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历年考研题

2024-05-21

数学二历年考研题(通用6篇)

篇1:数学二历年考研题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若函数在x=0连续,则

(A)

(B)

(C)

(D)

(2)设二阶可到函数满足且,则

(A)

(B)

(C)

(D)

(3)设数列收敛,则

(A)当时,(B)当

时,则

(C)当,(D)当时,(4)微分方程的特解可设为

(A)

(B)

(C)

(D)

(5)设具有一阶偏导数,且在任意的,都有则

(A)

(B)

(C)

(D)

(6)甲乙两人赛跑,计时开始时,甲在乙前方10(单位:m)处,图中,实线表示甲的速度曲线

(单位:m/s)虚线表示乙的速度曲线,三块阴影部分面积的数值依次为10,20,3,计时开始后乙追上甲的时刻记为(单位:s),则

(A)

(B)

(C)

(D)

(7)设为三阶矩阵,为可逆矩阵,使得,则

(A)

(B)

(C)

(D)

(8)已知矩阵,,则

(A)

A与C相似,B与C相似

(B)

A与C相似,B与C不相似

(C)

A与C不相似,B与C相似

(D)

A与C不相似,B与C不相似

二、填空题:9~14题,每小题4分,共24分.(9)曲线的斜渐近线方程为

(10)设函数由参数方程确定,则

(11)

=

(12)设函数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且,则=

(13)

(14)设矩阵的一个特征向量为,则

三、解答题:15~23小题,共94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满分10分)

(16)(本题满分10分)

设函数具有2阶连续性偏导数,,求,(17)(本题满分10分)

(18)(本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由方程确定,求的极值

(19)(本题满分10分)

在上具有2阶导数,证明

(1)方程在区间至少存在一个根

(2)方程

在区间内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实根

(20)(本题满分11分)

已知平面区域,计算二重积分

(21)(本题满分11分)

设是区间内的可导函数,且,点是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在点处的切线与轴相交于点,法线与轴相交于点,若,求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方程。

(22)(本题满分11分)

三阶行列式有3个不同的特征值,且

(1)证明

(2)如果求方程组的通解

(23)(本题满分11分)

设在正交变换下的标准型为

求的值及一个正交矩阵.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1)

设,.当时,以上3个无穷小量按照从低阶到高阶拓排序是

(A).(B).(C).(D).(2)已知函数则的一个原函数是

(A)(B)

(C)(D)

(3)反常积分,的敛散性为

(A)收敛,收敛.(B)收敛,发散.(C)收敛,收敛.(D)收敛,发散.(4)设函数在内连续,求导函数的图形如图所示,则

(A)函数有2个极值点,曲线有2个拐点.(B)函数有2个极值点,曲线有3个拐点.(C)函数有3个极值点,曲线有1个拐点.(D)函数有3个极值点,曲线有2个拐点.(5)设函数具有二阶连续导数,且,若两条曲线

在点处具有公切线,且在该点处曲线的曲率大于曲线的曲率,则在的某个领域内,有

(A)

(B)

(C)

(D)

(6)已知函数,则

(A)

(B)

(C)

(D)

(7)设,是可逆矩阵,且与相似,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与相似

(B)与相似

(C)与相似

(D)与相似

(8)设二次型的正、负惯性指数分别为1,2,则

(A)

(B)

(C)

(D)与

二、填空题:9~14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9)曲线的斜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____.(10)极限____________.(11)以和为特解的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为____________.(12)已知函数在上连续,且,则当时,____________.(13)已知动点在曲线上运动,记坐标原点与点间的距离为.若点的横坐标时间的变化率为常数,则当点运动到点时,对时间的变化率是

(14)设矩阵与等价,则

解答题:15~23小题,共9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满分10分)

(16)(本题满分10分)

设函数,求并求的最小值.(17)(本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由方程确定,求的极值.(18)(本题满分10分)

设是由直线,围成的有界区域,计算二重积分

(19)(本题满分10分)

已知,是二阶微分方程的解,若,求,并写出该微分方程的通解。

(20)(本题满分11分)

设是由曲线与围成的平面区域,求绕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21)(本题满分11分)

已知在上连续,在内是函数的一个原函数。

(Ⅰ)求在区间上的平均值;

(Ⅱ)证明在区间内存在唯一零点。

(22)(本题满分11分)

设矩阵,且方程组无解。

(Ⅰ)求的值;

(Ⅱ)求方程组的通解。

(23)(本题满分11分)

已知矩阵

(Ⅰ)求

(Ⅱ)设3阶矩阵满足。记,将分别表示为的线性组合。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下列反常积分中收敛的是()

(A)

(B)

(C)

(D)

(2)函数在内()

(A)连续

(B)有可去间断点

(C)有跳跃间断点

(D)有无穷间断点

(3)设函数,若在处连续,则()

(A)

(B)

(C)

(D)

(4)

设函数在连续,其二阶导函数的图形如右图所示,则曲线的拐点个数为()

(A)0

(B)1

(C)2

(D)3

(5).设函数满足,则与依次是()

(A),0

(B)0,(C)-,0

(D)0,-

(6).设D是第一象限中曲线与直线围成的平面区域,函数在D上连续,则=()

(A)(B)

(C)(D)

(7).设矩阵A=,b=,若集合Ω=,则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A)

(B)

(C)

(D)

(8)设二次型在正交变换下的标准形为其中,若,则在正交变换下的标准形为()

(A):

(B)

(C)

(D)

二、填空题:9~14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9)

(10)函数在处的n

阶导数

(11)设函数连续,若,则

(12)设函数是微分方程的解,且在处取值3,则=

(13)若函数由方程确定,则=

(14)设3阶矩阵A的特征值为2,-2,1,其中E为3阶单位矩阵,则行列式=

三、解答题:15~23小题,共94分.请将解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满分10分)

设函数,若与在是等价无穷小,求的值。

16、(本题满分10分)

设,D是由曲线段及直线所形成的平面区域,分别表示D绕X轴与绕Y轴旋转所成旋转体的体积,若,求A的值。

17、(本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满足,求的极值。

18、(本题满分10分)

计算二重积分,其中。

19、(本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求零点的个数。

20、(本题满分11分)

已知高温物体置于低温介质中,任一时刻物体温度对时间的关系的变化与该时刻物体和介质的温差成正比,现将一初始温度为120的物体在20恒温介质中冷却,30min后该物体温度降至30,若要使物体的温度继续降至21,还需冷却多长时间?

21、(本题满分11分)

已知函数在区间上具有2阶导数,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X轴的交点是,证明:。

22、(本题满分11分)

设矩阵,且,(1)求a的值;(2)若矩阵X满足其中为3阶单位矩阵,求X。

23、(本题满分11分)

设矩阵,相似于矩阵,(1)求a,b的值(2)求可逆矩阵P,使为对角矩阵。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

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设,当时,()

(A)比高阶的无穷小

(B)比低阶的无穷小

(C)与同阶但不等价无穷小

(D)与等价无穷小

2.已知是由方程确定,则()

(A)2

(B)1

(C)-1

(D)-2

3.设,则()

(A)为的跳跃间断点.

(B)为的可去间断点.

(C)在连续但不可导.

(D)在可导.

4.设函数,且反常积分收敛,则()

(A)

(B)

(C)

(D)

5.设函数,其中可微,则()

(A)

(B)(C)

(D)

6.设是圆域的第象限的部分,记,则()

(A)

(B)

(C)

(D)

7.设A,B,C均为阶矩阵,若AB=C,且B可逆,则

(A)矩阵C的行向量组与矩阵A的行向量组等价.

(B)矩阵C的列向量组与矩阵A的列向量组等价.

(C)矩阵C的行向量组与矩阵B的行向量组等价.

(D)矩阵C的列向量组与矩阵B的列向量组等价.

8.矩阵与矩阵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B),为任意常数

(C)

(D),为任意常数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9..

10.设函数,则的反函数在处的导数

11.设封闭曲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为参数,则L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12.曲线上对应于处的法线方程为

13.已知是某个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三个解,则满足方程的解为

14.设是三阶非零矩阵,为其行列式,为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且满足,则=

三、解答题

15.(本题满分10分)

当时,与是等价无穷小,求常数.

16.(本题满分10分)

设D是由曲线,直线及轴所转成的平面图形,分别是D绕轴和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立体的体积,若,求的值.

17.(本题满分10分)

设平面区域D是由曲线所围成,求.

18.(本题满分10分)

设奇函数在上具有二阶导数,且,证明:

(1)存在,使得;

(2)存在,使得.

19.(本题满分10分)

求曲线上的点到坐标原点的最长距离和最短距离.

20.(本题满分11)

设函数

⑴求的最小值;

⑵设数列满足,证明极限存在,并求此极限.

21.(本题满分11)

设曲线L的方程为.

(1)求L的弧长.

(2)设D是由曲线L,直线及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求D的形心的横坐标.

22.本题满分11分)

设,问当为何值时,存在矩阵C,使得,并求出所有矩阵C.

23(本题满分11分)

设二次型.记.

(1)证明二次型对应的矩阵为;

(2)若正交且为单位向量,证明在正交变换下的标准形为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曲线的渐近线条数

()

(A)

0

(B)

(C)

(D)

(2)

设函数,其中为正整数,则

()

(A)

(B)

(C)

(D)

(3)

设,则数列有界是数列收敛的()

(A)

充分必要条件

(B)

充分非必要条件

(C)

必要非充分条件

(D)

非充分也非必要

(4)

设则有

()

(A)

(B)

(C)

(D)

(5)

设函数为可微函数,且对任意的都有则使不等式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

(B)

(C)

(D)

(6)

设区域由曲线围成,则

()

(A)

(B)

(C)

(D)

(7)

设,,其中为任意常数,则下列向量组线性相关的为

()

(A)

(B)

(C)

(D)

(8)

设为3阶矩阵,为3阶可逆矩阵,且.若,则

()

(A)

(B)

(C)

(D)

二、填空题:9-14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9)

设是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则

.(10)

.(11)

设其中函数可微,则

.(12)

微分方程满足条件的解为

.(13)

曲线上曲率为的点的坐标是

.(14)

设为3阶矩阵,为伴随矩阵,若交换的第1行与第2行得矩阵,则

.三、解答题:15-23小题,共94分.请将解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满分

分)

已知函数,记,(I)求的值;

(II)若时,与是同阶无穷小,求常数的值.(16)(本题满分

分)

求函数的极值.(17)(本题满分12分)

过点作曲线的切线,切点为,又与轴交于点,区域由与直线围成,求区域的面积及绕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体的体积.(18)(本题满分

分)

计算二重积分,其中区域为曲线与极轴围成.(19)(本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满足方程及,(I)

求的表达式;

(II)

求曲线的拐点.(20)(本题满分10分)

证明,.(21)(本题满分10

分)

(I)证明方程,在区间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

(II)记(I)中的实根为,证明存在,并求此极限.(22)(本题满分11

分)

设,(I)

计算行列式;

(II)

当实数为何值时,方程组有无穷多解,并求其通解.(23)(本题满分11

分)

已知,二次型的秩为2,(I)

求实数的值;

(II)

求正交变换将化为标准形.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A)

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已知当时,函数与是等价无穷小,则()

(A)

(B)

(C)

(D)

(2)设函数在处可导,且,则()

(A)

(B)

(C)

(D)

(3)函数的驻点个数为()

(A)0

(B)1

(C)2

(D)3

(4)微分方程的特解形式为()

(A)

(B)

(C)

(D)

(5)设函数,均有二阶连续导数,满足,则函数在点处取得极小值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B),(C),(D),(6)设,,则,的大小关系为()

(A)

(B)

(C)

(D)

(7)设为3阶矩阵,将的第2列加到第1列得矩阵,再交换的第2行与第3行得单位矩阵。记,则=()

(A)

(B)

(C)

(D)

(8)设是4阶矩阵,为的伴随矩阵。若是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则的基础解系可为()

(A)

(B)

(C)

(D)

二、填空题:9~14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9)。

(10)微分方程满足条件的解为。

(11)曲线的弧长。

(12)设函数,则。

(13)设平面区域由直线,圆及轴所围成,则二重积分。

(14)二次型,则的正惯性指数为。

三、解答题:15~23小题,共94分。

请将解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解答应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设,试求的取值范围。

(16)(本题满分11分)

设函数由参数方程

确定,求的极值和曲线的凹凸区间及拐点。

(17)(本题满分9分)

设函数,其中函数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函数可导且在处取得极值,求。

(18)(本题满分10分)

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且曲线与直线相切于原点,记为曲线在点处切线的倾角,若,求的表达式。

(19)(本题满分10分)

(I)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成立。

(II)设,证明数列收敛。

(20)(本题满分11分)

一容器的内侧是由图中曲线绕轴旋转一周而成的曲面,该曲线由与连接而成。

(I)求容器的容积;

(II)若将容器内盛满的水从容器顶部全部抽出,至少需要做多少功?

(长度单位:,重力加速度为,水的密度为)

(21)(本题满分11分)

已知函数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且,,其中,计算二重积分。

(22)(本题满分11分)

设向量组,不能由向量组,线性表示。

(I)求的值;

(II)将用线性表示。

(23)(本题满分11分)

设为3阶实对称矩阵,的秩为2,且。

(I)求的所有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II)求矩阵。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

(A)

A0

B1

C2

D3

2.设是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的两个特解,若常数使是该方程的解,是该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则

A

B

C

D

(1)

A4e

B3e

C2e

De

4.设为正整数,则反常积分的收敛性

A仅与取值有关

B仅与取值有关

C与取值都有关

D与取值都无关

5.设函数由方程确定,其中为可微函数,且则=

A

B

C

D

6.(4)=

A

B

C

D

7.设向量组,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向量组I线性无关,则

B若向量组I线性相关,则r>s

C若向量组II线性无关,则

D若向量组II线性相关,则r>s

15.设为4阶对称矩阵,且若的秩为3,则相似于A

B

C

D

二填空题

9.3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y=__________

(1)

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

(2)

函数

(3)

(4)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l以2cm/s的速率增加,宽w以3cm/s的速率增加,则当l=12cm,w=5cm时,它的对角线增加的速率为___________

(5)

设A,B为3阶矩阵,且

三解答题

(6)

16.(1)比较与的大小,说明理由.(2)记求极限

九、设函数y=f(x)由参数方程十、一个高为l的柱体形贮油罐,底面是长轴为2a,短轴为2b的椭圆。

现将贮油罐平放,当油罐中油面高度为时,计算油的质量。

(长度单位为m,质量单位为kg,油的密度为)十一、十二、十三、设函数f(x)在闭区间[0,1]上连续,在开区间(0,1)内可导,且f(0)=0,f(1)=,证明:存在十四、23.设,正交矩阵Q使得为对角矩阵,若Q的第一列为,求a、Q.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函数的可去间断点的个数,则()

1.2.3.无穷多个.(2)当时,与是等价无穷小,则()

....(3)设函数的全微分为,则点()

不是的连续点.不是的极值点.是的极大值点.是的极小值点.(4)设函数连续,则()

....(5)若不变号,且曲线在点上的曲率圆为,则在区间内()

有极值点,无零点.无极值点,有零点.有极值点,有零点.无极值点,无零点.(6)设函数在区间上的图形为:

0

O

则函数的图形为()

.0

.0

.0

.0

(7)设、均为2阶矩阵,分别为、的伴随矩阵。若,则分块矩阵的伴随矩阵为()

....(8)设均为3阶矩阵,为的转置矩阵,且,若,则为()

....二、填空题:9-14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9)曲线在处的切线方程为

(10)已知,则

(11)

(12)设是由方程确定的隐函数,则

(13)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

(14)设为3维列向量,为的转置,若矩阵相似于,则

三、解答题:15-23小题,共94分.请将解答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满分9分)求极限

(16)(本题满分10

分)计算不定积分

(17)(本题满分10分)设,其中具有2阶连续偏导数,求与

(18)(本题满分10分)

设非负函数满足微分方程,当曲线过原点时,其与直线及围成平面区域的面积为2,求绕轴旋转所得旋转体体积。

(19)(本题满分10分)求二重积分,其中

(20)(本题满分12分)

设是区间内过的光滑曲线,当时,曲线上任一点处的法线都过原点,当时,函数满足。求的表达式

(21)(本题满分11分)

(Ⅰ)证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若函数在上连续,在可导,则存在,使得(Ⅱ)证明:若函数在处连续,在内可导,且,则存在,且。

(22)(本题满分11分)设,(Ⅰ)求满足的所有向量

(Ⅱ)对(Ⅰ)中的任一向量,证明:线性无关。

(23)(本题满分11分)设二次型

(Ⅰ)求二次型的矩阵的所有特征值;

(Ⅱ)若二次型的规范形为,求的值。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设,则的零点个数为()

0

1.2

(2)曲线方程为函数在区间上有连续导数,则定积分()

曲边梯形ABOD面积.梯形ABOD面积.曲边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3)在下列微分方程中,以(为任意常数)为通解的是()

(5)设函数在内单调有界,为数列,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若收敛,则收敛.若单调,则收敛.若收敛,则收敛.若单调,则收敛.(6)设函数连续,若,其中区域为图中阴影部分,则

(7)设为阶非零矩阵,为阶单位矩阵.若,则()

不可逆,不可逆.不可逆,可逆.可逆,可逆.可逆,不可逆.(8)设,则在实数域上与合同的矩阵为()

....二、填空题:9-14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9)

已知函数连续,且,则.(10)微分方程的通解是.(11)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12)曲线的拐点坐标为______.(13)设,则.(14)设3阶矩阵的特征值为.若行列式,则.三、解答题:15-23题,共94分.请将解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满分9分)求极限.(16)(本题满分10分)

设函数由参数方程确定,其中是初值问题的解.求.(17)(本题满分9分)求积分

.(18)(本题满分11分)

求二重积分其中

(19)(本题满分11分)

设是区间上具有连续导数的单调增加函数,且.对任意的,直线,曲线以及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绕轴旋转一周生成一旋转体.若该旋转体的侧面积在数值上等于其体积的2倍,求函数的表达式.(20)(本题满分11分)

(1)

证明积分中值定理:若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则至少存在一点,使得

(2)若函数具有二阶导数,且满足,证明至少存在一点

(21)(本题满分11分)

求函数在约束条件和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22)(本题满分12分)

设矩阵,现矩阵满足方程,其中,(1)求证;

(2)为何值,方程组有唯一解,并求;

(3)为何值,方程组有无穷多解,并求通解.(23)(本题满分10分)

设为3阶矩阵,为的分别属于特征值特征向量,向量满足,(1)证明线性无关;

(2)令,求.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二试题

一、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当时,与等价的无穷小量是

(A)

