为底色,相信某种不朽而自我活着的人。他的思想更接近透彻的悲观,本源更像佛教思想,但由于学哲学的缘故,骨子里透着某种超脱(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中虽明知永生信念的破灭仍向往着某种不朽),因而他少了佛彻悟的悲观。

作者某些极端的思想在他的文字中隐隐可现,不过懂哲学的人总是能用复杂的深刻模糊这样的偏见。他耻笑现代人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小到个人的追名逐利,大到怀疑集体价值,劝慰人们记住回家的路,又有点哲学家的清高,要如他般活出真性情,去省察自己的人生否则毫无价值,他的理由是人生只有一次,唯一把握的是今天我活着。为了进一步显示自我生活的优越性,用永恒的话题,尤其如死亡这样生命本质意义的话题证实自我是如此清醒的活着。他的自我正是我怀疑的地方,他用他特殊的独处方式来批评他人的熙熙攘攘和集体的英雄主义,其实有点自欺的嫌疑。他太在乎自我,因而用回避更多的社会关系和适度的社会责任来建构可控的关系,如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来代替现世社会的不可控。也许是不善社交,也许是太在乎自然的我。自然的我多时,容易太自我,但能更好激发创造的热情,往往成就天才,如尼采、拜伦;社会的我多时,容易成全大我,虽无法彻底深刻和纯粹,但往往成就伟人。

在这里我重申下,我并不是要评论谁,也没能力资格,只是包容和怀疑是我的思考方式,虽然很多人都说,在你不包容前你是无权评判的,所以就有不少人相信厚积薄发。我倒是喜欢边包容边怀疑,因为这样不易抹杀自我天然的创造性,这也给直觉某些发挥的余地。基于此,我对周老既敬佩又对他个人的思考产生了怀疑,但敬佩占主要发面,特别是他对死亡的思考。

正如他所说思考死是有意义的徒劳,思考本身是段有意义的历程。因为作者发现寻找愿意死的理由仍让自我走向虚无,但在寻找中也收获不少。既已知徒劳,”不如积极进取,不过同时不妨给自己保留一种死者的眼光,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甘于退让和获得平静。“我想与大家重温他的那段探索,也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收获,我写此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理由一:”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不可怕。这条理由是伊壁鸠鲁首先明确提出来的。“

作者怀疑的理由是”无感觉也无幸福“,他举例说酣睡只为醒来时精神饱满,可见作者是恋生的,他的恋生是深刻的恋生。

理由二:”顺从自然,服从命运,心甘情愿地接受死亡,这是斯多噶派的典型主张。“

作者反驳理由是不愿意愿意死。

理由三:死亡的普遍性

作者反驳死总是自己的事,不存在一个一切人共有的死。他指责上帝把人的渴望灵魂不朽和终有一死的肉体结合在人身上,简直一种恶作剧。我个人认为,由此可见周国平因宣扬自我和渴望不朽灵魂,因而不肯接受第三点理由。

理由四:死后与生前不是都有段永恒的岁月。

周怀疑,生前虽没我,但死后有我,因我的存在,我才知生前的那段岁月,而我死后所有的岁月都与我无关,永远不可能知道。我自己反而觉得,作者是不是否定人的预见性,和现世的人对未来世界有限的担当。他在《人不只属于历史》一文中拥护加缪对历史使命感进行清算的哲学观,只是加缪的观点并未否定历史担当的人,而是反对迷醉形式道德原则的人生,提倡另一种在历史之外有着人生简朴的幸福人生。若把死看得如生前生后永恒的岁月那般平静,上帝岂非与人开玩笑,就像海上的泡沫,破灭与它是否存在没任何关系。

理由五:永生是否值得向往

作者驳斥”承认永生和寂灭皆荒谬,前者不合生活现实的逻辑,后者不合生活本能的逻辑“在哲学的理解中周老无法找到接受死的理由,但他由此获得对死的态度,是我很赞同的。你的存在本是若干的偶然,也有可能不存在,你就不必把死当回事。正如作者所说”我不再劝说自己接受死,而是努力使自己相信某种不朽“.在哲学理解中找不到答案,作者又走向宗教和艺术中接受死亡的灵魂,只是作者最后醒悟,”宗教与艺术只能为自己编织一个灵魂不死的梦幻,这个梦幻叫信仰。“而这样的梦会使真正为死震撼的人相信不死,人得首先”牲畜化"(那些从未思考死亡盲信者和没有信仰的人一样)。

