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的近义词

2024-04-26

欺凌的近义词(共9篇)

篇1:欺凌的近义词

凌辱 [注释]欺压,侮辱:受尽千般凌辱,终不屈服。

欺侮 [注释]1.欺凌侮辱。

欺负 [注释]1.欺诈违背。 2.欺凌﹐压迫。 3.犹轻视﹐小看。

侮辱 [注释]轻侮羞辱: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不许用侮辱性语言。

欺压 [注释]1.欺负压迫。

凌虐 [注释]欺辱虐待:百般凌虐|泣诉其凌虐之苦。

凌暴 [注释]欺压暴虐:他们不堪凌暴,不得已而以武力相抗。

欺凌造句:

1. 当然他不会去怨天尤人,被人欺凌只能说明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也暗暗的告诫自己财不露白,要懂得隐忍,没有强大实力的保护,一切都是空谈。

2. 倘若人民之中有一部分被压榨受欺凌、被迫犯罪或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我们就不能拥有一个有序健康的国家。

3. 勇者并不是蛮勇之谓;凡见义不为为非勇,欺凌弱小为非勇,贪图便宜,使乖取巧,自私自利皆为非勇。

4. 谁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谁也都不应该受法律的欺凌,当我们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时,无需征得他们的同意。罗斯福

5. 而教民则“以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

6. 就这样被征服,这样被天空中野性的血液欺凌,她是否借他之力获得了知识,在那一意孤行的嘴放她下来之前?

7. 梅花般的浩然正气,任风雪冰霜之欺凌依然傲然挺立!

8. 旧社会的妇女受尽了欺凌。

9. 抗战胜利后,被欺凌的中国人一想到那段黑暗的日子后,就会不寒而栗。

10. 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上来,却没有帮助他,反倒欺凌他.

11. 外域的兽人并不是唯一饱受燃烧军团堕落力量欺凌的种族.

12. 十六岁相貌平平,无德无才,受尽欺凌,被迫嫁给变态的山匪头子。

13. 上下尊卑之间彼此不相欺凌,德和义不互相踰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没,有勇力的人不敢违抗命令,这样,大家就会同心协力了。

14. 政府攘外安内,决不抵抗,中华民族不受欺凌,组建了满蒙抗日军。

15.近来我真武阁又增多三十多名新成员,那些老学员不许欺凌刚进的,还要相互交流,彼此共勉,以求更大的进步。

16. 在多年的卖笑生涯中,我受尽欺凌,几不欲生,好在我总算活过来了。

17. 人类就在这样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受尽欺凌。

18. 许凡虽受冷讥热嘲,百般欺凌,却始终将愤懑藏在心里。

篇2:欺凌的近义词

欺侮:1.欺凌侮辱。欺侮

欺负:1.欺诈违背。 2.欺凌﹐压迫。 3.犹轻视欺负

侮辱:轻侮羞辱: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不许用侮辱侮辱

欺压:1.欺负压迫。欺压

凌虐:欺辱虐待:百般凌虐|泣诉其凌虐之苦。凌虐

篇3: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课程视角

正所谓“欺凌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关于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原因和对策,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制教育欠缺,学生不知道哪些行为触犯法律,因此呼吁加强法制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制课,“从娃娃抓起”;二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高,16岁以下犯罪一般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呼吁修改相关法律,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闻不问,对于孩子的过失行为也不加以教育,甚至予以包庇,因此呼吁加强家长教育,强化家长在育人中的责任;四是社会原因,是社会上不良现象在校园里的反映,教育不能自净于社会,因此呼吁净化社会风气,减少青少年实施违法行为的冲动。

这里再从学校课程的角度审视一下校园欺凌现象,以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更好地处置校园欺凌事件。

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不可否认,义务教育课程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年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一些教育理念也显现出一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或助长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一是课程课堂化倾向。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都会发现,所有课程教学任务几乎全部在校园和教室中完成,特别是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也基本上是在教室中完成。所谓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过是“实验”的代名词。由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基本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因此要求合格的学校都要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教室,导致学生品性形成几乎脱离了社会实际。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无法通过体力劳动、名副其实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排解“过剩的精力”,这或许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是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从人格上说,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就教育过程和教育的属性而言,过分强调师生平等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导的叛逆甚至抵触。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理念的渲染下,教师缺乏有效手段对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欺凌行为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学生对教师管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断降低,教师稍有管束,少数学生就可能极度反抗,或者心绪低沉,甚至出现悲剧。其可能的结果包括:一是师生关系破裂;二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难于管教,不敢管束;三是极端情况下,出现学生伤害教师或学生自伤现象。6月24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吴某因被罚站,跳楼抢救无效死亡。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后,社会和公众可能会诘问学校和教师在干什么,殊不知,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的情形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可能对此也无能为力。