(B)

(C)

(D)

[

]

(2)函数在上的第一类间断点是

[

]

(A)0

(B)1

(C)

(D)

(3)如图,连续函数在区间上的图形分别是直径为1的上、下半圆周,在区间的图形分别是直径为2的下、上半圆周,设,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

[

]

(4)设函数在处连续,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若存在,则

(B)若存在,则

.(C)若存在,则

(D)若存在,则.[

]

(5)曲线的渐近线的条数为

(A)0.(B)1.(C)2.(D)3.[

]

(6)设函数在上具有二阶导数,且,令,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若,则必收敛.(B)

若,则必发散

(C)

若,则必收敛.(D)

若,则必发散.[

]

(7)二元函数在点处可微的一个充要条件是[

]

(A).(B).(C).(D).(8)设函数连续,则二次积分等于

(A)

(B)

(C)

(D)

(9)设向量组线性无关,则下列向量组线性相关的是

线性相关,则

(A)

(B)

(C)

.(D)

.[

]

(10)设矩阵,则与

(A)

合同且相似

(B)合同,但不相似.(C)

不合同,但相似.(D)

既不合同也不相似

[

]

二、填空题:11~1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

__________.(12)曲线上对应于的点处的法线斜率为_________.(13)设函数,则________.(14)

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为________.(15)

设是二元可微函数,则

__________.(16)设矩阵,则的秩为

.三、解答题:17~24小题,共8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

(本题满分10分)设是区间上单调、可导的函数,且满足,其中是的反函数,求.(18)(本题满分11分)

设是位于曲线下方、轴上方的无界区域.(Ⅰ)求区域绕轴旋转一周所成旋转体的体积;(Ⅱ)当为何值时,最小?并求此最小值.(19)(本题满分10分)求微分方程满足初始条件的特解.(20)(本题满分11分)已知函数具有二阶导数,且,函数由方程所确定,设,求.(21)

(本题满分11分)设函数在上连续,在内具有二阶导数且存在相等的最大值,证明:存在,使得.(22)

(本题满分11分)

设二元函数,计算二重积分,其中.(23)

(本题满分11分)

设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有公共解,求的值及所有公共解.(24)

(本题满分11分)

设三阶对称矩阵的特征向量值,是的属于的一个特征向量,记,其中为3阶单位矩阵.(I)验证是矩阵的特征向量,并求的全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II)求矩阵.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填空题:1-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曲线的水平渐近线方程为

(2)设函数在处连续,则

.(3)广义积分

.(4)微分方程的通解是

(5)设函数由方程确定,则

(6)设矩阵,为2阶单位矩阵,矩阵满足,则

.二、选择题:7-14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7)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且,为自变量在点处的增量,分别为在点处对应的增量与微分,若,则[

]

(A)

.(B)

.(C)

.(D)

.(8)设是奇函数,除外处处连续,是其第一类间断点,则是

(A)连续的奇函数.(B)连续的偶函数

(C)在间断的奇函数

(D)在间断的偶函数.[

]

(9)设函数可微,则等于

(A).(B)

(C)

(D)

[

]

(10)函数满足的一个微分方程是

(A)

(B)

(C)

(D)

[

]

(11)设为连续函数,则等于

(A).(B).(C).(D)

.[

]

(12)设均为可微函数,且,已知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一个极值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

若,则.(B)

若,则.(C)

若,则.(D)

若,则.(13)设均为维列向量,为矩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16.若线性相关,则线性相关.17.若线性相关,则线性无关.(C)

若线性无关,则线性相关.(D)

若线性无关,则线性无关.(14)设为3阶矩阵,将的第2行加到第1行得,再将的第1列的倍加到第2列得,记,则

(A).(B).(C).(D).[  ]

三、解答题:15-23小题,共9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满分10分)

试确定的值,使得,其中是当时比高阶的无穷小.(16)(本题满分10分)求

.(17)(本题满分10分)设区域,计算二重积分

(18)(本题满分12分)设数列满足

(Ⅰ)证明存在,并求该极限;(Ⅱ)计算.(19)(本题满分10分)

证明:当时,.(20)(本题满分12分)

设函数在内具有二阶导数,且满足等式.(I)验证;

(II)若,求函数的表达式.(21)(本题满分12分)

已知曲线L的方程(I)讨论L的凹凸性;(II)过点引L的切线,求切点,并写出切线的方程;(III)求此切线与L(对应于的部分)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22)(本题满分9分)

已知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有3个线性无关的解.(Ⅰ)证明方程组系数矩阵的秩;(Ⅱ)求的值及方程组的通解.(23)(本题满分9分)

设3阶实对称矩阵的各行元素之和均为3,向量是线性方程组的两个解.(Ⅰ)求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Ⅱ)求正交矩阵和对角矩阵,使得.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二试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设,则

=

.(2)曲线的斜渐近线方程为

.(3)

.(4)微分方程满足的解为

.(5)当时,与是等价无穷小,则k=

.(6)设均为3维列向量,记矩阵,如果,那么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7)设函数,则f(x)在内

(A)

处处可导.(B)

恰有一个不可导点.(C)

恰有两个不可导点.(D)

至少有三个不可导点.[

]

(8)设F(x)是连续函数f(x)的一个原函数,表示“M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则必有

(D)

F(x)是偶函数f(x)是奇函数.(B)

F(x)是奇函数f(x)是偶函数.(C)

F(x)是周期函数f(x)是周期函数.(D)

F(x)是单调函数f(x)是单调函数.[

]

(9)设函数y=y(x)由参数方程确定,则曲线y=y(x)在x=3处的法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

(A)

.(B)

.(C)

.(D)

.[

]

(10)设区域,f(x)为D上的正值连续函数,a,b为常数,则

(A)

.(B)

.(C)

.(D)

.[

]

(11)设函数,其中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具有一阶导数,则必有

(A)

.(B)

.(C)

.(D)

.[

]

(12)设函数则

三、x=0,x=1都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B)

x=0,x=1都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C)

x=0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D)

x=0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

]

(13)设是矩阵A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则,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B)

.(C)

.(D)

.[

]

(14)设A为n()阶可逆矩阵,交换A的第1行与第2行得矩阵B,分别为A,B的伴随矩阵,则

[

]

18.交换的第1列与第2列得.(B)

交换的第1行与第2行得.(C)

交换的第1列与第2列得.(D)

交换的第1行与第2行得.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满分9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题满分11分)设函数f(x)连续,且,求极限

(16)(本题满分11分)

如图,和分别是和的图象,过点(0,1)的曲线是一单调增函数的图象.过上任一点M(x,y)分别作垂直于x轴和y轴的直线和.记与所围图形的面积为;与所围图形的面积为如果总有,求曲线的方程

(17)(本题满分11分)

如图,曲线C的方程为y=f(x),点(3,2)是它的一个拐点,直线与分别是曲线C在点(0,0)与(3,2)处的切线,其交点为(2,4).设函数f(x)具有三阶连续导数,计算定积分

(18)(本题满分12分)

用变量代换化简微分方程,并求其满足的特解.(19)(本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f(x)在[0,1]上连续,在(0,1)内可导,且f(0)=0,f(1)=1.证明:

(I)存在使得;(II)存在两个不同的点,使得

(20)(本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z=f(x,y)的全微分,并且f(1,1,)=2.求f(x,y)在椭圆域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1)(本题满分9分)

计算二重积分,其中.(22)(本题满分9分)

确定常数a,使向量组可由向量组线性表示,但向量组不能由向量组线性表示.(23)(本题满分9分)

已知3阶矩阵A的第一行是不全为零,矩阵(k为常数),且AB=O,求线性方程组Ax=0的通解.2004年考硕数学(二)真题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设,则的间断点为

.(2)设函数由参数方程

确定,则曲线向上凸的取值范围为____..(3)_____..(4)设函数由方程确定,则______.(5)微分方程满足的特解为_______.(6)设矩阵,矩阵满足,其中为的伴随矩阵,是单位矩阵,则______-.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7)把时的无穷小量,排列起来,使排在后面的是前一个的高阶无穷小,则正确的排列次序是

(A)

(B)

(C)

(D)

(8)设,则

(A)是的极值点,但不是曲线的拐点.(B)不是的极值点,但是曲线的拐点.(C)是的极值点,且是曲线的拐点.(D)不是的极值点,也不是曲线的拐点.(9)等于

(A).(B).(C).(D)

(10)设函数连续,且,则存在,使得

(A)在内单调增加.(B)在内单调减小.(C)对任意的有.(D)对任意的有.(11)微分方程的特解形式可设为

(A).(B).(C).(D)

(12)设函数连续,区域,则等于

(A).(B).(C).(D)

(13)设是3阶方阵,将的第1列与第2列交换得,再把的第2列加到第3列得,则满足的可逆矩阵为

(A).(B).(C).(D).(14)设,为满足的任意两个非零矩阵,则必有

(A)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B)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C)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D)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满分9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题满分10分)

求极限.(16)(本题满分10分)

设函数在()上有定义,在区间上,若对任意的都满足,其中为常数.(Ⅰ)写出在上的表达式;

(Ⅱ)问为何值时,在处可导.(17)(本题满分11分)

设,(Ⅰ)证明是以为周期的周期函数;(Ⅱ)求的值域.(18)(本题满分12分)

曲线与直线及围成一曲边梯形.该曲边梯形绕轴旋转一周得一旋转体,其体积为,侧面积为,在处的底面积为.(Ⅰ)求的值;

(Ⅱ)计算极限.(19)(本题满分12分)设,证明.(20)(本题满分11分)

某种飞机在机场降落时,为了减小滑行距离,在触地的瞬间,飞机尾部张开减速伞,以增大阻力,使飞机迅速减速并停下来.现有一质量为的飞机,着陆时的水平速度为.经测试,减速伞打开后,飞机所受的总阻力与飞机的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为).问从着陆点算起,飞机滑行的最长距离是多少?

表示千克,表示千米/小时.(21)(本题满分10分)设,其中具有连续二阶偏导数,求.(22)(本题满分9分)

设有齐次线性方程组

试问取何值时,该方程组有非零解,并求出其通解.(23)(本题满分9分)

设矩阵的特征方程有一个二重根,求的值,并讨论是否可相似对角化.2003年考研数学(二)真题

三、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

若时,与是等价无穷小,则a=

.(2)

设函数y=f(x)由方程所确定,则曲线y=f(x)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是

.(3)的麦克劳林公式中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4)

设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则该曲线上相应于从0变到的一段弧与极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5)

设为3维列向量,是的转置.若,则

=

.(6)

设三阶方阵A,B满足,其中E为三阶单位矩阵,若,则________.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设均为非负数列,且,,则必有

(A)

对任意n成立.(B)

对任意n成立.(C)

极限不存在.(D)

极限不存在.[

]

(2)设,则极限等于

(A)

.(B)

.(C)

.(D)

.[

]

(3)已知是微分方程的解,则的表达式为

(A)

(B)

(C)

(D)

[

]

(4)设函数f(x)在内连续,其导函数的图形如图所示,则f(x)有一、一个极小值点和两个极大值点.二、两个极小值点和一个极大值点.三、两个极小值点和两个极大值点.(D)

三个极小值点和一个极大值点.[

]

y

O

x

(5)设,则

(A)

(B)

(C)

(D)

[

]

(6)设向量组I:可由向量组II:线性表示,则

(A)

当时,向量组II必线性相关.(B)

当时,向量组II必线性相关.(C)

当时,向量组I必线性相关.(D)

当时,向量组I必线性相关.[

]

三、(本题满分10分)设函数

问a为何值时,f(x)在x=0处连续;a为何值时,x=0是f(x)的可去间断点?

四、(本题满分9分)

设函数y=y(x)由参数方程所确定,求

五、(本题满分9分)计算不定积分

六、(本题满分12分)

设函数y=y(x)在内具有二阶导数,且是y=y(x)的反函数.(1)

试将x=x(y)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变换为y=y(x)满足的微分方程;

(2)

求变换后的微分方程满足初始条件的解.七、(本题满分12分)

讨论曲线与的交点个数.八、(本题满分12分)

设位于第一象限的曲线y=f(x)过点,其上任一点P(x,y)处的法线与y轴的交点为Q,且线段PQ被x轴平分.(B)

求曲线

y=f(x)的方程;

(C)

已知曲线y=sinx在上的弧长为,试用表示曲线y=f(x)的弧长s.九、(本题满分10分)

有一平底容器,其内侧壁是由曲线绕y轴旋转而成的旋转曲面(如图),容器的底面圆的半径为2

m.根据设计要求,当以的速率向容器内注入液体时,液面的面积将以的速率均匀扩大(假设注入液体前,容器内无液体).(2)

根据t时刻液面的面积,写出t与之间的关系式;

(3)

求曲线的方程.(注:m表示长度单位米,min表示时间单位分.)

十、(本题满分10分)设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在开区间(a,b)内可导,且

若极限存在,证明:

(1)

在(a,b)内f(x)>0;

(2)在(a,b)内存在点,使;

(3)

在(a,b)

内存在与(2)中相异的点,使

十一、(本题满分10分)

若矩阵相似于对角阵,试确定常数a的值;并求可逆矩阵P使

十二、(本题满分8分)

已知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的方程分别为,.试证这三条直线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二)试题

一、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设函数在处连续,则().

2.位于曲线()下方,轴上方的无界图形的面积为().

3.满足初始条件的特解是().

4.=().

5.矩阵的非零特征值是().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函数可导,当自变量在处取得增量时,相应的函数增量的线性主部为0.1,则=

(A)-1;(B)0.1;

(C)1;(D)0.5.

2.函数连续,则下列函数中,必为偶函数的是

(A);

(B);

(C);

(D)

3.设是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满足初始条件的特解,则极限

(A)不存在;(B)等于1;

(C)等于2;

(D)

等于3.

4.设函数在上有界且可导,则

(A)当时,必有;

(B)当存在时,必有;

(C)

当时,必有;

(D)

当存在时,必有.

5.设向量组线性无关,向量可由线性表示,而向量不能由线性表示,则对于任意常数必有

(A)线性无关;(B)

线性相关;

(C)线性无关;

(D)

线性相关.

四、(本题满分6分)已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求该曲线对应于处的切线与法线的直角坐标方程.

五、(本题满分7分)设函数,求函数的表达式.

五、(本题满分7分)已知函数在上可导,,且满足,求.

六、(本题满分7分)求微分方程的一个解,使得由曲线与直线以及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的旋转体的体积最小.

七、(本题满分7分)某闸门的形状与大小如图所示,其中直线为对称轴,闸门的上部为矩形ABCD,下部由二次曲线与线段AB所围成.当水面与闸门的上断相平时,欲使闸门矩形部分与承受的水压与闸门下部承受的水压之比为5:4,闸门矩形部分的高应为多少?

八、(本题满分8分)

设,(=1,2,3,…).

证明:数列{}的极限存在,并求此极限.

十五、(本题满分8分)设,证明不等式.

十、(本题满分8分)设函数在=0的某邻域具有二阶连续导数,且

.证明:存在惟一的一组实数,使得当时,.

十一、(本题满分6分)已知A,B为三阶方阵,且满足.

⑴证明:矩阵可逆;

⑵若,求矩阵A.

十二、(本题满分6分)已知四阶方阵,均为四维列向量,其中线性无关,.若,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

一、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

2、曲线在点(0,1)处的切线方程为

:().

3、=().

4、微分方程满足=0的特解为:().

5、方程组有无穷多解,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则=

(A)

0;(B)1;(C);

(D).

2、时,是比高阶的无穷小,而是比

高阶的无穷小,则正整数等于

(A)1;(B)2;(C)3;(D)4.

3、曲线的拐点的个数为

(A)0;(B)1;(C)2;(D)3.

4、函数在区间(1-δ,1+δ)内二阶可导,严格单调减小,且

==1,则

(A)在(1-δ,1)和(1,1+δ)内均有;

(B)在(1-δ,1)和(1,1+δ)内均有;

(C)在(1-δ,1)内有,在(1,1+δ)内有;

(D)在(1-δ,1)内有,在(1,1+δ)内有.

5、设函数在定义域内可导,的图形如右图所示:

则的图形为

()

三、(本题满分6分)求.

四、(本题满分7分)求函数=的表达式,并指出函数的间断点及其类型.

五、(本题满分7分)设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M()()处的曲率半径,是该抛物线上介于点A(1,1)与M之间的弧长,计算的值(曲率K=).

六、(本题满分7分)在[0,+)可导,=0,且其反函数为.

若,求.

七、(本题满分7分)设函数,满足=,=2-

且=0,=2,求

八、(本题满分9分)设L为一平面曲线,其上任意点P()()到原点的距离,恒等于该点处的切线在轴上的截距,且L过点(0.5,0).

1、求L的方程

2、求L的位于第一象限部分的一条切线,使该切线与L以及两坐标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最小.

九、(本题满分7分)一个半球型的雪堆,其体积的融化的速率与半球面积S成正比

比例系数K>0.假设在融化过程中雪堆始终保持半球形状,已知半径为

r0的雪堆

在开始融化的3小时内,融化了其体积的7/8,问雪堆全部融化需要多少时间?

十、(本题满分8分)在[-a,a]上具有二阶连续导数,且=01、写出的带拉格朗日余项的一阶麦克劳林公式;

2、证明在[-a,a]上至少存在一点,使

十一、(本题满分6分)已知且满足

AXA+BXB=AXB+BXA+E,求X.

十二、(本题满分6分)设为线性方程组AX=O的一个基础解系,其中为实常数

试问满足什么条件时也为AX=O的一个基础解系.

200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一、填空题

1.2.

3.4.5.二、选择题

6.7.8.9.10.三、解答题

11.12.13.14.15.16.17.18.19.20.21.

篇2:数学二历年考研题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

2016考研数学二大纲分析和历年考题规律总结

考研数学如何取得高分?以下老师为各位同学整理了提高考研数学成绩的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复习备考有帮助!