作者终于明白,死是真正的终结,是一切价值的毁灭。作者探索中收获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态度,一种超脱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该兼佛教哲学和艺术于一体的超然,佛的虚无做底色,在哲学中相信某种不朽,而当清醒思考不朽仍是虚无时,用艺术相信的活着。(写于2012年)

篇7:安静的婚礼观后感

《安静的婚礼》中的这个村庄遗世独立。在对村庄的设定上,你可以把它和《欢迎来到东莫村》里的东莫村,看成是一对素不相识的姊妹村。村民们对出现在身边的是朝鲜人民军还是韩国军人,对在边界上开来开去的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的坦克,缺少根本性的觉悟。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肉就要烂了。

影片传达出的小人物陷于大时局中的命运感,则又会令人联想到《再见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的雕像被直升机悬吊着送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同志突然谜一样去世——这些大人物的“倒下”,和小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然而他们激起的时代的巨震,就如同真实的地震那样,震源很远,但却精准波及范围内的每个家庭。可怜辛苦生存的人们,真的尽力而为了,他们让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的房间里延续,也尽一切可能,让婚礼照常举行。

三部影片都是苦中作乐的悲欢剧。《安静的婚礼》比《再见列宁》要超现实、魔幻得多,但还没让自己滑到《欢迎来到东莫村》中装疯卖傻的地步。

影片以一个摄制组前往村庄寻找古怪素材,以及最后他们正式开机拍摄,作为首尾的一对“引号”,中间的主体部分用于回溯1953 年3 月村庄里发生的离奇又悲戚的往事。首次执导长片的罗马尼亚导演霍拉蒂乌·马拉埃雷,真是擅长营造气氛的好手,并且擅长把各种不挨边的气氛得心应手地捏到一起。在开篇部分,他让观众和摄制组一起从轻松闲谈开始,迅速受到村庄诡异氛围的震慑。正当观众抖了两抖,做好准备观赏一个灵异事件时,他却切入了故事的正题,用优美到难忘的田园风光,一洗前面的不安。如此出乎意料的气氛转折,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尤其是鬼新娘的部分,在和乐融融的氛围中,让片中人物集体和观众惊恐对视,发生得不太快,但真有点缓慢地吓到我了。随之在恐怖和紧张的段落里,导演以夸张的戏剧感进行喜剧化处理。这部分叙事简洁,但是气场强。

如同片名透露的那样,影片最重要的段落,当然是那场无声的婚礼。前半段塑造的生动的村民角色,几乎悉数到场,超过17 分钟的时间里,人们少部分时间窃窃私语,多数时间仅能比手划脚。为了“老大哥”,一切都尽可能安静地进行,无声的鼓掌、无声的碰杯、无声的乐队、轻声的祝福……谁没有参加过婚礼,婚礼怎少得了吵吵嚷嚷?用现实的`经验来比对影片,越好笑处也就越心酸。

影片只以昔日优美的田园来讽刺荒芜的工业废墟,以年轻时谷仓中的尽情欢愉来怜悯眼前衰老孤单的人们。能够逃脱掉时代命运的,唯有皈依超现实世界的侏儒和鸟人们。

篇8:韩晶安静的小疯子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 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 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韩晶在18岁时就已经清楚自己该栖身何方。2006年8月25日, 中专毕业离校的前一天, 邓燕萍校长生日的当天, 韩晶得到了一本学校定制的皮质笔记本, 扉页写着“把爱好变成专业, 把专业变成职业, 把职业变成事业, 是最幸福的事了!”邓校长的话成为韩晶的一个信念——执着于舞蹈教学的信念。

小学毕业就考入舞蹈学校, 照片上从中专就开始搭档的舞伴刘飞成为自己的先生, 他们共同创办自己的晶飞舞蹈俱乐部, 还成立了太仓市体育舞蹈协会, 韩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把幸福把握在手中, 把梦想变为现实。