三是学生成长趋于知识化和技能化。一个人的成长最起码包括成人和成才,两者相比,成人更为重要。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首先要把学生成人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促进学生未来在专业方面成为行家里手。遗憾的是,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被裹挟进知识的学习和技艺的训练,而其成人所必须的品质———孝亲悌友、国家认同等却较少被提及,或者只是说教式的灌输,难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部分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缺乏正确引导,遇事倾向于诉诸于“武力”,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以大欺小”,或者“以多欺少”,甚至酿出悲剧。

篇4:遭受职场欺凌的征兆

无论你在工作中如何努力、做得多棒,可老板或同事却总是从中挑刺,不断责难你,这就是一种应该受到谴责的职场欺凌行为了。

工作变成了一种痛苦

如果你一想到又要开始一周的工作,就有一种想吐的感觉,而且心情特别烦躁,那么你遭受职场欺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有些人会让你对星期一的期待越来越小,但他们不应该让你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经常忍不住大声喊叫

职场欺凌有一种表现,就是你经常会有一种想大喊的冲动。如果你现在频繁地在别人面前受到斥责或羞辱,那你就已经身陷这种困境了。

总拿你的错说事儿

如果你们老板或同事把你犯的很多错误都记在心里,而且还经常无缘无故地跟你提起,那你就很可能在受到职场欺凌。

需要经常调节心情

如果你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去调节心情,以舒缓在办公室里受的气,那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受到了欺凌。另外,感到生活无望或觉得家人也在不断烦你的种种不好的情绪,也属于这种情况。

吃午饭或开会时,别人故意不邀请你

如果你觉得正在被老板或同事们孤立,表现就是你的桌子被挪开或吃饭、开会时没人邀请你,这也是你遭受职场欺凌的一种表现。

办公室里流传着有关你的各种流言

流言要比那种当着别人面斥责你的情况更糟糕。而你面对这些流言手足无措之时,就是你遭受职场欺凌之刻了。

故意在你工作中使坏

有人会想方设法让你的工作难做,比如他会故意搞砸一项对你而言很重要的工作,让你无法成功。

在时间安排上为难你

如果你们老板明明知道你下班后急着去上夜校或接孩子,却还要在即将下班的时候开会,那他就是在故意刁难你了。

偷走你的工作成果

篇5:校园欺凌事件的反思

最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频频被曝光,成为本该安静的校园的又一顽疾。之后教育部门网站挂出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有专家指出,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获胜者”,无论是看起来更“占上风”的欺人者还是处于劣势的被欺者,他们的心理和成长都会受到欺凌事件的伤害。国家层面的专项治理能否终结这种两败俱伤的悲剧?要治病就要找到病因。有专家指出,校园欺凌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缺乏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此外,现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对孩子都太宽容和纵容。

这些“诊断”都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决不能仅从教育上找原因。一项覆盖1.7万多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36.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每月被欺负2-3次。由此可见,校园欺凌现象存在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其出现和存在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值得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反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决不能搞运动,专项治理之后还是要有长期治理,而长期治理的根本是既要教育学校中的未成年,同事还要治理成年人得世界。

2反思校园事件

校园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普遍问题,校园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涉及立法、执法、校园管理、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的问题。但我们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力挺,有社会普遍的关注,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有认真履行职责的委员、代表的提案,我们有足够的决心校园难题,我们也必将有足够的智慧解决问题,不让巩汉林的童年梦魇再延续下去。

对于弱小而单纯的孩子,校园是童年的可怕梦魇。弗洛伊德童年阴影理论告诉我们,童年受过的创伤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这是以后性格缺陷或者不健康的根源。

我们都愿孩子远离,可是巩汉林的童年梦魇却未曾离校园远去。就在近日,一则甘肃嘉峪关市第二中学一名女生被打的视频再次刺痛了人们的眼睛:一年轻男子以散打的姿势殴打一女生,多名学生围观嬉笑、做鬼脸……“来来来,露个脸……”有的女生还去摆正被打女生的身子,让她正对镜头。被害者蜷缩在墙根,施暴者得意洋洋。好在,涉嫌犯罪者很快落网,但我们纠结依然。