考研数学复习是建立在对基本的东西很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单纯多做题可能会多见识一些题型,但对于一些很灵活有新意的题目就可能无法应对,这和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却来自于老老实实地将基础打牢,这一点上要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论是考研还是成就一番事业,要想成功,首先要沉得住气,有一个长远的打算,而不是做一天算一天,同时要善于控制事情发展的节奏,不论太快抑或太慢都不好,你都得去考虑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去解决。一个人不论处于顺风还是逆风,都要学会不断的去跟自己出难题,不断地去反省自己,自己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他才能最后成功。在忙碌的考研复习中,或许你正在忙于大量的复习知识,或许你已投入无尽的题海,或许你还在为一道道题而苦恼,或许你还在因为复习不见成效而沮丧。但是,不知忙于埋头复习的你有没有发现,不是你的能力不够强,而是你对如何复习还不熟练。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果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调整数学整体的素质和能力,更好的驾驭考研;二是理解复习的每一个环节,掌握复习方法,将自己已有的潜能和水平发挥到极致。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已经正式发布,正如所预料的那样,今年的考研数学大纲没有任何变化,不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要求,都没有变化。考试时间仍是180分钟,试卷结构仍是高数占78%,线代占22%,题型结构仍是8个单选题,6个填空题,9个解答题,满分150分。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学好考好数学,小编结合数学(二)考试大纲对历年考题规律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总结,供大家参考。

高等数学考试重点和考题规律总结

在数学(二)的考试中,高等数学部分共有18道题,其中有6道单选题,5道填空题,7道解答题。由于数学(二)相比数学(一)而言,考试范围小很多,所以考试内容比较集中。从最近15年的考题规律分析,重要考点主要有:极限、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应用、微分方程、多元函数的微分和极值、二重积分,这些考点基本是每年必考,而且有些部分不止考一道题,因此考生应重点复习。

近15年常考的内容和题型主要有:1)函数部分包括:函数的4条性质(有界/单调/奇偶/周期),渐近线,间断点,零点定理和介值定理;2)极限包括:函数极限,数列极限,无穷小;3)导数与微分包括:导数定义、隐函数和参数方程表示的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分段函数、反函数;4)中值定理:运用中值定理进行证明;5)导数的应用包括:单调性,凹凸性,极值,曲率;5)定积分包括:定积分计算,定积分大小比较,变限积分,反常积分,定积分不等式的证明;6)定积分的应用包括:几何应用(面积,体积,侧面积,弧长),物理应用(运动、功,引力,压力,质心,形心等);7)微分方程:一阶、二阶、三阶、齐次、可分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

离及可降阶的微分方程;8)多元函数微分包括:一阶和二阶偏导数,全微分,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偏导数;9)多元函数的极值包括:二元函数的极值,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和最大/最小值及应用问题;10)重积分包括:二重积分。

线性代数考试重点和考题规律总结

在数学(二)的考试中,线性代数部分共有5道题,其中有2道单选题,1道填空题,2道解答题,占34分。与高等数学相比,线性代数的考试比例较低,所占分值较小,但大家不可忽视线性代数的复习。从最近15年的考题规律分析,重要考点主要有:线性方程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些考点基本是每年必考,而且往往是以大题(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因此考生应重点复习。

近15年常考的内容和题型主要有:1)行列式部分:行列式单独出题考得较少,一般是与矩阵、线性方程组或特征值结合在一起考,而且行列式的题型常见的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计算一个不超过4阶的普通行列式,另一种是计算一个比较特殊的n阶行列式;2)矩阵部分:矩阵的基本运算和性质,伴随矩阵和矩阵的秩是一个高频考点;3)线性方程组:方程组解的结构,求解,有解和无解的判断是一个常考点,4)向量: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和无关、线性表示,以及向量组的秩是常考点;5)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矩阵的相似和对角化;6)二次型:二次型在六年前很少考,但近六年是每年都考,形式上常与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结合在一起考。

篇3:数学二历年考研题

一、分析重点练习题时需要先对习题涉及的信息进行铺垫

在小学时期, 学生们初步接触数学, 所以解答重难点练习题的经验比较缺乏。教师在教导小学生对此类题目进行分析解答时, 一般会先组织小学生尝试通过讨论探究分析题目的思路, 或者尝试对题目进行解答, 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后, 教师会围绕学生算出的不同答案开展讲解工作。但这种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 欠缺引导的过程, 一般只适用于教导基础比较好的优等生, 而许多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学生可能会无法跟上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分析思路。为了提升解题的引导性, 老师需要先对习题涉及的信息进行铺垫, 然后再联系知识信息对题目实施二次延伸和开发。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这章内容时, 有一道经典题目:小王与小明二人在一个圆形的跑到中进行赛跑, 小王在跑道的外圈起跑, 小明则从内圈起跑, 两人所跑过的路径都是半圆形, 那么哪段路径更长?小学生在最初接触到这个题目时, 由于对圆的周长计算缺乏认识, 所以很难算出正确的答案。所以教师在教学这道习题时, 需要先给学生讲解圆周长的相关计算知识, 随后再实施题目开发。比如, 教师可以先设计下述问题:现在有一个圆圈, 半径为2, 请算出周长。让小学生在解上面的例题之前先熟悉周长的公式, 这样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对“赛跑”的例题进行转变, 比如可以问:“这场赛跑是否公平?如果不公平, 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周长的计算公式对问题进行验证。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 教师需要对题目进行延伸, 组织小学生探究半圆形以及完整圆形二者的周长之间存在何种关联与差别?

二、通过转换练习题的展现形式对练习题的内容进行充实

小学数学所涉及的许多练习题和经典试题一般都会通过一种直白浅显的方式向小学生呈现, 但不少题目都是看似简单但却隐藏着深层次的意义。教师要从更深的层面对试题和习题进行挖掘开发, 利用多种呈现方式转换题目, 从而充实习题的内容及内涵。

比如在讲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统计》时, 教师可以进行下述设计:A、B两个班级一起参与校园运动会, 竞赛项目取得第一名记为3分, 第二名为2分, 第三名为1分。A班3项第一、4项第二、5项第三;B班2项第一、5项第二、5项第三, 哪个班级总分胜出?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对该题进行调整开发, 转换练习题的展现形式。比如, A、B班一起参加运动会的12项比赛, B班所有项目总分是21分, A班部分成绩如下:1项第一, 3项第二, 2项第三, 那么有几种方式能够令A班总分超过B班?

结合小学生熟知的事件对《统计》的题目进行设计, 并通过转变呈现形式的方法对习题进行改造开发, 能够进一步调动小学生参加分析探讨的热情。在对上述题目进行改良开发之后, 题目不仅能锻炼学生运用统计知识, 同时习题的探究价值得到了提升, 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掌握统计知识。

三、不断改变练习题的条件引导小学生开拓答题的思路

在对一个条件固定的练习题进行分析或讲解时, 分析题目的思路以及解题的结果可能都将被条件约束, 无法引导学生围绕该题目开展探究。为了丰富分析题目的角度, 提升探究解题和解答题目的趣味性, 教师应在原题基础上对练习题的条件进行转变, 以此达到引导小学生开拓答题的思路的效果。

比如讲到六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置习题:在班长选举中, A同学得到全班30%的票数, B同学得到17票, C同学占据全班25%的票数, 在数量上比B同学少2票, 那么A同学和B同学谁能当选?

在改良开发下, 可以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设置为:在班长选举中, A、B、C三人票数最多, 其中A得到18票, 占据全班票数30%, C同学占据全班票数25%, B同学比C同学多2票, 全班没有选择A、B、C同学的人数的百分比是16.67%, A同学和B同学谁能当选?

在解答这道题目时, 可以这样分析:由于C同学的票为25%, 加上没有选择A、B、C同学的人数概率16.67%, 即25%+16.67%=41.67%, 用100%减去41.67%可以得到A同学与B同学占有票数的总概率, 即58.33%, 最后在58.33%减去A同学30%的票数占有率, 得出B同学的票比率为28.33%。A的票比率高于B, 所以A可以当选。

篇4:七年级数学期中检测题(二)

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 1 + 1 = 0 B.- 2 - 2 = 0 C. 3 ÷ = 1 D. 5= 10

2. 关于单项式 - ab说法正确的是().

A.系数是 - 1,次数是1B. 系数是1,次数是0

C. 系数是 - 1,次数是2 D. 系数、次数都是0

3. 下列图形中,不能折成无盖长方体盒子的是().

4. 在1,2,3,4,5中,使得代数式(x + 1)(x + 2)(x - 3)(4 - x)(x + 5)的值为零的数有().

A. 5个 B. 4个C. 3个 D. 2个

5. 一个三棱柱,它的侧棱长是6 cm,底面各边长都是3 cm,那么这个三棱柱的侧面面积是().

A. 18 cm2B. 36 cm2 C. 54 cm2D. 72 cm2

6. 给出五个数: - | - 1|, - ( - 1),( - 1)2, - 12,( - 1)3,其中值等于 - 1的数有().

A.2个 B. 3个C. 4个D. 5个

7. 用计算器求边长是17的正方体的体积时,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A. B. C.D.

8. 如图1,一个体操运动员在镜子前练习基本功,那么她在镜子中的像是().

9. 无论x取何值,代数式ax2 + x - 3 - 2(x2 - bx) - 5的值始终为- 8,则a、b的值分别为( ).

A.2、B. a、-

C. - 2、D. - 2、-

10. 用12 m长的铝合金做一个如图2所示的窗框,如果窗框的横档长为x m,那么这个窗子的面积是( ).

A. x(12 - x)m2B. x(6 - x)m2

C. x(12 - 3x)m2D. x6 -xm2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在太阳系中的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水星白天的温度高达427°C,夜晚温度低至 - 170 °C,则水星表面的昼夜温差是___ °C.

12. 列代数式非零有理数a、b的倒数和,可表示为____.

13. 在n边形的某一边上任取一点(不与顶点重合),把这点与其他各个不相邻的顶点依次连接,则可以把n边形分割成____个三角形.

14. 一个正方体盒子的每个面上都写有一个字,分别是:我、喜、欢、数、理、化.其表面展开图如图3所示,那么盒子上与“我”字相对的面上写的字是____.

15. 有理数a、b在数轴上如图4所示,则四个数a、b、 - a、 - b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____(用“<”连接).

16. 已知|x| = 4,|y| =,且xy>0,则 的值是____.

17. 如图5一些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堆成的几何体放在桌面上,现在要把露在外面的每一个面刷上油漆,则刷漆的面积一共是____.

18. 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表1:

那么第7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是天文单位.

19. 图7是某月的日历,现用一矩形方框在日历任意框出4个数 ,请用一个等式表示a、b、c、d之间的关系: .

20. 一旅游团来到某旅游景点,看到售票处的公告栏如图8所示.当旅游团人数为n人(n>10)时,该旅游团门票费用为 元.

三、解答题(共70分)

21. (16分)计算:(1)15 - [ - 2 + ( - 20 + 4)] - ( - 5);

(2) - 1× (0.5 -) ÷;

(3)(- -) × ( - 24) + ( - 2) ÷ × ( - 4);

(4) - 9 + 5 × ( - 6) - ( - 4)2 ÷ ( - 8).

22. (8分)化简下列各式:

(1)6a - (3b - 5a) + 2( - a + b);(2)x2 + x - 3 - 2(x - 10 + x2).

23. (6分)图9是由几个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每个小正方形内的数字表示该位置上堆的小立方体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24. (6分)有一道题要求先化简,再求值:17x2 - (8x2 + 5x) - [(4x2 + x - 3) - ( - 5x2 + 6 x + 2 008)] - 3,其中x = 2 008.张明杰在做题时把“x = 2 008”错抄成“x = 2 800”,但是他的计算结果仍然是对的.你说这是什么原因?

25. (6分)如图10是一个正方体,将它的所有表面涂上黄色油漆,然后按上面的线锯开,成为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设三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a,两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b,一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c,没有任何一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d.

(1)写出a、b、c、d的值.

(2)试把a、b、c、d各用一次,用所学的运算符号及括号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值为 - 10.你组成的算式是:____.

26. (8分)一群蚂蚁在争夺一块食物,它们抬着食物互相拉扯.假设食物向左移动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右移动的路程记为负数,食物连续7次被移动的路程(单位:cm)是: - 2, + 6, - 8, + 9, - 10, + 12, - 7.

(1)食物最后停留的地方距离原地多远?

(2)食物第几次移动后距离原地最远?这个最远距离是多少?

(3)假设食物每移动1 cm,这群蚂蚁一共要消耗a个单位的能量,那么这群蚂蚁一共消耗了多少个单位的能量?

27. (6分)任意写一个十位、个位数字不相等的两位数(个位数字不为0),把它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后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再把这两个两位数相加.最后的和始终是哪一个整数(1除外)的倍数?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28. (6分)我们把分子为1的分数叫做单位分数,如 、 、 ,…,任何一个单位分数都可以拆成两个不同的单位分数的和,如= +,= +,= +……

(1)根据对上述式子的观察,你会发现= +.请写出□、○所表示的数.

(2)进一步思考,单位分数 (n是不小于2的正整数)等于+,请写出△、☆所表示的式子,并对n = 10时的情形加以验证.

29. (8分)康乐公司在A、B两地分别有同型号的机器17台和15台,现要运往甲地18台,乙地14台.从A、B两地运往甲、乙两地的费用如表2.

(1)如果从A地运往甲地x台,请完成表3中的空格.

(2)请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总运费.

篇5:数学二历年考研题

水文学 历年考研试题

一九九一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均质土层饱水带与包气带中的渗透系数K值有何区别?其原因是什么?(15分)

二、试分析我国上海、天津、常州等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并说明防治这类地面沉降的主要途径。(20分)

三、什么是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说明两者在供水中有何作用。(15分)

四、国外某一松散沉积物供水水源地,含水层中有石膏(CaSO4),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结果,硬度大幅度上升,PH值明显下降。试述产生此现象的水文地球化学依据。(20分)

五、松散沉积物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请阐述。(15分)

六、试述测定松散沉积物孔隙度(n)的方法。已知沉积物的容重(ρb)和密度(ρ),能否求出n,并列出公式?(15分)

一九九二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有效孔隙度;补给资源;毛细上升高度;负硬度。

二、为了解地表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布置了勘探孔,并测定水位,数据如下:孔位孔号距河中心孔(m)水位(m)

河中心A050.0

河东岸13048.0

河东岸26047.0

河东岸310046.5

河西岸42048.5

河西岸54547.5

河西岸68547.0

河水----58.0

(1)绘出示意剖面图,并标出侵润曲线。

(2)河水对潜水有否补给?如有,是饱水补给还是非饱水补给?(20分)

三、某地有一潜水含水层,含水层为含少量硫化物的砂砾石层。由于过量开采,七年后,水位下降10m,水质也明显恶化:SO42-从20mg/L升至780mg/L,硬度(CaCO3)从113mg/L升至780mg/L,PH值降至3,但 CL-变化不大。地表无明显污染源。试述水质变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解释。(20分)

四、何谓“三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试举例说明。(20分)

五、过量开采地下水为什么会引起地面变形(如地面沉降、塌陷等)?试分析其产生条件及原因。(20分)

一九九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术语解释(共20分):

地下径流模数;上层滞水;持水度;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水。

二、试论述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5分)

三、如图为典型的洪积扇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请论述图中钻孔A、B、C、D处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并用地下水动态过程线表示。(20分)

四、某一供水水源地开采潜水,由于过量开采,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原来的一部分含水层变为包气带,这一部分包气带中含有黄铁矿。结果潜水化学成分也有明显变化:PH值从7.5降到5.0,SO42-从20mg/L升至85mg/L,总铁也从0.1mg/L升至2mg/L。请阐述这种变化的原因。(20分)

五、试述3—4种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的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并举例说明。(25分)

一九九五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如何分类?(10分)

二、试述结合水和重力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0分)

三、何谓水文地质条件?(24分)

四、在一干旱地区山间盆地,从盆地边缘的洪积扇顶部到盆地中心有三个取样点,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式如下:

盆地边缘取样点

盆地中间取样点

盆地中心取样点

请:(1)给出各水样的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5分)

(2)给出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并对该过程作出合理的水文地球化学解释。(15分)

五、(1)某潜水含水层水源井深100米,设计动水位埋深30-60米,后来因开采其水位埋深超过60米而于1983年10月被迫停泵,1985年2月重新抽水。停泵前和复抽后水质变化情况见下表:

取样时间PH值FeCa2+Mg2+SO42-TDS

1983年10月停泵前6.32.1162.9131231985年2月复抽后2.5365.018019.013302160

1985年3月5.716.0499.1135302(除PH值外,其它成分单位均为mg/L)

试分析产生上述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原因。(10分)

(2)试用碳酸平衡原理解释泉华的形成。(10分)

六、试述当前我国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想法?(16分)

一九九六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判断岩层的富水性可以依据哪些资料?(10分)

二、在一山区河谷中打有一眼钻孔,孔中地下水位能高出地表,试解释其原因。(15分)

三、在一灰岩含水层中,地下水与灰岩中的方解石达到饱和状态;当地下水在向前流动时,遇到含石膏地层,水与石膏达到饱和状态;再向前流动又遇到含蒙脱石的页岩层,并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假定地下含水系统为开系统,请问:地下水在整个流程中,其主要化学成分(HCO3、SO4、Na、Ca)在浓度上有什么变化?其水化学类型有什么变化?(15分)

四、试通过分析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说明岩溶作用的形成机理,并据此简要讨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15分)

五、在如图中绘出了四张地下水动态曲线图,试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可能的形成条件。(20分)

六、如图为一单斜断块含水层剖面,已知A泉、B泉均为常年性泉。(1)、在该剖面图上绘制地下水水头线。(2)、简述其水文地质条件。(3)、若以A泉、B泉作为供水水源,试评述其特点。(25分)

一九九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选择题----在括号内的三项选择中选择一项最佳答案。(30分)

例题:岩石的给水度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它的空隙度。

例题最佳答案:c。

1、当某种岩石由两种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且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完全为细小颗粒所充填时,则此岩石的孔隙度(a.小于、b.大于、c.等于)由粗颗粒和细颗粒单独组成时的岩石的孔隙度的乘积。

2、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主要表现为(a.测压水位升高、b.含水层厚度加大、c.向相邻含水层越流)。

3、地下水按(a.埋藏条件、b.含水介质类型、c.化学成分的形成)分类,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地下水的渗透流速。

5、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a.升高、b.不变、c.降低)。

6、包气带岩层的渗透系数随包气带含水量的降低而(a.增大、b.减小、c.不变)。

7、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阳离子组分通常以(a.Na、b.Mg、c.Ca)为主。

8、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称为(a.侵蚀性二氧化碳、b.平衡二氧化碳、c.游离二氧化碳)。

9、用同位素(a.氚和14C、b.氘和18O、c.34S和36Cl)可以研究地下水的起源。

10、水对某种盐类的溶解能力随该盐类浓度的增加而(a.增强、b.不变、c.减弱)。

11、当潜水与河水有直接水力联系时,用直线分割法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得的地下水泄流量将(a.偏小、b.偏大、c.不偏小也不偏大)。

12、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以认为泉流量(a.小于、b.大于、c.等于)地下水的补给量。

