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活动计划书

2024-04-09

失独老人活动计划书(共7篇)

篇1:失独老人活动计划书

关爱失独老人项目计划书

——石影

一、项目背景

失独老人,是指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生活方式相对封闭,极易产生被抛弃和疏离感,缺乏与社会和他们直接沟通和交往的机会,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薄弱,他们在生活、心理、医疗、养老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与救助。

我们启动“关爱失独老人”这一项活动,旨在通过社区的宣传和介入,在生活、心理减压等方面为失独老人提供帮扶与救助,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在开展关爱工作前,需提前进行失独老人困难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心理状况有初步了解,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二、项目名称: 关爱失独老人、构建和谐社区

三、服务对象:社区内全体失独老人

四、项目工作团队:

督导:一名,总负责社区内所有失独老人的服务项目。社区负责人:一名,主要负责建立失独老人信息档案、资金评估与申请、组织健康讲座和娱乐活动等。

社工:3名,主要负责协助社区负责人的工作;专业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老人

志愿者:名额不限,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和对社工内失独老人进行服务。

六、项目目的

1.通过开展关爱项目,丰富部分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走出较为封闭的生活网络。

2.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增加失独老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助人自助。

3.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加强宣传,使社会大众关注这一群体,让更多人关爱他们。

4.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对社区服务体系作出规划。增进国家对失独老人的帮扶救助政策的完善空间。

七、项目工作内容:

1.社区活动。邀请失独老人参加社区活动,观看或参与文艺演出、参加健康讲座等等。引导失独老人走出封闭,感受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2.小组活动。组织失独老人培养、参加兴趣爱好小组。活动围绕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尊感、自信心等方面开展。通过各类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来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学,提升自我的价值感。

3.上门走访。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情感交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疏导。并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健康状况,探索建立长效关爱制度。

活动注意:

1、去标签化,活动期间,统一称呼失独老人“叔叔”或“阿姨”

2、考虑服务对象年纪偏大,出行不易,活动时间看天气情况可调整

3、每个活动提前准备相关总结性材料,以备不需之需。

4、活动参与者因时间、社会地位,触动其敏感心态等原因而不愿参加活动,利用各方面帮助,与其交流,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做到相关保证(保密工作等)。

八、存在困难

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

案例1.余师傅,女,早年生活是夫妻恩爱、母慈子孝,因一场车祸同时经历丧夫和丧子。后卖掉房子搬至外区,也再婚了,但极为害怕别人知道她早年经历,害怕被扣上“克夫”、“克子”的帽子,害怕别人异样眼光,自己又很难走出悲痛,这类人群需要专业心理介入。

案例2.黄师傅,男,聋哑,现患有肺结核和重糖症,残联各方面补助加失独各方面政策补助,生活上并无经济困难问题,但住院行动不便再加本身沟通不便,社区有心帮扶而力不足,需要专业护工资源。

案例3.王师傅,男,经历过插队,遭遇过下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唯一的孩子也没有了,有过上访经历,王师傅认为现有的帮扶政策大程度上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强力推动的,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展开的,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较低。这种情况下,由第三方社会组织或专业社工介入,更有利开展工作。

九、针对困难采取措施

1、申请资金,引进、购买专业服务

2、积极开发社区已有的资源,充分发掘社区“能人”、利用辖区共建单位,合理配置,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

3、扩大社区影响,创造资源。例如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吸引专业人才和资源的加入。

篇2:失独老人活动计划书

一:活动背景

在我国失独老人是受社会大众关注较少的弱势群体,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需要孩子照顾时,却没有自己的亲人在身边,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政策上的缺失,人们的不重视,将失独老人一步步推向绝望。有些在城市的失独老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基本上从工作中建立起来的,没有农村亲属关系的纽带作用,他们更是难以找到可以诉衷肠的人。目前,很多志愿者只是将目光放在大量老人聚居的养老院,但是,毕竟养老院的老人有伴。可是,很多失独老人连养老院也进不去。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使他们走出痛苦,重新建立起人际关系,帮他们争取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安享晚年,同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二:活动目的1、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失独老人的生存状况,并尽自己的一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提升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尽早融入社会。