从巩汉林的童年到现在,校园不是偶然事件。近年,手机拍录流行之后,更是频频成为社会问题,引爆舆论。据统计,仅20XX年前5个月,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恶性事件就达40件。四川乐至初中女生遭扒光拍照羞辱,福建南安两初中生3分钟狂扇小学生25个耳光,福建芗城北斗中学7女3男扒光一女生,20多个学生围观……施暴视频还被上传到互联网炫耀,更让这一起起事件成为刺进人们心房的尖刀。而在央视新闻联合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推出的《问吧》特别策划相关的微博下,“校园”“严惩校园”“校园立法”成了留言里频繁出现的字眼。解决校园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想借媒体传达给庙堂之高的心声关切之一。

3月2日,针对恶性校园事件频发引起的恶劣社会影响,学生组织也自发行动起来,全国学联权益维护与自律工作委员会发布公开信,呼吁严厉惩处并防范中学校园恶性事件,并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要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权益维护,重视广大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坚决打击中学校园恶性事件。全国学联的呼吁响应了学生与家长的呼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点赞。

全国学联的呼吁同时也点出了校园的严峻性,但斩断校园不能只限于呼吁。“”是纵议国是的大会,更是针对存在问题开出有强力和强效措施的大会,希望事关青少年成长的问题成为“”的热议题,帮助和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建议和提案成为党和国家强力推进的政策和措施。

3反思校园欺凌

家长是无能的——

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的家长或因为他们自己就一身毛病,或因为他们忙于做官赚钱打拼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做人。

另一方面,中国人长期以来习惯于非战争、习惯于日常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习惯于把孩子们的江湖视为无伤大雅、习惯于认为学校会自动主持公道。

除非孩子有明显的伤病,一般情况下,中等及以下烈度的伤害都会不了了之。愿意在孩子问题上较真的家长,往往被标定为“难缠”。

学校是无能的——

不能预防此类恶性事件发生本身就是无能。发生了之后,学校其实很难做出公平的裁决,这里头情况是复杂的,学校往往看碟子下菜,处理结果取决于双方父母的成色而非事件本身的性质。双方都非富即贵,一方非富即贵而一方不是省油的灯,一方非富即贵而一方是老实巴交的顺民,双方都非善茬或双方都是驯良草根,依据不同的标签组合,最后会有不同的结果,一句话:最后还是拼爹。

法律是无能的——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防止校园、校园侵害、校园欺凌的法律,我上初中时就在困扰学生的问题,到今天不但没解决,还变得更加可怕,除了失败,没有别的词儿可归纳。

中国学生在美国虐待同学,结果是毫无歧义的牢狱之灾,这种刚性其实不难学来,哪怕未必把牢底坐穿。

有欺凌记录而再犯的学生,不但要影响升学,而且要连累父母升迁、求职和做生意,这种连坐可不可以尝试?

学校里都有保安,但在我看来,他们中很多人的素质,乃至他们那种吊儿郎当、邋遢懒散、色厉内荏、欺软怕硬的形象本身,都适足以造成负面榜样。

社会是无能的——

我们从来没有揪住一次严重的校园侵害追踪到底,媒体和公众都在恶性事件上喜新厌旧,一个网红走光或一个明星堕胎,就足以把社会吸引力从下一代的安危上转走。

往深里说,我们这个国家在可有可无的排场上花大价钱时非常果断,但在孩子们身上投入时就抠抠索索。而在我看来,如果真心想解决,没有搞不定的。

如果学校足够多,老师足够多,分摊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校园监护人足够优秀尽职,校园欺凌概率就相应地降低很多,而这个需要货真价实地投入,软硬件都是。

多盖一所学校,就少盖一所监狱,花钱买防暴车和花钱改良教育,哪个更经济?