13、接受同等强度的降水补给时,砂砾层的地下水位变幅(a.大于、b.小于、c.等于)细砂层的地下水位变幅。

14、灰岩地区的峰林平原,是岩溶作用(a.早期、b.中期、c.晚期)的产物。

15、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a.降水量、b.蒸发量、c.地表径流量)的多寡。

16、用一个泉作为供水水源时,供水能力取决于泉的(a.最大流量、b.最小流量、c.平均流量)。

17、矿亢充水水源以地下水的(a.补给量、b.储存量、c.允许开采量)为主时,则矿亢涌

水量充沛、不易疏干。

18、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之一是可以防止(a.地下水污染、b.大泉干固、c.海水 入侵)。

19、在松散岩层中打供水井,常在井内滤水管外围回填砾石,要求回填砾石的渗透性(a.小于、b.大于、c.等于)岩层的渗透性。

20、在地下水水质分析中,常把(a.碳酸盐硬度、b.非碳酸盐硬度、c.负硬度)称为暂时硬度。

二、试对下列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1、大多数泉水常给人以“冬暖夏凉”的感觉。(5分)

2、灰岩地区溶洞中常分布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10分)

3、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较密,而另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较疏。(13分)

三、城市地下水受污染的途径有哪些?如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12分)

篇6:数学二历年考研题

1993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直立人:

人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是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距今约300万年到20—30万年,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考古分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还可细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直立人保留了较多的猿类体质特征,如头盖骨低平,眉骨脊粗壮,颌部突出,下颏部后缩,牙齿较现代人略大等。其上下肢同现代人相近,能直立行走等特点反映了他们的进步性。直立人主要以洞穴位居住地,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学会了用火,能制造工具,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洼,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欧洲都有发现,尤以我国发现最多,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

2、类型学:

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它以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形态的分类排比,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推断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分期、文化属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亦是进行室内整理,比较研究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5、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

6、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7、妇好墓: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

9、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见于《汉书》记载。黄肠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等诸侯王墓为典型代表。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室墓所代替。

10、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 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参看大百科考古卷)

二、问答题

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1)旧石器时代早期:

①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

②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310-150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

③陈家窝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距今65-50万年。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牙齿属一老年人。

④公王岭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75-78万年或100万年或73-80万年。发现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780ml。⑤和县人: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15-20万年。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个体。

⑥郧县人:在湖北省郧县,距今80-83万年。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为属直立人。

⑦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⑧巫山人: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00万年。发现一左侧下颌骨。⑨金牛山人: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26万年左右。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2)旧石器时代中期:

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

新洞人:与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点相联,距今13.5-17.5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 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

大荔人: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18-23万年。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 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

许家窑人: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巢县人:在安徽省巢县,距今16-20万年。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

长阳人: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19.5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 齿等,比直立人进步。

马坝人:在广东省马坝,距今12。9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 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

桐梓人:在贵州省桐梓,距今11。5或11。3或18。1万年,发现人类牙齿,有人认为属直立

人,有人以为属早期智人。(3)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顶洞人:在北京,距今1.8万年或2-3万年。据研究,所发现人类化石代表11个个体,山

顶洞人较现代人原始,是中国晚期智人的代表。

河套人:1922年由法国人桑志华发现,至二十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人类牙齿、骰骨及头骨 残片等。

资阳人:在四川资阳,距今39300+2500年,发现人类头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

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人类化石另有广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安图人、云南丽江人、左镇人、西畴人、山东新泰人、浙江建德人、辽宁前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龙人等。

2、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约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准备阶段,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如下:

沙苑文化: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年代范围界定在“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

鹅毛口遗址: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然而磨制石器仅一件。发掘者推定其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南庄头遗址:在河北省徐水县,时代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石磨盘和磨棒为其典型石器,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腹罐和钵。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

玉蟾岩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年代为公元前11000或13000年,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石器全系打制,以小型石器为主。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类有釜。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二者都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甑皮岩遗址:在广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8000-7000年之间。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陶器全系手制,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岭南的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有些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面积都比较小,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实行定居;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以上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

3、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4、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葬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印着画像的砖来装饰墓壁。

入唐以后,官僚墓一般均为砖室墓。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五代前蜀王建墓、南唐帝陵,其地下玄宫皆分前、中、后三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长江中下游多为长方形砖室墓,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辽代砖室墓,除方形以外,还有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等级高者则“多室”。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并施彩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金代墓葬受辽宋影响较大。

元代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日趋简化。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南方元墓多为简单的长方形

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

1994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直立人(见93年题)

2、文化层: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形成的年代。

3、类型学(见93年题)

4、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琮: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

6、铜石并用时代(见93年题)

7、玉猪龙:玉猪龙又叫猪龙形佩饰?神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的典型器物。最早发现在辽宁建平县,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饕餮纹: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9、金缕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完整的金缕玉衣,外观和人体外观相似,以玉片和金丝编缀而成。《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玉衣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或稍早,终于曹魏黄初三年。诸侯王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发现有金缕玉衣,说明金缕玉衣并非皇帝专用。

10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二、问答题

1、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考古发现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1)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0-前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

(2)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2、新石器时代城堡的发现及意义

见《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

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心地区在今关中地区,从已发掘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宝鸡北 首岭等多处聚落遗址来看,半坡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如下:(1)、村落规模均不大,相互间的差别不明显。各个村落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2)、村落营建之初皆经过规划,村内存在着功能上的分区,居住生活区、手工业区(窑场)同公共墓地分离,空间上基本不相混杂。(3)、居住区外一般有围沟环绕,房屋存在分群现象且每个建筑群往往由大、中、小三类或中、小两类房屋构成,房屋不论大小,大都系单间,各建筑群之间看不出明显的分化。村落所有房屋的门道都朝向中部的广场,反映出强烈的凝聚式、内向性特点。(4)、同一村落的房屋既然可以划分为若干群,每群房屋又有大、中、小或中、小型之别,说明当时的每个村落的社群组织都应该存在着四个或三个不同级别的结构。

(参见半坡、姜寨聚落图)

4、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亳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14C测定为公元前162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

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大中型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布局图见大百科全书)

5、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西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分别反映了不同的都城规划制度,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西汉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也有不断吸纳的新的因素。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6、宋元著名瓷窑址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著名者如下:

(1)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定窑产品以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瓷。北宋时期,定窑始创覆烧法,在装饰工艺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为当时各地瓷窑效仿。

(2)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3)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4)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

(5)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传至元代,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6)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器型以日用品为主。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

(7)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北宋初创烧出青白瓷,以湖田窑影青产品最佳。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8)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器形有碗盘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

(9)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始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产品丰富,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贴花瓷著称。1995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北京猿人:

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

2、层位学:

即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所谓层位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3、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ºC之间。青铜铸件具有较高的铸造性能。公元前四千年初,青铜最早出现于伊朗、土耳其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国最早的青铜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时代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4、生铁: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铁器看,至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治炼技术,生铁是在1150。C-1300。C的条件下治炼出来的,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主,可以浇铸成型,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就使治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5、聚落形态:

按Gordon R.Willey的定义,聚落形态就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聚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一个出发点。

6、璧:

中国古代重要礼器,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7、卜甲:

占卜用龟甲。龙山时代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尤以龟腹甲的使用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落。商周卜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

8、黄肠题凑(见93年题)

9、越窑(见93年题)

10、元大都(见94年题)

二、问答题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1)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早期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2)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3)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研究也较深入。各区域内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也得到深入的研究。晚期也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

(4)铜石并用时代: 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2、大汶口文化及其墓葬类型

大汶口文化得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年代约在公元前4200-25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全境及苏皖两省北部。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屈肢葬和俯身葬少见,中期以前也有两个人以上的合葬,晚期合葬墓极少。合葬墓里的人骨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的丧葬习俗。从早期开始,大汶口文化墓葬就出现了分化现象,大中型墓葬了随葬品丰富;晚期,大型富墓和小型贫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被分别葬于不同的墓地里,此种丧葬制度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3、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宫殿宗庙区发现大量夯土建筑基址,基本上分布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地区,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关的现象;小屯村北发现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推测为玉石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主要发现于苗圃北地及孝民屯、薛家庄等地,北辛庄南发现制骨作坊遗址;商代族墓地主要发现于以上手工业作坊的周围,见于孝民屯、大司空村和后冈三地;商王陵区主要发现于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墓内有大量的殉人和人牲;武官村南有排列紧密的人祭坑,推测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外,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武器、工具及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恢复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直到重要作用。

4、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之批兵马俑为送葬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多为青铜铸造,包括有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陶俑陶马形同真人,制作复杂,一般上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最后雕刻出细部,雕塑技术精湛,故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5、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北宋东京汴梁城深埋于今开封市下,考古工作难以进行。今人据文献记载,对其大概形制进行了恢复,北宋东京城大体呈三重城墙套合的结构,城市总体布局上更加突出中轴线,宫城在最中心,至迟在北宋中期以后,东京已经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这是与隋唐长安城最大的不同,出现了井字形的街道甚至斜街,商业的繁荣可见于“清明上河图”。城内河道水系发达,景色美丽。

元大都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各城址布局图可参见大百科全书)

6、宋代手工业

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

(1)矿冶业:宋代中叶,金属矿区已达二百七十余处,较唐代增加一百余处。冶炼时,普遍使用石炭(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也由体积大、风力足的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加快了冶炼过程,并可大量生产优质铁。煤则在内地得到普遍开采,产量相当大,不仅用于冶炼、制瓷业,而且在许多地方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采煤技术已接近近代采煤法。

(2)纺织业:宋代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3)造船业: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4)印刷业:南宋的印刷技术又有进步,印刷业也有新的发展,一些官府、各地书院、州学、郡学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竞相刻书,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书坊。南宋印刷业的中心是都城临安,其次还有建阳、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等地。临安国子监印书,质量最好,称为“监本”。建阳刻书的数量大,销路亦广。南宋时期刻印的图书以种类多、技术考究而著称于世,宋板书为后人所珍爱,这些图书亦为后人保留下来丰富的文化资料。

(5)制瓷业: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见94年瓷窑考题)1996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遗址:

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

2、山顶洞人:

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发现有完整的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属晚期智人。体质已经很进步。伴出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3、考古学文化(见前年考题)

4、铜石并用时代(见前年考题)

5、璧瑗环:

三类玉礼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环;肉好若一,谓之瑗。”

6、布币:

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秦统一后布币废除。

7、百炼钢:

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成品整体纯净,各部位均保持合理的含碳量。此种方法得到的钢称之为百炼钢。

8、简帛文字:

简指竹简,帛指帛书。简帛文字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简帛文字才逐渐废除。自19世纪末以来,简帛文字资料大量发现,著名者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简帛文字中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9、砖室墓: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经六朝、隋唐,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北宋时期出出现了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此种墓葬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10、天井与甬道:

天井是指开凿于长墓道中的竖井,最初出现于北魏时期,或为对现实生活中院落的模仿,唐以后由于墓道的缩短并消失,天井也随之消失。甬道是指墓葬中联接墓门和墓室的通道,魏晋隋唐墓中多见。

二、问答题

1、中石器时代的特征

参见百科全书《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

2、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1981年,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合作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通过详尽的分层次的类型学研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3)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4)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前三者是“面向内陆的部分,多出彩陶和细石器;”后三者是“面向海洋的部分,则主要是黑陶、几何印纹陶、有段和有肩石器的分布区域,民俗方面还有拔牙的习俗。”总起来说,六大区域之内的原始文化,都比较独立地走完了发生、发展和后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

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以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 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框架,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和中国国家的起源 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体系和坚实基础。

3、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是中国铜石并用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2000年之间,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南界大致在淮河以北的苏北和皖北一带,其影响区北界可达辽东半岛南部。考古发现证明,龙山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而来。

与龙山文化同时的诸考古学文化,如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豫鲁皖交界处的造律台类型、豫中的王湾三期文化、陕西渭河流域的客省庄二期文化、湖北的桂花树三期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彼此连成一片,而且除齐家文化外,都曾被称为龙山文化。虽然按照实际情况把它们分为许多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必要的,但绝不能因此忽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严文明先生提出“龙山时代”时代的命名,以涵盖上述诸文化的内容。

龙山时代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成就,社会面貌与前期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概述如下: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铜器;陶器制造一般使用轮制;纺织业也有很大的进步;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打井;房屋建筑了有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龙山时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标志着文明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4、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1)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发现于1955年。城址位于今郑州市东部老城区,平面呈方形,还发现有外廓城墙和宫殿城墙遗存。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城外发现有冶铜、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商代中小型墓葬。尤为重要的是在东南城以外和西墙外侧发现三个青铜器窑藏坑,出土青铜礼、兵器二十余件,仅青铜方鼎就达八件之多。郑州商城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早期城市。邹衡先生撰文论证郑州商城即为商汤所都之亳,判明了其性质。

(2)偃师商城:在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 城的中、南部。

(3)垣曲商城:整个宫殿区由一长方形的宫城墙相围,形成一座独立而封闭的宫城。宫城围墙北半部较窄,南半部加宽,形成高台围墙的格局,很可能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围墙内的建筑由南北两座大型宫殿基址组成,自南向北为两进院落。始建于二里岗下层,至二里岗上层时期废弃。

(4)盘龙城: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的黄陂县境内。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中轴线的方向为20度,四周中部都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高地上为宫殿区,现已发现3座前后并列的大型夯土宫殿基址。在城北和城南有当时的居住遗址,城的四周为一般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城北、城东和城西则为墓葬区。

(5)焦作府城商城:在府城遗址中部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遗存。城址平面为方形,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然后加板夯筑而成。城址内共发现四处夯土基址,一、二、三号基址下叠压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层,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圜底深腹罐、圆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形体特征接近。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河南商代早期文化,探讨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砖室墓形制的演变(见前年考题)

6、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佛教石窟寺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依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三大地区。其著名者下面分述之:

(1)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古龟兹地区,以克孜尔石窟最著名,大约开凿于3世纪,盛于4—5世纪,最晚的大约属于8世纪。古焉耆区,开凿时间在5世纪以后;古高昌区,著名者有柏孜克里克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

(2)中原北方地区:可细分为四区。河西区,著名者有敦煌莫高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到14世纪,另有安西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多为5-6世纪遗物;甘宁黄河以东区,著名者有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等,炳灵寺石窟有420年题记,为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记年的最早的一处;陕西区,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晋豫及其以东地区,以5-6世纪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有6世纪开凿的邯郸响堂山石窟和6-7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

(3)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著名者有开凿于5-6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新昌剡溪大佛、四川广元佛殿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及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等。具体可参见“大百科全书”中国石窟寺考古词条下所领各窟。1997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学(见95年“层位学”)

2、琮(见前年考题)

3、纪南城:

位于湖北省江陵市,东周时期楚国都城郢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外有城壕,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锡、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现象以及陶、铁、铜器等;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地。

4、规矩镜:

西汉前期的铜镜上既已出现少量规矩纹,规矩镜的大量流行在王莽时期,东汉以及魏晋时期亦存在。所谓规矩纹,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TVL符号的一种纹饰,在中日学者中,有人称之为规矩纹,具有这种符号最为典型的镜种,一般称之为规矩镜。

5、凭几:

中国古代木器家具之一种,为跪坐扶持之物,战国两汉墓葬或有出土,画像石上一般也可以见到。

6、李柏文书:

1909年日本僧人橘瑞超在楼兰发现的前凉西域长史李柏致焉耆王龙熙的书信草稿两件,即所谓李柏文书。是研究中国与西域关系史以及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7、克孜尔石窟:

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东南,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8、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画,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热闹繁华的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9、鸡冠壶:

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各种皮囊容器烧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故名鸡冠壶。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10永乐宫:

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殿,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元代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包括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其建筑构架基本上沿袭了宋式但有新的变化,是研究木结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

二、问答题

1、试述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石器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故可参见《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一文。

2、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

商代晚期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铜器、陶器制造业较前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玉器、骨角器以及生活日用器的制造也有了一定进步,下面以殷墟手工业遗存的情况说明之。

小屯村北发现的玉石作坊,出土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玉石制品,年代在帝乙帝辛时期; 小屯村南苗圃北地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铸造铜礼器的陶范,另在薛家庄、孝民屯西地也发现铸铜遗址,前者所出陶范以礼器为主,后者面积不大,出有礼器和兵器及生活用器陶范。

北辛庄南发现一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很多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司空南地,也发现一处较大的制骨作坊,以及贮存骨料的窖穴和与制骨有关的地穴式房屋遗存。

商代在制陶技术方面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刻纹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白陶多出于墓内,形制多仿铜器;硬陶制作也较精制;原始瓷器在第四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表面多绿釉或棕褐色釉。白陶、硬陶及原始瓷器都比较少,可能是供贵族使用的。

商代晚期出土青铜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数量众多。在铸铜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分铸法已普遍流行,器物种类也有增加,出现了记事、记名的铭文;许多重器如司母戊方鼎成为商代晚期青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

殷墟出土大量玉器,可分为礼器、武器、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妇好墓出土玉簋、玉盘等,大概是用于祭祀。商代晚期琢玉技术已相当成熟,开料、钻孔、雕琢、抛光等都具有较高水平。

骨角器也有不少发现,象牙雕刻纹饰我较精致,妇好墓发现3件象牙杯,通体饰雕刻精细的花纹,极为精美。

另外,在青铜器的表面,发现有丝织物残片。

3、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布及特征概说

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发现有汉代画像像墓,其中较集中的有四个区域:(1)山东,苏北,皖北区,该地区出土画像石最多,尤以山东为最。本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画像内容以乐舞、车骑出行、宴饮与神话故事为主,雕刻技法主要为浅浮雕与减地平面线刻,画像构图简单。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全面应用,如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战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南画像石墓。(2)河南、鄂北区,河南以南阳地区发现画像石为最多。西汉晚期画像只刻于墓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主要是楼阁、门阙、门吏等,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与凹面刻为主;从新莽时期开始,发展天室内,内容主要有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及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大量出现,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东汉早中基,画像内容简化,浅浮雕成为唯一的雕刻技法;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新增加了天象图,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出现了透雕法。3,四川地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画像石出土的范围基本上处于四川盆地,均属东汉晚期,画像砖与画像石并存,内容以历史故事及生活题材为主,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4,陕北、晋西北地区,也发现较多的汉画像石墓,均为东汉中期,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墓顶与室内。内容以生活题材及神话故事为主,雕刻技法主要用减地平面阴刻。

4、试述宋元时期的瓷窑窑系及其特点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名窑系及特点如下:

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传至元代,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器型以日用品为主。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

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北宋初创烧出青白瓷,以湖田窑影青产品最佳。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器形有碗盘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

吉州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创烧于唐而终于元,所烧品种繁多,是一座综合性的民间窑。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产品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手法,皆惟妙惟肖。