3、争取失独老人的生活保障,促进政府完善此问题的法规制度。三:活动对象

甘肃省

四:活动时间

十月22日至十月27日

五:活动地点

安宁区孔家崖、十里店、文化巷、安宁西路、万里社区、交大社区

六:活动简介

通过对孔家崖、十里店、文化巷、安宁西路、万里社区、交大社区等地方的失独老人进行生活情况的调研,建立成资料库,从而为以后建立帮助对象打下基础。

七:活动流程

(一):由办公室准备相应的调研表并打印

(二):由宣传部和社会实践部在活动期间走访各社区进行调研,在人手不够的时候从其他部门抽出相应的干事去调研。

(三):将调研结果交予办公室,有办公室进行整理,并建立相应的资料库。

八:经费预算

调研表打印费………………………………………………………………..20元

兰州交通大学共青团

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篇3:失独老人活动计划书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施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至今已有30多年, 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也逐渐步入老年人的行列。然而, 在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风险社会的背景下, 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失独老人。

目前, 学术界对失独老人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 同时符合3个条件, 即可认定为失独老人:一是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二是曾生育1个子女, 或曾领养过1个子女, 但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已去世;三是现已无生育能力, 或不愿再领养子女的老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蓝皮书指出, 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约为100万, 并以每年7.6万户的速度增长, 相当于每年新增约14万失独老人。[1]易富贤依照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 估算出1975—2010年我国共产生了约2.2亿个独生子女家庭。虽然这个数据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 失独老人已面临经济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生存和需求困境。

鉴于此, 我们在杭州市X区进行了一项“关爱失独老人家庭”的调查, 以该区内的失独老人为调查对象, 了解失独老人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情况及需求, 以期重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恢复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途径。

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的界定

社会支持的提出, 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应用范围很广, 对社会支持概念的界定, 也根据学者的研究领域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郑杭生认为:“社会支持, 是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的群体, 即社会生活中有困难的人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2]

陈文成从社会学意义角度指出, 社会支持, 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 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3]

Edvina、丘海雄等认为,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 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 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 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4]

目前, 社会支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精神病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 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社会支持的网络框架

我国学者较多地将社会支持与弱势群体相联系, 提出了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对策。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 探讨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问题, 建立了社会支持网络框架, 如下图所示:

断裂之痛:失独老人家庭的生存现状

通过对杭州市X区“关爱失独老人家庭”项目的调查, 了解到该区辖有8个街道、74个社区, 共有失独老人家庭155户、失独老人265人。当失独发生后, 这些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1.生理健康现状

在前期调查中的155户老人中, 身体状况一般的有39户, 占41.1%;身体状况较差或患有具体疾病的有26户, 占27.3%。结合入户访谈我们了解到, 大多数失独老人普遍患有如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老年疾病, 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身体检查;有16户老人患有癌症或老年痴呆、肢体残疾, 需要生活照顾;有6户是孤寡独居老人, 需要生理照顾和精神陪伴。

独生子女去世, 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影响较大。精神上的痛苦和对未来的忧虑, 使失独父母患病或死亡的几率增大。在访谈过程中, 访谈对象几乎都表示:“身体状况比以前差多了”。失独老人由于想念子女, 经常会痛哭, 这导致很多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头痛的症状, 视力也普遍下降。

2.心理健康

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1) 在调查的关于失独老人精神健康方面的101个有效样本中, 有25.7%的老人心理状况为亚健康状态, 需要获得外界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有5%的老人心理状况较差, 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慰藉介入。

(2) 结合入户访谈及服务过程了解到, 有一小部分老人因失独的悲痛, 而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随着时间推移, 虽然有一部分老人逐渐走出了失独的阴影, 但是仍有部分老人沉浸在失独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辅导。

3.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的断裂, 也是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之一。

在调查的155户老人中, 有44名孤寡独居老人, 所占比例达到28.4%;在失独老人亲友支持方面有64个有效样本, 其中有7户家庭在失独之后与亲友的往来并不密切, 占10.9%。老人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儿女, 而失独老人大都较敏感, 不愿提及此类话题, 有的可能当场情绪失控, 有的则会默默走开。因为他们会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感到十分自卑, 认为“没子女”是低人一等, 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有些人为了躲避“知情者”, 而选择搬家, 离开熟悉的社区和环境。从而造成了失独老人社会交往的断裂。