一日之师, 终生之友

因为从小学舞, 年纪轻轻的韩晶已经教舞13个年头了。她最早的一拨业余班的小学员如今已经是大树长成, 分别从北体、天体、武体毕业了。韩晶不止是他们舞蹈上的老师, 也是他们教学、创业上的老师。舞蹈上遇瓶颈, 韩晶帮助他们找问题、进行针对训练;教学中有困惑, 韩晶传授他们教学的要素, 鼓励他们多学理论知识;创业时不知所措, 韩晶教他们无论布置教室还是宣传策划, 认真的态度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自己平时的舞蹈课堂上, 韩晶通过分级分段教学和复杂动作简单化教学的模式, 把“快乐学舞”的理念传给每个学生, 无怪乎在太仓和昆山有那么多少儿和成人围绕在她身边。

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

在本科时期就同时获得上海戏剧学院国标系、华东师范大学公共关系管理学士双学位的韩晶一直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学过拉丁理论、摩登理论、裁判法、积分法、教学法, 正在攻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全日制研究生的她, 还坚持每年参加CBDF的教师裁判班。这次北京CBDF的A级评审理论考试, 她获得92.5分, 全国排名第3!

篇9:安静的伙伴

英国最近颇不平静。刚刚庆祝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伦敦就发生了骚乱,并蔓延到其他几个城市。而此时,欧债危机高潮再起,英国虽非欧元区成员国,也难独善其身。这些事件或许也使低调的英国外交官们意识到有必要做出一些解释,打消英国主要的伙伴们的疑虑。

9月1日,吴思田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采访之前,他还特别强调,什么问题都可以问。

伦敦可能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

中国新闻周刊:卡梅伦首相表示,“商业利益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那么,在英国看来,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是什么?

吴思田:英国对于提升与中国的关系是非常认真的。我们也非常愿意为此而投入资源。去年11月份,卡梅伦首相访华时,随同的内阁部长阵容是英国访华历史上最大的。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我们的意愿。外交大臣威廉·黑格也已宣布,将为在华外交部门增加50个职位。在目前政府预算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是非常大的增长。为了在中国新增职位,就得从我们在其他国家的使领馆中削减。我们还计划在中国新开一个总领事馆,目前还在研究把它落户到哪个城市最合适。

当然有许多原因促使我们愿意提升与中国的关系。其中一点,是我们两国经济的匹配度越来越高了。这也是为什么两国领导人公开声明,我们是“增长的伙伴”。

中国新闻周刊:在过去的3次年度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双方曾经制订了雄心勃勃的金融合作计划,但现在仍未走出金融危机,欧美银行业处境艰难,汇丰、巴克莱等都宣布了新一轮的裁员计划,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降低对金融领域合作的期待?

吴思田:不,我认为我们恰恰需要加强双方的金融合作。双方的金融监管部门,包括英方的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服务局与中方的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都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互动。去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和中国副总理王岐山以“无与伦比”,来称赞两国在金融业的合作项目。

我们非常期待王岐山副总理下星期(注:9月7日至10日)到伦敦出席第四次英中经济财金对话,这次对话将使双边在金融改革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共同努力,使人民币成为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货币。随着人民币的使用日益广泛,大量人民币将进入伦敦,因为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财政大臣奥斯本和王岐山副总理将在下周的对话中就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讨论,他们可能会宣布两国政府支持这一进程,并有意在伦敦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

中国新闻周刊:从更广泛的视角看中英关系,卡梅伦首相上任之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印度,并宣称要与印度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是否说明,在英国的亚洲外交政策中,印度比中国更重要?

吴思田:这种看法不对。联合政府认为我们与印度的关系还有很大的潜力。但这两种关系并不形成竞争,其历史和强项也各不相同。我们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的决心是非常清楚的。

中国新闻周刊:英国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呢?

吴思田:中国在国际政治上越来越重要,是中国在经济上崛起之后必然的结果。英国非常欢迎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重大国际决策和政治讨论中。没有中国的参与,我们不可能解决诸如全球经济、气候变化,危险军备技术扩散等这些世界性的挑战。我们期待中国在所有这些讨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我们的双边关系并不仅限于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6月份访问伦敦时,与卡梅伦首相达成共识,两国应该启动一个内阁级别的对话,专门探讨人民之间的交流。明年,我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这对于我们的民间交流将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我们将在中国举办一个大型活动,名为“今日英国文化”。在持续6个月的时间里,许多英国最优秀的文艺组织和团体,都会到中国来展示他们最好的作品。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种声音认为,英国,包括其他的西方国家,越来越担心,与中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的合作正变得更加困难?