意识是无能的——

中国老百姓,没事还像个人样子,一旦出了事,求告无门,形格势禁,所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都像个屁一样消散无踪,所有人民公仆的脸都像是阎王爷,和恶势力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苦果自吞。久而久之,都学会了忍气吞声。

你在那些挨打不还手的孩子身上,能看到长期压抑的国民性。古代《水浒传》是禁书,因为宣扬了抵抗意识;当代法网森严,也是禁止屁民自我寻求正义。其结果,就是大家连路过一辆豪车,都要赶紧夹起尾巴,生恐哪根硬毛给人家刮蹭了油漆。

所以你看到中国越是好人越老实,越是恶人越嚣张,发展到最后,老太太连玩具汽车都敢碰瓷。

校园欺凌视频会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撕裂。在我们看不见的那个层级或者角落里,存在着两张中国人的面孔:

赳赳的、流氓的、强横的、诡诈的、无赖的,像是《阿Q正传》里的赵老太爷、柿油党、法官和刽子手。

篇6:反校园欺凌-反欺凌手抄报内容

保护自己反对欺凌

酉阳县实验小学校

关于加强校园欺凌行为应急防范教育的办法

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并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暴力行为造成学生伤害的校园事件。为了提高我校学生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应急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欺凌、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

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三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欺凌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欺凌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欺凌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二、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欺凌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遭受欺凌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三、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要应对校园欺凌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校园欺凌是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他人的生命遭遇

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酉阳县实验小学校

2016年5月24日反欺凌解读

校园欺凌解读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

典型欺凌者

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

5、看见同学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同学,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6、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同学无用。

欺凌行为

7、·叫同学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8、对同学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9、·干涉同学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10、·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同学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11、·传播关于同学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12、·恐吓、威迫同学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13、·让同学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14、·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同学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

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15、·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同学。

16、·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7、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

·

篇7: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方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学校防欺凌事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分工,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学校防欺凌事件专项治理方案、应急预案;设立专项治理办公室,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报告会、国旗下讲话、校园橱窗、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同时,积极开展专项征文比赛、演讲赛、手抄报等活动,加强学生互帮互助与谦和礼让教育,懂得如何爱护他人与保护自己。并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校配合,严防死守,确保学校无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篇8: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防控探析

一、完善校园欺凌法律规则: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保障

校园欺凌行为是影响在校学生特别是相对弱势学生身心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有加重发展趋势。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女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频频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角”,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暴力倾向严重,并借助网络炫耀传播。[1]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在各地频频发生,一次又一次牵动社会的神经、刺痛人们的心。一幕幕校园暴力触目惊心,其情节之恶劣、手段之残忍、画面之血腥,令人瞠目结舌。[2]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惩治不力,但从更深层来看,主要还是因为我国还未能制定出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由于特别法律的缺乏,不仅对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难以认定,而且面对发生的恶性校园欺凌行为,校方和相关职能部门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不知如何惩处。因此,为了更有效和有力地惩治校园欺凌行为,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校园环境,迫切需要国家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立法。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校方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校园立法,更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防控仍然停留在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和政府专项督导。我国法律与青少年相关的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而这两部法主要是从保护主体和控制不良行为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因此,难以达到抑制校园欺凌行为的目的。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规定,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一界定明确了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及特征,但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专项治理的色彩,外延较窄。由于“伤害”不仅包括有形的,还包括无形的,如精神、心灵的伤害,这就带来判断依据问题。另外,专项治理从来都只是阶段性的,而校园欺凌现象具有持久性、长期性,因此,采取专项式的治理是无法达到完全控制和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目的的。以此看来,我国迫切需要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专门立法。

从各国及相关地区的情况来看,加强校园欺凌方面的立法是大趋势。挪威在2002年8月,由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向欺凌宣战,正式结成全国反欺凌联盟。[3]美国各州基本上都有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其中新泽西州制定的《反欺凌法》非常完善,从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处理程序、法律责任以及相关主体的现职都规定得非常详细。英国的立法则更加精细,2003年11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出版了《反欺凌行动宪章》,鼓励学校和学生签署。同年,教育标准局(OFSTED)发表《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发挥学生的参与、与家长密切配合、地方教育当局支持、加强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内容。[4]我国台湾地区也制定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