4.经济状况

项目调查显示, 失独老人月退休工资水平或月工资水平的有效数据共24个, 但这24个数据的变化幅度较大。以《2013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对这24个数据进行比较, 有12人低于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6元的水平, 占50%;有2人低于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8的水平, 占8.3%;有2户家庭申请了“低保”或“五保”。儿女离世, 使得家庭中的一方 (主要是女性) 脱离生产或提前退休, 家庭收入较之前减少。

在访谈中, 子女因病死亡的占70.83%。失独老人在子女治病期间的花销, 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有部分老人承担着孙子 (女) 的教育和抚养义务, 这对失独老人的经济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生活成本逐渐增加, 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 导致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

5.养老状况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养老的主要力量。由于失独老人的特殊性, 他们面临“无人养老、无人送终”的尴尬局面。年纪不大或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还可照顾自己, 但是一旦年纪大了, 或是失能、失智老人, 则养老照顾问题就难以解决。所以, 大多数老人都倾向于进养老院进行集中养老。但目前我国养老资源紧缺、养老费用较高, 阻碍了失独老人进入养老院。此外, 入住养老院、到医院做手术都需家属签字, 而无子女的失独老人则缺乏签字的人。

民政部于1992年8月25日颁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 未经批准, 公益性公墓不得对外经营殡仪业务。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20年。这就使失独老人十分担心去世后的身后事, 因无子女续费, 而使自己死后尸骨未寒却要暴露街头。

支持与应对: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

社会网络, 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就是指个人能借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的社会网络。就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言, 正常家庭的老人所需要的支持主要应来源于子女, 而失独老人的家庭结构遭到了破坏, 家庭功能被削弱。因此, 从其他支持主体考虑失独老人家庭的环境性、社会性支持网络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1.失独老人的正式社会支持

正式社会支持, 主要是指由法律、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各种支持服务。这些主体一般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固定的程序和正式的规则, 对提供支持有明确的要求, 提供服务或帮助的人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5]

(1) 政府的支持。第一, 法律法规。失独老人作为具有时代特殊性的弱势群体, 维护其养老权益, 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现今, 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失独老人的问题只是一笔带过, 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更没有对于失独家庭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因此, 为了全方位对失独家庭予以合理的保障, 国家既应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又要借鉴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一部适用于失独老人的专门性法律, 对失独家庭予以完善的法律保护。第二, 保险制度。30年前, 失独老人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是国家政策的贡献者, 而今因为独生子女意外离开, 他们面临“无人养老、无人送终”的尴尬局面。完善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尤其是在医疗保险方面, 老年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并且自身患病的可能性比其他群体要大, 因此医疗保险对老人来说十分重要。对无子女承担相应医疗风险的失独老人而言, 医疗保险更是必不可少。第三, 其他补助。2013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杭州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实施意见的补充通知》, 进一步完善了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政策, 切实帮助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这不仅是一项经济补助, 更是国家和政府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精神关怀。除了经济补助之外, 节假日的慰问和关怀政策,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失独老人的心理给予很大的慰藉。

(2) 社区的支持。目前, 养老已成为失独老人最关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减弱甚至丧失, 而机构养老的费用较高, 普通家庭难以支付。所以, 养老院成为失独老人养老一种选择。但是, 很多失独老人认为, 居住在传统的养老院中, 会让他们有自卑感, 尤其是节假日时期, 失去子女的伤痛会格外强烈。所以, 很多失独老人都希望政府建立专门收纳失独老人的养老院。但是, 也有专家指出, 这一做法可能会导致老人们情绪的连锁反应, 更加不利于老人们的情绪恢复。相比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 居家养老有着独特的优势, 尤其是对失独老人而言。第一, 居家养老可降低养老成本, 减轻失独老人的经济压力。第二, 社区在居家养老中承担重要角色。一方面, 可给予老人以生活照顾;另一方面, 社区的文化活动可丰富老人的生活, 帮助老人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 社区志愿者可为老人提供精神陪伴, 缓解失独老人的孤独感。