吴思田:不,不是这样。我们在许多国际事务上的合作正在增强。比如,我们在非洲的合作越来越多。我们与非洲和中国一起探讨如何在非洲发展问题上合作。英中之间有国际发展政策的对话机制。从更大的范围看,我们还在其他的国际事务上共同努力,比如打击非洲之角的海盗。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我们在所有领域都有合作。应该继续深化我们在反对危险武器技术扩散方面的合作,因为这对我们双方都是一个关键性的挑战。

英国更关注自身的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也非常关注欧债危机。英国一向对欧洲一体化并不热衷,却对发行欧元区债券和建立欧洲财政联盟表示支持,这是否意味着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有了更积极的态度?

吴思田:欧元区经济的健康对英国非常重要。我们希望欧盟和欧元区达到经济上最健康的状态。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财政的可持续性,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时,也要有刺激增长,鼓励私营部门的发展的政策。到2015年,英国的企业税负将是七国集团成员中最低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逐步为英国创造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英国如何看待法德两国提出的建立“欧洲经济政府”的提议?

吴思田:作为英国驻华大使,我不想去评价法德领导人的提议。对英国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欧盟和欧元区的健康。因此,财政大臣奥斯本的一些评论,主要就是希望欧元区能落实那些保证欧元区的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但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英国本身的政策。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否表示英国不打算为欧元区纾困提供帮助呢?

吴思田:相反,在欧盟的框架下,我们正在以各种方式提供帮助。但我们的焦点是改进英国的增长条件。

用开放的态度应对社会分裂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发生在伦敦和几个主要城市的骚乱令世人震惊。尤其是外国投资者和想去伦敦看奥运会的旅游者可能更加担心安全的问题。卡梅伦首相近日表示,一定要解决“分裂的社会”这一问题,人们想要知道,他和政府对此是否已有明确的计划?

吴思田:骚乱的确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当然有纯粹犯罪的因素,有部分是因为年轻人闲极无聊。也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被社会排斥的感觉。骚乱发生后,政治家、媒体以及专家,都对所有这些原因进行了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应对骚乱时体现的开放性。骚乱本身在英国媒体和国际媒体中都得到了极为开放和全面的报道。所以它才会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受到高度关注的事件。骚乱之后启动的司法程序,包括逮捕和审判,都是以非常开放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的。首相本人发起了非常开放的政策讨论,他中断了自己的假期,召集内阁,告诉他们,必须对骚乱的原因进行辩论。所有这些都非常公开地进行。

英语中有个谚语,叫“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如果你身体的某个部位受感染了,最好的措施就是让它充分暴露在阳光下。我们的社会正是以这样的正确的方式来应对这一令人震惊而悲伤的事件。而这种方式显示了我们的社会从根本上是稳定的,这是英国制度的强大之处。

骚乱之后,很多人走上街头,为他们的社区做清理的工作,并修复骚乱造成的损害。这些人的数量,远远多于那些参与骚乱的人。当然,最好是没有发生这场骚乱,但我们也确实从应对骚乱中看到了社会强大和团结的一面。

中国新闻周刊:经过这些辩论,政府和社会是否已经在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吴思田:现在要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还太早。真正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可能用一两句话来解释。有些深层的原因,与某些地区的某些群体感到被社会所排斥有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但也有单纯的犯罪问题,这就需要由警察和法庭来应对。也有关于社交媒体的争论。

正是社交网络把人们组织起来去清理社区,但一些骚乱行动也是部分地通过社交网络组织的。因此它是一把双刃剑。但毕竟,言论自由是英国的原则。政府最后认为,我们不应对社交网络采取新的限制措施,对此我一点也不惊讶,因为这就是真正的英国之道。

中国新闻周刊:但在目前英国政府实行财政紧缩,削减公共开支的情况下,还能够为解决社会排斥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吗?