耀州窑: 建阳窑:

参见《中国历代名窑》,该文网罗中国历代著名窑系,可参考。1998年缺

据鸡冠壶博客:

一、名词

1、规矩镜

二、论述

1、洛阳汉墓分期及类型

2、隋大兴唐长安城布局的异同 1999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汤山人:

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2、解谪瓶:

东汉中后期及魏晋时期流行于墓葬中,一般在陶器上用朱书写字,内容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

3、仙人洞遗址:

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4、炳灵寺石窑:

在甘肃省永靖县小积石山。开窟始于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诸代续有建造。宋明之间亦有修建,明以后逐渐湮没。主要遗存包括彩塑和石雕造像、壁画、摩崖石刻等。是中国佛教史和建筑史的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5、四坝文化:

因甘肃山丹县的四坝滩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距今约3800年到3500年,相当于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这一时段。玉门火烧沟遗址的发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四坝文化有可能是从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演变而来,后又受到齐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居民过着亦农亦牧而以牧业为主的生活。青铜制作在齐家文化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仍停留在生产武器、工具和小件饰物的低级阶段。墓葬情况显示,已存在贫富分化和人殉现象,并出土过权杖首、玉斧一类标志权力的仪礼器物,表明已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

6、利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时器。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史事的记载。

7、郭店楚简:

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郭店一战国楚墓中,总计800多枚,13000余字,其中出有诸如《老子》《礼记》等大量古书,为先秦儒、道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8、低温釉陶:

出现于西汉中期,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为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9、开成石经:

唐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成于开成二年(837年)。现藏于西安碑林。版面格式不同于汉魏石经,保存较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10、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作者李诫。《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之下,目的乃是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营造法式》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二、问答题

1、概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的重要发现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以及北辛文化等,分别概述如下:

裴李岗文化,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6100—5000年之间,该文化大体分布在太行山南侧和秦岭东侧的黄河与淮河冲积平原之西部。发现较多墓葬和灰坑,出土石器、骨器和陶器。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也出有磨制石器,典型者有石磨盘磨棒;陶器制法始终以泥条盘筑和泥片贴为主,双耳壶、三足钵、及筒形深腹罐为该文化主体器类。

磁山文化,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6100---5000年之间,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东侧河北的中南部。磁山文化的房屋建筑流行圆形和椭圆形的地穴或半地穴式,发现有贮存粟类粮食的窖穴;石器以磨制为主,典型者有石磨盘磨棒等,陶器基本的器类有盂、筒腹罐、靴形陶支脚和杯等。

老官台文化,绝对年代在公元前6000---50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河流域、甘肃省东部地区以及汉水上游地区。老官台文化的房屋流行圆形半地穴式,墓葬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石器既有磨制也有打制,各处所占比例不一样。陶器制法以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为主,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白陶、灰陶白陶及少数黑陶,主要器类浅腹圜底钵、三足钵、筒形深腹三足罐和圈足碗等。

北辛文化,绝对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之间,主要分布在泰山南北两侧。北辛文化流行椭圆形和圆形的浅穴或半地穴式的房屋,皆系小型单间建筑。墓葬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普遍较贫乏;打制石器始终占较大比例;陶器制法以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为主,出现了少量的红衣陶和单彩陶。主要器类有多种形态的鼎、釜以及盆与钵等。

2、先周文化探讨述评

先周文化的探讨,从其最初至今,已历70余年,以考古资料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为标志,这一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文献记载的先周都邑进行考古调查,地点大致集中在陕西宝鸡到西安一带,因资料有限,解决的问题也较少。

第二阶段在20世纪的50--80年代,本阶段工作的一个基点就是丰镐地区西周文化年代标尺的确定,《沣西发掘报告》确立的西周陶器年代序列,为寻找先周文化奠定了基础。邹衡先生第一次提出了“先周文化”命名,并系统地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期和年代判断,确认了以往发现中属于先周文化的陶器,认为先周文化主要是由商文化因素、姬周文化因素和姜炎文化三种文化因素构成,其结论至今影响甚大。

第三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本阶段发掘了长武碾子坡、武功郑家坡和扶风刘家等重要遗址和墓地,关于先周文化探讨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各处遗存的分期断代和文化属性的判断上。多数研究者将关中西部晚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分为郑家坡类和刘家类两大系统,并将它们作为先周文化探索的重点对象。

第四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就先周文化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对相关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如关中泾河、漆水河流域的调查,并对相关遗存的年代和性质进行了研究,各家观点不同,异彩纷呈。

3、简述70年代以来秦汉简牍的重要发现(只列出地点及主要内容)

甘肃秦汉简牍的出土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和天水地区。从出土单位看,有遗址和墓葬两种。其中遗址较为复杂,一是驿置遗址(悬泉置),一是长城烽燧、城鄣、关卡等遗址(居延、敦煌、酒泉、玉门)。墓葬则较简单,武威汉简、甘谷汉简、天水秦简等皆出自墓葬。遗址简牍,大都是屯戍文档和驿传文簿,包括有诏书、律令、法规、各种籍账、官府文书、书信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文书。保存了与西域往来之情况和从长安通往敦煌的邮路交通的具体路线及位置。甘肃墓葬简牍,从内容看有古书籍、医方、律令摘抄、官府文件和遣册等。其中以前四种为主,遣册少见。古书籍如武威简本《仪礼》,天水放马滩《日书》,武威医简,武威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甘谷官府文件汉简。

1979年,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墓出汉代木简400余枚,内容是有关兵法、军法、军爵律和其它古书籍的残目,对研究汉代兵制有重要价值。1996年,在都兰古墓中又出吐蕃文木牍。但尚未发表。

陕西:1980--1981年未央宫殿区房址内出土的115枚木简和6万余枚骨签,木简内容较简单,但很有意义。骨签内容和性质与甘肃边塞遗址中出土的木揭是同属一类文书,是简牍的另一种形式。由骨签内容得知,这些房子是中央国家武库之遗址,骨签中所记载的不同形制、不同种类的兵器情况,与甘肃居延、敦煌汉简中的兵器簿又互为印证,为研究汉代兵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为此未央宫骨签的出土也是简牍发现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汉简,是墓葬中出古籍最多的一次。其中以兵书中的《吴孙子》、《齐孙子》、《尉缭子》、《晏子》、《六韬》等最为重要。《吴孙子》、《齐孙子》的同时出土,证实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关于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是正确的。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大量竹简。系西汉晚期之古籍,有《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太公》、《日书》等,兼有儒道两家的内涵。为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北京大葆台1号墓出竹简1枚。该墓系大型“黄肠题凑”墓,因保存不好,许多遗物受损。但迹象表明,曾有竹简古籍存在。为今后发现竹简起到了提示作用。

江苏仪征101号墓出土的竹简《先令券书》,是迄今所见遗嘱类文书最为完整、文字最多者。江苏尹湾汉简,包括古籍类如《神乌赋》、《博局占》,其它簿籍文书有《集簿》、《吏员薄》、《长吏名籍》、《属吏设置薄》、《兵车器集薄》等。为研究汉代的上计制度、行政建制、吏员设置、官吏迁除、国家盐铁生产、兵器制造与管理以及户籍、垦田等问题,提供了详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

安徽阜阳汉简,阜阳汉简出自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之墓。这批竹简都是文帝时古籍。有《诗经》、《仓颉篇》、《周易》、《大事记》、《万物》、《作务员程》、《辞赋》、《刑德》、《相狗经》《行气》、《日书》等10余种,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木牍5枚,封检2枚,木简10枚。内容为《从器志》和《东阳田器志》。《从器志》多记载甲、矛、弓、弩、矢等兵器,而《田器志》则是农具类器物的名单。

四川青川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木牍2枚。内容为秦王颁布的《更修田律》,是继湖北云梦秦律之后第二次发现秦法律。对研究秦国法制史有重大价值。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汉简,包括有汉律、《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算术书》、《庄子》的《盗跖篇》等。

湖北云梦龙岗秦简,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江陵王家台秦墓也发现了《效律》条文。

4、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布局和考古发现

未央宫在西安市汉长安城西南部,是汉代长安主要宫殿之一,由永明、清凉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组成。宫周长11公里,自西汉至隋初800多年间是汉、秦等八个朝代的行政中枢。宫在唐末被毁,现遗留地面的有前殿、麒麟阁、石渠阁、无缘阁等高台遗址。

未央宫平面呈方形,四面宫墙近中部各探出一座宫门,宫墙西南角发掘了一处曲尺形的角楼建筑遗址,宫城内已探明道路多条,四座宫门皆有道路通至宫城的主体建筑----前殿。

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为前殿,为朝宫正殿,位于未央宫的中部偏东。现存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台基之上主要由南北排列的三座大型宫殿建筑组成。

前殿基址之西和北部发现有大量宫殿建筑基址,其中二号基址由正殿、配殿和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可能为皇后所居的椒房殿遗址;三号基址是一座封闭式大型院落建筑,周围有夯土墙,出土大量带字骨签,或为中央官署性质的建筑;四号基址以南北两座大型殿堂为主体,可能为少府或所辖主要官署的建筑。

未央宫内现今地面上存留的夯土建筑基址还有天禄阁和石渠阁,皆为汉初所建,是西汉王朝收藏典籍的地方。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北墙以南,石渠阁在天禄阁西,皆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另处,未央宫内探明的其他夯土建筑基址还有很多,性质尚不明确。

5、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

隋唐墓葬,以西安、洛阳两京地区数量最多,隋代墓葬处于从前期到唐代的过渡期,唐代代京地区的墓葬则形成了新的模式,其类型和反映的等级制度可概述如下:

唐代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地区,最先形成新的墓葬模式,无论皇室贵戚或一般官吏及平民百姓,都使用平面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葬。基本结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墓门、甬道和墓室。依据墓葬的平面形状建筑质料、尺寸、墓内设施及随葬品数量可以归纳为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墓葬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及不同的埋葬时间关系密切,反映出唐代墓葬由多层阶梯构成,皇室贵戚、品官直至下层平民各有等差,墓主人的地位决定所用墓葬的类型,丧葬礼仪的核心是等级制度。

唐初墓葬的天井、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葬具和壁画等是沿袭北朝的,新特点则是贵族墓中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流行,武则天时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代,三彩俑盛行。

唐初,皇亲功臣多用长墓道、多天井的方形砖室墓和方形土洞墓,以精美的石棺为葬具,随葬包括骑马俑在内的大量陶俑;庶人墓多是长方形土洞墓,一般无天井、小龛,随葬品以陶瓷器为主,仅有个别墓有少量陶俑。唐初墓葬发现不多,但可明显看出墓葬等级是以官品和功劳区分的。

高宗至玄宗时期,功臣及一、二品高官墓如郑仁泰墓一般用双室砖墓或单室砖墓,天井一般不少于四个,随葬品数量据官品的高低及世界功勋的大小或多或少,但均较丰富。

四、五品官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土洞墓,天井一般不超过四个,随葬陶俑均较上一等级少。无品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以及“刀”形墓,随葬品以陶质生活用器为主,少见有俑随葬。

安史之乱后,墓葬形制发生混乱,肃宗至顺宗时期许多墓葬的主要方面都不符合埋葬等级制度。宪宗至唐末的墓葬又大不相同,斜坡墓道的墓很少,多是竖井与斜坡相结合或竖井墓道的墓,有的墓小龛出现在甬道或墓室。

洛阳地区唐墓与西安地区接近,较多的是中小官吏墓和平民墓,没有发现西安地区常见的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砖墓也较少。

宿白先生、齐东方先生先后都曾对西安地区唐墓做过研究。如“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12期)、“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可参看。2000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埋藏学:

是恢复古环境的基础。埋藏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要分析和恢复原来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必需首先判断化石群是生活在原地的群落,还是经过外力(水力、风力、冰川等)搬运的异地埋藏群。原地生活的群落(如礁体、叠层石或其他未经搬运的生物化石),可以提供解释古生态学直接的证据,而异地埋藏可供判断古地理环境和沉积条件。

2、聚落形态(见前年考题)

3、湖南道县玉蟾岩: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3000-11000年。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是一些烧过火的灰堆,出土少量陶器和稻谷遗存以及石、骨、角、牙器、动物骨骼等。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陶土中多含石英砂砾,可辨器形仅釜一类;出土稻谷遗存,兼具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表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早期的人工栽培水稻。玉蟾岩遗址所见考古学文化是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一种表现。

4、偃师商城:

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5、工官:

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6、云梦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7、洛阳伽蓝记:

北魏楊衒之著,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時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題,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它既是地理书,又是一部史书,並且是一部极好的文学著作。

8、前蜀王建墓:

五代前蜀主王建墓,称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据出土哀册,王建死于光天元年(918)六月。冯汉骥主持发掘工作并主持编写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王建墓陵台呈圆形,夯筑,基部周围垒以条石。陵台之外,有砖基,似为陵垣。正南面第一、三道砖基之间。建包砖夯土墩1对。曾在陵南出土唐-五代风格的文官石像。墓室建于陵台之下,南向,无墓道,以红砂岩砌筑的拱券为骨架,券间铺以石板。券及石板表面施彩。有前、中、后3室,每室装木门,室间有甬道相通。中室中央偏后有须弥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四周有或舞或奏的伎乐浮雕。据考证,伎乐乐器组合属燕乐,特别是汉化了的龟兹乐系统,但其中杂有清乐系统乐器。棺床两旁列有托棺床的十二神半身石像。后室建石床,上置墓主圆雕石像及谥宝、玉哀册、谥册等法物。该墓早年被盗,仅残存银、铜、漆、玉、石、陶质随葬品30余件,是研究唐、五代有关文物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

9、吉州窑:

始烧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安在宋代属于吉州,故名吉州窑。属民窑。吉州窑北宋时主要烧制较为精致的青白瓷,南宋则以白釉和黑釉为最,同时还烧制红绿彩和绿釉瓷。其中白釉又分为仿定窑瓷器和白地黑花釉下彩器。吉州窑瓷器中最为突出的是黑釉瓷器。考古发现有长条斜坡形龙窑和大量瓷器遗存。

10、朱书解除文:

东汉中后期及魏晋时期流行于墓葬中,一般在陶器上用朱书写字,文字内容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与前年考题“解谪瓶”有关)

二、问答题

1、简答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异同

参见《关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技术系统研究》

2、试述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

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期

早期以半坡类型彩陶为代表,具有类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圆点、折波等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

中期以庙底沟类型彩陶为代表,陶器中常见的器形有曲腹盆、曲腹碗、双唇小口尖底或平底瓶、宽肩小平底瓮、大口缸、折肩浅腹圜底釜、灶、盆形甑、釜形鼎等。纹饰有绳纹、线纹、划纹、附加堆纹以及彩纹。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已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盛期。多为红地黑花,还出现了少量白衣彩陶。主要是以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还有垂幛、豆荚、花瓣、网格等纹样,此外有鸟纹、鱼纹和蛙纹等动物图形,沿袭了史家类型的形态和风格,而与半坡类型彩陶风格迥异。

晚期以大河村三期及大司空类型彩陶为代表,器类以鼎、豆、碗、罐为最普遍。代表性器形有折腹盆、□口钵、大口斜腹平底碗、折腹镂孔豆、□叭口长颈壶、大口凹腰尖底瓶、折肩罐、侈唇鼓腹罐、罐形鼎、盆形鼎等。纹饰有堆纹、方格纹、篮纹、镂孔、彩纹等。彩陶上多施红、紫、灰、黑几色配合的复彩,并常用白衣作衬地,有网状、宽带、平行线、波浪、锯齿、兰草、六角星形、弧线三角、□、∽等纹样,总的风格是简单而粗放。大司空类型陶器代表性器形有直口圆唇折腹盆、敞口浅腹盆、斜腹或折腹钵、弧腹碗、圆腹罐等。纹饰有篮纹、细绳纹、划纹、方格纹、戳印纹和彩纹等。彩陶风格和纹样较为特殊,在暗褐色地上施黑、红二彩,花纹元素是弧线三角、曲线、波浪等,构成带状图案,其间并缀以叶纹、S纹、同心圆纹、睫毛纹。

本题目答案是我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的,具体可参见上课课本,图亦参见课本。

3、试述商代晚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见前年考题)

4、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

楚墓:战国楚墓在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境内发现很多,江陵雨台山楚墓的分期为东周楚墓的断代提供了标准的序列,江陵雨台山楚墓分为6期,相当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陶器组合有5种:鬲、钵、罐见于一、二期,鬲、钵、长颈壶见于二至五期,鼎、簠、壶和鼎、敦、壶并存,见于三至五期,第六期为鼎、敦、壶和鼎、盒、钫并存,这一分期大体上代表了南方楚墓的发展序列。长沙楚墓陶器组合与江陵楚墓相似,但普遍无簠。以江陵雨台山楚墓为代表,500多座墓的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并无太大差别,随葬品中绝无车马器和编钟、编磬,表明墓主身份相近而又地位不高,当为埋葬平民的“邦墓”。而墓葬分布上的疏密不匀,则可能与分属不同家族的“私地域”有关。大型楚墓多填塞木炭和白膏泥,故其密封性能甚好,棺椁保存完整。楚墓的椁室结构复杂,目前确知规格最高的天星观1号墓和长台关两墓,都用隔板分成7间,中央置棺,周围6个边箱存放随葬器物。规格较低的墓则在头端和一侧设边箱,或仅有头箱。从保存尚好的少数骨架和葬具形状看来,楚墓多数为仰身直肢,少数可能侧身;

秦墓:通过以凤翔秦墓为中心的秦墓分期的初步探讨,获知其春秋时期的随葬陶器多为鼎、簋、壶、盘、等仿铜明器,战国时期则礼器成分骤然减少,别具特点的鬲、、喇叭口罐等逐渐增多,晚期又出现茧形壶。凤翔秦墓中的秦公陵园是在大的陵区之内,又形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陵园;关中中小型秦墓从战国中期开始,由壁龛发展成洞室墓,有的洞室之中再掏壁龛。关中的秦墓不仅葬式多为屈肢,而且蜷屈特甚,呈箕踞状。

5、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闭性的里坊制。唐代称为里坊或坊,是在城市街道网形成的方格里建造方形土墙,设坊门,一般居民住宅只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城市街景比较单调,市场集中设置在城内指定的少数坊内。北宋京城汴梁的改建使都城布局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其影响一直及于明清。汴梁是在唐汴州州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也有郭城、内城和宫城三城相套及全城的纵横两轴。它与前代的最大区别是就原州衙改建的宫城不在全城的北部而接近正中,并且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街道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街道沿水路交通线伸展,不很平直,里坊制取消了,店肆居宅都可向街开门,建筑也更密集。城市面貌已不像唐代那样庄重,更多的是世俗和繁华。汴梁内城也不像唐代的皇城只列衙署祖社,同时也杂处居宅,这是由于改建前内城中已有居民的原因。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均沿袭了宋代城市里坊制度。