(3) 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在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新环境下,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逐渐成长起来。非政府组织弥补了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 成为社会服务和社会正能量的关键力量。非政府组织具有专门性的特点, 对某一类服务具有其经验和优势, 因此, 让专门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关爱失独老人家庭群体中, 更具有针对性。非政府组织配有专业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人才, 可为失独老人家庭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比如, 为失独老人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等。另外, 非政府组织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志愿者, 能够保障服务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2.失独老人的非正式支持

非正式社会支持, 主要是指在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基础上所形成的, 包括配偶、代际、亲属、朋友、邻里等提供的支持。其主体完全是依据自愿的原则提供相应的支持, 没有固定的程序模式, 也没有正式的规则, 提供帮助的人员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5]但是, 由于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建立在长期的情感和信任的基础上, 更容易获得失独老人的信任, 可以降低失独老人的心理防备, 在给予失独老人精神慰藉方面更具有优势。

(1) 配偶的支持。在核心家庭中, 配偶和孩子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 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子女的离开, 使得三角关系失去平衡, 配偶成为最直接、最亲密的支持。配偶相互扶持与陪伴, 共同承担子女离开的伤痛。夫妻情感的凸显, 有利于缓解丧子之痛, 弥补独生子女离开带来的支持网络的断裂。同时, 配偶一方的乐观心态具有传递性, 有利于失独家庭走出失去独生子女阴影。

(2) 代际的支持。失独老人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对后继无人会感到无奈和失落。传宗接代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孩子不仅是夫妻双方爱的“结晶”, 也是家庭的希望和延续。因此, 对于独生子女留有后代的失独老人家庭而言, 在他们的精神层面能给予一定的慰藉。对于下一代的照顾和培养, 可以转移失独老人的注意力, 祖孙生活的天伦之乐, 也可以弥补失独老人的晚年遗憾。

(3) 亲属的支持。亲属的支持是非正式系统中较为稳定的一种形式, 这种支持包含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对离异、配偶离世、需生活照顾的孤寡独居失独老人而言, 更加能够体现亲属支持的重要性。在访谈中我们得知, 几乎所有的失独老人家庭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亲属的帮助, 如经济支持、生活照顾、精神陪伴等。对一些失独老人来说, 兄弟姐妹的孩子也是自己情感上的一种寄托, 他们会把这种情感当作一种感情替代, 更有一些会愿意亲属将孩子过继给自己。

(4) 邻里的支持。“远亲不如近邻”。由于居住空间上的优势, 邻里的支持, 可弥补亲属支持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在我国传统社会, 近邻在生活上的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亲属多得多, 当今社会尽管城市化发展导致邻里关系降温, 但是对这一阶段的失独老人而言, 他们和邻居的关系并没有太大变化, 尤其是城市里的老社区。

(5) 朋友的支持。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亲属关系出现淡化, 朋友关系逐渐强化。关系亲密、来往频繁的朋友支持, 也就成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以业缘为基础的朋友关系, 往往都是很多年的交情, 感情基础较深, 相互之间较了解。这类人群的陪伴和精神慰藉, 更容易让失独老人接受。以趣缘为基础的朋友关系, 主要与兴趣、爱好相关联, 他们的相处方式通常以文体活动为主。一方面, 可转移失独老人的注意力、陶冶性情、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 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 更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中。

结论

失独老人群体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是在特定的社会政策和社会背景下催生出的、正在被日益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这些单独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下降, 以独生子女为主要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表现出了单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失独”的变故, 使得这些特殊的老年人群体的晚年生活面临物质资源缺乏和精神生活贫瘠的双重困境。

通过对杭州市X区“关爱失独老人家庭”项目的调查, 以该城区内的失独老人为样本, 了解失独老人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情况及需求, 提出了社会工作应重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恢复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途径的建议。尽管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对失独老人的生活重建仍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曙光.断裂、社会支持与社区融合: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5) :105-112.

[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

[4]施建锋, 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 2003 (1) :58-61.