吴思田:政府的紧缩计划还没有真正生效。因此,那些抗议活动与紧缩政策没有政治上的关联。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担心紧缩政策未来可能的影响,公共系统工会和其他团体在几个月之前也组织过抗议。但这次骚乱是一种新的、不同的现象。

篇10:《安静》读后感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里,哲学和散文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但一说到“私隐”、“隔膜”,溪水则渐入入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千涸。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止是爱情,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在北大那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的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与圣贤先哲的思想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突破。而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这样的浮躁中,安静显得如此珍贵,守住这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夜深入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入性的感悟,体味由静到净再到境的美。

评点:熊芳芳

篇11:安静的位置读后感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只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而到万赖俱静之时,心便为之神往了。正如徐迟先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泌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赖俱静之时,我更为之神往了。的确,在读这本书时心灵会逐渐寂静不来,在慢慢的嚼读中,你逐渐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作者: 高书峰

篇12:安静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的题目就充满了魔力,它仿佛带着那么一丝诗意,让人深陷其中,我们享受安静,不仅是因为那种寂寥,大音希声的氛围,也是享受一个人。安静让人感到富足。

而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浮躁与喧嚣哪怕是在神圣校园与课堂,最应该静下心来去学习,保存安静的地方去学习,保存安静的地方仍不能免俗,虽说年轻人应该多一些朝气,多一些活力,这是没错的。但是,在做学问,学习上也应当沉下心。年轻人也要适当地安静下来。当然,现在是很难去寻到一个地方,一个安静的地方,利益驱动了很多人的行为,欲望充斥了许多人,寻找一个地方属于安静变得极为不易。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喜欢安静,也不需要,他们更想要的是镁光灯,是热闹。不得不承认,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对于热闹的向往都存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年轻人的青春活力,生气满满,而年长一些的人则会更加的沉稳,不会那么喜欢太过吵闹的场所,喜欢安静一些。向往热闹只是生命历程中某个时段的表现形式,世间的繁华喧嚷,总有尘埃落定之时。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背后的无垠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也许也是适合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安静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安静,有自己享受安静的方式,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感悟。

莎士比亚对生命有有过一局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这恰好从反面说明了内心的安静,才是真正的充实。表面的热闹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自我,而在探寻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对于生命的感悟,浮于表面万万不可取的。内心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充实,所以,安静还是一种境界,守护住自己内心中的那一份宁静,保持心灵的宁静,就是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周国平还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安静并非意味着孤独,相反,正是因为内心的富足才会安静。人人都离不开对于安静的体验,繁华落幕之后,就是安静。

篇13:营造晚自习的安静氛围

晚自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为:做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复习旧课,温故知新;预习新课,做到心中有数。但有些学生在上晚自习时,不看课文、不做作业,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交头接耳、大声喧哗,导致其他学生无法安心学习。晚自习不安静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开始时安静,过一会不安静;二是先有个别学生讲话,接着多数学生效仿;三是教师(班主任)巡视时安静,走后不安静。

2 晚自习不安静的原因

2.1 学习目的不明确

少数学生无心学习,是奉父母之命来本校就读。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专业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复习,缺乏学习动力。晚自习时,常用聊天来打发时间。

2.2 学生基础差

少数学生在初中时未学好文化知识,特别是数学、外语、化学等基础知识薄弱。基础差,教师讲的内容听不懂或不能完全掌握,做作业时感到无从下手。

2.3 班干部管理水平低

班主任工作繁忙、任务重,不能在晚自习跟班。而有的班干部能力弱,自律性差,缺乏威信;有的害怕得罪人,不敢管;有的想管,但方法不当、效果差,不能维持晚自习的良好秩序。

2.4 班主任方法不当

班主任管理班级主要有4种类型。(1)智力型:出主意、用干部,培养和依靠班干部,举重若轻,效果好;(2)苦力型:事必躬亲,劳力、劳心,责任心强,但效果一般;(3)平庸型:对班级管理不重视,满足现状,不依靠班干部,效果较差;(4)放任型:以“人性化”为由,搞所谓“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结果放任自流。晚自习不安静多发生在后2种类型班主任所带班级。

3 对策

3.1 营造晚自习的安静氛围

在教室张贴名人、学者励志条幅,提醒学生节约时间、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将爱讲话的学生与学习的学生搭配相坐,便于监督。班干部轮流值日,晚自习值日者坐在讲台前,俯瞰全班。营造人人维护课堂秩序、个个遵守自习纪律的学习环境。