2001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南方古猿:

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的一大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归属于人南方古猿身材比现代人短,颌骨和牙齿都大,脑容量小,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生存的时代由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迄今发现的化石最早距今约370万年前,最晚的估计约距今50万年。目前公认的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于非洲。亚洲爪哇的粗健猿人也被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南方古猿。中国湖北恩施地区发现过4枚牙齿也曾被报道为属于南方古猿,但化石太少,还有待于发现更多材料才能予以肯定。各地发现的南方古猿大体上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两型。

2、莫维斯线:

参见《“手斧”研究与莫维斯理论》中红字部分。

3、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得名,年代公元6200-5400年间。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教来河以及大凌河流域。主要遗址包括白音长汗、查海、北京上垞、北埝头遗址。兴隆洼文化的房址多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单间建筑,成排分布,窖穴多在房址附近。聚落外有环濠,有大量的居室葬。陶器烧成温度低,多手制。常见压印“之”字纹,基本器类为筒形罐。石器有打制、磨制、琢制和压削四类,器形以锄形器最有特色。发现有细石器。

4、牛河梁:

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地带。发现女神庙、积石冢群,出土大型女神塑像和猪龙等玉器,对中国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南侧平台上,建筑为半地穴式,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庙址内堆满了神像和动物塑像残块;以大墓为中心的积石冢已发现多处,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块叠筑成规则的石墙,周围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积石成坛,出土精美玉器等。

5、新莽嘉量: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新莽嘉量为传世品。新莽嘉量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王莽之制,基本继承了秦制。

6、冯素弗墓:

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据《晋书》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415)。该墓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两墓为同冢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说明当时沿用汉制,皇族勋臣葬用“画棺”。其妻属墓葬一青年女性,椁内殉犬,应为鲜卑习俗。两墓出土遗物有陶、铜、铁、玉、漆、玻璃等器,其中龟钮金质“范阳公章”与鎏金铜质“大司马章”,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

7、文思院:

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部门,法门寺出土唐代金银器中就有文思院作品,五代宋明时期的考古遗存中也发现有文思院的产品。

8、熹平石经: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也称为“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县佃庄公社太学村,石碑已毁。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9、炳灵寺石窟:

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现存窟龛195个,其中以下寺的窟龛数量为最多,编号 183个。炳灵寺石窟唐称灵岩寺,。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开创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除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外,绝大部分为石雕,每个窟龛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造像,大小共 776尊,其中泥塑和石胎泥塑82尊。壁画残留约 900余平方米。

10、园冶:

中国明代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著作。明代计成著。计成,此书在造园史和园林美学上有重要地位。现在国内外学术界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学专著。《园冶》正文3卷,前为“兴造论”, 后为“园说”。“兴造论”是全书的总论,“园说”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共10部分,并附图式200余幅。

二、简述

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

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没有必然的联系。

铁器的出现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代也成为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

汉承秦制,基本上改变了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而代之以“独立陵园制”。西汉11个皇帝的陵园,文帝的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凤凰嘴,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三兆镇之南,其他9陵都在今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从形式上可分两类: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应属崖墓。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以茂陵坟丘最大。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寝殿距陵园稍近,殿内陈设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时供奉。近年在有些陵园之旁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可能就是寝殿遗迹。各陵有庙,内藏皇帝的木主,大都距陵园较远,与寝殿不在一处,并各有名号。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历年入葬,形成了很大的陪葬墓地。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其他如安陵、阳陵、平陵、杜陵、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有次序的排列在帝陵之东。

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3、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

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进入发展兴盛时期,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最早是郑州二里冈时期的。郑州商代中期的居住遗址和墓葬中也有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商代中期墓葬中也出土原始瓷器,胎呈白或灰白色,用氧化铝含量高和氧化铁含量低的瓷土制成,釉是石灰釉,呈青或青绿色,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地均有发现。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釉色青黄或黄褐,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距离。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发现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的原始瓷器有了较大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对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窑炉结构进行了改进,烧造技术大大提高,出现了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县上浦小仙坛东汉晚期龙窑窑址内出土斜方格纹青瓷罍,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少见开片,釉层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泽,没有流釉现象。东汉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时期也能烧造黑釉瓷,与青瓷同窑烧造,只是黑釉瓷的胎釉质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制瓷工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窑的青瓷质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釉色均匀。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的瓯窑和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所产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晋时婺州窑为了弥补胎质粗糙的缺陷,还应用化妆土。在青釉瓷器上还出现了饰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的黑釉器,色泽光亮,犹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论述

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华北的旧石器在技术上至少存在两大传统:一是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 河-丁村系”,另一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属于前一传统的有蓝田、河、三门峡、丁村等石器文化,属于后一传统的则有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许家窑、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等石器文化。

两大传统在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上各具特色 在“ 河-丁村系”中,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用砾石加工的石器较多,用交互方法打制的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石器的基本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斫器最多。在“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中,砸击法在打片中使用较普遍,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单面打击的石器占有主要地位。石器的基本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等;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式样也最丰富。

上述两个传统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已经形成。而在早期最早阶段的3个地点中,已见端倪:西侯度石器和“ 河-丁村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小长梁和东谷坨的石器十分可能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先驱。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小型石器传统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属于这个传统的遗存遍布于华北各地,相反,大型石器传统的影响在缩小,其分布范围似乎限于汾河流域。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风格上和上述两大传统不大一样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水洞沟文化。另外,下川文化的石器虽然也是以小型为主,但普遍采用了间接打片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新技术,别具特点。

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群。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着3片墓地。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或一个较小的部落。

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3类。大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面积均达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姜寨遗址发现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与成人一样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陶钵或盆,也有罐、钵相扣者,仅极少数的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家类型墓葬约200多座,除少数瓮棺葬外,大部为土坑墓。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个坑内常有20具左右人骨,多的达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堆放。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在氏族内部当具有更亲近的血缘关系。半坡晚期类型墓葬极少,仍有儿童瓮棺葬,土坑墓内单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头向东北。

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

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墓,有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等,与商代墓葬形制有相似之处。周陕西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怀疑为西周王陵。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 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另外请参考2002年“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一题答案,可对本题进行适当补充。

4、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见前年考题)

2002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三棱大尖状器:

一种大型石片石器,为旧石器时代“ 河-丁村系”文化的典型器物。山西芮城西侯度、河、襄汾丁村、陕西蓝田公王岭等遗址都有发现。

2、城背溪文化: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4500年之间。城背溪文化于八十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于枝城市红花套吴家岗村城背溪,故名。据目前发现,城背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及其周围地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已发现的较早的原始文化遗存,已出土较原始的石器和陶器。

3、蒙特留斯:

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蒙特柳斯研究的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他的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4、周原:

中国周王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在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周人自古公亶父由邠迁徙周原,到文王晚年迁居丰,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已发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 2处。墓葬分布范围很广,已发掘 400多座,一般都是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少数为洞室墓,自西汉以来,西周的铜器窖藏已发现多起。

5、滇王之印: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早期滇国王之金印。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6、印纹硬陶:

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间比白陶为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与白陶并存。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遗址里,只发现有少量造型简单的器物,至商代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7、新考古学:

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L.R.宾福德和英国D.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则。在方法上,新考古学改变传统的归纳推理法,先建立理论或假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它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运用民族学的成果。认为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不是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不重视类型学的研究和描述方法。

8、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9、大明宫含元殿:

唐代长安城重要宫殿,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可以由此俯视长安城,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现存殿址台基。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3条阶梯和斜坡相间的砖石阶道,长78米,当时称为“龙尾道”。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出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可能含元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在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10号墓为陵:唐代高级贵族墓葬。“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规格相似者有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则等,都有前后两室。这些墓葬多长墓道多天井,如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

二、简述

1、简述水稻起源阶段考古新发现

参见《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这篇文章在介绍各种起源说、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现等方面是比较系统的一篇文章。

2、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这里,有两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①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②各层(或各墓)的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可能便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其在断代上的效果就会更好。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而言,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方法,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3、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秦始皇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很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即位以后,便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建陵工程更加扩大,直到秦亡,陵园尚未全部竣工。

秦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筑造的垣墙。内外垣墙每边都设有门。坟丘在内垣墙的南半部。夯土筑造,底部方形,坟丘的原来形状,因年久塌毁,已不甚明显,估计应为覆斗形。坟丘的东西北3边都发现墓道。在西道的过洞中发现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铜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俑。铜车马俑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马的系驾 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为研究秦代宫廷舆服制度和单辕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例证。内垣墙的北半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应是秦始皇的寝殿所在。内垣墙的东西南3面墙外,都有沿墙边建筑的廊房遗址。在遗址中出土的陶壶上,发现了“丽山园”、“丽山食官”铭文,知为丽山园左右食官居处。

陵园东边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陵园西边有埋葬役徒的墓地,还有打制石材、烧制砖瓦和堆放建筑材料的场地。

三、论述题

1、马家窑文化特征,并画出代表性陶器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类型,分别代表3个发展时期。不过,有的在马家窑类型之前插入一个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黑彩。画彩的器物主要是碗、盆、瓶、罐。花纹繁缛,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其中动物花纹和几何花纹等。半山类型用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彩陶器形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夹砂陶则多系各种罐类,肩部饰较细的附加堆纹,有些夹砂罐为白陶。马厂类型其彩陶带有红衣,早期用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变体蛙纹和波折纹等;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有时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等。器形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新器形主要是单把筒形杯。

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木作、纺织和制陶等。在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期地层中,曾发现一把铜刀和若干铜器碎块,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十分发达。有很大的制陶窑场,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多数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马兰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遗迹平面呈方形、圆形和分间3大类,以方形房屋为最普遍。当时流行公共墓地,墓葬的排列不甚规则,但在同一墓地内,绝大多数墓的方向是相近的,多数为东或东南。马家窑文化的晚期,不少彩陶罐上有用墨笔书写的记号,最常见的是“+”、“-”和“ ”等,在柳湾发现有130余种,当是在文字产生以前用来记事的符号。

2、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

在墓葬制度方面,商代流行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少来体现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如殷墟西北冈王陵区的王墓带有四条墓道,王的至亲如儿子的墓葬往往有南北两条墓道,地区略低一些王族或其它高级贵族的墓葬仅有一条墓道,或没有墓道,一般平民墓则根本没有墓道。我们迄今还未发现周王的陵墓,但在沣镐遗址张家坡墓地的井叔墓、河南浚县辛村卫候墓、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以及在北京琉漓河发现的燕侯墓都发现带南北两条墓道或一条墓道的大型墓,而中小型墓葬则为没有墓道,可见商代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寡表现主人生前身份的制度被周王朝所继承。

在墓地制度方面,殷墟商代晚期的王陵是自成区域,与一般平民墓地相隔离;一般贵族的其它成员则是“聚族而葬”。在西周时期,亦与商代相同,即王侯墓往往独居一处,远离一般社会成员的墓区,形成“公墓”,而一般贵族及其宗氏、则聚族而葬,形成“邦墓”。如在山西天马北赵发现的晋侯墓地共有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周围不见中小型墓葬,这应当是一处晋侯的公墓地。由此可见,在商代晚期已现雏形的“公墓”和“邦墓”的制度在西周时期广泛流行,成力西周墓葬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周代,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即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周王为核心而形成的维系贵族之间乃至整个社会内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完整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周王是周族中最高的族长,其长子为大宗,继承王位。周王的其余儿子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各诸侯在本国内为大宗,诸侯的长子继任为侯,诸侯的其余儿子则被诸侯封给采邑,作为卿大夫。卿大夫的职位也是由其长子继承,其余儿子被封为士、分给采邑。每个周王诸侯或卿大夫都是他所在贵族的族长,其宗族的成员一般居住在一起,受族长的控制和保护,死后则同一宗族的成员要埋在同一墓地。商周时期的墓地中往往成群的墓葬集中在一起,就是这种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习俗在墓地中的反映。

由于周王朝是以周人为核心建立的,而周王即是最高的行政首领,又是周人中最大的族长,因此他将行政权力与族权集于一身,他君王的地位不仅来自行政方面,而且来自家族方面。各地的诸侯都是周王册封的,在行政上隶属于周王,是周王的臣民,在宗族关系方面,诸侯多是周王的宗亲,是从周王的大宗中分离出来的小宗,在亲族关系方面也附属于周王,宗法制度就是这样在通过分封制建立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及与周王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之外,又罩上了一层以宗族关系确定尊卑秩序的网。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从而使西周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周王朝为了维护统治,除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还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制度,史称“礼乐制度”。据文献记载,周公摄政后,作“礼乐”。礼乐制度起源较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已具雏形。周王朝建立后,积极吸收、继承了商王朝的礼制,并根据周代的情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换句话说,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在继承商代礼制的基础上,根据周人统治政权的需要而制订并不断充实,完善的。

西周时期的礼制表现在贵族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衣冠服饰,到食用器具,再到出行车马,都依身份的高低而有严格的规定。以食用器具为例,只有贵族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青铜的鼎、簋、爵、觯、壶、卣等礼器,而其中又以鼎簋为代青铜礼器的核心,这一点与以觚、爵等青铜酒器作为礼器核心的商代显然不同。在周代的文献记载中,有关于周代贵族用鼎制度的记载。按照这一记载,周代天子使用九件鼎和八件簋,诸侯用七鼎和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这一记载的可信度曾被怀疑。近几十年来各地发现的周代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铜礼器。墓葬中青铜鼎的数量多是奇数,而铜簋的数量却是偶数,且铜簋的数量往往较铜鼎少一件,即如有两件簋,则有三件鼎;有四件簋,便有五件鼎;六件簋则配七件鼎,而且规模越大的墓葬随葬鼎簋的数量越多,而稍小的墓葬则鼎簋的数量也较少。规模更小的墓则没有青铜器随葬。上述考古发现与古代记载的以鼎簋的有无和数量来表现主人身份的制度在周代确实曾经实行过。

在西周初年的沣西客省庄77M1墓葬中,随葬铜鼎3件、铜簋2件,其中的2件铜簋的形状和大小相同,3件铜鼎中的2件形状和大小相同。反映出当时“列鼎”制度处于萌芽阶段。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列鼎”的墓葬是陕西宝鸡竹园沟1号墓,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3件,另有2件纹饰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该墓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在宝鸡茹家庄1号墓,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5件和铜簋4件,该墓的年代是穆王时期。上述发现表明,在西周早期偏晚,列鼎制度已经形成。这种列鼎制度不见于商代,是周人的发明。在王畿地区之外,列鼎的出现年代稍晚,到了西周末年,在周王朝控制的地区,普遍实行了列鼎的制度。

春秋中期以后,周天子的地位则日益衰落,一些主要的诸侯国势力增强。他们吞并其他小国,为争夺霸而大动干戈。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越来越不把国王放在眼里,他们擅自采用了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各种礼仪,这种行为被古代文献称为“僭越”。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诸侯墓葬中,常可见到随葬九鼎八簋的情况。如河南郑韩故城发现的春秋中期的青铜礼乐器坑中,便出土了4套列鼎,其数量皆为九鼎八簋。表明当时“列鼎制度”虽然仍然实行着,但其创始之初的明君臣、尊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各地诸侯显示自己势力的工具。与此同时,随葬七鼎六簋的卿大夫的墓葬也不鲜见。表明诸侯的部下也水涨船高,跟着诸侯一道“僭越”。在晋国,卿大夫的势力不断增强,最后韩、赵、魏三个上卿将晋国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

与列鼎制度同时实行的还有使用乐器的制度。即编钟和编磬的制度。编钟最早出现于西周康王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目前,以陕西宝鸡竹园沟7号墓出土的3件一组的编钟为最早,其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关中地区西周中期的几座贵族墓葬中也有发现。均为3件一组。西周晚期,一组编钟增至7—8件。

磬的出现早于钟。在距今约4400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显贵墓中便随葬有石磬。到了商代晚期,王室的墓中随葬的石磬制作十分精美。一般为5件一组。西周时期,编磬与编钟一道,成为乐器的核心。西周中期的贵族墓葬中,常常可以见到5件或10件一组的编磬。

春秋中期之前,只有周天子和各国的诸侯才能使用编钟和编磬,春秋中期之后,一些卿大夫也开始使用编钟和编磬,这和他们在列鼎制度上的僭越是相一致的。从而表明,史称“礼崩乐坏”并不是指礼乐制度彻底崩溃,而是普遍出现了这种“僭越”的行为,其背景是周王朝势力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此城以为都城., 及魏文帝曹丕受禅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都先后定都于此。

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北邺城大部在今漳河北,北临故漳河,传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南邺城在今漳河南,初营于东魏,毁于隋。由于漳河频繁泛滥和改道,北邺城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残存甚少,南邺城则全为白砂所覆盖。

北邺城呈长方形,有七门:南面

三、北面

二、东西各一门。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作南北两区。北区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以西为禁苑铜雀园,苑内置武库、马厩、仓库,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南区大部分为居民里坊,只有少数官署,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整个布局区划分明,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北邺城的建筑遗迹,只有位于城西垣上的金虎、铜雀两座台基和城内8处不知名的夯土台基。

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引漳河水从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

4、元大都考古发现及意义(见前年考题)

2003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细石器:

细石器属于一种特殊的工艺传统,它以间接打制法为基础,因而出现不同形状的石核和狭长的石叶,并利用石叶加工成器。这种工艺传统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存中。细石器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陶寺文化:

以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分布于晋南地区的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在该地区现已发现陶寺文化遗址90多处,其中有些遗址的规模很大,遗址面积达100-300万平方米,其中襄汾县陶寺遗址的面积有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发现了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的城址,发掘墓葬1300余墓,发现了大量反映时代信息的遗物和遗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陶寺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年代为距今4300-3900年,晚期年代为距今3900-3600年。陶寺文化早期年代早于夏代,晚期年代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

3、丁公陶文:

龙山时代陶文,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文字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陶文,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多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

4、成都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

5、李济:

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生于清光绪年间,1979年卒于台湾省。李济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专业。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工作。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在与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第1~5本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他论著中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的有《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

6、《世说新语》:

南朝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集。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7、耶律羽之墓:

辽代前期墓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沁旗朝克图山,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东西耳室、主室等组成。耶律羽之墓规模宏大,结构精细考究,其内部以琉璃砖作为墓室装饰材料, 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尚无先例

8、萨栅银币:

萨珊波斯(226-651年)是伊朗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政权。从4世纪起,萨珊银币就已在中国各地出现,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及广东等地都有发现。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都是很惊人的。萨珊波斯银币的流行,是中古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9、湖州镜:

从纪年墓出土南宋铜镜看,湖州镜始铸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初期和中期,明清时期也有所发展。南宋湖州镜几乎都没有花纹,仅在镜背刻铸作坊主姓名等内容。这种招牌式的镜铭,是南宋私家铸镜的特点。形状有方形、圆形、心形、葵花形和带柄葵花形。

10、黄肠题凑(见前年考题)

二、问答题

1、简述莫维斯线和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认识

1937—1938年,美国考古学家莫维斯(H.L.Movius)考察了东南亚上缅甸的安雅特文化(Anaythanian)和印度尼西亚的巴吉丹文化(Patjitaaiian)之后,认为这两种文化同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Soan)及中国的北京猿文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一起代表着一个与西方阿舍利文化平行发展的独立文化传统。40年代,莫维斯提出了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一个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另一个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能够被定义如下: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对于莫维斯的学说,中国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早在50年代,贾兰坡先生就认为,在周口店15地点和丁村等地存在着手斧;裴文中先生等也发表了在距丁村不远的沙女沟发现了“似手斧”(裴文中,1958)。之后,手斧的发现陆续有所报道。至今为止,据有的学者统计,在中国发现的被认为是手斧的标本共69件。上述“手斧”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百色盆地,长江中下游的汉水上游、湖南澧水流域和安徽水阳江流域,黄河中游的晋豫陕交界地区。其中,长江流域及其发南地区占了绝大多数。

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方面考察,由于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起,在旧大陆的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天然屏障,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又由于横亘中国南北的秦岭的上升,南方成为的别于华北的自然地理单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带,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较为稳定的暖湿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以适应森林中劈砍、挖掘的各种类型的大型砍砸器、尖状器为主体的砾石石器,作为稳定的传统相对独立地发展、演变,一直持续到更新世结束乃至更晚,期间看不出来自旧大陆西侧的多少影响。中国所谓的“手斧”,主要分布在南方砾石石器文化中,华北的南部虽有少量分布,但已属这类遗存分布的边缘地区。尽管学者们对这类石器的定名、功用乃至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总体而言,无视大量的作为主体特征的石器的存在,仅仅用这些极少量的两面加工石器(“手斧”)试图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

2、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

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有以下若干: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早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

3、根据考古材料概述中国冶铁术的发达及铁器普遍使用过程

中国何时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过去有不少推论,从考古材料确定最早的铁器当出现于春秋时代。如在长沙龙洞坡墓、六合程桥东周墓、长沙识字岭314号墓、常德德山 12号墓出土有十多件铁制工具,数量少,器类简单,形制薄小,说明当时铁器是作为珍品随葬的。

到战国中叶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七国地区,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及信阳长台关楚墓等,都出土金饰的铁器,表明此时铁还是一种稀有的金属。当时楚、燕的军队装备,已基本上以铁制武器为主。

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块炼铁出现较晚,但生铁和块炼铁可能是同时发明的,中国出现生铁的时间要比外国早1800多年。东周时代铁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一经出现,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西汉时,应用铁器的地区更广,器类增多,质量提高。到了东汉,铁器最终代替了青铜器。

4、唐大明宫特征及主要遗址

大明宫的形制和布局特征: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宫城除城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皆版筑夯土墙。在东、西、北 3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城共有11个城门在北面夹城重玄门之内有统领禁军的所谓“北衙”。

大明宫南部有3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北部有太液池。宫内殿亭等建筑遗址巳勘查到40余处,绝大部分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遗址和宴会群臣的麟德殿以及与道教有关的三清殿等遗址。

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现存的殿址台基。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龙尾道”。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为前、中、后毗连的3殿;;中殿的左右又各建东亭、西亭。周围绕以回廊。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隅青霄门内偏东,是一高台建筑。台基平面呈凸字形。全系版筑夯土。大明宫东北隅还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唐时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庙等遗址大明宫北部为宫廷园林区,其建筑布局比较疏朗,形式也多样化,尤其是太液池的水面,为园林增添了山水景色

5、绘图并说明商周鬲的形态特征

我发两张商鬲和周鬲的图片给你,都是比较典型的器物。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商式鬲是分裆鬲,而周式鬲是联裆鬲。再者,商式鬲一般是素面(即不饰纹饰)实足根,而周式鬲足根一般饰绳纹。其它方面,商周鬲区别比较细微。你可根据课本图片自己作一下总结。

2004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广谱革命:

冰后期生态环境变化对更新世末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一些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会迫使人类利用以前不利用的资源,这就是中石器时代所特有的广谱革命。那是在中石器时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大型动物被迫迁徙,导致这一时期的人类不得扩大食物攫取范围,原来一些根本不食用的小动物,水生动物也成为猎取对象。因为这些动物相对来讲繁殖能力快,所以这一变化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其活动范也大扩大了,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个具体体现。

2、石器拼合:

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石制品拼接以恢复石器制造以及工艺过程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对石器的静态研究。

3、瑶山墓地:

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地,位于浙江余杭瑶山。除了发现高规格的大墓和大量玉器以外,还发现了我国唯一的带有墓葬群的巨大祭坛。瑶山为一低矮山丘,良渚时期先民在较平缓的顶部修建了方形祭坛,中央是方形红土台,四周为灰色土围沟,最外部为砾石面。墓中随葬品丰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墓葬中随葬品有多寡之别,反映出墓主身分地位存在差别。这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4、柴尔德:

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他又写了《人类创造了自己》(中译本名《远古文化史》,1954)《工具的故事》(中译本名《工具发展小史》,1944)等通俗性著作。他还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

5、里耶秦简:

发现于湖南里耶战国末年至西汉城内,出土三万六千多枚秦代简牍。其中,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均为毛笔墨书。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当时的官署档案,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献资料,将极大地丰富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6、沂南汉画像石墓:

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内。1956年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形及车骑出行画像的导从制度看,应是高级官吏。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筑成,由前、中、后3个主室和4个耳室及 1个东后侧室组成。墓早年被盗,仅存少量残碎陶器和铜镞。画像内容主要有战争、祭祀吊唁、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宴饮庖厨、历史故事、家居生活等画像。在中室的八角柱上刻有两尊带背光的仙人图像,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图像之一。该墓画像多采用减地平面线刻,少部分为阴线刻,中室八角柱上的曲拱,则用透雕技法刻成应龙形象。在汉画像石中,沂南画象是具体刻画了当时的豪强大族生活而艺术水平又较高的作品

7、华清池:

唐代皇家行宫,位于今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唐贞观十八年(644)在此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1982年,在基建施工时偶然发现了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发掘清理,发现了五个汤池遗址。

8、安伽墓:

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丝绸之路”贸易的具有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反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研究祆教徒的葬俗及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9、长沙窑(见从前发给你的《历代名窑》)

10、葡萄镜:

唐代典型铜镜,著名者如唐代早期的瑞兽葡萄镜,也称海兽葡萄镜,主要装饰为葡萄纹,间饰海兽,有的装饰面用圆圈分为内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被称为“过架葡萄”,典型的海兽葡萄镜为兽纽。

二、问答题

1、论述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

在约13000BC-8000BC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已经发现了大量早期农业遗存。目前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重要的有河北徐水南庄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怀柔转年、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邕宁顶蛳山、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广东阳春独石仔、翁源青塘,封开黄岩洞等。这些遗址的发现及其研究的深入,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及早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以北方的粟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为代表。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地下粟粒仓储的发现,确立了华北地区是粟类农作物的发生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距今9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遗存,也许粟粒不易保存而难以发现,或初期的栽培粟粒与野主粟粒不易区别,早期栽培粟遗存的发现是个至今尚无法突破的考古难题。但是,依据徐水南庄头发现的可能是家畜的狗与猪骨骸及其由潮湿转干的湖沼演变这一适合于植物栽培的环境特点、北京东胡林发现的人骨已轻度石化的两男一女的三人合葬墓、怀柔转年出土的盛物石容器等全新世初期的遗存推测,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栽培粟在太行山东西两侧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带发生。

稻作农业的起源,因分别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遭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后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谷而开始明朗起来。这两处遗址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江西东北部的环玉山至南岭北麓,大约是我国南方的腹心地带。在这一地区内,丘陵、盆地、平原、河流及湖泊相间分布,气候湿润,可食性野生动植物丰富,适于人类从事较为稳定的采集(包括捕捞)、狩猎活动。在这两处遗址中与古栽培稻遗存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量野生稻遗存,表明栽培稻是在长期采集食用野生稻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其发生地大概在这两处遗址所属的南丘陵及其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乐、南岭岭脊以北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如果结合洞庭湖西北部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彭头山文化的栽培稻谷及其聚落遗址、杭州湾南部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成堆成片栽培稻遗存及其发达的农业工具与木结构房屋,以及河南南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存,可以简略地推论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早期发展的形式:即栽培稻大约在距今1 万年前或接近12000年起源于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于距今9000年后发展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区边缘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钱塘江流域,并伴随着全新世暖湿气候效应的北进,逐步向淮河流域推进。简称为“中心起源,边缘发展”。2、2500-2000BC,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都有哪些,试述这些区域文化较此前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500-2000BC中国史前社会的铜石并用时代,处于龙山时代的晚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生发展和国家产生的前夜,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对于探讨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500-2000BC之间,广大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都较前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比较重要的区域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结合各地考古发现总结一下可以概述为如下几个方面:此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铜器,在齐家文化、龙山文化中都发现有早期的红铜或者青铜遗存,但是铜器使用并不发达。陶器制造一般使用轮制,龙山文化发达的黑陶文化在较大范围内影响极广。纺织业也有很大的进步。此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打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水源的制约,更利于定居生活。房屋建筑较前期了有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城址和大型聚落遗址,红山文化发现女神庙以及祭坛,良渚文化发现祭坛并大型墓地以及大量精美玉器,聚落等级分化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近一步加深,标志着文明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3、墓葬资料所见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异同(见前年考题)

4、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东汉以来的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南宫已废弃,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范围极广。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开创了先例。

2005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金石学: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

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有的著作还曾记录一些器物的图像,判明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以后,仍有一些学者对非科学发掘所得的铭刻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但这种研究已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因而金石学作为独立的学问已不复存在。

2、裴文中: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50余年来,裴文中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行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调查。他多年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他在研究总结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又对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作了综合研究,对中国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直到去世前,还在对历年发现的北京人的大批石器进行全面的研究。裴文中的主要著作如下:《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周口店山顶洞之动物群》、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柳城巨猿洞的发掘和广西其它山洞的探查》等,并与他人合著《中国原人史要》、《资阳人》、《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等。

3、碳14:

利用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放射性测定生物体遗骸及其他地质样品的绝对年代的方法。此法是W.F.利比于1947年创立的。碳-14测定年代方法的可靠性已经被对已知年代的考古样品和生物样品(树木年轮)的测定所证实,并在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燕下都:

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从历年出土兵器的铭文看,该城的繁荣时间主要是在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以后。前222年秦灭燕,下都废弃。1930年以马衡为首的燕下都考古团对老姆台进行了发掘。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平面略呈方形。宫殿建筑以紧贴在横隔墙中段南侧的武阳台为中心。在武阳台以北,依次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诸夯土台基,是主要的宫殿区。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钻探出3个宫殿建筑群,城内有手工业遗址。有制铁作坊遗址、兵器作坊遗址、骨器作坊遗址、均集中在西北部。居民区有制铁、兵器、铸钱、烧陶作坊遗址。宫殿区内作坊遗址的规模都比居民区内的大。东城的西北隅有两个公室墓区。遗址中出土铁器、陶器以及建筑材料等。

5、湾漳墓:

北齐皇室大墓,在河北磁县湾漳。墓由墓道 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甬道、墓室为砖结构。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凸,棺床设在一侧,有的顶呈四角攒尖式。墓道、甬道、墓室壁画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湾漳村墓墓道壁画保存较好。随葬品有陶俑、陶制禽畜、陶制模型、镇墓兽、陶瓷器、墓志等。

6、朱封大墓: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朐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已发掘3座大墓。均有棺椁葬具。三墓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三墓的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

7、天龙山石窟:

中国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从现存造像和《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续有开凿,以唐窟最多。用圆雕法雕出的佛像,华丽美观,世称“天龙山样式”。天龙山石窟造像可分为东魏、北齐和隋唐两期。

8、汉代铁官:

汉代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汉代冶铁手工业空前发展,管理冶铁的机构扩大,职官组织也系统化,但铁官的设、罢和隶属常有变化。西汉初年治粟内史下设铁官。地方郡、县、侯国设铁官,产铁的县设大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不产铁的县设小铁官,管理铁器铸造和贸易。铁官的任命由大司农或郡守负责。官营作坊中设官吏,具体管理生产,并特设司隶官掌作坊内徒隶和巡察事务。产铁多的郡,设铁官多人和作坊数处。对多处作坊统一编号,系统管理。汉代铁官管理系统的建立,反映当时冶铁业的规模、产量已经很大。

9、夏商周断代工程(见我给你的复印资料)

10、低温釉陶(见前年考题)

三、论述题

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长江中游发现玉蟾岩、仙人洞、吊桐环等遗址,此类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稻作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长江中游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有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发现较多稻作农业遗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诸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研究也较深入。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发现早期城址,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有所提高。

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3000-前2000年,主要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 程度加深。

2、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兼并战争频繁,尤其是春秋史晚期铁器出现而发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引起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城市在各地勃兴。东周城市,尤其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都等,表现了人口、生产、财富、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规模扩大,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周城址进行过勘察和发掘的主要有:山东淄博临淄齐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河北邯郸赵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址和咸阳秦咸阳城址等。此外山西太原的赵国晋阳城址和夏县的禹王城(魏国安邑)、河南淮阳的楚国陈城遗址、河北平山的中山国都灵寿城址等,也都经过调查。

列国都城几乎都建在傍水的冲积扇上。此外,还大量开凿水井,各国都城内均发现密集的水井遗迹。开凿这样多的水井,大概与普遍使用铁器有关。

列国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城郭的布局主要有4种:①如曲阜鲁故城。宫城基本包在郭城中心。郭城四面各有2或3个城门,有道路绕过宫城而互相连通。这比较符合《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之制。②如新田、临淄、郑韩故城、邯郸赵城等。宫城与郭城分开。宫城或嵌入郭城一角,如临淄、郑韩故城;或单独成城,如新田、邯郸;有的在城外郊区又有离宫别馆,如临淄。③如燕下都。宫城设在郭城以北,宫殿区超出宫城城垣范围,而以河道与居民区隔开。此外,还在宫城和郭城的旁边加设附郭城。④如郢都纪南城。宫城位于郭城中央偏南,宫城以东的郭城东南隅,可能是王室的专用地。魏的安邑似接近第一种,秦的雍城似接近第二种,咸阳似接近第三种,但尚未完全勘察清楚。

宫城和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制铁、制铜、铸钱、制骨、玉石器、制陶等作坊。制铁和制铜,是用矿区运来的铁锭和铜锭铸造成器的。

据纪南城西垣北门的发掘,城门有3个门道,因此连接城门的街道也应三道并列。纪南城南垣西门和北垣东门为水门,中有河道直通,可知在南方水网地区,城内并以河流充道路。

各城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则有全城性的排水设施。一种是阳沟,如临淄郭城内就有贯通南北的排水沟;一种是阴沟,用陶管道排水。陶质排水管道多为一头粗、一头较细的圆筒形,以便连接。秦咸阳则发现有五角形陶管道。在临淄郭城西北城角,还发现城垣底部修建有很大的石砌涵道。

黄河流域列国的一般宫殿台基较矮,但主要宫殿都建在高达数米至十多米的高大夯土台基上。在长江流域,高大台基实际上并不发达。把主要宫殿建在高台上,既可表示威严,又便于防守和监视全城。

列国都城的城内或城外分布有陵墓区。春秋时期诸侯的陵墓同前代一样,比较集中,并放在城里,当同实行按宗法关系和“左昭右穆”制度来集中埋葬诸侯的“公墓”制有关。战国时陵墓区远离都城,各陵墓的分布范围也远为扩大,这应同“公墓”制的破坏有关。但战国时东周君的陵墓区还在洛阳城内的东北隅。西周君的陵墓区也在王城之内的北部。燕下都东城的西北隅亦有虚粮冢和九女台两个陵墓区,大概在那里还保留着旧的“公墓”制。

都城的多样性,既是各国文化差异的表现,也是由于各国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造成种差异的原因,包括地域、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而根本上则是由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的。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形制及特点。

参见《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 》,该文是资料收集较全面的一篇文章,红字部分即为本题答案,黑字部分也要看,但不用刻意去记。

4、北宋皇陵建制

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宋太祖赵匡胤至宋哲宗赵熙 7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皆在这里。宋靖康、建炎年间遭金兵破坏,至元代地面建筑全部被毁。

巩县宋陵对陵地的选择及对地形的利用有两大特点:①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倚山面河,而宋陵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区内诸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率皆北偏西6°左右,正朝着嵩山之少室主峰。②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一反中国古代建筑逐进增高、置中心建筑于最崇高地位的常例。这些大概是受了当时风水堪舆学说的影响。

宋陵的规模远不如唐陵宏伟,各项制度也与唐陵不完全相同。8座皇陵依同一制度建造,布局基本一致,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或称茔域,四周植棘枳等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 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宫,即陵台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台居上宫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南面置石雕宫人1对。陵垣亦夯土筑成,总体作四方形,四面各设1门,四隅有角阙。东、北、西3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1对。南门系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1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 1对。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1对。乳台以北为列石,自南至北依次为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客使、武臣、文臣等。下宫乃日常奉飨之所,建于皇陵西北,地面建筑今已荡然无存。

2006年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1、三大气候信息库:

深海沉积物、极地冰层和黄土三大气候信息库。(1)深海沉积物

①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度非常缓慢,通常每千年有几厘米,主要是由微小生物的介壳构成的软泥,这些微小生物主要是生活在海水表层的有孔虫一类浮游生物,死后沉到海底。②对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的介壳形态、氧碳氮同位素和一些有机物脂肪酸(冷则不饱和酸增加)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海水表层的温度和含盐度。

③从太平洋深海提取的21米长的岩芯可得到200万年来的气候记录。(2)极地冰层

两极地区每年的降雪被压实后就会形成一个冰层,冰层所含的粉尘、空气和水分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尤其是O16和O18比值的研究可得出下雪地点的当时气温。(3)黄土:

①黄土是世界上经常见到的风成堆积物,其分布占地表的10%,主要见于中欧、北美和中国北方,在中国就有44万多平方公里,其堆积在陕甘一带最厚,著名的洛川剖面厚135米,可分为不同时期的多个层次。