篇4:中国失独老人

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

一次上访

2012年6月5日下午,八十多位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聚集在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民来访办公室的小院内。他们想和计生委的领导见个面,谈一下自己的未来。

八十多位失独者在办公室一直坐到第二天下午4点,直到领导同意见面。一个小时后,失独父母中的5个代表和国家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等工作人员在计生委的8楼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座谈会。

会上,失独者表述了自己的诉求:他们希望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由政府给失独者提供集中的廉租社区;而最主要的,是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明确管理失独群体的机构,让失独者知道出了问题该去找谁。

计生委承诺会在3-4个月内研究出台一个制度框架报国务院,并且答应建立沟通机制。随后双方互留了电话。

在得到答复后,失独者离开来访办,回到宾馆。第二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带着希望各自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埋葬了孩子,也埋葬了自己

笛妈是6月2号早上到的北京。

笛妈的女儿1983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保研,之后又公派美国读博。2008年5月底,女儿在美国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女儿去世一年半以后,笛妈和老公搬离了原来居住的城市,几乎断绝了和从前生活圈子之间的所有来往,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笛妈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

像笛妈这样的家庭,在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百万个。

有关专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超过一千万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着有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在中老年时失去惟一的子嗣,成为孤立无助的失独老人。

没有孩子,养老院都不收我们

潘教授今年75岁了,他是这些失独者中年纪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他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3年。如今,他仍然没有完全退休,每天弓着问号一样的后背往返于职工家属楼和办公室之间。

当年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潘教授和爱人34岁结婚,35岁才有孩子;而当他到了70岁高龄,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孩子却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

孩子去世之后,潘教授曾经跑过好几家养老院,想给自己和老伴的晚年找个安置,但所有的养老院都将他拒之门外。按照规定,养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签字,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给他们尽这个责任了。

在跟计生委领导座谈时,潘教授说:“我71岁时就来找你们谈过这个问题,你们没有解决;现在我又来谈,我不想3年后这个事情还是没解决,到那时候我可能就是一张相片了。”

只想死得痛快一点

老庞比妻子大5岁,“文革”时老庞被打成反革命,妻子也被下放劳动10年,回城后她四处找人给他平反,到女儿出生时,老庞已经39岁。

那是计划生育管控最严格的年代,老庞攒够了交罚款的钱,打算再生个儿子,但这事被单位知道后,孩子还是被打掉了。

2007年6月底,女儿突发病毒性脑膜炎,在医院抢救45天后离开了人世。

老庞是中医,擅长针灸,在镇江一带小有名气。给方丈治病的时候,他说起自己丧女的遭遇。在方丈的劝导之下,他皈依佛门做了居士。方丈在寺内腾出一间房给他当诊室,从此,老庞几乎没有回过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更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鉴于这种现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

显然,老庞这代老龄失独者已经无法享受到二胎生育政策。

篇5:失独老人活动计划书

某大学火炬手志愿者协会—“阳光使者”公益基金众筹活动

一、活动前言

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晚年生活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给予失独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给多的社会温暖,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院特在全院师生中举办“阳光使者”公益基金众筹活动。

二、活动目的伸出我们的双手,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为失独老人献出我们的一片师生的爱心。在全院师生中开展每月筹集1块钱公益活动,聚少成多,筹集资金,成就“小行动大公益”。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节省零花钱等形式筹措公益基金,筹集的公益基金将用于“关爱失独老人”活动,为老人体检及购买生活必需品。

三、活动主题

“阳光使者”公益基金众筹

四、主办及承办

主办: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策划承办: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火炬手志愿者协会

五、活动时间

XX年9月26日

六、基金会地址

工三A31

2七、活动对象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全体师生

八、活动指导

雨花亭街道办事处计生主任韦育华、彭玉楼副书记、汪伦老师

九、活动开展

1、宣传;

(1)院内宣传:在活动前联合宣传部制作相关条幅,召开大

一、大二年级班委大会,邀请老师参加会议并且说明此次活动的性质、意义及具体活动流程,联系同时进行宣传视频的播放。使同学们初步了解老人现实状况。

(2)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利用火炬手志愿者协会创建的微信微博平台进行积极宣传,即增加我们学院的知名度,也使大众更加了解我们协会。

(3)院学工简报、学院网站的宣传。

活动宣传的准备一定要充分,要在短期的时间收获最大的宣传效果,得到应有的关注度,因此需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宣传。