3.2“走出去、请进来”

派学生代表到晚自习秩序好的班级学习经验;请晚自习秩序好的班级代表来本班介绍经验。

3.3 召开主题班会,提高认识

围绕安静晚自习主题,发动全班学生深入讨论,提高认识;讲解安静晚自习的好处,找出不安静的危害和根源。

3.4 制订安静晚自习制度

制度是执行纪律的保证。制度具有约束力、确定力和执行力。发动全班学生出谋划策,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保证晚自习一不讲话,二不走动,三不开手机。

3.5“抓两头,带中间”

表扬守纪律的学生,让其产生自豪感,坚持守纪;批评带头讲话的学生,让其产生耻辱感,改正错误。鼓励多数学生向守纪学生学习,见贤思齐;抓苗头,当有学生在晚自习闲聊时立即制止,防微杜渐;抓重点,将守纪学生与爱讲话学生搭配相坐;抓激励,将晚自习的表现与学生的操行评语挂钩,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班干部的评比内容。

3.6 建立检查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4项量化管理制度:班主任晚自习考勤制度、学生会晚自习检查制度、行政值班人员晚自习巡察制度、班主任晚自习抽测手机制度。每天公布各班晚自习情况,学期结束,评比并表彰安静晚自习先进班级、先进班干部和先进班主任。

3.7 培养班干部管理能力

班干部管理学生具有先天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应注重发挥其作用。学校要经常请优秀班主任介绍依靠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经验;学生科要坚持培训班干部,提高其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学生会应经常召集班干部研讨会,特别要发挥班长、团支部书记和学习委员的带头作用以及小组长的骨干作用。

3.8 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巩固学生专业思想,使其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医护类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行业,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保障民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护士是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必须按社会需要确立职业理想,安心学习医护知识和技术。

3.9 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篇14:丰富的安静

面对浩瀚的书海,经过长时间的寻觅,我的目光最终锁定在周国平的《安静》上。这本书是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作品。全书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开始,先后经历“灵魂的在场”、“精神寻找形式”等,最终到达“灵魂只能独行”的安静境界,从而使读者从现实和自己的生存状态中进行了一个深刻的思考。

“安静是因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这是扉页上的两行字,也是周围平人生观的高度概括,涵括了深深的哲学道理。因此,他说:“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但他的安静并不是静止,也不是封闭。他的安静有自己的位置,那就是站在这个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自己性情的一种活法。我想,不仅如此,这或许还是一种最冷静的思考方式吧!

谈到思考,周国平又说:学而思,思而录,这是精神拾荒之三部曲。而我们往往是不学也不思,或者只学不思,至于录,大概只有那些有志向、有追求、有丰富内涵的人才会去做吧!比如史铁生、几米……因此,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到达的,因为他们的灵魂从来都不缺席。反之,如果生活中总是让灵魂缺席,就如同我们不再注意自然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甚至不再注意家居中的小事情,诸如拧紧一根螺丝,擦干净一块玻璃等等。不被注意的事情当然也不会被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美丽的故事,面对无生命的事物,面对苍白的世界,我们又如何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呢?长此以往下去,也许就连日常的劳作和消费也会变成一种单纯的惩罚吧?

懂得了安静和丰富的定义,那么“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则不难理解了。在我初读这句活的时候,曾因为共鸣而掩卷长久地思索……丰富的安静就宛若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桃花源,不光有美丽的一然风光、淳朴真诚的情感、豁达淡然的生活方式,也有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可是,似乎人的心绪总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由善良、豁达变得狰狞、狭隘。每每陷入这样的罅隙,我会变得很纠结,很焦躁,也会滋生出更多的懊悔,懊悔自己如同祥林嫂般的喋喋不休,懊悔自己像个怨妇般的抱怨态度,懊悔自己有意无意牵涉到别人的幸福和滋润……

当多次感受过这样的结果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与其让良心不安,不如默默忍受。忍受不是放弃,而是选择了对某事的安静,即“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同时也是转移了对此事的执着,把焦点集中到自己想做的那件事上,即“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这两句话是大师对安静的诠释,也成为了指导我走出纷争的导航灯。

上一篇:坏孩子犯错误作文下一篇:9自然之道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