概而言之,面对持久而又难以有效抑制的校园欺凌行为,我国需要制定防制校园欺凌法。在立法的内容设定上,必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惩治,而是通过惩治欺凌行为,创建和维系一个让每个学生的权利都得到尊重、人人都免受歧视和欺凌、彼此相互关心与尊重的学校环境。二是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概念以及构成要件。要实现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目的,首要的必须识别该类行为,因此,法律的规定必须做到概念清晰、构成要件明确。三是明确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责任主体以及各自的职责范围,这样才能使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得到及时处理,避免后果的延续和扩大。四是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当行为主体实施了欺凌行为后,或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或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然而,经济赔偿责任由监护人实际承担,而我国刑法对青少年犯罪给予了特别保护,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处罚原则,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14-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而且也只针对性质特别严重、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行为才给予刑事处罚。对其他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虽说可以送其到工读学校接受教育,但这种情况几率非常之低,客观上无法实现抑制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效果。为此,需要加强学校对欺凌行为的处理权,同时相应地调整刑法中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标准。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法律规则体系,才能为预防和控制校园欺凌现象提供法律保障,才能从法律角度最大限度地挤压校园欺凌行为的生存空间。

二、构建处罚体系:提高校园欺凌法律的威慑力

法律如果缺少相配套的罚则,即使校园欺凌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行为人也不会受到处罚,那样的话,制定出来的法律就不可能具有威慑力,也就不会被人们所遵守。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制定的校园欺凌法律,应根据校园欺凌行为造成的不同后果,规定与行为危害程度相适应的处罚。现阶段导致校园欺凌现象有加重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制定与欺凌行为性质相适应的处罚规则。如对于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更多的是由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发生实际伤害后果的,由监护人承担经济赔偿。

为了更好地强化法律的震慑力,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法必须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及行为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这一点上,根据行为人实施的欺凌行为所发生的实际后果,欺凌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即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即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欺凌行为触犯了刑法的规定,达到刑法规定的法定后果所需承担的责任。要注意的是,校园欺凌行为通常是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施的,属于共同犯罪,这种情况要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将行为人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不过,由于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特别保护的原则,而且也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的等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因此,实际上年龄小于16周岁的中小学生实行校园欺凌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情况很少。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人实际成熟年龄的提前,人的认知能力也相应提高,现行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已经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完全可以适当降低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未成年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也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更大的威慑作用。

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欺凌行为造成了被欺凌人人身或财产上的伤害时所需要承担的民事上的责任。欺凌人承担的民事责任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处理,如果欺凌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替代承担;如果未成年欺凌者有自己财产的,先由其财产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当欺凌是由数个欺凌者共同实施时,则每一个欺凌者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是数个欺凌者分别实施欺凌,造成同一损害,则承担按份责任;能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责任,无法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5]

行政责任是指欺凌人实施的欺凌行为情节严重,但不构成犯罪时所承担的治安管理处罚责任。虽然我国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受治安管理处罚,但这种情况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需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不因受到了行政上的处罚就能免责。

除了要严格追究校园欺凌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外,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还要强化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部门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如果直接责任人员未尽到相应的监管责任,即未能尽到及时报告、干预、制止责任,致使本可避免的欺凌行为发生,则应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刑事、民事和行政上的责任,只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校园欺凌行为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更多的是情节未达到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度,因此仅仅强调校园欺凌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是不够的,作为惩罚规则体系,还应特别强化学校的处罚权。只有这样,才能对那些情节一般的校园欺凌行为给予相应的惩治,才能使每次校园欺凌行为得到及时处理,有效遏制行为人实施欺凌行为,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挤压校园欺凌行为生存空间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在处理欺凌行为上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从我国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分权来看,学校只能给予学生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处分,这种处分方式对那些情节相对严重又未达到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校园欺凌行为人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威慑力。为此,笔者建议,除了规定学校可以对欺凌行为人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应赋予学校责令该类学生停学处理权,停学措施一般不得超过一周,同时半年内停学处理不得超过三次。停学措施在国外是有应用的,如瑞典的《学校法》就详细地规定了对校园欺凌行为人给予这种处分。

三、建立综合防控机制:强化社会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责任意识

校园欺凌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引起的综合现象,因此,预防和控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最好途径是联合多方力量,形成政府、社会(主要是学校附近的社区)和学校的合力,且三方在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举措上要相互配合。为了使三方力量形成合力最大化,法律不仅应明确各方的责任,还要规定三方联动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对校园欺凌行为立法的国家都很重视发挥多方联动的作用。