2、示范

展出此次活动学院老师做出的努力,以此为榜样吸引更多的学生与此次活动。

3、设点募捐

(1)工三A312门口设立募捐箱,长期接受全院师生众筹。

(2)大

一、大二每月每人1元由班长收齐统一交给火炬手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同学。

十、活动预期成果

1、每一位失独老人都能得到爱心捐助,爱心基金得到充分利用;

2、相关活动会被相关媒体跟踪报道;

3、活动参与方会得到社会和被捐赠方的认可;

4、大众能更加了解失独老人,帮助老人,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失独老人这一弱势群体。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XX年9月17日 阳光规划城市规划局作风建设实施计划

市规划局二处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市局党委的工作部署,密切联系淄博高新区工作实际,全处同志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机关作风建设年”、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活动中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和谐规划”、“阳光规划”、“亲情规划”、“活力规划”等“四划”工程,较好地发挥了规划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超前、指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高新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二处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今年初被山东省建设厅表彰为省系统法制建设先进单位。

一、履行工作职能,构建“和谐规划”。

规划管理事关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全局,决定着经济质量的好坏。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就是生产力”。高新区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的要求,就必须首先构建“和谐规划”。为此,规划二处自年初以来,围绕缩小高新区城乡二元结构、解决高新区功能分区不清晰、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土地及城市资源利用率偏低、与产业化、现代发展方向差距较大等方面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淄博高新区城乡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城乡规划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二处全体同志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顺利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一是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地形图测量、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工作;二是完成了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合村并居、交通系统分析及城乡基础设施工程规划;三是为提升城市景观、实现对主要城市道路及节点的控制,编制完成了鲁泰大道、中润大道、西五路及高速公路匝道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含三维动画设计)。《高新区城乡发展规划》预计今年10月份可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届时将为加快高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一张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服务承诺,推行“阳光规划”。

政务公开是提高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是“阳光规划”的核心内容。按照省市主管部门和高新区工委、管委的要求,规划二处围绕实施“阳光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发布《作风效能建设公开承诺书》,在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监督检查四个方面立“军令状”。还编制发放了《二处规划管理工作服务指南》,将工作职能、人员职责、审批事项、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各环节注意事项公之于众,并实行挂牌上岗、设立了监督电话。二是完善规划审批与决策机制,健全规划管理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市、区、镇(办)、村四级纵向管理机制的审查制度。三是严格执行“一书三证”制度,依法办理各类建设手续。今年以来,全区共提报各类建设项目103个,核发《选址意见书》、《用地许可证》、《规划工程许可证》、《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215份,批准规划建筑面积130万m2,用地面积219公顷,竣工验收面积80万m2,道路、市政管线总长度达23公里。各项建设指标列全市 改被动应付、拖拉推诿的工作陋习。查服务;实践“换位思考”,改“冷面孔”为“热心肠”。查质量;立足真抓实干,改学习浮燥、知识浅薄、工作飘浮的职业通病。并大力推行“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帮助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点项目合力办”的“五办”工作制度。

二是贴近服务对象,全力构筑规划服务的“绿色通道”。“心系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是市规划局对二处全体人员的工作要求。为此,二处不断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做到:

1、贴近高新区工作中心,强化部门间的工作交流,不断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

2、积极主动地与招商、土地、环保、建设、市政等部门搞好工作衔接,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实现了部门之间的拾遗补缺、配套联动;

3、聚集城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基层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规划服务。为确保项目进区,二处全体同志不分公休节假日,长期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了“全天候”服务。三年来,全处人员加班加点天数达3200多天;为促进招商引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二处常年为基层和建设单位无偿提供1:20**地形图、规划平面图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为项目建设节约了资金和时间;为节约资源、提高土地资源效益,规划二处提出整合治理高新区高压线系统的工作设想,并组织编制了《淄博高新区高压线改造规划方案》。初步匡算,高压线改造后可新增建设用地9115亩,预期将取得土地收益27亿元。