②对黄土的粒度、磁化率、碳氮同位素和包含其中的植物硅酸体、孢粉、蜗牛化石等气候敏感物的研究,可得到详细的气候事件发生情况。上述研究的结果已经建立起了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详细曲线。

2、AMS测年

3、蛋壳陶: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一种陶器,因器壁薄若蛋壳而得名。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主要流行于山东省东部地区。最典型的器形为宽折沿、粗柄包住杯身下半部的高柄杯,此外还有单耳杯、豆形器等。其制作规整,通体漆黑光亮,器壁仅厚0.3-1毫米,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左右,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4、瑶山墓地: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玉器,位于山头上,山头被加工过,时代早于反山墓地。核心面积有30余平米,整个地区可能上百平米。应是专门贵族墓,最高身份。

5、吴城文化:

(1)年代:商代中晚期,最晚可至西周(二里岗上层-----商周之际)(2)分布:鄱阳湖以及赣江下游流域。

(3)文化:有鬲、豆(明显是受了商文化的影响)陶刀。1989年,新干大洋州发现的一座所谓的大型墓出铜器(属于吴城文化范围)性质:不适合归为商文化,但商人对此地影响很大,并且很重视此地(有可能与铜矿资源有关,现在湖北、安徽、江西,特别是江西瑞昌的古铜矿遗址发现了商代中晚期[二里岗上层]的铜斝,可推断商王朝随该地铜矿的需求)(4)族属:根据文献记载,此地应是三苗文化或是早期越(杨越)文化。

(5)其它:此地还发现有城、大型建筑和墓葬——应是有国家形态的政治实体。还发现了很多范,除陶范外还有石范。

6、金涂工艺:

即鎏金工艺,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系将金溶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泥,涂于铜或银器表面,加温,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于器表,谓之鎏金。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所出铜刀刀背,到战国时期鎏金工艺成熟。

7、石阙

古代常设于城池、宫殿、陵墓、祠庙和宅第等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因而又有阙门之称。阙始于西周,兴盛于西汉,唐宋衰落。一般以石筑成。由基座、阙身、小楼三部分组成。阙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西汉时,阙建于宫门前,作用是可以上去观察远方,后来又叫“观”,西晋崔豹《古今注》解释,是西汉时见皇帝,到宫门前应看看自己有什么不对,有什么缺点,叫“阙”。现东汉留下来的阙均属墓地上建筑石阙,保存下来最早的是四川梓潼的李业阙,为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建。东汉后期保存下来的比较多,大约有三十几处,大部在河南、四川、北京、山东等地。北京西郊1964年发现的残阙,刻有“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和帝元光年),墓道又称神道,所以叫神道阙。保存较好的是四川雅安高阙颐,建于献帝建安十四年。

8、模型明器

明器或冥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朝墓葬中都有发现。以明器随葬是古代丧葬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幻想人死后依然过着生前的生活,故仿制一些生前所用生活用品,甚至房屋、土地、家畜、家禽、侍从等。到汉朝时最为兴盛,人们习惯随葬陶制的建筑模型,如灶、粮仓、水井、陶碓房、风车、猪圈、宅院等。

9、虞弘墓

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其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人,在北朝时曾一度“检校萨保府”,执掌祆寺及西域诸国事务,卒于并州,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2年)石椁殓葬。然而,“鱼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处于什么位置,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墓葬资料看,这里的彩绘汉白玉浮雕宴饮图、乐舞图、狩猎图、出行图等,表现了当时社会丰富的生活内容,洋溢着中亚浓烈的民族气息,反映了墓主人的民族、宗教习俗和萨珊文化特色,可以说,鱼国至少也应在西域或中亚的某个地区。

10、号墓为陵

号墓为陵,是唐代皇室的一种极为特殊的丧葬制度,始于唐中宗时代。号墓为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称陵不称墓;二是指墓葬和随葬品以皇帝等级安排。

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他们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由此观之,“号墓为陵”制度的出现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仅有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这两座墓是按此制修建的。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墓主人都是李唐与武周政治旋涡中的牺牲品.在中宗复位后,特将李重润和李仙蕙从洛阳迁来陪葬于乾陵,并号墓为陵。又将原来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的李贤追封为章怀太子。这3座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出于李唐皇室与武周集团之间政治斗争的需要。墓中的壁画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安乐公主曾请求唐中宗以此制度安葬她的亡夫武崇训,被朝臣坚决谏阻。

二、论述

1、什么叫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即在地域较大,文化稍复杂,无历史记载的地区,用考古学文化复原历史面貌的研究。在国外考古学理论中,考古学文化历史的研究被称为文化历史理论,是传统考古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2)夏鼐、苏秉琦

(3)主要内容:文化的分布范围,其中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

2、论述史前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见上)

3、论述汉代工官设置及其产品?

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汉武帝时,由于官吏和军队的增加,皇室贵族的奢靡以及大量工程的兴建,官府手工业有很大的扩展。当时,中央的许多机构,如太常、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将作大匠、水衡都尉等,属下都设有各种名目的工官或兼营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其中以供应皇室需要的少府设置最多。这些官署分别从事铁器、铜器、铸钱、染织、衣服、陶器、玉器、兵器、漆器、木器、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船只、彩绘、雕刻等的生产。郡县除盐官、铁官外,在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亦设有工官,据《汉书.地理志》及其它记载即有十几处,实际数目当不止此。其中如蜀郡(今四川成都)、广汉郡(今四川金堂东)工官的铜器、金银扣器,生产规模相当巨大,产品制作亦极精美。主造兵器、漆器的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工官也很有名。此外,还有以专业命名的工官,如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服官、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的铜官,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西南)的楼船官等。

官府手工业的生产,由护工卒史、工官长、工官丞、掾、史、令史、佐、啬夫等管理,劳动者有工、卒、徒、工巧奴等。有的产品分工很细。如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铜扣黄耳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协作制成的。《盐铁论.散不足》所说的“一杯桊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并非全属夸饰之辞。这样制作出来的器物,十分精美,技术和艺术水平都很高超。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虽有一部分出卖,但除盐、铁外,主要是非商品性生产,尽管规模巨大,技艺精湛,但也因此造成了人力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元帝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年要耗钱数亿,蜀郡和广汉郡的金银扣器一年各耗钱五百万,京师少府所属的三工官和两织室,一年各耗费钱五千万,因此西汉后期,臣下屡屡建言节省和废罢某些工官或其产品,汉朝政府也曾下诏施行,但效果不大。

东汉时,中央各工官的隶属略有变化,如少府的考工令改属太仆,司铸钱、造兵器和织绶诸杂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则兼练染,作彩色等。新起的造纸手工业,则由少府所属的尚方令主管。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东汉前期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时,供皇室御用的官府手工业产品曾有所减省;但此后随着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又增多起来。

4、论述六朝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2007考研题

一、名词解释:

1、奥都威技术

2、魏敦瑞:

德国解剖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北京人化石的研究者之一。曾到中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并接替病故的加拿大学者步达生,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继续研究北京人化石。1936~1943 年,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发表了《中国猿人头骨》、《中国猿人下颌骨》等一系列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古人类特别是直立人化石的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以后又研究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昂栋人及华南发现的巨猿化石。'

3、酋邦:

酋邦是现代人类学关于人类社会与文化分类的一个概念,同时它实际上也含有关于人类早期政治组织演进的阶段性的内涵。酋邦社会同部落社会以及群队社会在权力结构上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酋邦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个人性质的权力。

4、西阴村:

位于山西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由李济先生发现并主持第一次发掘,这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类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冈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迹有半地穴式圆形或长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状的灰坑。出土遗物包括石、骨、蚌、陶等类。主要器型有釜、灶、夹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敛口钵、敛口瓮、缸、彩陶罐等。庙底沟二期文化遗迹有圆形半地穴式房址及不同形状的灰坑。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器物包括夹砂瓮、缸、折沿罐、釜灶、双耳壶、高颈瓶、钵、盘、器盖。其它遗物还有石刀、锛等。

5、黄肠题凑(前面有)

6、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镇36公里。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是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积2500平方米。发掘前,沙山表面矗立着各类木柱140根,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较好的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木栅墙, 以中部的木栅墙为界可将墓地分为东西两区。整个墓地犹如一只插满了筷子的馒头。最新的发掘解开了墓地西区上部两层遗存之谜:发掘墓葬33座,其中成人墓25座、儿童墓8座,获服饰保存完好的干尸15具、男性木尸1具、罕见的干尸与木尸相结合的尸体1具,发现两组重要的祭祀遗存,发掘和采集文物近千件,不少文物举世罕见。在墓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高大的木雕人像、小型的木雕人面像;雕刻有花纹的木箭、冥弓、木祖、麻黄束、涂红牛头、蛇形木杆、木构上嵌铜片、木器上相同数目的刻划纹等等,这些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原始宗教氛围的神秘世界。小河墓地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国内外考古所罕见,对它的发掘和研究不仅是新疆史前时代的重大考古课题,还会对新疆周边广大区域的史前考古产生较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7、和林格尔壁画墓:

东汉晚期壁画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子村西。1972—1973年发掘。墓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和3个耳室组成,各室皆为穹窿顶,墓早年被盗。在前室四壁和中室东、南两壁及甬道北壁,描绘了墓主人从举孝廉至任使持节乌桓校尉的仕途经历及接见乌桓首领的宏伟场面。在后室、耳室和中室,绘制了表现墓主人生活和财富的燕居、乐舞、宴饮、厨炊、农耕、放牧、坞壁等场景及历史故事和祥瑞图。在前室、后室顶部,绘有云气、仙人、四神图。此外,墓中墨书榜题特别多,近250条,标明了各幅壁画的内容。对研究东汉晚期庄园经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意识形态、边疆生产以及与北方少数民族—乌桓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8、湖州镜:

宋代铜镜。有葵瓣形、方形、亚字形、有柄形。镜背素地上铸有长方形印章式字号,字号内容除标明铸造地点“湖州”外,还列出铸家名号。字号一般在钮的右侧,有柄镜在镜背中心部位,有“湖州真正石家无比炼铜照子”“湖州真正石家念二叔照子”等铭文。此镜主要流行于南宋时期。

9、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10、波斯陶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在二里头抑制作用发现两处宫殿建筑基址。1号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部,建于二里头文化第3期,毁于第4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平面略呈正方形,仅东北部凹进一块。在基址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上立殿堂,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或础石,复原为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双开间建筑。屋顶可能是四坡出檐式。殿前为广庭,面积约500平方米。基址的四周有墙基,墙基内外两侧有一排或二排柱穴,推知原有一圈廊庑式建筑。在基址南沿中段,约34米长的部位,台基向南凸出约2米,其边沿排列8个柱穴,当为大门遗迹,东北角是两个小门,大概是所谓的闱门。

2号宫殿基址位于1号基址东北约150处,建于第3期,第4期继续使用。基址南北长73米,东西宽58米,平面呈长方形,形制与1号宫殿相仿,亦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组成。基址四周有围墙和廊庑,大门位于南墙中部偏东,为廊庑式建筑,由东西二壁和门道组成。大门北为庭院,南北长59.5米,东西宽45米。中心殿堂位于庭院北部台基上,东西长33米,南北宽13米。台基四边一周柱穴,共24个,柱洞里侧为三间木骨泥墙房屋,东西长约26.5米,南北宽约7.1米。中心殿堂北偏东,北墙里有大墓一座,东西长5.3米,南北宽4.3米,深6.1米,墓内有生土二层台,由于早年被盗,墓中遗物荡然无存,仅发现一些漆皮、朱砂、蚌饰片及一个陶龙头和一块卜骨,还有一幅狗骨架,此墓时代与2号宫殿同时。宫殿内置大墓,此乃与1号宫殿最主要的不同点,这似乎暗示这座宫殿的性质当属宗庙之类的建筑。这两座宫殿基址为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许多地方为后世沿用,在建筑技术上已采用了下建基座,上置四阿式屋顶的宫室和回廊的做法,表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3、东汉洛阳城特点:

(1)宫殿面积、园林面积都比较大,又表现出与西汉都城相似的特点,表明主要是为帝王服务的性质。

(2)相对后期城市来讲,东汉洛阳城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宫殿、衙署面积大,商业活动区必然缩小。这些特点都表现出东汉洛阳城与西汉长安城,秦咸阳城等应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3)宫城有南、北两个,靠城的中部,初步表现出在城市中轴线上安排主要宫室建筑之格局。曹魏、北魏时,洛阳城进行了增修和改建。从布局看,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废弃了东汉的南宫,将宫苑集中于大城北部,特别是北魏时,规整了居民区(坊里),调整并对称地安排了工商业区(市),因此都城集中人口、发展工商业的时代特点十分突出。真正新阶段的开始是从北魏开始,北魏的宫城基本上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北端,宫城南沿中轴线上的街道既宽且直,应是著名的铜驼大街,大街两侧对称地安排中央衙署和宗庙、社稷。从北魏洛阳城布局看,那种体现帝王之居建中立极,官府外置,左右对称的都市规划逐渐形成,开始了我国古代都城设计的新阶段。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2008年考古题

一、名词解释:

1、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20年发现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解放前后进行过多次调查发掘,出土文化遗物十分丰富,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多有第二次加工的痕迹,还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等。石器体型较大的居多,加工普遍精细,台面多经修理,在同一器类中又有很多不同型式。尖状器严格选用底宽头窄,长而薄,背面具有一条纵脊的石片,经第二次加工做成。石器原料为硅质灰岩、红色石英岩、砂岩和燧石等。还发现有骨锥,以鸵鸟蛋壳做成的装饰品以及灰烬、烧骨等。伴生哺乳动物有野牛、犀牛、羚羊、黄羊、鬣狗等。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水洞沟文化遗物和萨拉乌苏文化遗物的发现,首次证明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存在。

2、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1935年首先发现于赤峰市红山后遗址,故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吉林西部也有少量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出土大量玉器,制作精美,部分已具备了礼器的性质。还发现大型祭祀遗址、女神庙、“金字塔式”巨型建筑和遗址附近20多处大型积石冢群,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人祭和人殉:

人祭又称人牲,是古代社会中一种野蛮的埋葬习俗,即以活人来作为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的牺牲。用作人祭之人主要是战争中的俘虏,或由俘虏变成的奴隶。中国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到商代时广为流行和兴盛,到秦汉以后逐渐消失,但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残留。

人殉是古代社会中一种野蛮的埋葬习俗。即以活人来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陪葬,也有以妻妾为丈夫陪葬的。用作陪葬的人基本上是墓主人的近亲、近臣或近侍。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到商代兴盛,秦汉后逐渐消失,然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残留。

4、失蜡法: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矢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5、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是2002年6、7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共出土了3万6千枚秦简,总共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秦朝的记录不足千字。简牍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另外,在出土秦简中有上千枚无字简牍,这可能是当时的简牍没有写字,或者是秦简上的文字脱落才形成的,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无字简做“实物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为全面研究秦简提供重要的资料。里耶秦简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里耶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它是继兵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6、汉石阙:

古代常设于城池、宫殿、陵墓、祠庙和宅第等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因而又有阙门之称。阙始于西周,兴盛于西汉,唐宋衰落。一般以石筑成。由基座、阙身、小楼三部分组成。阙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西汉时,阙建于宫门前,作用是可以上去观察远方,后来又叫“观”,西晋崔豹《古今注》解释,是西汉时见皇帝,到宫门前应看看自己有什么不对,有什么缺点,叫“阙”。现东汉留下来的阙均属墓地上建筑石阙,保存下来最早的是四川梓潼的李业阙,为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建。东汉后期保存下来的比较多,大约有三十几处,大部在河南、四川、北京、山东等地。北京西郊1964年发现的残阙,刻有“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和帝元光年),墓道又称神道,所以叫神道阙。保存较好的是四川雅安高阙颐,建于献帝建安十四年。

7、麦积山石窟:

北魏至至明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麦积山峭壁上,高处距地面六七十米。始凿于4世纪末至5世纪初,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继开凿。唐、宋、明多为重新妆銮改塑。因地震破坏,窟群被分隔成东崖和西崖两部分。西崖现存石窟140个,东崖54个。麦积山石窟是保存泥塑造像较多的石窟之一,石雕造像较少。总计约7000余尊,壁画仅存1000多平方米。

8、朱然墓:

东吴豪族朱然墓,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南部雨山。由封土、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在墓室正南,阶梯式,为先挖墓坑,然后在墓坑中以砖砌墓室。墓室由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组成。全长8.7米,宽3.54米。前后室各置一黑漆木棺,后室棺较大,可能是朱然棺,前室较小,可能为其妻妾葬具。此墓虽被盗,但仍出土140件随葬品,其中漆木器占57%。这批漆器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汉末至六朝漆器工艺史的空白,其中尤以犀皮黄口羽觞的发现最为宝贵,它将我国犀皮漆工艺出现的时代比最早的文献记载提早了600多年。墓主为江南豪族吴郡太守朱治的外甥,13岁时过继予朱治,他曾与孙权同学。

9、里坊制: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即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10、景德镇御窑场

御窑厂萌发于元初,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初朱元璋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景德镇从此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清朝继承了御窑厂制度,由元初至明清,御窑厂绵延近七百多年。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二、论述题

1、曹魏邺城的考古发现和在都城建制上的意义(我复印笔记中详细论述)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遗址。

2、陶器的出现和重要意义(我传的论文)

3、秦国墓葬的发现和主要特点(我传的论文)

4、明十三陵的建制特点(八本断代里有)2009年

青州佛教造像 封泥 《营造法式》 柳江人 周公庙遗址 大堡山遗址 神兽镜 汝窑 汉景帝阳陵 陈国公主墓

論述:

汉唐长安城布局特点之比较

从史前环壕聚落到史前城址的重要发现及意义 西周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特征 唐宋丧葬习俗的重要变化 2010年 金沙遗址 汉画像石 法门寺地宫 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古学诸方向 水洞沟 晋侯墓地 盐业考古 尼雅遗址 斯坦因 北宋皇陵

二。论述题(需抄题,每题50分)

各专业方向必答

1、简述隋唐洛阳城的布局特征(附简图)

考古学诸方向

2、简述良渚文化聚落与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结构

3、秦汉帝陵园制度的起源与布局特点

4、从近三年十大考古发现中自选两例,并论述其学术意义

2011 喇家遗址 青州佛教造像 南京象山王氏墓群 文化景观 微痕分析 小双桥遗址 居延汉简 朱然墓 《历代名画记》 定窑

1、秦汉统一历程在考古学上的表现

2、BC3500-BC3000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变革

3、先周文化述评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文背诵内容下一篇:大学生干部培训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