如,瑞典的《学校法》对学校层面的防控就作出这样的要求:召开由校长、教师、心理学家、社会福祉学家、学生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全校会议,共同研讨校园欺凌问题,制订长期预防计划;学校完善课间和午休时的监督方法,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发现欺凌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为遭受欺凌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治疗,探索解决方案;定期召开家长会,由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研讨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教师之间结成预防和应对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6]英国的法律对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责任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中央政府负责反欺凌立法并制定具体的反校园欺凌的策略措施,对欺凌现象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进行反欺凌宣传;地方政府则负责监督本地区学校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并制定本地区的反校园欺凌战略;就学校而言,目前英国多数中小学都专门制定了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学校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还关注其校外表现;作为家长,要善于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一旦出现欺凌问题,家长需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处理。[4]其他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立法的国家情况大体类似。

笔者认为,我国反校园欺凌联动机制的建构也应从三方面落实。其一,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反欺凌的法律,组织相关部门和学校开展校园欺凌现象的专项调研,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反校园欺凌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提高认识。其二,地方政府则监督学校具体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并可以创立一个专门的“校园欺凌预防基金”,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拨付,同时也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基金主要用于校园反欺凌培训、优良校园环境建设和对被欺凌人受到伤害的适当补偿。其三,要把反校园欺凌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督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反校园欺凌工作,协调各学校反欺凌专家和校园安全小组之间的关系,对各学校的反校园欺凌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及时收集本地区各学校发生的校园欺凌相关数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汇报,以此强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

学校应当成立由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学校代表组成的专门的校园安全小组,校园安全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近期学校反欺凌行为的重点工作,并制定具体的反校园欺凌工作策略。校园安全小组负责本校教师反欺凌方面的业务培训。学校要任命一名负责校园反欺凌行为的专家,向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宣传校园反欺凌的知识以及预防欺凌行为的技能,并接受社区群众、家长和学生对各种欺凌行为的举报,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

学校对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在接收到举报后,要在规定的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对于超出学校处理权限的,即要追究欺凌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也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并提供具体材料。

只有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各责任主体严守职责,才能使校园欺凌行为无所遁形;也只有这样,良好的校园氛围才能形成。

四、创立特别司法制度:让欺凌人更好地回归校园和社会

制定学校反欺凌专门法律、建立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罚体系以及预防和控制机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使每个校园欺凌行为都得到严肃处理,让实施欺凌行为的人受到相应的惩处,挤压校园欺凌行为的生存空间。不过,从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最终目标来说,对校园欺凌行为实行“零容忍原则”(即指对发生的每个校园欺凌行为都给予及时处理)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让欺凌行为人回归校园,成年后能正常回归社会。这种理念与我国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向坚持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是一致的。根据标签理论,行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在其心灵中产生一种印记——我就是这样一类人。客观上,生活周围的人也会对行为人进行这样的归类,由此而导致行为人产生反社会心理。现实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时候通过惩罚制裁了欺凌者,制止了一种欺凌行为,却又导致另一种欺凌的出现。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欺凌行为不要处理,而是说,对于发生了严重后果的校园欺凌行为,我国要创立一套特别的司法制度,目的是为了让校园欺凌行为人受到处罚后,能够更好地回归。也只有这样,处罚才有价值。

首先,可以针对校园欺凌行为人建立恢复性司法制度。恢复性司法信守这样一种理念,即“违规或犯罪行为均是由人与人,或团体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要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并同时建立长远之人际合作关系,我们必须利用复和调解手法使受害人、犯事者及他们身处之社区团体恢复其原来的状态”。[8]具体来说,就是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严重后果时,由司法机关负责人组织校园欺凌行为人、受欺凌人以及学校代表一起讨论事件的处理办法,由欺凌人及其家长提出对被欺凌人的补偿提议,被欺凌人可以提出补偿要求,在双方达到协议的前提下,再由欺凌行为者作书面悔改记录,并公开向被欺凌人道歉,最后欺凌人真心悔改,被欺凌人及其家属也原谅其行为。

应该说,在校园欺凌案件中使用恢复性司法制度是可行的,因为在校学生可塑性大,只要他们真心认识到行为的性质,一般都会主动争取改正;从另一个层面说,欺凌行为人本身也是另一种程度的受害者,这类人往往是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而产生了不良行为。从恢复性司法本身的功能来看,其作用非常突出:第一,它重视受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受害人为重心的恢复性措施要求,通过赔偿和补偿受害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恢复社会的支持,恢复安全感,使其有公义被维持的感觉,以恢复受害人原来的状态”。第二,“恢复性措施要求本着悔其罪、爱其人的思想,通过重新整合侵害者的羞耻心,使其真诚悔悟,改过自新”。第三,它鼓励人际关系的修和。“复和措施强调,‘冲突是由双方引起的;关系永久破裂将使问题恶化;调解可让双方真诚交流,是解决的出路;犯事者要经历认知过程;复和关系是代表恢复本来的状态的过程’。”[9]