四、发挥机制优势,打造“活力规划”。

篇6:看望失独老人后感

上学期我们部门组织了一次看望失独老人的志愿活动,我们部门三个女生和其他四个志愿者通过打电话询问路人终于来到老人的门口,老人看起来很硬朗,他让我们进去并给我们拿糖果,很热情。我们看就老人一个人,便问其他人,他说,老伴去陪家里亲戚了,孙子在里屋写作业。说着,爷爷便喊孙子出来,我们问老人有没有需要做的事,我们来就是志愿活动的,老人说家里都收拾得挺好,只想把我们当客人对待,我们便跟老人谈起心来。

听老人说的话,我们发现老人是个见多识广,很善谈的人。他曾经去过很多地方,老人问我们的家乡在哪里,他几乎都可以对我们的家乡做一些评述,我们心中很佩服老人的态度。虽然失去了儿子,但对生活依然乐观向上。谈到他的孙子,他鼓励孙子跟我们多交流,他的孙子是初中生,学习任务也挺重的,了解到他们学校好多学生都在课外报了加强班什么的来提高成绩,他则喜欢宅在家里安安静静写作业,我们中一个女生告诉他:“你真幸福,有爷爷奶奶这么疼你。”我们也建议他没事多出去放松放松,不要整天呆在家里,可以多陪陪爷爷奶奶出去散步或锻炼身体。

我们的交流很愉快,快中午了。我们向老人道别,老人笑着说要我们留下吃饭,我们说不用了,刚打开门,就看到一位笑容满面的奶奶提着菜回来,原来她就是爷爷的老伴儿,我们笑着说再见后便离开了。

失独老人虽然有着惨痛的经历,但我们看望的老人却对生活如此乐观开朗,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会经历坏的,也会经历好的,如果只注意不好的生活片段,那么即使在美好时光面前也会感到伤感,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如果我们可以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阴暗,同时乐观地继续向前看,向前走,那么我们的世界便会充满温暖与光亮。

篇7:简述失独老人的现状及需求

摘要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却增加了一些家庭的风险,使得“失独老人”成为近几年社会上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散落在乡村、城市,很多人还处在社会的底层。面对如此大的失独人群,仅依靠零星的养老院来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应以政府供养为主,运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关键词

失独老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养老问题

政府的回应

养老院

1.研究背景

《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周刊》,人民网2009年6月1日)一 文告诉我们,我国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我问过人口学者易富贤,这个数据是靠谱的。仅仅以1.5亿独生子女计算,这意味着我们已有或将有1500万个左右家庭已经或将要蒙受失去独生子女的痛苦。当然痛苦的程度不一样,失独较早的大多数很快就补生了孩子,失独较晚的其独生子女已经给他们生了孙子女或外孙子女。广州日报所称每年增加7.6万、总数超过百万的失独,应该是指最痛苦的一类失独,就是父母已丧失生育能力而独生子女死亡前又没有孩子的。

彻底丧失独生子女的中国人特别可怜,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信神,是靠代际传承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孩子身上寄托着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

《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告诉我们,“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现在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考虑到1991年以前我国农村极少有独生子女,和2000年以后每年出生人口的进一步下降,那么现在我国农村这类失独家庭应该在120万以上。城市人口基数三十年前虽然只占全国人口20%,但现在已经接近一半,而且城市独生 子女占城市全部出生人口的比例高得多,所以城市失独家庭只会比农村多而不会比农村少。最保守的估计,我国这类最痛苦的失独家庭也在250万个以上。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养老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也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有养老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痛苦,社会应更多的给予这一群体关怀并运用各方力量共同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2.失独老人界定

失独老人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群体,或许由于通过字面就很容易理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义,以下是笔者尝试着下的定义:失独老人即指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这里的老人可以是一对夫妇,也可以是独身老人。失去的形式多为独生子女死亡。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近年 来“失独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开始出现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计划生育的负面作用和如何应对引起人们的思考。在中国至少有250万个这样的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在这样的家庭中几大挑战同时存在,养老、精神疾患、返贫等等。3.相关理论

3.1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特点

(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与安全需求反映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等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为物质需要。交往需求反映老年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认同需求反映老人希望自己的能力或某方面为他人或组织所肯定。自我实现需求反映老年人有意识地提高自我、发挥潜力,希望加强身份或实现愿望等,最终成为个体渴望成为的人。交往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为精神需求。四个需求之间不独立,具有优势性、互补性。

有学者认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关键看其物质与精神感受是否享受到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较优待遇,是否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敬与关心。研究发现老年人生理与安全得分高于其他三个维度,反映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增高。同时,生理与安全的增高,表明老年人群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更倾向于物质需要的满足。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目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但并非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达高水平,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福利院老年人最关注的是其生活保障的来源。老年人群的认同需求最低。被调查的老年人在“渴望参加某个团体或组织”、“希望比周围的人强,获得成功,取得成绩”、“想控制他人,希望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说服和命令等”题项,表现出较小的意愿。结果表明,伴随着社会角色和社会网络的变化,老年人逐渐削弱了自己对社会权利的需求。老年人在晚年更多的需要家庭的关怀,失独老人的其他需求几乎没有,更需要亲情的温暖。

3.2失独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特点

由于自身以及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老年人心理发展存在着角色转变与社会 适应、精神关爱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等方面的矛盾,心理发展呈现出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命、由关注物质到更加关注精神等变化特点。失独老人心理现状:(1)绝望

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2)愤怒

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0万失独父母。

2012年5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发布的《中国年200亿超生罚款去向成谜 截留挪用时有发生》中披露:每年全国有将近200亿超生罚款。以前,它属于国家秘密;现在,它还是敏感信息。这些钱需要一个合理的去处,而不是整体打包上缴国库后不知所终。如此,才能体现《计划生育法》中所规定的“社会抚养费”的真正价值,也能让失独者 们老有所依。(3)担忧

没有孩子,养老院不收,政府方面没有给出满意答复。失独老人担心在自己入土之前还能不能得到重视。4.失独老人面临的困难 4.1养老问题

老龄化对家庭和赡养依赖性增强。随着老龄化高龄人口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老人对自己后代的经济依赖也更强,据统计,50%以上城镇老年人银行基本无存款,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理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

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而普 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一般情况下,老人入住公立养老院必须由子女签字,如无子女,需要单位担保。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因此想住都住不进去。.应对和效果 5.1政府的回应

在2001年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条款为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但是有法律专家分析,这里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而且“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

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一至两百元,但在年龄方面要求女方年满49周岁时,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而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龄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2007年,全国性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 庭扶助制度正式启动。当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根据这一通知,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随后,各省制定了不同的扶助标准并进行实施。在此之前,上海、湖南等地已有地方制定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补助政策。比如,上海从2006年7月1日开始,对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给予每人不少于3000元和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金。

刚刚过去的6月,施行16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迎来首次修订,中国的养老问题再次提上国家议程。而这份大规模扩容的修订草案并没有给予数量庞大“失独老人”特别的关注。

其实,近年来随着失独问题的逐渐凸显,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今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 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

今年国家计生委也已经派出人员到全国15个省市进行调研,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包括失独群体在内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则提出提案,要求在相关法律中增加并明确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群体的赡养保障条款,明确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法定监护义务。也是在今年6月5日,国家计生委与80多位失独父母座谈,在非正式会谈后,国家计生委对他们作出承诺,将会在3~4个月内研究出台一个制度框架,并且答应建立沟通机制。宁波海曙区出台关爱失独老人政策,社区为失独老人送终可获每人1万元补助,关爱失独老人的社会组织可获2000元至1万元启动资金,另外还对部分失独老人有经济补贴,失独老人养老院也正在筹建中。此外,海曙区老年协会还正在筹建一个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院,将于明年下半 年开始接收失独老人入住。5.2其他措施

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各尽其能。企业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在为失独老人提供相关服务和保险体系的建设中积极作为。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学术团体应加强对该问题的调查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事实材料、更加专业的问题分析和更加可行的对策建议。通过各方的积极作为,为失独老人构筑起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

每个人凝聚成的社会救助体系不可或缺。失独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他们更是社会中的一员,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与身边普通人的接触交流。只有每个普通的民众都真心地关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才会凝聚成一股和谐温暖的力量,营造出一个有力有爱的氛围,让失独老人不再感到孤单无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婚姻与家庭》 彭怀真著

上一篇:岩寺文峰塔下一篇:急辞职-承诺书