其次,可以创立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前科撤销制度。我国现行司法制度尚未采取前科撤销制度,行为人一旦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只要处理后,最终都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之中。这种处理方式强调以惩罚来阻吓违法犯罪。但实践证明,这种报应式的处罚模式会给行为人烙下浓重的心理阴影,当其渴望回归现实却得不到公平对待时,往往又会重蹈覆辙。正如前面所说,处罚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校园欺凌人能够更好地回归。基于此,针对中小学生实行的校园欺凌行为创立前科撤销制度是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可以规定:如果欺凌行为人接受处罚后,一年内不再犯的,经行为人申请,校园安全小组考核属实后,可以给予撤销处理的决定;如果校园欺凌行为人受到处罚后,一年内再犯的,撤销其前科的考核期限应延长至两年甚至三年,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决定。※

参考文献

[1]郑明达,艾福梅等.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2015(16).

[2]胡卫.治理校园欺凌重在健全法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6-05-24.

[3]李锋,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2).

[4][7]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1).

[5]江水长.建立惩治校园欺凌的法律机制.[J].中国德育,2016(6).

[6]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A).

[8]狄小华.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94.

篇9:网络欺凌:少年网民的烦恼

“I was like, ‘How can I make this all stop? How can I make this all go away,’” Rachel Lemmons asked herself at a 1)tipping point when high school bullying became more than she could handle.

“The only thing I could think about was killing myself and just taking my own self out of the situation. That would just be the easiest thing I could do.”

With social media, the main platform for 2)communication among young Americans, 3)taunting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school hours and can spread beyond the classroom. The 4)potential for 5)emotional damage to the 6)victim is huge, especially for young girls, who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cyberbullying than boys, according to a study recently published in School 7)Psychology 8)Quarterly.

9)Psychologist Judith Margerum said if you got bullied before the computer age, “you went home, and there was no Internet. You were home and everything was good and you were safe there.”

But now, Margerum explained,“It’s not just 10)isolated to the school anymore. It’s out. It’s in your entire life, and there’s nowhere to get away from it.”

Forty-three percent of teens have been victims of cyberbullying,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the 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11)Council (NCPC). Almost 20 percent of teens have had a cyberbully pretend to be someone else in order to trick them online. And the results can be 12)unbearable for victims.

“Horrible 13)Mean Things”

Before her 14)junior year in high school, Rachel Lemmons had everything going for her—excellent grades in school, supportive family, nice friends, and a caring boyfriend. But after a breakup with her boyfriend over the summer, all that changed. Her ex-boyfriend’s new girlfriend started some serious cyberbullying against her.

It started with 15)prank text messages and then led to social media sites like Twitter.

“She made the Twitter 16)account under her name, but then made it seem like I was the one Tweeting things off of the account and they were really horrible mean things,”Lemmons said. Then her 17)peers began to turn against her as well.

“They were like, ‘we all know that it’s you, Rachel. You need to stop.’” Lemmons recalled being faced with threats from her classmates. “‘We’re going to 18)jump you. We’re going to beat you up.’”

These experiences are especially difficult for 19)adolescents as friends become more important, Margerum explained. “When you get into 20)adolescence, you compare yourself to your peer group and you look to your peer group to kind of see, do you fit in.”

“If your peer group starts to attack you,”Margerum says, “then you’re going to start feeling bad about yourself, and that’s going to 21)impact your mood. So there’s likely going to be 22)depression.”

Some signs of bullying include: mood change, isolating oneself, distance from friends, and lack of interest in going to school.

Lemmons, whose grades were 23)slipping, said she felt the 24)latter. But, because of social media, 25)skipping out didn’t relieve her of the trouble. In her 26)absence, her peers would tweet things like, “‘Hey, did you guys notice that the school smelled so much better today since Rachel wasn’t there?’” Lemmons said. Some of those Tweets were retweeted up to 50 times, spreading the hate to a much larger audience than the classroom.

“Dad Would Be Disappointed”

Such 27)embarrassment pushed Lemmons to have 28)suicidal thoughts. In general, youth bullied by their peers are more than twice as likely to report suicidal thoughts and more than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o report a suicide 29)attempt, according to a study in the Journal of 30)Pediatrics.

But despite having suicidal thoughts, Lemmons said the thought of hurting her family was a major 31)deterrent. “I knew that if I were to kill myself, my dad would be so disappointed in me. And I just didn’t want them to feel like that.”

For adolescents to 32)overcome the emotional pain of bullying, they must 33)regain feelings of self-worth. Margerum said bullying victims need to know that they do have power.

“Just because someone is bullying you, it doesn’t make you a different person, it doesn’t make you less worthwhile.”

补脑词汇

补脑词汇

“我当时想:‘我怎样才能让这一切停止?我怎样才能让这一切消失?’”在面对高中里的欺凌现象已经束手无策时,接近临界点的雷切尔·莱蒙斯这样问自己。

“我能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杀,让自己得到解脱。那是我能采取的最简单的做法。”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美国青少年交流的主要平台,同学之间的风言风语已经不再局限于在校时段,而是扩散到了教室以外的地方。最近发表在《学校心理学季刊》的一项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可能受到巨大的情感伤害,尤其是年轻女孩,她们比男生更可能受到网络欺凌。

心理学家朱迪思·玛格伦姆说,在电脑时代以前,要是受到欺负,“你回到家里,那里并没有互联网。你在家里安然无恙,十分安全。”

玛格伦姆接着解释道,但是现在,“欺凌现象已不再局限于学校,也出现在校外。它遍及你的整个生活,令你无处可逃。”

(美国)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NCPC)的研究显示,有43%的青少年曾经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另有近20%曾遇到过有人假扮身份在网上对他们进行恶作剧的情况。对受害者而言,结果也许是无法承受的。

“可怕而龌龊的事”

在11年级之前,雷切尔·莱蒙斯的生活一帆风顺--优异的学习成绩、非常支持她的家人、要好的朋友和一个对她呵护有加的男友。但自从夏天与男友分手后,一切都变了。她前男友的新女友开始在网上对她大肆进攻。

一开始只是恶作剧式的短信,后来发展到推特网之类的社交媒体网站上。

“她用她的名字注册了推特账户,然后让它看起来好像是我在推送这个账户的消息,而那都是一些可怕而龌龊的东西。”莱蒙斯说。随后,她的同伴们开始与她为敌。

“他们说:‘雷切尔,我们都知道那个人就是你。你停手吧。’”在回忆起同学们的威胁时,雷切尔这样说道。“‘我们会袭击你,我们要揍你一顿。’”

玛格伦姆解释道,这些经历对青少年而言尤其难受,因为在这个年纪,朋友变得越来越重要。“进入青春期后,你会拿自己与同龄群体做比较,看自己是否合群。”

“如果你的同龄人开始攻击你,”玛格伦姆说,“你的自我感觉就会开始变得很不好,心情会受到影响,有可能导致抑郁。”

欺凌造成的其中一些迹象包括:情绪变化、自我隔离、疏远朋友以及缺乏上学的兴趣。

莱蒙斯说她感觉到的是最后一种情况。她的成绩正在逐步下滑。但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逃避也躲不开麻烦。在她没去上学的时候,她的同学会发一些诸如此类的消息:“‘嘿,你们注意到了吗?今天学校的空气好闻多了,因为雷切尔没来。’”莱蒙斯这样说道。其中一些推文甚至被转发近五十次,将这股敌意传播给教室以外的更多听众。

“爸爸会很失望”

这种难堪处境使莱蒙斯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儿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一般而言,受到同伴欺凌的年轻人自称有自杀念头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一倍多,而自称曾经试图自杀者的概率可能为常人的三倍多。

虽然有自杀的念头,但莱蒙斯说,想到此举将给家人带来的伤害,她还是望而却步。“我知道,如果我要自杀,爸爸会对我非常失望的。我不想让他们有这种感觉。”

要克服欺凌所带来的情感痛苦,青少年必须重新获得自我价值感。玛格伦姆说,遭受欺凌的人需要知道,他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就算有人欺负你,这也并不会让你变成另一个人。你的价值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减损。”

网络欺凌有哪些?

·发送低俗或具有威胁性的短信或邮件

·在社交媒体、聊天室或即时通讯工具发布侮辱性信息

·在网上发布侮辱性视频或图片,或者将它们发送给其他人·用别人的账户在网上肆意妄为

上一篇:月牙泉作文下一篇:音乐组教研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